一、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监测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汤博[1](2021)在《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我国于2014年颁布《围手术期输血指南》,提倡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本研究旨在比较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观察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的手术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通过构建包含混合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地区间的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并对五类术中失血风险较高的代表性手术(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腹胃切除术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以控制手术方面的混杂因素。结果在我国三级医院的36092159名手术患者中,702067名患者(1.95%,95%CI:1.94%~1.95%)在围手术期接受了异体红细胞输注。在2013年至2018年间,粗输注率由 2.24%(95%CI:2.22%~2.25%)下降至 1.84%(95%CI:1.81%~1.87%);校正人群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后,仍可观察到类似的下降趋势。针对五类行代表性手术的单病种患者分析后发现,各手术类型患者的粗输注率也均有下降。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9.48%(95%CI:8.18%~10.96%)下降至7.54%(95%CI:5.48%~10.28%);开胸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21.78%(95%CI:21.11%~22.48%)下降至 18.93%(95%CI:16.87%~21.19%);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6.89%(95%CI:6.52%~7.29%)下降至4.37%(95%CI:3.49%~5.46%);开腹胃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7.19%(95%CI:6.90%~7.48%)下降至7.09%(95%CI:6.60%~7.61%);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 17.34%(95%CI:16.85%~17.85%)下降至 7.03%(95%CI:6.14%~8.02%)。在各类手术中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患者性别、年龄及地区因素后,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仍呈下降趋势,但有小范围波动。以2016或2017年的输注率最低,2018年的稍有回升。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间的粗输注率差异悬殊,以西北地区的相对较高,而华东地区的则相对较低,可相差3~10倍。校正患者年龄、性别及年份因素后,仍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结论2013年至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呈下降趋势,但存在显着的地区间差异。目的血浆的输注指征及具体输注方案尚有争议,却在围手术期经常使用。尚不确定我国目前的血浆输注实践与手术患者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输注血浆后的在院期间死亡情况,为围手术期血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之间的关联。并按照手术类型(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骨科手术)及红细胞输注量进行亚组分析,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次要结局包括手术切口感染、院内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住院时长。结果在69319名输注红细胞但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中,34827名患者(50.24%)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血浆输注,808名患者(1.17%)在院期间死亡。我们发现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率增高有关(每输注100ml血浆Odds ratio[OR],1.05;95%CI,1.04-1.06)。且在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患者中,以及围手术期输注>0且≤2单位、>2且≤4单位、>4且≤6单位、>6且≤8单位和>8且≤10单位红细胞的患者中均发现类似的联系。相较于红细胞输注量较高组(>8且≤10单位),输注量较低组(>0且≤2单位)的患者每输注100ml血浆增加的在院期间死亡风险更大。另外,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手术切口感染(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2-1.04)、院内感染(每输注 100 ml 血浆 OR,1.03;95%CI,1.02-1.04)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0-1.05)的发生危险增高有关,且住院时间更长(每输注100 ml血浆hazard ratio[HR],1.05;95%CI,1.04-1.07)。结论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患者中,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危险增加有关。
李国君[2](2021)在《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标准方法,不但可显着提高患者的预期寿命,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虽然随着新型免疫诱导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临床使用,临床上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前显着下降,但急性排斥反应仍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因此,对排斥反应的早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早期准确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移植物的组织活检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损伤及手术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临床上亟待需要一种简单无创的方法用于早期精准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供体来源的游离DNA(donor-derive cell-free DNA,ddcf-DNA)可以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物。目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研究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ddcf-DNA的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术后患者ddcf-DNA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相关性,确定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发生AR时ddcf-DNA的诊断临界值,为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我们选取2018年0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3例,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检测患者移植术前,术中胰腺开放血流2h,术后第1、3、7、14、30和60天这些时间点的ddcf-DNA值,观察ddcf-DNA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趋势。同时,我们进一步选取该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有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排斥组,分别检测正常组患者术前、术后两周和术后30天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同时检测排斥组术前,排斥反应时(17±3.7天)和排斥逆转后三个时间点的ddcf-DNA的含量,探究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的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3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术前至术后第60天)血清中ddcf-DNA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3例患者围手术期中以移植胰腺开放血流后2h的ddcf-DNA含量最高,3例患者的数值分别为12.05%、10.64%和11.05%,患者的ddcf-DNA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L”型下降,术后30天后逐渐达到稳定状态。我们进一步纳入此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20例,其中正常组患者10例,排斥组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及错配数等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患者术前的ddcf-DNA含量为0.71%±0.09%,排斥组术前含量为0.66%±0.10%,两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275);正常组患者术后两周的ddcf-DNA含量较术前增加至1.70%±0.48%,而排斥组(术后17±3.7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含量明显增加至5.73%±2.0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术后30天ddcf-DNA含量稳定在0.87%±0.25%,而排斥组排斥逆转后稳定在0.93%±0.32%,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62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诊断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用于诊断AR的诊断临界值为1.9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80%。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围手术期中血清ddcf-DNA的浓度呈“L”型下降,并在术后30天达到稳定状态。患者术后发生AR时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呈明显升高趋势,当选择ddcf-DNA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临界值为1.91%时,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0%。本研究对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唐庆凯[3](2019)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梗阻性黄疸患者麻醉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选择适宜、良好的手术麻醉期间液体治疗方案,能够显着改善患者围手术期器官氧供、组织灌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已广泛应用于麻醉管理中的液体治疗,通过敏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为指导,有效提高和改善心输出量,保障适宜的循环血容量。本研究通过与中心静脉压力(Central Venous Pressure)联合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指导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对比,分析围手术期液体输注剂量、血乳酸水平、术后恢复等方面的指标,探讨心指数(Cardiac Index)联合每搏输出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指导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用于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麻醉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9月择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8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有创穿刺置管成功后,实验组以Vigileo-Flotrac TM系统持续监测的心指数联合每搏输出量变异指导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照组以平均动脉压联合中心静脉压指导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时长、手术时长;术中总输液量、总失血量、总尿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入室后术前、术毕及复苏拔管后乳酸值;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2例,实验组入选30例、对照组入选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身高、体重、ASA分级、BMI等基本资料,手术时长、麻醉时长、入室后术前血乳酸值、术中晶体液总量、复苏室液体总量、总失血量、总尿量,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拔管时间、复苏时间,术毕血乳酸值、拔管后乳酸值,术中总输液量、胶体液总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用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麻醉管理中,以CI联合SVV指导优于MAP联合CVP,能有效减少液体输注总量,改善器官氧供和组织灌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唐震[4](2018)在《基于CT视角的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围手术期影像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发生在老年,局限于肺部,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为慢性进行性致纤维化的间质性肺病。由于其自然病程不能逆转、现有的药物治疗不理想,该病患者预后较差。而肺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IPF的唯一有效手段。在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围手术期,患者胸部的相关组织器官(包括自体肺脏、肺动脉、主动脉、心脏、胸腔以及植入肺脏等等)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这些组织器官的内部结构、组织形态、大小位置、生理功能的改变和对移植状态下机体的调适能力,往往影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此,只有准确了解、及时掌握肺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相关组织器官的状况,才能有效地开展临床诊疗、改善患者预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raphy,CT)尤其是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HRCT),具有无创便捷、检查时间短、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高、显示人体解剖结构能力强等特点。本研究以CT为基本视角,对IPF患者肺移植手术前后胸部有关组织器官进行影像解剖学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IPF患者肺移植围手术期的胸部脏器结构功能变化,同时进一步了解CT对于诊断和评估该类患者的价值与作用。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间,按标准遴选出接受肺移植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30例。在手术前后分别对30例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检查,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还进行了肺动脉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运用影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和分析诊断,并测量肺动脉干、升主动脉、胸主动脉等直径、心脏左右径线以及胸廓横径。同时,测量患者手术前后肺动脉平均压。重点研究肺移植围手术期胸部CT影像解剖学表现,以及手术前后胸廓、心脏、肺动脉干等CT影像变化、肺动脉压变化和术后生存率情况。结果:1.术前胸部CT影像具有IPF肺部典型阳性征象(如:蜂窝改变、小叶间隔增厚、牵引性支气管扩张、网状线等等),且分布具有一定特点(主要分布于自胸膜下、肺基底部,并逐步发展至弥漫性肺内病变)。2.术后胸部CT影像呈现胸部手术后的非特异性阳性征象(需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合)。3.肺动脉干直径与肺动脉压存在直线正相关,术后肺动脉压、肺动脉干直径均较术前变小。4、术后CT心胸比例、胸廓横径较术前变小。5、在本次研究中,单侧肺移植一年内生存率高于双侧肺移植。结论:1、CT对肺移植手术治疗IPF患者的明确诊断、术前评估、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价值。2、对肺移植围手术期的IPF患者,CT不仅可以了解其移植肺工作状态,而且可通过手术前后影像解剖学直观对照,了解自体组织器官(未移植侧肺脏、肺动脉、心脏、胸廓等)解剖结构、功能运动状态。3、CT肺动脉干直径(MPAD)测量,有助于对IPF患者合并的肺动脉高压情况进行无创性评价,对患者诊疗具有价值。
王津京[5](2017)在《优化围手术期血糖管理规范化研究 ——治疗与培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规范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的主要治疗环节,为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导及依据。以期达到提高高血糖患者手术的成功率,节约医疗成本,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目的。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明确外科及内分泌科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相关知识了解的程度。2.在HIS系统中提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301医院普外科及骨科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及分析。3.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临床问题调研、国内外相关指南评价、证据的收集、德尔菲专家共识形成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优化治疗方案,同时对证据体进行评估和分级。结果:1.医务人员调研问卷显示:临床医生认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很重要,但普遍缺乏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知识。2.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现状较差,术前3天血糖及术后3天血糖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3.我们对现有的围手术期相关指南进行规范的评估及质量学评价。通过3轮问卷调研遴选出了重要临床问题,对其进行问题的解构,根据解构的PICO(人群、干预、对照和结局)系统检索现有高质量的证据及文献。形成围手术期优化治疗方案的初稿,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及专家讨论达成了推荐意见及流程。应用证据质量分级标准GRADE对推荐意见进行分级。结论:临床医务人员普遍缺乏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知识;我国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现状不佳;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外科医生的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治疗方面的推荐意见,而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血糖管理针对性的培训也是改善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王春生,林熠,杨守国[6](2011)在《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排斥反应诊治及远期治疗策略》文中指出术后管理是影响原位心脏移植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国内尚缺乏统一、标准的心脏移植术后管理治疗规范。不同的移植中心依据各自的经验进行术后管理,而且缺乏远期存活受者管理经验。2010年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召集了9个国家心脏移植相关领域的40多位专家,他们根据各自的经验及临床证据,重点针对心脏移植术后的重点、难点问题制订了《ISHLT心脏移植受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刊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春生教授等采用中文翻译介绍了《指南》,以供我国心脏移植临床工作者参考。《指南》内容全面、翔实,涉及到了心脏移植术后的几乎各方面的问题及其处理,在小儿心脏移植方面也有阐述,这对国内无论是新开展心脏移植的单位还是心脏移植已有一定经验的中心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指南》中只有部分建议是依据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得出的,属强推荐水平;而其他大部分建议是基于专家们的经验共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另外,我国临床在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心脏的机械循环支持、小儿心脏移植等方面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情况考量。译者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为便于读者理解,适当进行了删减和调整。《指南》推荐内容分3类:Ⅰ类是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强推荐);Ⅱ类是关于某诊疗措施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不一致或存在不同观点(可推荐),其中Ⅱa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Ⅱb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Ⅲ类是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在有些病例中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指南》证据水平分3级:A级证据来自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汇总分析,B级证据来自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级为专家共识和(或)证据来自小型研究。
管文贤[7](1999)在《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无论是肝脏移植还是心脏移植,目前都已成为治疗中末期肝病和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唯一有效手段,至今临床肝脏或心脏移植全球累计总例数都已逾6万例,并且移植疗效良好。而我国在肝、心移植领域与国外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的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围绕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的模型进行了有关器官保存和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还对1例临床活体肝移植患者作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并就免疫监测与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第一部分 有关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研究一:“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在国内现有条件下探讨“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以SD大鼠为对象,通过自制血管袖套、手术牵开器,按Miyata法复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经60余次预试验后行正式试验18次,术中死亡5例,术后4h内死亡4例,24h存活率50%,1周存活率11.1%。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气胸、血管套接失败、出血。结论:现有实验条件下“三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难以获得稳定的长期生存率,不适合慢性实验研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8](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邹俊逸,张辉,张歆杰,李子佳,许明雷,王东[9](2021)在《110例原位心脏移植临床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110例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外科(山东省心脏移植中心)2003年3月至2020年7月完成的110例原位心脏移植供者及受者资料,从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的维持、感染监测、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以及随访指导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率94.5%,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右心功能不全(8.18%)、器官功能衰竭(15.76%)、急性排异反应(10.91%)、肺部感染(42.31%)及糖尿病(8.18%),均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1~20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5%、84.2%、70.3%,其中9例存活超过10年。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最有效方法。手术治疗是成功的关键,通过采取术前评估供、受体质量匹配以及肝肾功能,术后给予个体化抗排异治疗,及时监测抗排异药物浓度,尤其是围手术期采用药物治疗、呼吸机支持、机械循环辅助装置以及持续肾脏替代和血浆置换等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
姚志[10](2021)在《中医院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外科术后发生AK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为早期进行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周围血管科、骨科和普外科住院患者外科术后发生AKI患者的一般基本情况、手术相关资料和中医证候分布资料。AKI诊断采用2012年改善全球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颁布的AKI临床实践指南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进行辨证。分析外科术后发生AKI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外科术后发生AKI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1)基本情况比较:本研究共纳入416例外科术后患者,外科术后发生AKI的患者有131例,外科术后未发生AKI的患者285例。131例外科术后发生AKI的患者中周围血管科100例,骨科20例,普外科11例。外科术后AKI 1期110例(84%),2期15例(11%),3期6例(5%)。肾前性因素40例(31%),肾性因素70例(53%),肾后性因素21例(16%)。外科术后AKI患者的平均年龄66±5岁,BMI 23.7±2.9 kg/m2,平均住院日36±5天,外科术后AKI患者的平均年龄、BMI、平均住院日均大于非AKI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例外科术后AKI患者的术前合并高血压1 13例(86.3%)、糖尿病120例(91.6%)、冠心病83例(63.4%)、吸烟史70例(53.4%)、脑血管病76例(58%)、高脂血症104例(79.4%)和基础肾功能不全98例(74.8%),外科术后AKI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所占比例均大于外科术后非AKI患者,二者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高脂血症和基础肾功能不全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例外科术后AKI患者使用过利尿剂40例(30.5%)、ACEI/ARB 73例(55.7%)、抗生素91例(69.5%)、造影剂50例(38.2%)和非甾体类抗炎药75(57.3%)。外科术后AKI患者的以上5种药物的使用率均大于外科术后非AKI患者,二者在抗生素和造影剂使用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检查指标:外科术后AKI患者的术前血肌酐值89.8±17.6umol/L,术前血红蛋白99.7±10.3g/L,术前血尿酸418.8±81.2umol/L。外科术后AKI患者的术前血肌酐水平和术前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AKI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值低于非AKI患者,二者术前血肌酐值、术前血尿酸值和术前血红蛋白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相关资料:外科术后AKI组患者的手术耗时(min)90[60,120],术中出血量164±54ml,外科术后AKI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和手术出血量均大于非AKI组患者,两组在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术后AKI患者以4级手术为主,两组间在手术分级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转归情况:外科术后AKI组患者院内死亡率(5.3%)显着高于非AKI组(1.7%),二者在术后死亡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术后AKI组患者ICU的转入率(7.6%)显着高于非AKI组(2.1%),二者在术后转入ICU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术后AKI组患者术后ICU天数和术后住院天数长于非AKI组,二者在术后ICU天数和术后住院天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外科术后发生AK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多见;虚证类的证候要素以气虚、血虚为主;实证类证候要素中以血瘀、热毒、湿热为主。气虚、血瘀、热毒和湿热在外科术后AK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外科术后非AK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病因外科术后发生AKI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肾前性因素导致的外科术后AKI患者中医病性主要以虚实夹杂为主,证候要素主要见于血虚、气虚、血瘀和热毒;肾性因素导致的外科术后AKI患者中医病性主要以实证为主,其证候要素主要见于血瘀、湿热、热毒和血虚;肾后性因素导致的外科术后AKI的中医病性主要以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证候要素主要是热毒、湿热、血瘀和血虚。气虚和血虚在肾前性病因中出现的频率高于肾性和肾后性,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在肾后性病因中出现的频率高于肾前和肾性,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术前血尿酸、基础肾功能不全、抗生素、造影剂、BMI、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是外科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2.外科术后AKI组患者中医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多见;虚证类的证候要素以气虚、血虚为主;实证类证候要素中以血瘀、热毒、湿热为主。
二、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监测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监测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中国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纵向观察研究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数据来源 |
2.研究人群 |
3.研究因素及定义 |
4.偏倚控制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2.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
3.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4.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
5.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粗输注率的地区间差异 |
讨论 |
一、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趋势的研究进展 |
二、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明显下降的潜在原因及获益 |
三、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地区异质性较高的潜在原因及应对措施 |
四、优势与创新 |
五、局限与不足 |
六、前景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数据来源 |
2.研究人群 |
3.研究方案 |
结果 |
1.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2.围手术期输注血浆组与未输注血浆组患者的特征比较 |
3.多因素分析 |
4.亚组分析 |
5.输注血浆对次要结局的影响 |
讨论 |
一、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研究现状 |
二、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
三、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手术类型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
四、围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红细胞输注量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
五、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其他不良结局的影响 |
六、优势与创新 |
七、局限与不足 |
八、前景与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手术期成人患者输注血浆的研究进展和指南对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及获得的奖励 |
(2)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ddcf-DNA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胞游离DNA在器官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梗阻性黄疸患者麻醉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实验组液体治疗方案 |
1.3.2 对照组液体治疗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手术室内评价指标 |
2.3 术后评价指标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CT视角的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围手术期影像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 |
2. 肺移植手术 |
3. 手术前后胸部影像学检查 |
4. 胸部CT图像后处理 |
5. 胸部CT图像的解剖测量与影像分析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患者的基础资料 |
2. 肺移植术前患者影像解剖情况 |
3. 肺移植手术情况 |
4. 肺移植术后患者影像解剖情况 |
5. 术后生存情况 |
分析与讨论 |
1. 关于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 |
2. 关于IPF患者术前胸部CT表现 |
3. 关于肺移植术后患者胸部CT表现 |
4. IPF患者的临床-放射-病理多学科诊疗(MDT) |
5. 关于IPF患者肺移植手术预后 |
6. 下一步研究方向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移植围手术期影像学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已公开发表及拟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优化围手术期血糖管理规范化研究 ——治疗与培训(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医务人员问卷调研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现况调查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 |
方法 |
结果 |
讨论一 |
讨论二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文献综述 |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 |
参考文献 |
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心脏手术结局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不同类型肠内营养乳剂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医务人员问卷调研调查表 |
附件2 回顾性研究调查表 |
附件3 |
附件3-1:第一轮问卷调研形成的指南相关性问题 |
附件3-2 第二轮问卷调研与治疗相关临床问题 |
附件3-3 第三轮问卷调研与治疗相关临床问题PICO解构 |
附件3-4 推荐意见参考文献 |
附件3-5 术前强化胰岛素治疗对比常规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效果 |
附件3-6 术前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的系统评价 |
附件3-7 术后降糖药和胰岛素使用系统评价 |
致谢 |
声明 |
(7)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大动物肝脏移植模型 |
二、大鼠肝移植模型 |
三、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
四、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
第二节 “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节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六节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一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XJ-1器官保存液对大鼠供肝、供心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肝脏保存的历史 |
二、心脏保存的历史 |
三、器官保存损伤的机制 |
四、提高器官保存质量的对策 |
第二节 XJ-1保存液对大鼠供肝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XJ-1保存液对大鼠供心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TLSF_(JM)在防治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史 |
二、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过程 |
三、常用免疫抑制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
四、免疫抑制剂抗排斥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 |
五、免疫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
六、有关TLSF_(JM)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TLSF_(JM)在防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TLSF_(JM)在防治大鼠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TLSF_(JM)在防治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世界肝移植的历史 |
二、我国肝移植的历史 |
第二节 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发展及现状 |
一、活体肝部分移植的产生和发展 |
二、活体肝部分移植的现状 |
三、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存在的问题 |
四、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病例介绍 |
一、受体情况 |
二、供体情况 |
三、供体手术 |
四、受体手术 |
五、术后治疗和结果 |
第四节 观察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有关免疫学指标和检测方法 |
第五节 观察结果 |
一、术后早期外周血细胞分析及出凝血功能的变化 |
二、术后肝功能的动态变化 |
三、术后肾功能的动态变化 |
四、术后早期能量代谢的变化及营养管理 |
五、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法 |
六、术后免疫功能的监测结果 |
七、术后生长发育状况的变化 |
八、术后主要并发症 |
第六节 讨论 |
一、活体肝部分移植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
二、供肝切取的手术技巧 |
三、供肝的处理 |
四、受体手术技巧 |
五、引流管的设置和处理 |
六、术后早期管理 |
七、术后出凝血功能的调控 |
八、围手术期的输血治疗 |
九、术后腹腔内出血原因及防治对策 |
十、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 |
十一、呼吸感染的防治对策 |
十二、术后口腔粘膜病变的诊治 |
十三、围手术期的营养管理 |
十四、免疫抑制治疗 |
十五、免疫监测 |
十六、术后中、长期管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110例原位心脏移植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受者资料 |
1.1.2 供心获取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术后早期处理 |
1.2.3 免疫抑制治疗 |
1.2.4 随访与监测 |
2 结 果 |
2.1 随访结果 |
2.2 供心心脏功能 |
2.3 术后并发症处理 |
2.3.1 右心功能不全 |
2.3.2 器官功能衰竭 |
2.3.3 排异反应 |
2.3.4 感染 |
2.3.5 糖尿病 |
3 讨 论 |
(10)中医院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AK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2 外科术后AKI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AKI的国内外的流行病学研究 |
4 常见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
5 预防和治疗策略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急性肾损伤的认识 |
1 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资料收集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人群的具体手术科室分布 |
2.2 外科术后AKI的分期和病因分布 |
2.3 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比较 |
2.4 研究人群的手术相关资料 |
2.5 研究人群的术后相关资料 |
2.6 多因素分析 |
2.7 外科术后AK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2.8 不同病因外科术后AK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3 讨论 |
3.1 外科术后AKI患者的一般情况 |
3.2 外科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3.3 外科术后AKI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学习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监测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D]. 汤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D]. 李国君.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梗阻性黄疸患者麻醉管理中的应用[D]. 唐庆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基于CT视角的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围手术期影像解剖学研究[D]. 唐震. 苏州大学, 2018(06)
- [5]优化围手术期血糖管理规范化研究 ——治疗与培训[D]. 王津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7(02)
- [6]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排斥反应诊治及远期治疗策略[J]. 王春生,林熠,杨守国.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1(02)
- [7]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D]. 管文贤. 第四军医大学, 1999(02)
- [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9]110例原位心脏移植临床经验[J]. 邹俊逸,张辉,张歆杰,李子佳,许明雷,王东.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8)
- [10]中医院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分析[D]. 姚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