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SM中的Um接口(论文文献综述)
路晓彤[1](2022)在《基于闭环监测链的GSM-R网络无线连接超时分析》文中提出对于基于GSM-R无线通信网络传输信息的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无线连接超时会对行车效率产生影响。在GSM-R网络相关接口闭环监测的基础上,对几种典型的无线连接超时故障进行分析,总结出无线连接超时分析流程,以供信号人员分析高铁通信故障时参考。
何宗江[2](2020)在《GSM-R网络接口监控大数据处理与干扰分析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表明GSM-R(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Railway)属于移动通信的一种,专用于铁路的运营管理,目前已经成为承载列车控制信息传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确保列车安全行驶,运维人员需要时刻了解列车运行状态。通过GSM-R接口监测系统,可对设备之间的接口通信数据进行分析,实时监测、记录GSM-R网络的运行情况,解决突发事件和故障处理。随着我国铁路技术不断快速发展,GSM-R网络所传输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铁路运营商对铁路数据的存储与计算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分析需求的不断提升,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集中型架构的服务器已不堪重负。为了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快速查询统计,建立一个大数据分析平台势在必行。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GSM-R干扰分析,快速高效的定位问题来源,成为了建立平稳、安全的铁路系统的另一个挑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根据现网运行的GSM-R网络系统接口数据的实际情况,研发了基于Hadoop的GSM-R接口监控大数据平台。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空中接口(Um接口)干扰数据的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深度调研、分析广深港线路的实际运营情况,其每日所产生的数据量,超出传统集中型服务架构所能承受的能力,从而牵引系统采用大数据技术的分布式集群架构。基于这种需求,本文通过技术选型、架构分析、模块设计等流程,搭建了一个基于Hadoop的GSM-R接口监控大数据平台,并通过系统测试,验证了采用分布式集群架构在处理海量数据方面可以解决传统集中型服务架构所存在的缺点,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然后,在所监控的GSM-R接口中,Um接口是无线接口,容易受到干扰问题的影响,这将严重影响GSM-R网络通信服务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干扰来源,介绍了几种现有的干扰监测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基站频谱建模的干扰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基站频谱模型并结合频谱数据分析,实现了 B/S架构的干扰监控平台,并通过图形化界面实时显示干扰分析结果。最后,该平台已成功应用于广州铁路局下辖的广深港线和广深线等若干实际运营的高铁线路,形成了初步规模化商用,既有效支撑了 30余台前置机实时入库、分析的大数据平台需求,更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证明了接口监控系统在现网运营中的有效性。
周锐[3](2019)在《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与无线通信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自1987年世界上第一台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研制成功以来,极大地提高了磁性矿物的选矿水平。目前该型磁选机的全球保有量在3000台以上,这对磁选机高效的售后服务、实时精确地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准确地故障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GSM网络技术也日趋成熟,在许多远程通讯的项目中均有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为了响应国家建立绿色、智能化矿山的号召,使磁选机选矿设备更加智能。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将该技术用于对磁选机远程诊断及状态监测环节,使售后技术人员在各磁选机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现场设备的详细状态及参数,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系统。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远程通信定位模块以及云服务平台组成。系统能对磁选机设备的多项信息参数进行采样、滤波并将最终设备状态信息传输至数据处理器中;结合外部输入信号,数据处理系统能实现对磁选机的故障诊断,包括控制柜报警、变频器故障,并将这些信息经分析判断后送入通讯缓冲区待查询;通过GSM网络,实现系统与远程终端的通讯功能,终端能准确、及时地获取设备状态、地理位置等信息;还设有全球定位以及云平台功能。技术人员可在远端直观、准确的监控设备状态及信息。项目研制的成套系统设备已安装在磁选机控制柜,可对磁选机设备的多项信息参数进行采样、处理并将这些信息发送至远程终端,用户或磁选设备生产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通过短信或云平台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磁选机设备的位置信息、实时运行状态等数据,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部分故障的排查功能,各项指标达到预期要求。
孙斌[4](2018)在《一种GSM-R在线Um接口监测方案可行性探讨》文中认为本文简述了中国高铁GSM-R网络的发展及现状,分析了高铁运行中GSM-R网络受到的无线干扰对列车运行安全带来的影响,及目前进行干扰排查及定位的产品和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GSM-R网络在线Um接口监测系统方案,并对其可行性,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裘凯迪[5](2016)在《多通道GSM-R Um接口监测仪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无线通信制式,GSM及其技术已经深入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铁道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在2000年底将GSM-R确定为我国高速铁路专用通信的发展方向。GSM-R Um接口监测仪是用于接收GSM-R网络中Um接口中各时隙传输的上行和下行的无线信号,并进行同步、解调、提取出无线信号上携带的控制和业务信息。目前已有的GSM-R Um接口监测仪采用的是单通道接收方案(射频+基带处理),要接收GSM-R上下行所有频点就要通过多套接收电路来实现信号的接收、处理和分析。本次研究想实现的是通过一套宽带接收机(射频+基带处理)来实现多个频点信号的接收,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相比较已有的接收方案,本方案可以大幅减小硬件成本,提高接收设备的灵活性。本文首先简述了GSM空中接口及相关技术。包括GSM物理层结构,相应的帧格式,几种常见的突发结构,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并介绍了GMSK的几种调制解调算法,GSM信号的同步算法和均衡算法。然后介绍了多相滤波器信道化接收机,说明了该接收机的具体算法和实现。然后通过软件平台LabVIEW实现了GSM信号的GMSK的调制和解调。之后通过软件无线电平台LabVIEW和USRP实现了GSM信号在真实无线信道下的发送和接收。接下来实现了GSM单通道和多通道信号接收的实现。最后对上述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算法和测试平台的性能。论文对多相滤波器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对常见的一种多相滤波器的算法进行了优化,优化以后的算法可以降低运算量,提高了这种信道化接收机的实时处理能力,并在软件无线电平台上对两种算法都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采用矢量信号发生器产生GSM信号,进行单通道和双通道的GSM信号的发送,并通过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结合建立的GSM信号的接收平台,直接获取GSM的宽带数据来验证算法的实际性能,从而验证了多通道GSM-R Um接口监测仪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郑沐[6](2016)在《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的实现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GSM系统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代表,在目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格局中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GSM系统用户量仍然非常多。空中接口是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接口,空中接口信号监测具有成本低、灵活性高等特点。所以作者研究了GSM系统的空中接口协议,并依据协议设计了此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本设计在由FPGA和PC组成的软件无线电平台上实现,本文中研究的是PC上的软件部分。本文对GSM的空中接口三层协议进行了研究,对软件按照协议层次进行了模块划分和软件设计,物理层实现帧同步、信道映射、信道解码等功能;数据链路层实现链路管理、消息重组等功能;网络层则实现信令解析、小区配置、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软件设计时即按照上述功能模块对软件各部分进行了协议研究和流程设计。最终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配合FPGA部分可以实现多个小区、多用户、上下行信道同时接收的基本协议分析功能。除此以外,本文还对软件的应用层部分进行了扩展,比如在研究中发现测量报告信令可以提供附近基站的信号强度,据此我们研究了指纹匹配定位算法,提出了测量报告信令的定位,将此定位技术加入了软件的应用层当中。除了定位,软件的应用层还具备了频点扫描等功能。本文还对于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进行了实测验证,软件可以成功的解析网络层的各种信令,成功跟踪了通话的建立、切换、断连等信令流程,这也侧面证明了软件设计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设计的正确性。本文同样也对软件的定位模块进行了实测验证,定位验证在电子科技大学主楼B3区的室内外进行,得到了良好的结果。经验证发现这种基于测量报告的指纹定位很适合于室内的定位。
孙杨杰[7](2015)在《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在过去数十年里,无线通信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阶段,已成为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当今通信网络中虽然3G通信网开始大量的运营,LTE通信系统也在迅猛发展,二代的GSM通信系统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目前GSM用户数量仍然最多,市场占用最大,而且3G网络和4G网络发展初期都必须兼容2G网络服务。同时适用于蜂窝GSM通信技术的开源开发项目,变得越来越多。本文完成了GSM空中接口三层的协议分析软件实现,它是GSM微基站的协议分析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设计是在Xilinx公司的KC705评估板和PC组合的软件无线电平台下实现的。其中FGPA部分主要完成了GSM协议中的基带部分,主要包括解调、均衡等功能。PC主要实现的部分是GSM空中接口上的三层协议。FPGA将基带解调的数据打包成固定格式通过网口发送给PC,由PC端的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本文的重点是对支持多基站的GSM空中接口协议的软件架构设计。GSM空中接口协议的软件主要由同步模块,逻辑信道映射模块,L1信道解码模块,L2解析模块,L3消息解析模块组成。同步模块主要完成的功能是通过解析各基站上主频点上的同步突发脉冲序列(SB)中的FN来同步每个小区频点的普通突发序列脉冲(NB)的FN,为后面的逻辑信道映射做准备。逻辑信道映射模块主要完成的是根据前面计算的FN将NB映射到不同的逻辑信道模块中处理。L1信道解码模块的任务主要是将NB解码成L3或者L2帧。L2解析模块主要负责解析数据链路层的多帧数据通信,将L2帧解析为L3帧。L消息解析模块主要将L3消息帧解析成具体的业务流程,系统参数等为最终在平台上的应用软件服务。在论文的最后,对系统功能做了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包括对多个小区同时进行配置,对小区空中信令的监测,以及验证了系统支持跳频跟踪的功能,最终验证了系统已满足软件设计需求。
王晓冠[8](2014)在《基于TDOA和AOA的无线通信系统定位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猛,各种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层出不穷,其中以地图、导航和网游等为代表的定位应用正逐渐成为通信界的研究热点。无线定位技术的本质即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信号场强、传播时间和入射角度等参数来定位移动目标。GSM移动通信网络的成熟发展使得基于GSM的定位技术吸引了大量关注,本文也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对于定位中出现的非视距传播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了定位服务的效果,并且设计了定位试验样机,在实际环境中进行了定位试验。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讨论了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关键技术。并且根据GSM系统的特点,设计了基于GSM系统的定位方案。2、由于定位过程中存在非视距传播问题,会造成TDOA和AOA的测量误差,本文提出了基于TDOA/AOA的卡尔曼定位算法,通过建立TDOA和AOA测量值的误差模型,重构TDOA值,并且利用卡尔曼滤波对TDOA和AOA值测量进行修正,消除了大部分NLOS传播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定位精度。3、本文以通用无线电外设的硬件平台和OpenBTS的软件平台为基础,利用软件无线电思想设计了定位试验样机。通过在实际环境下的试验,完成对GSM手机的定位,并且相对于现有的GSM公网定位精度有了 一定的提高。
张俊龙[9](2013)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SDR平台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人们对新型数据业务的增长需求,要求通信系统有着更快的传输速率、更小的传输延迟以及更高的吞吐量。中国移动与联通运营商采用的2G系统是GSM,而LTE系统属于3G与4G之间的过渡技术是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方向。基于SDR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平台实现,可以在原有协议基础上,展开研究与分析,通过仿真过程及时反馈在通信链路上,对结果进行直观的演示。目前,SDR作为常用研究分析性能的仿真工具,常见的硬件平台有USRP、WARP、SORA以及OAI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平台。本文针对通信协议性能的研究需求,搭建基于SDR的GSM通信平台OpenBTS与LTE通信系统MAC层OAI仿真平台。OpenBTS系统完全替代传统的GSM系统的网络交换构架,实现GSM系统空中接口三层协议,并进行了通话演示。OAI系统完全按照LTE MAC层等协议进行搭建,更加符合真实的通信系统,可进行协议内容如随机接入、调度与复用解复用等方面的仿真验证实验,为性能、算法以及相关流程研究提供有力保证。最后,鉴于SDR已经成为众多解决方案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对未来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黄际松[10](2012)在《赣州联通GPRS网络改造方案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的爆炸性发展,第二代蜂窝网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具备提供高速率数据业务的能力,而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技术正好将GSM网这一难题变成了现实。GPRS系统是在GSM网络基础上引入了无线分组交换技术,可以给移动用户提供无线分组数据接入服务,开辟了无线数据业务应用的新模式,使运营商能够方便、快速、低建设成本地为客户提供移动分组数据业务。论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2008年初赣州联通公司起初在创建GRPS网络时,由于资金有限,同时也为减少对现有网络的调整,在设备选型上选择了既支持BSC32也支持BSC6000的华为外置PCU6000设备。随着数据业务运用的越来越多以及GPRS手机终端的普及,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令运营商始料未及。赣州联通的GPRS数据流量年年呈倍增长,到2011年春节期间,GPRS数据流量逼近外置PCU设备的极限,引起大量用户投诉手机上网速度慢、浏览网页卡或者上不了网。为改善用户感知度及避免高数据流量冲击网络引起网络瘫痪的发生,赣州联通在GPRS网络上急需引入大容量的PCU设备,赣州联通对外置PCU设备的改造工作也势在必行。笔者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GSM蜂窝系统、GSM网络结构、GPRS体系结构、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综合业务数字交换技术、NGN网络、软交换、IP技术及互联网的国内外技术文献,进行学习研究,对GPRS的主要理论、技术特点、网络的结构组成、功能体系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收集、查阅、对比华为各种类型PCU设备的构造、性能、各项技术,初步选定了用于本次改造的新PCU设备的型号,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作了论证,确定了赣州联通公司GPRS网络改造方案,并全过程组织实施了此次GPRS网络的改造。改造结束后对整个工程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提出下一步扩容和改进的有关建议。6套BSC的GPRS设备改造完成后,从统计结果来看,各套BSC忙时的上行、下行TBF建立成功率均超过99%,由于改造后网络容量得到释放,因此改善了用户的感受,降低了用户投诉。在网络功能方面,简化网络结构,减少日常维护工作的工作量,实现小区数据免维护。
二、GSM中的Um接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SM中的Um接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闭环监测链的GSM-R网络无线连接超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闭环监测链 |
2 接口定义 |
3 典型案例分析 |
3.1 SIM卡异常 |
3.2 MT软件异常 |
3.3 CSD链路数据回环 |
3.4 CRC漏检 |
4 分析流程 |
5 结束语 |
(2)GSM-R网络接口监控大数据处理与干扰分析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GSM-R网络系统发展状况 |
1.3 GSM-R网络接口监控架构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SM-R接口监控大数据平台 |
2.1 接口监控平台需求分析 |
2.2 接口监控平台研发主要工具 |
2.3 接口监控平台架构分析 |
2.4 接口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 |
2.5 接口监控平台测试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SM-R空中接口干扰监控研究与实现 |
3.1 GSM-R空口干扰研究 |
3.2 干扰监控平台需求分析 |
3.3 智能干扰监控方法分析 |
3.4 B/S架构干扰监控设计与实现 |
3.5 干扰监控平台功能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SM-R接口监控应用实例 |
4.1 平台概况 |
4.2 多接口网优分析 |
4.3 智能干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与无线通信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GSM网络技术介绍 |
1.2.1 GSM网络的定义 |
1.2.2 GSM网络主要参数及特点 |
1.2.3 GSM系统的组成 |
1.2.4 GSM网络支持的数据业务 |
1.2.5 SIM卡功能 |
1.3 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介绍 |
1.3.1 设备构造及工作原理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 |
第二章 磁选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数据传输系统的原理设计 |
2.1 系统方案选择 |
2.1.1 磁选机远程状态监测与数据传输系统分析 |
2.1.2 无线通信系统技术方案 |
2.1.3 GPS技术及原理分析 |
2.1.4 GPS定位系统组成与定位原理 |
2.2 现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2.3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4 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 |
第三章 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数据采集系统 |
3.1.1 温度信号采集 |
3.1.2 激磁电压、电流采集 |
3.1.3 开关量信号采集 |
3.1.4 其它类信号采集 |
3.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3 |
3.3.1 GPS定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3.3.2 无线收发模块设计 |
3.3.3 GPS定位方法的选择 |
3.3.4 GPS硬件 |
3.4 系统软件流程 |
3.4.1 主控模块软件流程 |
3.4.2 GSM模块程序流程图 |
3.4.3 GPS定位程序的软件流程 |
第四章 云平台设计 |
4.1 云平台部分 |
4.1.1 云服务器 |
4.1.2 平台界面 |
4.2 磁选机远程云平台模组-1 |
4.3 磁选机远程云平台模组-2 |
第五章 系统安装及现场调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一种GSM-R在线Um接口监测方案可行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一) GSM-R系统组成 |
(二) 影响GSM-R网络的主要干扰源 |
1. 外部干扰 |
2. 内部干扰 |
二、GSM-R网络干扰排查定位的技术手段及设备 |
三、GSM-R网络Um接口监测系统方案 |
四、Um接口监测系统方案实现干扰监测的可行性 |
五、结论及展望 |
(5)多通道GSM-R Um接口监测仪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GSM空中接口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
2.1 GSM空中接口 |
2.1.1 GSM空中接口的频率分配 |
2.1.2 GSM的帧结构和突发脉冲 |
2.1.3 GSM系统的逻辑信道划分 |
2.2 GSM调制解调算法 |
2.2.1 GMSK调制算法 |
2.2.2 GMSK解调算法 |
2.3 GSM信号同步算法 |
2.3.1 时间粗同步 |
2.3.2 时间精确同步 |
2.3.3 频率同步 |
2.4 GSM均衡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多相滤波器信道化接收机 |
3.1 多通道软件无线电接收机 |
3.1.1 多通道滤波器组 |
3.1.2 多通道软件无线电接收机 |
3.2 数字滤波器组与信道化 |
3.2.1 多相滤波器信道化接收机 |
3.2.2 数字滤波器组与信道化滤波器 |
3.3 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 |
3.4 本章小结 |
4 多通道GSM-R Um接口监测仪的实现 |
4.1 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介绍 |
4.1.1 软件无线电 |
4.1.2 软件实现平台LabVIEW |
4.1.3 硬件实现平台USRP |
4.2 GSM信号收发信机实现方案 |
4.3 GMSK调制解调软件仿真实现 |
4.4 GMSK调制解调硬件仿真实现 |
4.5 GSM单通道信号接收的实现 |
4.6 GSM多通道信号接收的实现 |
4.6.1 多相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 |
4.6.2 GSM多通道信号接收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多通道GSM-R Um接口监测仪的测试 |
5.1 GMSK调制解调软件平台的测试 |
5.2 GMSK调制解调硬件平台的测试 |
5.3 R&S(?)SMU200A矢量信号发生器介绍 |
5.4 GSM单通道信号接收测试 |
5.5 GSM多通道信号接收机测试 |
5.5.1 多相滤波器的参数测试 |
5.5.2 GSM多通道信号接收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论文今后主要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的实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GSM系统的研究意义 |
1.2 GSM定位业务的研究意义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GSM系统简介及空中接口协议概要 |
2.1 GSM系统简介 |
2.1.1 GSM系统组成 |
2.1.2 GSM系统的特点 |
2.2 GSM空中接口协议 |
2.2.1 物理层 |
2.2.2 数据链路层 |
2.2.3 网络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测量报告的定位技术 |
3.1 传统定位技术概述 |
3.1.1 GPS |
3.1.2 基于蜂窝网络的定位 |
3.2 基于测量报告的手机定位原理 |
3.2.1 测量报告信令解析 |
3.2.2 定位算法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系统综述及模块划分 |
4.1.1 物理层模块 |
4.1.2 数据链路层模块 |
4.1.3 网络层模块 |
4.1.4 应用层模块 |
4.2 物理层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帧同步模块 |
4.2.2 跳频模块 |
4.2.3 信道映射模块 |
4.2.4 解码模块 |
4.3 数据链路层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链路管理状态转移 |
4.3.2 多帧缓存重组模块 |
4.4 网络层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1 小区配置模块 |
4.4.2 信道资源管理模块 |
4.5 应用层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1 扫频模块 |
4.5.2 定位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信令监测与定位结果验证 |
5.1 信令流程与信令监测结果验证 |
5.1.1 小区配置验证 |
5.1.2 呼叫建立流程验证 |
5.1.3 小区切换信令流程验证 |
5.1.4 挂机信令流程验证 |
5.2 软件定位结果验证 |
5.2.1 测试点选取 |
5.2.2 定位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GSM空中接口协议概要 |
2.1 引言 |
2.2 GSM物理层协议 |
2.2.1 频率资源规划 |
2.2.2 时分多址技术TDMA |
2.2.3 跳频技术 |
2.2.4 信道编解码与交织技术 |
2.3 空中接.数据链路层协议 |
2.3.1 LAPDm的主要功能 |
2.3.2 LADPm操作类型 |
2.3.3 逻辑信道与传送模式 |
2.3.4 链路建立和释放 |
2.4 空中接口网络层协议 |
2.4.1 无线资源管理RR |
2.4.2 移动管理MM |
2.4.3 呼叫控制CC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SM空中接口协议分析软件的需求分析与平台介绍 |
3.1 功能需求 |
3.1.1 业务功能需求 |
3.1.2 各子层功能需求 |
3.2 开发平台环境介绍 |
3.2.1 平台结构 |
3.2.2 Intel通用处理器 |
3.2.3 Kintex-7 系列评估板KC705介绍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GSM空中接口协议软件设计概要 |
4.1 系统模块划分及信令流程分析 |
4.1.1 系统模块划分 |
4.1.2 主要信令流程分析 |
4.2 物理层处理模块 |
4.2.2 信道映射处理模块划分 |
4.2.3 信道解码处理模块划分 |
4.3 数据链路层处理模块 |
4.3.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及原语定义 |
4.3.2 L2接收模块的设计 |
4.4 网络层处理模块 |
4.4.2 L3信令解析模块 |
4.4.3 小区配置模块 |
4.4.4 无线资源管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SM空中接.协议软件设计实现 |
5.1 物理层处理模块的实现 |
5.1.1 TDMA帧接收同步实现 |
5.1.2 逻辑信道映射的实现 |
5.1.3 信道解码的实现 |
5.2 数据链路层处理模块的实现 |
5.2.1 L2帧结构 |
5.2.2 帧处理模块的实现 |
5.2.3 确认模式下的L2链路状态转化与实现 |
5.2.4 L2实体结构设计 |
5.3 网络层处理模块的实现 |
5.3.2 小区配置流程 |
5.3.3 无线信道资源管理的实现 |
5.4 系统验证实验 |
5.4.1 小区配置的验证实验 |
5.4.2 空中信令流程的监测实验 |
5.4.3 跳频通信的验证实验 |
5.4.4 实验验证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审后修改说明表 |
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 |
(8)基于TDOA和AOA的无线通信系统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定位技术概述 |
1.2 无线电定位分类和特点 |
1.2.1 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 |
1.2.2 卫星定位系统 |
1.2.3 蜂窝无线定位系统 |
1.3 蜂窝网无线定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无线定位技术及定位评价指标 |
2.1 测量数据类型及其估计方法 |
2.1.1 蜂窝ID和信号强度 |
2.1.2 信号到达时间 |
2.1.3 信号到达时间差 |
2.1.4 信号到达角度 |
2.2 无线定位技术 |
2.2.1 短程感应 |
2.2.2 三角定位 |
2.2.3 混合定位 |
2.3 定位性能影响因素 |
2.3.1 非视距传播问题 |
2.3.2 多径衰落问题 |
2.3.3 CDMA多址接入干扰问题 |
2.3.4 阴影效应 |
2.3.5 干扰 |
2.3.6 其他定位误差来源 |
2.4 定位性能评价指标 |
2.4.1 圆误差概率 |
2.4.2 均方误差 |
2.4.3 均方根误差 |
2.4.4 累计分布概率 |
2.4.5 几何精度因子 |
2.4.6 Cramer-Rao下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SM网络的定位技术研究 |
3.1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3.1.1 演进过程 |
3.1.2 系统结构 |
3.1.3 Um空中接口 |
3.1.4 关键技术 |
3.2 GSM手机定位业务系统结构 |
3.2.1 定位测量单元(LMU) |
3.2.2 移动定位中心网关(GMLC) |
3.2.3 移动定位中心(SMLC) |
3.3 GSM定位的关键技术 |
3.3.1 TOA定位技术 |
3.3.2 E-OTD定位技术 |
3.3.3 A-GPS定位技术 |
3.3.4 其他定位技术 |
3.4 基于GSM系统的定位方案设计 |
3.4.1 总体方案设计 |
3.4.2 TDOA和AOA技术设计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TDOA/AOA的卡尔曼定位算法 |
4.1 蜂窝定位中的NLOS传播问题 |
4.2 NLOS误差模型 |
4.2.1 TDOA测量误差模型 |
4.2.2 NLOS引起的附加时延误差 |
4.2.3 TDOA值的重构 |
4.2.4 AOA测量误差模型 |
4.3 卡尔曼滤波器 |
4.4 两种位置坐标解算方法 |
4.4.1 泰勒级数展开法 |
4.4.2 基于TDOA/AOA的卡尔曼定位算法 |
4.5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4.5.1 仿真模型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定位试验样机设计 |
5.1 定位试验样机硬件介绍 |
5.1.1 通用无线电外设母板 |
5.1.2 通用无线电外设子板 |
5.2 定位试验样机软件设计 |
5.2.1 Tranceiver模块 |
5.2.2 TOA/AOA解算模块 |
5.3 实际环境下的试验测量 |
5.3.1 两台设备接收的手机接入信号互相关试验 |
5.3.2 移动台定位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SDR平台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
1.1.2 软件无线电概述 |
1.2 论文课题来源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移动通信系统 |
2.1 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
2.2 GSM通信系统 |
2.2.1 GSM系统基本结构 |
2.2.2 Um空中接口三层协议概述 |
2.3 LTE通信系统 |
2.3.1 LTE系统基本结构 |
2.3.2 LTE无线协议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无线电 |
3.1 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 |
3.2 软件无线电关键技术 |
3.3 USRP硬件平台 |
3.3.1 USRP母板 |
3.3.2 USRP子板 |
3.4 GNU Radio软件平台 |
3.4.1 Block |
3.4.2 Swig |
3.4.3 Flow graph |
3.5 基于USRP与GNU Radio的软件无线电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DR的GSM通信平台实现 |
4.1 OpenBTS概述 |
4.2 OpenBTS软件框架 |
4.2.1 Transceiver |
4.2.2 协议栈结构 |
4.2.3 数据流程 |
4.2.4 Asterisk |
4.3 搭建平台环境 |
4.4 结果分析 |
4.4.1 通话测试 |
4.4.2 解析GSM基站系统消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DR的LTE通信平台MAC层实现 |
5.1 OpenAirInterface概述 |
5.2 OpenAirInterface软件框架 |
5.3 MAC层功能模块的设计 |
5.3.1 随机接入过程 |
5.3.2 复用解复用过程 |
5.3.3 调度过程 |
5.3.4 MAC层与RRC层接口设计 |
5.3.5 MAC层与RLC层接口设计 |
5.3.6 MAC层与PHY层接口设计 |
5.3.7 验证模块设计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赣州联通GPRS网络改造方案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GPRS的发展和关键技术 |
2.1 GPRS业务发展概述 |
2.2 GPRS业务实现技术 |
2.2.1 GPRS网络结构 |
2.2.2 GPRS分组交换技术 |
2.2.3 GPRS协议基础 |
第三章 赣州联通改造前GPRS网络结构 |
3.1 赣州联通改造前GPRS网逻辑结构 |
3.2 赣州联通改造前GPRS网络构成 |
3.2.1 赣州联通改造前GPRS网体系结构 |
3.2.2 华为外置PCU6000设备构造 |
3.2.3 华为外置PCU设备的局限性 |
第四章 赣州联通GRPS网络改造方案 |
4.1 改造需求分析 |
4.2 改造方案的设计 |
4.2.1 华为内置PCU设备 |
4.2.2 改造的目标 |
4.2.3 改造方案 |
4.3 改造方案的实施步骤 |
4.3.1 改造流程及对BSC软件版本的要求 |
4.3.2 软件工具的准备 |
4.3.3 改造前现网数据的备份 |
4.3.4 编写改造MML脚本数据 |
4.3.5 内置PCU的工程安装 |
4.3.6 改造过程注意事项 |
4.3.7 改造操作过程 |
4.3.8 改造后业务验证 |
4.3.9 回退操作 |
4.4 网络改造后的效果 |
第五章 赣州联通GPRS业务应用案例 |
5.1 赣州供电分公司自动抄表系统使用案例 |
5.2 赣州市高速管理中心车载定位管理系统使用案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GSM中的Um接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闭环监测链的GSM-R网络无线连接超时分析[J]. 路晓彤. 铁道通信信号, 2022(01)
- [2]GSM-R网络接口监控大数据处理与干扰分析系统研发[D]. 何宗江. 广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GSM的磁选机远程监测与无线通信系统开发[D]. 周锐.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2)
- [4]一种GSM-R在线Um接口监测方案可行性探讨[J]. 孙斌. 科技风, 2018(33)
- [5]多通道GSM-R Um接口监测仪的研究与实现[D]. 裘凯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6]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的实现及应用[D]. 郑沐.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7]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设计及实现[D]. 孙杨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基于TDOA和AOA的无线通信系统定位算法研究[D]. 王晓冠.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9]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SDR平台实现[D]. 张俊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4)
- [10]赣州联通GPRS网络改造方案设计与实践[D]. 黄际松.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