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化石油气站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师光达[1](2020)在《化工园区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化工园区规模以及数目的不断增加,化工园区的发展引发了许多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通过对化工园区进行危险性分析和多米诺效应研究,找到对应安全措施,降低化工园区事故发生概率及后果严重程度,为安全生产提供参考。(1)从科学原理、整体思维和相对独立性三个方面阐述评价体系建立的原理和准则,从化工园区的区域生产状况、区域人为因素、区域周围环境、区域应急救援能力、化工园区内企业间相互影响5个方面建立了化工园区危险评估指标体系;(2)简述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构造判断矩阵及分析了一致性检验过程,结合构建的化学工业园区危险评估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化工园区危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3)分析出了火灾爆炸事故主要形式及伤害准则,结合相关公式讨论了池火、固体火灾、蒸汽云爆炸等事故后果计算方法,以某化工园区为例,得到了火球、热辐射致死半径,爆炸事故致死半径;(4)讨论了多米诺效应的引发因素、扩展理论,分析了化工园区企业中可能存在的多米诺效应的引发模型,通过计算化学工业园区的设备多米诺失效概率和经济损失得到了多米诺效应风险计算流程;(5)针对化工园区突发性风险和非突发性风险两种不同风险管理情况,研究了安全管理方法、风险管理体系、应急救援管理。
张洪涛[2](2019)在《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化石油气储罐,作为储存类压力容器,不仅承受一定的压力,其内部的液化石油气介质易燃、易爆、有毒,具有较大危险性。液化石油气储罐,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给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论文以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为实际案例,开展安全预评价研究。论文首先阐述系统相关性理论、类比推理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和安全经济学理论,并介绍论文中采用的安全检查表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故障树分析法和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等相关安全评价方法。对于研究对象,论文从项目情况、液化石油气储罐参数以及主要工艺流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论文在分析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生产过程存在的泄漏、储罐超压爆炸、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冻伤等危险因素。其中,对泄漏、储罐超压爆炸、火灾爆炸等主要危险因素,采用故障树分析法进行深入识别。针对液化石油气储罐兼具有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和特种设备危险性的特点,论文分别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辨识。论文根据国家现行法规、标准等要求,编制安全检查表,应用该方法对总图布置、设施设备进行评价;在梳理安全管理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级评价因素权重,在明确模糊评价等级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论文对已构建的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故障树进行深入分析,求得最小割集,进行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排列,开展定性评价。在确定属于重大危险源的基础上,应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求得液化石油气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伤害暴露范围、最大财产损失等数据。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的对策建议。
桑九强[3](2017)在《液化石油气灌装站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指出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社会越发展,市场经济越发达,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风险也就越突出。对风险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普遍的需求。加强风险管理,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可以有效地提升风险管理单位资源的配备能力,同时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安全评价本质上属于风险管理的一种实践方法,国外也称为危险评价或风险评估,它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复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液化石油气(LPG)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易燃易爆的特性也给城市安全带来了一定的考验。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发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本文通过对辽河油田公司某液化石油气灌装站开展风险评估,通过分析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对目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保障液化石油气灌装站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来提高企业从业人员风险意识、保障安全责任履行、夯实安全基础工作、增强安全监督力度、强化隐患治理及责任追究。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液化石油气灌装站在风险评估中存在的几种事故隐患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王起全,江海怡[4](2017)在《燃气储配站重大危险源定量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某燃气公司储配站5万m3气柜重大危险源为实例,进行定量风险分析,确定火灾爆炸事故的燃气储配站重点防控部位和装置,利用重大危险源区域定量风险评价软件(CASSTQRA)计算该重大危险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伤害半径,绘制个人风险及社会风险曲线,提出预防火灾爆炸的对策措施。为燃气企业有效预防重大危险源火灾爆炸事故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晨宇[5](2015)在《液化石油气混气站重大危险源专项安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液化石油气混气站构成了重大危险源,涉及重大危险源的物质为液化石油气、氢气,设备设施主要为储罐。通过对该重大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该混气站主要危险有害性有火灾、爆炸、中毒、腐蚀等,一旦事故发生,危险性是不可忽视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的规定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地方安全监督部门的有关规定,应对该混气站进行安全专项评价。针对该混气站的液化石油气储存单元,选择该站中危险性最大的液化石油气储罐作为评价对象,采用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综合考虑物质的固有危险性和危险性抵消因子,计算出该储罐的现实危险性。结果表明:现实危险性A值是固有危险性B1值的0.325%,该混气站的控制能力和危险等级是相匹配的。安全评价结果表明该混气站为三级重大危险源,但该区域基本条件良好,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较完善,设备设施经检验符合安全要求。虽然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的概率非常小,但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该站的安全装备和安全管理至关重要。针对安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主要有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主要安全对策措施、消防对策措施等,以达到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陈诚[6](2013)在《苏州地区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环境风险调研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能源战略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液化石油气(LPG)作为即清洁、热值又高的能源,已经在各大城市中得到快速发展。液化石油气(LPG)储罐场作为城市燃气储配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非常有必要对LPG站进行风险评价研究。1.本论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LPG储罐场风险评价流程,通过危险源辨识、定性评价、定量分析评价,确定LPG泄漏的危害程度及风险评价指标,从而得出LPG储罐场总体安全风险。2.确定了风险评价模型:(1)选择R.H.Perry模型、伯努利(Bernoulli)流体力学方程和Flash模型,对LPG发生站发生气相泄漏、液相泄漏或气液两相泄漏时的泄漏速度进行计算;(2)使用平板模型和盒子模型对连续扩散和瞬时扩散发生时的危害浓度的距离和危害面积进行计算;(3)根据伤害超压准则,选择TNO多能法计算LPG蒸气云爆炸造成的伤害范围和人员死亡率。3.实地调研苏州地区4家典型LPG储配站,了解其选址布置、生产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制定情况。利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目前LPG储配站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安全对策,即:(1)提高LPG系统的安全;(2)杜绝罐区内火源的产生;(3)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4)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高事故应急响应能力;(5)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和报警装置,及时发现泄漏;(6)妥善处置泄漏事故等。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最大限度避免液化石油气储罐场中储罐发生泄漏事故的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伤亡、最大限度的减少财产损失以及为LPG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祁景新,孙旭红[7](2010)在《液化石油气储罐风险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将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法与事故树评价法2种方法的有效结合,提出一个新的风险综合评价模型。针对液化石油气储罐进行评价,首先采用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初步判断液化石油储罐的固有危险度;再利用事故树评价法,对储罐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找到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根据最小割集/径集确定控制方向;最后对事故危害后果的现实危险性进行预测并且予以量化,通过分析判断危险等级和控制等级的匹配与否来获得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使重大危险源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李冬梅[8](2009)在《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确认识重大危险源形成事故的条件,全面准确地辨识重大危险源,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作出客观、实际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论文针对重大危险源系统的危险源辨识、危险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的步骤和方法应用等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为:(1)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对比研究。(2)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的构建。(3)构建模式的应用——案例分析与研究。论文在给出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分类理论、危险源辨识方法和重大事故后果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和危险源分类理论对重大工业事故的成灾过程进行分析;从重大危险源定义、种类和范围、危险物质临界量等方面对国内外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探讨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和相关规范的应用现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合理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为构建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提供相应的依据。在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的模式,模式的基本构成为系统的危险源分析与辨识、重大危险源危险性评价两大部分,系统的危险源辨识与分析、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事故原因分析、重大事故模式分析、重大事故后果定量评价和综合危险性定量评价六个阶段。并以模式图的形式直观表征了所构建的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各个阶段的目标、对象、方法和步骤。以液化石油气站为例,利用构建的模式对其进行了危险源辨识与分析和危险性评价,案例分析与研究的结果为:(1)对液化石油气站的三类危险源进行危险性分析,选用重大危险源辨识(征求意见稿)作为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标准,该液化石油气站内液化石油气的总量远远超过标准规定的临界量,因此判定该液化石油站构成重大危险源。(2)运用事故统计、事故树与事件树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9种事故模式,并对火灾爆炸事故事故进行了原因分析;模拟计算了液化石油气瞬间整罐失效时的毒害影响和储罐持续泄漏喷射火、蒸气云爆炸的伤害范围,以及罐区发生BLEVE后的事故后果。结合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对液化石油气站进行综合危险性评价。液化石油气站的危险性等级是二级,控制能力等级为B级,控制能力和危险等级相匹配,液化石油气站基本是安全的。论文构建的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可以全面辨识危险源,分析危险因素、客观评价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为企业开展重大危险源管理,预防重大事故提供参考和依据。
周家红[9](2009)在《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应用集对分析理论、现代物流学及系统安全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物流系统危险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危险性动态评价方法、物流园区定量风险评价及物流系统安全规划四个基本部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1)将现代物流学与系统安全工程相结合,对物流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提出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即从综合安全管理、物流园区、公路运输和物流信息四个方面明确了评价的总目标和子目标。该指标体系可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不同,确定不同的评价重点,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又可以将指标体系分解、组合,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指标,并给出具体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危险品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危险品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2)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包含了模糊性、随机性、灰色性和不完整性等各种不确定性信息,集对分析理论可以统一描述和处理这些不确定性信息引起的确定不确定系统,从而克服了单一理论解决单一不确定性的问题。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所求出的评价结果是一个静态值,即为物流系统的安全现状,用集对分析法所求出的评价结果是联系度函数。联系度函数以及系统中确定项与不确定项之间的转化,既可以求出物流系统的安全现状,又可以预测出物流系统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3)在对集对分析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悲观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将所有不确定项转化为对立项,确定系统“安全”与“危险”的状态,并通过态势图反映出系统的安全状况;提出基于联系数的危险等级划分方法。该方法将一个确定不确定系统做了相对确定性处理,此过程反映了系统危险性的变化,其结果体现了系统的安全状态。(4)提出一种集状态评价和趋势分析为一体的危险性动态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现有的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初步解决了物流系统危险性动态评价的难题。将动态变量与静态参数相结合,通过态势图反映出系统的安全状况,从发展的角度评价系统危险性和预测系统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5)提出物流园区定量风险评价程序:运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应用事故后果分析法计算每个危险源引发初级事件的影响范围,根据多米诺效应分析和风险计算的结果,判断该风险是否可以接受。该方法解决了事故发生概率在计算过程中被扩大或缩小的问题,使物流园区定量风险评价的结果更切合实际。(6)研究了物流系统安全规划的定义及内容,对物流系统安全规划进行战略定位,从物流系统基础设施、物作业系统及物流信息系统三个方面对物流系统进行安全规划,并制定了物流系统安全规划的编制程序。(7)以物流园区为重点,从物流园区选址、物流园区的安全管理模式及物流园区的应急救援体系研究物流园区的安全规划。以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为基础,根据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调整、修改、完善物流系统的安全规划,保证安全规划的有效实施。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危险品物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和物流园区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以及物流系统安全规划的编制程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体系。
杨莉,许开立,郑欣[10](2008)在《火灾、爆炸、泄漏场所的危险性评价》文中指出建立了火灾、爆炸、泄露场所危险性评价模式。运用DOW法和重大危险源评价法对某液化石油气罐区进行危险性评价。将两种方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两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为火灾、爆炸、泄露场所进行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
二、液化石油气站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化石油气站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化工园区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危险性评价研究分析 |
1.2.2 国内危险性评价研究分析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行性分析 |
1.5 危险性评价的基本思路 |
1.5.1 危险性因素识别与分析 |
1.5.2 危害性评价 |
1.5.3 确定风险可控性 |
1.5.4 危险性评价内容 |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7 论文主要思路图 |
第2章 化工园区指标体系建立与分析 |
2.1 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
2.2 化工园区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 |
2.2.1 化工园区企业生产状况影响因素 |
2.2.2 人为因素 |
2.2.3 周围环境影响因素指标 |
2.2.4 应急救援能力指标 |
2.2.5 化工园区内企业间相互影响因素指标 |
2.3 层次分析法 |
2.3.1 层次分析模型的构造方法 |
2.3.2 层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
第3章 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
3.1 火灾 |
3.1.1 池火 |
3.1.2 火球与气爆 |
3.1.3 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汽爆炸伤害 |
3.1.4 热辐射伤害 |
3.2 爆炸 |
3.2.1 物理爆炸的爆炸能 |
3.2.2 冲击波伤害破坏准则 |
3.2.3 蒸气云爆炸的伤害准则 |
3.2.4 固体火灾 |
3.4 泄漏后果分析 |
3.4.1 毒气泄漏模型 |
3.4.2 毒物泄漏扩散模型 |
第4章 多米诺效应研究 |
4.1 多米诺效应的概念 |
4.2 多米诺效应的扩展理论 |
4.3 多米诺效应概率计算 |
4.4 经济损失折算 |
4.5 多米诺效应风险计算 |
第5章 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及救援 |
5.1 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实施细则 |
5.2 突发性风险管理 |
5.3 非突发性风险管理 |
第6章 化工园区实例分析 |
6.1 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
6.2 对化工园区建立指标体系 |
6.3 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
6.4 化工园区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
6.4.1 火灾事故后果分析 |
6.4.2 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
6.4.3 中毒事故后果分析 |
6.5 多米诺风险计算 |
6.6 化工园区救援分析 |
6.6.1 园区突发性风险管理 |
6.6.2 园区非突发性风险管理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2)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有关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的研究 |
二、有关火灾爆炸泄漏事故的研究 |
三、有关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
四、有关多重评价因素的研究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全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一节 安全评价理论 |
一、系统相关性理论 |
二、类比推理理论 |
三、事故致因理论 |
四、安全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安全评价方法 |
一、安全检查表法 |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
三、故障树分析法 |
四、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 |
第三章 项目危险因素识别 |
第一节 总体概况 |
一、DF公司及改造项目情况 |
二、液化石油气储罐参数 |
三、生产主要工艺流程 |
第二节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识别 |
一、理化性质 |
二、危险特性 |
第三节 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识别 |
一、危险因素分类与确定 |
二、主要危险因素 |
三、次要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重大危险源辨识 |
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
二、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辨识 |
三、辨识结果 |
第四章 项目安全预评价 |
第一节 总图布置和设施设备评价 |
一、总图布置 |
二、设施设备 |
三、评价结果 |
第二节 安全管理评价 |
一、安全管理要求 |
二、层次结构模型 |
三、评价因素权重 |
四、模糊评价等级 |
五、模糊评价 |
六、评价结果 |
第三节 火灾爆炸事故原因评价 |
一、故障树 |
二、最小割集 |
三、结构重要度 |
四、评价结果 |
第四节 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价 |
一、火灾爆炸危险指数 |
二、暴露区域面积 |
三、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
四、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
五、评价结果 |
第五节 对策建议 |
一、改进总图布置和设施设备 |
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三、火灾爆炸事故的防范与控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3)液化石油气灌装站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1.2.2 我国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液化气灌装站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二章 液化石油气灌装站风险辨识 |
2.1 液化气灌装站情况 |
2.1.1 站址及周边环境 |
2.1.2 自然气象条件 |
2.1.3 站内总平面布置 |
2.1.4 主要建(构)筑物 |
2.2 主要设备及设施 |
2.2.1 设备设施 |
2.2.2 液化石油气储罐 |
2.2.3 工艺流程 |
2.2.4 给排水及供电 |
2.3 液化气灌装站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2.3.1 物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2.3.2 充装、储存过程火灾、爆炸危险因素辨识分析 |
第三章 基于安全检查表法的风险评价 |
3.1 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单元 |
3.1.1 选址部分安全评价 |
3.1.2 总平面布置安全评价 |
小结 |
3.2 工艺及设备单元 |
小结 |
3.3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单元 |
3.3.1 电气安全及采暖通风安全评价 |
3.3.2 消防安全评价 |
小结 |
3.4 安全生产管理单元 |
小结 |
3.5 总结 |
第四章 基于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风险评估方法 |
4.1 辨识依据及辨识过程 |
4.1.1 辨识依据 |
4.1.2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过程 |
4.2 液化石油气罐装站重大危险源分级 |
4.2.1 分级依据 |
4.2.2 分级结果 |
4.3 总结 |
第五章 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评估方法 |
5.1 基于风险评估矩阵可行性分析 |
5.2 风险评估矩阵在液化石油气灌装站的应用 |
5.2.1 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
5.2.2 消防系统 |
5.2.3 指标体系构建 |
5.3 总结 |
第六章 其他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研究 |
6.1 蒸汽云爆炸伤害模型 |
6.2 事件树分析法 |
6.3 事故树分析法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安全管理的安全对策措施 |
7.2 安全技术的对策措施 |
7.3 总结 |
参考文献 |
(4)燃气储配站重大危险源定量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燃气储配站重大危险源定量分析方法 |
2 燃气储配站实例分析 |
2.1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
2.2 重大危险源定量风险评价 |
2.2.1 固有危险性评价B1 |
2.2.2 危险性抵消因子B2评价 |
3 重大危险源QRA风险分析及安全对策 |
3.1 个人风险等值曲线 |
3.2 社会风险曲线 |
4 结论 |
(5)液化石油气混气站重大危险源专项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重大危险源概况 |
1.1 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 |
1.2 工艺流程 |
1.2.1 氢气使用工艺 |
1.2.2 液化石油气 |
1.3 LPG混气站生产设备 |
1.4 重大危险源辨识 |
1.4.1 危险物质的临界量 |
1.4.2 重大危险源辨识 |
1.5 重大危险源区域划分 |
第二章 重大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2.1 概述 |
2.2 主要危险、有害物质特性分析 |
2.2.1 危化品原料分类 |
2.2.2 物料职业危险有害性 |
2.3 易燃易爆物质的危险性分析 |
2.3.1 液化石油气 |
2.3.2 氢 |
2.4 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有害性分析 |
2.4.1 生产设施(装置)的危险有害性分析 |
2.4.2 生产及储存过程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
2.5 工艺作业过程危险性分析 |
2.5.1 LPG站工艺过程 |
2.5.2 氢气站工序 |
2.6 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危险性分析 |
第三章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
3.1 评价内容 |
3.2 评价方法 |
3.2.1 评价模型 |
3.2.2 事故易发性(B11)的评价 |
3.2.3 事故严重程度(B12)的评价 |
3.2.4 固有危险性B1及危险性等级 |
3.2.5 危险性抵消因子B2及单元控制等级估计 |
3.2.6 现实危险性A的计算 |
3.3 评价结论 |
第四章 对策措施 |
4.1 综述 |
4.2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
4.2.1 安全管理机构 |
4.2.2 安全管理制度 |
4.2.3 运行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
4.2.4 重大危险源管理 |
4.2.5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
4.3 设备设施对策措施 |
4.4 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主要安全对策措施 |
4.5 消防对策措施 |
4.6 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
4.7 氢气使用安全对策措施 |
4.8 电气系统的安全对策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苏州地区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环境风险调研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二章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环境风险评价 |
2.1 风险评价概述 |
2.1.1 国外风险评价发展现状 |
2.1.2 国内风险评价发展现状 |
2.2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风险识别 |
2.2.1 液化石油气本身的物质危险性、有害性分析 |
2.2.2 LPG 储罐的分类 |
2.3 LPG 储罐场内的危险性分析 |
2.3.1 产生液化石油气泄漏危险的原因分析 |
2.4 火灾爆炸 |
2.4.1 火灾爆炸影响因素 |
2.4.2 火灾爆炸特性 |
2.4.3 火灾爆炸的破坏作用分析 |
2.5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 |
2.5.1 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
2.5.1.1 概述 |
2.5.1.2 常用评价方法简介 |
2.5.1.3 评价方法的确定 |
2.6 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综合评价 |
2.6.1 模糊层次分析法简介 |
2.6.2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2.6.2.1 判断矩阵的构造 |
2.6.2.2 评语等级以及二级指标评判矩阵的建立 |
2.6.2.3 模糊综合评价 |
2.6.2.4 建立线性综合评价模型 |
第三章 液化石油气泄漏扩散模型 |
3.1 泄漏模型 |
3.1.1 气相持续泄漏 |
3.1.2 液相持续泄漏 |
3.1.3 两相泄漏 |
3.2 扩散模型 |
3.2.1 扩散模型的比较和选择 |
3.3 扩散模拟 |
3.3.1 连续扩散 |
3.3.2 瞬时扩散 |
3.4 蒸气云爆炸模拟 |
第四章 苏州地区 LPG 现状与风险评价 |
4.1 苏州新庄液化石油气储罐场 |
4.1.1 地理位置 |
4.1.2 气象条件 |
4.1.3 罐场概况 |
4.1.4 站内设备情况 |
4.1.5 罐区系统的简要介绍 |
4.1.6 罐场销售情况介绍 |
4.1.7 评价单元选取 |
4.1.8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环境安全评价 |
4.1.8.1 构造判断矩阵 |
4.1.8.2 二级指标评判矩阵的建立 |
4.1.8.3 模糊综合评价 |
4.1.8.4 建立线性综合评价模型 |
4.1.9 该储罐场事故源项分析 |
4.1.10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 |
4.1.11 评价结论 |
4.2 苏州横山液化石油气储罐场 |
4.2.1 地理位置 |
4.2.2 气象条件 |
4.2.3 罐场概况 |
4.2.4 内设备情况 |
4.2.5 罐场系统的简要介绍 |
4.2.6 罐场销售情况介绍 |
4.2.7 评价单元选取 |
4.2.8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环境安全评价 |
4.2.9 LPG储罐场事故源项分析 |
4.2.10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 |
4.2.11 评价结论 |
4.3 苏州吴中液化石油气储罐场 |
4.3.1 地理位置 |
4.3.2 气象条件 |
4.3.3 罐场概况 |
4.3.4 站内设备情况 |
4.3.5 罐区系统的简要介绍 |
4.3.6 罐场销售情况介绍 |
4.3.7 评价单元选取 |
4.3.8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环境安全评价 |
4.3.9 该储罐场事故源项分析 |
4.3.10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 |
4.3.11 评价结论 |
4.4 苏州液化气有限公司机关储罐场 |
4.4.1 地理位置 |
4.4.2 气象条件 |
4.4.3 罐场概况 |
4.4.4 站内设备情况 |
4.4.5 罐区系统的简要介绍 |
4.4.6 罐场销售情况介绍 |
4.4.7 评价单元选取 |
4.4.8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环境安全评价 |
4.4.9 该储罐场事故源项分析 |
4.4.10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 |
4.4.11 评价结论 |
4.5 对策及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液化石油气储罐风险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 |
2 综合评价法的建立 |
3 综合风险评价应用 |
3.1 液化石油罐固有危险性评价 |
3.1.1 液化石油事故易发性B111 |
3.1.2 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 |
3.1.3 事故易发性B11 |
3.1.4 事故严重度的估计 |
3.1.5 罐区的固有危险性 |
3.2 对策措施 |
3.3 采取措施后的危险性评价 |
3.3.1 工艺、设备抵消因子评价 |
3.3.2 危险岗位操作人员素质评价 |
3.3.3 安全管理评价 |
3.3.4 抵消因子的关联算法[2] |
3.3.5 评价结论 |
4 结语 |
(8)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重大危险源研究进展 |
1.2.1 重大危险源事故统计分析研究进展 |
1.2.2 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进展 |
1.2.3 重大危险源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及危险性评估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学基础 |
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 危险源分类理论 |
2.3 危险源辨识、分析方法 |
2.3.1 直接经验法 |
2.3.2 事故统计分析方法 |
2.3.3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
2.4 重大事故后果评价方法 |
2.4.1 泄漏扩散模型 |
2.4.2 爆炸伤害模型 |
2.4.3 火灾伤害模型 |
2.5 综合危险定量评价方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重大危险辨识标准的比较研究 |
3.1 重大危险源定义的比较 |
3.2 重大危险源标准适用范围及危险物质分类比较 |
3.2.1 适用范围及危险物质种类比较 |
3.2.2 比较结论与分析 |
3.3 重大危险源临界量比较分析 |
3.3.1 临界量的比较 |
3.3.2 临界量的危险物质事故后果比较分析 |
3.3.4 比较结论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的构建 |
4.1 模式构建的思路 |
4.2 模式图 |
4.3 模式的应用 |
4.3.1 系统的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
4.3.2 危险性评价 |
4.3.3 对现有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研究 |
5.1 案例概况 |
5.1.1 总图布置及气象条件 |
5.1.2 主要生产设备设施 |
5.1.3 主要工艺流程 |
5.1.4 安全管理现状 |
5.1.6 应急措施 |
5.2 液化石油气站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
5.2.1 危险源的辨识与分析 |
5.2.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
5.2.3 重大事故原因分析 |
5.2.4 重大事故模式分析 |
5.3 液化石油气站重大危险源危险性评价 |
5.3.1 事故后果严重度计算 |
5.3.2 综合危险性定量评价 |
5.4 整改意见和建议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物流安全管理水平 |
1.2.2 我国物流系统安全管理现状 |
1.2.3 系统危险性评价方法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现代物流学 |
1.3.2 系统危险性评价原理 |
1.3.3 集对分析理论 |
1.3.4 现代管理科学原理 |
1.3.5 马尔可夫过程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物流及物流系统 |
2.1 引言 |
2.2 物流的起源 |
2.3 物流的定义 |
2.4 现代物流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
2.4.1 现代物流的形成 |
2.4.2 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 |
2.5 物流系统概述 |
2.5.1 物流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
2.5.2 物流系统的构成及作用 |
2.5.3 物流系统的要素 |
2.5.4 物流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引言 |
3.2 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
3.2.1 常用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3.2.2 常用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3.3 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1 常用物流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3.2 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4 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4.1 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 |
3.4.2 指标体系的选取方法 |
3.4.3 危险品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处理 |
4.1 引言 |
4.2 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原则 |
4.3 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依据 |
4.3.1 法律、法规 |
4.3.2 标准 |
4.4 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标准 |
4.5 物流系统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4.5.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5.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6 常用的评价方法 |
4.6.1 集对分析理论 |
4.6.2 基于联系数的危险等级划分 |
4.6.3 灰色层次分析法 |
4.6.4 模糊综合评价 |
4.6.5 应用实例 |
4.7 几种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理论 |
4.7.1 几种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理论的概述 |
4.7.2 几种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理论之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物流系统危险性的动态评价 |
5.1 引言 |
5.2 悲观势的定义及计算 |
5.3 态势分析 |
5.4 物流系统危险性动态评价 |
5.5 基于SPA和MARKOV的预测模型 |
5.6 应用实例 |
5.6.1 动态评价结果 |
5.6.2 预测结果 |
5.6.3 结论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物流园区定量风险评价 |
6.1 引言 |
6.2 国内外区域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
6.3 物流园区定量风险评价 |
6.3.1 物流园区定量风险评价程序 |
6.3.2 危险源辨识方法 |
6.3.3 初级单元事故后果分析 |
6.3.4 多米诺效应分析 |
6.3.5 风险计算 |
6.3.6 风险接受原则 |
6.4 营口鲅鱼圈物流园区概况 |
6.4.1 实例分析 |
6.4.2 结论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 |
7.1 引言 |
7.2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的定义及内容 |
7.2.1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的定义 |
7.2.2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内容 |
7.2.3 物流园区安全规划 |
7.3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的战略定位 |
7.4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原则 |
7.5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的编制程序 |
7.5.1. 物流系统现状调查 |
7.5.2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方案设计 |
7.5.3 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 |
7.5.4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方案优化 |
7.5.5 物流系统安全规划实施 |
7.6 实例分析 |
7.6.1 物流园区选址 |
7.6.2 物流园区危险性评价 |
7.6.3 物流园区安全对策措施 |
7.6.4 物流园区应急救援体系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附图 |
(10)火灾、爆炸、泄漏场所的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危险性评价模式的建立[1] |
(1)资料收集 |
(2)安全检查表 |
(3)预先危险分析 |
(4)危险指数评价方法 |
(5)故障树分析或事件树分析 |
(6)事故后果分析 |
2 DOW法与重大危险源评价法的比较 |
2.1 评价方法简介 |
2.1.1 DOW法 |
2.1.2 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
2.2 评价方法的应用结果及讨论 |
2.2.1 火灾、爆炸指数法评价结果 |
2.2.2 重大危险源评价法评价结果 |
2.2.3 评价结果讨论 |
3 结束语 |
四、液化石油气站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工园区危险性评价研究[D]. 师光达.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2]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研究[D]. 张洪涛. 青岛大学, 2019(01)
- [3]液化石油气灌装站风险评估研究[D]. 桑九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4]燃气储配站重大危险源定量风险分析[J]. 王起全,江海怡.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7(07)
- [5]液化石油气混气站重大危险源专项安全评价[D]. 王晨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6]苏州地区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环境风险调研及对策[D]. 陈诚. 苏州科技学院, 2013(08)
- [7]液化石油气储罐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 祁景新,孙旭红.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06)
- [8]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估的研究[D]. 李冬梅. 天津理工大学, 2009(07)
- [9]物流系统危险性评价研究[D]. 周家红. 东北大学, 2009(07)
- [10]火灾、爆炸、泄漏场所的危险性评价[J]. 杨莉,许开立,郑欣. 安全,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