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高效南瓜新品种“东升”南瓜春播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瑞丽,曾小玲,陈秀娟,钟开勤,朱朝辉[1](2021)在《福建西洋南瓜新品种引进与筛选》文中研究说明为筛选出适合福建省种植的西洋南瓜品种,以一品南瓜为对照,对引进的绿宝贝贝、福贝七号、墨宝等19个西洋南瓜进行品比试验,考察各个品种的品质、产量和抗性。试验结果表明:绿宝贝贝、小黑、灰姑娘、小贝南瓜1205、极早王的商品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较好;东升、笑栗、小黑、墨宝、小贝南瓜1205、极早王折合每667m2产量比对照一品南瓜分别增加38.39%、35.96%、33.08%、28.67%、27.60%、26.87%;仙贝、小黑、小贝南瓜1205、灰精灵抗病性较强。小黑、小贝南瓜1205、墨宝、东升在植株长势、果实商品性、品质和产量方面均表现较好,为早熟品种,小黑、小贝南瓜1205综合表现最优,4个西洋南瓜品种均符合本地消费习惯,可在本地进行推广示范。
马晟皓[2](2021)在《南瓜远缘杂交优势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南瓜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为去劣选优与基因纯化,培育出后代优势更强的南瓜种质资源提供特优新材料。在云南中南部地区,从多个印度南瓜新材料中选出雌花发生早而多的单株与中国南瓜杂交,获得F1表现良好的新一代南瓜杂交良种供生产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纯化后的远缘基因重组,获得的后代南瓜良种,在表现上耐低温、生长势强、抗病早熟、优质高产、耐贮运等方面都有优良性状。经多代基因纯化后的远缘杂交优势利用新技术,虽然育种所需时间较长,但能有效地提高南瓜F1的品质和经济价值。
李静,沈文杰,何梦海,黄妙林,植石灿,秦树香,李育军[3](2019)在《新型小南瓜绿色栽培技术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南瓜,学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et,是葫芦科南瓜属的一个种,为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南瓜果实可作肴馔,亦可代粮食。全株各器官可供药用,南瓜种子含氨基酸,可清热除湿、驱虫,控制和杀灭血吸虫;藤清热;瓜蒂可安胎;根可治牙痛。然而,普通南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味蕾享受以及市场的需求,近年来,一种个
褚剑峰[4](2016)在《印度南瓜周年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探索了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品种适应性、冬春栽培、夏秋栽培、坐果调控等多项栽培技术,实现了印度南瓜在绍兴市周年栽培目标。主要结果如下:1.对‘胜栗’、‘翠栗’、‘锦栗’等9个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通过产量、品质和抗性等特性比较,表明‘翠栗2号’综合表现最好,‘甜栗王’可溶性固形物最高。2.越冬(冬春季)栽培条件下,‘翠栗2号’和‘栗冠’在早熟性、商品性和产量上均占优势。冬季设施栽培及不同搭架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拱架栽培最利于生长。3.夏秋季栽培过程中,‘胜栗2号’和‘锦栗’在抗病毒病方面表现较好。不同播种期试验表明7月份播种的印度南瓜生长优于9月份播种。4.周年栽培茬口安排主要有四种。越冬栽培为11月中旬播种,实现产量高、效益好的目的。夏秋季短季节栽培,从7月上旬开始播种,一直播种到9月上旬,产量低、单价高、效益较好。春季、夏季露地栽培省工、省力。5.印度南瓜与美洲南瓜套种,采用美洲南瓜花粉授粉、印度南瓜花粉授粉、氯吡脲处理雌花,比较三种坐果方式的坐果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明美洲南瓜花粉能够使印度南瓜坐果,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坐果效果优于花粉处理。花粉低温储存表明冰冻(-18℃)贮藏花粉效果好,30天后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花粉处理的坐果率分别为90%和80%。6.病虫害化学防治药效试验。露娜森防治白粉病效果最佳。香菇多糖+毒氟灵防治病毒病效果较好。阿维菌素防治烟粉虱效果较好。
佘德琴,黄冬梅,季玲玲,张平[5](2015)在《西洋南瓜新品种的品比试验》文中指出以6个西洋南瓜品种为研究对象,调查各品种的生育期及产量、抗病性,并测定其果实品质。结果表明:"锦绣"南瓜的耐低温和耐弱光性较强,第1雌花在45节即可出现,在早春低温、弱光照条件下极易坐果,平均单株坐果数达2个以上,产量比对照增产15%,适合在江苏南通地区推广。
杨红波[6](2015)在《南瓜新品种红栗2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瓜(Cucurbita moschata)是葫芦科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功能,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是,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南瓜品种选育的滞后与南瓜产业的迅速发展呈现出极不相适应的态势,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南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育高产、优质、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南瓜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1、分别以从国外引进的南瓜品种中自交分离获得的自交系JP-1为父本,HP-35为母本,配置F1代杂交组合,成功选育出优质、丰产印度南瓜新品种“红栗2号”。2、红栗2号成功地克服了目前我国主栽红皮印度南瓜品种中存在的一些缺陷,综合性状非常优良。该品种全生育期110 d,春季栽培果实发育期约45 d;果实高扁圆形,果皮红色,果肉橙红色,肉厚约3.8cm,质粉味甜。平均单果质量2.7 kg,667m2产量3000kg左右。坐果性好,生长势强,耐低温、高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全国各地栽培。3、不同栽培方式对红栗2号南瓜品质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当采用爬地双蔓整枝的方式种植时,红栗2号南瓜的综合品质最优。4、通过对良种进行配套良法种植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红栗2号南瓜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5、通过对红栗2号南瓜制种经验的总结,归纳出了一套红栗2号南瓜亲本自交系繁殖和健康种子制种技术规程。
李昕升[7](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认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林伟君,熊瑞权,黄河勋,黄松德[8](2009)在《粤西地区新东升南瓜反季节高产栽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东升南瓜是一种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欢的蔬菜品种。从整地、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在粤西地区秋冬季反季节种植新东升南瓜的高产栽培技术。
刘宜生,林德佩,孙小武,王长林[9](2009)在《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全面论述了中国南瓜属作物(南瓜、笋瓜、西葫芦和黑籽南瓜)近20年来在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方面取得的成就,着重剖析了南瓜产业化的5个链条在发展中的成绩和问题;同时对其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和评价;并对未来南瓜属作物声业化发展和科研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刘宜生,林德佩,孙小武,王长林[10](2008)在《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文中指出全面论述了中国南瓜属作物(南瓜、笋瓜、西葫芦和黑籽南瓜)近20年来在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方面取得的成就,着重剖析了南瓜产业化的5个链条在发展中的成绩和问题;同时对其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和评价;并对未来南瓜属作物产业化发展和科研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二、优质、高效南瓜新品种“东升”南瓜春播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高效南瓜新品种“东升”南瓜春播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南瓜远缘杂交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楚南杂1号”远缘杂交南瓜选育方法 |
1.1选择南瓜杂交组合的原理 |
1.2整地施肥 |
1.3催芽播种 |
1.4整枝打杈 |
1.5杂交授粉 |
1.6田间管理与病虫防治 |
1.7收获采种 |
2“楚南杂1号”南瓜远缘杂交结果与分析 |
2.1良种性状 |
2.2低温栽种环境优势 |
2.3抗病性特征 |
2.4适种区域广 |
2.5栽培管理简单 |
2.6经济效益 |
3结论 |
(3)新型小南瓜绿色栽培技术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南瓜的发展历程 |
2 食用型小南瓜新品种 |
3 观赏型小南瓜新品种 |
4 小型南瓜绿色栽培技术 |
4.1 适期播种 |
4.2 催芽 |
4.3 播种 |
4.4 苗床管理 |
4.5 定植 |
4.6 整枝 |
4.7 授粉 |
4.8 肥水管理 |
4.9 病虫害防治 |
4.1 0 采收 |
5 小南瓜栽培方式的研究 |
5.1 水培 |
5.2 雾培 |
5.3 基质培 |
6 小型南瓜无土绿色栽培的发展前景 |
(4)印度南瓜周年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印度南瓜生产概况 |
1.2 不同印度南瓜品种特征特性相关研究 |
1.3 印度南瓜栽培技术相关研究 |
1.4 提高瓜类坐果率相关研究 |
1.5 印度南瓜主要病虫害相关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思路 |
第二章 印度南瓜茬口安排及品比试验 |
2.1 印度南瓜茬口模式调查 |
2.2 印度南瓜品种情况调查 |
2.3 2013年冬季~2014年春季印度南瓜品比试验 |
2.3.1 料材与方法 |
2.3.2 田间试验 |
2.3.3 结果与分析 |
2.4 2015年印度南瓜品比试验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田间试验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高温条件下生长情况 |
2.5 讨论 |
第三章 冬春季印度南瓜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
3.1 关键技术总结 |
3.1.1 品种选择 |
3.1.2 种植时间 |
3.1.3 保温措施 |
3.1.4 保花保果 |
3.2 栽培试验 |
3.2.1 试验材料 |
3.2.2 田间试验 |
3.2.3 调查方法 |
3.2.4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3.1 掌握关键栽培技术 |
3.3.2 优化栽培方式 |
第四章 夏秋季印度南瓜栽培技术研究 |
4.1 关键栽培技术 |
4.1.1 播种时间安排 |
4.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
4.1.3 病虫害防控 |
4.2 不同播种期对印度南瓜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试验期间天气状况 |
4.2.3 调查方法 |
4.2.4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3.1 分析秋季印度南瓜病毒病高发原因 |
4.3.2 合理安排播种期 |
第五章 南瓜花粉贮藏试验及坐果技术研究 |
5.1 花粉低温贮藏试验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2 印度南瓜人工授粉试验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田间试验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印度南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6.1 印度南瓜白粉病防治试验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1.1 试验药剂 |
6.1.1.2 田间试验方法 |
6.1.1.3 数据统计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1.3 露娜森使用情况 |
6.2 印度南瓜病毒病防治试验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3 印度南瓜烟粉虱绿色防控试验 |
6.3.1 材料与方法 |
6.3.2 结果与分析 |
6.3.3 稳特药剂试用情况 |
6.4 残体无害化处理及再利用 |
6.4.1 无害化处理技术 |
6.4.2 循环再利用技术 |
6.5 讨论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与建议 |
7.3 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件 |
(5)西洋南瓜新品种的品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项目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品种的生育期及产量、抗病性 |
2.2 各品种的果实特征及品质性状 |
3 结论与讨论 |
4 栽培要点 |
(6)南瓜新品种红栗2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南瓜生物学特征及生产、消费概况 |
1.1.1 南瓜的植物学特性 |
1.1.2 南瓜的栽培学特性 |
1.1.3 南瓜生产与消费概况 |
1.2 南瓜的营养价值及其药用价值综述 |
1.3 南瓜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进展 |
1.3.1 南瓜种质资源的类型 |
1.3.2 国内外南瓜育种研究历史 |
1.3.3 南瓜育种研究进展 |
1.4 我国红皮印度南瓜的研究现状 |
1.4.1 优良品种类型少 |
1.4.2 很多品种与市场脱节 |
1.4.3 品种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 |
1.4.4 花瓜现象严重 |
1.5 南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南瓜新品种红栗2号的选育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新配组杂交组合比较分析 |
2.2.2 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分析 |
2.2.3 多点中试结果分析 |
2.2.4 生产示范结果分析 |
2.2.5 红栗2号抗病性鉴定结果 |
2.3 红栗2号品种标准 |
2.3.1 红栗2号植物学特性 |
2.3.2 红栗2号生物学特性 |
2.3.3 红栗2号产量情况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讨论 |
2.4.2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方式对红栗2号南瓜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栽培条件对南瓜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2 不同栽培条件下各营养成分的隶属函数值和不同栽培条件的平均隶属函数值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讨论 |
3.3.2 结论 |
第四章 南瓜新品种红栗2号栽培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播种期对红栗2号果实特性的影响 |
4.2.2 不同栽培密度和整枝方式对红栗2号果实特性的影响 |
4.2.3 不同肥料水平对红栗2号果实特性的影响 |
4.3 红栗2号南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总结 |
4.3.1 播种与育苗 |
4.3.2 定植 |
4.3.3 田间管理 |
4.3.4 采收 |
第五章 红栗2号南瓜亲本繁殖与健康种子生产技术研究 |
5.1 亲本繁殖技术 |
5.1.1 建立从原原种到原种再到亲本繁殖的技术体系 |
5.1.2 母本HP-35的保纯与繁殖 |
5.1.3 父本自交系JP-1的保纯与繁殖 |
5.2 健康种子生产技术 |
5.2.1 制种田的选择 |
5.2.2 亲本自交系种子的选择 |
5.2.3 播种与育苗 |
5.2.4 定植 |
5.2.5 田间管理 |
5.2.6 授粉 |
5.2.7 采种处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粤西地区新东升南瓜反季节高产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地整地施肥 |
2 育苗移栽 |
2.1 培育壮苗 |
2.2 适时移栽 |
3 田间管理 |
3.1 查苗补苗 |
3.2 中耕除草 |
3.3 搭架引蔓上架 |
3.4 植株调整 |
3.5 人工授粉 |
3.6 水肥管理 |
3.7 病虫害防治 |
4 适时采收 |
(10)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瓜属作物在世界和我国发展概况 |
2 南瓜属作物产业化链条 |
2.1 鲜食用南瓜产业链 |
2.2 籽用南瓜产业链 |
2.3 南瓜种业产业链 |
2.4 南瓜食品加工产业链 |
2.5 观赏南瓜系列产业链 |
3 我国南瓜属作物科学研究进展 |
3.1 丰富了南瓜种质资源, 优良杂种一代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部分新品种有独特优势 |
3.2 南瓜生物技术与遗传转化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化, 获得可喜进展 |
3.3 科学评价南瓜保健功能, 促进南瓜加工产业健康发展 |
3.4 南瓜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普及, 促进了南瓜生产向高产、稳产方向发展 |
3.5 加强南瓜属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 积极推进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生产 |
4 对南瓜属作物未来产业化和科研工作发展的思考 |
4.1 关于产业化 |
4.2 关于科研工作 |
4.2.1 大力开展基础性研究 |
4.2.2 根据南瓜不同产业链要求, 选育适于规模化基地生产的新品种 |
4.2.3 加强南瓜保健功能研究 |
4.2.4 加强南瓜属作物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
4.2.5 大力开展可持续控制南瓜属作物病虫害关键技术研究 |
4.2.6 公办与民办共同努力, 积极推动南瓜产业再上一层楼 |
四、优质、高效南瓜新品种“东升”南瓜春播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西洋南瓜新品种引进与筛选[J]. 赵瑞丽,曾小玲,陈秀娟,钟开勤,朱朝辉. 福建农业科技, 2021(07)
- [2]南瓜远缘杂交优势研究[J]. 马晟皓.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3]新型小南瓜绿色栽培技术与发展趋势[J]. 李静,沈文杰,何梦海,黄妙林,植石灿,秦树香,李育军. 长江蔬菜, 2019(10)
- [4]印度南瓜周年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D]. 褚剑峰. 浙江大学, 2016(09)
- [5]西洋南瓜新品种的品比试验[J]. 佘德琴,黄冬梅,季玲玲,张平. 北方园艺, 2015(23)
- [6]南瓜新品种红栗2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杨红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7]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8]粤西地区新东升南瓜反季节高产栽培研究[J]. 林伟君,熊瑞权,黄河勋,黄松德. 广东农业科学, 2009(12)
- [9]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A]. 刘宜生,林德佩,孙小武,王长林. 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西南地区南瓜产业化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9
- [10]我国南瓜属作物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展望[J]. 刘宜生,林德佩,孙小武,王长林. 中国瓜菜,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