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一、略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苗澍萌[1](2021)在《亦舒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亦舒共创作了长篇小说近百部,多方面地展现了女性更为严峻的生存状态,本文从亦舒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入手,通过分析女性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来总结女性的成长模式,结合叙事学理论深入剖析亦舒女性书写的特质,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挖掘亦舒女性书写的价值内涵与局限性。本论文的研究试图对亦舒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首先,本篇论文选取了亦舒新世纪小说中“边缘者”和独立后的“子君”两类女性形象,通过两类女性面临的身世与社会地位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模糊性以及亲情缺失、爱情受挫、婚姻触礁甚至家暴等种种现实问题,来分析女性更为严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其次,本篇论文通过分析女性的生存状态,总结出亦舒新世纪小说中,女性不同以往的成长模式,女性在异性陪伴和“姐妹情谊”中实现自我救赎,完成自我蜕变,女性成长的目标是在两性和谐中实现“自处”,亦舒笔下的女性虽然个体看似成长,但群体却面临着难以逃脱的“宿命轮回”,这恰好体现了亦舒女性书写的“同质化”特征。再次,本篇论文结合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的转变、人物情节的设置、小说结尾的走向与作品后的人文关怀,以及叙述语言的风格五个方面论述亦舒女性书写的独特性与深刻内涵。最后,本篇论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指出亦舒的女性书写对推动言情小说的发展、女性文学史的演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她作品背后的人性思考又使其女性书写带有一定局限性。论述分析亦舒笔下女性的生存状态、成长模式以及亦舒女性书写的特质,希望以此突出亦舒在女性书写方面不同于其新世纪前期和其他作家的独特性,同时较为全面和客观地对其女性书写进行价值估衡。

成文静[2](2021)在《亦舒小说性别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吕思维[3](2018)在《亦舒长篇小说的闲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亦舒的长篇小说,代表着香港文坛的重要成就,也在整个华人世界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她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以十足的热忱持续地关注着现代香港女性的生存状况,创造了一批被称为“白领女性教科书”的经典爱情小说。论文以亦舒长篇小说中的闲笔现象为研究对象,由闲笔的“二重性”理论出发,分析了亦舒在创作中大量使用闲笔技巧的缘由,考察了亦舒小说“正闲互补”的结构模型和闲笔实例中的修辞策略,探讨了闲笔在亦舒小说中的特质、功用,挖掘了亦舒投射在闲笔当中的香港文化符号意义。本文以闲笔视角解读亦舒小说,能够方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学表现的实质——人类社会化了的本质属性,即香港社会中的人的故事。论文绪论及三章正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亦舒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几乎在每部长篇小说当中,都大量地使用了闲笔技巧。闲笔是一个中国叙事学概念,因为西方传统上对溢出主要情节之外的“闲笔”持排斥态度,所以当前针对闲笔的理论研究是落后于创作实际的。简单来说,闲笔是由无关紧要的情节、人物、场景、语言所组成,以点缀、穿插的方式出现于主要故事情节当中,显得随意闲散。闲笔在亦舒的长篇小说中,不仅作为内容存在,展现出调节叙事节奏,补完重要情节等作用,同时又暗含着复杂的修辞策略,依靠大量的议论、互文、暗示、反讽、语言游戏等手段,带来了理解和阐释小说语境的多种可能性,所以说闲笔具有“二重性”。论文从闲笔的“二重性”出发,分别讨论其作为文本内容和修辞技法时,在亦舒小说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第一章讨论亦舒闲笔的结构功用。亦舒创作的诸多作品,持断地关注香港、关注女性、关注爱情,对几代读者的婚姻爱情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学界对亦舒的小说结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对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的考察方面。通过闲笔观察亦舒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型,可以发现它虽然游离于主情节之外,却承担了很多功能,闲笔的使用不仅增添了小说叙事情调,丰富了人物生活细节,还诠释了小说叙事结构——“闲”与“正”以一定的内在秩序,构成了意义交互的语义场,两者互为表里,互相阐释。涵盖了主要情节的正笔,与穿插在叙述当中的闲笔作为亦舒小说的“二元”,从整体上形成了“正闲互补”的结构。本章就闲笔在不同的文本中的结构意义而言,从三个方面总结亦舒闲笔的结构功用,指出闲笔不仅可以使业已完整的情节链条在结构上更加稳固,还带来了理解和重构情节的多种可能性。第二章讨论亦舒闲笔的修辞策略。笔者用闲笔的概念和意涵将散见于伏笔、反讽、互文性等方面的理论技巧统合起来,作为一个修辞格集合,探究亦舒长篇小说文本中的闲笔实例,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一连串、持续的语义、形象,从而探究闲笔在亦舒笔下,是如何成为补完文本的重要手段,又在无形中添出新的波澜的。梳理闲笔的修辞策略,也可以观察到亦舒对伦理纲常和社会陋习的态度,看到她对一切不可理喻的现实的挑战。虽然多数亦舒小说选择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但凭借对闲笔语义修饰方向的把握,可以看出蕴含在小说背后的深层隐喻。第三章讨论亦舒闲笔中的香港文化符号意义。闲笔中含蕴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是香港文化符号。亦舒闲笔为读者打开了一个窥视香港意识和港人精神的窗口,其中暗含的香港风物志、风情志的叙述,定位了在东西方文明交错的文化系统中,独属于亦舒的香港文化风貌,并将闲笔下的香港与现实维度的香港结合起来。闲笔忠实记录了香港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刻画出了包括亦舒在内的,不同时代下港人的压抑与渴望,作为一种隐性存在的香港文化,便为显性存在的文本世界,注入了独属于香港这座大都市的活力。此外,亦舒的长篇小说着眼点始终围绕着爱情,男女之间的“求之不得”和“食之无味”是亦舒小说永恒的主题。从闲笔反观亦舒,能够使我们从文字中最隐蔽的地方,走向她不设防的精神家园,找寻出隐藏在爱情母题背后的真实亦舒。

朱芸芸[4](2017)在《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文中指出亦舒笔下的现代女性形象,根据年龄及特点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张扬的青春型女性、成熟的职业型女性和自私的母亲型女性。而成熟的职业型女性是亦舒小说中着重描写与塑造的形象,她们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精神、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冷静理智的婚恋观念,从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亦舒小说中强烈的性别意识以及内涵丰富的独特婚恋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王佳佳[5](2016)在《论亦舒小说的电影改编》文中提出电影与文学分属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两者通过电影的文学改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亦舒从小就显示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和超高的文学创作天赋,后来她的流行言情小说以其现实主义情感、逼真的女性形象刻画和泼辣、尖刻的笔触深深吸引着青年人,所以对其小说的研究者很多,由于备受青年一代的推崇,所以其九部作品被拍成电影走进人们的视野,但电影的水土不服并没引起大众的关注,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正是我做本文的目的。电影的文学改编,通过改编者对文本的读解,立足于原着的基础上遵循电影规则将文学作品转化为电影作品,是一种源于文学但又与文学有所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亦舒小说中有的存在篇幅短小、叙述者诸多等限制电影改编因素的影响,但其作品中细致的细节、生动的人物、富有社会意义的主题、亦舒小说广受读者欢迎等因素都适宜电影的改编。文章以此为前提,以亦舒的八篇文学作品以及相应的电影为蓝本,运用电影与文学的对比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了文学改编成电影以后在叙事视角的合理转化、故事情节的调整、人物的增删合并和人物关系的合理调整等方面的成功。接着又从导演的男性化视角与亦舒女性化视角的不一致、影片主题与小说主题的偏离、故事情节的不合理调整以及影片刻意向市场妥协、娱乐化痕迹过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电影改编之后的不足。正是电影改编后的成功点,才使得电影与文学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同时电影改编以后的不足正是电影社会反响平平,显得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所在。本文以亦舒小说改编研究为切入,介绍了文学改编理论,通过剖析小说中适宜及不适宜改编的因素将文学与电影融会贯通,通过对电影改编后成败得失的分析,以期对以后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改编实践活动提供经验总结和理论支持,创造出不违背原着主旨、符合电影规律又深受观众欢迎的影视改编作品。

吴亚娟[6](2016)在《五四子君与世纪末子君—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亦舒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①之一。她的言情小说代表着香港文坛的重要成就。在上世纪60年代亦舒已经在香港走红,90年代中国大陆的经济和文化逐渐开放与繁荣,她的作品被介绍到大陆来。随着互联网兴起,借助于网络的广泛传播,在大陆更是掀起了亦舒小说热。其众多作品塑造的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儿代读者的婚姻爱情观和对生活的看法。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加速、中产阶级阶层扩大、大城市白领女性增多,读者们在亦舒的小说中得到了情感世界的共鸣。亦舒小说包含了她对自身性别的深刻反思。通过她的小说,我们可以全面地透视都市大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境遇。亦舒小说是女作家的作品,小说人物集中为女性,小说的受众群体也基本是女性,被称为“白领女性教科书”。这样的文本已经天生进入女性主义的讨论范畴。因此本文主要用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亦舒小说中的人物。女作家的身份使亦舒对现代香港女性的生存状况异常关注。世纪末的子君们生活背景在香港,她们各以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着,有明确的婚恋观和人生观。尽管小说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都市语境都昭示着女性生存选择的多元化,然而亦舒的文学创作中还是相对倾向于塑造一种特定的价值观。亦舒一生致力于追求物质的独立丰富和精神的独立清醒。她在作品中经常会带入自我的生存体验,可以说她就是小说中玲琅满目的女性“元形象”。她所欣赏的女性也大多表现出相似的性格特质:理智清醒、自立自强。这也从五四子君与现代子君在面临同样的生存困境时做出的不同选择中体现出来。《我的前半生》是亦舒对鲁迅的《伤逝》的现代化演绎。亦舒对涓生和子君故事的改写,就是想深入探讨当同样面临被抛弃的命运时,五四时期的子君和世纪末的子君的不同人生际遇。相比于前者渐渐萎顿直到死亡,现代子君则在离婚后谋求物质独立,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找到了新的爱情。如果说五四子君的悲剧源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独立意识的缺乏和对不平衡的性别秩序天然的服从,那么世纪末女性的终于能够挑战传统的男性中心话语权。女性的自我不再为男性所赋予,她们能够建构起独立的主体意识。现代女性所处的整体语境也更优,她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且女性同伴的精神支持也助她很快渡过难关。亦舒的女性书写推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她的独特的“亦舒女郎”也成为了她的文化名片。她对男女形象的书写实际上已经解构了男权中心主义的范式。这反映在她在现代社会中对女性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忧虑,也反映在她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性别价值考量。另外,她把言情小说上升到了严肃文学主题的层面来探讨。她的小说不仅剖析爱情,也在对人生的透视、人物塑造以及语言行文方面,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这比市面上为读者制造爱情神话的流行小说显然要严肃深刻的多。最后,她的香港都市文学书写独具魅力。观亦舒小说犹如观香港都市“浮世绘”。亦舒成长在香港,有着地道的香港内核。亦舒小说中描写的都市职场白领女性的生活状态,在大陆也才兴起不久。读亦舒小说对大陆读者来说是具有前瞻性和借鉴性的。

蒋玲凤[7](2015)在《亦舒言情小说中的女性叙事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大陆曾经掀起一股“亦舒热”,直至如今,仍有许多读者痴迷于亦舒的言情小说。本文为了深入探究亦舒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从亦舒言情小说的女性叙事的角度出发,着力研究亦舒言情小说在叙事模式、叙事声音,以及叙事角度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亦舒言情小说的研究情况,并指出从女性叙事角度分析亦舒言情小说的艺术价值、创新点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亦舒言情小说中的人物模式和情节模式。我们仔细阅读亦舒的言情小说,发现其言情小说存在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其笔下的女性几乎都是从传统束缚中破围而出的现代女性,她所设置的情节也几乎都是一种困险重生的曲折化模式。第二章主要分析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视角。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内视角和以第三人称讲述的限制性全知视角。亦舒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让这些女性将自己内心的无奈娓娓地向读者道来,从而获得了读者在审美情感上的认同与同情。亦舒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的小说,叙述者是可以随时介入故事发表评论,但是叙述者“我”只能洞察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将其呈现出来。由此可知亦舒小说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以及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究其根本,都是一种谋求女性言说权利的视角,希望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女性视角引发读者的审美共鸣。亦舒小说中,也有采用男性视角来叙述的,但是这些男性视角的作用都是为了衬托女性形象的。第三章主要分析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声音。亦舒以第一人称话语讲述的小说所采用的叙事声音模式无疑是典型的个人型叙事声音,而其以第三人称话语讲述的小说所采用的叙事声音则是一种“作者型个人叙事声音”。结论部分,总结亦舒言情小说的独特言说方式,无论从情节模式、视角采用,还是叙事声音的运用上,都主要围绕着故事中的女性人物,旨在通过自己建构的女性叙事话语,传达一种情感化的权威,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女性命运的热切关注。

汪洁[8](2015)在《论亦舒小说中的理想爱情》文中认为亦舒的小说,爱情是永远的主线,其中女性形象最大的特色就是渴望纯真的爱情,在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里面寻找到一份能够做最真实的自己的理想爱情。但是,亦舒在大量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陷入对美好爱情的叙述,而是善于以多样的视角来审视爱情。与"琼瑶式"纯粹歌颂美好爱情的写作取向不同,她从未停止对于理想爱情的探索与思考,这种思考贯穿于亦舒的作品当中,透过"第三人"的视角来展现,并且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更为深入的辨析。

李昕[9](2013)在《论亦舒小说的都市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亦舒言情小说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并称为香港通俗文学界的三大奇迹,这一美誉肯定了亦舒作品的地位。但是,在香港文学界,通俗作家有很多,言情小说家更是不计其数,唯独亦舒小说能够得此认可,与其作品重在表现香港的都市性这一独特之处有关,但这一内容在众多关于亦舒的研究中却缺少系统的梳理及探讨。本论文试从亦舒小说的都市书写这一角度切入,将其八九十年代最有代表性的近20部小说纳入研究范围,对亦舒笔下的“经济之城”、“文化之城”及都市人的生存状况等基本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继而探究亦舒都市书写的独特性、产生原因以及在文学史中的某种价值与意义。本文主要对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亦舒笔下的都市构建。亦舒作品展示了林林总总的繁华街区、时尚景致,那些都市所特有的街道、公司、白领公寓、消费与娱乐休闲场所等构成了以现代性为表征的“经济之城”;在香港,现代与传统是相生相争的,因而引起了这一都市在文化方面的无根之状,亦舒作品揭露了都市香港因无根状态而出现的种种负面现象,同时亦舒笔下的人物在言谈举止、价值观倾向等方面却又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怀想着传统的“文化之城”随即建构成型。第二章,亦舒笔下的都市生存。香港的都市化起步较早,发展也极为迅速,使得都市人在享受都市繁华的同时也经受着灵与欲不可调和的生存困境。本章从困境的生成、都市人对困境的承受及其所做的突围努力三方面在亦舒小说中的表现展开分析。在充满活力、欲望与异化的都市中,都市男女的生存状态、在精神层面所遭受的冲击与变异、在爱情观念与人生态度方面对困境所做的积极反抗均在亦舒作品中得到了具体再现。第三章,亦舒都市书写的特色、意义和价值。首先从人物的自由行走、都市时空的流动与开放及拒绝沉沦的书写旨归三方面分析特色的表现,然后结合包括香港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亦舒的个人因素在内的主客观两方面探讨亦舒都市书写形成的原因,最后从亦舒的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建构中寻求其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李丽敏[10](2013)在《论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文中研究表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香港作家亦舒的作品也被介绍到大陆来。之后随着90年代末期网络兴起,借助于网络的广泛传播,在大陆女性读者中更是掀起了亦舒小说热。其众多作品中塑造的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几代读者对生活的看法和婚姻爱情观。大都市中的白领女性愈来愈多,她们在亦舒小说中得到了情感世界的共鸣,这是亦舒小说流行的前提条件,要想全面地透视都市大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境遇,亦舒的小说是不可缺少的文本对象。本文在大量阅读亦舒经典作品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和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客观细致地对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出新的探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上论述了大都市香港对亦舒的女性创作的影响,剖析她笔下那些女郎们的生存现状。亦舒的小说以香港商业社会为背景,书写香港女郎为生存而挣扎的现实,生存和尊严、婚姻和事业的矛盾成为亦舒笔下香港女郎最大的困境。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亦舒笔下的新时代女性所凸显出来的特征。通过对亦舒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进行挑选分析,概括总结出三种女性形象特征。亦舒的长短篇小说多达几百部,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此部分选取作品中最具有亦舒特色的知识女性和职业妇女为代表,分析她们因时代和社会所形成的现实婚恋观、独立自信的个性以及情感无依的宿命感的特征。展现她们在传统妇女命运和寻找个人社会价值之间的得意与失意、坚定和彷徨,积极地探讨现代女性应如何更乐观更合理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第三部分则深入探讨挖掘这些女性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有别于传统道德下对优秀女性的要求和定位,亦舒笔下的女性对于金钱和美貌她们有自己的看法,对于被主流传诵的光辉母爱也持怀疑态度,这些都是亦舒小说笔下女性异于其他女性的地方,是学术上论述上不可回避一面。结语:亦舒小说作为流行小说有其独特价值。通过塑造形形色色又具有共同气质的女性形象写出了商业文明下普通小人物的身心疼痛,从而引起对文明社会下女性生存的思考,也从日常普通人生活的细节写出了香港历史的意味。

二、略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亦舒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亦舒新世纪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境况
    第一节 边缘者:无处安放与自我寻找
        一、身世与家庭地位的“边缘化”
        二、社会地位与自我认知的“边缘化”
        三、 “谋生”与“寻爱”中实现自我认同
    第二节 “子君”独立后的生存考验
        一、以“爱”之名的伤害:家庭暴力的疼痛和屈辱
        二、亲情的缺失与爱情的背叛
        三、事业家庭两难全的疲惫与无奈
    第三节 新时代女性的精神困境
        一、心理异化:对施暴者的报复与反抗
        二、 “寂寞”根源:渴望却逃避被爱
        三、物质载体:情感寄托的转移
第二章 亦舒新世纪小说中的女性成长模式
    第一节 “他救”与“自救”的成长途径
        一、“边缘存在”:异性的陪伴
        二、“姐妹情谊”:同性间的救赎
        三、与自己和解:女性自身的成长蜕变
    第二节 在两性和谐中实现“自处”的成长目标
        一、对两性矛盾的避让与反抗
        二、正视两性不平等现象
        三、重建两性和谐新秩序
    第三节 女性成长的“变”与“不变”
        一、“共生---独立---新生活”的个体成长道路
        二、“逃离---自由---回归”的群体宿命轮回
        三、 “千人一面”的女性书写特征
第三章 亦舒新世纪小说女性书写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有限全知”的叙述视角
        一、多元化叙事视角下的女性书写
        二、“看”与“被看”的他者地位
        三、对男性的塑造:女性话语权的绝对把握
    第二节 严肃与通俗的艺术实验
        一、延伸“一女多男”的人物设置
        二、女性命运与归属的“留白”色彩
        三、女性书写背后的人性关怀
    第三节 女性书写的语言策略
        一、传统语言的华丽辞藻
        二、女性化的“语录体”特征
        三、融入时代特征和文化符号的亦舒语言
第四章 亦舒新世纪小说女性书写的价值估衡
    第一节 对言情小说的贡献
        一、塑造了独特的“女强人”形象
        二、打破“纯情小说”的叙事模式
        三、武侠、科幻元素与“言情”的结合
    第二节 对丰富女性文学史的建设性作用
        一、“我是我自己的归宿”:女性出路的探寻
        二、对女性书写的承继与延伸
        三、推动香港女性文学多元化
    第三节 女性书写的局限性
        一、言情寓理:“我是讲故事的人”
        二、“以小见大”:弱化性别意识
        三、“中间文学”:通俗外表下的精英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亦舒长篇小说的闲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亦舒小说概况与闲笔研究缘起
    (二)作为本论文研究视角的“闲笔”释义
    (三)亦舒闲笔研究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与价值
一、亦舒闲笔的结构功用
    (一)正笔的“攀线”:消化情节转向的余波
    (二)易碎的框架:搭建必然颠覆的结局
    (三)空白的拼图:拼写小说隐喻的图景
二、亦舒闲笔的修辞策略
    (一)对文艺作品的引录
    (二)口语化词语与“文字游戏”
    (三)反讽
    (四)隐喻性意象的运用
三、亦舒闲笔中的香港文化符号意义
    (一)东方文化基因
    (二)殖民地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类型
    (一) 青春型:张扬女性
    (二) 职业型:成熟女性
    (三) 母亲型:自私女性
二、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
    (一) 独立自主的个性精神
    (二)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 冷静理智的婚恋观念
三、女性形象塑造的启示意义
四、结语

(5)论亦舒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亦舒及亦舒小说
    1.1 亦舒其人
    1.2 亦舒小说及其创作特色
第2章 改编的前提:亦舒小说改编的优势、挑战与影响因素
    2.1 改编亦舒小说的优势
        2.1.1 紧凑跌宕的故事情节、细致的细节描写适宜电影的镜头呈现
        2.1.2 生动的人物刻画、富有社会意义的主题适宜电影表现
        2.1.3 小说广受读者欢迎适宜电影的商业利益
    2.2 改编亦舒小说的挑战
        2.2.1 小说篇幅短小和概括性的语言对电影改编的挑战。
        2.2.2 亦舒广大的读者群造成的众口难调
    2.3 亦舒小说改编的影响因素
第3章 亦舒小说的改编策略
    3.1 电影叙事视角和叙事时空的转变
        3.1.1 电影叙事视角的调整
        3.1.2 电影叙事时空的调整
    3.2 电影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的调整
    3.3 电影改编的市场化
第4章 电影改编的成功与不足
    4.1 电影改编的成功
        4.1.1 叙事视角的合理调整
        4.1.2 人物的合理调整和故事情节的合理调整
    4.2 电影改编的不足
        4.2.1 编导的男性视角与作者女性视角的不一致
        4.2.2 人物的不合理调整和故事情节的不合理调整
        4.2.3 影片主题与小说主题的偏离,电影娱乐化痕迹过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五四子君与世纪末子君—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子君群像:现代都市女性的生存选择
    2.1 亦舒个人生活经历:由人及文
    2.2 苏更生:精神独立的职业女郎
    2.3 玫瑰:为爱而生,但人格独立
    2.4 姚晶:为男权政治牺牲的“天使”
    2.5 喜宝:以身谋生
    2.6 盛国香:激烈的女性意识
第三章 五四子君与世纪末子君:困境的承受者
    3.1 五四子君: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3.2 世纪末子君:现代娜拉的突围
    3.3 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第四章 亦舒言情小说的现代书写
    4.1 典型的女性主义者
    4.2 为言情小说注入新的质素
        4.2.1 女性立场的张扬
        4.2.2 拒绝流俗的书写旨归
        4.2.3 聚焦香港都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亦舒言情小说中的女性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创新目标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2章 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模式
    2.1 个性人物的类型化:破围传统的现代女性类型
        2.1.1 追求本真的生存方式的女性
        2.1.2 走出孤独寂寞心理阴霾的女性
        2.1.3 标榜独立、追求自主的女性
        2.1.4 感情受挫后获得自我体认的女性
    2.2 情节类型的模式化:困险重生的曲折化模式
        2.2.1 以动力性的情节推进故事进程
        2.2.2 以不堪一击的女性情谊揭露现实
        2.2.3 以留白艺术书写意犹未尽的结尾
    2.3 性别的女性话语化:谋求认同的女性话语表达技巧
        2.3.1 “都市味”语言:切合读者阅读心理的言说
        2.3.2 直接引用人物语言和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
第3章 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视角
    3.1 “有限全知”式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
        3.1.1 以有限全知叙述引发读者共鸣
        3.1.2 以展露主要人物内心世界强化艺术效果
        3.1.3 以叙述人的介入带来视角的变换
    3.2 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3.2.1 “以情取胜”的内视角
        3.2.2 以内视角运用引领读者的审美取向
    3.3 两类叙事视角的独特作用
        3.3.1 建立自我主体性的女性视角
        3.3.2 成全女性的男性视角
第4章 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声音
    4.1 寻求认同的个人型声音
        4.1.1 暴露叙述者身份的声音
        4.1.2 以情动人的叙事声音
    4.2 建构情感化权威的作者型个人声音
        4.2.1 “缺席的在场者”的声音
        4.2.2 守卫女性主体地位的叙事声音
    4.3 两类叙事声音的独特作用
        4.3.1 以两种不同的叙事声音引发读者的审美共鸣
        4.3.2 谋求两性之间和谐共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论亦舒小说中的理想爱情(论文提纲范文)

一、奋力执着的追爱者
二、洞观世事的“第三人”
三、着眼现实的叙事者
四、结语

(9)论亦舒小说的都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亦舒笔下的都市构建:现代的表征与传统的怀想
    1.1 “经济之城”中的蕃昌景观
        1.1.1 繁华街区
        1.1.2 时尚景致
    1.2 “文化之城”中的冲突与抗争
        1.2.1 强势文化来袭后的盲从——无“根”的遭际
        1.2.2 传统文化积淀的回响——寻“根”的尝试
    1.3 小结
2 亦舒笔下的都市生存:灵与欲不可调和的困境
    2.1 困境的生成:都市化渗入生活
        2.1.1 日常都市:活力、高效
        2.1.2 欲望都市:功利、薄情
        2.1.3 异化都市:自闭、孤寂
    2.2 都市人——困境的承受者
        2.2.1 都市丽人——合理生存成为模糊的命题
        2.2.2 都市新贵——物的餍足与灵的虚无
        2.2.3 边缘角色——被颠覆与被重构
    2.3 “活”出智慧——都市囚徒的量力突围
        2.3.1 以入世心理告别“古老传说”
        2.3.2 以出世心理守护“美丽心灵”
    2.4 小结
3 亦舒都市书写的魅力:特色、原因及意义
    3.1 亦舒都市书写的特色
        3.1.1 人物的行走自由
        3.1.2 都市时空的流动与开放
        3.1.3 拒绝沉沦的书写旨归
    3.2 亦舒都市书写独特性的产生原因
        3.2.1 创作土壤:香港
        3.2.2 亦舒个人的主观因素
    3.3 亦舒都市书写的意义与价值
        3.3.1 审丑建构中的理性精神与人文情怀
        3.3.2 审美建构中饱含“港岛吾爱”之情
    3.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论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亦舒笔下香港女郎的生存状态
    第一节 生存与尊严的对抗
    第二节 事业与家庭的两难
第二章 亦舒笔下的新时代女性特征
    第一节 精明世故——理性的婚恋观念
    第二节 自立自强——清醒的独立意识
    第三节 情感无依——命运归宿的困惑
第三章 亦舒笔下女性形象的道德伦理观和价值观
    第一节 在物质时代对世俗功利的肯定
    第二节 对美丽传奇的憧憬向往和追求
    第三节 母爱的冷漠与人性的自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略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亦舒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研究[D]. 苗澍萌.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亦舒小说性别关系研究[D]. 成文静. 南昌大学, 2021
  • [3]亦舒长篇小说的闲笔研究[D]. 吕思维.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朱芸芸. 美与时代(下), 2017(12)
  • [5]论亦舒小说的电影改编[D]. 王佳佳. 河北大学, 2016(03)
  • [6]五四子君与世纪末子君—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研究[D]. 吴亚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7]亦舒言情小说中的女性叙事研究[D]. 蒋玲凤. 华侨大学, 2015(03)
  • [8]论亦舒小说中的理想爱情[J]. 汪洁. 黑河学刊, 2015(03)
  • [9]论亦舒小说的都市书写[D]. 李昕. 宁波大学, 2013(03)
  • [10]论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D]. 李丽敏. 青岛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