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铁是这样炼成的——1903~2003哈雷百年发动机制造史(论文文献综述)
罗永明[1](2010)在《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文中认为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虽然它在表面上取得了统一,但是地方军阀依然各自为政。同时,国共冲突和日本的侵华野心也严重威胁着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为了巩固政权,排除异己,蒋介石和地方军阀都大力扩充军事实力,重点发展兵器工业。而作为具有发达军事工业的欧洲强国——德国,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愿意帮助中国发展军事工业。中德两国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德军事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28-1938年,中德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蜜月期”。大量德国军事顾问受聘来华,大型德国军火商及其代理洋行纷纷参与中国的兵工建设,一批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中国高级科技人员也积极投身于国内的兵工事业,并逐渐成为骨干力量。通过这三大力量的综合作用,德国对这一时期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仅帮助中国建立起一批军事研究机构和新式兵工厂,而且协助中国仿制出大量德式武器,其作用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尽管中外学者对这三大力量展开过大量研究,但大多是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角度出发,很少从军事科技史角度切入;研究结果也多仅限于宏观概述,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德国军事弗莱堡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所藏原始档案和散见于各种史料汇编、文史资料、个人回忆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书籍的收集与整理,对德国军事顾问团和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人才在这一时期各兵工单位中的任职情况、工作、地位等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德国大型军火商及其洋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与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出了新的结论和看法:第一,首次对兵工领域内德国军事顾问和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国内高级科技人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德国军事顾问团之兵工顾问列表(1928-1938)》和《南京国民政府兵工领域内重要的留德学人列表》,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学识水平、任职去向、工作成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追踪,发现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分布十分广泛,从中央到地方,从兵工行政机构到各个兵工企业,无所不在,并且主要集中在弹道、大炮、火药、军用化学、军用光学仪器等中国兵工事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填补了某些方面的空缺。第二,针对前人研究过于笼统和简略的不足,首次结合相关兵工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分专题对德国在传统的枪炮工业、火药工业和新兴的军用化学工业、军用光学仪器工业等领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出这些企业和机构在设备、技术、厂房、人员、原材料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德国化程度,发现德国不仅在传统的军事工业与技术上对中国影响巨大,而且直接推动了军事光学和军事化学等新型军工企业和技术在中国的产生。第三,首次对德国、美国和意大利在对华航空工业输出上的激烈竞争进行了专题分析,探讨了德国在竞争中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德国总顾问佛采尔将军同南京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蒋介石对德国空军实力先入为主的成见、留美人员对航空领域的影响和意大利人给予中国的优惠政策。基于以上具体研究,本文最后对德国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认为德国在这一时期中国兵工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深远,而且未能帮助中国兵器工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而究其原因,则可归结为工业基础薄弱、资金匮乏、国民党官员素质低下、政府独立意识缺乏、国内外政治环境多变、德国追求利润等7个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也通过考证,弥补了前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认识不足。例如,对于中国近代最优秀的重机关枪——马克沁机关枪仿造原型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其原型是德国MG08,有的认为是德国MG08/15,还有的认为是MG09。本文通过对外形、技术参数的比较,发现它既不是德国MG08,也不是德国MG08/15,而应该是这两种类型的中间型号,而可能是德国MG09。当然,本文对这一些问题的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问题,如参与中国近代兵工事业的德国军火商及其洋行、兵工领域内留德学人、仿制武器的使用情况和德国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王红霞[2](2006)在《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文中研究指明英国人傅兰雅于1861年受维多利亚主教号召,启程前往中国。在香港圣保罗书院担任了两年院长后,到达北京,成为京师同文馆的第二任英文教习。之后,又来到上海,开办了由圣公会赞助的英华书馆,并同时兼任在《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的编辑。1868年5月,他进入成立不久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始从事中文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在到1896年他离开中国赴美任教为止的二十八年时间内,他翻译出版了近百种涵盖各类近代西方科技知识的书籍。在翻译馆任职的同时,他还编辑发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具有真正意义的中文科技杂志——《格致汇编》,刊登已经译成中文的关于科学、技术、制造的书籍,并回答读者来信询问的可能会引起广泛兴趣的科学问题。另外,他还从事了很多其它有益于中国科技教育进步的事业。本文以傅兰雅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在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活动和编辑的《格致汇编》,探讨他的西书中译事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兹将各章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考察傅兰雅初到中国后前几年的经历,包括他在圣保罗书院、英华书馆的教书活动及他和英国圣公会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这几年的经历使他具备了日后进入制造局翻译馆工作的资格和信念,即,熟练掌握了中文,并对中国的文明进展甚感兴趣。第二章关注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工作,对他在制造局的总体工作情况、翻译馆里的译书活动、与傅兰雅合作译书的中国人员以及傅兰雅的译书成果做详细描述,尤其是对傅兰雅在制造局出版的书籍做时间上和学科上的统计和分析。傅兰雅初进翻译馆时为制造局官员订购的书籍及科学仪器清单反映了制造局初建时的工作重心和关注焦点,文中对此也有所留意。第三章分析傅兰雅编辑的《格致汇编》杂志,涉及到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及在杂志上发表的主要文章,另外还以“互相问答”栏目为例,详细刻画傅兰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时人对这份杂志的评价出发探讨《格致汇编》的历史意义,认为《格致汇编》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傅兰雅一生致力于中国科技进步的愿望。第四章讨论傅兰雅的科技翻译观。“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翻译西书和教授西语,哪种方法更有效”,一直是晚清关注中国文明进展的在华西人争论的焦点。以傅兰雅为代表的“传教士”翻译家们坚持通过翻译西方科学着作向中国人传授他们亟需的科学知识,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看法?该部分对这个问题做了较多考察。在翻译科学书籍的过程中,从事科技翻译的各人使用的术语体系不尽一致,导致中文术语存在很大程度的混乱。文中还描述了傅兰雅在翻译科技术语时采用的方法,并介绍了傅兰雅担任总编的益智书会在统一中文科技术语上所做的努力。第五章论述傅兰雅西书中译事业的意义,从他在格致书院的筹建中发挥的作用和他赴美任教时中国人对已有西书的需求状态及当时一些知名人士对傅兰雅所译书籍的评价来看待这项事业产生的社会影响。文章末尾附上傅兰雅1896年前的活动年表,全面交代他在中国三十五年中从事的益于中国文明发展的活动;另外,还对他曾与之交往的在华西人做简要介绍,并勾勒傅兰雅和他们的交往经过;最后,以提要和摘录形式简单介绍傅兰雅所译书籍的内容,以期由此折射傅兰雅译书的价值和意义。
秦焕[3](2003)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1903~2003哈雷百年发动机制造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03年,美国北部小镇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诞生了一台由自行车加装小型风冷汽油发动机而成的摩托车,这是由比尔·哈雷和戴维森兄弟在其自家后院的小木屋里,经历了两年多辛勤劳动创造出的手工艺术品——第一台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在发明者的欢呼声中,一个摩托车制造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与文化传奇开始了。 1905年,美国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制造的单缸风冷发动机(1905 SINGLE)已经非常成功。这个由比尔·哈霄亲自设计的发动机排气量为580mL,输出4匹马力(2.94kW),最高时速可达65km/h,昵称为“沉默的家伙”。 1909年,不满足于单缸发动机动力状况的哈雷公司研制出一台全新的V型双缸发动机(1909 V-TWIN),这种发动机外形
二、钢铁是这样炼成的——1903~2003哈雷百年发动机制造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铁是这样炼成的——1903~2003哈雷百年发动机制造史(论文提纲范文)
(1)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历史背景的概述 |
1.1 中国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 |
1.2 德国发达的军事工业以及经济利益的推动 |
1.3 中德关系的良好历史传统 |
1.4 德国军事技术顾问的引进 |
1.5 德国大型军火工业与在华德国洋行的参与 |
1.6 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兵工人才的加入 |
第2章 德国对国民政府枪炮工业发展的贡献 |
2.1 中国近代枪炮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2.2 军事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
2.2.1 理化研究所 |
2.2.2 弹道研究所 |
2.2.3 白水桥精密研究所 |
2.3 株洲兵工厂的创建 |
2.3.1 建厂的提出与筹备 |
2.3.2 各分厂的建立 |
2.3.3 技术人员的派遣 |
2.3.4 在重庆时期的重建与生产 |
2.4 原有兵工厂的整理扩充与德国武器的仿制 |
2.4.1 原有兵工厂的整理扩充 |
2.4.2 德国武器的仿制 |
第3章 德国对地方政府枪炮工业发展的影响 |
3.1 广东近代枪炮工业 |
3.1.1 石井兵工厂 |
3.1.2 广东潖江炮厂 |
3.2 山西兵工厂 |
3.3 东三省兵工厂 |
第4章 德国对中国近代火药工业发展的作用 |
4.1 中国近代火药兵工厂的建立与发展 |
4.2 汉阳火药厂 |
4.3 山西火药厂 |
4.4 东三省兵工厂火药厂 |
4.5 火药的生产与制造 |
第5章 德国对中国近代军用化学工业兴起的推动 |
5.1 中国近代军用化学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 |
5.2 中国近代军用化学武器的早期研究 |
5.3 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建立 |
5.4 中国近代军用防毒面具工业的兴起 |
5.4.1 巩县防毒面具厂的兴建 |
5.4.2 广东防毒面具厂的建立 |
5.4.3 军用防毒面具的仿制 |
5.5 中国近代军用化学工业的兴起 |
第6章 德国对中国近代军用光学工业兴起的支持 |
6.1 中国近代军用光学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6.2 中国近代军用光学工业的建立 |
6.2.1 军用光学仪器制造厂的提出 |
6.2.2 光学修理厂的创建 |
6.2.3 光学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 |
6.2.4 测远镜工场的设立 |
6.3 中国近代军用光学仪器的仿制 |
6.3.1 第一具军用望远镜的仿制 |
6.3.2 其他军用光学仪器的仿制 |
第7章 德国对中国近代航空事业发展的影响 |
7.1 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早期发展 |
7.2 德国顾问与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
7.3 德国容克斯公司与中国航空机身及发动机制造厂的筹划 |
7.4 德国同意、美等国在华航空领域竞争的失败 |
7.5 德国同意、美在华航空领域竞争失败原因初探 |
7.5.1 德国总顾问佛采尔将军同南京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 |
7.5.2 蒋介石对德国空军实力先入为主的成见 |
7.5.3 受留美人员,尤其是留美人士宋美龄的影响 |
7.5.4 意大利人给予中国的优惠政策 |
第8章 总结 |
8.1 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发展的作用及其影响 |
8.2 中国兵工事业未能通过德国的帮助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原因探讨 |
8.2.1 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
8.2.2 资金缺乏 |
8.2.3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 |
8.2.4 国民政府缺乏独立意识 |
8.2.5 国内外政治环境不稳定 |
8.2.6 德国追求利润本性 |
8.2.7 其他一些制约因素 |
8.3 一点启示 |
附表1 德国军事顾问团之兵工顾问列表(1928—1949) |
附表2 南京国民政府兵工领域内重要的留德学人列表 |
附表3 南京国民政府兵工领域内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四位最主要人员简表 |
附表4 仿制德国主要武器列表(1840—1949)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在华之三十五年 |
二 已有的研究成果 |
三 本文的写作思路 |
第一章 决定从事译书事业——从早年经历说起 |
一 从英国到香港圣保罗书院 |
二 申请加入圣公会 |
三 负责上海英华书馆 |
四 决定到江南制造局任职 |
第二章 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 |
一 傅兰雅在制造局的状况 |
二 翻译馆的译书方法及成果 |
三 傅兰雅译书的合作者 |
四 从时间和学科看制造局出版的傅兰雅译书 |
附 傅兰雅为江南制造局订购的物品清单 |
第三章 傅兰雅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 |
一 《格致汇编》与《中西闻见录》的关系 |
二 杂志的发行及出售情况 |
三 杂志上刊登的文章类别 |
四 《格致汇编》的主要撰稿人 |
五 使杂志内容丰富的专门栏目 |
六 从"互相问答"看《格致汇编》编读关系 |
七 时人对《格致汇编》的评价 |
第四章 傅兰雅对待科技翻译的态度 |
一 坚持通过翻译书籍传播西学 |
二 傅兰雅翻译科技术语的方法 |
三 引领益智书会统一术语体系 |
第五章 傅兰雅西书中译事业的历史意义 |
一 从翻译西书转向教授中文 |
二 傅兰雅译书的影响——以梁启超、孙宝瑄为例 |
附录一 傅兰雅1896年前活动年表 |
附录二 傅兰雅交游之西人名录 |
附录三 傅兰雅所译各书内容简介 |
一 江南制造局丛书本书籍 |
二 《格致汇编》本书籍 |
征引参考书目 |
征引论着 |
参考论着 |
致谢 |
四、钢铁是这样炼成的——1903~2003哈雷百年发动机制造史(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D]. 罗永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9)
- [2]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D]. 王红霞. 复旦大学, 2006(08)
- [3]钢铁是这样炼成的——1903~2003哈雷百年发动机制造史[J]. 秦焕. 摩托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