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子合成起于胚胎(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荣[1](2021)在《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过去十年中,冻融胚胎移植的使用率已大大增加,目前多达二分之一的胚胎转移周期的胚胎是被冷冻保存。冷冻胚胎移植的适应症在不断扩大。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实质上是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通过观察针刺对冻融胚胎移植(FET)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有助于评价针刺治疗在IVF-FET的辅助功能,使其能在IVF-FET中更好发挥作用。研究目的以冻融胚胎移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为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观察此两组与对照组(无针刺组)的临床妊娠率(CPR)结果的差别,以探究不同时间点针刺干预对体外受精-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率的效果差异。研究方法1.分组数据收集自2019年4月~2020年5月“CNY助孕中心”(Central New York Fertility Center)纳入IVF-FET的26至42岁的女性99例,采用按患者意愿的非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各组相对独立,没有交集。分为非治疗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各收满33例进行治疗观察。2.治疗对照组:在移植周期过程中不进行任何针刺治疗。移植日针刺组:在移植前1小时进行针刺治疗,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并于移植后30分钟内再次进行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移植周期针刺组:在FET前5周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一次(每周治疗日尽量相同,错前错后不超过一天)共治疗5次。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在移植当日也进行与移植日针刺组相同的治疗。3.观察指标及检测试点3.1疗效指标(1)测定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移植后两周检测,以确定是否生化妊娠(HCG>5mIU/ml为生化妊娠,也称妊娠试验阳性)。(2)胚胎移植后4-5周,在HCG逐渐升高的前提下,通过二维阴道超声在单胎妊娠中观察到孕囊(GS)和卵黄囊(YS),以确定是否为临床妊娠。3.2安全性指标包括针灸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的观察,治疗期间随时记录。研究结果共纳入99例IVF-FET患者。治疗过程中,非治疗组脱落、剔除3例;移植日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移植周期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最终88例完成治疗。即非治疗组30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1.一般资料:通过对患者年龄,身体密度指数,初潮年龄等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基线期分析:对三组患者IVF-FET周期前的促卵泡生成素(FSH),抗苗勒氏管因子(AMH)雌二醇(E2),促甲状腺素(TSH)等激素生化指标值进行分析,三组之间FSH,AMH,E2,TSH等没有统计学差异。三组资料具有可比性。3.结果3.1临床妊娠例数: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4例,临床妊娠12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8例,临床妊娠16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22例,临床妊娠20例。3.2妊娠率比较生化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46.67%、62.07%,75.86%。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临床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0%、55.17%、68.97%。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结合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2.在移植当日,移植前后行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3.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较仅在移植当日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4.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
戴生飞[2](2021)在《Dmrt1和Foxl3在尼罗罗非鱼性别分化和生殖细胞命运决定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殖是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也是物种延续的保障。生殖包括性别决定、性腺分化、配子发生、受精等一系列过程。脊椎动物的性腺主要由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构成,其中生殖细胞是唯一能将遗传信息传递至下一代的细胞。因此,脊椎动物性别决定可分为体细胞性别决定和生殖细胞性别决定两部分。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体细胞性别由遗传因子(性别决定基因)和环境因子(光照,温度,p H等)共同决定。传统观点认为,性腺中生殖细胞根据其所处的体细胞环境获得相应的性别。然而,青鳉(Oryzias latipes)中对foxl3的研究挑战了这一观点,缺失foxl3的XX青鳉生殖细胞在雌性体细胞环境中进行了精子发生,并产生可育的精子。由此提出生殖细胞中存在自主的性别决定机制。然而,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缺失foxl3后生殖细胞中的哪些关键基因起始了雌性环境中的精子发生过程?在雌性生殖细胞中与foxl3相拮抗的雄性命运决定基因是什么?已有的研究表明,脊椎动物性腺中保守的转录因子dmrt1和foxl2相互拮抗并分别维持雌雄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过程。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结果表明,敲降dmrt1会导致雄性性腺体细胞雌性化和生殖细胞缺失。敲除foxl2或过表达其显复性突变体导致完全的由雌向雄的性逆转。foxl3是foxl2的一个古老的旁系同源基因,罗非鱼foxl3的功能研究尚未见报道。罗非鱼生殖细胞中相互拮抗的雌雄基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WB)、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方法分析了dmrt1和foxl3在尼罗罗非鱼性腺的表达模式和细胞定位。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分别构建了dmrt1和foxl3单基因突变体,并通过双杂合突变体进一步繁殖获得dmrt1;foxl3双纯合突变体。采用组织学染色(HE)、荧光免疫组化(IF)、荧光原位杂交、real-time PCR等方法,分析了各突变体性腺表型和基因表达情况,并尝试使用外源雌激素(17β-estradiol,E2)和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对突变鱼进行表型回救。最后,利用启动子分析、凝胶迁移(EMSA)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等体外实验探究了dmrt1和foxl3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并通过在dmrt1和foxl3突变体中敲降体细胞特异的foxl2,探究了生殖细胞基因和体细胞基因间的上下位关系。具体结果如下:1、尼罗罗非鱼foxl3细胞定位和功能研究。性腺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foxl3在孵化后30天(days after hatching,dah)XX罗非鱼卵巢中表达最高,而不在精巢中表达。荧光原位杂交和生殖细胞标记Vasa共定位结果显示,foxl3 m RNA主要定位于卵巢卵原细胞中,精巢组织中检测不到foxl3的表达。通过CRISPR/Cas9成功突变尼罗罗非鱼foxl3并获得缺失5bp和7bp的两种纯合突变体。组织学检测发现,120 dah天foxl3突变XY鱼精巢发育正常。而foxl3突变XX鱼性腺外形仍像正常卵巢,且存在卵巢的特征结构卵巢腔;但与对照XX鱼不同,foxl3突变XX性腺中不存在卵母细胞而是含有各级生精细胞。这表明foxl3突变导致XX性腺中生殖细胞起始了精子发生。荧光原位杂交和荧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l3突变XX性腺中存在精子细胞(表达Sox30),而不存在卵母细胞(不表达bmp15和42Sp50)。荧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突变性腺体细胞中表达雌激素合成的关键酶Cyp19a1a,而不表达雄激素合成酶Cyp11c1。血清激素测定结果表明,foxl3突变XX鱼血清雌激素水平与对照XX雌鱼相比显着降低,但仍然显着高于对照XY雄鱼。与对照XX雌鱼一致,foxl3突变XX鱼血清雄激素(11-ketotestosterone,11-KT)水平很低。表明foxl3突变XX性腺中生殖细胞在雌性化的体细胞环境中进行了精子发生。Real-time PCR结果证实了foxl3突变性腺中体细胞的雌性化环境和生殖细胞中进行的精子发生。值得注意的是,雄性特异基因dmrt1在foxl3突变XX性腺中有显着的升高。另一方面,foxl3的突变不影响XY鱼性腺精子发生过程和育性。2、尼罗罗非鱼dmrt1的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90 dah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罗非鱼dmrt1 m RNA定位于精巢中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支持细胞(Sertoli cell)中,卵巢中没有检测到dmrt1的表达。利用设计的高效CRISPR/Cas9g RNA靶点成功在1号外显子突变尼罗罗非鱼dmrt1,获得缺失2 bp和5 bp的两种纯合突变体。60 dah时组织学检测发现,所有dmrt1突变XY鱼发生了由雄向雌的性逆转,其性腺发育为卵巢。免疫荧光结果表明,dmrt1纯合突变XY鱼性腺中表达雌激素合成酶Cyp19a1a,不表达雄激素合成酶Cyp11c1。成年期dmrt1突变鱼卵子发生正常,性腺中存在有卵黄的卵母细胞。性别决定关键时期4 dah时,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罗非鱼性别决定基因amhy的表达在XY dmrt1突变性腺不受影响,而另一个重要的dmrt1下游雄性通路基因Gsdf不表达,表明dmrt1突变鱼发生了原发性逆转。孵化后15天时,dmrt1突变XY性腺中可检测到Cyp19a1a的表达。这些结果证实在雄性通路中,dmrt1位于amhy和gsdf之间,也就是说,尼罗罗非鱼雄性通路由amhy-dmrt1-gsdf构成。3、尼罗罗非鱼dmrt1;foxl3双基因突变系的建立及表型分析。利用dmrt1杂合突变XY鱼和foxl3杂合突变XX鱼繁殖获得dmrt1;foxl3双杂合突变XX和XY后代。进一步通过双杂合突变鱼繁殖获得dmrt1;foxl3双纯合突变后代。60 dah时组织学观察发现,dmrt1;foxl3双突变XX鱼性腺生殖细胞发育为卵母细胞,表明dmrt1的缺失回救了XX foxl3突变体生殖细胞性逆转的表型。另一方面,dmrt1;foxl3双突变XY鱼性腺发育为精卵巢,性腺中除卵母细胞外,还存在精母细胞,表明突变foxl3部分回救了XY dmrt1突变体生殖细胞的表型。荧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双突变性腺中有明显的Cyp19a1a表达。双突变XX/XY鱼血清雌激素水平和对照XX鱼接近。这些结果提示,dmrt1和foxl3在生殖细胞性别命运决定过程中存在相互拮抗的作用。4、尼罗罗非鱼Dmrt1和Foxl3相互调控影响生殖细胞可塑性。Dmrt1和Foxl3双突变鱼生殖细胞性别的相互回救促使我们进一步检测dmrt1在foxl3突变XX性腺中的表达和foxl3在dmrt1突变XY性腺中的表达。RT-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foxl3突变XX性腺中dmrt1在m 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dmrt1主要定位于foxl3突变XX性腺中生殖细胞,而不在对照XX卵巢中表达。另一方面,real-time PCR结果显示,dmrt1突变XY性腺中foxl3表达量显着升高。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30 dah时dmrt1突变XY性腺中生殖细胞表达foxl3,而对照XY性腺生殖细胞中不表达foxl3。进一步的调控实验证实,在HEK293细胞中,Dmrt1和Foxl3分别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foxl3和dmrt1的启动子活性。删除或突变相应的启动子上结合位点,可以去除两者之间的抑制效果。凝胶迁移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表明,Dmrt1和Foxl3可以在体外直接结合foxl3和dmrt1启动子上相应的结合位点。这些结果表明,Dmrt1和Foxl3通过直接结合对方启动子发挥转录抑制作用。利用外源雌激素处理对foxl3突变鱼进行回救。结果显示,E2处理1个月后foxl3杂合突变XY鱼性腺发育为卵巢,而foxl3突变XX鱼性腺中生殖细胞仍进行精子发生,不能诱导卵母细胞产生。表明foxl3是生殖细胞中雌激素下调dmrt1诱导卵母细胞发育所必须的关键基因。采用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aromatase inhibitor,AI)回救dmrt1突变鱼。结果显示,同批处理的dmrt1杂合突变XX鱼发生性逆转,而处理的dmrt1突变XX/XY鱼性腺仍发育为卵巢。Real-time PCR结果显示,AI处理后dmrt1突变性腺中foxl3表达水平与对照雌鱼接近。这些结果表明,AI诱导的由雌向雄的性逆转依赖于dmrt1的存在。突变foxl3或dmrt1后导致的性逆转不能被雌激素或芳香化酶抑制剂回救,表明生殖细胞的可塑性依赖于这两个基因的存在。不同的是,双突变dmrt1;foxl3后再使用AI处理,双突变XX/XY鱼性腺发育为精巢,性腺中不存在卵母细胞。表明突变foxl3后再抑制雌激素合成,能够回救Dmrt1缺失造成的性逆转。此外,AI处理foxl3突变XX鱼后,其性腺发育为正常精巢。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敲降或敲除foxl2会导致XX罗非鱼发生性逆转。AI处理的dmrt1突变性腺仍发育为卵巢,这可能是由于foxl2不能被有效抑制所致。在dmrt1突变鱼中敲降foxl2后,dmrt1;foxl2双突变XX/XY性腺发育为精巢,但生殖细胞数目显着减少,且不能起始精子发生。表明dmrt1对于生殖细胞的存活和精子发生的起始是必需的。综上所述,尼罗罗非鱼dmrt1和foxl3分别表达于精巢和卵巢组织中,体外实验证实二者间存在直接的转录抑制。突变dmrt1或foxl3分别导致由雄向雌和生殖细胞由雌向雄的性逆转。双突变体表型分析证实,dmrrt1和foxl3在尼罗罗非鱼生殖细胞性别命运决定过程中起着相互拮抗的作用。外源雌激素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回救实验表明,罗非鱼生殖细胞的可塑性依赖于这两个基因的存在。敲降foxl2后,foxl3和dmrt1单突变性腺都发育为精巢,但缺失dmrt1导致精子发生不能正常起始。本研究解析了尼罗罗非鱼dmrt1和foxl3在雌雄性别分化和生殖细胞性别命运决定过程中的关键功能,揭示了dmrrt1和foxl3通过直接的转录抑制作用相互拮抗,决定生殖细胞性别的分子机制,丰富了我们对脊椎动物性别分化和生殖细胞性别决定的认识。
康宇[3](2020)在《非人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与疾病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哺乳动物的胚胎早期发育开始于精子和卵子融合形成合子,之后经历卵裂、囊胚孵化、子宫定植等过程最终发育为完整个体。胚胎植入前发育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事件,如母源——合子转化、合子基因激活、细胞谱系分化等。这些事件的有序发生均依赖于细胞内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并且极易受到环境应激因素的影响,如高温和内分泌干扰素都会干扰发育中的配子和胚胎正常发育,甚至产生可遗传的表观遗传变异。非人灵长类(NHPs)由于与人类极高的相似性,对其植入前胚胎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解答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问题,同时,非人灵长类也是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要动物模型。本论文以猕猴和食蟹猴为对象,利用体外受精技术,开展植入前胚胎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和转化研究。研究通过收集猕猴植入前胚胎各个发育阶段的胚胎单细胞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建立了完整的猕猴体外受精胚胎植入前发育转录组图谱。之后经过深入分析胚胎植入前发育过程的转录调控模式,发现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中存在转录阻滞现象,桑葚胚时期的胚胎中有部分细胞的转录组停滞在合子基因激活之前阶段。在研究中还构建了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和单性生殖胚胎,这两类胚胎是研究合子基因组重编程机制及父源/母源印记基因调控的重要材料,通过获取这些胚胎的植入前发育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并与正常体外受精胚胎进行比较,发现体细胞核移植(SCNT)和单性生殖(孤雄/孤雌)胚胎的转录模式存在更为普遍的延迟,分析表明这种延迟主要是由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而导致的合子基因组激活不完全,胚胎发育率下降。通过外源手段消除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异常的H3K9me3,可以提高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率并且获得克隆动物。非人灵长类是研究人类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本论文利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了食蟹猴植入前胚胎的靶向基因编辑,获得DAX1基因突变猴模型。模型动物出现人类患者肾上腺发育不全(AHC)和低促性腺素性功能减退症(HH)的相关表型,经分析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导致的血管发生缺陷可能是DAX1基因突变胎儿时期肾上腺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研究同时发现雄性食蟹猴DAX1缺陷导致的肾上腺和性腺发育缺陷在胎儿期性腺决定阶段就已经开始。通过食蟹猴植入前胚胎的干细胞嵌合实验,证明了非人灵长类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和体细胞核移植来源的胚胎干细胞(NT-ESC)都可以实现食蟹猴胚胎和成体水平嵌合,并且具有三胚层及胚外组织分化潜能。通过收集分析嵌合胚胎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发现,食蟹猴多能干细胞的胚胎嵌合效率差异与其自身的多能性状态密切相关,并且受到嵌合胚胎微环境的调控。综上,本论文研究了非人灵长类胚胎早期发育的转录调控,并构建了疾病动物模型以及嵌合体,从而开展疾病机制和干细胞多能性研究。首次绘制了完整的灵长类植入前发育转录图谱,是对灵长类早期发育调控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疾病猴模型表现了其它物种不能出现的、与病人高度相似的表型,是人类复杂疾病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肖河生[4](2020)在《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固醇激素包括皮质激素和性类固醇激素,是脊椎动物重要的内分泌调节因子。cyp11a1编码的胆固醇侧链裂解酶催化所有类固醇激素共同前体孕烯醇酮的合成,对脊椎动物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至关重要。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开,具有单性鱼苗,个体较大,便于取血,且能通过基因编辑进行缺失功能研究,是研究鱼类内分泌的良好模型。本研究分离了尼罗罗非鱼及其它脊椎动物的cyp11a1基因,分析了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成鱼各组织及性腺发育各时期的表达模式和细胞类型,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罗非鱼cyp11a1突变系,并借助cyp11a1突变模型对皮质激素和性类固醇激素在罗非鱼个体存活和性别分化及配子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尼罗罗非鱼及其它脊椎动物cyp11a1基因的分离。从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中分离了cyp11a1基因,并以罗非鱼cyp11a1的ORF序列为检索序列,通过blastn从NCBI中分离了人、鸡、中华软骨龟、爪蟾、腔棘鱼、斑点雀鳝、东方鲀、青鳉和斑马鱼等脊椎动物的cyp11a1基因。结果表明,除斑马鱼外,其它脊椎动物均只有1个cyp11a1基因。共线性分析表明,斑马鱼的2个cyp11a基因产生于串接复制而非真骨鱼特有的全基因组复制。2)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中的表达。转录组分析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cyp11a1主要在成体尼罗罗非鱼精巢、卵巢和头肾组织表达。cyp11a1在孵化后5、7、20、30、40天卵巢的表达水平高于精巢,而在孵化后90、180和300天精巢的表达水平高于卵巢。原位杂交结果显示cyp11a1表达于尼罗罗非鱼精巢Leydig细胞、卵巢鞘膜细胞和间质细胞以及头肾肾间细胞中。3)尼罗罗非鱼cyp11a1纯合突变系的建立。通过CRISPR/Cas9成功突变罗非鱼cyp11a1并建立纯合突变系。分析发现,cyp11a1纯合突变鱼血清皮质醇含量显着降低,胆固醇含量显着升高。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突变鱼垂体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酶基因pomca的表达显着升高。突变鱼的头肾明显大于对照鱼头肾,且头肾肾间细胞胞质增生。这些结果表明,cyp11a1突变鱼头肾无法正常合成皮质醇。此外,分析发现纯合突变鱼可以存活但抗低氧能力显着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皮质激素对于罗非鱼的压力应激很重要但对于存活不是必需的。4)cyp11a1纯合突变鱼性腺表型及基因表达分析。采用组织学检测孵化后90天、180天cyp11a1突变XX罗非鱼性腺发现,突变鱼性腺表现为精巢样结构,存在生精细胞。表明cyp11a1突变导致XX罗非鱼发生了由雌向雄的性逆转。对孵化后30天的XX突变鱼性腺进行分析发现,性腺中存在退化的卵母细胞,这表明生殖细胞早期仍然发育为卵母细胞,但无法维持。Real-time PCR结果表明,在孵化后90天突变XX鱼性腺中,雌性特异表达基因foxl2和雌激素合成酶基因cyp19a1a的表达显着降低,雄性特异表达基因dmrt1和雄激素合成酶基因cyp11c1的表达显着升高。与此一致的是,与对照雌鱼相比,突变鱼血清中E2水平显着降低。添加外源E2可以回救XX突变鱼的性逆转表型,回救的XX突变鱼性腺发育为卵巢,表明雌激素对于罗非鱼雌鱼卵巢分化至关重要。对孵化后90天和180天cyp11a1突变XY雄鱼进行分析发现,突变鱼血清11-KT和T的水平极低,突变鱼性腺具有精巢形态,但精子发生几乎无法进行。添加cyp11a1直接下游产物孕烯醇酮可以升高突变鱼血清中11-KT和T的水平,精子发生恢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cyp11a1突变XX鱼还是在突变XY鱼中,仍会有少量的精子细胞产生。这些结果表明类固醇激素对于精子发生的进行十分重要但并非必不可少。综上所述,脊椎动物除了斑马鱼均只有一个cyp11a1基因。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中呈现性二态性表达,主要表达于精巢Leydig细胞、卵巢鞘膜细胞和间质细胞以及头肾肾间细胞中。对cyp11a1突变鱼进行分析发现,皮质激素对于罗非鱼的压力应激很重要但对于个体存活不是必需的;雌激素对于罗非鱼雌鱼卵巢分化很重要;雄激素对于精子发生很重要但并非必不可少。本研究为今后深入分析皮质激素的生理意义及雌雄激素在鱼类性别分化和配子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石中玉[5](2020)在《益气解毒方对60Co γ射线致雄性小鼠生育功能损伤的防治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受到的辐射损伤也越来越多。男性的生殖系统对电离辐射高度敏感,射线会使精子浓度、活率、活力、形态结构、染色体以及DNA等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或损伤,导致男性生育力下降或/和子代发育不良。目前,中药复方对生殖系统辐射损伤防护的研究仍然较少,近几年来,课题组对源自临床并经实验室优化的中药复方——益气解毒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该方可有效减轻睾丸辐射损伤。所以,本研究将继续深入探讨电离辐射对雄性生育力的影响以及益气解毒方的防治效果。目的梳理中医古籍文献“肾主生殖”的理论,并基于此深入探讨男子生殖之精与胎孕的关系,以期为男子精子质量下降所致生育能力障碍的病因、病机分析及治疗提供中医理论指导。结合实验,利用电离辐射损伤动物模型,观察电离辐射对小鼠精子质量及其生育能力的影响以及益气解毒方的防治效果,并探讨TLR5信号通路在以上病理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文献,总结“肾主生殖”中医理论的特点,对“肾主生殖”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再辨析肾精以及男子生殖之精的关系,进而探讨男子生殖之精对胎孕的影响,完善男性不育症的中医理论。实验研究:实验一:将24只雄性Balb/c小鼠根据体质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益气解毒方组。空白组小鼠进行假照射作为空白对照,模型组和益气解毒方组小鼠使用1.0 Gy 60Coγ射线对其进行一次性全身照射。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在照前7 d至照后35 d灌胃去离子水,益气解毒方组小鼠灌胃益气解毒方药液。照后第36d,按雄雌比1:2的比例,将每只雄性Balb/c小鼠与雌性Balb/c小鼠合笼,合笼五周,每日早上8点、下午5点检查雌鼠阴道栓,通过称量体质量的辅助手段将确定怀孕的雌鼠隔离,单笼饲养。雄性小鼠在照后第70 d处死并取材,记录雄性小鼠的体质量变化、睾丸、附睾系数以及精液常规指标,子代小鼠出生后观察至42日龄处死,记录雌鼠的受孕率、平均窝仔数以及子代小鼠的体质量变化。实验二:将72只雄性Balb/c小鼠根据体质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安多霖组和益气解毒方组。空白组小鼠进行假照射作为空白对照,模型组、安多霖组和益气解毒方组小鼠使用2.0 Gy 60Coy射线对其进行一次性全身照射。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在照前7 d至照后35 d灌胃去离子水,安多霖组和益气解毒方组小鼠分别灌胃安多霖混悬液和益气解毒方药液。照后第36d,按雄雌比1:2的比例,将每只雄性Balb/c小鼠与雌性Balb/c小鼠合笼,合笼五周,每日早上8点、下午5点检查雌鼠阴道栓,通过称量体质量的辅助手段将确定怀孕的雌鼠隔离,单笼饲养。雄性小鼠分别在照后第35 d、70 d处死并取材,检测雄性小鼠的睾丸和附睾系数、睾丸和附睾的超微结构变化、全血细胞计数以及精液常规指标,子代小鼠出生后观察至第42日龄处死,记录雌鼠的受孕率、平均窝仔数、子代小鼠的性别比例、体质量变化、全血细胞计数以及血液生化变化情况。实验三:检测实验二中取材的小鼠精子的ATP含量、精子膜电位变化、精子TLR5、MyD88、IRAK4、PI3K、GSK-3α的表达变化情况以及小鼠睾丸中TLR5、GSK-3 α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理论研究:(1)“肾主生殖”的功能基础是基于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藏精”理论。其中,“肾藏精”主要体现为肾具有封藏之性,可藏先、后天之精及脏腑之精。(2)“肾主生殖”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是肾与男子生殖器官关系密切,肾可通过经脉络属统领男子阴器,且肾开窍于前阴。其二是肾可通过调节肾中精气进而调节人体生殖功能。(3)男子生殖之精与肾精的功能、储藏部位均不同。肾精藏于肾,除濡养并维持本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外,还可作为化生男子生殖之精的物质基础。而男子生殖之精藏于精室,有繁殖作用,可排出体外与女子生殖之精结合成胎。(4)对胎孕而言,胎孕的形成是以男子生殖之精与女子生殖之精互相交结而成,因此,男子生殖之精的健康是形成胎孕的必要因素,其异常会导致胎儿的禀赋不足。实验研究:实验一:1.0 Gy 60Co γ射线可以迅速降低雄性Balb/c小鼠体质量,而在照射前后给予小鼠益气解毒方可促进小鼠体质量恢复。同时,照后70 d小鼠的精子质量以及与之交配的雌鼠的窝仔数仍未恢复至空白组水平,而益气解毒方的防治有效地改善了以上情况。实验二:小鼠受一次性全身照射2.0 Gy 60Co γ射线后,小鼠在照后35 d时的睾丸、附睾系数、精子质量、睾丸和附睾的超微结构以及全血细胞计数均严重受损。至照后70 d雄性小鼠的精子浓度和全血细胞计数已经恢复,但精子活力及活率仍未恢复。子代小鼠方面,模型组子代小鼠窝仔数显着下降、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显着升高,提示子代小鼠受亲代精子质量下降所影响而发育缓慢,而益气解毒方的防治有效地改善了以上情况。实验三:照后35 d、70 d,照射各组小鼠精子线粒体膜电位及精子ATP含量下降,安多霖和益气解毒方有效改善了照后35 d小鼠精子膜电位的损伤。照后35 d模型组小鼠的TLR5、MyD88、IRAK4、PI3K和GSK-3α的表达显着上升,而益气解毒方下调了TLR5等各因子在精子上的表达。在睾丸中,模型组TLR5的表达比空白组显着下降,给药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结论:理论研究:“肾主生殖”的功能基础是基于“肾藏精”的功能,而肾所藏之肾精与男子生殖之精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同时,胎孕与男子生殖之精密切相关,男子生殖之精的充盈是优生优育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调养肾精达到滋补生殖之精的作用。所以,基于优生优育的基本原则及肾为封藏之本的特性。我们要以预防为主,重视对肾的调养,不宜妄泻肾精,并在计划求子之前做必要的相关检查,以保证良好的胚胎质量。实验研究:本次实验复制了课题组前期的睾丸辐射损伤模型,进而观察到电离辐射对雄性小鼠生育功能的损伤,而在照射前后均给予益气解毒方对雄性小鼠生育功能的损伤是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我们观察到2 Gy 60Co γ射线能够激活小鼠精子上TLR5以及下游信号因子GSK-3 α的表达这可能是电离辐射导致精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益气解毒方可通过抑制精子上TLR5以及下游因子GSK-3 α的表达改善了小鼠的精子活力。此外,2 Gy 60Co γ射线抑制了睾丸中TLR5的表达,而对GSK-3 α并无明显调控作用,其中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王靖宜[6](2020)在《精源性miR-301a靶向ACVR1对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精子是一类遗传物质高度浓缩的细胞,与卵母细胞结合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除了遗传物质,精子还可以携带蛋白、编码RNA、非编码RNA如miRNAs等进入卵母细胞,影响早期胚胎发育。实验室前期通过精子与卵母细胞的miRNA高通量测序筛选出牛精源性miR-301a,体外获得性实验证实其参与孤雌激活(Parthenogenetic Activation,PA)胚胎第一次卵裂及囊胚形成调控。同时,鉴定出ACVR1是miR-301a的靶基因。本研究旨在对miR-301a通过靶向ACVR1参与牛早期胚胎发育调控及其分子机制做一初探。本研究进行了以下试验:(1)确定miR-301a与ACVR1在胚胎中的靶向调控关系;(2)探究敲降ACVR1对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3)初步探究miR-301a靶向ACVR1调控早期胚胎发育的机制。结果如下:1.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胚胎显微注射miR-301a mimic或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胚胎显微注射miR-301a inhibitor后检测ACVR1 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发现无论是m RNA还是蛋白水平,miR-301a均能下调ACVR1的表达,验证了miR-301a与ACVR1的靶向调控关系。2.PA胚胎显微注射si RNA敲降ACVR1后检测胚胎发育情况。结果表明,ACVR1敲降以后延长了PA胚胎第一次卵裂时间,但是不影响总卵裂率,同时显着提高了PA胚胎囊胚率和囊胚质量。此结果和PA胚胎注射miR-301a mimic表型相同,表明miR-301a通过靶向ACVR1调控牛早期胚胎第一次卵裂及囊胚发育。3.检测了胚胎中TGF-β通路配体BMP4及除ACVR1外受体表达,并推测BMPR2是最有可能与ACVR1互作的Ⅱ型受体。4.PA胚胎敲降ACVR1后,TGF-β通路下游信号转导Smad1/5及Smad2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并且下调了靶基因ID1、ID2 m RNA表达。SCNT胚胎注射miR-301a mimic后同样可以引起Smad1/5及Smad2蛋白磷酸化水平的降低,然而,IVF胚胎注射miR-301a inhibitor后引起这两个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升高。说明miR-301a靶向ACVR1参与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5.SCNT胚胎注射miR-301a mimic后2-细胞时期核H3K27me3荧光强度升高,IVF胚胎注射miR-301a inhibitor后无明显变化,说明miR-301a可以影响组蛋白H3K27me3修饰。6.PA胚胎中敲降ACVR1后F-actin的荧光强度降低,而IVF胚胎缺失miR-301a后F-actin的荧光强度增强,表明miR-301a可通过ACVR1影响微丝骨架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IVF胚胎中F-actin变化是由p-Cofilin1蛋白介导的。综上所述,精源性miR-301a靶向ACVR1调控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并影响微丝骨架动态变化和组蛋白H3K27me3修饰,最终延长胚胎第一次卵裂时间并提高囊胚率。
刘婷[7](2019)在《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锁骨针法隶属微针系统疗法,是陈以国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不断临床实践,并在太极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启发下,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锁骨是人体的重要骨骼,具有太极属性、三才属性、全息属性,在锁骨上有与人体脏腑和肢体相应的反映区域或反映点,这些反映区域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模式,以及中医思维和文化的梳理,深度挖掘和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穴位分布规律以及锁骨针法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和三才原理出发,结合中医对太极和三才原理的认识与应用,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深入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医经络学说解释锁骨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为锁骨针法提供较全面的理论支撑,本文以《易经》[1]、《周易》[2]、《周易本义》[3]、《四库全书》[4]、《道德经》[5]、《太玄经》[6]、《太极图说》[7]、《黄帝内经素问》[8]、《灵枢经》[9],等为参考书籍挖掘太极和三才原理内容及联系。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成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锁骨针法的理论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太极理论和三才理论,研究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涵义,以及“天-人-地”三才独特思维模式,明确古人认识事物“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三,函三为一”的思维模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思维,来解析和探讨锁骨的特殊之处,采用取类比象思维将锁骨带入到太极图和三才原理中认识锁骨独特的太极属性和三才属性。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来认识和探讨锁骨的三才、太极和全息属性。从寸口脉脉位与脏腑相对应的机制入手,探讨锁骨上相应区域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中医“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思维模式为方法,探讨锁骨特定区域与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探讨锁骨上全息穴群的分布和脏腑、肢体间的对应规律。2.第二部分:以颈椎病为例,探究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收集门诊中使用常规体针配合中药(对照组)与锁骨针法结合中药(治疗组)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国际标准的NPQ颈痛量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和颈部废用程度Vernon评分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搜集来的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探讨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锁骨相应部位(穴位)与脏腑肢体的相关规律。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时,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f)表示,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比较用卡方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太极和“天-人-地”三才概念均出自《易经》,二者同源异构,有相同的来源和属性,统一于化生太极的“道”或“元气”,阴阳将太极和三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解释自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太极分则两阴阳,阴阳合则一太极,为天地万物基本的演化规律,即阴阳运动不停,变化不止,不断交感生新,生生不息,唯变不变。三才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是自然万物所具有的最基本规律之一,对中医的影响颇深,促使中医形成独特的“天-人-地”三才医学思维模式,首次将心身和社会等因素考虑其中,视人体与心身、社会为统一整体,将自然、生命分为“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注重事物和生命在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天地相统一,形成“天人相应”观念。人是三才系统的核心,为自然万物之灵长,得天地精气而生而成,人是有曲度的高级生命,矢状面呈类“S”形态,锁骨与其形态相似,取类比象思维认为有其形而有其质,推测锁骨的性质和功能可能与太极线和“人”相似,它在人体中可能有重要的功能。2.观察太极图形态发现,位于中间的类“S”形阴阳线是太极图中最核心的部位,太极阴阳规律表现最突出,最具太极属性,为太极的本源。曲线分割的圆形太极图是在不停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它象征着事物和现象处于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为太极在建立的初始阶段便确立了阴阳两仪,而后两仪以升降和交感运动持续不停变化使太极图中心的太极线发生扭曲和旋转,表现出类“S”形曲线。运动可引发能量的形成和消耗,也是信息沟通、交换和表达的过程,在太极图中表现为类“S”形曲线。笔者推测这条类“S”曲线是整个太极图中力、运动、能量、信息的汇聚中心。通过取类比象思维推测具有相似结构的事物可能也具有太极线相似的功能和属性。3.成人锁骨呈类“S”形与脊柱形态相似,观察婴幼儿X线检查和锁骨骨折图片发现,锁骨类“S”形曲度和脊柱一样并非生来就有,因而笔者推测锁骨的类“S”形态形成可能与脊柱相似,为人长期行为活动生物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与抬头、抬胸、翻身、坐、立、行走有关,人体骨骼之间通过肌肉、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连接,通过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肌肉收缩时会对骨骼产生牵拉作用力,锁骨分布有颈、胸、背、上肢等部位的重要肌肉,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分别止于锁骨上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而胸大肌与三角肌分别起自锁骨下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当肌肉收缩为运动供能时,会对所起止的骨骼产生作用力,当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对头部有向下的作用力,可以使头向下运动,如仰头和侧屈头部等,相反会对锁骨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依此可推断出斜方肌对锁骨有向上的作用力。胸大肌与三角肌均起于锁骨下缘的内1/3端和外1/3端,分别可使肱骨内收、旋内,或肩关节外展、后伸、旋外,故胸大肌对锁骨内1/3端有向下、向前的作用力,而三角肌对锁骨外1/3端有向下、向后的作用力。锁骨中1/3没有肌肉附着,笔者推测锁骨在两端肌肉牵拉的作用下,使得锁骨体扭转、弯曲,其内1/3向上、向前凸出,外1/3向下、向后凸出,呈现出类“S”形。锁骨在人体胸腔的上部,有阴经和阳经走行经过锁骨,阴阳经气在锁骨处汇合,二者对锁骨作用不同,产生的作用力可能使得锁骨发生弯曲、扭转。锁骨和脊柱与太极线的形态相似,推测二者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中心。研究发现锁骨和脊柱能调节人体运动,维持人体动、静态平衡,是人体代谢和信息交换的重要部位,具有太极属性,是人体的太极部位,将其肩峰端朝上胸骨端朝下放置,类似人形,具有三才属性,刺激锁骨的相应位置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与运动平衡,及能量(代谢)和信息交换,进而调节人体功能,使得人体重新到达阴平阳秘状态,治疗疾病。4.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十二正经、经筋、经别和奇经八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庞大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网络,是针灸发挥调整人体功能的重要载体,为人体部位的全息性提供经络支持。在诸多经脉中有5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条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经、三焦经、肺经经别)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经脉将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与锁骨关联起来。这些经脉中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联系最紧密,因其走行上分别经过锁骨的外(头)、中(体)、内(尾)而体现出三者与锁骨的密切关系,三者分别对应天、人、地三才,直接说明了锁骨的三才属性。《内经》指出:肺脏位于上焦,在五脏最高处,状如华盖与自然界的天之气(清气)相通,主司呼吸,为人一身之气的根本,是五脏六腑中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脏腑,与“天”相应。胃位于中焦,与脾统称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谷气化生之处,饮入于胃化为精气入脾,脾气布散精气至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将精气转输至全身各处。脾主司运化,胃主受纳和腐熟,胃既有受纳也有消化的生理功能,化生的谷气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资人体,因而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气强盛则人体强健,胃气虚弱则体弱多病、形体瘦削,又如人之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与人相应。肾位于下焦,在脏腑位置中靠下,为先天之本内藏人体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为水火之宅内舍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与“地”相似,为自然万物生长的根源,为生命提供必须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此三条经脉与锁骨直接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中天气、胃中谷气、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为锁骨针法核心三基穴奠定基础。5.锁骨有太极、三才和全息属性,其上分布着与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有对应关系的反映区或反映点,共同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位群,按照“三才”规律分布,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即锁骨针法三基穴;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的脉位所候脏腑一致,是“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思维应用于中医的体现。锁骨针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影响下,以“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方法为核心思维模式,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根本,以全息对应原则为指导形成的微针系统。6.统计整理和分析门诊搜集到的患者资料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和症状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相近,或几乎相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疗法都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锁骨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组)与常规体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照组)疗效相似,证明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间可能存在三才相关规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生命体征正常。锁骨针法与常规体针比较,二者效果相近或几乎相同,但就操作而言,锁骨针所需暴露部位较少,对场所要求较少,方便临床应用,针刺取穴较少,针感较强,可有效节省成本,降低患者因针刺较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结论:1.“天-人-地”三才和太极概念同出《易经》,二者本质相似,同源异构,均用于解释和说明天地、万物基本的变化规律,蕴含全息观念。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立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灵长,人体的锁骨和脊柱同自然万物都在太极作用下形成,无论是在人体所处的位置还是其在人体发挥的作用属性都蕴含太极含义。2.“天-人-地”三才规律是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变化规律之一,人有三才属性,脊柱有三才属性,锁骨也有三才属性。锁骨是人体一块集太极、三才、全息属性于一身的特殊骨骼。3.太极图作为太极阴阳理论的直观表达方式,其中的类“S”形太极线是太极图的核心,太极规律集中体现于此,太极图中的力、运动、能量、信息汇聚在这条曲线上,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本体,象征太极形成阴阳即分便运动不停,变化不止,象征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体现着太极含义,是人们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依据。4.锁骨和脊柱类“S”形弯曲并非生来就有,可能与后天行为活动有关,如仰头、抬胸、坐、立、抓取、行走等过程中,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作用在骨骼上力改变的结果。此外,人体经脉和阴阳之气分别抵于锁骨,可能也参与了锁骨曲度的形成,为锁骨特殊之处埋下伏笔。5.锁骨与脊柱、太极线的形态相似,都呈类“S”形,曲度相近,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之处,能够调节和维持人体运动和平衡,参与腧穴的形成,调控人体的代谢和信息交换,实现人体内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稳定状态。6.经络系统中,有5条阳经(大肠、小肠、三焦、胃、胆经),2条阴经(肺、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胃、胆、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三焦、肺经经别),共18条经脉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直观明了地解释了锁骨的太极属性和全息属性,为锁骨针穴位分布提供经络基础。7.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关系最密切,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胃、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成就锁骨的三才属性,组成锁骨针法三基穴(左侧:心穴、肝胆穴、命门穴;右侧:肺穴、脾胃穴、肾穴),按照“三才”规律分布。8.太极、三才原理与全息理论内容有相通之处,锁骨是一块全息骨(全息元)有三才属性,其上有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的反映区,呈三才规律一一对应,即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共同组成锁骨的全息穴群,这些穴位与脏腑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脉位分布相似,均以三才原理为基础。9.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发现锁骨针治疗疾病效果与常规体针相近,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锁骨针法操作得当是安全的,验证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呈三才规律相关。锁骨针法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机地将古代文化瑰宝—太极、三才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微针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应用广泛,临床疗效佳,对场地要求少,取穴少而精,降低患者痛苦,临床患者认可度较高等优点。
李颖[8](2019)在《人精子环状RNA表达特征及其与弱精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男性不育指的是夫妇正常规律无保护性生活至少一年,由于男方因素而不能使女方受孕。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有近3000万男性受到不育症的困扰,近年来,由于长期精神压力增大,暴露于环境有毒有害物质增多,男性不育症的发病率仍有升高趋势。弱精症这一由精子活动力低下而导致的男性不育已经成为重要的国民健康问题,因此探究弱精症的病因及潜在发病机制,寻找疾病的有效靶点及治疗途径显得尤为重要。精子发生是一个受到多种水平协调调控而序贯发生的复杂生理过程,阶段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之间的协调调控对男性生殖细胞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发生于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的基因调控过程在整个精子发生过程中均有所体现且意义重大,目前在精子发生领域已广泛探究了包括mi RNA(micro RNA)、pi RNA(PIWI-interacting RNA)和si RNA(Small Interfering RNA)在内的小非编码RNA(nc RNA)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此外,受精时精子并不仅仅是将父源基因组输送到卵子内,受精过程中也同时伴随精子中RNA向卵母细胞的传递,精子RNA亦参与了胚胎早期发育过程。迄今为止,环状RNA作为一种新型的转录本形式,它在人类生殖细胞发生过程中作用及胚胎早期发育的关系则较少被研究。环状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新型非编码RNA,它是一类共价闭合环状的RNA分子,因为不具有经典线性转录产物中的5’端“帽子”结构和3’端多聚腺苷酸的“尾巴”结构,从而能够耐受5’-3’核酸外切酶的消化,这样便能够在精液、唾液等体液中稳定存在;与经典线性m RNA比,它的半衰期显着增加,这一无可比拟的稳定性特点赋予了环状RNA作为疾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独特优势;同时,环状RNA因为具有mi RNA应答元件(mi RNA Response Element,MRE)结构,从而能够竞争性结合mi RNA,调节基因表达水平及基因产物丰度。正因如此,环状RNA目前被报道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包括多种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对于生殖系统而言,环状RNA表达谱在人类精浆和牛睾丸组织中被鉴定,且某些特定环状RNA在两种不同状态下呈现差异表达(如健康与患病、成年牛与胎牛)。这些研究成果揭示环状RNA在生殖系统尤其男性生殖系统中可能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因而绘制人精子中环状RNA的表达谱并鉴定弱精症患者精子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极具意义,而这一工作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构建环状RNA在人精子中的表达谱,筛选并验证出一些与弱精症有相关性的环状RNA,期待为弱精症诊断提供比精液常规更为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指标、为阐述弱精症的病因学提供科学依据、为揭示男性不育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目的1.鉴定环状RNA在人精子中的表达,并绘制其表达谱,揭示其分布规律;2.鉴定弱精症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筛选并验证出一些与弱精症有相关性的环状RNA,并行功能分析;3.探究环状RNA在弱精症发生发展中的潜在机制。方法对收集到的弱精症组和健康对照组的精子细胞,通过TRIzol法提取精子Total RNA后,经RNase R处理去除线性转录本形式,对富集的环状RNA进行转录组建库,依托Illumina二代测序仪进行双端测序,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绘制弱精症患者精子环状RNA的表达图谱及分布规律。利用DAVID在线软件行GO分析,观察差异性表达环状RNA的编码基因富集结果;同时利用Circ Base和Circ Net数据库进行环状RNA与mi RNA互作调控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反馈调控网络预测分析。最后从两组人群差异表达的环状RNA(Top 200)中挑选五条高表达于人类生殖系统的环状RNA,通过设计分散引物和收敛引物进行PCR,产物回收后进行Sanger测序寻找反向剪切位点以验证测序的发现,并借助RT-q PCR技术比较五种环状RNA在弱精症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与其线性异构体在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1.人精子环状RNA表达特征及分布规律约83%精子环状RNA为外显子来源环状RNA,且绝大多数由2-4个外显子构成;人类全部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均能编码产生环状RNA,但最主要来源是1号染色体;2.差异表达的精子环状RNA编码基因的GO富集分析细胞组分层面在精子鞭毛、原发性鞭毛、鞭毛轴丝呈现富集;生物过程层面在纤毛形态发生、调节纤毛摆动频率、确定体轴左/右不对称性、上皮纤毛运动、轴丝动力蛋白臂复合体组装方面呈现富集;分子功能层面在甲基化组蛋白结合、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活性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等方面呈现富集;3.五条精子候选环状RNA的初步验证筛选出的五条环状RNA所对应的编码基因均高表达于人类生殖系统,其中hsacircMYO9B、hsacircWHSC1(8)、hsacircWHSC1(6)和hsacircCAMSAP1、hsacircFAM213A均成功以分散引物PCR扩增,且Sanger测序结果证实其为反向剪切序列;而hsacircFAM213A未获得Sanger测序结果;4.五条候选环状RNA的差异性表达情况分析(1)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性表达情况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sacircWHSC1(8)、hsacircWHSC1(6)和hsacircCAMSAP1在弱精症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hsacircFAM213A呈现上调趋势,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地,hsacircMYO9B在弱精症组的表达水平则显着下调(p<0.01);(2)与其线性异构体的差异性表达情况由五个目的基因编码产生的环状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其线性异构体(p<0.01),但hsacircFAM213A、hsacircWHSC1(8)、hsacircWHSC1(6)和hsacircCAMSAP1均高于其生理状态下的产量;相反地,hsacircMYO9B的含量则低于其生理状态下的含量;5.五条候选环状RNA与mi RNA互作预测分析(1)与hsacircMYO9B互作的mi RNA能够靶向于MYO9B m RNA的mi RNA有13个,共形成2条m RNA-mi RNA-circ RNA轴,作用的节点mi RNA分别为:mi RNA let-7e-5p和mi RNA-484;(2)与hsacircCAMSAP1互作的mi RNA能够靶向于CAMSAP1 m RNA的mi RNA有40个,共形成3条m RNA-mi RNA-circ RNA轴,作用的节点mi RNA分别为:mi RNA-33a-3p、mi RNA-4303和mi RNA-4468;(3)与其余三条环状RNA互作的mi RNA在hsacircWHSC1(8)与mi RNA的互作网络中,能够靶向于WHSC1 m RNA的mi RNA有40个,但并未发现负反馈环路的存在;而hsacircWHSC1(6)和hsacircFAM213A则未在现有数据库中预测到能够与之发生互作的mi RNA。结论1.本研究证实人精子中的确存在环状RNA,且构建了人精子环状RNA表达谱,弱精症患者与健康对照成年男性精子中的环状RNA呈现差异性表达,且与其由同一个基因编码产生的线性异构体间也存在差异性表达;2.差异表达的环状RNA在精子鞭毛、鞭毛轴丝、甲基转移酶活性等方面富集;3.Sanger测序结果证实反向剪切位点的存在,这是环状RNA存在的最直接证据;4.环状RNA存在m RNA-mi RNA-circ RNA互作网络,调控靶基因表达丰度。
王晓明[9](2018)在《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探讨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症状分布规律;运用卵泡液(follicular fluid,FF)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肾阳虚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患者与正常分娩者FF组分,探讨URSA发生机制,辨识并确定与肾阳虚型URSA发生密切相关的差异性化合物,探讨URSA患者FF代谢标志物与中医肾阳虚证的相关性,以期为科学预测和诊断URSA肾阳虚证、探讨其证候本质做初步尝试。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的264例自然流产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建立数据库,分析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症状分布规律。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于本中心行IVF-ET患者(因输卵管因素行试管婴儿)的FF,分为对照组(分娩者)40例和流产组(肾阳虚型URSA者)32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两组的FF,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照组和流产组FF差异代谢物,探讨URSA患者FF代谢标志物与中医肾阳虚证的相关性。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264例自然流产患者中,肾虚证共196例(占74.24%),是自然流产患者最主要的中医证型,肾阳虚证是肾虚证最常见的分型。肾阳虚证47例(占总数17.80%),肾气虚证和肾阴阳两虚证,均为40例(占15.15%),肝郁肾虚证28例(占10.61%),肾虚血热证17例(占6.44%),肾阴虚证14例(占5.30%),肝郁证11例(占4.17%),血热证7例(占2.65%),肾虚血瘀证6例(占2.27%),血瘀证5例(占1.89%),肝郁肾虚血热证与气血虚弱证各3例(占1.14%),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各1例(占0.38%)。2.264例自然流产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腰膝酸痛,疲倦乏力、急躁易怒等也较为常见。实验研究结果:1.流产组与对照组共计32种差异化合物,包括氨基酸类:缬氨酸(L-valine)、6-氧代己酸酯(6-Oxohexanoate)、酮戊二酸(2-Oxoglutarate)、亮氨酸(L-Leucine)、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脂肪酸类:亚油酸(Linoleate)、油酸(Ole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mide);胆酸类: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甘氨鹅脱氧胆酸钠(Chenodeoxyglycocholate)、羟基胆甾烷(Trihydroxy-5beta-cholestan-26-al);维生素类: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13-羟基-α-生育酚(13’-hydroxy-alpha-tocopherol);溶血卵磷脂类:LysoPC(16:0),LysoPC(18:0),LysoPC(18:1),LysoPC(18:2),LysoPC(18:3),LysoPC(20:3),LysoPC(20:4),LysoPC(20:5);其他类:棕榈酰甘油磷酸胆碱(Palmitoylglycerophosphocholine)、胆红素(Bilirubin)、棕榈醛(Hexadecanal)、二氢视黄醇(13,14-Dihydroretinol)、硫酸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羟基胆甾醇(Hydroxycholesterol)、硬脂酰肉毒碱(stearoylcarnitine)。2.差异化合物中 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LysoPC(16:0),LysoPC(18:1),LysoPC(18:2),LysoPC(18:3),LysoPC(20:3),LysoPC(20:4),Palmitoylglyce rophosphocholine 在肾阳虚型 URSA 患者 FF 中的表达上调,L-valine,6-Oxohexanoate,L-Phenylalanine,2-Oxoglutarate,Linoleate,Oleicacid,Docosahexaenoic acid,13,14-Dihydroretinol,Lithocholic acid,stearoyl-carnitine,25-HydroxyvitaminD3,Hydroxycholesterol,Chenodeoxyglycocholate,T rihydroxy-5beta-cholestan-26-al,13’-hydroxy-alpha-tocopherol,Tryptophan,L ysoPC(18:0),LysoPC(20:5),Bilirubin 等的表达均下调。结论:1.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以肾虚证为主,肾阳虚证为肾虚证的主要分型,这与中医学“肾主生殖”理论相吻合。2.自然流产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腰膝酸痛,急躁易怒等症状的出现频率增加,可能与当前生活方式改变有关。3.FF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维生素类、胆固醇类等的表达下调与肾阳虚证存在相关性。溶血卵磷脂类、酰胺类、硫酸脱氢表雄酮在肾阳虚型URSA患者FF中的表达显着上调,可能与肾阳虚证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尚需进一步研究。4.研究鉴定的特征性化合物为肾阳虚型URSA提供可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靶点,从FF代谢组学层面为肾阳虚型URSA证候学提供科学依据。
吴延庆[10](2017)在《蛇类卵胎生繁殖模式选择劣势的生理和遗传补偿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多数爬行动物的繁殖模式为卵生,即胚胎在母体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以卵的形式被排出母体体外,在外界环境中继续完成胚胎发育。多数卵生爬行动物的新生卵内的胚胎已经完成了全程约1/3的发育。有鳞类爬行动物约有20%的物种具卵胎生繁殖模式,即胚胎的发育在母体体内完成,最终以新生幼体的形式被排出体外。卵胎生繁殖模式在有鳞类中至少发生了 1 15次进化,在各分类阶元中都有发生,其进化支系远多于其他脊椎动物的总和。因此,有鳞类是研究爬行动物卵胎生进化的理想材料。由于卵胎生物种的整个胚胎发育阶段是在母体体内进行,所以胚胎发育将面临输卵管内的低氧可得性的问题。另外,部分卵生物种将卵排出体外后,其胚胎仍然会面临低氧环境,例如地下巢穴或者雨季巢穴被淹没时胚胎需经历低氧环境。作者推测胚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忍受低氧环境,通过不同氧浓度下孵化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蛇卵检验相关假设,发现:(1)低氧对胚胎的发育有强烈的制约作用,低氧条件下的幼体孵化期延长、新生幼体的个体大小显着减小;(2)孵化期前5天的短期低氧暴露对胚胎的发育没有显着影响,这提示卵生物种的胚胎在母体体内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滞留。但持续低氧暴露会影响新生幼体形态及孵化率;(3)胚胎初期的需氧量较低,随着胚胎的发育,其需氧量不断增大。实验结果提示胎生物种存在某种生理机制以满足体内胚胎发育后期的氧需求。爬行动物新生幼体体内的剩余卵黄在不可预测的孵化环境中对胚胎发育起到缓冲作用。然而负载过多卵黄的母体运动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母体妊娠期的生存风险。作者据此推测卵生蛇类与卵胎生蛇类在卵黄分配策略上存在差异,即卵胎生物种以较少的卵黄作为亲本哺育后代的资本。实验收集了 20种蛇类(其中12种卵生物种,8种卵胎生物种)新生幼体剩余卵黄的数据并发现卵胎生蛇类新生幼体的剩余卵黄干重所占总干重比的均值要显着小于卵生物种,但卵胎生蛇类新生幼体的剩余卵黄比重不总是小于卵生蛇类,在赤链华游蛇(Sinonatrix annularis)中其剩余卵黄比重大于其他物种卵生物种(三索颌腔蛇Coelognathus radiatus、灰鼠蛇Ptyas korro、滑鼠蛇P.mucosus、渔游蛇Xenochrophis piscator和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另外,本研究通过基于谱系关系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蛇类新生幼体的躯干干重和脂肪体干重与剩余卵黄干重呈正相关关系并具有谱系相关性。实验结果提示蛇类新生幼体剩余卵黄的差异具谱系依赖性,与繁殖模式无关。不同繁殖模式的蛇类其母体妊娠期长短具有显着差异,故孕期母体代谢水平的变化在不同繁殖模式间也会具有显着差异。实验比较了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和赤链华游蛇繁殖前后的呼吸代谢水平并分析母体繁殖输出与孕期代谢成本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种蛇类的产前代谢水平均高于产后代谢水平。以后代胚胎总重为协变量比较母体孕期的代谢水平发现,卵生蛇类的代谢水平显着高于卵胎生蛇类,这可能是由于卵生物种中卵壳腺的分泌活动和卵壳的合成过程需要消耗部分能量。本研究对母体后代繁殖输出和繁殖代谢增长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通过AIC值比较发现其相对繁殖输出能更好的解释孕期母体代谢变化。卵胎生母体的妊娠期长,其年交配和繁殖频次均显着低于卵生物种,因而可能降低其后代遗传多样性。作者据此推测卵胎生物种应具有更高的同窝后代多父本发生率以补偿其较低的后代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比较分析了 2010年来实验室所收集的18种蛇类(11种卵生物种、7种卵胎生物种)多父本结果,数据显示蛇类的繁殖模式对多父本发生率、每窝平均父权数没有显着影响。但每窝父权个数与后代窝卵/仔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这提示多父本发生率在蛇类中具普遍现象,多父本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导致爬行动物多父本现象有两个关键因素:其一,精子储存;其二,交配与排卵在时间上的解耦联。在蛇类的交配期与排卵期之间,母体参与的多次交配有利于其交配后性选择,因此多父本格局会受到母本隐秘选择的影响。实验通过解剖赤链华游蛇孕期母体并记录胚胎位置鉴定其输卵管内父权格局来阐明蛇类在排卵期对输卵管内部的精子使用模式。结果发现赤链华游蛇在排卵前将精子进行混合,这有利于不同父权精子的竞争。另外高的父权偏斜提示雌性的隐秘选择作用,这进一步提高了用于授精的精子质量。多父本在蛇类中具普遍性,但这种婚配制度的选择利益尚未明确,实验通过同园实验饲养王锦蛇(Elaphe carinata)后代并检测其生长情况,试从后代适合度方面探讨多父本的生态学适应意义。实验数据显示:(1)同窝具多父本的后代与单父本的后代在形态上没有显着差异;(2)优势父权后代与其他父权后代之间也无显着差异;(3)父权偏斜与父权个数和后代适合度均呈负相关关系。这提示多次交配增加后代父权个数有利于提高窝后代平均适合度,这可能是蛇类多父本普遍存在的间接利益。
二、精子合成起于胚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子合成起于胚胎(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不孕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不孕症的概述 |
2 不孕症的病因 |
3 不孕症与孕龄的关系 |
4 不孕症的诊断 |
5 不孕症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冻融胚胎移植的现代研究 |
1 冻融胚胎移植 |
2 新鲜胚胎移植VS冻融胚胎移植 |
3 卵子或受精卵的质量 |
4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辅助治疗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 |
1 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
2 针刺治疗不孕症的现代研究 |
3 中医中药对不孕症治疗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结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7 关键技术 |
8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分组设计思路 |
2 选穴处方分析 |
3 疗效机制分析 |
4 临床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Dmrt1和Foxl3在尼罗罗非鱼性别分化和生殖细胞命运决定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脊椎动物性腺发育 |
1.1 生殖细胞的来源 |
1.2 生殖细胞的迁移与原始性腺的形成 |
2 脊椎动物性别决定 |
2.1 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方式 |
2.2 脊椎动物生殖细胞的性别决定 |
3 脊椎动物性别分化 |
3.1 哺乳动物性别分化 |
3.2 鸟类性别分化 |
3.3 爬行类性别分化 |
3.4 两栖类性别分化 |
3.5 鱼类性别分化 |
4 Dmrt家族基因与性别分化 |
4.1 Dmrt1 |
4.2 Dmy/dmrt1bY |
4.3 Dm-w |
5 Fox家族基因与性别分化 |
5.1 Foxl2 |
5.2 Foxl3 |
6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尼罗罗非鱼foxl3 在生殖细胞性别命运决定中的功能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尼罗罗非鱼foxl3 序列进化分析和性腺表达模式 |
3.2 尼罗罗非鱼foxl3 纯合突变系的建立 |
3.3 尼罗罗非鱼foxl3 纯合突变导致卵巢中出现精子发生 |
3.4 尼罗罗非鱼XX foxl3 纯合突体性腺体细胞维持雌性环境 |
4 讨论 |
4.1 尼罗罗非鱼foxl3 特异表达于雌性生殖细胞中 |
4.2 尼罗罗非鱼foxl3 决定XX个体性腺生殖细胞性别命运 |
第3章 尼罗罗非鱼dmrt1 在雄性性别分化中的功能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尼罗罗非鱼dmrt1 在精巢中的细胞定位 |
3.2 尼罗罗非鱼dmrt1 纯合突变系的建立 |
3.3 尼罗罗非鱼dmrt1 纯合突变导致由雄向雌的性逆转 |
4 讨论 |
4.1 尼罗罗非鱼dmrt1 表达于精巢支持细胞和生殖细胞 |
4.2 尼罗罗非鱼dmrt1 是精巢分化所必需的 |
第4章 尼罗罗非鱼dmrt1和foxl3 相互拮抗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双突变dmrt1;foxl3 导致性腺发育为精卵巢 |
3.2 尼罗罗非鱼Foxl3 直接抑制dmrt1 的转录 |
3.3 尼罗罗非鱼Dmrt1 直接抑制foxl3 的转录 |
3.4 外源雌激素不能回救foxl3 突变导致的生殖细胞性逆转 |
3.5 阻断雌激素合成无法回救dmrt1 突变导致的性逆转 |
3.6 阻断雌激素合成导致foxl3 突变性腺完全雄性化 |
3.7 阻断雌激素合成导致dmrt1;foxl3 双突变性腺雄性化 |
3.8 敲降foxl2 成功回救dmrt1 突变导致的性逆转 |
4 讨论 |
4.1 尼罗罗非鱼foxl3与dmrt1 相互拮抗决定生殖细胞性别命运 |
4.2 尼罗罗非鱼dmrt1 拮抗foxl2/cyp19a1a决定性腺分化方向 |
4.3 体细胞环境对生殖细胞性别命运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3)非人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与疾病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非人灵长类胚胎早期发育 |
1.2.1 配子形成 |
1.2.2 受精 |
1.2.3 卵裂 |
1.2.4 囊胚形成 |
1.2.5 植入 |
1.2.6 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 |
1.2.7 早期胚胎发育与环境应激 |
1.3 非人灵长类胚胎早期发育调控研究 |
1.3.1 单细胞组学技术揭示胚胎早期发育的分子调控 |
1.3.2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研究胚胎重编程过程 |
1.4 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 |
1.4.1 非人灵长类基因组编辑研究现状 |
1.4.2 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
1.5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猕猴胚胎植入前发育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设计 |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3.1 动物来源 |
2.3.2 实验主要试剂 |
2.3.3 实验主要仪器 |
2.3.4 卵母细胞采集 |
2.3.5 建立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孤雌激活/孤雄发育胚胎 |
2.3.6 胚胎培养 |
2.3.7 单细胞样本收集 |
2.3.8 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单精子注射、体细胞核移植、单性生殖胚胎的植入前转录图谱 |
2.4.2 猕猴胚胎植入前发育的转录阻滞 |
2.4.3 猕猴植入前胚胎转录组的母源—合子转化 |
2.4.4 表观遗传调控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胚胎阻滞相关 |
2.4.5 通过降低核移植胚胎中异常的H3K9me3修饰提高胚胎发育率 |
2.5 讨论及小结 |
第三章 建立DAX1基因靶向编辑的食蟹猴模型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3.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3.3.2 动物来源、卵采集、体外受精 |
3.3.3 建立DAX1基因靶向编辑食蟹猴 |
3.3.4 编辑效率检测:T7酶切及测序 |
3.3.5 脱靶检测 |
3.3.6 H&E染色 |
3.3.7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 |
3.4 实验结果 |
3.4.1 建立DAX1基因靶向修饰的食蟹猴模型 |
3.4.2 Cas9介导的模型猴生殖系细胞DAX1基因靶向突变 |
3.4.3 DAX1基因突变引起模型猴猴睾丸发育异常 |
3.4.4 DAX1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支持细胞发育异常 |
3.4.5 DAX1基因突变导致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上调 |
3.4.6 DAX1基因突变引起模型猴肾上腺发育异常 |
3.5 讨论及小结 |
第四章 食蟹猴胚胎的干细胞嵌合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 |
4.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1 食蟹猴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 |
4.3.2 多能干细胞的荧光标记 |
4.3.3 干细胞体外分化实验 |
4.3.4 构建嵌合体胚胎 |
4.3.5 胚胎培养/延迟培养及胚胎移植 |
4.3.6 免疫组化染色 |
4.3.7 胚胎移植、孕检、胎儿及新生猴组织样本采集 |
4.3.8 胎猴/新生猴组织处理 |
4.3.9 特异性基因PCR检测 |
4.3.10 单细胞RNA-seq |
4.4 实验结果 |
4.4.1 建立多能干细胞嵌合猴胚胎 |
4.4.2 建立多能干细胞嵌合食蟹猴 |
4.4.3 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揭示多能干细胞的嵌合机制 |
4.4.4 食蟹猴pESCs在成体猴生殖系的嵌合 |
4.4.5 胚胎微环境影响多能干细胞嵌合效率 |
4.5 讨论及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实验动物伦理审批表 |
附录 C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
(4)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类固醇激素的合成 |
1.1 类固醇激素合成酶 |
1.2 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 |
2 类固醇激素的生理作用 |
2.1 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
2.2 性类固醇激素的生理作用 |
3 Cyp11a1的研究现状 |
4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尼罗罗非鱼cyp11a1的分离及表达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脊椎动物cyp11a1的分离 |
2.4 脊椎动物cyp11a1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2.5 共线性分析 |
2.6 罗非鱼成鱼各组织和性腺发育各时期转录组分析 |
2.7 Real-time PCR |
2.8 原位杂交 |
3 结果 |
3.1 尼罗罗非鱼及其它脊椎动物cyp11a1的分离 |
3.2 脊椎动物cyp11a1的系统进化和共线性分析 |
3.3 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成鱼各组织中的表达 |
3.4 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性腺各时期的表达 |
3.5 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头肾和性腺中的细胞定位 |
4 讨论 |
4.1 cyp11a1在脊椎动物中的拷贝情况 |
4.2 cyp11a1在罗非鱼性腺和头肾中表达 |
第3章 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中的功能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靶点设计 |
2.3 g RNA和 Cas9 合成及显微注射 |
2.4 突变检测及传代建系 |
2.5 Real-time PCR |
2.6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7 免疫荧光 |
2.8 激素测定 |
2.9 抗低氧能力评估 |
2.10 孕烯醇酮及雌激素回救 |
2.11 育性评估 |
2.12 统计检验 |
3 结果 |
3.1 F0阳性鱼的获得与建系 |
3.2 cyp11a1纯合突变鱼头肾发育异常且无法合成皮质醇 |
3.3 cyp11a1 纯合突变XX鱼发生由雌向雄的性逆转 |
3.4 cyp11a1 纯合突变XX鱼无法合成雌雄激素 |
3.5 E2可回救cyp11a1突变导致的由雌向雄的性逆转 |
3.6 cyp11a1 纯合突变XY鱼减数分裂异常 |
3.7 cyp11a1 纯合突变XY鱼精巢生殖细胞减少 |
4 讨论 |
4.1 皮质激素对于罗非鱼很重要但不是必需的 |
4.2 雌激素对于鱼类性别分化很重要 |
4.3 雄激素对于鱼类精子发生很重要但并非必不可少 |
第4章 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5)益气解毒方对60Co γ射线致雄性小鼠生育功能损伤的防治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综述: 电离辐射对雄性生育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
1 精子的发生与成熟 |
1.1 精子的发生 |
1.2 精子的成熟 |
2 电离辐射对精子的影响 |
3 TLRs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基于“肾主生殖”探讨男子生殖之精与胎孕的关系 |
1 肾主生殖的理论基础 |
2 肾精与男子生殖之精的关系 |
3 男子生殖之精与胎孕的关系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益气解毒方对1.0 Gy ~(60)Co γ射线致雄性小鼠生育功能损伤的防治效应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 γ射线致雄性小鼠生育功能损伤的防治效应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 γ射线致雄性小鼠生育功能损伤的相关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精源性miR-301a靶向ACVR1对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miRNA研究进展 |
1.1.1 miRNA产生及作用机制 |
1.1.2 miRNA与早期胚胎发育 |
1.1.3 精源性miRNA研究进展 |
1.1.4 miR-301a研究进展 |
1.2 TGF-β通路与早期胚胎发育 |
1.2.1 BMP亚家族和早期胚胎发育 |
1.2.2 Activin/Inhibin亚家族和早期胚胎发育 |
1.2.3 TGF-β信号通路靶基因 |
1.2.4 ACVR1研究进展 |
1.3 肌动蛋白骨架与胚胎发育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miR-301a与 ACVR1 靶向调控关系的验证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卵母细胞采集和体外成熟 |
2.2.2 孤雌激活及胚胎培养 |
2.2.3 体外受精 |
2.2.4 体细胞核移植 |
2.2.5 胚胎显微注射 |
2.2.6 细胞培养及干扰片段转染 |
2.2.7 细胞RNA提取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9 胚胎免疫荧光染色 |
2.2.10 细胞蛋白免疫印迹 |
2.3 试验结果 |
2.3.1 miR-301a影响SCNT及 IVF胚胎ACVR1 mRNA表达 |
2.3.2 miR-301a影响SCNT及 IVF胚胎ACVR1 蛋白表达 |
2.3.3 ACVR1 干扰RNA的筛选及验证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ACVR1对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卵母细胞采集及体外成熟 |
3.2.2 孤雌激活及胚胎培养 |
3.2.3 胚胎显微注射 |
3.2.4 第一次卵裂时间监测 |
3.2.5 卵裂率及囊胚率统计 |
3.2.6 囊胚质量评估 |
3.3 试验结果 |
3.3.1 ACVR1敲降对第一次卵裂的影响 |
3.3.3 ACVR1敲降对囊胚发育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miR-301a靶向ACVR1 参与TGF-β信号通路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卵母细胞采集和体外成熟 |
4.2.2 孤雌激活、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及胚胎培养 |
4.2.3 胚胎显微注射 |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2.5 胚胎免疫荧光染色 |
4.2.6 聚合微丝标记 |
4.3 试验结果 |
4.3.1 胚胎中TGF-β信号通路配体及受体表达情况 |
4.3.2 ACVR1 敲降影响PA胚胎中Smad1/5及Smad2 磷酸化 |
4.3.3 miR-301a影响SCNT及 IVF胚胎中Smad1/5及Smad2 蛋白磷酸化 |
4.3.4 ACVR1 敲降影响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 |
4.3.5 miR-301a影响细胞核H3K27me3 修饰 |
4.3.6 miR-301a靶向ACVR1 影响胚胎微丝骨架重塑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和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与应用 |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部分 |
锁骨针法应用部分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锁骨针法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人精子环状RNA表达特征及其与弱精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索引 |
1 前言 |
1.1 男性不育症概况及弱精症概述 |
1.2 人精子中RNA种类及其功能概述 |
1.3 环状RNA研究概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临床基线资料特征结果 |
3.2 研究对象精子形态学结果 |
3.3 精子环状RNA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 |
3.4 精子环状RNA的表达谱基本特征 |
3.5 差异表达环状RNA编码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3.6 五条候选精子环状RNA的初步验证 |
3.7 五条候选精子环状RNA及其线性异构体的表达模式分析 |
3.8 环状RNA与 miRNA协同调控基因表达的互作网络预测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男性不育的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病例来源 |
(二)研究对象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与排除病例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调查问卷的制定 |
(二)专家组辨证 |
(三)数据处理 |
四、研究结果 |
(一)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二)自然流产患者主要症状分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病例来源 |
(二)研究对象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与排除病例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临床分组 |
(二)使用药物 |
(三)培养液 |
(四)实验试剂、设备、仪器 |
(五)临床研究步骤 |
(六)实验研究步骤 |
四、研究结果 |
(一)对照组与流产组一般情况比较 |
(二)对照组与流产组差异代谢物筛选 |
(三)肾阳虚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卵泡液代谢标志物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自然流产中医证候学研究 |
(一)自然流产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
(二)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及症状分布特点 |
二、卵泡液差异代谢标志物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
(一)基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研究现状 |
(二)卵泡液差异代谢标志物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 |
三、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卵泡液代谢物与中医肾阳虚证的相关性探讨 |
(一)胆固醇类与肾阳虚证 |
(二)维生素类与肾阳虚证 |
(三)氨基酸类与肾阳虚证 |
(四)脂肪酸类与肾阳虚证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10)蛇类卵胎生繁殖模式选择劣势的生理和遗传补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氧影响羊膜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
1.1.1 氧浓度对羊膜动物卵孵化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
1.1.2 氧浓度对胚胎心血管系统和幼体智力的影响 |
1.1.3 氧浓度对羊膜动物幼体表型和后期生长的影响 |
1.1.4 氧浓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羊膜卵动物的影响 |
1.2 爬行动物的比较生理学研究进展 |
1.2.1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1.2.2 卵滞留与胚胎滞育策略 |
1.2.3 卵黄的结构与功能 |
1.2.4 爬行动物的呼吸代谢 |
1.3 爬行动物的繁殖策略 |
1.3.1 胎盘演化与繁殖模式 |
1.3.2 性选择与精子竞争 |
1.3.3 婚配制度与多父本 |
参考文献1 |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一、研究目标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低氧环境对虎斑颈槽蛇卵滞留的生理制约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动物的采集和饲养 |
2.2.2 蛇卵的收集和孵化 |
2.2.3 蛇卵的解剖 |
2.2.4 新生幼体的测量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低氧孵化对新生幼体表型的影响 |
2.3.2 低氧暴露时长对胚胎及新生幼体的影响 |
2.3.3 短期低氧暴露对胚胎及新生幼体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低氧如何抑制胚胎生长发育 |
2.4.2 低氧如何影响新生幼体表征 |
2.4.3 探讨卵滞留引起的低氧效应 |
2.4.4 探讨胚胎不同发育阶段对低氧的敏感性 |
参考文献2 |
第三章 蛇类卵黄分配策略与其繁殖模式相关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幼体的收集与测量 |
3.2.2 幼体组分的分离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新生幼体形态及卵黄组分的两性差异 |
3.3.2 繁殖模式间卵黄分配策略的差异 |
3.3.3 卵黄分配策略的谱系依赖性检验 |
3.4 讨论 |
3.4.1 剩余卵黄的生物学功能 |
3.4.2 卵胎生蛇是否产生更加发育完善的后代 |
3.4.3 探讨新生幼体卵黄组分间的相关性是否具谱系依赖性 |
参考文献3 |
第四章 不同繁殖模式蛇类的能量代谢比较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动物的采集与饲养 |
4.2.2 实验设计和数据获取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繁殖前后两种蛇的代谢水平比较 |
4.3.2 两种蛇的孕期代谢成本比较 |
4.3.3 代谢增长率相关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
4.4 讨论 |
4.4.1 探讨卵生物种代谢水平较高的原因 |
4.4.2 探究影响母体孕期代谢变化的关键因素 |
参考文献4 |
第五章 不同繁殖模式蛇类同窝后代父权格局的比较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动物与样本收集 |
5.2.2 微卫星筛选及引物设计 |
5.2.2.1 基因组DNA提取 |
5.2.2.2 磁珠富集法筛选微卫星序列 |
5.2.2.3 高通量测序获取微卫星序列 |
5.2.2.4 引物设计与荧光PCR |
5.2.3 基因分型与父权鉴定 |
5.2.4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18种蛇类多父本格局 |
5.3.2 不同繁殖模式蛇类后代多父本格局的差异性检验 |
5.4 讨论 |
5.4.1 探讨同窝多父本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
5.4.2 探讨雌性参与多次交配的选择利益 |
参考文献5 |
第六章 赤链华游蛇输卵管内的父权格局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动物 |
6.2.2 动物的采集和饲养 |
6.2.3 胚胎定位与父权鉴定 |
6.2.4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24窝赤链华游蛇胚胎多父本格局 |
6.3.2 输卵管内父权顺序与父权数的相关性检验 |
6.3.3 窝内父权数与父权偏斜指数的相关性检验 |
6.4 讨论 |
6.4.1 蛇类输卵管的生物学功能 |
6.4.2 探讨父权数与后代个数呈正相关关系的原因 |
6.4.3 探讨赤链华游蛇的精子使用模式 |
参考文献6 |
第七章 同窝多父权对王锦蛇后代适合度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动物收集与产卵 |
7.2.2 卵孵化与幼体饲养 |
7.2.3 组织样本和核型分析 |
7.2.4 父权鉴定和后代遗传多样性评估 |
7.2.5 统计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单父本后代与多父本后代间的差异性检验 |
7.3.2 优势父权后代与其他父权后代的差异性检验 |
7.3.3 检验后代适合度与父权格局间的关系 |
7.4 讨论 |
7.4.1 优势父权后代是否具有更大的表型特征 |
7.4.2 探讨后代父权偏斜与后代适合度的关系 |
7.4.3 探讨同窝多父本和同窝单父本后代的适合度差异 |
参考文献7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精子合成起于胚胎(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D]. 王雅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Dmrt1和Foxl3在尼罗罗非鱼性别分化和生殖细胞命运决定中的功能研究[D]. 戴生飞. 西南大学, 2021
- [3]非人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与疾病模型研究[D]. 康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p11a1在尼罗罗非鱼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D]. 肖河生. 西南大学, 2020
- [5]益气解毒方对60Co γ射线致雄性小鼠生育功能损伤的防治效应及机制研究[D]. 石中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6]精源性miR-301a靶向ACVR1对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D]. 王靖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D]. 刘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人精子环状RNA表达特征及其与弱精症的相关性研究[D]. 李颖. 郑州大学, 2019(07)
- [9]自然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卵泡液代谢组学的相关性研究[D]. 王晓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蛇类卵胎生繁殖模式选择劣势的生理和遗传补偿机制[D]. 吴延庆.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