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质注射GABA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的影响

黑质注射GABA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的影响

一、黑质内注射GABA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蓓,孙忠人,尹洪娜,刘少鹏[1](2021)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针刺治疗帕金森疾病的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通过调节基底节神经递质紊乱、氧化应激、蛋白质异常折叠、免疫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神经干细胞及钙稳态等多个靶点发挥治疗作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广泛,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方向(如肠道菌群)出现,但仍缺乏系统、深入及优质的研究。目前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阐述尚未达成共识,未来应围绕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等热点方向进一步研究其潜在机制。

傅让[2](2020)在《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纹状体突触可塑性及CaMK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实验选取的实验对象为6-羟基多巴胺氢溴酸盐(6-OHDA)帕金森大鼠,运用规律有氧运动的干预办法,探讨规律有氧运动对6-OHDA诱发的帕金森大鼠纹状体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突触素(SYN)、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钙调蛋白激酶(CaM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规律有氧运动对帕金森(PD)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上治疗PD提供实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48只3月龄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安静生理盐水组(SED)和运动生理盐水组(EX);安静PD组(SED-PD)和运动PD组(EX-PD),先进行3天适应训练(速度为10m/min,第一天10min,第二天20min,第三天25min,坡度均为0°)。休息一天后,按运动方案进行8周运动。运动干预后,集体进行造模。造模完成后所有大鼠恢复3-4天,运动组接受2周的恢复训练。每周训练五次,周三、周日休息。建模结束后第7天和第14天进行行为学检测,最后一次行为学检测24h后取四组大鼠的纹状体检测。HE染色观察脑纹状体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纹状体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酪氨酸氢化酶(TH)、SYN、P SD-95、CaMKⅡα、亚谷氨酸受体(AMPAR)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纹状体SYN、PSD-95、CaMKⅡα、AMPAR 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1)神经行为学旋转实验结果:PD的疾病发生率分别为SED-PD组77.78%,EX-PD组71.43%。(2)HE染色:实验组大鼠6-OHDA注射位点均位于损伤侧,其SED、EX组大鼠纹状体可以清楚的看到致密带,神经元细胞数目多,形状完好、排列井然有序。SED-PD、EX-PD组纹状体难以分辨出致密带,神经损伤明显,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坏死、缺失,正常的神经元结构很少。(3)IHC结果显示:与相对应的静息各组大鼠相比,运动组大鼠纹状体TH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呈上调趋势,SYN、PSD-95、CaMKⅡα、AMPA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呈上升趋势,EX组和EX-PD组α-synucle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呈下降趋势。(4)RT-qPCR结果显示:运动促进大鼠纹状体SYN、PSD-95、CaMKⅡα、AMPAR mRNA表达水平增加;与SED组相比,SED-PD组大鼠纹状体SYN、PSD-95、CaMKⅡα、AMPAR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与EX组相比,EX-PD组大鼠纹状体SYN、CaM KⅡα、AMPAR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PSD-95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与SED-PD组相比,EX-PD组大鼠纹状体SYN、PSD-95、CaMKⅡα、AMPAR mRN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SED组相比,EX组大鼠纹状体SYN mRN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PSD-95、CaMKⅡαmRNA的表达量稍有增加(P>0.05),AMPA R mRN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研究结论:规律有氧运动干预降低了PD疾病发生率,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6-OHDA毒性作用,预防并降低了大鼠的行为学功能障碍,增加了相关蛋白SYN、PSD-95的表达,并调控CaMKⅡα/AMPA R信号通路,改善突触形态和功能的可塑性,并降低脑纹状体α-synu clein的表达,发挥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脑纹状体的神经保护作用。

汪瑶[3](2020)在《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黑质ATF4/Parkin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文献研究目的:帕金森病是目前第二大老年性退行性病变。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检索国内外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文献,对目前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进行统计,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文献基础。方法:本研究检索数据库为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制定检索式“帕金森”AND“针刺”并进行专业检索,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2月收录帕金森病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题录导入Note Express3.2.0软件,阅读文献标题与摘要,删除与主题不符文献后下载筛得的文献全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整合文献进行后续筛选工作。对最终筛选文献分析其基本特征、疾病模型、针刺穴位、研究层次,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共获得文献1654篇论文。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排除重复报道最终确定鼠类实验文献数目为147篇。学位论文44篇,期刊论文103篇,最早年份1996年,最近年份2020年。总结出当前用于帕金森病建模的鼠类主要有C57BL/6雄性小鼠、SD大鼠、Wistar大鼠;建模试剂主要有鱼藤酮、6-OHDA、MPTP、LPS等生物化学方法,也有单侧MFB损伤、机械损伤MFB等物理方法。研究层次涵盖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分子生物学内容,常用穴位有风府、太冲、足三里等穴位和脑神经反射区,为随后开展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结论:1.帕金森病模型品系主要有SD大鼠、C57BL/6小鼠、Wistar大鼠等;2.帕金森病造模方法主要有MPTP腹腔注射模型、6-羟多巴胺(6-OHDA)脑内注射模型、鱼藤酮颈背部皮下注射模型等;3.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领域涵盖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第二章实验研究目的:帕金森病是目前常见的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针灸适应症广泛,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已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电针可以有效防治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其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关。但电针如何通过调控ATF4/Parkin信号通路来治疗帕金森病鲜有研究。本实验选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复制帕金森大鼠模型,观察电针“风府”“太冲”穴对帕金森病大鼠中脑黑质ATF4、Parkin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可能机制。方法:SPF级雄性健康SD大鼠60只,经过三次旷场实验确保大鼠无自发性行为学异常,适应性喂养一周。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假手术组(15只)、造模组(33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复制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造模组给予鱼藤酮—二甲亚砜乳化液(鱼藤酮:二甲亚砜:生理盐水溶液=1g:3.5L:0.5L)颈背部皮下注射,按大鼠体质量每日定时1次给药,2mg/kg,连续28天;假手术组给予不含鱼藤酮的二甲亚砜生理盐水混合液(二甲亚砜:生理盐水溶液=3.5L:0.5L)颈背部皮下注射,按大鼠体质量每日定时1次给药,2mg/kg,连续28天;正常组:每日正常抓取称重,不予其他处理。造模后,根据陈忻等建立的行为学评分体系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评分。将造模组行为学评分在2-8分范围内的大鼠视为成功模型,随机抽取27只成功模型,再随机抽取3只成功模型大鼠行左心室多聚甲醛内固定术固定脑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TH表达水平做组织学鉴定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12只,假手术组随机保留12只,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电针组12只。用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自主活动的行为学变化。电针组电针“风府”“太冲”穴,正极-“风府”,负极-“太冲”(双侧“太冲”隔日交换接电针),波形-连续波,频率-2Hz,电流-1m A,20min/次,1次/天,连续治疗14天。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每天采取与电针组相同的抓取、固定方法,不予治疗。治疗后,根据陈忻等建立的行为学评分体系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评分;用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自主活动的行为学变化。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6只行左心室多聚甲醛内固定术,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TH、α-syn的表达变化;每组余下6只大鼠于冰面上迅速断头取出新鲜大脑组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ATF4、Parkin的蛋白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中脑黑质ATF4 m RNA、Parkin m RNA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1实验各组大鼠行为学观测变化造模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行为学观测评分显着升高(P<0.01)。治疗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行为学观测评分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行为学观测评分显着降低(P<0.01)。2实验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变化造模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自主运动的总路程、自主运动的总时间、自主运动的平均速度、垂直运动频次显着降低(P<0.01),休息总时间显着升高(P<0.01)。治疗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运动的总路程、自主运动的总时间、自主运动的平均速度、垂直运动频次显着降低(P<0.01),休息总时间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自主运动的总路程、自主运动的总时间、自主运动的平均速度、垂直运动频次显着升高(P<0.01),休息总时间显着降低(P<0.01)。3实验各组大鼠中脑黑质TH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TH平均吸光度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TH平均吸光度显着升高(P<0.01)。4实验各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平均吸光度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平均吸光度显着降低(P<0.01)。5实验各组大鼠中脑黑质ATF4、Parkin蛋白表达变化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ATF4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arki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ATF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Parkin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6实验各组大鼠中脑黑质ATF4 m RNA、Parkinm RNA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ATF4 m RNA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Parkin m RNA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ATF4 m RNA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Parkin m RNA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结论:1.鱼藤酮可以较好地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大鼠;2.电针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表现;3.电针可以有效清除或降解过表达或错误折叠的α-syn,清除神经毒性,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4.电针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可能与电针“风府”“太冲”穴可以有效激活ATF4/Parkin信号通路,缓解内质网应激,保护DA能神经元,阻止或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有关。

刘翠[4](2019)在《Orexin通过兴奋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正常大鼠运动调控》文中研究指明Orexin是下丘脑外侧区和穹窿周围区orexin能神经元合成的一种神经肽,包括orexin A和orexin B。通过与orexin 1受体和orexin 2受体结合,orexin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如摄食与能量平衡、睡眠与觉醒、学习和记忆以及运动调控等。黑质是基底神经节功能环路内参与运动调控的一个重要核团。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死亡是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主要原因。形态学研究表明下丘脑外侧区发出的orexin能神经纤维投射到黑质致密带,并且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有orexin 1受体和orexin 2受体表达。在帕金森病病人和模型动物中观察到下丘脑外侧区orexin能神经元数量减少,脑脊液中orexin水平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此外,在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中,还观察到orexin A与orexin B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orexin对正常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电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以及黑质致密带orexin对正常大鼠运动行为的调控。方法:本实验采用多管微电极在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提升躯体摇摆实验、氟哌啶醇诱导的僵直实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结果:1.在记录到的36个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微压力注射orexin A使其中25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由2.11±0.25Hz增加到3.20±0.32Hz(t=8.380,P=0.000),放电频率平均增加65.87±7.73%。Orexin B组共记录到33个神经元,其中25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着增高(加药前:2.17±0.23Hz,加药后:3.68±0.26Hz,t=6.443,P=0.000),平均增加90.49±17.83%。2.在记录到的28个神经元中微压力注射选择性orexin 1受体阻断剂SB 334867,其中21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由2.99±0.27Hz降低到1.86±0.28Hz(t=5.787,P=0.000),平均降低的百分数为36.77±6.26%;在另外15个神经元中,用TCS OX2 29选择性阻断orexin 2受体,其中9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由3.19±0.43Hz降低到2.24±0.41Hz(t=4.424,P=0.003),平均降低32.04±6.12%。3.在记录到的6个对orexin A有反应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单独给与orexin A使神经元放电频率由2.21±0.39Hz增加到3.28±0.52Hz,平均增加51.51±4.78%。而联合给与orexin A和SB 334867神经元放电频率平均增加14.06±2.18%(加药前:1.78±0.39Hz,加药后:2.03±0.43Hz),明显小于orexin A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兴奋效应(z=-2.882,P=0.004)。在另外6个神经元观察联合给与TCS OX2 29对orexin B效应的影响。单独给与orexin B使神经元放电频率平均增加69.60±24.00%(加药前:2.21±0.39Hz,加药后:3.28±0.52Hz),联合注射TCS OX2 29和orexin B几乎可以完全阻断orexin B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增加,神经元放电频率由1.47±0.41Hz变化为1.53±0.44Hz,放电频率仅增加0.70±8.38%,明显小于orexin B单独作用引起的放电频率的增加(z=-2.562,P=0.010)。4.在记录到的4个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单独注射orexin A放电频率平均增加113.17±36.48%,联合给与L型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和orexin A放电频率平均降低26.65±13.58%,显着小于orexin A单独作用引起的放电频率增加(z=-2.309,P=0.029)。在另外6个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联合注射硝苯地平与orexin B。单独注射orexin B放电频率平均增加119.07±39.17%,而联合注射硝苯地平与orexin B后放电频率平均降低17.70±23.56%,明显小于orexin B单独作用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兴奋效应(z=-2.402,P=0.015)。5.在提升躯体摇摆实验中观察到单侧黑质微量注射orexin A和orexin B可以显着增加大鼠对侧摇摆的百分数,分别是88.0±7.3%(n=5,z=-2.455,P=0.014)和95.0±2.2%(n=6,z=-2.802,P=0.008)。单侧黑质微量注射orexin A与SB 334867的混合液可阻断orexin A诱导的对侧摇摆行为(对侧摇摆率:48.0±3.7%,n=5,z=-2.546,P=0.011)。联合使用TCS OX2 29和orexin B也不能诱导出明显的对侧摇摆行为(对侧摇摆率:55.0±2.9%,n=4,z=-2.640,P=0.016)。而单独注射SB 334867或TCS OX2 29诱导大鼠产生明显的同侧摇摆行为,同侧摇摆率分别为92.5±4.8%(n=4,z=-2.481,P=0.013)和88.0±5.8%(n=5,z=-2.635,P=0.008)。6.在氟哌啶醇诱导的僵直实验中观察到单侧黑质微量注射orexin A和orexin B引起明显的对侧偏转行为,60分钟内偏转评分维持在1.02.0;联合注射orexin及其受体阻断剂能阻断orexin诱导的对侧偏转行为。而注射选择性orexin受体阻断剂SB 334867和TCS OX2 29则产生明显的同侧偏转行为,实验过程中偏转评分维持为-1.5-2.0。7.正常大鼠黑质微量注射orexin A和orexin B促进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的释放。注射orexin A侧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为9.34±1.37ng/mg,显着高于对照侧(生理盐水:7.48±0.98ng/mg,n=7,t=3.004,P=0.024)。黑质注射orexin B后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也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orexin B:10.05±1.16ng/mg,生理盐水:8.0±0.78ng/mg,n=6,t=2.825,P=0.037)。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黑质致密带有orexin 1受体和orexin 2受体表达。结论:黑质致密带表达orexin 1受体和orexin 2受体。外源性orexin A和orexin B分别通过orexin 1受体和orexin 2受体增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放电频率。内源性orexin通过orexin 1受体和orexin 2受体共同作用参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调节。L型钙通道参与orexin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兴奋效应。黑质致密带微量注射orexin增加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的释放。黑质致密带orexin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调控。

李中正[5](2018)在《电针对MPTP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小鼠步态运动行为的影响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探讨MPTP诱导的亚急性PD动物模型的系统行为学、肠道菌群和纹状体神经递质的变化特点,以及不同配穴电针刺激对PD小鼠运动行为、肠道菌群多样性、纹状体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作用,以建立系统、高效、准确的判断PD及PD早期疗效评价的行为学指标体系,探究肠道菌群多样性和PD发病的关系,明确电针头部穴位(百会、大椎穴)与电针四肢穴位(合谷、太冲)对PD小鼠的干预作用特点,从而为临床电针治疗PD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应用MPTP(30mg/kg)连续7天经腹腔注射制作小鼠帕金森动物模型,造模结束后即开始检测爬杆、转棒和悬挂行为指标,采用传统的动物行为学检测方法评价帕金森动物模型是否建立。2.建立模型成功后给予各组相应干预措施,对照组、模型组正常饮食;模型+阳性药(美多芭)组美多芭灌胃给药,按临床人体给药剂量折算,6.25mg/kg小鼠体重,每天一次,连续2周;模型+电针头部穴位组(百会、大椎穴)电针干预,连续2周;模型+电针四肢穴位组(合谷、太冲穴)电针干预,连续2周。连续电针1周、2周时动态检测系统评价各组小鼠步态、爬杆、转棒和悬挂行为指标的变化。3.PD动物在完成干预治疗2周结束行为学测试后,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按35mg/kg体重进行麻醉,麻醉后取材,分离大脑,取双侧纹状体,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纹状体多巴胺、乙酰胆碱水平,观察不同配穴电针透刺对PD小鼠神经递质的影响。4.PD动物在完成干预治疗2周结束行为学测试后,麻醉取双侧纹状体同时,截取实验小鼠的结肠组织对肠道菌群进行分类学、多样性、群落组成及物种差异分析,明确PD动物肠道菌群多样性特点及电针干预后的影响。结果:1.帕金森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特点分析1.1 PD小鼠一般行为学观察结果小鼠在注射MPTP 5-30min后,出现竖毛、震颤、翘尾、后背上弓、后肢张开等躁动不安的症状,30min后出现流涎现象,1h后开始活动减少,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运动变慢。2h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6小时后基本恢复正常。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活动减少、运动变慢、反应迟钝的表现越来越明显。1.2 PD小鼠爬杆实验测定结果小鼠腹腔注射MPTP连续7天后,进行爬杆行为测试,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测试杆上半部分时间、下半部分时间及总时间(上半部分时间与下半部分时间之和)具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1,P<0.001,P<0.001)。1.3 PD小鼠悬挂实验测定结果悬挂测试中将C57BL/6小鼠后爪抓住电线的情况,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分值越高,小鼠抓住电线越牢固;说明小鼠肢体运动协调情况越好,反之,则说明小鼠震颤、肌强直等情况严重。结果发现对照组和PD模型组的分值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掉落潜伏期显着降低(P<0.01)。1.4 PD小鼠转棒实验测定结果为了研究腹腔注射MPTP后对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本实验另外还采用转棒法来检测PD小鼠运动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在评价啮齿类动物的运动协调能力时,转棒实验是最常用的方法,实验前对小鼠进行转棒实验训练1周,结果发现MPTP末次注射7天后,小鼠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以上P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结果均符合帕金森疾病的症状特征。2.不同电针取穴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行为改善作用2.1电针刺激1周各组小鼠行为学实验测定结果2.1.1电针刺激1周各组小鼠步态行为实验测定结果本结果发现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平均体转角、单支撑时相、双支撑时相、足迹平均强度、对侧协调性、速度、步行周期、支撑时相、瞬时速度、推进指数均有显着的异常变化,电针头部穴位、四肢穴位以及阳性药美多芭治疗1周后步态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尤其电针刺激四肢穴位治疗后步态指标的改善个数及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电针头部穴位组。2.1.2电针刺激1周各组小鼠爬杆行为实验测定结果电针刺激1周时,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爬杆实验下半部分时间、爬杆总时间明显延长(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电针头部穴位组、电针四肢穴位组未见有明显改善。2.1.3电针刺激1周各组小鼠悬挂行为实验测定结果电针刺激1周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掉落潜伏期与悬挂得分明显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头部穴位组、电针四肢穴位组、阳性药组小鼠掉落潜伏期与悬挂得分均未见有明显变化。2.1.4电针刺激1周各组小鼠转棒行为实验测定结果电针刺激1周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头部穴位组、电针四肢穴位组、阳性药组小鼠潜伏期均未见有明显变化。2.2电针刺激2周各组小鼠行为学实验测定结果2.2.1电针刺激2周各组小鼠步态行为实验测定结果本结果发现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平均体转角、单支持时向左后、单支持时向右后、双支持时向左前右后、双支持时向左后右前、左前足迹平均面积、左后足迹平均面积、右前足迹平均面积、右后足迹平均面积、左前足迹平均强度、右前足迹平均强度、左后足迹平均强度、右后足迹平均强度、右后相对于左前对侧协调性、右前相对于左后对侧协调性、速度、平均步行周期、支撑时相左前、支撑时相左后、支撑时相右前、支撑时相右后、瞬时速度左前、瞬时速度左后、瞬时速度右前、瞬时速度右后均有显着的异常变化,说明帕金森病动物模型造模后2周步态发生了明显的功能障碍,电针头部穴位、四肢穴位以及阳性药美多芭治疗2周后步态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尤其电针头部穴位治疗后步态指标的改善个数及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电针四肢穴位组。2.2.2电针刺激2周各组小鼠爬杆行为实验测定结果电针刺激2周时,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爬杆实验掉头时间、上半部分时间、下半部分时间、爬杆总时间明显延长(P<0.001,P<0.01,P<0.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头部穴位组掉头时间、上半部分时间、爬杆总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5,P<0.05),电针四肢穴位组上半部分时间、下半部分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5),阳性药组掉头时间、下半部分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5)。2.2.3电针刺激2周各组小鼠悬挂行为实验测定结果电针刺激2周,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掉落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头部穴位组、电针四肢穴位组、阳性药组小鼠掉落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悬挂实验得分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头部穴位组、阳性药组小鼠悬挂实验得分明显增加(P<0.05,P<0.05)。2.2.4电针刺激2周各组小鼠转棒行为实验测定结果电针刺激2周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头部穴位组小鼠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3.不同电针取穴对帕金森病动物脑组织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3.1电针治疗对帕金森小鼠脑组织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的影响模型组小鼠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头部穴位组、电针四肢穴位组与阳性药组多巴胺水平有明显的增加(P<0.001,P<0.05,P<0.001)。3.2电针治疗对帕金森小鼠脑组织纹状体中乙酰胆碱水平的影响模型组小鼠纹状体乙酰胆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头部穴位组、电针四肢穴位组与阳性药组乙酰胆碱水平有明显的增加(P<0.05,P<0.05,P<0.05)。4.不同电针取穴对帕金森病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4.1肠道菌群的分类学分析结果肠道菌群的Rank-Abundance曲线图显示:对照组小鼠的曲线宽度小、在横轴上的范围小;模型组小鼠的Rank-Abundance曲线的宽度大、在横轴上的范围大;而电针组小鼠的Rank-Abundance曲线介于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4.2 Pan/Core物种分析结果肠道菌群的Pan曲线图显示:三组小鼠的肠道菌群OTU数目随样本数增加而增加,当每组样本数量增加到4的时候,OTU数目的增加趋于平缓,说明每组的样本数量充足。此外,模型组的总OTU数量最多,电针四肢穴位组次之,对照组较少。肠道菌群的Core曲线图显示:三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共有OTU数目随样本数增加而降低,当每组样本数量增加到5的时候,OTU数目的降低趋势趋于平缓,说明每组的样本数量充足。此外,每组样本量达到6时,模型共有OTU数量最多,对照组次之,电针四肢穴位组最少。4.3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分析群落丰富度的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的ace、chao和sobs指数均有上升,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四肢穴位组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四肢穴位组组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群落多样性的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小鼠肠道菌群的shannon有一定程度的上升,simpson指数有明显的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选取了矩阵特征值排在前两位的坐标数据(PC1和PC2)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在OTU分类水平上,模型组与对照组样本所处区域不同,分界较为清楚,相互距离较远,而电针组与模型组所处区域有重叠,分界不清,组间距离较近,但电针四肢穴位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距离较模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距离近。基于排在前几位的距离矩阵特征值进行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 A),结果显示:在OTU分类水平上,对照组与模型组、电针四肢穴位组组三组的各样本的平面分布区域不同,分界较为清楚,相互距离较远;电针四肢穴位组样本分布范围较模型组离正常组近。在OTU分类水平上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结果表明:对照组各样本分布比较集中,其他两组与对照组的空间距离较远,以模型组最远;模型组和电针四肢穴位组分布区域有重叠。4.5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在门(phylum)分类水平下,对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的菌群类别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所占比例有明显升高,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所占比例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肢穴位组小鼠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所占比例有下降,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所占比例有上升。4.6肠道菌群的物种差异分析选择属分类水平下,群落丰度排在前15的肠道菌群进行组间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norankf<sub>BacteroidalesS24-7group、Lactobacillus、Alistipes、Turicibacter、Faecalibaculum、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Bifidobacterium、CoriobacteriaceaeUCG-002、Clostridiumsensustricto1、unclassifiedf<sub>Erysipelotrichaceae、PrevotellaceaeUCG-001、DefluviitaleaceaeUCG-011、unclassifiedo<sub>Bacteroidales、unclassifiedf<sub>Peptostreptococcaceae、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共15类菌存在组间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其中,与对照组相比,帕金森模型组CoriobacteriaceaeUCG-002和Clostridiumsensustricto1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电针四肢穴位组可显着降低其水平(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帕金森模型组Turicibacter、DefluviitaleaceaeUCG-011和unclassifiedo<sub>Bacteroidales均有显着性变化(P<0.05或P<0.01),电针四肢穴位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1.电针头部穴位(百会、大椎穴)和电针四肢穴位(合谷、太冲穴)均能有效改善PD模型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对与PD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电针头部穴位和电针四肢穴位治疗PD各有优势,为临床电针治疗PD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2.全自动步态分析系统克服了传统经典的行为评价方法早期无法准确敏感地捕捉到帕金森病动物行为细微变化的缺点,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实验动物的损伤和刺激,可能可以取代或部分取代目前帕金森动物实验经典的行为评价手段,成为一个更加客观全面,高效准确的新方法,为探索评价针灸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新方法。3.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存在肠道菌群的多样改变,电针能够促进P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异常变化的恢复,初步证实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PD的发病密切相关,且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从而缓解PD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

马薇薇[6](2017)在《针刀干预对帕金森模型大鼠黑质区TNF-α、IL-1β及行为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是多发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性疾病,病理学表现为中脑黑质神经元细胞的变性和丢失,从而使中脑纹状体黑质内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减少,临床特征性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震颤、运动迟缓及姿势平衡失调等。研究发现在神经元退行性变病理进程中,慢性的神经炎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神经元退行性变过程中持续存在。在诸多PD患者或PD动物模型脑中可发现包括白介素细胞 1(Interleukin-1,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等多种神经炎性因子表达增高,炎症因子可以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存在。临床诸多报道显示针刀在治疗帕金森疾病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相关的实验性研究较少,有相关动物实验证实针刀具备抗炎作用,针刀治疗帕金森病是否也具备抗炎作用,有待通过基础实验进行研究。为了阐明针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本研究以6-羟基多巴胺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刀干预后PD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以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中脑黑质区神经元细胞形态、TH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及炎症因子IL-1 β和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针刀治疗帕金森病是否具备抗炎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黑质神经元的细胞形态、TH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以及黑质区TNF-α、IL-1β含量的变化,以电针和药物治疗组为对照干预,探讨针刀治疗帕金森病的抗炎机制,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立体定位技术于大鼠右侧纹状体注入6-羟基多巴胺(6-hydroxy dopamine,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腹腔注射阿扑吗啡(Apomorphine,APO),通过可以量化的旋转行为学诱导大鼠向健侧旋转,筛选出成功模型,将成功的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药物组。模型组不做治疗,针刀组采用汉章针刀干预,电针采用电针治疗,药物组用美多巴灌胃治疗,以电针和药物组为对照;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黑质神经元细胞形态变化;TH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区阳性细胞的凋亡情况;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黑质区炎症因子TNF-α、IL-Iβ的含量。研究结果:1.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未出现旋转行为,模型组引出以右足为支点向健侧旋转的行为,且出现肌肉震颤、活动减少、爬行动作迟缓、竖毛、姿势呈弓背状和步态不稳等异常行为;干预后,针刀组、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的旋转圈数均明显减少,肌肉震颤、爬行动作迟缓、姿势呈弓背状等异常行为减轻,且干预前后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三组差异均较显着(P<0.01)。2.HE染色发现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黑质神经细胞排列规整,形态和体积正常,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黑质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核形态大小不一,胞核胞浆界限模糊;药物组大鼠黑质神经细胞排列轻度无序,数目轻度减少,部分细胞肿胀、变性伴胶质细胞增生;针刀组和电针组黑质神经细胞排列较有序,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增多较为明显,细胞变性程度明显减轻。3.TH免疫组化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黑质区分布较密集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细胞,呈棕褐色,且阳性细胞的数量多,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细胞黑质可见少量、稀疏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细胞变性,表现为胞体皱缩或肿胀,胞体轮廓不清晰。药物组、针刀组和电针组观察可知,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染色较浓,细胞呈棕褐色,且细胞轮廓较清晰。4.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黑质区炎性因子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差异较显着(P<0.01);电针组、药物组和针刀组大鼠黑质区炎性因子TNF-α、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有显着差异(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药物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通过观测行为学和病理学的变化可知,针刀可以改善APO诱发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增加黑质免疫阳性细胞的数目,改善神经元细胞结构,使DA能神经元损伤程度有所减轻。2.针刀组大鼠TNF-α、IL-1 水平均明显降低说明针刀能通过降低大鼠黑质内TNF-α、IL-1β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这种抗炎作用可能是针刀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郭云霞[7](2014)在《杨明会教授治疗帕金森病学术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导师杨明会教授临证经验丰富,对PD有独到见解,以补肾活血法治疗PD疗效显着。本研究对导师治疗PD的学术经验进行全面总结,使其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并进一步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PD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P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在导师授课、跟师出诊、收集整理医案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导师治学经验进行总结,尤其是对导师治疗PD的学术经验从理论到临床疗效进行全面总结。动物实验将120只SD大鼠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及造模组100只,以6-OHDA损毁法制作P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24只、治疗组30只,治疗组以补肾活血颗粒灌胃8周,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8周,观察治疗前后阿朴吗啡(APO)诱发大鼠偏侧旋转行为变化,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纹状体及黑质区域腺苷A2A受体、DMTI、VMAT2、Nrf2蛋白表达变化,并对其阳性面积百分比进行测量比较其变化。【结果】导师发展了PD“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中医理论,较早提出了PD“肾虚血瘀”学说,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肾虚血瘀,以补肾活血法治疗PD,在既往的临床研究中疗效显着。补肾活血颗粒显着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治疗组旋转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大鼠脑纹状体区域治疗组腺苷A2A蛋白、DMT1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较模型对照组降低;治疗组Nrf2蛋白、VMAT2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较模型对照组升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脑黑质区域腺苷A2A蛋白无表达,治疗组DMT1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较模型对照组降低;治疗组Nrf2蛋白、VMAT2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较模型对照组升高。【结论】杨明会教授治疗PD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以补肾活血法治疗PD临床疗效显着。补肾活血颗粒可显着改善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降低腺苷A2A蛋白、DMT1蛋白的表达,提高Nrf2蛋白、VMAT2蛋白的表达,增强多巴胺D2受体及中间棘状神经元活性,减少铁在脑内异常沉积,调节进入突触储存和释放及循环再利用的DA数量,减轻毒素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拮抗A2A受体、抗氧化应激、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补肾活血颗粒可能通过以上多种途径和环节,发挥其治疗PD的作用。

张杰[8](2014)在《熄风定颤丸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痴呆、中风一起被称为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升高,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我国目前PD患者已超过200万。其致残率高,治愈率低,年治疗费逾万元,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PD的发病十分复杂,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治疗上尚无延缓疾病进程的有效疗法。由于PD是由脑内多巴胺含量下降导致的,综览国内外有关治疗PD的研究,西药的替代疗法在PD的治疗中仍占主导地位。西药治疗PD的优势在于针对性强,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西药美多芭更被誉为治疗本病的“金药物”。但其不足之处是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出现疗效衰减,不良反应较多,并且出现异动症、“开关”现象及精神症状等并发症,许多患者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而手术治疗虽对肢体震颤和肌肉强直有很好的疗效,但对姿势步态异常和平衡障碍无明显改善,且手术治疗仅是改善症状,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继续服药,并非治疗的首选方案。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移植及基因疗法的不断深入研究,虽然在治疗PD方面也显示出了良好前景,但此项技术仍需进一步成熟,同时高昂的费用也制约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祖国医学对PD的治疗可追溯到内经时期,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中医药在PD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先进医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单体、复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针灸及针药结合的临床疗效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对非运动症状的改善,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着的治疗优势。因此,为了提高中医药治疗PD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寻求有效的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的]通过建立PD大鼠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实验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并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及细胞凋亡的情况,探讨熄风定颤丸通过调控蛋白降解通路保护PD模型大鼠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PD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单侧双点注射法制备PD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熄风定颤丸高、中、低剂量组,美多芭组,模型组,并设假手术对照组,然后给予对应的药物灌胃治疗8周。实验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检测:实验一:经阿扑吗啡(Apo)诱导后,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并计算30min内实验大鼠旋转总圈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实验大鼠脑组织黑质络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以检测多巴胺神经元细胞损毁情况。探讨熄风定颤丸对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及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Bcl-2、Bax及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并通过TUNEL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探讨熄风定颤丸对PD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内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中的泛素蛋白(UB)、泛素激活酶E1(UBE1)、Parkin蛋白、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UCH-L1)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含量的表达,探讨熄风定颤丸对PD模型大鼠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影响。[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治疗前、后未出现向健侧旋转行为,而造模术后的大鼠出现以健侧后肢为支点向健侧恒向旋转的行为,且旋转速度较快,均超过210r/30min。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与熄风定颤丸高、中、低剂量组在治疗前旋转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灌胃治疗后,美多芭组与熄风定颤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旋转速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下降越明显。2脑组织形态学的观察通过中脑黑质区TH免疫组化显示,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中脑黑质区可见大量TH免疫阳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且形态饱满,胞浆内棕色颗粒物质浓密。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区TH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细胞形态不完整,大多呈破碎状,染色不均匀,部分视野可见大量增生的胶质细胞。与模型组相比,熄风定颤丸高、中、低剂量组及美多芭组TH免疫阳性神经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元细胞凋亡的观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中脑黑质区可见大量Bcl-2阳性细胞和少量的Bax和Caspase-3阳性细胞。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区Bcl-2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而Bax和Caspase-3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及熄风定颤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脑黑质区Bcl-2阳性神经细胞数明显增多,Bax和Caspase-3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中脑黑质区凋亡细胞较少。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区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及熄风定颤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脑黑质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UPP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的观察结果显示,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UB、UBE1、Parkin和UCH-L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而α-Synuclein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及熄风定颤丸各组大鼠脑组织中UB、UBE1、Parkin和UCH-L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而α-Synuclein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具有滋补肝肾、熄风止颤作用的中药熄风定颤丸,能够修复6-OHDA对实验大鼠脑组织黑质神经元细胞造成的损伤,对实验大鼠的异常行为具有很好地改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调控UPP功能促进其对异常蛋白的降解,拮抗黑质神经元细胞凋亡,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具有很好地保护作用。

王华[9](2014)在《正常及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5-羟色胺的电生理效应及其受体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是基底神经节间接环路重要的中继核团。有报道,其放电频率及放电模式的改变与帕金森病直接相关。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有研究表明,5-HT参与帕金森病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大量形态学实验已证实,来自中缝背核的5-HT能神经纤维可直接支配丘脑底核,并且多种5-HT受体亚型在丘脑底核神经元均有表达,其中5-HT1B、5-HT2C、5-HT4和5-HT1A受体表达较多。目的:首先,观察5-HT及选择性5-HT1B、5-HT2C、5-HT4和5-HT1A受体激动剂对正常及6-hydroxydopamine(6-OHDA)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影响。其次,比较5-HT对两种状态下的丘脑底核神经元电生理效应的异同。观察双侧丘脑底核注射5-HT对氟哌啶醇(haloperidol)所致的大鼠僵直行为的影响。最后,为了进一步明确5-HT电生理效应的受体机制,观察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5-HT受体亚型5-HT1B、5-HT2C、5-HT4和5-HT1A的表达情况。方法:本实验采用多管微电极在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6-OHDA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制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行为学等实验方法。结果:1.在正常大鼠电生理实验中,记录到47个丘脑底核神经元,0.1mM5-HT可使其中32个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平均升高32.02+4.31%;另外15个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兴奋性被5-HT抑制,其放电频率平均降低26.08±4.58%。而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到的8个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平均升高4.89±1.61%。5-HT对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升高和降低效应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为探讨5-HT对丘脑底核神经元兴奋和抑制效应的受体机制,在记录到的88个丘脑底核神经元中,分别微量加压注射5-HTB受体激动剂CP-9312、5-HT2C受体激动剂RO-600175和5-HT4受体激动剂ML-10302可使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25.11±3.79%、22.82±4.02%和23.99±2.79%,与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注射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则使自发放电频率降低18.75±2.7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同时,我们将5-HT对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兴奋效应分别与CP-93129、RO-600175和ML-10302的兴奋效应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而5-HT的抑制效应与8-OH-DPAT产生的抑制效应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观察单一丘脑底核神经元是否同时表达多种功能性5-HT受体亚型,我们对正常大鼠丘脑底核同一个神经元先后加压注射CP-93129和8-OH-DPAT,观察其对放电频率的影响。CP-93129对7个丘脑底核神经元产生兴奋效应,放电频率增加23.92±7.03%(P<0.05),8-OH-DAPT则使这些神经元的基础放电频率明显降低(降低:19.28±3.45%,P<0.05)。此外,向同一个丘脑底核神经元先后注射RO-600175和ML-10302,均使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升高(RO-600175:20.04±4.40%;ML-10302:26.26±6.87%,n=11,P<0.01)。2.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电生理实验中,损毁侧记录到的38个丘脑底核神经元中,0.1mmM5-HT可使其中25个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平均升高31.12±4.27%;另外13个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兴奋性被5-HT抑制,放电频率平均降低23.10±7.05%。分别微量加压注射5-HT1B受体激动剂CP-93129、5-HT2C受体激动剂RO-600175和5-HT4受体激动剂ML-10302可使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28.76-4.43%、32.50±7.12%和26.16±6.61%。而注射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则使自发放电频率降低18.72±3.81%。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损毁对侧丘脑底核记录到的19个神经元中,0.1mM5-HT可使其中10个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平均升高26.54±6.41%;另外9个丘脑底核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降低21.94±5.95%。分别注射CP-93129、RO-600175和ML-10302可使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26.91±3.35%、32.75±8.72%和26.47-6.44%。而注射8-OH-DPAT则使放电频率降低23.27±5.17%。3.与正常大鼠(放电频率:7.80±0.54Hz)相比,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损毁侧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基础放电频率明显升高(放电频率:11.07±0.85Hz,P<0.001);并且放电模式总体分布也有改变(χ2=25.523,d.f.=2,P<0.001),簇状放电明显增多(χ2=24.832,d.f=1,P<0.001)而规则放电减少(χ2=8.917,d.f.=1,P<0.01)。将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损毁侧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基础放电频率及放电模式与损毁对侧(放电频率:7.83±0.63Hz)相比,也表现为损毁侧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升高(P<0.01),且簇状放电增多(P<0.01),规则放电减少(P<0.01)。为了进一步证实帕金森病状态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模式发生改变,我们对正常及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自发放电ISI的CV和FF值进行分析,将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损毁侧神经元的CV值,分别与正常大鼠及未损毁侧神经元相比,损毁侧神经元的CV值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0.68±0.05;损毁对侧:0.66±0.08;损毁侧:1.00±0.09,P<0.01),同时也观察到FF值的升高,有显着差异(正常:0.21±0.04;损毁对侧:0.16±0.05;损毁侧:0.39±0.08,P<0.05)。同时,我们将5-HT及4种受体激动剂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损毁侧丘脑底核神经元的电生理效应与正常大鼠相比较,结果显示均无显着差异(P>0.05)。4.在行为学实验中,大鼠腹腔注射氟哌啶醇能产生相对稳定的僵直症状,双侧丘脑底核微量注射0.1mM5-HT(0.3μl/侧)能够显着缩短氟哌啶醇导致的大鼠僵直时间,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5-HT1B、5-HT2C、5-HT4和5-HT1A受体进行染色。在大鼠丘脑底核内均观察到5-HT1B、5-HT2C、5-HT4和5-HT1A4种受体亚型明显的阳性表达。结论:电生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外源性5-HT可以改变正常大鼠和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的兴奋性,产生使放电频率升高和降低的双重效应。5-HT1B、5-HT2c和5-HT4受体被激活可以增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而5-HT1A受体的激活却对神经元放电频率起抑制作用。在帕金森病状态下,与正常大鼠相比,虽然丘脑底核神经元基础放电频率加快且簇状放电增多,但5-HT及相应受体激动剂对神经元的生物学效应却没有明显改变。形态学研究显示正常大鼠丘脑底核表达丰富的5-HT1B、5-HT2C、5-HT4和5-HT1A受体。本实验结果为深入探讨丘脑底核5-HT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和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顾芳,赵淑芹,张宸豪[10](2013)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opamine)能神经元变性、缺失,纹状体内多巴胺大量减少;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姿势和步态异常等[1]。首选药物治疗,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药物疗效逐渐减退而出现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电生理技术和立体定向外科技术的发展,外科治疗已成为其综合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介绍目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

二、黑质内注射GABA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质内注射GABA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对基底节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
    1.1 针刺对DA的调节
    1.2 针刺对Glu的调节
    1.3 针刺对GABA的调节
2 针刺对氧化应激(OS)的调控机制
    2.1 针刺对抗氧化应激系统的调节
    2.2 针刺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调节
3 针刺对异常折叠蛋白质的调节机制
    3.1 针刺对UPS的调节
    3.2 针刺对ALP的调节
    3.3 针刺对ERS的调节
4 针刺对免疫炎性反应的调节机制
    4.1 针刺对炎性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
    4.2 针刺对胶质细胞的调节
5 针刺抗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6 其他
7 小结与展望

(2)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纹状体突触可塑性及CaMK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实验方法
        2.2.1 运动方案
        2.2.2 PD大鼠模型的建立
        2.2.3 行为学检测
        2.2.4 实验取材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2.4 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与试剂
        2.4.1 实验主要仪器
        2.4.2 实验主要试剂
    2.5 指标检测
        2.5.1 体重监测
        2.5.2 HE染色
        2.5.3 免疫组织化学
        2.5.4 RT-q PCR
    2.6 质量监测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1.1 各组大鼠体重检测结果
        3.1.2 PD大鼠行为学检测结果
    3.2 规律有氧运动对纹状体形态学的影响
    3.3 规律有氧运动对各组大鼠纹状体α突触核蛋白、TH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CaM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3.1 各组大鼠纹状体α-synuclein蛋白的表达水平
        3.3.2 各组大鼠纹状体TH蛋白的表达水平
        3.3.3 各组大鼠纹状体SYN蛋白的表达水平
        3.3.4 各组大鼠纹状体PSD-95蛋白的表达水平
        3.3.5 各组大鼠纹状体CaM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
    3.4 规律有氧运动对各组大鼠纹状体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CaMK信号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
        3.4.1 各组大鼠纹状体SYN m RNA的表达水平
        3.4.2 各组大鼠纹状体PSD-95 m RNA的表达水平
        3.4.3 各组大鼠纹状体Ca MK信号通路m RNA的表达水平
    3.5 纹状体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Ca MK信号通路m RNA表达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分析
    4.1 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行为学和α-synuclein、TH蛋白表达的影响
        4.1.1 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4.1.2 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纹状体α-synuclein、TH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纹状体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4.2.1 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纹状体形态学的影响
        4.2.2 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纹状体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Ca MK信号通路的影响
    4.3 规律有氧运动、PD大鼠纹状体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Ca MK信号通路的关联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3)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黑质ATF4/Parkin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文献研究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
        1.5 文献分析
    2.文献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特征分析
    3.讨论
        3.1 老鼠品系分析
        3.2 造模方法分析
        3.3 组学研究分析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实验试剂
        1.4 相关实验溶液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鉴定
        2.2 实验模型制备
        2.3 干预方法
    3.实验检测方法
        3.1 行为学观测
        3.2 行为学检测
        3.3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中脑黑质TH、α-syn表达
        3.4 Western Blot测定ATF4、Parkin蛋白的表达
        3.5 PCR测定ATF4、Parkin基因的表达
    4.统计学分析
    5.实验结果
        5.1 实验各组大鼠行为学观测
        5.2 实验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
        5.3 实验各组大鼠中脑黑质TH表达
        5.4 实验各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的表达
        5.5 实验各组大鼠中脑黑质ATF4、Parkin蛋白表达
        5.6 实验各组大鼠中脑黑质ATF4 mRNA、Parkin mRNA的表达
讨论
    1.中医学对PD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PD溯源
        1.2 现代中医PD认识
    2.电针治疗PD的理论依据及选穴依据
        2.1 针灸治疗PD研究进展
        2.2 电针的运用
        2.3 选穴依据
    3.鱼藤酮诱导PD大鼠模型
    4.PD行为学分析
        4.1 行为学观测
        4.2旷场实验
    5.内质网在PD发病中的作用
        5.1 内质网
        5.2 内质网稳态
        5.3 内质网与PD
    6.TH、α-syn在 PD中的病理机制
    7.ATF4-Parkin通路在PD中的作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帕金森病便秘机制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1.PD便秘研究进展
        1.1 PD便秘机制研究进展
        1.2 PD便秘的试验研究进展
    2.PD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2.1 PD肠道菌群机制研究进展
        2.2 PD肠道菌群试验研究进展
    3.PD的便秘机制与肠道菌群机制相关性研究
        3.1 便秘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3.2 PD患者便秘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4.PD便秘的西医治疗
    5.PD便秘的中医机制研究
    6.PD便秘针灸治疗
    7.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4)Orexin通过兴奋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正常大鼠运动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品
    3 实验仪器
    4 在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
        4.1 电极制备及充灌
        4.2 麻醉
        4.3 颅骨开窗
        4.4 细胞外电活动记录
    5 组织学检查
    6 行为学方法
        6.1 双侧黑质套管埋置
        6.2 提升躯体摇摆实验
        6.3 氟哌啶醇诱导的僵直实验
    7 纹状体内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
        7.1 样本制备及处理
        7.2 上机分析及含量计算
    8 免疫组织化学
    9 统计学分析
    10 实验项目
结果
    1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与GABA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鉴别
    2 Orexin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
    3 内源性orexin参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调节
    4 Orexin增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受体机制
    5 Orexin通过L型钙通道增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
    6 Orexin促进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的释放
    7 黑质致密带微量注射orexin对正常大鼠运动行为的影响
        7.1 Orexin对正常大鼠不对称运动行为的影响
        7.2 Orexin对正常大鼠氟哌啶醇诱导僵直行为的影响
    8 黑质致密带orexin1受体和orexin2受体的表达
讨论
    1 外源性orexin增加正常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放电频率
    2 Orexin增加正常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受体机制和离子机制
    3 内源性orexin参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调节
    4 外源性orexin增加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的释放
    5 黑质orexin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调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5)电针对MPTP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小鼠步态运动行为的影响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特点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复制PD小鼠动物模型
        1.2.3 实验步骤
        1.2.4 行为指标检测
        1.2.5 实验技术路线
        1.2.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D小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2.2 PD小鼠爬杆实验测定结果
        2.3 PD小鼠悬挂实验测定结果
        2.4 PD小鼠转棒实验测定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电针取穴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行为改善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复制PD小鼠动物模型
        1.2.3 干预方法
        1.2.4 实验步骤
        1.2.5 行为指标检测
        1.2.6 实验技术路线
        1.2.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小鼠一般行为比较
        2.2 电针刺激1周各组小鼠行为学实验测定结果
        2.2.1 电针刺激1 周各组小鼠步态行为实验测定结果
        2.2.2 电针刺激1 周各组小鼠爬杆行为实验测定结果
        2.2.3 电针刺激1 周各组小鼠悬挂行为实验测定结果
        2.2.4 电针刺激1 周各组小鼠转棒行为实验测定结果
        2.3 电针刺激2周各组小鼠行为学实验测定结果
        2.3.1 电针刺激2 周各组小鼠步态行为实验测定结果
        2.3.2 电针刺激2 周各组小鼠爬杆行为实验测定结果
        2.3.3 电针刺激2 周各组小鼠悬挂行为实验测定结果
        2.3.4 电针刺激2 周各组小鼠转棒行为实验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中西医对PD的认识
        3.2 针灸治疗PD的优势
        3.3 本研究的电针取穴依据
        3.4 评价PD模型动物步态运动行为学实验
        3.5 不同电针取穴对PD小鼠步态运动行为的影响各有特点
    4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电针取穴对帕金森病动物脑组织神经递质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实验步骤
        1.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多巴胺、乙酰胆碱水平
        1.2.4 实验技术路线
        1.2.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小鼠纹状体多巴胺水平的比较
        2.1.1 建立标准曲线
        2.1.2 电针治疗对帕金森小鼠脑组织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的影响
        2.2 各组小鼠纹状体乙酰胆碱水平的比较
        2.2.1 建立标准曲线
        2.2.2 电针治疗对帕金森小鼠脑组织纹状体中乙酰胆碱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不同电针取穴对帕金森病动物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测序实验步骤
        1.2.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1.2.4 实验技术路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注释与评估结果
        2.1.1 肠道菌群的分类学分析结果
        2.1.2 Pan/Core物种分析
        2.1.3 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分析
        2.2 样本比较分析
        2.2.1 肠道菌群的 Beta 多样性分析
        2.2.2 肠道菌群分组分析
        2.3 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2.4 肠道菌群的物种差异分析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1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机制
        1.1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1.2 中医对PD的认识
        1.3 帕金森病的治疗策略
        1.4 PD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2 针灸治疗PD的方法
        2.1 头针疗法
        2.2 体针疗法
        2.3 腹针疗法
        2.4 灸疗疗法
        2.5 其他针灸疗法
        2.6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取穴规律
    3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的研究进展
    4 PD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评价
        4.1 可逆性药物PD模型
        4.2 神经毒素PD模型
        4.2.1 6-羟基多巴胺(6-OHDA)模型
        4.2.2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PD模型
        4.2.3 鱼藤酮PD模型
        4.2.4 甲基苯丙胺PD模型
        4.3 其他神经毒素PD模型
        4.4 遗传基因PD模型
        4.5 PD模型制备方法的比较
    5 针灸治疗PD步态运动障碍的动物行为学评估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6)针刀干预对帕金森模型大鼠黑质区TNF-α、IL-1β及行为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与研究
        1. 古代对颤证的认识与研究
        1.1 病名的认识与研究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与研究
        2. 中医药治疗研究
        2.1 中药疗法
        2.2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
        3. 小结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研究
        1. 病因学研究
        1.1 年龄因素
        1.2 环境因素
        1.3 遗传因素
        2. 病理机制研究
        2.1 氧化应激
        2.2 神经炎症
        2.3 线粒体功能障碍
        3. 治疗研究
        3.1 帕金森病的治疗
        3.2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取材与指标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结果
        2.1 干预后行为学变化
        2.2 TH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观察
        2.3 HE形态学观察
        2.4 Elisa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模型选择、制备与行为学评估
        3.2 干预手段及针刀治疗点选择依据
        3.3 TNF-α、IL-1β在帕金森发病中的作用
        3.4 针刀干预对黑质内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
        3.5 不足分析与展望
        3.6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杨明会教授治疗帕金森病学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杨明会教授治学经验
    1. 研读经典、灵活运用、继承创新
    2. 辨证论治、四诊合参、衷中参西
    3. 补肾活血、化痰通络、诸法妙用
    4. 预防为主、身心并治、注重疗效
第二部分 杨明会教授治疗帕金森病临证经验研究
    1. 理论溯源
    2.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整体思路
    3. 病因病机研究
    4. 治法方药研究
    5. 既往疗效研究
    6. 结论
第三部分 补肾活血颗粒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研究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熄风定颤丸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帕金森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PD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治疗现状
        2.1 中医药治疗现状
        2.2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功能异常与帕金森病
        1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功能
        2 蛋白酶抑制剂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机制
        3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功能异常与路易小体的形成
        4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功能异常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凋亡关系
        4.1 氧化应激损伤
        4.2 内质网应激
        4.3 线粒体损伤
        4.4 小胶质细胞激活
        5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功能异常与α-Synuclein聚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熄风定颤丸治疗帕金森病作用研究
        1 导师对本病的研究
        2 熄风定颤丸前期研究基础
        3 熄风定颤丸方义分析
        4 熄风定颤丸药物成分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熄风定颤丸对P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二 熄风定颤丸对PD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三 熄风定颤丸对PD模型大鼠UPP通路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

(9)正常及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5-羟色胺的电生理效应及其受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及配制
    1.3 主要实验仪器
第二章 实验项目及方法
    2.1 电生理学方法
    2.2 组织学检查
    2.3 6-OHDA损毁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制备
    2.4 行为学方法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6 实验项目
    2.7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5-HT对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的电生理效应及其受体机制
    3.2 5-HT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的电生理效应及其受体机制
    3.3 正常大鼠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基础放电的比较
    3.4 正常大鼠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5-HT电生理效应的比较
    3.5 5-HT对氟哌啶醇大鼠僵直症状的影响
    3.6 正常大鼠丘脑底核5-HT_(1B)、5-HT_(2C)、5-HT_4和5-HT_(1A)受体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
    4.1 5-HT对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的电生理效应及其受体机制
    4.2 5-HT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的电生理效应及其受体机制
    4.3 正常大鼠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基础放电的比较
    4.4 正常大鼠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5-HT电生理效应的比较
    4.5 5-HT对氟哌啶醇大鼠僵直症状的影响
    4.6 正常大鼠丘脑底核5-HT_(1B)、5-HT_(2C)、5-HT_4和5-HT_(1A)受体的表达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生理方法
    1.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
    2. 脊髓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3. 硬膜外运动皮层刺激(epi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EMCS):
二、手术治疗方法
    1. 脑立体定向毁损术[14-15]:
    2. 脑深部电刺激[16-21]:
    3. 脑深部电刺激联合其他手术治疗:
三、基因治疗及细胞移植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
    2.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 RPE)细胞移植:
    3. 脂肪源性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移植:
    4. 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
    5.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 PSC):
    6. 多巴胺能前体细胞移植:
    7. 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
    8. 人胚中脑组织移植:
四、其他方法
    1. 伽马射线全身照射:
    2. 伽马刀治疗:
    3. GDNF脑室内注射:
    4. 侧脑室微量注射不同浓度的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

四、黑质内注射GABA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孙晓蓓,孙忠人,尹洪娜,刘少鹏. 针刺研究, 2021(11)
  • [2]规律有氧运动对PD大鼠纹状体突触可塑性及CaMK信号通路的影响[D]. 傅让.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 [3]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黑质ATF4/Parkin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D]. 汪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Orexin通过兴奋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正常大鼠运动调控[D]. 刘翠. 青岛大学, 2019(03)
  • [5]电针对MPTP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小鼠步态运动行为的影响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D]. 李中正.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针刀干预对帕金森模型大鼠黑质区TNF-α、IL-1β及行为学的影响[D]. 马薇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杨明会教授治疗帕金森病学术经验研究[D]. 郭云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8]熄风定颤丸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影响的研究[D]. 张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9]正常及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5-羟色胺的电生理效应及其受体机制研究[D]. 王华. 青岛大学, 2014(12)
  • [10]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J]. 顾芳,赵淑芹,张宸豪.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15)

标签:;  ;  ;  ;  ;  

黑质注射GABA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