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油测色脱色工艺研究

山茶油测色脱色工艺研究

一、茶油色泽测定及脱色工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晶晶[1](2018)在《亚麻籽油中亚麻酸提纯及亚麻籽油和茶油脱色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分析与研究也越来多,其中对于亚麻酸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们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GC-MS快速检测亚麻籽油中亚麻酸含量,亚麻籽油中亚麻酸的纯化以及两种不同生产地亚麻籽油、茶油脱色工艺。采用外标定量法分析亚麻酸含量,结果显示亚麻酸含量在0.043625 mg/mL-0.677mg/mL范围内呈现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8%-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42%-1.75%,在相关的测定要求范围内。本研究采用尿素-硅胶和氯化亚铜-硅胶两次层析亚麻籽油,结果表明:尿素-硅胶层析后,亚麻籽油中只含有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氯化亚铜-硅胶层析后得到了纯度高于90%的亚麻酸产品。对两种产地的亚麻籽油、茶油采用了加热法脱色实验。在脱色时间30min情况下,得出了3种油脂脱色的最佳工艺,其中亚麻籽油(山西)经过脱色后红值R:10,黄值Y:1;亚麻籽油两次脱色后,红值R:6,黄值Y:0.3。茶油在两次脱色后的红值R:3.3,黄值Y:0.2。

容欧[2](2017)在《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提取纯化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维生素E(Vitamin E,VE),是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以及具有生育酚生理活性的衍生物的总称,是人们发现最早的维生素之一。天然维生素E以其生理活性高、营养丰富、安全可靠的特点,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前维生素E的提取主要为植物油脂及其精炼过程中的脱臭馏出物,如菜籽油、棉籽油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油茶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广,茶油的产量逐步升高,从而茶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脱臭馏出物产量也逐渐增大。但对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开发利用却少有报道且缺乏系统性。本研究以茶油精炼过程中的中间制品与副产物为原料,维生素E为对象,确定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在各阶段的损失及精炼副产物中的含量,探讨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提取的预处理工艺、提取条件,并对提取后的维生素E进行分离纯化,研究其性能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茶油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的变化选取精炼各个不同阶段的中间制品及其副产物为原料,研究精炼对茶油中各营养成分的影响以及副产物中各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精炼对茶油的营养成分影响较大,甾醇、类胡萝卜素、多酚、黄酮在精炼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维生素E在精炼阶段损失较大尤其在脱臭阶段损失最为严重,由318 mg/kg降低至82.43 mg/kg,致使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含量很高,为1213mg/kg。(2)茶油脱臭馏出物预处理工艺研究由于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组分复杂,游离脂肪酸、甘油酯等含量高,且这些物质与维生素E的性质相似,不利于维生素E的分离,必须对脱臭馏出物进行甲酯化以提高维生素E的选择性,实验分别选用甲醇为反应溶剂,硫酸和大孔树脂为催化剂,酯化率为衡量指标,研究甲酯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硫酸作为催化剂,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时间120 min、料液比1:1、温度65℃、催化剂用量2%,此条件下酯化率为98.05%,反应后脱臭馏出物酸价为1.23 KOHmg/g。以NKC-9型大孔树脂作为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添加吸水剂硅胶能大大提高酯化率;搅拌速率大于100rpm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不明显;颗粒大小对酯化率基本无影响;催化剂添加量为20%、料液比(m:v)为1:3、温度为65℃为反应的最适条件,该条件下脱臭馏出物的2h酯化率为94.07%。两者对比表明大孔树脂作为催化剂具有操作简单,催化剂易于回收利用,所以选取NKC-9大孔树脂为实验过程中的催化剂。(3)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提取工艺优化采用溶剂法对甲酯化后的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进行提取,探讨了提取溶剂、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搅拌速率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无水乙醇为最佳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4,提取时间为43 min,提取温度为59℃,搅拌速率为126 rpm,通过实验验证得到提取率为94.06%,该条件下维生素E的纯度为40.51%。(4)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维生素E将提取得到的维生素E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实验筛选出D201×4对天然维生素E具有较好的吸附解析能力,其吸附量达到331.7 mg/g,解析率为92.34%。静态吸附曲线研究表明吸附时间为5 h吸附达到饱和状态。等温吸附线的研究表明浓度为25mg/m L时吸附量最大,为385.84 mg/m L。实验对等温吸附线进行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发现Freundlich模型拟合度更高,更能反映吸附过程。动态吸附结果表明最佳流速为2m L/min、上样浓度为10mg/m L;径高比为1:6;解析流速为2m L/min,该条件下维生素E的回收率为93.77%,纯度为91.23%。(5)维生素E的应用研究对维生素E的脂质抗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抗紫外辐射性能以及微乳制备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脂质抗氧化方面,维生素E粗品优于纯化后维生素E,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维生素E的添加量对油脂抗氧化的影响中发现,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抗氧化效果增强,同时维生素E基本在油脂氧化反应的后期才能够观察到明显的效果;在自由基清除方面,茶油与维生素E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对维生素E的抗紫外辐射研究表明,维生素E的加入能够强化油脂的紫外吸收性能,同时维生素E对230310nm条件下的紫外吸收性能影响最强;微乳制备的最佳配方为乳化剂Tween80,助乳化剂丙三醇,水:丙三醇为1:1,茶油:维生素E为2:1,此条件下微乳区面积为39.07%。

吕琪[3](2017)在《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作为是茶叶大国,“茶文化”渊源流长,茶叶籽作为茶叶树上结的果实,随之而出的产量巨大。茶叶籽仁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及茶皂素等物质,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都是高档植物食用油。在我国植物食用油短缺的现状下,合理开发茶叶籽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根据油脂和茶皂素在正己烷-乙醇溶液体系内上下两相具有不同的溶解特性,研究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正己烷-乙醇双液相体系将茶叶籽油和茶皂素同时从茶叶籽中提取的工艺,并对茶叶籽油进行了脱酸脱色精制工艺研究,茶皂素进行了纯化工艺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正己烷-乙醇溶液双液相体系浸提茶叶籽同时得到茶叶籽油和茶皂素的实验工艺研究,考察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时间60min,乙醇浓度70%,乙醇正己烷比(w/w)1:2,料液比(w/w)1:5,浸提温度50℃。在此工艺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为茶叶籽油的提取率为77.42%,茶皂素的提取率为43.53%;但该法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提取率不高,提出的油脂颜色深,杂质多,需要外力强制对流进行搅拌才能够浸提出产品,因此有必要对该实验体系进行改进,以获得更高的提取率及产品质量。(2)研究了通过正己烷-无水乙醇萃取茶叶籽浆液形成双液相体系同时得到茶叶籽油、茶皂素、蛋白三种产品,考察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茶叶籽浸泡24h,萃取次数为2,液液比(正己烷:无水乙醇:浆液)(w/w)为2:1:1,萃取温度选30℃,萃取时间为0.5min,茶叶籽油的提取率为95.63%,茶皂素的提取率为52.94%,蛋白的提取率为47.26%。该法实验设备简便,实验操作简捷,浆液分相的时间在1min之内,极大地减少了时间成本,不需要额外添加外力进行强制对流扩散,降低了生产能耗,一次性提出的物质多。而且该工艺茶叶籽油提取率高,得到的茶叶籽油颜色清亮,酸值低。选用正己烷-无水乙醇萃取茶叶籽浆液作为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的最佳工艺体系。(3)对茶叶籽油进行脱酸脱色精制实验并对其各阶段脂肪酸组成及部分理化性质进行检测:采用碱炼法对提取的茶叶籽油脱酸的最佳工艺参数:碱炼温度60℃;碱浓度11%;超碱量0.20%;碱炼15min,茶叶籽油脱酸后颜色变浅,酸值降至0.37mg(KOH)/g;利用脱色剂吸附法对碱炼脱酸后茶叶籽油进行脱色的最佳工艺参数:在活性炭:活性白土为2:1,脱色剂用量5%,脱色时间30min;脱色温度80℃,茶叶籽油脱色率达到66.81%,颜色清亮透明。(4)利用硫酸铵-丙醇双水相体系对茶皂素纯化实验,得到最佳纯化工艺参数:萃取时间20min,硫酸铵质量分数21%、丙醇质量分数23%、pH=7、萃取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茶皂素平均含量为77.12%。将提纯后的茶皂素进行红外测试,其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峰跟标品基本一致,可以判断样品含有茶皂素。

陈金洲[4](2016)在《从油茶籽枯饼中同时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及茶油精制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异丙醇、石油醚-95%甲醇从油茶籽枯饼中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工艺,并对石油醚(60-90℃)-95%(m/m)甲醇提得的粗茶油进行了脱酸脱色精制实验。实验研究异丙醇提取油茶籽枯饼中的茶油和茶皂素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异丙醇对茶油的溶解性优于乙醇和甲醇。异丙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油茶籽枯饼颗粒大小60目、异丙醇浓度95%(m/m)、固液比1:3.5(m/m)、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90min、搅拌速率20转/min、提取2次,粗茶油得率为8.10%,残油率为0.62%,茶皂素得率为6.52%。异丙醇提取得粗茶油颜色呈黄色,酸值为7.90mg(KOH)/g,凝固点-5.6℃。实验研究石油醚-95%甲醇提取油茶籽枯饼中茶油和茶皂素工艺。石油醚-甲醇-水体系提取茶油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甲醇在室温下容易和石油醚分层;石油醚与甲醇溶液按质量1:1混合后石油醚相和茶油有混溶趋势且烃醇两相体积比可超过0.5;茶油在石油醚-95%甲醇体系两相中分配系数为527.03,实验结果石油醚-甲醇溶液提取茶油籽枯饼中茶油和茶皂素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验研究表明石油醚-甲醇溶液提取油茶籽枯饼中茶油和茶皂素最佳工艺参数为:油茶籽枯饼颗粒大小60目、固液比1:3(m/m)、石油醚:95%甲醇1:1(m/m)、甲醇浓度95%(m/m)、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60min、搅拌速率40转/min、提取2次,粗茶油得率为8.38%,残油率为0.35%,茶皂素得率为6.13%。石油醚-95%甲醇提取所得粗茶油,颜色呈褐色,酸值9.31 mg(KOH)/g,凝固点-5.6℃。以石油醚-95%甲醇提得的粗茶油为原料,研究乙醇溶液萃取脱酸,再碱炼脱酸工艺。将粗茶油和石油醚等质量混合配成浓度为50%的混合油后进行萃取脱酸,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80%(m/m)、乙醇溶液:混合油1:1(m/m)、温室萃取4min、萃取2次,茶油酸值由9.31降到5.46mg(KOH)/g,茶油收率为92.88%。碱炼最佳工艺参数为:茶油:石油醚1:1(m/m)、KOH质量64.58mg(KOH)/10g(茶油)、KOH溶液浓度5%即KOH溶液1.29g/10g(茶油)、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6min、反应搅拌速率30转/min,酸值由5.46降为0.49mg(KOH)/g,达到国家三级茶油酸值标准,茶油收率为95.06%。脱酸后茶油呈黄色,凝固点为-5.6℃,皂化值204.78mg(KOH)/g,碘值为74.12 g/(100g)。碱炼茶油含油酸82.79%,不饱和脂肪酸达85.02%。实验研究脱酸后的茶油脱色工艺。脱色最佳工艺参数为:茶油:石油醚1:1(m/m)、脱色剂组分配比活性炭:活性白土2:8(m/m)、脱色剂用量为茶油质量4%、脱色温度50℃、脱色时间30min、搅拌速率30转/min,茶油脱色率为77.46%,茶油收率为94.89%。脱色后茶油可达国家一级茶油颜色,凝固点为-5.6℃,酸值0.50 mg(KOH)/g,皂化值201.82 mg(KOH)/g,不皂化物含量0.087%,碘值78.62 g/(100g)。脱色后茶油含油酸82.90%,不饱和脂肪酸达85.16%。

李文林[5](2016)在《油茶籽低温压榨制油与吸附精炼技术及设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油茶籽的加工主要采用预榨浸出工艺,由于高温热榨和化学精炼,存在产品品质低、能耗和炼耗高等问题,影响了油茶的加工效益。低温压榨和吸附精炼技术具有产品品质高、能耗和炼耗低等优点,近年来成为油料加工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针对油茶籽加工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了油茶青果和油茶籽的物化特性,设计研制了油茶青果脱壳机、油茶籽脱壳机,通过对双螺旋榨油机喂料输送段油料运动和受力分析研究,研制了低残油低温压榨设备,通过研究制备的研制碱性微晶纤维素固体脱酸剂,研究了最优的吸附脱酸和脱胶工艺条件,建立了油茶籽低温压榨吸附精炼新工艺,并对新工艺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油茶青果的物化特性,采用挤压碾搓的方式及振动筛分离原理设计了油茶青果脱壳机。油茶青果辊筒转速是影响脱壳率的主要因素。其适宜的脱壳工艺条件为含水量40-60%,辊筒转速120-180r/min,在此条件下,油茶青果脱壳率≥92%。2、研究了油茶籽的物化特性,采用挤压和碾磨原理以及风筛复合分离原理设计研制了油茶籽脱壳机。油茶籽含水量和辊筒线速度是影响脱壳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适宜的脱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含水量5-20%,辊筒线速度8.90-10.00 m·s-1,在此工艺条件下,油茶籽脱壳率≥98.5%,仁中含壳≤4%、壳中含仁≤1%。3、研究了双螺旋榨油机喂料输送段油料运动和受力分析,建立喂料输送段油料的体积输送率和产量的计算公式;建立了轴向压应力微分方程,导出了轴向压应力计算公式eklzzss0(28)。通过对双螺旋榨油机喂料输送段的理论分析,发现了消除油料在喂料输送段产生滑膛的有效途径,为全面改善双螺旋榨油机压榨工艺性能和机械性能提供了依据。4、采用榨螺和榨圈联合压榨油料的原理,通过设计计算主机械传动系统、扭矩分配器、榨螺和榨圈结构,提高了压缩比,增长榨笼长度,增加长径比,设置防滑槽和挡料圈,改进了出饼机构,研制了YZZX20X2型和YZZX12X2型两种双螺旋榨油机。考察油茶籽含水率和脱壳率对压榨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含水8.0%,仁中含壳率8.0%,榨膛温度70℃,一次低温压榨残油为4.0%,显着优于现有同类设备8%的结果。5、研究了钠基蒙脱石(Na-MT)对茶籽油磷脂的吸附工艺和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脱磷操作过程中Na-MT添加量对脱磷率有显着影响,而搅拌速率对脱磷效果的影响不大;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脱磷的最优工艺参数为:Na-MT添加量1.2%,处理时间25min,脱胶温度30℃。6、制备并表征了固体脱酸剂碱性微晶纤维素,考察了碱性微晶纤维素(AMC)对低温压榨茶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效果,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最优的脱酸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碱化之后的微晶纤维素氢键作用力减弱、结晶度降低、化学反应性增加、吸附性能增强。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脱酸工艺参数为:在脱酸时间为2h,脱酸剂添加量为2.5%,脱酸温度为45℃的条件下,AMC脱酸效果最好,此工艺条件下茶籽油的酸价降低了3.15 mg KOH/g。7、通过对30 t/d油茶籽低温压榨吸附精炼新工艺和传统工艺进行生产比较,新工艺电耗为240kwh/t,较传统工艺的320kwh/t,降低25.0%;新工艺煤耗为0.10 t/t,较传统工艺的0.35 t/t,降低71.43%;精炼新工艺的精炼油得率为97.1%,较传统工艺的91.0%,提高6.1%。生产实践证明,油茶籽低温压榨吸附精炼新工艺和传统预榨浸出工艺相比优势明显,不仅减少了设备投入,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关继华[6](2015)在《茶籽冷榨法加工关键技术及冷榨茶麸开发前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广西特色食用木本油料树种果实茶籽为研究对象,开展冷榨法提取茶油技术研究,考察了热榨法、冷榨法、溶剂提取法对茶油品质的影响,探讨了水溶剂提取冷榨法茶麸的茶皂素工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茶籽提取茶油的工艺研究通过分析脱壳、压榨、过滤、干燥等各工艺环节上特点,结合油的品质、得率、能耗以及生产成本和设备投资等诸多方面的需求,确定了茶籽脱壳后直接压榨得到茶油的冷榨工艺,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冷榨茶油产品得率达到25.2%(w/w)(茶籽含油率为29.8%),提取率为 84.5%。对河池巴马、田阳玉凤、百色田林、广西桂林、江西赣西、广东罗定、越南等地的茶籽进行了冷榨法、热榨法(螺旋压榨、液压)、溶剂浸提法提取茶油的研究,结果表明,河池巴马的茶籽茶油得率最高,越南产茶籽的茶油得率最低。(2)加工方法对茶油品质的影响对同一产地茶籽,进行了热榨茶油、冷榨茶油、茶籽浸提茶油、茶麸浸提茶油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热榨茶油的亚油酸、油酸分别为8.74%和76.65%;冷榨茶油的亚油酸、油酸分别为5.99%和80.61%;茶籽浸提茶油的亚油酸、油酸分别为5.62%、80.53%;茶麸浸提茶油的亚油酸、油酸分别为5.27%、77.03%。即冷榨茶油和茶籽浸提茶油均比较高。茶油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检测结果表明,冷榨茶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均比较低。对茶油苯并[α]芘含量检测结果表明,热榨茶油有可能导致苯并[α]芘含量超标;冷榨茶油无苯并[α]芘。即冷榨是很好的茶油原油制取方式。(3)冷榨法茶麸的茶皂素提取工艺本文以水为溶剂对冷榨茶麸进行了茶皂素的提取,经AB-8树脂吸附解吸、重结晶纯化分离得到茶皂素产品。得到的产品经红外光谱分析得到茶皂素分析结果。经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茶皂素含量为99.2%。

王挥,杨晓雯,龚吉军,杨迎洁,张娜娜,章颖逸,唐静[7](2015)在《脱色对化妆品用冷榨茶油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探明脱色对冷榨茶油品质的影响,以冷榨(≤65℃)毛茶油为原料,采用竹炭/活性白土复合脱色剂脱色,测定脱色前后茶油的理化指标、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感官品质以及流变学性能。本研究采用的脱色工艺能使冷榨茶油达到无色状态(Y0R0),经脱色后,其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降至0.05 mg·g-1和0.52 mmol·kg-1,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除类胡萝卜素以外,脱色对茶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均无明显影响;脱色后,冷榨茶油的风味值仅为0.3分,接近无味状态;而且,脱色也未改变冷榨茶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此外,脱色对茶油的流变学性能亦无明显影响。脱色处理不仅能使冷榨茶油满足化妆品用油无色、无味的要求,且不会破坏茶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还能提高其保存性能,并对冷榨茶油的其他重要品质特性无负面影响。

王挥,杨晓雯,龚吉军,杨迎洁,张娜娜,章颖逸,唐静[8](2015)在《基于冷榨毛茶油制备无色化妆品用油脱色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冷榨(≤65℃)毛荼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制备无色化妆品用茶油的脱色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复合脱色剂用量为3.5%(m/m),竹炭和活性白土的比例为2:1(m/m),温度为60℃,时间为30 min,最大脱色率达(98.2±0.1)%(n=4),其中复合脱色剂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常温见光与常温不见光条件下,在存放后期会轻度返色,但在低温见光与低温不见光条件下,无色冷榨茶油的色泽值在整个试验期(90 d)没有变化(YOR0)。与文献报道的化妆品用茶油和医用茶油相比,本研究制得的无色冷榨茶油样品品质更佳。所建立工艺的脱色效率高,且在低温下进行,可最大限度保护冷榨茶油中生物活性成分免遭破坏。为保证无色冷榨茶油品质的稳定,应低温避光保存。所制得无色冷榨茶油是制备护肤美容品的极佳原料。

周倩[9](2011)在《茶油提取工艺及其品质研究》文中认为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物种之一,茶油是油茶的成熟种子经过压榨取得的油脂,茶油是优质的食用植物油之一。本文选用油茶籽和茶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茶油脂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优化及所得茶油品质和油茶籽挥发性成分的分析、茶油脱色工艺的优化、不同加工工艺所得茶油的理化性质及贮藏稳定性,通过以上这些研究为茶油的提取和贮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工艺:以油茶籽为原料,筛选出正己烷为提取茶油的适宜溶剂。考察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对茶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茶油提取的较佳工艺条件,并对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的茶油进行了理化检测。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因素对茶油得率的影响依次为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茶油的较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8(g/mL)、超声波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得率达到40.89%。2、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的品质测定:超声波辅助提取的茶油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通过对脂肪酸的分析检测发现,超声波辅助提取的茶油中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质酸及微量的角鲨烯。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制备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油茶籽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油茶籽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油酸、亚油酸,还有一些酚类﹑醇类物质,其对油茶籽的风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茶油脱色工艺:利用两种较常见吸附剂,活性白土和活性炭脱色的互补作用,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研究吸附剂配比、吸附剂用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等因素对茶油脱色效果的影响,从中得出茶油脱色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与活性炭用量之比为5︰1,脱色剂用量为8%,脱色温度为90℃,脱色时间为25min。4、不同加工工艺茶油理化性质及稳定性:不同加工工艺茶油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茶籽仁油品质优于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的品质优于冷榨茶油;冷榨茶油品质优于热榨茶油。用酸值和过氧化值两个主要油脂品质指标对不同方式加工的茶油稳定性的影响,来判断不同加工工艺茶油的品质优劣。试验结果表明酸值的变化远不如过氧化值,并且贮藏时间越长,酸值、过氧化值越大。冷榨和热榨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变化明显缓于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

张莉,陈乃富,汪四赞,刘正华[10](2009)在《茶油精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茶油的精加工提供指导。[方法]以机榨毛油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结果]常规水化脱胶可满足茶油的脱胶要求,且对茶油的酸价影响较小,茶油得率较高;水化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和油同时升温至70℃,脱胶时间10 m in,加水量7%;8.78%的NaOH溶液对茶油的脱酸效果最好;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油重的7%,脱色时间30 m in,脱色温度140℃;同时,试验过程中采用氮气为保护气可防止油脂过氧化值升高。[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

二、茶油色泽测定及脱色工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油色泽测定及脱色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亚麻籽油中亚麻酸提纯及亚麻籽油和茶油脱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亚麻酸简介
    1.2 亚麻酸的常见检测方法
        1.2.1 近红外
        1.2.2 拉曼光谱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4 气相色谱法
        1.2.5 气质联用法
        1.2.6 核磁共振波普法
    1.3 不饱和脂肪酸分离
        1.3.1 分子蒸馏法
        1.3.2 尿素包合法
        1.3.3 有机溶剂法
        1.3.4 吸附分离法
        1.3.5 超临界流体萃取
        1.3.6 脂肪酶浓缩法
        1.3.7 低温结晶法
        1.3.8 表面活性剂乳化分离法
    1.4 食用油脱色方法
        1.4.1 吸附脱色法
        1.4.2 膜脱色法
        1.4.3 超声波辅助脱色法
        1.4.4 光能脱色法
        1.4.5 其他脱色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亚麻酸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气质联用条件
        2.2.3 亚麻酸标准品的制备、亚麻酸对照样品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2.3.2 仪器精密度测定
        2.3.3 稳定性测定
        2.3.4 加样回收率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麻酸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混合脂肪酸提取及甲酯化
        3.2.2.2 亚麻酸的分离纯化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尿素层析结果
        3.3.2 氯化亚铜层析结果
        3.3.2.1 氯化亚铜固定相比例
        3.3.2.2 氯化亚铜-硅胶层析洗脱剂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麻籽油、茶油脱色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第一次脱色条件筛选
        4.3.1.1 活性炭用量
        4.3.1.2 温度变化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2 第二次脱色条件筛选
        4.3.2.1 活性白土的用量
        4.3.2.2 温度变化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鲤科鱼类线粒体基因微卫星分析
    A.1 实验材料与方法
    A.2 实验结果
    A.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提取纯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维生素E简介
        1.1.1 天然维生素E的结构
        1.1.2 天然维生素E的理化性质
        1.1.3 天然维生素E功能特性
        1.1.4 天然维生素E的来源
        1.1.5 天然维生素E应用
        1.1.5.1 维生素E在食品中的应用
        1.1.5.2 维生素E在医药中的应用
        1.1.5.3 维生素E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1.5.4 维生素E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1.2 茶油脱臭馏出物研究现状
        1.2.1 茶油简介
        1.2.2 茶油精炼及其脱臭馏出物概述
        1.2.3 茶油脱臭馏出中物维生素E提取
        1.2.3.1 脱臭馏出物预处理
        1.2.3.2 维生素E的提取
    1.3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测定方法
        2.4.1 过氧化值的测定
        2.4.2 酸价的测定
        2.4.3 P-茴香胺值
        2.4.4 碘值的测定
        2.4.5 折光指数的测定
        2.4.6 色泽的测定
        2.4.7 水分及挥发物测定
        2.4.8 多酚的测定
        2.4.9 黄酮的测定
        2.4.10 植物甾醇的测定
        2.4.11 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2.4.12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4.13 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
        2.4.14 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2.4.15 大孔树脂吸附量计算
        2.4.16 大孔树脂吸附率计算
        2.4.17 大孔树脂解析量计算
        2.4.18 大孔树脂解析率计算
        2.4.19 酯化率的测定
    2.5 实验方法
        2.5.1 茶油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的变化
        2.5.2 硫酸催化茶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
        2.5.2.1 单因素实验
        2.5.2.2 正交优化试验
        2.5.3 大孔树脂催化茶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
        2.5.3.1 水分含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2.5.3.2 搅拌速率对酯化率的影响
        2.5.3.3 大孔树脂粒径对酯化率的影响
        2.5.3.4 催化剂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2.5.3.5 甲醇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2.5.3.6 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2.5.3.7 重复性实验
        2.5.4 维生素E提取工艺优化
        2.5.4.1 单因素实验
        2.5.4.2 响应面优化试验
        2.5.5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维生素E
        2.5.5.1 大孔树脂预处理
        2.5.5.2 天然维生素E溶液的制备
        2.5.5.3 静态吸附解析实验
        2.5.5.4 动态吸附解析实验
        2.5.6 维生素E的应用研究
        2.5.6.1 维生素E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2.5.6.2 维生素E对油脂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2.5.6.3 维生素E对油脂紫外吸收性能的影响
        2.5.6.4 维生素E对油脂微乳制备性能研究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2.6.1 数据处理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油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的变化
        3.1.1 精炼对茶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3.1.2 精炼对茶油营养成分的影响
        3.1.2.1 精炼对茶油中甾醇含量的影响
        3.1.2.2 精炼对茶油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3.1.2.3 精炼对茶油中多酚黄酮的影响
        3.1.2.4 茶油精炼过程中维生素E的变化
        3.1.3 精炼对茶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1.4 精炼副产物指标测定
        3.1.4.1 茶油精炼副产物理化指标
        3.1.4.2 茶油精炼副产物营养成分含量
        3.1.5 小结
    3.2 茶油脱臭馏出物预处理工艺研究
        3.2.1 硫酸催化茶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
        3.2.1.1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3.2.1.2 料液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3.2.1.3 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3.2.1.4 催化剂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3.2.1.5 正交优化试验
        3.2.2 大孔树脂催化茶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工艺研究
        3.2.2.1 水分含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3.2.2.2 搅拌速率对酯化率的影响
        3.2.2.3 大孔树脂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3.2.2.4 甲醇添加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3.2.2.5 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
        3.2.2.6 催化剂重复次数对酯化率的影响
        3.2.2.7 大孔树脂甲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3.2.2.8 反应活化能研究
        3.2.3 小结
    3.3 维生素E提取工艺优化
        3.3.1 溶剂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3.3.2 乙醇浓度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3.3.3 料液比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3.3.4 时间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3.3.5 温度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3.3.6 搅拌速率对维生素E提取率的影响
        3.3.7 响应面模型预测及统计分析
        3.3.8 响应面优化及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3.3.9 小结
    3.4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维生素E
        3.4.1 大孔树脂的筛选
        3.4.1.1 不同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研究
        3.4.1.2 不同树脂静态解析性能研究
        3.4.2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性能
        3.4.2.1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吸附曲线
        3.4.2.2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吸附动力学
        3.4.3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等温吸附线
        3.4.4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解析曲线
        3.4.5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3.4.5.1 流速对动态吸附的影响
        3.4.5.2 上样浓度对动态吸附的影响
        3.4.5.3 径高比对动态吸附的影响
        3.4.6 D201×4 型大孔树脂的动态解析性能
        3.4.7 小结
    3.5 维生素E的应用研究
        3.5.1 维生素E对脂质储藏稳定性的影响
        3.5.1.1 纯化前后维生素E对油脂储藏稳定性影响
        3.5.1.2 不同温度下维生素E添加量对茶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
        3.5.2 维生素E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
        3.5.2.1 纯化前后维生素E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对比
        3.5.2.2 维生素E与茶油对自由基清除的协同作用
        3.5.3 维生素E抗紫外辐射性能的研究
        3.5.4 维生素E对茶油混合微乳制备的影响
        3.5.4.1 乳化剂对茶油微乳制备的影响
        3.5.4.2 助乳化剂对茶油微乳制备的影响
        3.5.4.3 水与助乳化剂比例对微乳区面积的影响
        3.5.4.4 维生素E添加量对茶油微乳区面积的影响
        3.5.5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茶油脱臭馏出物的应用问题探讨
        4.1.2 维生素E对茶油氧化稳定性影响问题探讨
    4.2 结论
5 创新与展望
    5.1 本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茶叶籽概况
    1.3 茶叶籽油简介
        1.3.1 茶叶籽油组成
        1.3.2 茶叶籽油营养价值及功效
    1.4 茶油的提取工艺
        1.4.1 压榨法
        1.4.2 浸提法
        1.4.3 水剂法
        1.4.4 水酶法
        1.4.5 超临界CO2萃取法
        1.4.6 亚临界流体萃取法
        1.4.7 超声波提取法
    1.5 茶油的精制工艺
        1.5.1 茶油脱酸工艺
        1.5.2 茶油脱色工艺
        1.5.3 茶油除臭工艺
    1.6 茶皂素简介
        1.6.1 茶皂素结构及性质
        1.6.2 茶皂素的应用
    1.7 茶皂素的提取工艺
        1.7.1 水提取法
        1.7.2 有机溶剂机浸提法
        1.7.3 混合溶剂浸提法
        1.7.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7.5 微波辅助提取法
    1.8 茶皂素的精制工艺
    1.9 研究的主要内容
    1.10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茶叶籽中各成分的测定
        2.2.2 正己烷-乙醇溶液双液相体系浸提茶叶籽工艺研究
        2.2.3 正己烷-无水乙醇萃取茶叶籽浆液形成双液相体系工艺研究
        2.2.4 茶叶籽油精制
        2.2.5 茶皂素提纯与检测
第三章 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茶叶籽组分测定结果
        3.2.1 茶叶籽中各组分含量
        3.2.2 茶皂素含量的测定
    3.3 正己烷-乙醇溶液双液相体系浸提茶叶籽研究
        3.3.1 乙醇浓度的影响
        3.3.2 醇烃比的影响
        3.3.3 料液比的影响
        3.3.4 浸提温度的影响
        3.3.5 浸提时间的影响
        3.3.6 浸提次数的影响
        3.3.7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3.4 正己烷-无水乙醇萃取茶叶籽浆液形成双液相体系研究结果
        3.4.1 浸泡时间的影响
        3.4.2 液液比例的影响
        3.4.3 震荡萃取时间的影响
        3.4.4 萃取温度的影响
        3.4.5 萃取次数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机理研究
    4.1 物质的浸提过程分析
        4.1.1 分子扩散
        4.1.2 对流扩散
    4.2 正己烷-水-乙醇体系液液平衡相图分析
第五章 茶叶籽油脱酸脱色精制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工艺原理
        5.2.1 茶叶籽油脱酸工艺原理
        5.2.2 茶叶籽油脱色工艺原理
    5.3 茶叶籽油碱炼脱酸工艺实验结果
        5.3.1 碱炼温度的影响
        5.3.2 碱浓度的影响
        5.3.3 超碱量的影响
        5.3.4 碱炼时间的影响
        5.3.5 正交实验的设计及结果
        5.3.6 脱酸后茶叶籽油理化性质
    5.4 茶叶籽油脱色实验
        5.4.1 茶叶籽油波长扫描结果
        5.4.2 脱色剂配比的影响
        5.4.3 脱色剂用量的影响
        5.4.4 脱色时间的影响
        5.4.5 脱色温度的影响
        5.4.6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5.4.7 脱色后茶叶籽油理化性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茶皂素纯化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双水相纯化茶皂素原理
    6.3 粗茶皂纯度检测
    6.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硫酸铵/丙醇双水相相图
        6.4.2 硫酸铵质量分数的影响
        6.4.3 丙醇质量分数的影响
        6.4.4 pH的影响
        6.4.5 萃取时间的影响
        6.4.6 萃取温度的影响
        6.4.7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茶皂素理化性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从油茶籽枯饼中同时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及茶油精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茶籽
    1.2 油茶籽枯饼
    1.3 茶油的性质及其应用
        1.3.1 茶油的性质
        1.3.2 茶油的应用
    1.4 茶油的提取
        1.4.1 正己烷
        1.4.2 环己烷
        1.4.3 异己烷
        1.4.4 四号溶剂
        1.4.5 醛酮酯
        1.4.6 氯代甲烷
        1.4.7 短链醇
        1.4.8 超临界流体
        1.4.9 混合溶剂
    1.5 茶皂素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1.5.1 茶皂素的结构
        1.5.2 茶皂素理化性质
        1.5.3 茶皂素的应用
    1.6 茶皂素的提取
        1.6.1 水提法
        1.6.2 有机溶剂提取法
    1.7 粗茶油脱酸
        1.7.1 直接碱炼脱酸
        1.7.2 物理脱酸
        1.7.3 混合油脱酸
        1.7.4 其它方法
    1.8 茶油脱色
        1.8.1 吸附脱色
        1.8.2 其它脱色法
    1.9 课题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1.9.1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1.9.2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油茶籽枯饼成分分析
        2.2.1 油茶籽枯饼水分含量测定
        2.2.2 油茶籽枯饼粗茶油含量测定
        2.2.3 油茶籽枯饼中茶皂素含量测定
    2.3 短链醇提取油茶籽枯饼中茶油和茶皂素研究
        2.3.1 短链醇对茶油的溶解度
        2.3.2 异丙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实验装置
        2.3.3 异丙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工艺流程
        2.3.4 异丙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实验步骤:
    2.4 石油醚-95%醇溶液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实验
        2.4.1 石油醚-95%甲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实验装置
        2.4.2 石油醚-95%甲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工艺流程
        2.4.3 石油醚-95%甲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实验步骤
    2.5 混合油脱酸研究
        2.5.1 混合油碱炼脱酸装置
        2.5.2 混合油碱练工艺流程
        2.5.3 混合油碱炼步骤
    2.6 混合油脱色研究
        2.6.1 混合油脱色实验装置
        2.6.2 混合油脱色实验步骤
    2.7 茶油理化性质测定
    2.8 茶油脂肪酸成分检测
    2.9 茶皂素含量检测
第三章 异丙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短链醇提取茶油理论基础
    3.3 异丙醇提取油茶籽枯饼中茶油和茶皂素实验研究
        3.3.1 颗粒大小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2 固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3 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4 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5 搅拌速率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6 异丙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7 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4 正交实验
    3.5 重现性实验及扩大实验
        3.5.1 重现性实验
        3.5.2 扩大实验
        3.5.3 回收的异丙醇再浸出实验
    3.6 粗茶油性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油醚-甲醇溶液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石油醚-甲醇溶液提取茶油的理论基础
        4.2.1 石油醚和甲醇之间作用
        4.2.2 石油醚相溶解茶油能力
        4.2.3 甲醇相溶解茶油能力
    4.3 石油醚-95%甲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实验研究
        4.3.1 甲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4.3.2 颗粒大小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4.3.3 固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4.3.4 烃醇配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4.3.5 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4.3.6 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4.3.7 搅拌速率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4.3.8 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4.4 正交实验
    4.5 重现性实验及扩大实验
        4.5.1 重现性实验
        4.5.2 扩大实验
    4.6 粗茶油性质
    4.7 工艺比较
        4.7.1 石油醚提取和石油醚-95%甲醇提取工艺比较
        4.7.2 石油醚-95%甲醇和异丙醇提取工艺比较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粗茶油脱酸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碱炼脱酸原理
    5.3 萃取预脱酸
        5.3.1 乙醇溶液用量对预脱酸影响
        5.3.2 乙醇浓度对预脱酸影响
        5.3.3 萃取时间对预脱酸影响
        5.3.4 萃取次数对预脱酸影响
    5.4 混合油碱炼脱酸
        5.4.1 混合油浓度对脱酸影响
        5.4.2 碱液浓度对脱酸影响
        5.4.3 加碱量对脱酸影响
        5.4.4 反应温度对脱酸影响
        5.4.5 反应时间对脱酸影响
        5.4.6 搅拌速率对脱酸影响
    5.5 稳定性实验和扩大实验
        5.5.1 碱炼脱酸稳定性实验
        5.5.2 碱炼脱酸扩大实验
    5.6 脱酸后茶油性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脱酸后茶油脱色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混合油脱色
        6.2.1 混合油浓度对脱色影响
        6.2.2 活性炭量对脱色影响
        6.2.3 活性炭与活性白土配比对脱色影响
        6.2.4 温度对脱色影响
        6.2.5 吸附时间对脱色影响
        6.2.6 搅拌速率对脱色影响
        6.2.7 重现性实验
    6.3 脱色后茶油理化性质
        6.3.1 脱色后茶油颜色
        6.3.2 脱色后茶油性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油茶籽低温压榨制油与吸附精炼技术及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油茶概述
        1.1.1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
        1.1.2 我国油茶生产现状
        1.1.3 我国油茶加工现状
    1.2 油茶加工技术的发展状况
        1.2.1 油茶青果脱壳技术研究进展
        1.2.2 油茶籽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3 立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目的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茶青果脱壳技术与设备研究
    2.1 引言
    2.2 油茶青果脱壳机的研制
        2.2.1 油茶青果的生物学特征
        2.2.2 结构特点
        2.2.3 工作原理
    2.3 油茶青果脱壳工艺技术的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研究方法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油茶籽脱壳技术与设备研究
    3.1 引言
    3.2 油茶籽脱壳机的研制
        3.2.1 油茶籽的生物学特征
        3.2.2 结构特点
        3.2.3 工作原理
    3.3 油茶籽脱壳工艺技术的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研究方法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双螺旋榨油机油料运动和受力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喂料输送段油料运动与受力分析
        4.2.1 散粒体摩擦输送的基本假设
        4.2.2 散粒体的运动分析及计算
        4.2.3 散粒体的受力分析
    4.3 喂料输送段轴向压应力公式的应用
        4.3.1 试验结果
        4.3.2 公式核算
    4.4 关于散粒体摩擦输送中有关因素的讨论
    4.5 关于解决油料滑膛问题的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油茶籽低残油低温压榨技术与设备研究
    5.1 引言
    5.2 设计方案
    5.3 主要结构设计
        5.3.1 主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
        5.3.2 扭矩分配器设计计算
        5.3.3 榨螺和榨圈的设计计算
    5.4 油茶低温压榨工艺技术的研究
        5.4.1 实验材料
        5.4.2 研究方法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茶籽油物理吸附脱胶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磷脂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6.3.2 固体脱胶单因素试验
        6.3.3 脱胶正交试验
        6.3.4 最优脱胶工艺试验
    6.4 结论
第七章 茶籽油物理吸附脱酸工艺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2.3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AMC结构表征
        7.3.2 单因素实验
        7.3.3 正交实验
        7.3.4 茶籽油质量分析
    7.4 结论
第八章 油茶籽低温压榨吸附精炼制油工艺综合评价
    8.1 引言
    8.2 油茶籽低温压榨吸附精炼制油工艺评价
        8.2.1 工艺流程
        8.2.2 工艺说明
        8.2.3 工艺参数
    8.3 产品品质评价
    8.4 经济评价
        8.4.1 综合能耗比较
        8.4.2 成品得率比较
        8.4.3 销售产值比较
    8.5 结论
第九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茶籽冷榨法加工关键技术及冷榨茶麸开发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1.1 概况
        1.1.2 茶籽性状
        1.1.3 茶籽采收及处理
        1.1.4 茶籽加工方法
        1.1.5 茶油性状
        1.1.6 茶油应用
        1.1.7 茶麸性状
        1.1.8 茶皂素的提取方式
        1.1.9 茶麸应用
    1.2 课题意义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茶籽制取茶油工艺研究
    2.1 原理
        2.1.1 茶籽前处理
        2.1.2 脱壳
        2.1.3 压榨
        2.1.4 油渣分离
        2.1.5 干燥脱水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工艺路线
        2.3.2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茶籽前处理
        2.4.2 茶籽脱壳工艺研究
        2.4.3 压榨工艺研究
        2.4.4 油渣分离
        2.4.5 干燥脱水
    2.5 不同产地茶籽不同加工方式得油率比较
    2.6 小结
第三章 加工方式对茶油品质的影响
    3.1 原理
    3.2 试剂与仪器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油酸、亚油酸含量分析
        3.3.2 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的分析
        3.3.3 苯并[α]芘的分析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加工方式及产地的茶油油酸、亚油酸组成
        3.4.2 加工方式对茶油色泽、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的影响
        3.4.3 加工方式对茶油中的苯并[α]芘含量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冷榨茶麸的茶皂素提取工艺
    4.1 原理
    4.2 试剂与仪器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茶麸前处理
        4.3.2 茶皂素的提取
        4.3.3 树脂的预处理
        4.3.4 茶皂素的吸附
        4.3.5 茶皂素的洗脱
        4.3.6 茶皂素的重结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茶皂素提取
        4.4.2 不同提取方式的效果比较
        4.4.3 不同加工方式茶麸提取的茶皂素溶液比较
        4.4.4 红外光谱
        4.4.5 高效液相色谱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7)脱色对化妆品用冷榨茶油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材料
        1. 1. 1主要材料
        1. 1. 2主要仪器
    1. 2方法
        1. 2. 1主要测定指标
        1. 2. 2茶油风味特性评价
        1. 2. 3剪切力变化对脱色冷榨茶油黏度的影响
        1. 2. 4温度变化对脱色冷榨茶油黏度的影响
    1. 3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 1脱色对化妆品用冷榨茶油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
    2. 2脱色对化妆品用冷榨茶油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2. 3脱色对冷榨茶油风味特性的影响
    2. 4脱色对茶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 5脱色对茶油主要流变学性能的影响
        2. 5. 1剪切力变化对脱色茶油黏度的影响
        2. 5. 2温度变化对脱色茶油黏度的影响
3结论

(9)茶油提取工艺及其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茶油概述
        1.1.1 茶油简介
        1.1.2 茶油的主要性质
        1.1.3 茶油的营养价值
        1.1.4 茶油的保健作用
        1.1.5 茶油的药用功能
    1.2 茶油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3 茶油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测定
    1.4 茶油精炼中脱色工艺及色泽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4.1 茶油精炼中脱色工艺的研究进展
        1.4.2 茶油脱色后色泽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5 茶油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测定
        1.5.1 不同加工工艺茶油品质分析研究
        1.5.2 不同加工工艺茶油稳定性分析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原料及预处理
        3.1.1 原料
        3.1.2 原料预处理
    3.2 仪器与药品试剂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验药品试剂
    3.3 试验方法
        3.3.1 原材料中各种成分测定
        3.3.2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工艺优化
        3.3.3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品质及油茶籽挥发性成分分析
        3.3.4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
        3.3.5 茶油籽挥发性成分分析
        3.3.6 茶油脱色工艺优化
        3.3.7 不同加工工艺茶油的品质及稳定性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成分分析
    4.2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工艺优化
        4.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4.2.2 提取方法的选择
        4.2.3 单因素实验
        4.2.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品质及油茶籽挥发性成分分析
        4.3.1 油品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4.3.2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油脂肪酸GC-MS图谱及分析
        4.3.3 油茶籽挥发性成分GC-MS图谱及分析
    4.4 茶油脱色工艺优化
        4.4.1 茶油的波长扫描分析
        4.4.2 单因素试验
        4.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5 不同加工工艺的茶油品质分析
        4.5.1 不同加工工艺茶油原料成分分析
        4.5.2 不同加工工艺的茶籽毛油品质分析
        4.5.3 不同加工工艺的茶籽精油品质分析
        4.5.4 不同加工工艺的茶籽毛油稳定性分析
5 讨论
    5.1 关于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探讨
    5.2 对于脱色试验中脱色剂配比选择
    5.3 贮藏期间油脂酸败反应产物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10)茶油精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油。
        1.1.2 仪器及试剂。
        1.1.2.1 仪器。
        1.1.2.2 试剂。
    1.2 方法
        1.2.1 理化指标测定。
        1.2.2 脱胶工艺[6-12]。
        1.2.2.1 水化温度单因素试验。
        1.2.2.2 水化加水量单因素试验。
        1.2.2.3 水化时间单因素试验。
        1.2.2.4 脱胶条件正交试验。
        1.2.3 脱酸工艺[13-14]。
        1.2.4 水洗[15]。
        1.2.5 脱色工艺。
        1.2.5.1 脱色时间单因素试验。
        1.2.5.2 脱色温度单因素试验。
        1.2.5.3 活性炭用量单因素试验。
        1.2.5.4 脱色条件正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胶工艺试验结果
        2.1.1 水化温度单因素试验结果。
        2.1.2 加水量单因素试验结果。
        2.1.3 水化时间单因素试验结果。
        2.1.4 脱胶正交试验结果。
    2.2 最佳脱酸工艺
    2.3 最佳脱色工艺
        2.3.1 脱色时间单因素试验结果。
        2.3.2 脱色温度单因素试验结果。
        2.3.3 脱色活性炭用量单因素试验结果。
        2.3.4 脱色正交试验结果。
3 小结

四、茶油色泽测定及脱色工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亚麻籽油中亚麻酸提纯及亚麻籽油和茶油脱色工艺研究[D]. 朱晶晶. 湖南大学, 2018(06)
  • [2]茶油脱臭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提取纯化及应用研究[D]. 容欧.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正己烷—水—乙醇双液相体系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的工艺研究[D]. 吕琪.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1)
  • [4]从油茶籽枯饼中同时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及茶油精制工艺研究[D]. 陈金洲. 江西理工大学, 2016(05)
  • [5]油茶籽低温压榨制油与吸附精炼技术及设备研究[D]. 李文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6]茶籽冷榨法加工关键技术及冷榨茶麸开发前期研究[D]. 关继华. 广西大学, 2015(05)
  • [7]脱色对化妆品用冷榨茶油品质的影响[J]. 王挥,杨晓雯,龚吉军,杨迎洁,张娜娜,章颖逸,唐静. 中国粮油学报, 2015(10)
  • [8]基于冷榨毛茶油制备无色化妆品用油脱色工艺研究[J]. 王挥,杨晓雯,龚吉军,杨迎洁,张娜娜,章颖逸,唐静. 中国粮油学报, 2015(07)
  • [9]茶油提取工艺及其品质研究[D]. 周倩.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10]茶油精加工工艺研究[J]. 张莉,陈乃富,汪四赞,刘正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2)

标签:;  ;  ;  ;  ;  

山茶油测色脱色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