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曹洋[1](2021)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演进历程研究》文中认为

马正立[2](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百年,是彻底改变近代中华民族苦难命运的百年,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是根本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的百年。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近代以来的生死存亡危机,

刘喜发,王兵[3](2020)在《践行初心使命的三个里程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与历史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历史,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竖立起"三个里程碑"。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可以获得极为宝贵的历史启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正确判断和把握中国国情和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制定符合实际的行动纲领和方针政策;必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第一动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张德明[4](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通过回顾其发展历程,分析梳理其理论来源、时代特征和创新内容,总结归纳其主要成果和经验启示,对于进一步推进新阶段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进而推进统一战线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有着深厚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从理论资源看,理论资源是理论创新的既有基础所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统一战线的思想,包括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联合思想、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当然也是改革开放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资源;另一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统战思想的历史典故、中国传统的爱家爱国思想、传统辩证法思想、和合思想、大同思想、信义思想等等。从历史基础看,历史基础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实践上,改革开放以前,在长期组织领导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基本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等统一战线工作格局。这些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平台,蕴含着理论创新的积极构成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总体形势的科学判断,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是统一战线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国际上看,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致力于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面貌,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在中国国内,在对文革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给统一战线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要求统一战线必须适应时代需要,实现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基本形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而展开,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而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具有丰富的内容。关于统一战线基本思想理论方面,提出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地位是党执政兴国的法宝、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等;关于统一战线具体工作领域方面,形成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思想、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思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等。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发展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了执政党的建设,促进了国家建设与社会和谐,促进了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给我们以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必须坚持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前提,必须坚持以团结和民主为核心理念。中国共产党要从巩固执政基础的大局,高度重视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谐、包容的执政理念;统一战线理论创新要在更好地关注民生、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上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刘建城[5](2014)在《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人类历史舞台上两股最活跃的力量,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进入21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继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向共产主义理想拼搏奋进的道路上实现着一个又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作为这两个伟大历史发展力量共同推动的一个结果,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在新时期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二十世纪自然科学一个最新发展的系统科学和系统论,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做出了新的继承和丰富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对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思考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作用。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迅猛发展,实现了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迅速崛起的伟大奇迹。基于我国新时期以来科技发展的事实,本文将尝试提出并分析的这样一个问题: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实力为什么如此之快地实现其跨越式发展?这个发展的路径机制和路径是如何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将参考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现代发展——系统论方法之中的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将我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的科技思想和理论、实践层面的科技战略、方针政策,以及科技思想和政策的科技实践成果,以明晰的形式对其组成要素和结构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演进的理论和逻辑脉络,并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将细致介绍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主要考察的问题,应对问题的逻辑思路以及所要应用的方法论、主要的文献来源等,并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最后介绍本文的若干创新点和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在文章的第二章将对本文所讨论的“新时期”,“科技思想”,“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及“演进”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解析和界定,并对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索和梳理。最后,介绍了系统论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方法论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中科学技术思想及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一社会现象的可行性与优势。第三部分,包括文章的第三到第六章,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将视野聚焦在在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社会环境内,科技思想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驱动科技水平和实力快速提升的运行机制和路径上。考察新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技术思想如何具体化为各项科学技术政策,并最终得以实现在各项科技和经济社会成果之中。我党关于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的观点和理论,构成了特定时期内科技思想的主体内容之一,而作为一个执政党的科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策性的思想,与科学技术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但同时又有明显的区别。因而,考察一定历史阶段内科技思想与科技政策的内在联系,以及科技思想如何演化为科技政策并最终在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是考察科技思想“演进”一个应有的纬度。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对前述四章对新时期以来科技工作领域的运行机制,科技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和科技成果得以实现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本章将对新时期科技思想理论作为一个整体,从科技理论的主体内容入手,分析理论整体中各主要组成要素在不同历史演化和继承发展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最后,文章从中概括出党的科学技术思想在新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具有一般性的特征,以及科技工作中突显出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文蓓,孙映[6](2011)在《2010年国内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研究述评》文中提出2010年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的研究,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这一年来国内出版和发表的众多关于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的文字资料,作一个简要述评。一、2010年度公开出版的着作概述(一)综合性着作方面多年来,党史界、理论界在毛泽东生平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编辑撰写了《毛泽东传》和《毛泽东年谱(1893—1949)》等一大批重要着作,为开展毛泽东生平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基础。2010年毛泽东生平研究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黄允升的《毛泽东生平实录》(红旗出版社)分上、下两册,近80万字。全书195

文蓓,孙映[7](2011)在《2010年国内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的研究,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这一年来国内出版和发表的众多关于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的文字资料,作一个简要述评。一、2010年度公开出版的着作概述(一)综合性着作方面多年来,党史界、理论界在毛泽东生平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编辑撰写了《毛泽东传》和《毛泽东年谱(1893—1949)》等一大批重要着作,为开展毛泽东生平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基础。2010年毛泽东生平研究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黄允升的《毛泽东生平实录》(红旗出版社)分上、下两册,近80万字。全书195

李富强,徐杰舜[8](2007)在《乡土人类学研究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一、背景:乡村中国之成为热点和焦点乡土中国是在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比较中凸显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路高歌、突飞猛进的西方急剧扩张,不期而至的西方新兴文明与中国古老文明激烈冲突,相形于以工业化、都市化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中国农业文明的落后的农

赵诗清[9](200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文中研究表明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3)践行初心使命的三个里程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与历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三个里程碑
    (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三)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启示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
    2.1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联合思想
        2.1.2 列宁统一战线思想
        2.1.3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2.2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历史基础
        2.2.1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2.2.2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实践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
        3.1.1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3.1.2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3.2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
        3.2.1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形成
        3.2.2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发展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
    4.1 统一战线基本思想理论的创新
        4.1.1 统一战线的地位是党执政兴国的法宝
        4.1.2 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4.1.3 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
        4.1.4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
    4.2 统一战线具体工作领域的思想理论创新
        4.2.1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
        4.2.2 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思想
        4.2.3 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
        4.2.4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思想
        4.2.5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思想
        4.2.6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和经验启示
    5.1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
        5.1.1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理论成果
        5.1.2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实践成果
    5.2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经验启示
        5.2.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5.2.2 必须坚持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5.2.3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2.4 必须坚持以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客观基础
        5.2.5 必须坚持以团结和民主为核心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思路
    (二) 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五) 研究意义
二、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界定及理论渊源
    (一) 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界定
        1、 党的科技思想“新时期”发展的时间起点
        2、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演进的阶段划分及依据
        3、 新时期科党的科技思想的内涵
        4、 “演进”概念的两层含义
    (二) 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渊源
        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
        2、 毛泽东科技思想
    (三) 系统论简介
        1、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2、 马克思主义中的系统思想与方法
        3、 系统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四) 小结
三、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萌芽:1975-1978
    (一) 新时期科技思想孕育的政治经济形势
    (二)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
        1、 形成脉络与逻辑构成
        2、 科技属性的重新定位与科技工作规律的认识
        3、 科学技术的地位与功能
        4、 科技发展策略思想
    (三) 科技方针与政策的起步
        1、 文革前科技政策回顾
        2、 文革后初期科技工作的整顿与恢复
    (四) 新时期初期科技事业的恢复
        1、 1976 年科技战线的状况
        2、 1978 年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普查
        3、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科技水平统计
    (五) 小结
四、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探索与发展:1979-1989
    (一) 科技体制改革启动的社会形势
    (二)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1、 科技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条件
        2、 开拓人才培养渠道
        3、 科技体制改革思想
        4、 发展高技术的思想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 科技体制改革的酝酿与开展
        1、 “依靠 面向”的战略方针
        2、 “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
        3、 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人才政策
        4、 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
    (四) 科技体制改革驱动科技实力快速提升
        1、 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着
        2、 年度数据分析:1988 至 1990 年
        3、 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成果:六五和七五期间
    (五) 小结
五、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成熟:1990-2000
    (一) 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二) 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
        1、 党工作重心的进一步战略转移——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着眼点
        2、 科教兴国战略——党的新的战略工作重心的具体展开
        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4、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5、 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在人才
        6、 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7、 科技伦理思想
    (三) 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科技政策
        1、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落实
        2、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
        3、 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展开
        4、 科技人才政策改革日益深化
        5、 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四) 科技思想成果的全面进步
        1、 八五期间的主要科技成就
        2、 九五期间科技进步情况与 2000 年科技发展状况
    (五) 小结
六、 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的完善:2000-2010
    (一) 新世纪开篇的经济政治新形势
    (二) 21 世纪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胡锦涛科技思想
        1、 战略方针的深化和任务目标的提出——胡锦涛科技思想的出发点
        2、 胡锦涛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新世纪的科技发展政策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
        2、 创新人才政策
        3、 新世纪国际科技合作政策
    (四) 小结
七、 新时期我党科技思想的主体内容演进分析与启示
    (一) 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历史演变
        1、 科技思想历史转折实现的历史背景
        2、 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3、 世纪之交的科技发展新环境
    (二)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理论的逐步推进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
        2、 科学技术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3、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三) 科技体制改革思想的不断深化
        1、 “双管齐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思路
        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体制改革思路
    (四) 科教兴国战略的酝酿与完善
        1、 科技教育两手抓
        2、 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五) 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发展理论的演进
        1、 鼓励科技探索与创新
        2、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 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创新型国家”
        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强国梦
    (六) 新时期以来党的科技思想的主要特征与启示
        1、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科学技术的优越性
        3、 坚持和深化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开放
        4、 坚持以人为本,坚定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附录 2 九五期间科技进步检测结果
    附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附录 4 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里程碑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里程碑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演进历程研究[D]. 曹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J]. 马正立. 中国民族教育, 2021(03)
  • [3]践行初心使命的三个里程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与历史启示[J]. 刘喜发,王兵. 阅江学刊, 2020(06)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研究[D]. 张德明. 辽宁大学, 2016(02)
  • [5]新时期党的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研究[D]. 刘建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6]2010年国内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研究述评[J]. 文蓓,孙映. 毛泽东研究, 2011(00)
  • [7]2010年国内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研究述评[A]. 文蓓,孙映. 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 2011
  • [8]乡土人类学研究文献回顾[A]. 李富强,徐杰舜. 人类学的中国话语——人类学高级论坛2007卷, 2007
  •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J]. 赵诗清. 党政干部论坛, 2003(01)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及其历史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