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证会计理论探讨:总结、利弊分析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2021)在《当代会计研究的缺憾与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对财务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少,只是在研究内容的细分或深入挖掘方面做出了文献边际贡献,缺乏对会计实践活动的重大理论创新。泛实证化状况的理论根源在于社会研究中长期地过于信奉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实证主义理论是有缺陷的,它几乎否定了人类意识能够主动认识并可能预测到客观规律的积极作用。正是这种理论性缺陷,在根源上导致了当下会计实证研究的缺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种,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会计理论发展至今还没有形成为理论界普遍认可的能够稳定理论框架的基本逻辑体系。会计的本质是一项管理活动,其作用在于界定会计主体"产权"与提升会计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会计主体在实现会计作用的过程中,会计主体本身及会计客体以及其采用的会计方法,又都直接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据此,本文推理出:以"管理活动论"为起点,由会计本质、会计作用、会计主体、会计客体、会计方法、会计环境六个基本概念构成的中国会计基本理论的逻辑体系。
薛海燕[2](2020)在《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更是后疫情时期企业的自救和图强之道。因此,“如何激励和支持企业创新”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当前形势下兼具重要性和迫切性。激励企业创新必须从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本源要素着手。基于q-投资理论和融资优序理论给出的两大关键要素——成长机会和现金流,在创新投资决策中孰重孰轻,目前鲜有研究。另一方面,创新因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离不开运作良好的资本市场的引领和支持。西方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认为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引起的投资者情绪能促进企业创新投资。然而,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主体构成和交易规模上都占有绝对比例,他们的“投机心理”和“羊群效应”不可避免地助推了投资者情绪,这种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以及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更具有不确定性,加之中国特殊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中,各市场板块投资者结构和投资者情绪差异显着。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驱动要素是企业成长机会还是内部现金流?(2)市场投资者情绪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驱动要素助力企业创新投资?(3)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差异显着的投资者情绪如何影响成长机会不同的企业进行创新投资决策?(4)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功能在投资者情绪促进企业创新投资中如何发挥治理作用?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内在驱动要素与外在市场因素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深入探究了驱动企业创新投资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市场内”和“跨市场”研究,深入剖析了市场投资情绪影响创新投资原动力发挥效果的作用机制。本文分别选取沪深上市的335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作为市场内实证分析对象、844家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与669家创业板公司作为跨市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系统分析了成长机会、市场投资者情绪和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无论“市场内”还是“跨市场”检验,都发现决定企业创新投资的关键内部驱动因素是成长机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创新投资对成长机会更敏感;新三板企业与创业板企业相比,在创新投资决策时更看重成长机会。该研究结论表明,成长机会是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内在驱动要素,企业只要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就应该为创新项目投资。对于融资受到约束的企业,创新项目所需资金自有外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来解决。(2)通过选取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市场内”分析发现,投资者情绪通过作用于企业成长机会促进了企业创新投资,这种影响通过融资渠道起作用。高的投资者情绪能促进具有高成长机会的民营企业进行创新投资,但国有企业的创新投资对投资者情绪不敏感。本文进一步考察了融资约束下的投资者情绪对企业创新投资行为的边际作用后发现,受融资约束的民营企业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期会进行更多的创新投资,进一步证明投资者情绪可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其创新投资。(3)通过选取服务创新创业中小企业的两个主要资本市场——新三板和创业板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跨市场”比较发现,相比创业板,拥有更多成长机会的新三板企业的创新投资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尽管新三板创新投资高于创业板,但其低迷的投资者情绪在上述结果中起到中介遮蔽效用;对股权市场融资功能的检验发现,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不利于其创新投资,原因在于新三板较低的投资者情绪限制了其外部融资,进一步证明,投资者情绪通过“融资渠道机制”影响企业创新投资。(4)通过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双面性分析发现,投资者情绪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新三板,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在创业板,投资者情绪越高涨,企业创新投资反而更低。进一步,从机构投资者监督视角探讨市场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治理机制,我们发现,创业板中具有监督功能的独立型机构投资者能缓解投资者情绪对创新投资的抑制,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新三板中的非独立型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者情绪促进创新投资过程中起到中介遮蔽效应。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本文的研究为解开q-投资理论之谜提供了新证据。q-投资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机会是企业投资的完全解释变量,但大量实证研究发现q对投资的解释力度很局限。本文研究发现成长机会是决定企业创新投资的关键要素,支持了q-投资理论。(2)本文基于新三板和创业板的跨市场比较分析,开辟了从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企业创新投资的新视角。已有关于创新投资的文献主要聚焦单一资本市场(如创业板)或所有场内市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鲜有基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探讨不同发展程度的资本市场中差异迥然的投资者情绪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3)本文在Abel(1983)的q-投资理论和Baker等(2007)的非理性投资者框架的基础上,首次将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内在驱动因素(成长机会)与外部市场投资者情绪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拓展了已有关于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研究范式。(4)本文丰富了投资者情绪通过股权融资渠道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无论通过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的“市场内”研究、还是选取服务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新三板和创业板进行“跨市场”比较,本研究都发现投资者情绪通过股权融资渠道而非管理者迎合渠道影响企业创新投资。本文从探究企业创新投资的内在驱动要素出发,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分析和论证,探讨了在同一市场内和不同市场间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和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采取更有效的激励方式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也能为市场监管层在资本市场服务企业创新改革中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和可行的政策建议,还能为市场投资者更全面判断和评估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创新活动和投资价值提供参考。
龙立[3](2019)在《上市公司迎合投资者情绪的财务信息披露策略及其动机研究》文中指出投资者情绪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作为影响证券市场效率的两大关键问题,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与财务会计领域倍受关注。近年来A股多次“大起大落”式的运行态势表明,市场中由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导致的误定价问题较为严重,同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欠佳也一直是A股市场的痼疾,因此,将上述两方面问题纳入同一分析框架进行研究,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又不乏深厚的理论基础。以行为金融的迎合理论作为主要依据,本文充分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非对称信息环境下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影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策略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从强制性披露规制下的盈余管理策略以及非强制性要求下的业绩快报披露策略两个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上市公司披露行为以及行为动机的影响机理,并以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提供了支持上述理论逻辑的横截面证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一致表明,理性的管理者试图通过财务信息披露策略迎合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但是在盈余管理和自愿性披露两类不同策略的运用上,又存在一定差异。当投资者情绪高涨并对“好消息”产生更强烈的偏好时,公司普遍通过逐渐增大的正向盈余管理予以迎合,而在自愿性披露策略的运用上,盈利公司可能更加主动地披露业绩快报,亏损公司则倾向于不披露业绩快报,以免“浇灭”投资者高涨的情绪;当投资者情绪低落时,公司往往通过负向盈余管理弥补前期盈余管理导致的“亏空”或者为以后正向盈余管理做准备,同时,盈利公司自愿披露业绩快报迎合投资者情绪的可能性下降,亏损公司因为不再面临“泼冷水”的压力,此时披露业绩快报的概率相对增加。上述结论与“迎合理论”的预期完全一致。另外,本文实证结论也表明,管理者的上述盈余管理策略并非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而是一种基于市场环境变化的理性应对行为。对盈余管理迎合策略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第一,“实力强大”的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策略迎合投资者情绪的程度更高,这些“实力强大”的公司具备抗风险能力、发展能力较强,成熟度高,国有控股等特点;第二,在投资者情绪最为高涨时期,公司盈余管理迎合行为最为明显;第三,与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相比,主板公司盈余管理策略迎合特征更为显着。在分别验证了投资者情绪对盈余管理和业绩快报自愿披露行为的影响之后,本文进一步探寻上市公司是否综合运用两种不同策略来迎合投资者情绪。研究结果表明,盈余管理在投资者情绪对业绩快报披露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充当了部分中介。具体而言:对于盈利公司,高涨的投资者情绪会增强其披露业绩快报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能促使其通过调增盈余的手段予以迎合,但是其中部分公司会将盈余管理与业绩快报披露策略结合起来,在调增盈余之后主动披露业绩快报以增强迎合效果(此时调增盈余是其主动披露业绩快报的逻辑前提);对于亏损公司,高涨的投资者情绪会对业绩快报披露产生直接抑制作用,但仍有部分公司希望通过正向盈余管理并提前披露业绩快报的组合策略迎合投资者情绪,然而,高涨的投资者情绪通过促进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对业绩快报披露产生的间接正向影响,会被更强大的直接抑制作用所遮掩,从而难以被直接观测。投资者情绪不仅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而且会导致其行为动机产生变化,不过,投资者情绪对公司盈余管理和自愿性披露两种行为动机的影响逻辑并不一致。本文实证结论表明,A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总体上存在信息传递动机,随着市场情绪的高涨,在投资者有失谨慎的行为特征诱使下,公司信息传递动机减弱而机会主义动机倾向增强,在极端情况下(投资者情绪特别高涨),盈余管理可能完全表现出机会主义动机。另一方面,与信号传递理论一致,A股主板上市公司业绩快报的自愿披露行为具有明确的信号传递动机,整体而言,倾向于传递未来业绩向好的信号。由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经审计业绩信息的本能质疑以及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行为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初衷”所在,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并不会增强业绩快报披露的机会主义动机倾向,反而会强化其传递“好消息”的信号传递动机。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在前期较为零散的文献成果基础上,构建了投资者情绪影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行为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从强制性和自愿性披露两个角度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经验证据,特别是基于策略的综合运用视角,验证了盈余管理行为在投资者情绪对业绩快报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第二,丰富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动机的研究文献,较早验证了A股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非机会主义动机和业绩快报自愿披露行为的信号传递动机;第三,从管理者决策动机具有可变性这一视角,拓展了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行为决策之间关系的研究思路,提供了投资者情绪影响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动机的经验证据。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市场行为及其影响,进而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上市公司反思披露策略的恰当性,有利于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更为有效的引导和监管。
马薇[4](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许文瀚[5](2019)在《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文中认为年度财务报告(年报)反映了管理者对公司本会计期间经营情况的回顾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在资本市场中,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管理者有动机通过乐观的信息披露来提升投资者信心。现有文献多从数字信息(会计信息)的角度研究了年报信息,并一致发现管理者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应计会计科目操纵和改变真实经营活动等方式调节公司利润,这些行为的最终结果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增加公司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证监会不断细化监管规则、审计程序日趋严格和中小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现实背景下,管理者对数字信息操纵的空间正在被压缩,会计信息质量在近年来得到了显着提高。但这绝不意味着管理者已经放弃了对信息的操纵。本文认为,现阶段管理者对信息的操纵正在由数字信息转向文本信息。文本信息在年报当中的主要作用是对数字信息进行进一步解释与说明。多样化的文字语言不仅能够清晰地传达语义,更能够让读者与信息发布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正是由于文本信息的这种特点,它能够完美地弥补数字信息的缺陷,使得广大信息接受者能够能好的了解公司真实情况。然而,文本信息也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文本信息具有语言多样性和内容前瞻性的特点,导致其缺乏事后可验证性,因此很难被监管部门事后追责。其次,文本信息由于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导致审计人员很难因文本信息违规而出具非标准意见。这些缺陷导致文本信息的可靠性较低,远不如受到严格监管和审计的数字信息。但这些缺陷并未影响文本信息成为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原因如下:第一,文本信息相比于数字信息具备更高的可理解性。在现代公司经营业务日趋复杂,且中小投资者通常不具备专业财务分析能力的情况下,文本信息成为投资者读懂数字信息的重要辅助性工具。第二,文本信息具备更强的信息可比性。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上市公司的差异也逐渐扩大,尤其是一系列互联互通如“沪港通”、“沪伦通”和“沪德通”实施之后。分散化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具备更强的投资能力和国际视野,这使得投资者在面对证券投资时不仅要克服公司间的行业差异还要克服国别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文本信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文本信息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在现代公司价值评价体系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公司价值不仅体现在经营业绩,还要兼顾公司战略、安全生产、社会责任履行和与利益相关方关系等问题。而这些内容是数字化的会计信息所无法表达的,但通过年报文本信息,投资者能够清楚的获取公司的这些信息。鉴于年报文本信息可靠性较低但相关性较高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信息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将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认识上市公司年报,从而做出最优投资决策。同时也可能有助于监管部门制定文本信息的相关披露规范,从而促进公司提高年报信息质量。本文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0-2017年之间中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年报文本信息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年报文本信息的真实性研究,本文发现针对数字信息的盈余管理和针对文本信息的操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说明处于信息优势方的上市公司管理者会同时运用数字信息操纵和文本信息操纵来误导投资者。并且这两种操纵方式是相互配合的,导致年报文本信息并不总是客观真实的。这意味着继盈余管理之后,针对文本信息的语调管理也成为了导致委托代理冲突的主要原因,若任其发展,将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的正当利益,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2)通过对管理层决策和文本信息的相关性研究,本文发现公司三大经济活动决策与文本信息之间存在相关性。从经营活动的角度,发现经营活动绩效越差,年报文本信息内容的可理解性越低。从研发活动的角度,发现研发力度越大,年报文本信息就越保守。从融资活动的角度,发现股权质押后,为了降低爆仓风险,管理者将策略性地操纵年报文本信息的语调和内容。以上结论说明管理者为了配合决策的实现,年报文本信息将被策略性操纵。这对于不具备专业财务分析能力,但依赖于文本信息获取公司信息的一般投资者而言是不利的。在管理层策略性披露的情况下,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未减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3)通过对年报文本信息的经济后果研究,在已有学者发现文本信息语调与投资者反应存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发现虽然管理层语调与股价波动呈正相关关系,但管理层语调与盈余数字的一致性存在调节效应,若两种信息不一致,则投资者会认为管理层披露不诚实而低估股票价格。此外,本文还发现审计收费受文本信息中经营情况变动原因的说明和未来前景的展望内容的影响,这说明审计意见虽较少受文本信息的影响,但审计师还是会根据文本信息进行风险判断,并相应调整收费。除审计师之外,分析师行为也受到文本信息影响,具体而言,分析师关注于年报文本信息,并对其中有效内容做出反应,但如果年报中表现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异常乐观时,分析师会减弱对这些信息的关注,并相应下调对公司的未来盈余预测。本文可能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结合中国语言背景,从计量层面为文本信息的量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目前,国内文本信息研究文献多借鉴了国外的语调量化法,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天然缺陷:例如,乐观词汇结合特定会计科目或语言会产生语义反转,而现有量化法就笼统的认为乐观词汇即为乐观。本文所采用的语句结构提取法可以通过分析单句结构和句义,计算文本整体的语调情感倾向,能够有效克服现有量化方法的缺陷。第二,拓展和深化了管理者决策影响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现有管理层决策与文本信息研究多集中于公司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但较少涉及投资活动。本文通过对投资活动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研究缺失。并构建了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的研究框架,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管理层决策对年报文本信息生成过程的影响。第三,丰富和拓展了文本信息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现有该领域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文本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而本文从更为微观的视角研究了文本信息对除投资者外的其他资本市场参与方的影响,例如审计师和分析师,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文本信息的经济后果。
郭艳萍[6](2012)在《实证会计教学模块优化设计——基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经历了引入、初步应用和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本文针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教学的现状,提出会计专业研究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方案,以期对实证会计的教学和科研有所裨益。
孙宇洁[7](2012)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文中提出本文以实证会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为切入点,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定位、步骤、应用领域以及局限性方面介绍了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李尚荣[8](2012)在《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 ——兼议我国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综合收益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末被英、美等国相继采纳以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7年发布的《IAS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的修订版中,也正式引入此概念。该修订是2007年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质趋同后,lASB生效的第一批规定之一。财政部于2009年以准则解释的形式,采纳了综合收益披露要求,实现了与IFRS的同步跟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IASB因应各方面的要求对IFRS进行了持续、重大的修订。过程中,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虽然积极参与,结合实际提出了很多建议,但IFRS的有关修订明显存在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如取消股权类金融工具成本计量条款等。这种情况下,如何一以贯之地把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精神实质,很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如果说2007年与IFRS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更多是一项政治决策的话,那么对持续趋同策略的把握,则在更大程度上考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智慧与勇气。作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引进的第一项IFRS规定,综合收益为观察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国际趋同策略的把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在当前环境下,我国引入综合收益披露规定,能否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是否存在路径依赖问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检验。本文通过对综合收益的深入研究,分析综合收益内涵变迁和准则制定历程,实证检验我国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比较与美国和香港地区资本市场的差异,研判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该项准则引入我国的现实意义,并基于这一个别事项的研究,采用归纳演绎的方法,提出我国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具体政策建议。围绕这一主题,本文综合使用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与问卷调查研究等方法,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第一,对综合收益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历史纵向维度对其变迁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综合收益概念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先进性。为厘清综合收益的理论渊源,本文从收益的经济学本源入手,分布比较了不同历史时期会计学收益的概念,以及会计学收益与经济学收益的关系,认为综合收益理论是会计学收益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及与经济学收益相互调和的结果。与传统的净利润相比,综合收益更加接近经济的本质,也更加适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资产价值极具波动性的经济现实,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先进性。第二,对综合收益披露准则的制定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任何一项准则的发布与实施,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先进性,更要考虑现实的需求。虽然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但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却非一帆风顺,其被英美采纳的迂回历程,反映了现实环境和利益相关方对会计准则制定的约束。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任何一项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具备理论上的先进性是一个必然的前提,而现实的需要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方向下,如何引入IFRS的规定以及何时引入等,需要在会计准则先进性和现实需求之间进行更多的权衡。第三,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与美国、香港地区等的实证结果截然相反,我国当前环境下,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要低于净利润。本文设计了统一的报酬模型、价格模型及增量报酬模型,对我国沪市A股、港股及美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和综合收益、其他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相对关联研究和增量关联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低于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信息不具有增量信息含量,而美国、香港地区的情况刚好与之相反,这说明综合收益在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方面,我国与美国和香港地区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异。同时,作为本文研究的一项附属结论,发现在会融危机期间,会计收益信息不再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一发现可以理解为对自鲍尔布朗创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以来,会计信息有用性理论研究的一项补充。第四,对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国别差异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不是会计准则本身所能充全决定的,还受到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观念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受到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制约,会计准则仅是这些制度安排中的一个部分。抛开会计外在环境,单独依凭会计准则的调整,难以达到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目标。第五,对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直接证实了我国综合收益概念目前认知度较低,对各项决策的实际有用性不高。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财务报告使用者对综合收益认知程度较低,在实践中没有广泛地使用;净利润在经济决策中仍居主导地位。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不仅检验了会计环境的影响,为实证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解释;更说明片面跟进IFRS的变化可能在增加财务报告编报成本的同时,并不能提高决策有用性。在上述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将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结论、各国会计环境差异分析、综合收益问卷调查结果等相结合,分析我国综合收益不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具体原因,并考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关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制度成本等限制因素,提出了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方向下,持续趋同阶段的五项具体对策:(1)将IFRS视同经济学家所说的“名义锚”,成为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准则锚”,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主要起到“锚定”的作用。(2)准确把握中国在IFRS制定中的角色和作用,从跟随到引领,取得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准则话语权。(3)合理把握会计准则的技术规范性质,减少财务报告的冗长和会计准则的晦涩,构建“财务报告云”,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社会功效。(4)科学设定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建立透明的会计准则认可机制,基于经济后果和成本效益的评估,确定具体趋同的方法和时机,吸纳各方尤其是企业界的广泛参与,提高会计准则博弈程度。(5)加强会计准则配套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会计准则的作用。
许家林,蔡传里[9](2007)在《论我国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术规范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会计学是一门具有自身专属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学科,它是社会科学体系中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会计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规范建设与应用应作为会计科学体系的一个专门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文中以简要回溯中西方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为基础,评析了我国学界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提出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应当以推动会计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建设作为基本目标。
许家林,蔡传里[10](2007)在《论我国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术规范建设》文中指出会计学是一门具有自身专属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学科,它是社会科学体系中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会计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规范建设与应用应作为会计科学体系的一个专门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文中以简要回溯中西方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为基础,评析了我国学界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提出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应当以推动会计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建设作为基本目标。
二、实证会计理论探讨:总结、利弊分析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证会计理论探讨:总结、利弊分析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会计研究的缺憾与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会计理论研究的缺憾与“科学”标准及其研究范式的争议 |
二、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 |
(一)关于“逻辑”的基本认识 |
(二)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 |
(三)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 |
1. 会计本质,“会计”概念定义。 |
2. 会计作用,会计本质所决定的会计能够对社会产生的直接结果。 |
3. 会计主体,实现会计作用的行为主体。 |
4. 会计客体,实现会计作用的会计行为对象。 |
5. 会计方法,为实现会计作用,会计主体对会计客体所采用的手段。 |
6. 会计环境,会计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制约因素。 |
三、以“管理活动论”为起点的中国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 |
(2)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投资者情绪 |
1.3.2 企业成长机会 |
1.3.3 企业创新投资 |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理论基础 |
2.1.1 q-投资理论 |
2.1.2 融资优序理论 |
2.1.3 金融发展理论 |
2.1.4 基于行为金融的企业投资理论 |
2.2 文献回顾 |
2.2.1 企业成长机会与创新投资 |
2.2.2 投资者情绪与创新投资 |
2.2.3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长机会驱动企业创新投资研究 |
3.1 理论模型分析 |
3.1.1 现金流-投资模型 |
3.1.2 q-投资模型 |
3.1.3 考虑创新的q-投资模型 |
3.2 成长机会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实证检验 |
3.2.1 研究假设 |
3.2.2 研究设计 |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2.4 结果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市场内检验 |
4.1 投资者情绪对成长机会影响创新投资的边际作用分析 |
4.2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关系的实证检验 |
4.2.1 研究设计 |
4.2.2 实证检验 |
4.2.3 结果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跨市场比较 |
5.1 跨市场选择依据及关键特征变量分析 |
5.1.1 选择新三板和创业板市场的依据 |
5.1.2 企业成长机会与投资者情绪不协调分析 |
5.2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创新投资关系的跨市场检验 |
5.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5.2.2 模型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
5.2.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3 进一步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机构投资者监督视角 |
6.1 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利弊分析与实证检验 |
6.1.1 投资者情绪影响创新投资的利弊分析 |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1.4 进一步讨论 |
6.2 基于异质性机构投资者监督作用的机制检验 |
6.2.1 研究假设 |
6.2.2 研究设计 |
6.2.3 实证检验 |
6.2.4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上市公司迎合投资者情绪的财务信息披露策略及其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主题与主要概念界定 |
1.2.1 研究主题 |
1.2.2 主要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投资者情绪相关文献综述 |
2.1.1 行为金融与投资者情绪理论的产生 |
2.1.2 投资者情绪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2.1.3 投资者情绪与资本市场定价 |
2.1.4 投资者情绪与公司行为决策 |
2.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相关文献综述 |
2.2.1 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衡量 |
2.2.2 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与衡量 |
第3章 投资者情绪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理论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有效市场假说 |
3.1.2 有限理性假说 |
3.1.3 信息不对称 |
3.1.4 迎合理论 |
3.2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
3.2.1 投资者有限理性及其市场表现 |
3.2.2 投资者情绪与管理者行为策略选择 |
3.2.3 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 |
第4章 强制性披露视角下迎合投资者情绪的财务信息披露策略与动机检验 |
4.1 强制性要求下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普遍策略 |
4.2 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应对策略 |
4.2.1 理论演进与假设提出 |
4.2.2 研究设计 |
4.2.3 主要实证结果 |
4.2.4 进一步研究 |
4.2.5 内生性处理 |
4.2.6 稳健性检验 |
4.3 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动机 |
4.3.1 问题提出 |
4.3.2 假设提出 |
4.3.3 研究设计 |
4.3.4 实证结果分析 |
4.3.5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研究小结 |
第5章 自愿性披露视角下迎合投资者情绪的财务信息披露策略与动机检验 |
5.1 A股公司财务信息自愿披露的典型方式 |
5.2 投资者情绪对业绩快报披露行为的影响 |
5.2.1 假设提出 |
5.2.2 研究设计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2.4 内生性处理 |
5.2.5 稳健性检验 |
5.3 投资者情绪对业绩快报披露动机的影响 |
5.3.1 问题提出 |
5.3.2 假设提出 |
5.3.3 研究设计 |
5.3.4 实证结果分析 |
5.3.5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研究小结 |
第6章 综合策略视角下迎合投资者情绪的财务信息披露行为检验 |
6.1 问题提出 |
6.2 假设提出 |
6.3 研究设计 |
6.3.1 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 |
6.3.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6.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研究小结 |
第7章 改善证券市场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
7.1 加速孕育成熟的证券投资者群体 |
7.1.1 建立全方位与多层次的投资者教育体系 |
7.1.2 大力培育理性套利者 |
7.1.3 促进中小投资者维权意识提升 |
7.2 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弹性监管机制 |
7.2.1 加大对违法披露的惩处力度 |
7.2.2 激发上市公司自主披露动力 |
7.2.3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
7.3 进一步丰富证券市场产品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 |
(4)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
一、国家治理 |
二、国家审计 |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国家治理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
第二节 生成机理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
四、利益协调困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三、组织关系厘定 |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
二、审计职能转型 |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
一、内生机制 |
二、外部机制 |
三、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上市公司与文本信息 |
一、公司治理与文本信息 |
二、公司活动与文本信息 |
第二节 文本信息的度量方法 |
一、管理层语调 |
二、文本可理解性 |
三、特征词语统计 |
第三节 文本信息的制约因素 |
一、会计信息 |
二、信息质量 |
三、信息成本 |
四、内外部环境 |
第四节 文本信息的经济后果 |
一、股价波动 |
二、分析师预期 |
三、内部人交易 |
第五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文本信息的生成过程及其作用机理 |
第二节 博弈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公司决策与文本信息 |
第四节 文本信息的信息增量作用 |
第五节 文本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
第六节 模型推导过程详解 |
第七节 理论分析总结 |
第四章 年报文本信息的真实性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设计 |
五、研究结果 |
六、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管理层决策对年报文本信息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经营活动决策对年报文本信息的影响——以微利公司为例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设计 |
五、研究结果 |
六、结论 |
第二节 投资活动决策对年报文本信息的影响——以创新研发为例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设计 |
五、研究结果 |
六、结论 |
第三节 融资活动决策对年报文本信息的影响——以股权质押为例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四、研究设计 |
五、研究结果 |
六、结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年报文本信息的经济后果研究 |
第一节 年报文本信息对股价波动的影响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设计 |
五、研究结果 |
六、结论 |
第二节 年报文本信息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设计 |
五、研究结果 |
六、结论 |
第三节 年报文本信息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设计 |
五、研究结果 |
六、结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实证会计教学模块优化设计——基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
1.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阶段 |
1.2 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初步应用阶段 |
1.3 实证研究在我国逐步成熟阶段 |
2 我国实证会计教学状况 |
2.1 实践教育的缺失使实证会计教学无的放矢 |
2.2 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备 |
2.3 忽视经济理论与分析假设基础 |
3 实证会计教学模块优化设计 |
3.1 构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良性互动关系 |
3.2 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决定了会计教学取向应以实践为先导 |
3.3 建立适合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
3.3.1 改变实证会计课程的讲授方式 |
3.3.2 实证会计教学教材选用 |
3.3.3 实证会计教学内容的变革 |
4 总结 |
(7)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证会计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
1. 结论的可证伪性 |
2. 实验的可重复性 |
3. 研究人员的价值中立性 |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位 |
三、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
四、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 |
1. 会计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 |
2.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用性。 |
3. 盈余管理行为。 |
4. 会计舞弊行为。 |
5. 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选择。 |
6. 审计质量与审计意见变通。 |
五、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 |
1. 过分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的因果关系。 |
2.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时对中国国情考虑不足。 |
3. 无法排除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方法的影响, 普遍存在误差。 |
(8)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 ——兼议我国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及贡献 |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综合收益的理论内涵 |
2.1.1 经济学收益内涵 |
2.1.2 会计学收益的早期内涵 |
2.1.3 会计学收益的丰富与发展 |
2.1.4 综合收益的提出 |
2.2 会计信息与企业价值 |
2.2.1 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 |
2.2.2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
2.2.3 两种观念下的模型应用:报酬模型与价格模型 |
2.3 会计准则的性质 |
2.3.1 会计准则是客观技术规范 |
2.3.2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
2.3.3 会计准则与制度成本 |
2.4 本章小结 3. 综合收益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
3.1 英国准则:首创者 |
3.2 美国准则:后发创新 |
3.3 国际准则:协调的产物 |
3.4 中国准则:与国际趋同 |
3.5 综合收益准则制定过程的几点启示 |
3.6 本章小结 4.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国别比较实证研究 |
4.1 文献综述 |
4.1.1 国外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文献综述 |
4.1.2 国内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文献综述 |
4.1.3 对文献结论差异性的分析 |
4.2 研究目的与模型设计 |
4.2.1 研究目的 |
4.2.2 模型设计 |
4.3 基于中国A股市场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4.3.1 数据与样本 |
4.3.2 实证检验与分析 |
4.3.3 研究结论 |
4.4 基于香港股票市场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4.4.1 数据与样本 |
4.4.2 实证检验与分析 |
4.4.3 研究结论 |
4.5 基于纽约股票市场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4.5.1 数据与样本 |
4.5.2 实证检验与分析 |
4.5.3 拓展检验 |
4.5.4 研究结论 |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国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
5.1 各国会计环境差异影响 |
5.1.1 法律政治环境 |
5.1.2 经济发展差异 |
5.1.3 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 |
5.1.4 文化环境 |
5.1.5 会计职业力量 |
5.2 我国综合收益问卷调查 |
5.2.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5.2.2 问卷调查的主要结论 |
5.3 美国综合收益实验研究 |
5.4 我国综合收益不具备价值相关性的原因分析与思考 |
5.4.1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基本结论 |
5.4.2 我国综合收益不具备价值相关性的原因分析 |
5.4.3 我国综合收益准则国际趋同策略的思考 |
5.5 本章小结 6. 国际趋同背景下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策略 |
6.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及历程 |
6.1.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和目的 |
6.1.2 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 |
6.1.3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历程 |
6.2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关系 |
6.3 基于财务报告厚度的国际准则趋同成本分析 |
6.4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策略 |
6.4.1 正确认识国际准则的功能和作用 |
6.4.2 准确把握中国在国际准则中的角色和作用 |
6.4.3 合理把握会计准则的技术规范性质 |
6.4.4 科学设定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
6.4.5 加强会计准则配套体系建设 |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
7.1 主要研究结论及发现 |
7.2 我国会计准则未来趋同的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一:英国、美国、IASB和中国综合收益表格式 附录二:综合收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部分全球500强公司财务报告篇幅情况 附录四:财务报告云示意图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四、实证会计理论探讨:总结、利弊分析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会计研究的缺憾与会计理论的基本逻辑[J]. 李明. 航空财会, 2021(01)
- [2]成长机会、投资者情绪与企业创新投资研究[D]. 薛海燕. 山西大学, 2020(03)
- [3]上市公司迎合投资者情绪的财务信息披露策略及其动机研究[D]. 龙立. 湖南大学, 2019(01)
- [4]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5]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D]. 许文瀚.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7)
- [6]实证会计教学模块优化设计——基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设计[J]. 郭艳萍.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21)
- [7]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 孙宇洁. 商场现代化, 2012(21)
- [8]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 ——兼议我国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策略[D]. 李尚荣.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9]论我国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术规范建设[J]. 许家林,蔡传里. 珞珈管理评论, 2007(01)
- [10]论我国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术规范建设[A]. 许家林,蔡传里. 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