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所有制结构 发展林业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曹喜翠[1](2016)在《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经济不但是基础产业,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林业经济还带有一定公益化属性,与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林业经济是一项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兼具的产业。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推进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重点所在。本文对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与同行业人士相互交流借鉴。
陈春杰[2](2014)在《关于林业经济结构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林业结构的内容、特征、影响因素、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如何调整这几个方面来讨论问题。因此,为了尽快实现我国林业的增长,有必要改变现有的经济模式。
周荣海[3](2014)在《我国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的到,人们越来越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人们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各种资源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没有忽视。在自然环境中,林业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资源,这种资源与人们的关系也很大,因此,大部分的人对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很关心的。本文就是通过分析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从而对林业经济结构当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此,提出了几条关于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
张广谊[4](2014)在《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作为我国五大产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而在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过程中,如何进行林业经济结构的改革和调整成为了当前林业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对于目前林业发展的情况和实际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剖析当前的林业经济的结构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我国林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发展之路。
姜艳杰[5](2012)在《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的到来让人们越来越看重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更重视各项资源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其中林业作为自然环境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也是值得人们关心的,针对林业发展的状况和实际发展的目标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当前林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韩秋波[6](2010)在《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林学、法学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林权制度变迁,认为时代发展、新农村建设对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中央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以及福建、江西等省的有益经验,使新时期集体林业产权改革的全面推广具备了更成熟的环境条件。但由于我国的林区自然、经济、文化等条件差异很大,加之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为使集体林业产权改革科学化发展,进行试点阶段的总结,探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尤为重要。本文围绕我国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进展和研究现状、国外私有林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简要阐述了森林资源产权特征、《物权法》对林权立法的必要、物权立法上的矛盾和争议、集体林业产权改革中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问题,改革过程中需注意协调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进行了研究。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私有林管理的做法,提出我国集体林改革的方向,从历史和现实角度,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用实证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结合生产调研实际,以福建省主要林区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做法为案例,对改革的绩效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分析了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以完善政策为目标,就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林业投融资政策、森林保险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的政策建议。对林权物权立法中存在的集体林产权主体模糊、森林资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林权客体争议、林地概念的规定不一致以及林权管理中的侵权限制性条款等需要修改完善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林权定义的新内涵。对林权改革中要坚持的依法保护、政策稳定、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多元主体、社会林业、综合开发与多产业协调资源保护管理等原则进行了的研究。尤其提出了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全面推广之时,要亟待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软件环境建设,重点要加强林农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林农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素质,这是新农村建设对林农素质的要求,是集体林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林农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素质决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败,本文就此作了研究探讨。
左明明[7](2009)在《西北地区木材市场均衡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地区木材总量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价格稳中看涨,未来木材供求形势将更加严峻。本文介绍了中国木材市场供需和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解决木材供需缺口不可能长期依赖进口,扩大国内商品材的生产是根本途径。主张通过木材产业发展促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达到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王心同[8](2008)在《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生态效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这直接导致了“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成为21世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为加快林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其中充分肯定了林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由于林业既可以是一种天然资源,也可以进行人工培育,既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也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林业资源的培育,既不可能仅仅靠市场来完成,也不必完全由政府来承担。但在林业经济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对林业进行支持和调控。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基本理论、政策学、林业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借鉴,同时借鉴森林经营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的林业经济政策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林业发展,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我国林业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实施上述林业经济政策的具体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基于我国林业发展状况,对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发展的影响,林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林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对我国的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等主要的林业经济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并对这些政策在林业发展中所发挥的绩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设计我国林业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并提出促进林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系统梳理了我国的林业产权改革政策、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政策、林业流通和市场化政策、林业税费政策、林产品贸易政策、林业重点工程政策、封山育林政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主要的林业经济政策,并对这些林业经济政策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评价;(2)设计了包括林业产业政策、林业财政政策、林业税费扶持政策、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林业贸易政策和林业国际化政策等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3)提出了在现阶段具有现实操作性、推动我国林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林业财政投入、产权改革、国际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等具体政策措施。
刘一贞,陈飞[9](2007)在《林业的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与林业跨越式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阐明了新时期林业要有新突破、新发展,就必须在大力调整林业所有制结构的前提下,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林业建设的客观规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观点;并论述了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以及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最后针对发展目标提出一系列可行性措施。
张蕾[10](2007)在《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依附于土地而繁衍的有生命的生物系统,必须保持其系统的可再生性,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它的需求。如何协调森林的可再生性和经济利用的可持续性,始终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理论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实施分类经营,是我国力图协调森林的可再生性和经济利用的可持续性,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功能利用,进行的积极探索。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营造用材林和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和国营林场;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着名的林业分工论;九十年代国家提出林业分类经营,并从林地区划入手,配套生态补偿政策的出台,到2002年基本完成了全国的森林分类区划,实现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地域上的界定。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同林业经营目的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前,全社会对林业的经济需求和生态需求处于双重高涨时期。进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对于认识人的经济行为,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经济学分析,从生产关系调整入手,完善林业分类经营思路和政策,对于促进我国林业又好有快发展,推动现代林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发展历程,针对中国林业分类经营现状,运用公共财政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资本经营理论、土地利用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入探讨了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了我国当前分类经营的主要政策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路径设计,系统阐述了分类经营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基础条件、经营主体分类、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重建,深入探讨了不同的产权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要求,林业分类经营模式及其保障措施等。同时阐述了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森林多功能利用之间的关系,力图澄清林业分类经营认识上的几个误区。本研究从林业发展特点、林业经营主体、政策措施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新西兰、美国、日本和英格兰林业分类经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讨了林业分类经营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提出借鉴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对广东、广西、福建、伊春四个不同类型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实证分析,为深入研究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调整所有制结构 发展林业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所有制结构 发展林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林业产业经济机构调整的必要性 |
1.1 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 |
二、我国林业经济结构当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
2.1 林业所有制结构 |
三、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措施 |
3.1 林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措施 |
四、结束语 |
(2)关于林业经济结构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经济结构的研究内容 |
2 林业经济结构的特征 |
2.1 我国林业呈现出农林牧结合的复合式结构的外部特征。 |
2.2“育用采为序”有机结合的双重结构是林业经济结构的固有特征。 |
3 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因素 |
4 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
4.1 林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
4.2 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
4.3 林业技术结构不合理。 |
5 如何调整我国的林业经济结构 |
5.1 改革林业经济管理体制。 |
5.2 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 |
5.3 适当增加林业投资。 |
(3)我国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 |
二、现如今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
1.调整林业所有制结构的建议 |
2.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建议 |
3.技术发展有利于林业结构的调整 |
四、结束语 |
(4)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
二、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 |
三、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近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
四、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
五、结语 |
(5)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 |
1.1 林业经济机构调整, 从而建立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为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
1.2 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切合市场需要,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
1.3 合理的林业经济结构是保障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 |
1.4 林业经济机构调整可以保证社会自然和谐的发展 |
2 我国林业经济结构当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
2.1 林业所有制结构 |
2.2 林业产业结构 |
2.3 林业技术结构 |
2.4 林业产品结构 |
3 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措施 |
3.1 林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措施 |
3.2 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措施 |
3.3 技术发展对林业结构调整的帮助 |
3.4 林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措施 |
(6)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的背景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2 我国集体林业资源现状 |
1.2.1 集体林基本情况 |
1.2.2 集体林面积分析 |
1.3 当前集体林权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资源优势明显但产业效益低下 |
1.3.2 产权制度及法制建设迟缓 |
1.3.3 配套改革相对滞后 |
1.3.4 分类指导和问题研究不够 |
1.3.5 软环境建设未引起重视 |
1.4 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1.4.1 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1.4.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推动力量 |
1.4.3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
1.4.4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时机成熟,政策和环境更加有利 |
1.4.5 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是充分发挥南方集体林区优势的需要 |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1 我国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
2.1.1 林业产权制度和政策的研究 |
2.1.2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及解决对策研究 |
2.1.3 集体林业产权制度研究 |
2.1.4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绩效研究 |
2.1.5 林权主体的法律分析 |
2.1.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
2.1.7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2.2 国外私有林所有制为主的各国林业状况 |
2.2.1. 亚洲: |
2.2.2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
2.2.3 主要林业国家森林面积及林业所有制结构情况 |
2.3 国外私有林的管理经验和做法 |
2.3.1 社会林业与社区林业 |
2.3.2 森林组合 |
2.3.3 林业者协会 |
2.3.4 专项基金 |
2.4 国外私有林管理的做法对我国集体林经营管理的启示 |
2.4.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
2.4.2 对林业发展给与政策扶持和保障 |
2.4.3 积极进行林业管理改革和制度创新 |
2.4.4 分层分类经营指导 |
2.4.5 管理手段先进 机构精简高效 |
2.4.6 森林保险制度完善 |
3 研究理论基础 |
3.1 产权的内涵 |
3.2 产权的功能和作用 |
3.3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
3.3.1 制度的内涵 |
3.3.2 制度功能 |
3.3.3 制度变迁 |
3.3.4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
3.4 森林资源产权理论 |
3.4.1 森林资源产权的一般特性 |
3.4.2 林权的概念 |
3.4.3 林权内涵的表现形式 |
3.4.4 林权的特点和法律性质 |
3.5 林权立法的必要性 |
3.5.1 林业立法可以解决林权残缺问题 |
3.5.2 林权立法是林业产权运作形式的规范和完善 |
3.5.3 林权物权立法上的矛盾和争议 |
3.6 完善林权立法,为集体林改提供法治支撑 |
3.6.1 林权物权立法法理学依据 |
3.6.2 对林权法律概念明确界定 |
3.6.3 修改《森林法》注重林权保护 |
3.6.4 加快配套法规建设,推进深化集体林改的实施细则 |
4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的整体思路 |
4.1 指导思想 |
4.2 总体目标 |
4.3 任务内容 |
4.4 改革需坚持的原则 |
4.4.1 坚持生态优先 |
4.4.2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意愿 |
4.4.3 坚持林农增收、社会和谐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
4.4.4 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4.4.5 坚持多元主体、社会林业的原则 |
4.4.6 坚持综合开发与资源保护管理原则 |
5 集体林权改革的案例分析 |
5.1 福建省集体林权改革的做法 |
5.1.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程 |
5.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 |
5.2 福建省及主要林区集体林权改革绩效分析评价 |
5.2.1 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的分析和评价 |
5.2.2 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
5.2.3 社会综合效益分析和评价 |
6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的对策建议 |
6.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
6.2 完善林业法制体系与配套改革同步推进 |
6.3 规划协调分户经营与规模化经营 |
6.4 经验总结推广与理论、问题研究结合 |
6.5 借鉴国外的运行经验,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 |
6.6 推进集体林业投融资改革 |
6.6.1 成立林业担保公司 |
6.6.2 建立小额贷款机制 |
6.6.3 建立完善的森林保险 |
6.6.4 调整林业税费政策 |
6.7 构建林业社会服务体系 |
6.7.1 明确服务主体 |
6.7.2 提供有效的服务内容 |
6.7.3 服务形式 |
6.7.4 加大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 |
6.8 对林农进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文化教育 |
6.8.1 新农村建设中绿色文化的新内涵 |
6.8.2 引导林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
6.8.3 引导林农尤其是青年建立"天人和谐"的自然观 |
6.8.4 引导林农尤其是青年崇尚"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
6.8.5 引导林农尤其是青年弘扬"关爱自然"的道德观 |
6.8.6 引导林农尤其是青年践行"永续利用"的消费观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7)西北地区木材市场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目的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的思路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木材市场相关理论综述 |
2.1 一般均衡理论 |
2.1.1 均衡理论 |
2.1.2 一般均衡分析 |
2.2 木材市场 |
2.2.1 木材市场的特点 |
2.2.2 木材市场的规模和结构 |
2.2.3 木材市场的作用 |
2.3 木材供求的含义及特点 |
2.3.1 木材需求是派生需求 |
2.3.2 木材偏求是缺乏弹性的需求 |
2.3.3 影响木材需求的因素 |
第三章 西北地区木材市场现状 |
3.1 西北地区木材供需现状 |
3.1.1 西北地区木材及其产品供给与需求变化的总体状况 |
3.1.2 木材市场变化的总体状况 |
3.1.3 木材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
3.2 未来10 年区域木材供需的情景分析 |
3.2.1 西北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近况 |
3.2.2 未来十年西北地区经济预测 |
第四章 木材市场均衡影响因素分析 |
4.1 区域木材供需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情景分析 |
4.1.1 西北地区木材市场的资源供应 |
4.1.2 市场机制调控木材进口贸易 |
4.1.3 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与西北地区木材市场发展的关系 |
4.1.4 西北地区木材消费的趋势 |
4.2 区域内实现木材供需均衡的情景分析 |
4.2.1 西北区域内实现木材供需均衡的情景分析 |
4.2.2 国内实现木材供需均衡的情景分析 |
4.3 国际实现木材供需均衡的情景分析 |
第五章 实现西北地区木材供需平衡战略的对策 |
5.1 区域木材供需平衡的战略构想 |
5.1.1 战略设计方案的确定 |
5.1.2 区域资源比较优势显现的战略 |
5.1.3 如何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
5.1.4 如何把发挥自己的资源比较优势和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统一起来 |
5.2 实现西北地区木材供需平衡战略目标的保障体系 |
5.2.1 把西北地区森林生产潜力发挥出来的技术和资金保障体系 |
5.2.2 西北地区木材市场充分竞争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 |
5.2.3 西北地区木材市场调控的法律、经济和行政管理体系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概况 |
2.1 理论基础 |
2.1.1 林业理论的发展 |
2.1.2 经济政策理论 |
2.2 林业经济政策的相关研究概况 |
2.2.1 国外林业经济政策现状 |
2.2.2 我国学者对于林业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 |
3 中国林业发展概况 |
3.1 中国林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
3.1.1 气候 |
3.1.2 地貌 |
3.1.3 土壤 |
3.2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
3.2.1 基本情况 |
3.2.2 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 |
3.3 中国林业的开发与利用 |
3.3.1 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
3.3.2 我国林业发展的成就 |
3.3.3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4 我国林业发展趋势 |
3.4 小结 |
4 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
4.1 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
4.1.1 对林业发展的依赖 |
4.1.2 对林业发展的促进 |
4.1.3 对林业发展的负面作用 |
4.1.4 对林业发展的新要求 |
4.2 林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
4.2.1 林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4.2.2 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 |
4.2.3 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森林生产的外部性) |
4.2.4 林业发展与贫困问题 |
4.3 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主要林业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5.1 林业产权改革政策 |
5.1.1 林业产权的演变 |
5.1.2 森林资源产权 |
5.2 森林资源限额采伐政策 |
5.3 林业税费政策 |
5.3.1 林业税费改革历程 |
5.3.2 农林特产税 |
5.3.3 所得税 |
5.3.4 增值税 |
5.3.5 育林基金、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 |
5.4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政策 |
5.5 林产品流通和林业市场政策 |
5.6 林产品贸易政策 |
5.7 封山育林政策 |
5.8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
6 中国林业经济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6.1 天然林保护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6.1.1 生态方面的影响 |
6.1.2 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 |
6.1.3 天然林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6.2 退耕还林政策对林业发展影响的分析 |
6.2.1 退耕还林政策在生态方面的影响 |
6.2.2 退耕还林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6.2.3 退耕还林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6.3 封山育林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6.3.1 有利于顶极群落或稳定性较强的混交次生林的形成 |
6.3.2 森林结构优化 |
6.3.3 增加了天然生幼树,植被类型增多 |
6.3.4 林木生长量增加 |
6.3.5 林地植被的盖度增加 |
6.3.6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 |
6.3.7 封山育林投资效率高 |
6.3.8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
6.3.9 增加收入 |
6.3.10 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
6.4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
6.4.1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成为必然选择 |
6.4.2 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现状 |
6.4.3 非公有制林业面临的问题 |
6.5 林业产权政策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6.5.1 当前林业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
6.5.2 林业产权改革的思路 |
6.6 林业流通和市场政策的影响分析 |
6.6.1 当前林业市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6.6.2 推进林业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
6.7 林业税费政策的影响分析 |
6.7.1 当前林业税费政策的弊端 |
6.7.2 林业税费改革的建议 |
7 当前主要林业经济政策的分析评价 |
7.1 林业产权改革的分析评价 |
7.2 森林采伐限额政策的分析评价 |
7.3 林业税费政策分析评价 |
7.4 林业市场改革的分析评价 |
7.5 林业重点工程政策的分析评价 |
8 促进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的总体框架 |
8.1 林业经济政策设计的理论分析 |
8.2 中国林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
8.2.1 发展原则 |
8.2.2 发展目标 |
8.3 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框架 |
8.4 林业产业政策 |
8.4.1 林业产业政策的目标 |
8.4.2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 |
8.4.3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 |
8.4.4 林业产业布局政策 |
8.4.5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
8.5 林业财政政策 |
8.5.1 林业财政政策的构成 |
8.5.2 建立促进林业投资的政策框架 |
8.5.3 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 |
8.6 林业税费扶持政策 |
8.7 林业贸易政策 |
8.8 林业产权和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
8.8.1 林业产权改革政策 |
8.8.2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政策 |
8.9 林业国际化政策 |
8.9.1 林业国际化政策构成 |
8.9.2 利用林业国际化规则完善林业发展 |
9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林业的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与林业跨越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客观必然性 |
1.1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 |
1.2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3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 尤其是林业产权改革的需要 |
1.4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
2 林业跨越式发展 |
2.1 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
2.2 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
2.2.1 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加速生态建设的战略举措 |
2.2.2 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增加资源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
2.2.3 林业跨越式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出路 |
2.3 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
(10)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 |
1.1.2 多种所有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
1.1.3 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需求的变化 |
1.1.4 国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重点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公共财政理论 |
2.1.2 产权理论 |
2.1.3 制度变迁理论 |
2.1.4 资本经营理论 |
2.1.5 土地利用理论 |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7 “看不见的手”原理 |
2.2 林业分类经营的基本内涵 |
2.2.1 林业分类经营的涵义 |
2.2.2 林业分类经营的实质 |
2.2.3 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分类经营的关系 |
2.2.4 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多功能利用的关系 |
3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实践探索 |
3.1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发展历程 |
3.1.1 萌芽阶段 |
3.1.2 从理论到实践阶段 |
3.1.3 试点探索阶段 |
3.1.4 全面推广阶段 |
3.2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特点 |
3.2.1 坚持统筹兼顾,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
3.2.2 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金 |
3.2.3 坚持方便管理,适当集中连片,合理划分林种 |
3.2.4 倡导自愿性,尊重林业产权,注重维护群众利益 |
3.2.5 坚持系统性,政策法规配套,强化管理监督 |
3.3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主要政策 |
3.3.1 公益林划分政策 |
3.3.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
3.3.3 公益林经营管理政策 |
3.3.4 商品林经营管理政策 |
3.4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对分类经营主体的制度设计 |
3.4.2 林业分类经营实践中重“分类”轻“经营” |
3.4.3 重视政府投入,忽视经营机制建立 |
3.4.4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
3.4.5 林业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
4 林业分类经营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4.1 分类经营实现了土地分工,获得了双重效益——新西兰 |
4.1.1 分类经营提出的背景 |
4.1.2 分类经营的实施情况 |
4.1.3 分类经营政策调整与管理体制改革 |
4.2 分类经营形成三类林的经营机制——美国 |
4.2.1 森林类型及经营特点 |
4.2.2 政策扶持 |
4.3 分类经营实现了国家投资和私人投资的利益最大化——日本 |
4.3.1 森林类型 |
4.3.2 分类经营特点及政策扶持 |
4.4 林地补助金制度推动了分类经营—英格兰 |
4.4.1 主要内容 |
4.4.2 突出特点 |
4.5 对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启示 |
4.5.1 林业分类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4.5.2 从国情林情出发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
4.5.3 分层次进行林业分类经营 |
4.5.4 实行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 |
4.5.5 生态林经营以政府投资为主 |
4.5.6 培育不同的林业经营主体 |
4.5.7 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 |
5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
5.1 林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植树造林动员难 |
5.1.2 资源保护难 |
5.1.3 科技推广难 |
5.1.4 产业发展难 |
5.1.5 林农和林业职工增收难 |
5.2 林业经营问题的根源分析 |
5.2.1 林业经营管理仍以计划经济思想占主导 |
5.2.2 森林经营处于粗放型经营发展模式 |
5.2.3 土地分类利用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 |
5.2.4 政府投资导向不明,未充分调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
5.2.5 两类林经营主体的经营机制不活 |
5.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
5.3.1 满足社会对林业物质产品的需求 |
5.3.2 满足社会对林业生态产品的需求 |
5.3.3 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
5.3.4 适应国家公共财政改革 |
5.3.5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
5.4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地位 |
5.4.1 林业分类经营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制度 |
5.4.2 林业分类经营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 |
5.4.3 林业分类经营是调动人的创造力的基础保障 |
5.5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作用 |
5.5.1 有利于优化配置林业生产要素 |
5.5.2 有利于政府和社会投资的区别使用 |
5.5.3 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双重需求 |
5.5.4 有利于实现林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 |
6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路径设计 |
6.1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总体思路 |
6.1.1 坚持科学发展观 |
6.1.2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6.1.3 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
6.2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基本原则 |
6.2.1 有利于发挥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
6.2.2 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
6.2.3 有利于发挥森林主导功能最大化 |
6.2.4 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
6.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基础——森林分类 |
6.3.1 森林经营思想转变 |
6.3.2 森林分类的依据 |
6.3.3 森林分类的原则 |
6.3.4 森林分类区划 |
6.4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关键——经营主体分类 |
6.4.1 经营主体分类的目的 |
6.4.2 经营主体分类的依据 |
6.4.3 经营主体分类 |
6.5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体制经营机制重建 |
6.5.1 培育林业经营主体 |
6.5.2 放活林地经营权 |
6.5.3 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 |
6.5.4 创新分类经营机制 |
6.5.5 减轻林业税费负担 |
6.5.6 实行林业资源分类管理制度 |
6.5.7 积极推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
7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保障机制 |
7.1 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
7.2 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改革 |
7.3 深化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
7.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
7.5 建立森林生态服务有偿使用制度 |
7.6 实行林政资源分类管理制度改革 |
7.7 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8 实证分析 |
8.1 国有民营主体的培育——伊春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
8.1.1 改革背景 |
8.1.2 主要做法 |
8.1.3 改革的成效 |
8.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8.1.5 启示 |
8.2 民有民营主体的培育——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8.2.1 历史必然性 |
8.2.2 主要做法 |
8.2.3 改革的成效 |
8.2.4 启示 |
8.3 建立多渠道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公益林——广东 |
8.3.1 主要做法 |
8.3.2 林业分类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
8.3.3 启示 |
8.4 多种非公有制主体经营商品林——广西 |
8.4.1 速丰林建设基本情况 |
8.4.2 发展速丰林的主要做法 |
8.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8.4.4 启示 |
8.5 小结 |
8.5.1 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
8.5.2 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
8.5.3 调整和改革不适应商品林发展的政策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1.1 在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协调经济和生态功能,必须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
9.1.2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
9.1.3 林业分类经营的本质要求是围绕经营主体进行制度创新 |
9.1.4 实施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产权制度安排 |
9.1.5 生态公益林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生态公益林经营难以从市场上获得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必须依靠公共财政支持 |
9.1.6 国家应当按照资本经营的要求,满足商品林业经营主体的市场条件 |
9.1.7 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国家和私人利益主体两条途径,推进制度变迁 |
9.1.8 森林分类经营是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分类经营的目标要求 |
9.1.9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是建设现代林业的根本途径 |
9.1.10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林业分类经营是保障林业发展,有效满足人们对林业的多种需求的根本举措 |
9.2 本文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调整所有制结构 发展林业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 曹喜翠. 商业故事, 2016(02)
- [2]关于林业经济结构问题的探讨[J]. 陈春杰. 民营科技, 2014(06)
- [3]我国林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J]. 周荣海. 现代经济信息, 2014(04)
- [4]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分析[J]. 张广谊. 现代经济信息, 2014(04)
- [5]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J]. 姜艳杰.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3)
- [6]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韩秋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7]西北地区木材市场均衡研究[D]. 左明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D]. 王心同.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6)
- [9]林业的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与林业跨越式发展[J]. 刘一贞,陈飞. 科技资讯, 2007(16)
- [10]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D]. 张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