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宜铁路开工建设

万宜铁路开工建设

一、万宜铁路开工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启[1](2013)在《万里长江变通途——长江干流上的91座大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是由金沙江和岷江在四川省宜宾市汇合之后形成的滔滔东流的我国第一大江,也是世界第三流长大江。长江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向东流经11个省、区、市,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长江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新中国成立之前,长江两岸被汹涌澎湃的江水阻隔,没有一座桥梁,人们只能通过稀有的轮渡过江,兴叹交通难,难于上青天。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底至1957年10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起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从此,拉开了建长江大桥的序幕。1960年至1968年,我国自力更生建起的南京长江大桥,其规模和设计技

蓝兰[2](2012)在《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十一五"建设情况回顾西部大开发建设成绩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1年来,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时期,西部综合交通运输网骨架初步形成,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6.5万公里,年均增长5.4%,比同期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年均增长率高出1.7个百分点;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000公里,年均

姚展鹏[3](2011)在《香港回归前后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比较 ——以机场及高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被英国占领155年后的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在“一国两制”这个极具远见的创新政治制度下,迈进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区域走进了香港规划的视野,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考虑规划策略的环境因素,导致香港需要重新思考发展如何定位、如何避免被边缘化等重要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以香港的重大项目规划政策作为切入点,探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在发展路上的机遇和挑战。论文的思路始于回顾香港重大项目走过最重要的一段历程,认真总结回归前后香港在重大项目规划事务上的经验。这部份首先综论重大项目和它在区域规划的角色作为理论基础,然后详细调查香港重大项目的建设历史和现状,对香港处理重大项目的规划体制和规划工作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文主体部份基于项目在回归前后在量性上、质性上和时间上的可比性,挑选了新机场及香港高铁两个案例作为研究对像。经过深入比较它们的规划策略、发展条件、项目过程和建设成果等主要方面后,研究发现除了21世纪全球化带来激烈的竞争环境之外,香港所在的大珠三角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特别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与区域的实力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情况而未能及时应对。论文对比和评析两个案例的规划政策和影响后,揭示了香港规划策略长期偏重国际性而忽略国内性的问题。论文更进一步探讨1997年后一连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包括公民参与意识日渐高涨、规划执行力下降导致香港人对规划前景深刻反思的前因后果。论文在完成案例比较后证明了祖国坚强的后盾支持和协调作用对香港的发展极为关键,它引导了香港重大项目规划政策产生了全面迈向区域融合的转向。论文的结论是香港规划环境在回归后起了根本性的变化,香港在配合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支持力量,而这一种力量正是推进香港继续参与全球化竞争必不可少的新条件。

谢毅[4](2010)在《基于点轴理论的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期,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表现为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伴随这种发展趋势的是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急剧变化,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已经成为城市化的主要表征之一。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区域发展必然伴随着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区域发展与城镇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与区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城镇空间结构能够促进区域更好发展。点轴开发模式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基于点轴开发模式的城镇空间结构能够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自1826年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创始人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以来,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有关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我国陆大道院士于1984年首倡的点轴理论,成为了当前指导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指南。重庆市地处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唯一直辖市、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重庆市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因此,应用点轴理论来研究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建立可导致区域最佳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点轴理论为选题的切入点,梳理了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通过对研究区域内点轴体系的构成要素如:点的影响范围、轴的连接度、通达度、发展轴的等级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认为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点轴体系结构不完整,发展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等问题,形成了关于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的若干构思并与相关规划成果进行实证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既验证了点轴理论的应用,又探讨了重庆市未来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深化了自己对相关理论的应用与理解。论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点轴理论的概述。其中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对象、方法和目的,界定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引出了与研究相关的若干概念,总结了点轴理论的理论源流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章的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分析。通过应用点轴理论分析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与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内在原因,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六章。这一部分从点轴理论的基本内涵入手,紧密围绕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自己对重庆市未来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的几点构思和建议,并对点轴理论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措施和观点。

段炼[5](2009)在《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浪潮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理论框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内外新一轮“区域规划”或“城市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等行动,从实践方面也宣示了原有的国家/行政区区域层级体系已为当今以空间功能结点为枢纽、以流的通道为关联、以流量的大小为主辅的城乡经济社会网络体系逐渐取代这一趋势的出现。因此,作为区域空间功能结点的各级各类城镇建设,其向外辐射影响的规模大小、职能强弱及其空间联结完善度已超越传统的向内统一认知的空间完形、景观多样和人们心理行为感知度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世界性的城镇化进程对于区域自然资源、人类居住环境和城乡空间单元等物质形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居住拥挤、城乡冲突加剧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两大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人居环境科学的诞生,并相应产生了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大层级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其中,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及其所涉及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之间的关系协调,即以城镇化的区域推进所涉及到的人口、产业和空间三大问题为导向进行综合融贯的研究,以实现区域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选题研究即是由此产生。三峡区域是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的一个特定区域,其优良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事关三峡工程巨大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经过十余年的举国投入和区域人民的艰苦奋斗,三峡区域已完成了相关的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任务;但欠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严酷的资源环境条件构成区域人居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速提挡”的瓶颈,而且随着国家投入的结束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确立使三峡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压力骤增,也使其区域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新的战略选择。因此,论文结合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指向,总结和梳理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和区域资源环境等学科的最新动向,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为核心,构建了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人口、产业、空间“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同时,论文采用史论文案法对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纵向梳理,并结合横向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调查,完成了“资源环境容量制约下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缓解人地矛盾”、“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破解产业空虚化”、“基于地域格局特点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重组城乡空间结构”三方面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提出。第一,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是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支撑,而城镇化推进的本质特征即是城乡人口的迁移与再分布,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据人口容量确立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论文结合三峡地域开发背景中的人口增长及空间分布进程,在阐明三峡区域人地矛盾历史源流的基础上,运用相对值评价模型完成了三峡区域区县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评价;同时,论文分析了三峡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与特征,并通过各区县城镇化发展与其人口容量之间的协调度指数计算,提出了人口集聚区、稳定区和疏散区中各区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第二,经济增长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城镇化进程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竞争力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论文以三峡区域资源禀赋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分析入手,在对现状产业空虚化与结构同质化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对策,并结合区县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提出了构建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议和空间布局结构。第三,城镇化的推进与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空间结构的演进紧密相关,因此空间资源既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载体,其结构构型也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状态的指示器。论文结合三峡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与历史进程,在对其区县城镇化空间分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峡西、峡中和峡东三地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重组策略;并在整合三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的“V”型—“W”型—“U”型模式演进序列基础上编制了三峡区域空间的发展战略构想。三峡区域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对三峡区域转型期人居环境建设的尝试性探索,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中国大多数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论文最后以区域人口再分布方案及相关区县产业集群建设和空间结构重组案例,冀望对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容框架体系作进一步的完善。

蒲实,张明举[6](2009)在《成渝经济区对外交通发展基本设想》文中提出成渝经济区现有交通格局已不能满足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新要求,文中通过分析成渝经济区对外交通现状,得出对外交通不畅,制约成渝经济区与外界联系的结论,提出了要从畅通成渝经济区西拓、东进通道;完善成渝经济区北上、南下通道;构建"一干五支"叶脉形航运骨架网;强化枢纽机场,增建扩建支线机场,构建合理的航空运输网络四个方面打通成渝经济区对外快捷通道,拓展成渝经济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设想。

王鹏[7](2007)在《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一五”时期是加快铁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在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均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克服西南地区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的先天不足。在西部大开发及铁路跨越式发展政策提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下,要实现地方“十一五”规划,铁路应该是先行实施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及铁路“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路网布局,结合川渝黔两省一市在“十一五”期间的相关规划目标,对川渝黔两省一市在现阶段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及交通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区域内经济发展与铁路配套规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对处于区域核心地位的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及交通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研究当中发现的问题在铁路既有线扩能、枢纽规划布局及高速铁路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在完成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铁路、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区域内的功能优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在三种方式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终提出了和谐发展川渝黔地区交通运输网的论断。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结合川渝黔两省一市“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和近年来区域内铁路市场调查,系统分析了铁路在适应地区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提高干线能力、打破枢纽瓶颈、扩大路网规模等应对措施提供了研究依据。2、以成都为例,具体研究了成渝城市群的对外运输通道状况,并对成都市的对外交通需求进行预测,提出的结论是要加快成都、重庆两大铁路枢纽之间高速客运专线和重载货运专线的通道建设进程,以满足成渝经济圈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3、针对区域内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川渝黔地区铁路客货运快速通道的建设构想,即形成以兰昆、沪汉蓉、蓉筑穗、沪昆和西南出境通道为主的五大通道。4、综合分析比较了铁路、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区域内的功能优劣,即当运距为205km以下时优先发展公路运输,205km~1058km时优先发展铁路运输,当运距达到1058km以上时,优先发展航空运输。并阐述了各种交通方式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和谐发展川渝黔地区交通运输网的论断。

王孔敬[8](2007)在《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地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三峡地区城镇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探讨了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

李泽新[9](2006)在《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在三峡工程整体人居环境建设中,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三峡库区乃至更广大范围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和文化进步、城镇体系与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论文选题力求紧扣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着眼于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相关实践积累基础上,结合导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5057816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三峡库区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030611022)工作,作为项目研究的骨干人员,论文选择对库区的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进行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分析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及理论及其实践的技术方法:在纵向方面,总结三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及库区现代交通的发展态势,在横向方面,研究三峡库区规模和性质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技术对策。在库区的区域交通研究方面,论文从三峡周边地区、泛三峡区域、三峡库区三个地域入手,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这四个具有常规交通规划与建设类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结合流域经济开发、人居环境建设而引发的区域协作与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思考与措施;在库区的城市交通研究方面,针对道路及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三峡库区及山地城市特点,对不同规模与形态的城市、城镇,从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两方面,结合移民迁建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等技术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划与设计的技术性思考。论文研究内容分为: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的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支撑的学科体系等内容。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带来的库区城市迁建与交通工程系统建设是十分复杂的,论文介绍了国内其它流域水利工程移民迁建的基本情况,以及三峡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典型示范价值。第二章为三峡库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交通建设的关系研究,提出适应库区与山地环境的交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从地形、地貌、山脉、水系等方面,总结三峡库区城市与交通建设的地域特点;分析三峡库区的资源条件、人口与城镇分布、移民迁建特征,提出库区交通体系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第三章为三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研究,将交通建设成就融入三峡地区历史文化范畴。包括三峡地区古代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桥梁建筑成就、街道空间格局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交通建设历史遗产保护对三峡库区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谭欣[10](2006)在《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十年跟踪 ——库区中心城市万州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十年跟踪系列研究的一部分。三峡工程建设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是三峡地区生存环境的一次大调整、大发展。自三峡工程1994年开工以来的十年建设,库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库区中心城市万州的人居环境特点、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及存在不足等方面在库区具有典型性。本论文探讨了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十年发展,以万州案例为核心,调查分析了这个当年名列“成渝万”之列的滨江山城,从三峡动工时25万人的中等城市,十年扩展为50余万人,40平方公里的组团式大城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也暴露出快速建设下社会空间结构重构不完善,产业空心化,就业困难,人地矛盾加剧,城市建设特色消失等问题,集中反映了库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问题。本论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了万州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文化、空间美学等人居环境系统中重要部分的十年建设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通过对万州案例的研究,摸索出适于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对策。 本论文分八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三峡工程对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概况。第二章,万州城市人居环境十年建设评述。对万州基本情况、重要地位,十年人居环境发展及在库区的典型性作了论述。第三章,万州10年人居环境建设中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的探讨。重点对社会经济系统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同步等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万州10年发展中几个城市规划问题的探讨,重点对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城市性质,空间结构,用地规划及住区规划建设进行探讨。第五章,万州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研究。重点对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安全防灾等问题进行研究。第六章,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美学的一些问题分析。重点对在城市迅速扩展中文化及空间特色消失、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第七章,万州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些思路与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第八章,结论。总结肯定了万州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正视存在问题,并讨论万州案例研究成果对库区城市的运用。 本文正文约13万字。

二、万宜铁路开工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宜铁路开工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万里长江变通途——长江干流上的91座大桥(论文提纲范文)

四川省境内11座
重庆市境内33座
湖北省境内22座
湖北省与湖南省交界处1座
江西省与湖北省交界处3座
安徽省境内7座
江苏省境内11座
上海市与江苏省交界处1座
上海市境内2座

(2)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五”建设情况回顾
    西部大开发建设成绩
    重点建设项目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建设情况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规划要点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
        重点区域经济带动全局发展的新思路
“十二五”期间西部大开发建设重点
    强化铁路建设
    完善公路网络
    优化民航布局
    加强水利建设
    畅通能源通道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

(3)香港回归前后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比较 ——以机场及高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香港规划何去何从?
        1.1.1 全球化开启了新时代
        1.1.2 “一国两制”下的新规划
        1.1.3 香港在 21 世纪面临的挑战
        1.1.4 香港出了什么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关于“一国两制”中的跨界融合
        1.2.2 关于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贡献位置和方式
        1.2.3 关于香港规划政策及区域跨界规划理论
        1.2.4 关于香港第四次创业的方向:与国家并肩前进
    1.3 研究目标
        1.3.1 探讨香港规划的新问题
        1.3.2 建议香港规划的新政策
        1.3.3 分析香港规划的优劣势
    1.4 研究方法
        1.4.1 个案比较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深度访谈法
        1.4.4 实地调查法
        1.4.5 归纳结论
    1.5 论文结构
第1部份 重大项目规划的理论及研究
    第2章 理论结构
        2.1 重大项目时代的来临
        2.1.1 项目界定:体大思精、无与伦比
        2.1.2 不巧地标的的兴起
        2.1.3 项目形态:空间与科技
        2.1.4 重大项目为何瞩目?
        2.2 重大项目规划的考虑和运作
        2.2.1 混合“计划”和“市场”的思想
        2.2.2 因子分析与反馈综合的系统
        2.2.3 多层次与多方面的规划过程
        2.2.4 非一般项目带来非一般的挑战
        2.2.5 各级规划政策与重大项目的互动关系
        2.3 小结
    第3章 重大项目与区域空间规划的关系
        3.1 区域空间规划概说
        3.1.1 区域空间规划经典理论再探
        3.1.2 区域空间规划目标的演进
        3.1.3 区域融合的要义
        3.2 重大项目在区域空间规划中的角色
        3.2.1 整构空间的缔造者
        3.2.3 长远发展的支持者
        3.2.4 两层功能的推动者
        3.3 重大项目在区域规划中的意义
        3.3.1 左右区域经济的成败
        3.3.2 促进和加速城市的兴衰
        3.3.3 区域政治的重要宣示
        3.3.4 区域社会的共有资产
        3.4 小结
第2部份 香港重大项目研究
    第4章 香港重大项目的概况及规划
        4.1 香港重大项目概述
        4.1.1 沧海桑田的见证
        4.1.2 项目种类的偏向性
        4.1.3 项目性质的特殊性
        4.2 香港重大项目的规划目标及体制
        4.2.1 两层规划架构:决策和执行
        4.2.2 规划体制特点的变化
        4.2.3 成功的关键:跨境协调机制
        4.2.4 五个规划目标的演进
        4.2.5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的新方向
        4.3 小结
    第5章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5.1 政府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累积
        5.1.1 香港总体发展蓝图制定工作的过去与未来
        5.1.2 解决特殊问题的专题性研究
        5.2 非政府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累积
        5.2.1 研究焦点(一):区域融合
        5.2.2 研究焦点(二):交通基建
        5.3 小结
第3部份 香港重大项目的规划案例
    第6章 案例研究的基本考虑
        6.1 挑选案例的原则:可比、可研及可议
        6.1.1 可比性基于份量、内容及时间的对称性
        6.1.2 可研性基于资料的开放性
        6.1.3 可议性基于观点的不一致性
        6.2 挑选案例的方法与过程
        6.2.1 可选案例的调查
        6.2.2 可选案例的筛选
    第7章 香港国际机场规划案例研究
        7.1 香港航空基础建设概述
        7.1.1 从沙田浅滩到赤鱲角跑道:香港飞过的一个世纪
        7.1.2 新世纪新机场
        7.2 香港国际机场的规划研究
        7.2.1 本地与内地环境揭示的问题
        7.2.2 规划目标的两面
        7.2.3 漫长规划 50 年
        7.2.4 10 大机场核心计划项目
        7.2.5 规划政策透析回归前的规划状况
        7.2.6 新机场规划的成果与缺失
        7.3 小结
    第8章 香港高速铁路规划案例研究
        8.1 香港铁路基础建设概述
        8.1.1 香港铁路百年: 连系各区、接通内外
        8.1.2 境内及跨境铁路网现况
        8.2 香港高速铁路的规划研究
        8.2.1 香港小背景与内地大背景的分析
        8.2.2 关于全国及区域的两层规划目标
        8.2.3 迟来的决策及曲折的过程:香港高铁规划的3个阶段
        8.2.4 香港高铁宏图的规划内容
        8.2.5 规划政策透析回归后的规划状况
        8.2.6 香港高铁的预期成果与缺失
        8.3 小结
第4部份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第9章 香港国际机场与高速铁路规划政策的比较分析
        9.1 规划背景比较分析
        9.1.1 规划及政治环境的比较
        9.2 回归前后规划策略的比较分析
        9.2.1 规划目标的调整:从“独赢”到“共赢”
        9.2.2 规划方法的调整:从“主动”到“被动”
        9.3 回归前后规划条件的比较分析
        9.3.1 国际环境追求交通速度的因素
        9.3.2 内地环境促成 4 个规划视野层次的因素
        9.3.3 本地环境争取平衡政治、社会及经济利益的因素
        9.3.4 新机场及香港高铁实例的综合比较
        9.4 回归前后规划政策比较的启示
        9.4.1 回归及“一国两制”为香港带来独特的发展机遇
        9.4.2 香港从侧重“国际”到“国际”“国内”并重的区域角色转变
        9.4.3 协调机制是“一国两制”下规划政策的关键操作平台
        9.4.4 保持弱界线作用有利“一国两制”下的区域融合
        9.5 小结
    第10章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方向的建议
        10.1 香港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可能贡献
        10.1.1 第一层次贡献:保持香港社会繁荣、民生安定
        10.1.2 第二层次贡献:促进祖国建设事业
        10.1.3 第三层次贡献:立足中国服务全球化大环境
        10.2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目标的新方向
        10.2.1 五个层次的规划目标策略
        10.2.2 建立更完善的“公民参与”机制
        10.2.3 创新的经济主导形态跨界规划
        10.2.4 坚持可持续发展规划战略
    第11章 结论
        11.1 案例比较的结论
        11.1.1 香港政府重视规划的政策在回归前后基本不变,但民主化进程使规划执行面对更复杂的挑战
        11.1.2 回归使香港城市规划需要承担国家责任的新使命
        11.1.3 发展目标的国际性和国内性不平衡是香港回归后被边缘化的主因
        11.1.4 区域性重大项目的规划合作是香港在全球化竞争和区域协调中的突破策略
        11.1.5 香港需要利用回归后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应对全球化竞争及地区发展的挑战
        11.2 论文的贡献
        11.2.1 政治方面:两层“实践”和“检验”
        11.2.2 理论方面: 研究参考价值、归纳、解释及补充
        11.2.3 规划方面:针对“国内境外”状况的可行方法
        11.2.4 应用方面:对决策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11.3 论文的创新点
        11.3.1 题目创新: 香港重大项目及其规划历史的新探索
        11.3.2 角度创新:以回归前后规划案例比较研究解构香港深层次矛盾问题
        11.3.3 方法创新:利用“一轴两点”作为案例分析框架
        11.3.4 建议创新: 经济主导跨界规划方式
        11.4 论文成果的意义
        11.4.1 沟通“两制”及支持祖国建设事业的意义
        11.4.2 帮助香港反思过去及开辟未来的意义
        11.5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点轴理论的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理论发展的需要
        1.1.2 现实发展的需要
        1.1.3 课题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点轴理论
        1.3.2 点
        1.3.3 轴
        1.3.4 发展轴
        1.3.5 城镇空间结构
        1.3.6 一圈两翼
    1.4 相关范围界定
        1.4.1 研究的空间范围
        1.4.2 "一圈"
        1.4.3 都市区
        1.4.4 渝东北翼
        1.4.5 渝东南翼
        1.4.6 研究的时间范围
        1.4.7 研究范围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现状
        1.6.1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现状
        1.6.2 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1.7 小结
2 点轴理论概述与应用
    2.1 点轴理论的基础
        2.1.1 中心地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生长轴理论
    2.2 点轴理论的主要内容
        2.2.1 点轴系统的形成过程
        2.2.2 发展轴的结构与类型
        2.2.3 点轴体系的作用机制
        2.2.4 点轴系统的等级与体系
    2.3 点轴理论的拓展
        2.3.1 双核结构模式论
        2.3.2 轴线区域开发模式论
        2.3.3 网络开发模式论
    2.4 点轴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2.4.1 "T"型结构模式
        2.4.2 其它案例
    2.5 小结
3 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过程
    3.1 阶段一——农业社会时期
        3.1.1 点的产生
        3.1.2 点的类型
        3.1.3 轴的类型
        3.1.4 发展轴
        3.1.5 此阶段城镇空间结构特点
    3.2 阶段二——工业社会初期至重庆直辖前时期
        3.2.1 开埠至抗战前时期
        3.2.2 抗战时期
        3.2.3 新中国成立至直辖前时期
    3.3 阶段三——重庆市直辖以来
        3.3.1 点的发展
        3.3.2 轴的发展
        3.3.3 发展轴的发展
        3.3.4 直辖以来城镇空间结构的特点
    3.4 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3.4.1 地理环境
        3.4.2 交通条件
        3.4.3 城市产业
    3.5 小结
4 重庆市域点轴要素现状分析
    4.1 点的现状分析
        4.1.1 点的规模等级
        4.1.2 城镇化水平
        4.1.3 点的职能类型
        4.1.4 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4.1.5 点的影响范围研究
        4.1.6 存在的问题
    4.2 轴的现状分析
        4.2.1 轴的类型
        4.2.2 轴的运输能力
        4.2.3 轴的空间分布特征
        4.2.4 连接度分析
        4.2.5 通达度分析
        4.2.6 存在的问题
    4.3 发展轴的现状分析
        4.3.1 发展轴的类型
        4.3.2 发展轴的层次分析
        4.3.3 发展轴的等级分析
        4.3.4 发展轴的发展阶段分析
        4.3.5 存在的问题
    4.4 小结
5 基于点轴理论的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的构思
    5.1 构建点轴体系的思路
        5.1.1 总体思路
        5.1.2 总体措施
        5.1.3 组织原则
        5.1.4 构思逻辑
    5.2 点轴体系的构思
        5.2.1 关于发展轴的构思
        5.2.2 关于点的构思
        5.2.3 关于轴的构思
        5.2.4 关于点轴体系的构思
        5.2.5 关于三大地区的构思
    5.3 与现有规划成果的比较
        5.3.1. 总规相关规划内容简介
        5.3.2. 成果比较与分析
    5.4 小结
6 总结
    6.1 关于未来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
    6.2 关于点轴理论的思考
    6.3 创新点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三峡区域
        1.2.2 快速城镇化
        1.2.3 区域人居环境
        1.2.4 人口再分布
    1.3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述评
        1.3.1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1.3.2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3.3 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1.4 研究目的、方法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结构
2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建构
    2.1 “三位一体”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框架
        2.1.1 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2.1.2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2.2 区域人口空间过程
        2.2.1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再分布
        2.2.2 人口空间再分布路径
    2.3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
        2.3.1 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
        2.3.2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2.4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2.4.1 城乡地域变迁中的空间结构演进
        2.4.2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途径
    2.5 小结: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几点理论认识
3 三峡区域人口迁移与空间再分布
    3.1 人口的动态发展特征
        3.1.1 地域开发与建制沿革
        3.1.2 人口发展简述
        3.1.3 移民主导下的三峡人口发展特征
    3.2 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3.2.1 人口空间分布
        3.2.2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因素的相关性
        3.2.3 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评价
    3.3 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
        3.3.1 三峡区域城镇化历史
        3.3.2 现状城镇化水平分析
    3.4 三峡区域人口再分布指引
        3.4.1 城镇化发展指数研究
        3.4.2 人口容量指数研究
        3.4.3 基于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上的人口再分布指引
    3.5 小结:三峡区域人口迁移与空间再分布的几点结论
4 三峡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
    4.1 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
        4.1.1 资源条件分析
        4.1.2 历史进程分析
        4.1.3 产业发展与生态变迁
    4.2 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4.2.1 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4.2.2 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4.2.3 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4.3 产业结构优化
        4.3.1 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及重点领域
        4.3.2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4.3.3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对策
    4.4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空间布局
        4.4.1 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
        4.4.2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4.4.3 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4.5 小结:三峡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结论
5 三峡区域城乡演进与空间结构重组
    5.1 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5.1.1 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基底
        5.1.2 城乡关系演变历程
        5.1.3 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5.2 城镇化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
        5.2.1 城镇化空间分异现象
        5.2.2 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5.2.3 空间结构问题分析
    5.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3.1 峡西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3.2 峡中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3.3 峡东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4 人口功能区基础上的三峡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5.4.1 界定人口功能区
        5.4.2 人口功能区演进模式讨论
        5.4.3 人口功能区演进基础上的三峡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5.5 小结:三峡区域城乡空间演进与空间结构重组的几点结论
6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几个问题探索
    6.1 三峡区域人口再分布指引
        6.1.1 人口再分布的城镇化推进问题探析
        6.1.2 区县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指引
    6.2 万州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6.2.1 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基础
        6.2.2 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6.3 江津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空间结构重组
        6.3.1 江津区域空间结构建设基础
        6.3.2 影响因子及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6.4 小结: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几个问题探索的几点结论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7.2.1 研究难点
        7.2.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三峡区域相关调查情况表
    B 论文数据处理基础数据表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及参与的科研 课题、获奖情况

(6)成渝经济区对外交通发展基本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区域对外交通的目的和意义
二、成渝经济区现有交通格局已不能满足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新要求
三、交通对外不畅,制约了成渝经济区与外界的联系
四、畅通对外快捷通道,拓展成渝经济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一)畅通成渝经济区西拓、东进通道
    (二)完善成渝经济区北上、南下通道
    (三)构建“一干五支”叶脉形航运骨架网,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骨干作用
    (四)强化枢纽机场,增建扩建支线机场,构建合理的航空运输网络

(7)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川渝黔地区铁路发展现状
    1.3 川渝黔地区社会发展对铁路的需求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第2章 "十一五"川渝黔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区域内铁路市场调查
    2.1 四川省
    2.2 重庆市
    2.3 贵州省
    2.4 两省一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2.5 两省一市铁路运量趋势
    2.6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吸引区内经济现状及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2.6.1 2006年吸引区两省一市经济现状
        2.6.2 2006年吸引区两省一市社会运量现状
        2.6.3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主要营销指标完成情况
        2.6.4 2007年吸引区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2.7 客流趋势预测
        2.7.1 客运市场分析
        2.7.2 2006年铁路定期客流旅客问卷调查情况
        2.7.3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春、暑运及黄金周旅客运输完成情况
        2.7.4 2007年铁路客运市场预测分析
    2.8 货源趋势预测
        2.8.1 2007年两省一市铁路市场需求
        2.8.2 2007年市场铁路货源变化情况
        2.8.3 铁路有效货源预测
    2.9 运输能力分析
        2.9.1 线上能力
        2.9.2 点上能力
        2.9.3 局间交接口能力
        2.9.4 机车能力
        2.9.5 能力补强重点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渝城市群的对外交通发展
    3.1 成渝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3.1.1 成渝城市群的比较优势
        3.1.2 成渝城市群的劣势
    3.2 成都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3.2.1 公路、铁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3.2.2 民航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3.3 成都市对外运输通道现状
        3.3.1 成渝通道现状
        3.3.2 铁路运输服务水平
        3.3.3 公路运输网络服务水平
        3.3.4 成都市对外运输存在的问题
    3.4 成都市对外交通需求预测
        3.4.1 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3.4.2 客运量预测
        3.4.3 货运量预测
        3.4.4 方向运量比重预测
        3.4.5 方向运量预测
        3.4.6 成渝方向客运交通量预测
        3.4.7 成渝方向货运交通量预测
    3.5 成都市对外交通的规划研究
        3.5.1 成都市对外交通成渝方向的规划研究
        3.5.2 广域网运输大通道的规划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川渝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目标
        4.1.1 四川省
        4.1.2 重庆市
        4.1.3 贵州省
    4.2 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路网总体规模不够
        4.2.2 干线能力不足
        4.2.3 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不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2.4 枢纽能力不足,设施不健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川渝黔地区铁路客货运快速通道建设
    5.1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5.2 高速铁路的优势
    5.3 川渝黔地区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
        5.3.1 四川省以成都为中心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
        5.3.2 重庆市客货运通道建设
        5.3.3 贵州省以贵阳为中心的客货运通道建设
        5.3.4 西南出境通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大铁路枢纽建设及运量规划
    6.1 三大枢纽概况
        6.1.1 成都枢纽
        6.1.2 重庆枢纽
        6.1.3 贵阳枢纽
    6.2 三大铁路枢纽客货运建设规划
        6.2.1 成都枢纽
        8.2.2 重庆枢纽
        6.2.3 贵阳枢纽
        6.2.4 货运战略装车点建设
        6.2.5 货场功能的完善
        6.2.6 机车车辆基地建设
    6.3 三大枢纽客货运规划建设保障措施
        6.3.1 优化运输组织,挖掘运输潜力,努力实现运输效率效益最大化
        6.3.2 推进枢纽站场现代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铁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货服务体系建设
    7.1 面向客货需求,加强市场营销
        7.1.1 巩固和提高铁路在中长途客运和大宗货运市场中的份额
        7.1.2 提高短途客运和高附加值货运市场份额
        7.1.3 重点拓展商务高端客流和旅游客流
    7.2 完善客运服务设施,提高竞争力
        7.2.1 完善客运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7.2.2 提高客站自动化水平,为旅客提供便捷的乘车服务
    7.3 补强货运设施,完善货场功能
    7.4 以信息化手段完善客货运服务体系
        7.4.1 实现运输管理智能化
        7.4.2 实现客货营销管理社会化
        7.4.3 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7.4.4 实现面向客户的旅客出行信息及货运信息地有效传递
    7.5 大力引进新型客车车辆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和谐发展西南综合交通运输网
    8.1 公路、铁路、航空发展现状及趋势
        8.1.1 我国公路建设与发展概况
        8.1.2 我国航空发展概况
        8.1.3 我国铁路建设与发展概况
        8.1.4 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2 三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功能定位
        8.2.1 铁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8.2.2 公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性
        8.2.3 民航运输的技术经济特性
        8.2.4 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
        8.2.5 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8.3 铁路快速发展的动因
        8.3.1 铁路建设与国民经济计划的适应性
        8.3.2 四川、贵州及重庆的客货运输总体需求增长
        8.3.3 铁路建设面临的紧迫性
    8.4 区域背景下西部铁路建设的必要性
        8.4.1 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的区域特性
        8.4.2 区域内未来铁路运量预测
        8.4.3 区域内铁路建设面临的形势
        8.4.4 成渝运输市场的竞争概况及趋势
    8.5 发达国家铁路发展水平以及对我国铁路建设的启示
        8.5.1 工业化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的特点
        8.5.2 工业化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的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趋势
        8.5.3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8.5.4 对我国现阶段铁路运输的对策建议
    8.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主要工作业绩

(8)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三峡地区城镇发展与研究现状
    1.三峡地区城镇发展现状
        (1) 三峡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城镇空间分布不平衡, 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 城镇体系发展水平层次低, 集聚规模小, 经济造血功能低, 许多城镇功能雷同
        (3) 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城镇建设资源配置不科学, 城乡统筹缺失
        (4) 三峡地区城镇发展存在的其他问题
    2.三峡地区城镇发展的研究现状
二 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 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需要
        (2) 消除区域生态安全隐患与完成脱贫任务的需要
        (3) 解决民族问题的需要
    2.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1) 国家政策环境的改善与支持
        (2) 地方政府观念和态度的转变
        (3) 物质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
三 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城镇空间布局应坚持“点—轴—圈”发展的动态模式
    2.城镇具体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
        (1) 城镇发展轴的确定
        (2) 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
        (3) 次区域城镇圈的培育
    3.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9)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理论支撑与认识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三峡库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与交通建设的关系
    2.1 区域地形地貌工程性特点分析
    2.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2.3 区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与交通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三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
    3.1 驿道与驿站
    3.2 桥梁建筑
    3.3 城市街道格局
    3.4 本章小结
4 三峡库区城镇体系建设与交通网络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4.1 库区城镇体系建构与交通网络建设的协调发展
    4.2 重庆都市圈建设对三峡库区交通发展的促进
    4.3 三峡库区综合交通系统建设的宏观认识
    4.4 本章小结
5 三峡库区区域交通发展研究
    5.1 库区公路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5.2 铁路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5.3 水运交通发展与库区城市建设的关系
    5.4 航空运输发展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三峡库区城市交通系统研究
    6.1 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与调控机制
    6.2 城市交通的发展策略
    6.3 适应库区特点的城市道路建设方法
    6.4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策略
    6.5 港口建设、水运交通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
    6.6 交通枢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促进
    6.7 本章小结
7 三峡库区综合交通发展的实例研究
    7.1 重庆主城区滨江地带交通组织及城市水运交通发展前景探索
    7.2 万州区综合交通建设发展研究
    7.3 云阳新县城城市交通建设发展剖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十年跟踪 ——库区中心城市万州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1.3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2 主要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
        1.3.1 三峡工程与三峡库区概况
        1.3.2 三峡工程对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
        1.3.3 库区城市10 年人居环境发展概况
2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10 年建设评述
    2.1 万州的基本情况与重要地位
        2.1.1 万州的历史沿革与概况
        2.1.2 万州在三峡库区的重要地位
        2.1.3 万州中心地位因素分析
    2.2 万州10年人居环境建设概述
        2.2.1 三峡工程建设前城市人居环境概况
        2.2.2 万州10 年人居环境建设发展历程
        2.2.3 万州现状人居环境建设评述
    2.3 万州人居环境在库区的典型性分析
        2.3.1 城市人居环境特点的典型性
        2.3.2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成就的典型性
        2.3.3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不足的典型性
    2.4 本章小结
3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中社会经济问题探讨
    3.1 转型与移民双重压力下的社会发展
        3.1.1 转型与移民双重作用下万州社会发展概况
        3.1.2 “三个六万”的万州社会状况分析
        3.1.3 移民空间分区与再流动问题的分析
        3.1.4 移民社区情况调查与分析
        3.1.5 移民城市的社会稳定问题分析
        3.1.6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思考
    3.2 行政管理体制对万州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
        3.2.1 行政管理体制对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
        3.2.2 万州行政管理体制变化的影响分析
        3.2.3 体制问题的探索
    3.3 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分析
        3.3.1 总体经济的发展变化
        3.3.2 产业发展与“库区产业空心化”
        3.3.3 建设高成本与资金短缺的矛盾
    3.4 与工业化不匹配的城市化问题分析
        3.4.1 万州的城市化发展与特殊的城市化因素
        3.4.2 工业化不足与正规就业不够的万州城市化困惑
        3.4.3 正规就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城市化思索
    3.5 本章小结
4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城市规划问题研究
    4.1 万州城市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
        4.1.1 总体规划编制及实施
        4.1.2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实施
        4.1.3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编制及实施
        4.1.4 移民迁建规划编制及实施
        4.1.5 规划编制体系完善的对策建议
    4.2 万州城市规模的分析
        4.2.1 十年城市规模的发展变化
        4.2.2 环境容量对城市规模的限制
        4.2.3 城市规模的规划确定
        4.2.4 新动力下城市规模有序扩张的思考
    4.3 万州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4.3.1 万州十年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4.3.2 万州现状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4.3.3 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动力及趋势分析
        4.3.4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完善的思考
    4.4 城市用地布局问题的探讨
        4.4.1 万州用地构成发展变化及分析
        4.4.2 万州城市用地布局发展变化及分析
        4.4.3 用地强度空间分布变化及分析
        4.4.4 用地动态、混合布局发展思考
    4.5 城市住区建设问题的分析
        4.5.1 万州住区情况的十年发展变化
        4.5.2 万州住区规划编制及实施概况
        4.5.3 万州住区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4.5.4 万州房地产变迁发展与住区建设
        4.5.5 创建舒适住区环境的思考
    4.6 本章小结
5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5.1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些问题分析
        5.1.1 万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基本情况
        5.1.2 区域性交通枢纽与复杂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
        5.1.3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分析
        5.1.4 环卫设施系统建设问题分析
        5.1.5 城市主要基础设施发展的对策建议
    5.2 城市建设中生态系统有关问题的研讨
        5.2.1 万州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变化概况
        5.2.2 万州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5.2.3 消落带――世界级难题的探索
        5.2.4 建设友好持续的城市生态体系的思考
    5.3 城市建设中环境有关问题的分析
        5.3.1 万州城市环境的发展变化基本情况
        5.3.2 万州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5.3.3 对万州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
    5.4 城市防灾及城市安全有关问题的研讨
        5.4.1 万州综合防灾规划建设的发展情况
        5.4.2 万州防洪规划建设与问题分析
        5.4.3 万州防治山地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5.4.4 建立有力保障的城市安全体系的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城市文化与空间美学问题分析
    6.1 城市文化变迁与形成问题的分析
        6.1.1 三峡文化和淹没前城市的文化反映
        6.1.2 十年建设中城市文化特点的变化与缺失
        6.1.3 库区文化的形成和城市文化的新反映
        6.1.4 新三峡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运用的思索
    6.2 历史文化保护缺失问题的分析
        6.2.1 移民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变迁
        6.2.2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现状
        6.2.3 历史文化保护与延续的思考
    6.3 万州城市空间特点变化的美学评析
        6.3.1 淹没前城市空间构成的特点分析
        6.3.2 城市迁建中城市空间特点的变化
        6.3.3 万州城市意象变迁与特色丧失
        6.3.4 滨水地带的空间美学问题分析
        6.3.5 山水城市特色空间塑造的思考
    6.4 万州建筑美学问题分析
        6.4.1 传统的山地城市建筑美
        6.4.2 变迁中城市建筑的美学评析
        6.4.3 塑造城市建筑美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些思路与对策建议
    7.1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思路的一些探索
        7.1.1 几个主要理论对万州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7.1.2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必须要考虑的背景因素
        7.1.3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的思路探索
    7.2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措施探索
        7.2.1 对现状人居建设方式不足的剖析
        7.2.2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发展措施的探索
    7.3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目标体系的探索
        7.3.1 主要的人居建设目标体系研究的借鉴
        7.3.2 万州人居建设目标体系的建议
    7.4 人居环境建设实施管理保障的探讨
        7.4.1 政府管理的保障
        7.4.2 政府相关部门的保障
        7.4.3 立法与准立法的保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万宜铁路开工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万里长江变通途——长江干流上的91座大桥[J]. 李志启. 中国工程咨询, 2013(10)
  • [2]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报告[J]. 蓝兰.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2(08)
  • [3]香港回归前后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比较 ——以机场及高铁为例[D]. 姚展鹏. 清华大学, 2011(11)
  • [4]基于点轴理论的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实证研究[D]. 谢毅. 重庆大学, 2010(02)
  • [5]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段炼. 重庆大学, 2009(10)
  • [6]成渝经济区对外交通发展基本设想[J]. 蒲实,张明举.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7]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D]. 王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8]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J]. 王孔敬. 城市问题, 2007(03)
  • [9]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D]. 李泽新. 重庆大学, 2006(05)
  • [10]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十年跟踪 ——库区中心城市万州案例研究[D]. 谭欣. 重庆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万宜铁路开工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