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咳嗽饮食禁忌

儿童咳嗽饮食禁忌

一、孩子咳嗽饮食宜忌(论文文献综述)

田丽[1](2021)在《“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理论进行学术思想总结和理论探讨,论述该理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分析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尝试总结健康儿童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并为“儿为虚寒”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研方向和思路。3.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制定的儿童变应性鼻炎健康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初步验证“儿为虚寒”理论在岭南地区以外儿童人群的适用性。4.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为变应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小儿体质认识的古籍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儿为虚寒”体质观的学术理论渊源、学术理论特点,通过与传统小儿体质认识进行对比,分析其创新性。2.以“许尤佳、儿为虚寒”为关键词、主题词,网络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儿为虚寒”理论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汇总、梳理、分析,总结“儿为虚寒”理论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许师“儿为虚寒”理论的学术思想内涵。3.检索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数据库,纳入197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所有以健康儿童为调查对象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基本特征、研究结果、方法学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Stata15.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健康儿童人群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及图形绘制,按年龄分段、性别、研究人群所在地域进行亚组分析,用Q检验来评价异质性,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4.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以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间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长治疗意愿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治疗,观察组A采用中药颗粒剂口服,观察组B采用中药颗粒剂联合中医健康管理方案。观察周期为24周,每4周随访一次,并于入组时、第12周、第24周记录患儿鼻炎症状评分、中医日常表现积分等,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中,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儿为虚寒”体质观以内经“重阳”思想为根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与传统小儿体质理论并无矛盾。2.通过检索,共获得37篇“儿为虚寒”理论相关研究文献,包括理论综述、文献研究共18篇,临床研究19篇,实验研究1篇;研究内容包括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相关研究13篇,儿童体质及保育研究3篇,小儿脾胃疾病诊治7篇,其他小儿肺系疾病7篇,小儿肾系疾病4篇,涉及到疾病种类10种,取得了临床良好疗效,并进行了研究验证。3.纳入41篇文献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系统评价,包括横断面研究24篇,病例对照研究15篇,队列研究2篇。发表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58.5%)和学位论文(41.5%),研究设计类型主要为横断面研究(58.5%),其次为病例对照研究(36.6%);2009年之后发表文献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研究地域以华南地域最多(29.3%);高校和医院是开展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的主体。方法学方面:中医体质分型标准多直接使用王琦体质九分法标准或改良标准,并采用量表测评法为主进行儿童体质测量与判定,方法质量学评价总体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纳入26项研究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meta分析,包括16项横断面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1项为队列研究,涉及总样本量为15080例。结果显示:健康儿童人群中比例最高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占41%(30%-53%),其余根据比例高低依次为阴虚质(15.76%)、气虚质(14.18%)、阳盛质(11.13%)、痰湿质(9.61%)、特禀质(7.35%)、阳虚质(7.03%)等。年龄亚组分析结果:0-6岁年龄段儿童中气虚质(21.93%)、阳虚质(10.93%)、阳盛质(17.84%)的比例均分别高于7-14岁年龄段气虚质(6.83%)、阳虚质(2.75%)、阳盛质(3.4%)的比例,而7-14岁年龄段儿童中平和质的比例(52.34%)高于0-6岁年龄段平和质的比例(26.96%);地域亚组分析结果:南方平和质、阳虚质的比例低于北方,阴虚质、气虚质、阳盛质、痰湿质的比例高于北方,南方湿热质的比例高于北方。方法质量学评价:16项横断面研究方法的质量学评价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9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总体偏低,存在较高偏倚风险。4.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病例105例,其中对照组35例,观察A组35例,观察B组35例。研究中脱落8人,剔除9人,最终88例患儿完成研究,其中对照组29例,观察A组31例,观察B组28例。三组患儿数据的人口学资料、试验分析资料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1)中医体质分布情况88例纳入患儿中,各体质类型分布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平和质,其中以气虚质最多,其次为痰湿质、阳虚质。(2)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第12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示3组患儿12周时的鼻炎症状总评分及4项具体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12周与入组前前后差值)在症状总评分方面、每日擤鼻次数方面,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多重比较结果为观察组B、观察组A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第12周: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各项症状评分以及总评分方面,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鼻炎症状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鼻塞次数方面,观察组A在鼻炎症状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第12周前后差值)显示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入组前: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连续喷嚏个数、鼻痒方面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擤鼻次数、鼻塞及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观察组B的鼻炎症状总评分以及4项具体评分,与入组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入组前后差值)显示观察组B在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方面与治疗组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仅在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变应性鼻炎总体疗效评价12周时,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观察组A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日常生理表现积分24周与入组前的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日常生理总积分、除精力以外其他11个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除皮肤以外11个具体评分方面,观察组B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全部12个具体评分方面,均较入组前提高,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与入组前的组间比较显示:3组患儿在日常生理总积分以及除舌苔以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总积分以及除舌苔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在总积分以及面色、排便、口气、患病情况方面优于观察组A(P<0.05)。(5)中医体质改善效果总评价中医体质改善结果的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B与对照组、观察组A与对照组、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为虚寒”体质学说是许尤佳教授提出的关于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的创新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已被应用于儿科各类疾病诊治、中医体质研究、儿童保健研究中,取得了显着临床效果,并得到了研究验证。2.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早中期发展阶段,缺乏大样本、高质量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如何界定年龄阶段、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划分类型,中医儿童体质量表的编制,量表或调查问卷的制定及科学性评价等,目前都存在较大争议,是小儿体质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小儿体质研究仍亟需进一步发展。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是健康儿童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且随着年龄增长,健康儿童人群中气虚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下降,而平和质的比例则升高;健康儿童人群中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南方要高于北方,而平和质、气虚质,则北方高于南方。但受原始文献研究质量及其他等因素所限,本次研究结果可能具有明显偏倚性,有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健康儿童中医体质调查研究进一步验证。3.临床研究初步验证了以“儿为虚寒”体质观指导郑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其中以该理论指导建立的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在中药停止后,仍可一定程度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病情,减少复发,提高中药方案疗效的持续性。同时,该方案尚可有效调节改善患儿脾胃功能,继而改善体质,并可能通过体质的改善,最终达到减少疾病发作的目的,为构建儿童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思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样本量少等因素,部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蒿杰[2](2020)在《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生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高地位的重要哲学概念之一,人口数量、儿童健康也是历朝历代普遍重视的社会问题,“小儿医”由此应运而生。然“小儿科”素有“哑科”之称,这对儿科疾病的诊治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古代中医理论背景下,在长期社会医疗实践中,中医儿科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宋以前这段时期,是中医儿科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时期,为后世儿科的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宋以前散落在各古籍文献中关于中医儿科内容的记述,以时间顺序为轴,用历史的眼光纵向明晰宋以前中医儿科的演进轨迹,又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等多个角度,横向梳理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与成就。通过一线多点相结合的方式,从现有文献着录中挖掘宝贵资源,大致还原中医儿科从萌芽到确立的历史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宋以前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情况,以期古为今用,文献助益临床。先秦时期在甲骨文“疾”字六形中,便有了关于儿科疾病“疾子”的记录;《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出现了“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是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被称为“医书之祖”的《黄帝内经》中,已有对儿科理论的阐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入咸阳为小儿医;成书于隋唐时期的敦煌出土古医籍中,多处均涉及儿科疾病;大致成书于汉唐不着撰人的《颅囟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是有“先妇人小儿”为“崇本之意”的论述。可见针对小儿群体的医疗活动逐渐受到重视,中医儿科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宋以前对小儿生理认识方面,其一,划定了小儿的年龄分界,将16~18岁以下认定为小儿;其二,总结出从怀胎时期到小儿出生后全过程的生长发育规律,对于何时爬、坐、立、走、咳笑、学语、应人等时间节点都给出详细论述,且认识到男女生长周期不同步,女孩要早于男孩的客观现象,并给出中医理论的阐释;其三,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在脏腑娇弱、形气未充的同时,又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四,认识到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周期性发热,并伴随一些特殊症状。医家认为一般情况若小儿并无痛苦,则无需治疗,并提出了变蒸学说来解释这一现象,指出变蒸为小儿长养气血。宋以前对小儿病理认识方面,其一,发现小儿虽然具有易于患病、传变迅速的特点,但如果治疗及时又具有易趋康复的特点,这为小儿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指导思想;其二,指出小儿的发病原因,总体与大人相类似,不外乎外感、内伤与其他因素。但由于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尤其在外感、乳食、惊吓这三个方面,为小儿常见的致病因素;其三,这一时期胎毒学说的提出,丰富了对小儿病因的认识,对某些特殊病症给出病因病机的阐述。对小儿病理的清晰认识,于小儿日常养护与疾病治疗意义重大。宋以前对小儿诊断认识方面,总体上也采取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式。但在具体诊法时,因小儿心智未全,问诊多依据其监护人;因小儿发育未完,脉诊与成人相比,脉位较短、至数较快,约78至为平脉,故而望诊在小儿诊断中尤其重要。此外还根据小儿皮肤娇嫩的特点,发展出小儿指纹诊法,对3岁以下小儿的诊断意义重大。然而在宋以前这一阶段,小儿指纹诊法还处于开始形成的初期,虽出现了相关论述,但尚不完善。宋以前对小儿治疗认识方面,治疗用药总体依照成人。然因小儿具有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以及既易于传变又易于康复的病理特点,在对小儿疾病的治疗时,既需要细致审慎不可妄用针灸吐下,又需要及时施治,防止传变为危急重证,该下则当下,病能速愈。又因小儿服药依从性差,种类丰富、操作灵活的药物外治法为其治疗方法中的一大亮点,且小儿肌肤娇嫩,易于从皮肤吸收药物,外部用药是一有效治疗途径。此外对针灸疗法、简易外科手术以及病后调护亦均有涉及。宋以前对小儿疾病认识方面,本文从四大证、常见病与其他疾病三个分类,详述小儿多种具体疾病。此时还未形成后世统称的“儿科四大证”,且鉴别诊断相对不甚明确,但对麻、痘、惊、疳四种小儿危重疾病均有一定认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与治疗均有阐述。又因小儿常因外感与乳食所伤,择感冒、发烧、积滞三种小儿常见疾病详以述之。另有小儿夜啼、颅囟异常与五迟三种小儿杂证,历代医家多有提及,故于文中单列。总体而言,宋以前这一时期是中医儿科形成的奠基阶段,初步搭建起中医儿科的基本学术框架,创造了中医儿科学的良好开端,为后世儿科的逐步丰富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袁倩文[3](2020)在《产后养生禁忌中医文献与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古代中医典籍中产后养生内容无一例外都包括产后养生禁忌,十分丰富,涉及范围较广,千百年来代有传承和发展,值得深究。但内容十分分散,繁杂,缺乏系统化,不利于现代研究和应用。而且现代产后养生研究大多侧重于宜的内容,相关禁忌内容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古代医学典籍中的产后养生禁忌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佐以现代相关研究资料,以便总结出具有中医和中华本土特色的产后养生禁忌思路和方法,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充实产后养生理论,还可以为产妇饮食、起居、情志、房事、药物以及哺乳养生禁忌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借鉴。研究结果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产后养生禁忌相关概念。包括产后概念、养生概念、禁忌概念以及产后养生禁忌概念。本文的产后养生禁忌是指产褥期和哺乳期中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日常生活中选择对产妇和乳儿身心健康有利的因素,避免或禁止或忌讳不利因素,以达到保养产妇和乳儿身心,预防产褥疾病和后遗症,促进产妇复原和乳儿健康成长的目的。第二章,产后养生禁忌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梳理历朝代表着作中产后养生禁忌思想和观点。第三章,产后养生禁忌中医理论研究。概括产后妇人及乳儿生理病理和产后养生原则。第四章,产后养生禁忌内容研究。论述了产后饮食、起居、情志、房事、药物、针灸、哺乳七大类三十二小类养生禁忌。第五章,产后养生禁忌现代应用价值研究。在预防产褥疾病和促使产妇复原、提高产妇生活质量、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卫生费用方面有应用价值,值得倡导。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产后养生禁忌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坐月子”传统习俗,先秦两汉时期奠定基础,两晋隋唐时期形成系统,两宋金元时期丰富发展,明清时期继承弘扬。2.产后养生禁忌产生缘于妇人产后特殊的“气血津液亏虚、脏腑虚损、瘀血待排”的生理特点和“产后易感病邪”的病理特点,顾护乳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特点和“传变迅速,易虚易实”病理特点等需要。因此产妇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一定的产后养生原则: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形神兼养,动静适宜;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养脏腑,重肝脾肾;因人因时,谨守禁忌;趋利避害,顾护乳儿。3.产后养生禁忌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饮食、起居、情志、房事、药物、哺乳,小到行立坐卧、梳头、沐浴、刷齿、哺乳行为等都属于其范畴。产后养生禁忌应从细节着手,致力于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以全方位避免产后对身心不利的因素。4.产后养生禁忌分为相对禁忌和绝对禁忌。相对禁忌有条件限制,需把握适度的原则。产后养生禁忌应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赵雪[4](2019)在《小儿慢性咳嗽的饮食宜忌》文中认为咳嗽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将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8周,无明显肺部疾病证据者的咳嗽,称为慢性咳嗽。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除小儿自身肺部疾病外,环境污染、被动吸烟等因素也是引起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原因是否引起小儿咳嗽,也与小儿的体质、营养、免疫力、过敏反应等有关。小儿慢性咳嗽临床多表现为刺激性

梁霄云[5](2019)在《《月令采奇》研究与整理》文中研究表明《月令采奇》四卷,明李一楫辑,是一部辑録性质的岁时类文献。该书以春夏秋冬四季爲序,每季一卷。每卷先季节总叙,次五行生旺,次逐月月令,月令後又有本月逐日杂记、调摄、占候等内容。此外,卷四在十二月後又有闰月令、调摄总论、占候补遗、杂记补遗等内容。由於流布未广,《月令采奇》在国内於清初即告亡佚,所幸日本内阁文库藏有万历原刻本,1970年台湾艺文印书馆据以影印,编入《岁时习俗资料汇编》第八、九册行世。本文分爲上下两编。上编爲《月令采奇》研究,共分二章。第一章爲《月令采奇》的成书背景与版本流传,下分两节:第一节讨论了明代中後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对岁时文献产生的影响,再结合李一楫的生平履历,藉以推测李一楫的着书初衷;第二节通过梳理《月令采奇》的版本信息和授受源流,藉以考察其亡佚原因。第二章爲《月令采奇》的内容体例与学术价值,下分三节:第一节分别从《月令采奇》的编排结构和内容设置入手,探讨了该书在前人基础上对结构体例进行的创新和改良,以及该书在内容上的一些特色;第二节通过对书中徵引文献的分类研究,试析《月令采奇》采择的材料来源,并指出李一楫在引书上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第三节结合书中各部分内容,分别从礼学、文献学和其他价值三个角度讨论了《月令采奇》对於今天学术研究的价值。下编爲《月令采奇》文本整理。此次整理以日藏明刻本爲底本,重新迻録并加以校勘,主要校正了一些原书中的讹、脱、衍、倒等错误,并将生僻的俗体字、异体字改作通行字。底本原有句读,并有标识段落起讫之空格。此次整理以底本句读和分段爲参考,但不必尽依底本,而以今之判断重新厘定。又底本原无目録,兹据内容,编以简目,以便观览。

胡祥翔[6](2019)在《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抄本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抄本是中医文献研究、古籍研究的宝贵资产。本论文希望通过对上海地区各图书馆藏女科类医学抄本的藏存情况进行梳理,选择女科抄本中较有代表性的医籍,对抄本的版本、作者、成书年代进行考订。其次通过对抄本中记述的具体病证的研究,探讨女科抄本的医学价值。最后希望通过对抄本的分析研究,能对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进行总结与评价。方法通过检索《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整理出上海地区各图书馆女科类医学抄本藏存目录。在《上海地区馆藏未刊中医钞本提要》一书的基础上,结合实地查阅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六大图书馆的女科类医学抄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籍。对代表性医籍分别从作者的生平、成书年代、版本信息、主要内容与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对抄本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进行挖掘。结果通过对六大图书馆藏存的女科抄本进行梳理,选取清末前具有代表性的医籍39种,并将抄本分为女科通论、产科、广嗣三大类。其中女科通论一类包括抄本24种,产科一类包括13种抄本,广嗣一类包括2种抄本。1.以女科通论、产科、广嗣的分类,每类以成书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抄本医籍进行分述。每本医书先介绍其版本情况,考证作者与成书时间。其次对抄本的大致章节、目录作以简述。最后对内容进行简要评价。2.围绕所整理抄本中所记述的具体病证进行研究。研究以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与前阴病七部分进行分类整理,以病症为中心,从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梳理,从而深入探讨女科抄本的临证医学价值。结论本研究大致可以反映目前上海地区图书馆馆藏女科类医学抄本的藏存情况,并对文献与临证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文中征引的资料多来源于抄本原书及方志等原始材料,所作考证以及部分内容简介可以补充、修订常用工具书之不足。对女科病证的论述研究,可以为现今女科医学理论与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一辰[7](2019)在《古代医籍中小儿起居调养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素有重子嗣的观念,传统医学亦非常注重小儿起居调养,认为遵循一定的饮食、着衣、浴儿、剃头等方法及原则,有助于小儿茁壮成长,达到保健防病之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持续增高,小儿起居调养方法需求日益增加,但相关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小儿起居调养乱象频出,且屡见因偏颇的小儿调养陋习导致小儿生病乃至夭亡的报道。本研究从文献学的角度梳理古代中医小儿起居调养相关文献,以期为现代儿童保健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照。方法:采用文献学的方法,结合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文献学、训诂学等多学科知识,梳理古代小儿起居调养的相关内容。本研究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和《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为线索,查阅记载的现已刊行的儿科专着、医着中儿科专篇等共50本。涉及年代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直至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结果:在小儿生理特点方面,传统医学认为小儿乃“纯阳”之体或“稚阴稚阳”之体,纯阳说兼具稚阳和生机旺盛义,对小儿的生理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在小儿年龄分期称谓方面,古代关于不同年龄的小儿称谓主要有初生儿、嫛婗、襁褓、婴儿、黄(口)、小儿、奶腥、奶童、孩儿、幼儿、牙/芽儿、期岁、周晬、夸乳、婴孩、龆龀、及笄、童、童子、童稚、童卯、稚子、髫、弱等24种称谓。在小儿饮食调养方面,主要分为乳儿法、哺儿法、断乳法、择乳母论以及小儿饮食注意事项,提出小儿饮食量不宜过多,不宜过咸,不可食肉太早,饮食不可偏嗜等。在小儿着衣调养方面,小儿不可穿衣过暖,不可穿新衣,宜穿父母旧服。在户外活动方面,小儿须待天和暖无风之时频见风日,从秋起练习薄衣之法。在小儿洗浴调养方面,浴儿汤水须冷热调和,小儿不宜久浴、数浴,不可浴背,应在无风密室中进行洗浴,浴后以粉摩之,并用棉絮包裹。剃儿头时,应选择温暖避风处。在小儿日常保健方面,新生儿无疾不可妄行针灸,且生病运用灸法治疗时,也不宜灸囟、前额发际穴;初生小儿勿服轻粉、朱砂,若小儿无病,不可服药调养;古人还提出很多小儿起居调养歌诀、谚语,包括“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戒养小儿,慎护风池”“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等。结论:梳理隋代至清末共50本中医儿科相关文献,探析古代小儿起居调养方法及原则共包括小儿生理特点、饮食、着衣、洗浴、剃头、户外活动、日常保健、传统小儿起居调养歌诀、谚语等8个方面。小儿的生理特点为“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之体;“饮乳”和“食哺”量不宜多,具体视年龄大小而定。小儿哺食宜淡不宜咸,不可食肉太早,饮食不可偏嗜。若小儿出现食积,可用空乳乳儿法消之。在小儿着衣及户外活动方面,小儿不可暖衣,可穿父母旧服,宜时见风日,从秋起习薄衣之法,可枕菊花枕。浴儿时汤水须冷热调和,不宜久浴、数浴,勿浴背,浴时勿使肥皂入儿眼中,应在无风密室中洗浴,浴后以粉摩之,再用棉絮包裹。在给小儿理发时,应选择温暖避风处。新生儿无疾不可妄自针灸,且生病运用灸法治疗时,也不宜灸囟、前额发际穴。初生小儿不可服轻粉、朱砂下胎毒,若小儿无病,亦不可服药调养。在小儿起居调养原则上,古人提出应“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戒养小儿,慎护风池”“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等原则。传统小儿起居调养的方法、原则为现代儿童保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其中一些饮食调养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后人对小儿起居调养的方法及宜忌的继承上,更应抱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欧阳帼茵[8](2019)在《“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文献研究广泛搜集并系统梳理中医古代文献,探讨“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儿童保健的理论依据和保健举措。2.临床研究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制定辨体保健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医书籍在线阅读平台等中医古籍数据库及实地检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收录的中医儿科学古代文献,搜集并梳理先秦至清代各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中医儿童保健与养护的论述资料,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在对这些资料的充分整理和分析基础上,对“儿为虚寒”理论进行理论溯源,探讨并分析“儿为虚寒”理论在小儿体质辨识、养护理念及中医体质保健方案制定上的应用。2.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广州市区内的5所幼儿园中选择健康儿童8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的比例分为保健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体质辨识(体质辨识量表已通过信效度检验),保健组按“儿为虚寒”理论进行生活调护指导,根据辨识的体质结果予以相对应的体质保健方案进行保健,对照组不进行保健指导干预,保持其日常生活习惯。两组观察周期为1个学期,共21周,保健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观察,保健前、保健12周及保健21周记录相关的保健效果指标,并对不同时间点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分析。观察指标:①体质辨识积分;②日常生理表现积分;③保健效果评价指标;④患病情况(患病率、患病次数);⑤不良反应/事件。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特点和儿童保健的论述,在生理特点方面,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稚弱,形气未充,不耐攻伐,不耐寒暑。“阳化气、阴成形”,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脏腑形体结构属阴,肺气、脾气、肾气等脏腑生理功能属阳,小儿“稚阴稚阳”,而属阴之形质结构相较稳定,属阳之生理功能易受波动,易出现血少气弱、神气怯弱、腠理疏松等生理现象,同时小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脏腑形气都在迅速向成熟完善而发展,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儿童保健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不宜过饱,穿衣以薄衣为主,忌过分保暖,宜见风日,适当锻炼,保健重点在于保护小儿脏腑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损伤小儿脏腑之气,并注重小儿情志护理及品德教育,防止情志致病,适时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2.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健康儿童821例,其中脱落126例,最终纳入全数据集分析821例,符合方案集695例。两组数据的人口学资料、试验相关资料、试验分析资料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1)体质分布情况两组在保健前及保健21周均以气虚湿热质、气阴两虚质、气虚夹痰质的小儿比例较高,其次是气虚质及阳虚质。保健组在保健21周时气虚夹痰质、气阴两虚质、阳虚质的人数比例较保健前下降,气虚湿热质人数基本不变,气虚质人数较前上升;对照组入组前后体质比例基本不变。(2)体质辨识积分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21周体质辨识积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对照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体质辨识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保健21周结果显示保健组体质辨识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3)日常生理表现积分组内比较,保健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在保健21周较保健前、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12周相比均降低(P<0.05),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保健21周结果显示保健组日常生理表现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日常生理表现各项计分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21周的面色、体型、排便、口气、胃口、汗出、皮肤、手指有无倒刺、平素患病情况方面计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精力、声音、睡眠方面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保健21周的面色、睡眠、汗出、手指有无倒刺及平素患病情况的计分与保健前相比降低(P<0.05),余项目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面色、声音、排便、睡眠、汗出、手指有无倒刺、平素患病情况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体型、精力、口气、胃口方面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21周,保健组各细分项目无明显改善(P>0.05)。(5)保健效果评价指标两组体质辨识积分的疗效指标、日常生理表现积分的疗效指标数据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指标的保健组保健有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患病率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12周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的患病率较保健前降低(P<0.05),在保健21周除上述疾病外,还有鼻炎患病率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较保健前降低(P<0.05),其余项目患病率在两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分别在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前降低(P<0.05),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的患病率,以及便秘、腹泻患病率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鼻炎、食积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等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12周,保健组总体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保健21周,保健组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项目患病率在两组时点比较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患病次数组内比较,保健组在保健12周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上呼吸道感染、鼻炎、支气管炎的患病次数,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次数与保健前相比减少(P<0.05),在保健21周除上述疾病外,还有腹痛患病次数较保健前减少(P<0.05),其余项目患病次数在两组时点比较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及上呼吸道感染患病次数在保健12周较保健前、保健21周较保健前均减少(P<0.05),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保健前,两组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的患病次数,以及便秘、腹泻的患病次数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鼻炎、食积、腹痛等患病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健21周,保健组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事件在研究过程中,保健组进行保健指导,对照组无干预措施,两组儿童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表明,儿童保健必须考虑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应以顾护小儿脏腑之气为本。“儿为虚寒”理论与历代医家对于小儿脏腑形气稚嫩的认识一脉相承,并承继历代温补派医家固护小儿脏腑之气的主张。小儿脏腑形气未充,气,指生理功能,肾为生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小儿脏腑之气的生成与肺、脾、肾息息相关,然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常不足”,因此气的生成是不足的。“儿为虚寒”理论认为小儿体质的基础特点为“(脏腑之气)气虚质”,强调了小儿时期脏腑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的生理特点。在儿童保健中,脾土中焦作为后天之本是调理肺和肾的关键,因此调理气虚体质重点在于顾护脾胃及脏腑之气。以“儿为虚寒”理论为指导制定的体质保健方案,重点在于为家长树立顾护脾胃的养护理念,并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小儿脏腑之气(肺气、脾气、肾气等)不受损伤,提出保健宜忌,避免出现损伤脏腑之气的不当养护行为。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表明,“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体质保健方案能有效改善小儿的偏颇体质和总体日常生理表现,在减少平素患病情况发生,降低总体患病率、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及总体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方面有效,有效减少总体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次数,且无不良反应,验证了体质保健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开展时间较短,未能进一步探讨保健方案的长期效果;保健方案在改善面色、体型、排便、口气等方面的有效性未明确,且观察的患病种类及数量有限,有待未来通过控制变量及多因素观察的研究方法以验证;研究过程中脱落人数较多,未来研究方案中的改善依从性部分有待加强。此外,本研究采取的评价指标多为量表评价,在今后研究中可延长研究时间,结合如检测心肺功能等客观指标以评价保健方案效果。

李宝金[9](2018)在《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文中指出窦汉卿在针灸腧穴和刺灸法方面均有浓厚的临床特色,在中国针灸学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他的《标幽赋》蕴含经络、腧穴、刺灸法理论等内容,是历代医家最为重视的一篇针灸歌赋,《交经八穴》后世应用广泛;“手指补泻”十四字手法是对针刺手法具体操作的首次详细阐明,是明清复式针刺手法的发展基础;窦氏首创的“寒热补泻”是后世“烧山火”“透天凉”的直接来源,其透穴法、刺血法独具特色。《窦太师针经》是国家标准经穴主治研究的四大源头文献之一。故对窦汉卿的腧穴和刺灸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选题依据鉴于窦汉卿在中国针灸学术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后世针灸医家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其具有浓厚临床特色的针灸腧穴、刺灸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但目前对窦氏针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经指南》一个文本上,对《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后发现的《窦太师针经》《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集成》等文本关注较少。对《标幽赋》和《交经八穴》关注较多,对窦氏刺法、穴法多为单独专题性研究,论刺法者多,言灸法者少。对《窦太师针经》等文本蕴含的窦氏腧穴理论、刺灸法理论关注较少,对窦氏多个文本的综合性理论研究较少。本题的立意在于填补此缺漏,对窦汉卿多个文本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理论的全貌。·研究目的①探寻窦氏生平文化背景,使窦氏针灸理论形成的思想因素得以显现;整理窦氏着述篇目,分析明代吴嘉言《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文本,考证其与窦汉卿的关系。②使《窦太师针经》的经穴、奇穴等腧穴理论,得到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③对窦汉卿刺灸法理论,尤其是针刺补泻法、透穴法、刺血法、灸法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较全面的认识。·研究材料基于横向、纵向维度的研究基线,以《窦太师针经》《针经指南》《卫生宝鉴》《济生拔粹·洁古云岐针法窦太师针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集成》《针方六集·玉龙歌》等为窦氏主要文本,以《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素问》王冰注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素问亡篇·刺法论》《素问六气玄珠密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子午流注针经》《医学纲目》等文献为比对文本。对《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的研究,又有元明时期十余本书籍文献。·研究方法本课题所用方法以文献学方法、医学史方法为主,参以目录学方法、文本发生学方法对窦汉卿多个针灸文本及其针灸理论进行分析,从科技哲学视野分析窦氏针灸部分内容以及窦氏文化背景。·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纵向维度,即窦氏文本与《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经典文献的比较研究;一是横向维度,即窦氏文本之间的相互比对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①窦汉卿及其着述。对窦氏的主要文化背景从儒家理学和道家两个方面,分析其与窦氏针灸理论可能存在的关系;确定承载窦氏针灸理论的主要文本及相关的着述篇目。对日本回归的《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进行文本基本构成的整体研究。②窦汉卿腧穴理论。以《窦太师针经》为主要文本,研究经穴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等内容,分析经外奇穴的来源、整理方法与体例、价值与影响,总结窦氏腧穴理论特色。③窦汉卿刺灸法理论。以《针经指南》《卫生宝鉴》《窦太师针经》为主要文本,分析窦氏治神得气、补泻法、透穴法、刺血法、针刺禁忌、灸法等内容,分析窦氏诸文本的先后顺序,探讨窦氏刺灸法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理论特色。·研究结果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展现窦汉卿的程朱理学和道家文化背景。提出程朱理学是窦氏的文化主体,分析程朱理学对窦氏针灸可能存在的影响。发现窦氏与全真教道士樊志应交往的历史文献,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窦氏对针刺补泻中医者的手指操作技术给予专门关注,从而撰写“手指补泻”。还发现元·陈基《种德堂记》记述窦汉卿与王开的师承关系。第二,将窦氏着述篇目归集成表,全面分析《针灸原枢》及《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发现《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为道医在窦氏《玉龙歌》基础上加以改编,借窦汉卿之名推广具有道家特色的针灸医术,并不是“窦桂芳校证”。提出此文本对分析《针灸神书》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总结了《针灸原枢》的文本构成和引用文献情况。第三,窦汉卿经穴理论。①《窦太师针经》的经穴正名大多依从《铜人》,亦有部分依从《千金要方》等文献;经穴别名在《黄帝明堂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序列上,根据当时情况进行补充和扩展,用“又名”和“即”的体例与既往的“一名”体例加以区分。②《窦太师针经》对经穴的定位,基本以《铜人》作为依据,同时参照《千金要方》等文献和临床实际进行考订增减、修正,可概括为7个特色,如增加大量体位姿势取穴法和以相邻穴取穴定位法等等。③《窦太师针经》的腧穴治症较为精炼,以临床经验为主,以《铜人》为底本,参以《千金》等文本,形成7个特色和独特体例。④《窦太师针经》经穴刺灸法的治疗原则明确,与《铜人》以前文献相比,有10个刺法特色、5个灸法特色,真实反映了当时临床经穴刺灸法的发展变化。《窦太师针经》经穴别名、定位、主治症、刺灸法较《铜人》以前文献有很多新增和修订内容,部分内容散见于宋金元时期医书中,说明《窦太师针经》是一次比较集中而系统的整理,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经穴理论的实际发展变化情况。第四,窦汉卿奇穴理论。①《窦太师针经》所载33个奇穴,多半源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尚有源于《素问》等文献者,还有为窦氏首次记载者。②《窦太师针经》对奇穴的整理方法,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③《窦太师针经》对奇穴的系统整理具有5个方面的价值,为后世奇穴整理提供了标准范例,对元以后奇穴类专集的出现起到了积极影响。窦氏使奇穴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成为和经穴并列存在的一类腧穴形式,成为与经穴同级的理论知识概念体系。第五,窦汉卿刺法理论。①治神得气,窦汉卿对治神、得气的论述,基本承袭自《内经》《难经》等经典,但运用更加纯熟。②补泻法。窦氏从《素问》《难经》和唐宋金元等医家文献中,学习领会迎随、呼吸等针刺补泻法要素,加以综合运用;总结针刺“补法泻法”的具体操作,具有早期、后期的理论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性;综合深浅、方员、使令呼吸法、生成数法、针头转向、手指补泻等要素,在宋金时期针法基础上发展出“寒热补泻”法,充分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的针法特色;对“手指补泻”技术,以统一体例集中论述,使之从历代文献中提炼出来、独立出来,成为一类专门的针刺补泻概念要素,与迎随、呼吸、深浅、方员等经典针刺补泻要素并列而立。③透穴法。为窦氏在前人透刺法基础上的发展再创新,几乎全身均有应用,以四肢部、头面部和背部为主。透穴针刺分寸从3分-2.5寸不等,具有3种针刺角度和6个针刺方向,还可分为双向、单向透穴刺。依据透穴过程中时间性、空间性的不同,可分别命名为“起点穴”(施透穴)、“途中穴”(透经穴)和“终点穴”(被透穴),在一个透穴刺法操作中的这些穴,大部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治病症,基本以局部病症为主。透刺法的概念范畴涵盖了透穴法,透穴法则是透刺法中的一种特殊应用,二者不可混同。透穴法的产生因素,可能包括宋代以来人体解剖学的迅速发展和藏医穿刺法的影响两个方面。④刺血法。《窦太师针经》刺血腧穴较《铜人》明显增多,以治疗局部病症为主。除应用三棱针(锋针)出血法外,还应用弹针出血法,所用针具可能为藏医斧刃形放血刀。⑤针刺禁忌。窦氏针刺禁忌内容主要源于《素问》《铜人》《子午流注针经》,但未盲从,而是依据“气血调匀”之理灵活运用。第六,窦汉卿灸法理论。主要可归纳为灸须气至、灸分补泻、有常有变、针灸不同用4个观点。综观上述结果,可以发现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理论文本所用的材料,既包括经典文献,也有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着作,窦氏对这两类文献均有独到理解、系统梳理、准确把握,并能综合运用。窦氏的程朱理学和道家文化背景应为此提供了许多帮助,同时,窦氏从他的老师们那里学到的临床经验和他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亦为此提供了一把钥匙,或者说,解剖文献、验证文献进而重新编集文献的利器。或许,正是因为临床实证的真实经验和切实有效性,窦氏敢于突破《铜人》等经典文献,订正、新增大量内容,体现了窦氏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经穴全面立体的把握,虽不是窦氏首次运用(宋代许希、窦材、陈自明等亦有部分记述),但由窦氏首次系统整理、集中记载成为腧穴专书,真实反映了当时针灸临床发展变化的大趋势。窦氏最为重要的两个贡献,一是系统整理奇穴,一是系统整理针刺补泻中的手指技术操作方法,使奇穴、手指技术与经穴、呼吸开阖等经典概念并驾齐驱,将奇穴从有实无名的临床经验,提炼、上升为有实有名的理论知识,将手指补泻从理论知识中的隐而不显,去蔽、还原为实践操作中的具体技术,可以说是为针灸经典理论框架补充了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单元,打上了两个大补丁。窦氏一手临床,一手文献。他既能从临床实践经验中归纳、提炼医理、义理,亦能解读、爬梳文理、医理,继承经典的框架,又能发现、补充经典的不足,突破藩篱,补充发展新的概念单元,最终形成临床与文献一体、古义与新知一体的针灸理论体系。考其形成条件,时代环境应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他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精神追求,应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或者说核心驱动力。窦氏的思想文化主体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穷理至极”的为学功夫,尤其是集宋儒大成的朱子理学,应对窦氏有很大影响;道家对手的独妙运用,或许对窦氏重视手指技术有所影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使窦汉卿经穴、奇穴等腧穴理论得到较为全面地研究,可为当前的奇穴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使窦氏刺灸法理论得到较为系统的认识,补充目前采用单一文本研究窦汉卿针灸理论而导致的认识不足与缺失,使《玉龙经》《窦太师针经》等窦氏针灸文本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可以使窦汉卿针灸理论的临床特色进一步呈现出来,对于当前临床中腧穴定位、主治病症和刺灸法的应用等均有切实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临床实践的临证选穴,对于当前的针灸教学实践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创新点①综合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医学史学、文本发生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窦汉卿多个针灸文本的内容,既有窦氏文本与经典文本的纵向比对、诠释,也有窦氏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阐释和比对,突破以往单一文本、单一维度、静态研究的模式,通过多文本、双向维度、动态的研究方式,梳理窦氏针灸学术来源、文本构成及先后顺序,深入探讨窦氏腧穴、刺灸法特色及其形成过程。②首次对窦氏经穴理论从穴名、定位、主治病症、刺灸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考察其在针灸史中的演变,首次系统分析窦氏整理奇穴的方法与体例,借此观察奇穴形成、发展及其演变为经穴的过程,为腧穴的发生、形成研究提供参考。③首次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野,观察、分析窦氏整理“手指补泻”、发展透穴刺法的意义,突出针灸理论中隐含的技术层面意义,认识窦氏针灸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因素,为当前针灸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局限与展望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尚未对窦氏临证针灸配穴处方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这对认识窦氏腧穴、刺灸法、配穴处方的整体性有一定影响;对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环境尚缺乏系统研究,这对评价窦氏与其他医家针灸理论之间的不同,进而提取窦氏针灸理论特色有一定影响;对窦氏针灸的传承情况尚缺乏系统分析,这对评价窦氏针灸理论的价值和作用具有一定影响;对窦氏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应是研究窦氏针灸理论形成因素的重要一环,而本人对于传统文化功底的缺失则会影响这种探讨的深入,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补上这一课;以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可以对窦氏针灸理论有更深入的解读和新角度的呈现,本人仍比较缺乏科技哲学的思考,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这些都是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杨盼[10](2017)在《基于数据分析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药食同源理论、中医辩证施护理论,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筛选出《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中关于适宜脾虚证和血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和常用配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补脾类和补血类可食用物品,为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构建提供数据支持,为下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中医饮食护理临床指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研究对象:(1)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建立由药食同源物品组成的方剂数据库,将组成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和(或)保健品的方按照统一模板录入后,统一证型筛选标准和中药药名标准化:(2)根据《中药大辞典》建立可食用物品数据库,将其分为谷物、蔬菜、肉禽蛋奶、花茶、水产品、水果、干果和其他八大类;并进行数据的规范化整理,将可食用物品的功效对应统一;(3)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的数据用excel2007数据透视功能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方中物品的性、味、归经频次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用Apriori算法,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方中物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配伍及置信度。《中药大辞典》的数据交于课题组合作的计算机单位,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并筛选出补脾类和补血类常见可食用物品。结合两部分进行中医饮食护理的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1.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脾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中医方剂大辞典》中:①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前三位为甘草、人参、白术,频率分别为15.53%,14.82%,14.62%;②两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0.88%;③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人参、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5.73%;④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茯苓、人参、白术、甘草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25.51%。(2)《中药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常见食物:①谷物类:15种;②蔬菜类:12种;③肉禽蛋奶类:11种;④水产类:13种;⑤花茶类:1种;⑥水果类:12种;⑦干果类:5种;⑧其他类:16种。2.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血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中医方剂大辞典》中:①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前三位为当归、熟地黄、白芍,频率分别为23.65%,13.88%,12.08%;②两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当归、熟地黄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3.08%;③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白芍、熟地黄、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9.18%;④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川芎、白芍、熟地黄、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31.58%。(2)《中药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常见食物:①谷物类:1种:②蔬菜类:6种;③肉禽蛋奶类:8种:④水产类:8种;⑤花茶类:3种;⑥水果类:4种;⑦干果类:2种;⑧其他类:8种。研究结论:1.本研究能够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临床饮食指导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适宜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及常见的可食用物品,并交给课题组合作单位构建药食同源物品数据库。

二、孩子咳嗽饮食宜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孩子咳嗽饮食宜忌(论文提纲范文)

(1)“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探索
    1.1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内涵
        1.1.1 “儿为虚寒”为生理特点,非病理“虚寒”之证
        1.1.2 小儿体质的基础特征为“气虚质”
        1.1.3 重视“脾胃之气”,时刻以顾护脾胃之气为首要
        1.1.4 “儿为虚寒”体质观与传统小儿体质学说并无矛盾
    1.2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背景
        1.2.1 基于岭南地区儿童体质特点
        1.2.2 针对现代社会育儿、医疗时弊提出
    1.3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溯源
        1.3.1 “儿为虚寒”创新理论的根基---内经“重阳”思想
        1.3.2 “儿为虚寒”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1.3.3 “儿为虚寒”理论是岭南小儿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2.1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检索结果
    2.2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分析与讨论
        2.2.1 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小儿体质保健方案
        2.2.2 将“儿为虚寒”理论与现代小儿体质研究结合
        2.2.3 “儿为虚寒”体质观贯穿小儿常见疾病“理法方药”始终
    2.3 小结
第三章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
    3.1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现代研究综述
        3.1.1 体质可分---小儿体质分类研究
        3.1.2 体病相关---小儿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
        3.1.3 体质可调---小儿体质干预研究
    3.2 健康儿童中医体质分布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3.2.1 资料与方法
        3.2.2 研究结果
        3.2.3 讨论
    3.3 现代小儿体质学研究对“儿为虚寒”体质理论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4.1 研究对象
        4.1.1 病例来源
        4.1.2 临床研究标准
    4.2 研究方案
        4.2.1 方案设计
        4.2.2 样本含量估算
        4.2.3 治疗方案
        4.2.4 观察指标
        4.2.5 随访
        4.2.6 质量控制方法
        4.2.7 技术路线图
        4.2.8 伦理学信息
    4.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4.4 结果
        4.4.1 一般情况
        4.4.2 脱落、剔除情况
        4.4.3 基线资料
        4.4.4 临床疗效比较
    4.5 讨论
        4.5.1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理论基础
        4.5.2 小儿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依据
        4.5.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1.1 年龄界定
        1.2 生理特点
        1.3 变蒸学说
    2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胎毒学说
    3 宋以前对小儿诊法的认识
        3.1 望诊
        3.2 脉诊
        3.3 小儿指纹诊法
    4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5 宋以前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
        5.1 麻
        5.2 痘
        5.3 惊
        5.4 疳
    6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儿”字
    1.2 儿科
    1.3 儿科学
    1.4 儿科史
    1.5 儿科史观
2 宋以前对小儿生理的认识
    2.1 年龄界定
    2.2 生长发育
    2.3 生理特点
    2.4 变蒸学说
3 宋以前对小儿病理的认识
    3.1 病理特点
    3.2 病因特点
    3.3 胎毒学说
4 宋以前对小儿诊断的认识
    4.1 望诊
    4.2 闻诊
    4.3 按诊
    4.4 脉诊
    4.5 小儿指纹诊法
5 宋以前对小儿治疗的认识
    5.1 用药原则
    5.2 药物外治法
    5.3 非药物疗法
    5.4 病后调护
6 宋以前对小儿疾病的认识
    6.1 小儿疾病的相关文献
    6.2 儿科四大证
    6.3 小儿常见疾病
    6.4 小儿其他疾病
7 宋以前对小儿养护的认识
    7.1 胎养
    7.2 新生儿养护
    7.3 日常养护
8 宋以前儿科相关医家与医着
    8.1 医家
    8.2 医着
结语
    1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成就
        1.1 实现独立分科
        1.2 初建学术体系
        1.3 完备治疗方法
    2 宋以前中医儿科学的主要特点
        2.1 重视小儿
        2.2 多为杂病
        2.3 养护详致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产后养生禁忌中医文献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一、产后养生禁忌文献研究概况
    二、产后养生禁忌内容研究概况
        1.饮食禁忌
        2.起居禁忌
        3.情志禁忌
        4.房事禁忌
        5.劳动禁忌
        6.医药禁忌
        7.哺乳禁忌
    三、产后禁忌习俗研究概况
        1.国内
        2.国外
    四、产后养生禁忌临床研究概况
    五、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产后养生禁忌相关概念
    一、产后概念
    二、养生概念
    三、禁忌概念
    四、产后养生禁忌概念
第二章 产后养生禁忌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一、先秦两汉时期
        1.《黄帝内经》首提产后针刺禁忌
        2.《五十二病方》论产时居住环境禁忌
        3.《黄帝明堂经》言产后艾灸禁忌
        4.《金匮要略》载产妇食忌
    二、两晋隋唐时期
        1.《针灸甲乙经》载刺灸禁忌腧穴
        2.《小品方》述产后“满月”禁忌
        3.《产经》论产后哺乳禁忌
        4.《诸病源候论》言产后忌犯“七害”
        5.《备急千金要方》全面论述产后养生禁忌
        6.《外台秘要》载产后劳动与饮食禁忌
        7.《经效产宝》论产后服药食忌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太平圣惠方》列“乳母忌慎法”
        2.《圣济总录》述产后因时而忌
        3.《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产后病因论忌
        4.《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论妇人胎产病“三禁”
        5.《妇人大全良方》载“产后将护法”
        6.《饮膳正要》列“乳母食忌”
        7.《饮食须知》载产后禁忌食材
        8.《丹溪心法》重产后药物禁忌
    四、明清时期
        1.《万病回春》载“伤寒产后禁忌歌”
        2.《孕育玄机》言“产后药忌”
        3.《妇人规》论产后避风寒火热
        4.《女科经纶》言产毕戒妄补妄泻
        5.《张氏医通》载产后“诸禁”
        6.《胎产心法》述“产后禁忌论”
        7.《妇科指归》论“产后七日所忌”
        8.《傅青主女科》列“产后用药十误”
        9.《产孕集》述衣着禁忌
        10.《随息居饮食谱》补产后禁忌食材
第三章 产后养生禁忌中医理论研究
    一、产后妇人及乳儿生理病理特点
        1.妇人产后生理特点
        1.1 产后气血津液亏虚
        1.2 产后脏腑虚损
        1.3 产后瘀血待排
        2.妇人产后易感病邪
        2.1 产后易感
        2.2 产后病病机
        3.乳儿生理病理特点
        3.1 乳儿生理特点
        3.2 乳儿病理特点
    二、产后养生原则
        1.预防为主,扶正避邪
        2.形神兼养,动静适宜
        3.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4.调养脏腑,重肝脾肾
        5.因人因时,谨守禁忌
        6.趋利避害,顾护乳儿
第四章 产后养生禁忌内容研究
    一、产后饮食养生禁忌
        1.新产忌大补,肥甘粘硬
        2.忌寒凉生冷,酸咸收涩
        3.忌辛热发散,熏炸香燥
        4.忌过饥过饱
        5.忌饮食不洁
        6.忌饮食偏嗜
        7.服药食忌
        8.儿病食忌
        9.新产忌酒
    二、产后起居养生禁忌
        1.环境养生禁忌
        1.1 忌杂乱污浊
        1.2 忌人多嘈杂
        1.3 忌寒温失宜
        1.4 忌潮湿阴暗
        2.梳洗养生禁忌
        2.1 梳头禁忌
        2.2 沐浴禁忌
        2.3 刷齿禁忌
        3.睡眠养生禁忌
        3.1 产毕忌即卧
        3.2 忌仰卧过久
        3.3 忌床褥过软
        3.4 临睡前禁忌
        4.劳动养生禁忌
        4.1 产后忌过劳
        4.2 产后忌过逸
        5.服饰养生禁忌
        5.1 忌不合时
        5.2 忌不合体
        5.3 汗衣禁忌
    三、产后情志养生禁忌
        1.忌大喜大悲
        2.忌暴怒忧思
        3.忌惊恐抑郁
    四、产后房事养生禁忌
        1.百日内禁房事
        2.房事后忌哺乳
    五、产后药物养生禁忌
        1.禁寒凉辛热
        2.禁耗气伤血
        3.禁峻下逐水
        4.禁消导发汗
        5.禁大补气血
        6.禁收敛止血
    六、产后针灸养生禁忌
        1.产后针刺不宜泻
        2.产后百日不宜灸
    七、产后哺乳养生禁忌
        1.乳母乳房养生禁忌
        2.乳母行为养生禁忌
        3.乳母疾病养生禁忌
        4.乳母药物养生禁忌
第五章 产后养生禁忌现代应用价值研究
    一、预防产褥疾病及恢复产妇健康
    二、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三、提高母乳喂养率
    四、降低产后卫生费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月令采奇》研究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月令采奇》研究
    第一章 《月令采奇》的成书背景与版本流传
        第一节 《月令采奇》成书背景研究
        一、时代背景略说
        二、作者生平考补
        三、编纂意图推论
        第二节 《月令采奇》版本流传考索
        一、版本流传初探
        二、亡佚原因蠡测
    第二章 《月令采奇》的内容体例与学术价值
        第一节《月令采奇》体例内容析论
        一、体例内容述论
        二、内容特色浅析
        第二节《月令采奇》徵引材料探源
        一、材料来源分析
        二、引书特点评述
        第三节 《月令采奇》学术价值探讨
        一、礼学价值
        二、文献学价值
        三、其他价值
    结语
下编《月令采奇》整理
    题解
    凡例
    李光缙序
    郑维岳序
    黄文炤叙
    月令采奇卷之一
    月令采奇卷之二
    月令采奇卷之三
    月令采奇卷之四
    吴亮朱跋
    徵引文献
附録一 何乔远《月令采奇序》
附録二 何乔远《家塾醒蒙序》
参考文献
    一、古代典籍
    二、今人论着
致谢
个人简历

(6)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情况概述
    1.1 中医药抄本的价值及其藏存情况
    1.2 中医女科发展概述
    1.3 上海地区图书馆女科抄本藏存概况
2 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的文献研究
    2.1 女科通论
        2.1.1 《坤元是保》
        2.1.2 《女科伤寒秘要》
        2.1.3 《茅氏女科秘方》
        2.1.4 《安亭茅氏女科》
        2.1.5 《天傀论》
        2.1.6 《妇科百辨》
        2.1.7 《陈素庵妇科补解》
        2.1.8 《女科切要》
        2.1.9 《竹林寺秘传女科切要》
        2.1.10 《秘抄女科》
        2.1.11 《女科集义》
        2.1.12 《郑氏女科要领》
        2.1.13 《薛氏济阴万金书》
        2.1.14 《资生集》
        2.1.15 《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2.1.16 《妇科总括》
        2.1.17 《妇病撮要》
        2.1.18 《济阴元机辑要》
        2.1.19 《女科汇方歌括》
        2.1.20 《病理要知女科》
        2.1.21 《女科选录秘阁藏书》
        2.1.22 《女科经纶补方》
        2.1.23 《凤林寺女科秘宝》
        2.1.24 《郑栋庵女科万金方》
    2.2 产科
        2.2.1 《妇科秘兰全书》
        2.2.2 《女科胎产问答要旨》
        2.2.3 《孕育玄机》
        2.2.4 《单南山明易产科》
        2.2.5 《产宝百问》
        2.2.6 《达生园方毂》
        2.2.7 《竹林寺胎前产后症治》
        2.2.8 《产科秘录》
        2.2.9 《胎产珍庆集》
        2.2.10 《宝产经验神方》
        2.2.11 《明易胎前辨论诸症医方》
        2.2.12 《产科一得》
        2.2.13 《明易调经胎产秘书》
    2.3 广嗣
        2.3.1 《周氏秘传广嗣要语》
        2.3.2 《广嗣须知》
3.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的临证价值研究
    3.1 月经病之研究
        3.1.1 抄本中对月经病证分类
        3.1.2 常见月经病辨证论治
        3.1.3 药物的使用特点
    3.2 带下病之研究
        3.2.1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3.2.2 带下病的辨证论治
    3.3 妊娠病之研究
        3.3.1 妊娠病辨证论治
        3.3.2 妊娠病用药特点
        3.3.3 妊娠时期的调护
    3.4 临产病之研究
        3.4.1 临产病辨证论治
        3.4.2 临产时期的调护
    3.5 产后病之研究
    3.6 女科杂病之研究
    3.7 前阴病之研究
4 抄本特点
    4.1 抄本的体例分类
    4.2 抄本抄写情况与流传情况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医女科发展简史兼论上海地区馆藏女科医学抄本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附录四 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藏存一览表

(7)古代医籍中小儿起居调养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小儿调养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辨质调养”的小儿体质调养研究概况
        1.1 小儿体质分类的研究概况
        1.2 小儿体质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1.3 小儿体质调养的研究概况
    2 小儿饮食调养研究概况
        2.1 理论研究概况
        2.2 临床研究进展
    3 小儿推拿调养研究概况
        3.1 理论研究概况
        3.2 临床研究进展
    4 小儿病后调养研究概况
        4.1 小儿积滞病后调养研究概况
        4.2 小儿哮喘病后调养研究进展
        4.3 小儿厌食症调养研究进展
        4.4 小儿营养不良调养研究进展
    5 小儿调养与治未病思想的研究概况
    6 分析与讨论
        6.1 研究现状分析
        6.2 讨论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儿生理特点及传统年龄分期与称谓研究
    1 书籍选择
        1.1 儿科专着
        1.2 医着中儿科专篇
    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2.1 小儿生理特点的文献研究
        2.2 小儿病理特点的文献研究
        2.3 小儿纯阳之体
        2.4 小儿稚阴稚阳
    3 小儿年龄分期及称谓考证
        3.1 医学书籍考证
        3.2 文学书、辞书、史书考证
    4 小结
第三部分 小儿起居调养
    1“起居”考
    2 小儿饮食
        2.1 乳儿法
        2.2 哺儿法
        2.3 断乳法
        2.4 择乳母论
        2.5 小儿饮食注意事项
    3 小儿穿衣及户外活动
        3.1 小儿“不可暖衣”宜多进行户外活动
        3.2 小儿宜习“薄衣之法”
        3.3 小儿宜枕菊花枕芯
        3.4 小儿宜穿父母旧衣
        3.5 小儿初生一腊勿见外客
    4 浴儿法
        4.1“浴儿”法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
        4.2 唐代“浴儿法”进一步发展
        4.3 宋金元时期“浴儿法”进一步形成
        4.4 明清时期“浴儿法”进一步完善
    5 剃儿头法
        5.1 剃儿头须选择温暖避风处
        5.2 剃儿头应择良日
    6 小儿日常保健
        6.1 初生小儿勿服轻朱考
        6.2 小儿生病服药考
        6.3 新生儿无疾不欲妄针灸考
    7 传统小儿起居调养歌诀、谚语养生价值探讨
        7.1 戒养小儿,慎护风池
        7.2 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
        7.3 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
    8 小结
第四部分 传统小儿调养相关问题探讨
    1“小儿纯阳”说考辨
        1.1“纯阳”的辞源学考辨
        1.2“纯阳”的道教考辨
        1.3 小儿“纯阳”说的医学解读
        1.4 小结
    2“忍三分寒”源流考辨及其现代保健意义探析
        2.1“忍三分寒”源流考辨
        2.2“忍三分寒”的理论依据分析
        2.3“忍三分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原则
        2.4 讨论
    3 小儿“宜时见风日”考辨及其现代保健意义探析
        3.1 小儿“宜时见风日”源流考辨
        3.2 小儿“宜时见风日”的理论依据
        3.3 小儿“宜时见风日”的应用原则
        3.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语
    1 对小儿生理特点及年龄划分的认识
        1.1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
        1.2 对小儿年龄划分称谓的认识
    2 对小儿起居调养方法、原则和相关禁忌的认识
        2.1 对小儿起居调养方法和原则的认识
        2.2 对小儿起居调养相关禁忌的认识
    3 本研究的价值
        3.1 对“小儿纯阳”说进行考辨
        3.2 对““忍三分寒”源流考辨并探讨其现代保健价值
        3.3 对小儿“宜时见风日”源流考辨并探讨其现代保健意义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生理特点的探索
        1.1.1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
        1.1.2 “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
        1.1.3 小结
    1.2 中医儿童保健的研究进展
        1.2.1 古代医家对小儿养育保健的探索
        1.2.2 中医儿童体质保健的研究进展
        1.2.3 小结
    1.3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理论
        1.3.1 理论溯源
        1.3.2 关于小儿“虚寒体质”的认识
        1.3.3 “儿为虚寒”理论与体质保健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对象选择标准
        2.1.3 脱落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1.5 中止研究标准
        2.1.6 岭南儿童中医体质“五分型”的辨识方法
    2.2 研究方案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随机化和盲法
        2.2.3 研究方法
        2.2.4 研究资料
        2.2.5 信效度检验
        2.2.6 干预措施
        2.2.7 观察周期
        2.2.8 观察指标
        2.2.9 统计分析
        2.2.10 伦理学原则
    2.3 结果
        2.3.1 受试者纳入
        2.3.2 受试者招募
        2.3.3 基线资料
        2.3.4 全数据集结果
        2.3.5 符合方案集结果
        2.3.6 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2.3.7 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岭南儿童中医体质“五分型”的立论依据
        3.1.1 依据一: “虚寒”为生理特点
        3.1.2 依据二: 气虚为体质之本
        3.1.3 依据三: 气虚质与他质兼夹为常见表现
    3.2 五种体质保健方案的制定依据
        3.2.1 “儿为虚寒”理论为理论基础
        3.2.2 衣、食、住、行为保健方向
    3.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3.3.1 体质辨识积分
        3.3.2 日常生理表现积分
        3.3.3 保健效果指标的分析
        3.3.4 患病情况的保健效果分析
        3.3.5 安全性评价
        3.3.6 依从性评价
        3.3.7 研究结果小结
        3.3.8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3.9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现状
        1.1.1 窦汉卿生平
        1.1.2 《针经指南》
        1.1.3 《针经标幽赋》
        1.1.4《流注通玄指要赋》
        1.1.5 《交经八穴》
        1.1.6 针刺法和穴法
        1.1.7 窦汉卿着作文本
        1.1.8 小结
    1.2 研究选题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
2 窦汉卿及其着述
    2.1 生平
        2.1.1 儒家理学
        2.1.2 道家背景
    2.2 着述篇目
3 窦汉卿腧穴理论
    3.1 经穴
        3.1.1 命名
        3.1.1.1 正名确定及依据
        3.1.1.2 别名确定及依据
        3.1.2 定位
        3.1.2.1 五输穴及原穴
        3.1.2.2 头面部经穴
        3.1.2.3 肩背部经穴
        3.1.2.4 颈项胸部经穴
        3.1.2.5 腹部中行和侧行经穴
        3.1.2.6 上肢部经穴
        3.1.2.7 下肢部经穴
        3.1.2.8 讨论
        3.1.3 主治
        3.1.3.1 五输穴及原穴
        3.1.3.2 头面部经穴
        3.1.3.3 肩背部经穴
        3.1.3.4 颈项胸部经穴
        3.1.3.5 腹部中行和侧行经穴
        3.1.3.6 上肢部经穴
        3.1.3.7 下肢部经穴
        3.1.3.8 讨论
        3.1.4 刺灸法
        3.1.4.1 五腧穴及原穴
        3.1.4.2 头面部经穴
        3.1.4.3 肩背部经穴
        3.1.4.4 颈项胸部经穴
        3.1.4.5 腹部中行和侧行部经穴
        3.1.4.6 上肢部经穴
        3.1.4.7 下肢部经穴
        3.1.4.8 讨论
    3.2 经外奇穴
        3.2.1 来源
        3.2.1.1 源于《千金方》
        3.2.1.2 源于其他文献
        3.2.1.3 窦氏首载
        3.2.2 整理方法与体例
        3.2.2.1 整理方法
        3.2.2.2 体例
        3.2.3 价值与影响
        3.2.3.1 价值
        3.2.3.2 影响
4 窦汉卿刺灸法理论
    4.1 刺法
        4.1.1 治神得气
        4.1.2 补泻法
        4.1.2.1 源于《素问》《难经》
        4.1.2.2 源于《素问》王冰注文
        4.1.2.3 源于《太平圣惠方·针经序》
        4.1.2.4 源于《素问亡篇?刺法论》
        4.1.2.5 源于《子午流注针经》
        4.1.2.6 源于《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4.1.2.7 讨论
        4.1.3 透穴法
        4.1.3.1 应用腧穴
        4.1.3.2 针刺分寸、角度、方向
        4.1.3.3 起点穴、终点穴、途中穴
        4.1.3.4 主治病症
        4.1.3.5 透穴法与透刺法
        4.1.3.6 产生因素
        4.1.4 刺血法
        4.1.4.1 刺血腧穴增多
        4.1.4.2 局部病症为主
        4.1.4.3 弹针出血
        4.1.5 针刺禁忌
    4.2 灸法
        4.2.1 灸须气至
        4.2.2 灸分补泻
        4.2.3 有常有变
        4.2.4 针、灸不同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古代文献
    学术专着
    学术论文
附录《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文本研究
    1 吴嘉言及《医经会元》
    2 《针灸原枢》概况
    3 《针灸原枢》卷九分析
    4 《针灸原枢》卷十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查新报告

(10)基于数据分析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药食同源概述
        (一) 药食同源定义
        (二) 药食同源渊源
        (三) 药食同源物品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二、性味、归经理论概述
        (一) 四气理论
        (二) 五味理论
        (三) 归经理论
    三、虚证概述
        (一) 虚证的定义
        (二) 脾气虚证
        (三) 血虚证
        (四) 气与血的关系
    四、饮食护理概述
        (一) 饮食护理的定义
        (二) 饮食护理的意义
        (三) 中医饮食调养相关内容
    五、数据分析相关内容概述
        (一) 数据分析概念
        (二) 数据分析方法
        (三) 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成立研究小组
        (一) 成立指导小组
        (二) 成立实施小组
    二、数据来源
        (一) 中医方剂数据来源
        (二) 可食用物品数据来源
    三、数据录入
        (一) 《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录入
        (二) 《中药大辞典》数据录入
        (三) 数据整理、筛选和统一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部分
        (一) 脾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结果统计及分析
        (二) 血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结果统计及分析
    二、《中药大辞典》部分
        (一) 总体情况分析
        (二) 《中药大词典》中补脾类、补血类的饮食筛选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一、脾虚证药食同源物品使用和配伍特点
        (一) 脾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分析
        (二) 血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分析
    二、补脾类和补血类常用食物的饮食宜忌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孩子咳嗽饮食宜忌(论文参考文献)

  • [1]“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田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与特点研究[D]. 蒿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产后养生禁忌中医文献与理论研究[D]. 袁倩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小儿慢性咳嗽的饮食宜忌[J]. 赵雪.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9(10)
  • [5]《月令采奇》研究与整理[D]. 梁霄云. 浙江大学, 2019(01)
  • [6]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研究[D]. 胡祥翔.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古代医籍中小儿起居调养的文献研究[D]. 王一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的广州地区821例儿童保健研究[D]. 欧阳帼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D]. 李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10]基于数据分析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D]. 杨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儿童咳嗽饮食禁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