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妇血清乳白色1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洁[1](2021)在《MiRNA146a和ox-LDL与子痫前期发病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微小RNA(miR)-146a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表达,及其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于临沂市中医医院产科住院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早产及正常组各30例。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信息,分娩前抽取空腹静脉血,胎盘娩出后,采集胎盘母体面接近脐带处的组织。分别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ox-LDL水平,用PCR法检测各组血清中miR-146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胎盘组织中ox-LDL的受体LOX-1水平,用PCR法检测各组胎盘组织中miR-146a表达,并比较其差异。结果:1.各组一般资料显示,晚发PE组与正常组在年龄、初潮年龄、孕次、产次、分娩孕周、分娩前BMI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980、P=0.833、P=0.494、P=0.848、P=0.353、P=0.119),具有可比性。早发PE组和早产组在年龄、初潮年龄、孕次、产次、分娩孕周、分娩前BMI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414、P=0.683、P=0.559、P=0.412、P=0.239、P=0.990),具有可比性。2.血清ox-LDL表达,晚发PE组高于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89,P<0.0001);早发PE组高于早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43,P<0.0001);早发PE组高于晚发PE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外周血清miR-146a表达,晚发PE组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23.98,P<0.0001);早发PE组低于早产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t=20.59,P<0.0001);早发PE组低于晚发PE组,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2,P<0.0001)。4.胎盘LOX-1表达,晚发PE组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19.86,P<0.0001);早发PE组高于早产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t=22.94,P<0.0001);早发PE组高于晚发PE组,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3,P<0.0001)。5.胎盘miR-146a表达,晚发PE组低于正常组,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87,P<0.0001);早发PE组低于早产组,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31,P<0.0001);早发PE组低于晚发PE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2.65,P<0.0001)。6.早发PE组和晚发PE组外周血清miR-146a的表达与血清ox-LDL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胎盘中LOX-1表达呈负相关(P<0.05)。7.早发PE组和晚发PE组胎盘miR-146a的表达与血清中ox-LDL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胎盘中LOX-1表达呈负相关(P<0.05)。8.早发PE组和晚发PE组外周血清中ox-LDL水平与胎盘中LOX-1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及胎盘中miR-146a表达水平下降,可能通过调节ox-LDL及其受体LOX-1参与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过程。
肖金禾[2](2021)在《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分析》文中提出第一章研究目的和意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乳腺炎的非脓肿期是治疗此疾病的关键时期。西医主要应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抗生素应用存在耐药、破坏菌群多样性等局限性,使寻求疗效确切并能减少抗生素应用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本团队前期临床研究结合文献报道发现,中医药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具有良好疗效。目前,蒲公英颗粒广泛应用于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但在循证医学方面,缺乏观察其疗效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展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中医药减少抗生素应用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门诊进行,共纳入306例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将受试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即蒲公英颗粒组(PGY组)、头孢地尼组(TB组)和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组(LH组)。治疗周期为3天,治疗结束后,第3天进行电话随访。从体温、乳房疼痛VAS评分、血常规炎性指标、乳房肿块面积、脓肿发生人数、中医证候和安全性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本临床研究由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支撑,已经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审查批件号:BZYSY-SFKTPJ-1),并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临床试验网站(www.clinicaltrials.gov)进行注册,注册号为NCT03756324。研究结果:结果显示PGY组退热小时数小于TB组(P=0.046),提示PGY组与TB组受试者的退热小时数可能有差别。进一步比较退热速度,对三组每4个小时退热人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GY组8小时内退热人数显着多于TB组(P<0.05),但PGY组和LH组,LH组和TB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服药后每4个小时体温进行分析,结果提示三组随时间改变体温均有显着性下降,组间体温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Y组、TB组和LH组治疗后体温复升人数和随访体温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的退热效果和保持体温平稳效果相当。疼痛方面,各组治疗前、治疗3天后和随访VAS评分各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三组治疗均可以减少患者疼痛程度,并且治疗结束后三组随访时疼痛仍有下降趋势。三组组间比较治疗3天后和随访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H组疼痛缓解差值显着大于TB组(P<0.05),提示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缓解疼痛效果可能优于头孢地尼。WBC,NEUT%和CRP指数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三组组间比较,治疗后WBC,NEUT%和CRP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治疗后三组血常规异常人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治疗后CRP计数异常人数TB组显着高于PGY组(P<0.017),但PGY组与LH组,TB组与LH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7)。综上所述,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均具有恢复血常规中WBC计数、NEUT%和CRP指数水平的疗效,且两者效果相当。乳房肿块方面,三组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乳房肿块。TB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肿块人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PGY组和LH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肿块人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治疗后三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LH组治疗后肿块面积显着小于TB组(P<0.01)。通过上述可以发现,蒲公英颗粒缩小肿块效果可能优于头孢地尼。PGY组和LH组各有1例在治疗过程中乳房出现化脓,经检验后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评分中舌苔黄腻评分各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各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1.蒲公英颗粒、头孢地尼和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3天后均有退热、缓解乳房疼痛、恢复血常规炎性指标、缩小乳房肿块和减轻中医证候症状的作用,且临床疗效相当。单独应用蒲公英颗粒和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头孢地尼胶囊用量减至2天)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可能不会影响临床疗效;2.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疼痛缓解效果可能优于单独应用头孢地尼;蒲公英颗粒缩小肿块效果可能优于头孢地尼,且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缩小肿块效果可能更为显着。因此,当患者出现疼痛性肿块时,建议酌情给予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治疗;3.本临床试验未发生严重不良试验,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安全性较高。第二章研究目的和意义: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中医辨病属“乳痈”,常因脾胃郁热,阻滞气机,腑气不畅,常出现舌苔黄腻。现代研究已证实舌苔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舌苔的厚度,并且与多种疾病具有相关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黄腻苔形成的原因及本病发生与舌苔菌群变化是否与具有相关性。研究方法:所有受试者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的哺乳期女性。黄腻苔组取自确诊为急性乳腺炎,伴有发热、黄腻苔的女性,共计26例。正常对照组取自健康哺乳期薄白苔女性,共计20例。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出DNA片段序列,运用RDP classifier贝叶斯算法基于分类单元代表序列进行两组舌苔样本的菌群组成分析;对两组舌苔样本的Alpha多样性、β多样性、组间相似性、差异菌群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首先,对物种组成进行评估,发现黄腻苔组shannoneven指数和shannon指数高于薄白苔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距离矩阵量化分析和PCoA分析结果显示黄腻苔组和薄白苔组舌苔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进一步对比两组菌群结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的大小,采用PLA-D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组间差异,两组样本物种菌群结构组内差异较小。其次,对物种组间丰富度差异进行检测,发现黄腻苔组中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e)丰富度显着高于薄白苔组。拟杆菌门分类水平下的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Alloprevotella在黄腻苔组中丰度显着高于薄白苔组(P<0.05)。LEFSe多级物种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发现黄腻舌苔组中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Muribaculum、Alloprevotella 等厌氧菌属显着富集(P<0.05)。最后,为探究血常规的炎性指标与舌苔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相关性,对两组舌苔样本进行RDA分析。结果显示,WBC计数、NEUT%和CRP与两组舌苔样本菌群结构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进一步采用相关性Heatmap分析来计算两组中血常规指标与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结果表明Alloprevotella与WBC计数和NEUT%分别呈显着正相关性(P<0.05)。结论: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的微生物群多样性高于健康薄白苔哺乳期女性;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黄腻苔患者与健康薄白苔哺乳期女性在舌苔微生物群落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黄腻苔菌群中普雷沃氏菌属和Alloprevotella丰富度显着升高。其中,Alloprevotella与血常规的炎性指标呈正相关,可能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另外,黄腻苔中厌氧菌的显着富集引起的微生物失调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炎性反应。因此,哺乳期女性出现黄腻苔可能是机体发生乳腺炎的潜在预警,可密切观察哺乳情况,调整饮食结构,酌情给予干预和防治。
王李[3](2020)在《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排便梗阻综合征(Obstructive defecation syndrome,ODS)是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的一种常见的类型。它发病率高,临床治疗疗效往往不尽满意,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ODS患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辅助灌肠、生物反馈和手术治疗等。当患者不能耐受泻药或灌肠等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即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迄今为止,文献报告的针对ODS的手术方法超过百种,主要分为经腹手术途径和经会阴手术途径两大类,两种手术途径都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无一种手术方法成为金标准。到底选择经腹手术途径还是会阴手术途径仍存在很多争论,迄今为止,尚无共识。2017年美国结直肠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ASCRS)颁布的直肠脱垂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医生的经验、手术习惯和患者因素如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类并结合性别、年龄以及患者意愿等综合考虑。因此,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ODS患者的治疗疗效,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选择最为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意义重大。ODS作为一种多因素多症状性疾病,患者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盆底及盆腔器官松弛脱垂的解剖结构异常、神经肌肉异常调控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完整的直肠肛门排便感觉功能对排便反射过程至关重要,ODS患者便意感频繁、肛门直肠坠胀疼痛却又排便困难的临床表现,很可能与直肠的神经感受器及敏感性异常变化有关。然而,迄今为止,有关ODS患者的直肠粘膜神经感受器分子表达变化及敏感性研究尚未见报告,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1 vanilloid 1,TRPV1),也称作辣椒素受体,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subtype A1,TRPA1)广泛分布于肠道的感觉神经元、粘膜层、粘膜下层及肌层中,参与肠道的运动、分泌及内脏疼痛感觉等机制调节,在肠道的运动感觉等功能调节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TRPV1在肠道神经和非神经纤维上均可以与TRPA1共表达,在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它们在肠道的运动感觉等信号传入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发现,TRPV1、TRPA1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存在异常表达的现象,可能与结肠低敏感有关。但TRPV1和TRPA1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尚未见报道,值得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ODS患者及成人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手术后疗效,探索ODS患者的个体化手术选择方案。同时检测TRPV1、TRPA1和5-HT3R、5-HT4R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OD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83例ODS患者和22例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分析个体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2.前瞻性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对以ODS为主要特征的重度混合型便秘患者进行经腹直肠腹侧直肠补片固定术联合左结肠切除术,分析其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PV1、TRPA1和5-HT3R、5-HT4R在ODS患者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RPV1和TRPA1在OD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1.经腹手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与经会阴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后晚期并发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3)。两组患者手术后便秘评分比较,经腹手术组优于经会阴手术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主观有效性及满意度评价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腹手术患者中,经腹直肠固定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与经腹直肠固定+乙状结肠切除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便秘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观有效性及满意度评价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下结肠切除、Duhamel吻合手术对成人巨结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急诊巨结肠患者行一期造口术,二期再行结肠切除术亦是有效的办法。2.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联合左侧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对以ODS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便秘患者的术后长期随访功能结果是有效的。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01)。结论:1.在ODS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腹手术和经会阴手术途径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疗效。经腹手术患者的便秘改善率优于经会阴手术,且其复发率要明显低于经会阴手术。而在经腹手术中,额外增加乙状结肠切除术并不能有更好的便秘改善情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患者情况个体化进行。腹腔镜下结肠切除、Duhamel吻合手术对成人巨结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成人巨结肠患者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还是分期手术,以及肠管切除的范围均需要个体化分析,应早诊断早手术,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减少肠造口的可能。2.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联合左侧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它对以ODS为主的重度混合型便秘患者具有满意的疗效,可作为个体化术式选择的一个选项。3.ODS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个体化分析患者的主诉和需求,结合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和一般情况,以及医生个人的经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个体化选择,同时还需要有长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支持。4.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表达明显升高,提示TRPV1、TRPA1可能通过5-HT3、5-HT4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在ODS患者的排便感觉运动机制调控上起着重要作用。
姜岑[4](2020)在《基于核转录因子LXR研究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核转录因子LXR多靶点调控特点,从改善心功能及调节水液代谢等角度,探索经典方剂木防己汤治疗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的作用及机制,为该方治疗右心衰提供科学依据,丰富支饮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采用SD大鼠颈背部野百合碱注射建立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木防己汤低剂量组、木防己汤高剂量组、西药呋塞米对照组,分别实施相应干预。(1)观察记录大鼠一般情况;(2)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压力相关指标:肺动脉压力(P)、肺动脉压力与速度比值(P/V)、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和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与射血时间比值(PA-AT/ET);(3)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基本指标:心率(HR)、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右心室内径(RV)、右心房内径(RA)、舒张期左心室内径(LVIDd)、收缩期左心室内径(LVIDs)、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4)ELISA检测血清神经内分泌因子BNP、Ang II、Ren水平;(5)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纤维化改变;(6)免疫组化法测肾集合管AQP2表达;(7)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8)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心脏组织LXRα、NF-κB、TNF-α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9)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差、反应迟钝、毛色晦暗、呼吸急促、进食较少、大小便少、胸腹部有积水等;经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在精神状态、食量摄入、皮毛色泽度、呼吸状态、胸腹部积水、排便次数与性状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木防己汤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2)肺动脉压力: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动脉压力(P)、肺动脉压力与速度比值(P/V)、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和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与射血时间比值(PA-AT/ET)改变明显(P<0.05),提示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组、呋塞米组肺动脉压力(P)显着降低(P<0.01);木防己汤高剂量组肺动脉压力与速度比值(P/V)、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和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与射血时间比值(PA-AT/ET)显着升高(P<0.05),作用优于呋塞米组。(3)心脏超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右心房内径(RA)和右心室内径(RV)显着增大(P<0.001),舒张期左室内径(LVIDd)增大(P<0.05),收缩期左室内径(LVIDs)、舒张末期容积(EDV)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组和呋塞米组SV明显增大(P<0.01),木防己汤低、高剂量组以及呋塞米组RV、RA均明显减小(P<0.001);木防己汤低剂量组和呋塞米组EDV减小(P<0.05)。(4)血清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ELISA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NP增高,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增高(P<0.05),肾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低剂量组和呋塞米组BNP、Ang II、肾素水平降低(P<0.05)。(5)心肌组织病理学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纤维出现自溶,肌纤维断裂、卷曲、排列紊乱、心肌细胞核固缩,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肌纤维排列较整齐,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心肌细胞核固缩、破裂减少,其中木防己汤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间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胶原沉积;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心肌间纤维胶原沉积均不同程度减少。(6)肾脏组织病理学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肾脏组织肾小球损伤,体积减少,肾小管部分上皮肿胀、坏死、脱落,肾小管内出现管型等;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不同程度改善,肾小管上皮肿胀、坏死等明显减少。(7)免疫组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AQP2阳性集合管数目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组肾脏组织AQP2阳性集合管数目升高(P<0.01)。(8)心肌细胞TUNEL染色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01)。(9)心肌组织LXRα,NF-κB和TNF-α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q RT-PCR检测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XRαm RNA表达降低、NF-κB m RNA和TNF-αm RNA较对照组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低剂量组模型大鼠LXRαm RNA的表达不同程度升高,而NF-κB m RNA和TNF-αm RNA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检测显示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XR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1),NF-κB和TNF-α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P<0.01)、低剂量组(P<0.05)LXRα蛋白表达升高,NF-κB和TNF-α蛋白水平在木防己汤低剂组(P<0.05)木防己汤高剂量(P<0.001)显着降低。结论:1.本研究选用野百合碱成功复制大鼠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符合慢性右心衰急性加重心血管循环病理生理特征。2.木防己汤可改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大鼠心功能、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心脏组织损伤和纤维化,以及肾脏病理组织损伤,同时还可调节BNP、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水平的效应,整体作用优于呋塞米干预。3.木防己汤在蛋白水平上调心肌组织LXRα表达,进而抑制了NF-κB以及下游TNF-α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室肌重塑等,是木防己汤改善心衰作用效果的机制之一。
吕姗[5](2020)在《非常见缺失型alpha-地中海贫血筛查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以下简称“地贫”)严重危害健康,是出生缺陷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两广地区是地贫发病率和基因携带率最严重的地区。虽然地贫防治“广西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得到包括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等领导的高度肯定。但目前人群地贫基因携带率仍然较高,且有重症地贫患儿出生。可能原因之一是目前的地贫检测方法可能存在不足,不能有效检测全部静止型和非常见型的α-地中海贫血基因。本研究欲建立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方法,为大规模筛查常见和非常见的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提供技术支撑,为地贫高发区防控地贫,降低地贫患儿出生率做出应有的贡献。方法:建立三重Tap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同步检测HBA、HBZ和内参基因,结合2-△△ct相对定量分析的原理,相对定量HBA及HBZ的基因拷贝数,根据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分子机制中α珠蛋白基因和看家基因的拷贝数比例差异,从而检测HBA及HBZ基因缺失或基因叠加,快速诊断α地中海贫血基因拷贝数。通过不断调整检测体系的引物、探针及反应液浓度和优化检测模板量、DNA聚合酶组份及循环数,最终确定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三重Tap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为了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我们以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已知基因型的临床本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方法的优化。然后,对未知基因型的临床待测标本进行,并与“金标准”Gap-PCR技术进行比对,评估本检测体系的准确率和灵敏度。结果:(1)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中,HBA基因拷贝数测定的判断标准是:判定值2-△△ct=1,表示样本HBA拷贝数正常;判定值2-△△ct≤0.75,表示HBA拷贝数低于正常值,即阳性值为0-0.89,阴性值为0.9-1.1。HBZ基因拷贝数测定的判断标准是:判定值2-△△ct=1,表示样本HBZ拷贝数正常;判定值2-△△ct≤0.5,表示拷贝数低于正常。(2)用建立的实验方法对500例临床待测样本进行α-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的检测,结果显示4个HBA基因拷贝的有422例,3个拷贝的有33例,2个拷贝的有43例,1个拷贝的有2例。其中,我们通过检测拷贝数的缺失探索出了临床常规筛查不能发现的非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型:泰国缺失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3)通过Gap-PCR验证,本检测方法的准确率为99.60%,灵敏度为100%。临床常规检测技术准确率为98.60%,灵敏度为93.42%。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出率高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检测方法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相比,准确率和灵敏度更高,有效降低了漏诊率。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珠蛋白基因拷贝数相对定量技术的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的检测方法,能有效检出静止型、轻型、非常见型α地中海贫血;检测方法准确率高,灵敏度好。可用于常见、非常见及未知的地中海基因型的探索,为临床及现场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提供参考方案,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出生缺陷,实现优生优育。
鲁璐[6](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观察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制备类风湿关节炎CIA大鼠模型,从基因转录和表达、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探讨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机制。方法:1.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根据RA活动期的诊断标准,设立纳入-排除条件,计算RCT样本量,招募72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予塞来昔布+甲氨蝶呤治疗。B组为实验组,予秦艽地黄通痹汤+塞来昔布+甲氨蝶呤治疗,两组均连续给药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常见临床症状和ESR、CRP、RF、抗CCP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比较VAS评分、DAS28评分和ACR20/50/70改善率。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秦艽地黄通痹汤的安全性。2.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机制:提取秦艽地黄通痹汤全方有效成分并查找相应作用靶点,然后和RA致病靶点进行深度比对,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RA”关系图和PPI蛋白质相互作用图并对关键作用靶点蛋白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对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传导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的研究,预测相关信号调控通路并通过对下游靶蛋白检测进行初步验证。3.秦艽地黄通痹汤对CIA大鼠基因转录和表达、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制备类风湿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组),CIA模型组(CIA组),MTX阳性对照组(A组)和MTX+秦艽地黄通痹汤组(B组),每组各10只。连续给药28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和关节炎指数(AI)变化,制备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学切片并观察滑膜和关节软骨的炎性改变。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TLR4、MyD88和 IL-1β、IL-6、TNF-α mRNA 表达量以及 TLR4、MyD88、p-NF-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量。结果:1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1)收集满足纳入-排除条件的RA活动期患者72例。4例中途退出本研究。68例入组,A组35例,男13例,女22例,平均46.7±7.5岁;B组33例,男10例,女23例,平均48.1±6.3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在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等常见临床症状;ESR、CRP、RF、抗CCP等实验室指标以及VAS评分,DAS28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B组较A组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VAS评分和DAS28评分上均显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VAS评分和DAS28评分上均显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CR20/50/70改善率比较,两组未及明显差异(P>0.05)。(3)在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上,治疗后B组较A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医有效率比较,A组88.6%,B组96.7%,B组改善较为明显,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秦艽地黄通痹汤的安全性监测,A组较B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机制:(1)秦艽地黄通痹汤全方有效成分共68个,其中桂枝9个,白芍11个,防风21个,秦艽4个,生地黄5个,金银花24个,青风藤6个(部分中药同时含有数种有效成分)。根据有效成分得到作用靶点345个。检索RA疾病相关靶点655个。构建秦艽地黄通痹汤-RA的Venn图,发现重叠区域的关键作用靶点110个。通过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RA”关系图和PPI蛋白质相互作用图并发现IL6,TNF-α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BP、GO-CC、GO-MF功能富集分析预测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过程,涉及细胞微观结构并和细胞因子功能直接相关。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秦艽地黄通痹汤可能通过干预NF-κB信号通路,调控下游靶蛋白达到治疗RA的目的。(2)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标本中NF-κB信号通路下游靶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发现促炎因子水平显着降低(P<0.01),抑炎因子水平显着升高(P<0.01),NF-κB信号通路被抑制,初步验证了该结果。3.秦究地黄通痹汤对CIA大鼠基因转录和表达、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1)大鼠一般状态:CIA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精神萎靡,毛发枯黄,下肢活动逐渐减少。A,B两组大鼠一般状态较CIA组均改善,B组改善较为明显。(2)大鼠AI评分:和CIA组比较,A组1-3周,B组1-2周的大鼠AI评分无显着下降,差异未及统计学意义(P>0.05);A组4-6周,B组3-6周大鼠AI评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A组比较,B组1-3周的大鼠AI评分无显着下降,差异未及统计学意义(P>0.05),B组4-6周大鼠AI评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番红O固绿染色的关节组织病理切片:和Crtl组比较,CIA组大鼠软骨细胞结构紊乱,关节面番红染色几乎完全丢失。A组大鼠关节软骨虽有轻度破坏,但较CIA组明显好转,关节软骨损坏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关节软骨较为完整,关节软骨损坏评分较CIA组和A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和Crtl组比较,CIA组IL-1β、IL-6和TNF-α mRNA和TLR4、MyD88 mRNA以及TLR4、MyD88和p-NF-KB(p65)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4周后,与CIA组相比,A,B两组IL-1β、IL-6和TNF-α mRNA和TLR4、MyD88 mRNA以及TLR4、MyD88和p-NF-κB(p65)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在上述相同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中,NF-κB(p65)含量的变化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RCT证实秦艽地黄通痹汤可以显着提高RA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具有减毒增效作用。(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成功预测了秦艽地黄通痹汤可能通过干预NF-κ B信号通路,调控下游靶蛋白达到治疗RA的目的。通过检测下游靶蛋白初步验证了预测结果。(3)制备类风湿关节炎CIA大鼠模型,进行体内动物实验,通过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多种方法证实秦艽地黄通痹汤通过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达到治疗RA活动期的目的。
张志伟[7](2020)在《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减少子宫内膜容受性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占孕产妇死亡率的25%以上。1997年B-Lynch等人创造了 B-Lynch子宫压迫缝合,众多PPH产妇得到了救治并避免了子宫切除。自此以后各种改良式子宫压迫缝合相继报道。但是近年来,与子宫压迫缝合相关的并发症也相继报道,如子宫肌层的损伤、坏死;妊娠中晚期灾难性子宫破裂;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继发性不孕等,其实这只是很少一部分,许多与之相关的并发症并未报道。国外少数专家、学者己经注意到并越来越重视其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与生殖相关的IUA和继发性不孕,他们已对这些问题发出提醒,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未见报道。目前的研究认为:子宫肌层及内膜层局部长时间缺血缺氧,内膜细胞变性、坏死,进一步丧失了再生能力,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是导致IUA的重要原因。术后缝扎线两侧的宫腔相对封闭,血液引流不畅,容易引起局部子宫内膜炎以及所采用的缝合线是否容易被吸收,都在IUA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Poujade等研究发现子宫压迫缝合(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UCS)后 IUA 的发生率为 26.7%(4/15)。子宫压迫缝合后有导致IUA风险,是否会影响以后的正常妊娠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己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女性不孕及生育能力下降与宫腔粘连密切相关,目前,其己成为女性继发不孕的第二大病因。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既能治疗PPH,又能降低IUA和压迫缝合术相关性不孕风险的手术方法。我们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Removable 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s,RUCS),在达到止血目的后,及时拆除压迫缝合线,用于减少压迫缝合相关的并发症。本课题第一部分拟通过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RUCS用于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P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RUCS减少压迫缝合相关并发症、提高再次妊娠受孕率的可行性。胚胎的迁移和植入需要胚胎滋养层和子宫内膜之间的良好相互作用和容受性。子宫内膜容受性表现为子宫内膜允许胚胎粘附和胎盘发生的特殊状态,是妊娠建立的关键因素之一。明确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物对于评价子宫内膜宫内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认为HOXA10、LIF、整合素αVβ3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性分子,其中HOXA10对成人子宫内膜发育产生多向效应,包括间质蜕膜化、细胞浸润和胞饮突发育等。HOXA10多向性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胚胎植入过程所必需的一系列下游靶基因来实现的,这些包括EMX2、IGFBP-1和整合素αVβ3。HOXA10能够下调EMX2、IGFBP-1的表达,上调整合素αVβ3表达。整合素αVβ3是在子宫内膜中发现的第一个己知的HOXA10靶基因,作为子宫内膜和滋养层之间的桥梁分子,构成母体和胎儿组织之间的早期联接。LIF属于IL-6家族成员,受HOXA11调节,对早期胚胎着床及正常发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LIF可以诱导子宫内膜细胞中ITGAV、整合素αVβ3和ITGB5的表达,并发挥各自的生物学效应。本课题第二部分是通过建立UCS大鼠模型,观察子宫内膜光镜下病理改变、胚胎着床数目及子宫内膜中HOXAI0、LIF、整合素αVβ3表达变化,探讨UCS相关性不孕的分子发生机制;探讨RUCS大鼠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其对减少UCS相关不孕、提高胚胎着床率的可行性;通过不同子宫压迫时间大鼠子宫内膜中HOXAI0、LIF、整合素αVβ3表达变化,探讨子宫压迫时间对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损伤的影响,为临床筛选减少子宫内膜损伤的最佳拆线时间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减少PPH压迫缝合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RUCS用于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P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RUCS减少压迫缝合相关并发症、提高再次妊娠受孕率的可行性。方法:本部分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剖宫产术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性PPH、行RUCS、术后半年行宫腔镜检查,本次妊娠再次剖宫产分娩的20例产妇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同等条件、行传统子宫压迫缝合术的20例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止血效果、术中及术后2h、24h、48h出血量、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发热及感染指标恢复、抗生素应用时间、恶露持续时间、产后42天子宫超声情况)、术后远期并发症(IUA、胎盘粘连、子宫坏死、子宫破裂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通过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止血效果的比较分析发现:研究组止血成功率为95%,对照组为1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术中、术后2h、24h、48h出血量的比较分析发现:研究组术中出血量750±102ml,术后2h出血量51.8±10.1ml,术后24h出血量为164.5±17.3ml,术后24h拆除压迫缝合线继续观察出血量,术后48h出血量为201.2±16.3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720±90ml,术后2h出血量55.0±9.9ml,术后24h出血量为158.6±16.8ml,术后48h出血量为211.3±15.7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分析发现:研究组术后体温>38℃的产妇2例,抗生素应用时间2.6±0.9天,术后72h白细胞12.4±2.2×109,恶露持续时间32.4±3.9天,产后42天子宫复旧率100%;对照组术后体温>38℃的产妇8例,抗生素应用时间3.8±1.2天,术后72h白细胞14.5±3.4×109,恶露持续时间38.6±3.2天,产后42天子宫复旧率70%,通过近期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子宫坏死。4、通过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术后宫腔镜检查情况的比较分析发现:两组产妇半年后行宫腔镜检查,研究组轻、中、重度粘连均未发现,对照组轻、中、重度粘连分别为4、1、1例。两组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对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妇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分析发现:远期并发症IUA、胎盘粘连、盆腔粘连、肌层局部坏死的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不孕发病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破裂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研究组769±99ml,对照组899±10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与传统子宫压迫缝合术相比,治疗PPH具有同样的有效性,不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2.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能够降低子宫压迫缝合相关的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更高,并且对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有保护作用。3.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通过减少子宫内膜压迫时间,降低子宫内膜损伤,减少宫腔粘连的发生。第二部分 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减少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构建UCS大鼠子宫内膜缺血模型,观察胚胎着床数目、子宫内膜光镜下病理改变及子宫内膜HOXAI0、LIF、整合素αVβ3表达变化,探讨UCS相关不孕的发生机制及RUCS减少UCS相关不孕、提高胚胎着床率的可行性。探讨子宫压迫时间对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影响,为临床筛选减少子宫内膜损伤的最佳拆线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鼠龄约12周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各20只。A组将每只大鼠左侧子宫行UCS,作为UCS组,右侧子宫未行手术,作为对照组;B组将每只大鼠左侧子宫行UCS,作为UCS组,右侧子宫行RUCS,24h拆除压迫缝合线,作为RUCS组。同时C组选取同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创建Oh、24h、48h RUCS大鼠模型,分别于Oh、24h、48h拆除子宫压迫缝合线。术后三个动情周期后于妊娠第4天取子宫内膜。观察着床胚胎数量,光镜下观察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改变,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子宫内膜HOXA10、LIF、整合素αVβ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光镜下子宫内膜病理改变:UCS组子宫内膜单位面积内腺体数量减少,宫腔粘连带形成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中,UCS组子宫内膜HOXA10、LIF、整合素αVβ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果。胚胎着床数UCS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9 vs5.2±1.2,P<0.05)。3.B组中,RUCS组与UCS组比较,RUCS组子宫内膜HOXA10、LIF、整合素αVβ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胚胎着床数RUCS组与U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1.2 vs 2.6±1.0,P<0.05)。4.C组中,压迫缝合Oh组、24h组、48h组子宫内膜HOXA10、LIF、整合素αVβ3蛋白表达水平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qRT-PCR分析发现:mRNA水平上,与压迫缝合Oh组相比,压迫缝合24h组子宫内膜LIF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HOXA10和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量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8h组子宫内膜HOXA10、LIF、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压迫缝合使大鼠子宫内膜受损,抑制子宫内膜HOXA10、LIF、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导致继发性不孕。2.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通过改善子宫内膜HOXA10、LIF、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减少子宫内膜容受性损伤,增加大鼠胚胎着床率。3.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损伤受压迫缝合时间影响,即在一定时间内,压迫缝合时间越长子宫内膜容受性越差。
崔钰珠[8](2019)在《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裸鼠MMP-2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此课题通过建立MDA-MB-435雌性无胸腺裸鼠模型,研究祖国医学中草药复方"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MDA-MB-435雌性无胸腺裸鼠瘤重的影响,研究祖国医学中草药复方"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制备MDA-MB-435细胞悬液:取生长旺盛的HER-2/nue高表达的人乳腺癌MDA-MB-435细胞株,用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后形成细胞悬液;(2)MDA-MB-435细胞裸鼠造模:MDA-MB-435细胞裸鼠造模:每只无胸腺的雌性卵巢切除裸鼠的右腋窝脂肪垫下接种细胞悬液0.2m L,形成HER-2/neu高表达的人乳腺癌裸鼠MDA-MB-453移植瘤,一共有4只裸鼠被接种,直至被接种的瘤长至1cm3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取材,然后将其移植瘤瘤块切成1mm3大小,无菌条件下在无胸腺的雌性卵巢切除的裸鼠的右腋窝脂肪垫下进行接种,建造裸鼠移植瘤模型,共40只无胸腺的雌性卵巢切除的裸鼠被接种,在种植后第4-5天即可见肿瘤生长,可以触及结节,100%成瘤,饲养15天后造模成功。(3)分组及给药;成功建造乳腺癌裸鼠模型后,将40只造模成功后的乳腺癌裸鼠平均分为4组,每组各10只。空白对照组:予对照组0.9%生理盐水0.4ml/只/d,灌胃频次:日一次;依西美坦组:0.3mg只/d,每灌胃频次:日一次;小柴胡汤加减方组:“小柴胡汤加减方”0.4ml/只/d灌胃,灌胃频次:日一次;小柴胡汤加减方+依西美坦组:依西美坦组:0.3mg只/d+“小柴胡汤加减方”0.4ml/只/d灌胃,灌胃频次:日一次;四组均连续给药21天。(4)处死取材:每组10只裸鼠均于末次给药后24小时(即造模成功后第16天)运用断颈法处死,处死后将腋下的肿瘤组织进行剥离,称出瘤体的重量并计算出抑瘤率,剥离组织存放好备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相对含量。流程如图:结果:1.瘤重(单位g)及抑瘤率:空白对照组:1.032±0.870;依西美坦组:0.364±0.165;65.59%小柴胡汤加减方组:0.566±0.172;47.16%小柴胡汤加减方+依西美坦组:0.270±0.103;74.74%2.MMP-2及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1)MMP-2的灰度值表达:6529.232±128.926,4232.837±72.004,5245.171±100.890,2815.578±267.589。(2)E-cadherin的灰度值表达:2288.170±150.101,4929.361±187.661,3131.750±169.352,6371.439±125.152。结论:1.小柴胡汤加减方及依西美坦对乳腺癌MDA-MB-435细胞有抑制作用;并有协同作用。2.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可以调节MMP-2及E-cadherin蛋白表达的水平。
金硕[9](2019)在《64例胎儿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伴随着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胎儿疾病筛查和诊断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产前超声诊断技术得到规范化地迅速推广和普及,我国胎儿疾病诊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胎儿宫内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且越来越多样化,包括胎儿镜激光电凝术、脐带电凝术、射频消融术、介入性导管术、脐带结扎术、胎儿镜下气管内球囊栓塞术、各种引流术、宫内输血、药物治疗、开放式胎儿手术、产时宫外手术等等。本研究通过分析64例胸腔胎儿的主要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胎儿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通过分析胸腔穿刺术的时机、次数及新生儿预后,探讨胸腔穿刺术在胎儿胸腔积液治疗中的效果。通过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的预后,探讨胎儿胸腔积液的围产期管理规范,以期能使胸腔积液胎儿获得更好的结局。材料与方法本课题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病区住院诊治的64例胸腔积液胎儿的孕妇,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孕产次、妊娠合并症、胎儿超声检查结果(胸腔积液的侧性和量的大小、羊水指数、S/D值、其他超声异常等)、羊水穿刺或基因芯片分析结果、胸腔穿刺(穿刺孕周、部位、次数等)、胸水生化结果、期待治疗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等指标,随访存活胎儿的生存状态,了解预后。根据研究目的,探讨胎儿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宫内治疗及妊娠结局。结果1.经超声诊断的胸腔积液胎儿常伴有其他超声异常,如羊水过多或偏多、全身水肿、腹腔积液、颈部淋巴水囊瘤等。2.64例胸腔积液胎儿中,30例于产前(20例)或引产后(10例)行染色体或基因芯片分析,共8例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包括4例Turner综合征(特纳综合征)、1例21-三体、1例单亲二倍体、2例基因变异。3.18例染色体正常且继续妊娠胎儿中,11例行胸腔穿刺术,2例行羊水减量术,5例期待治疗。11例行胸腔穿刺术胎儿,1例后期积液消失,新生儿出生后随访至今健康状况良好;2例穿刺后立即终止妊娠,因家属放弃抢救而死亡;8例出生后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积极对症治疗,积液逐渐消失,随访至今健康状况良好;行胸腔穿刺术胎儿的存活率为81.8%(9/11)。2例行羊水减量水胎儿,1例积液进行性加重,胎死宫内;1例积液逐渐消失,新生儿出生后随访至今健康状况良好。5例期待治疗胎儿,2例积液逐渐消失,新生儿出生后随访至今健康状况良好;2例积液进行性加重,选择性终止妊娠;1例新生儿出生后因全身状况差及家属放弃抢救而死亡。结论1.胎儿胸腔积液常见的病因是染色体异常,多在妊娠早期发现。2.染色体和基因正常的胸腔积液胎儿,不合并水肿或其他异常则可继续观察或予以宫内干预,预后较好;合并水肿或其他异常虽经积极宫内干预,预后仍较差。3.宫内行胎儿胸腔穿刺术不仅有助于诊断,还可提高胎儿的存活率。
程艺[10](2019)在《楼丽华教授治疗乳房病经验总结》文中认为乳房病指发生在乳房部位的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增生病、急性乳腺炎、乳腺恶性肿瘤、乳腺纤维瘤、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房异常发育症等,主要见于女性。近年来,乳房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且表现形式多样,对女性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医乳房病属于古代“疡科”范畴,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独立的专书来记载该病,历代医家对乳房病的记载散见于一些综合类或妇科方面的医书内,大多杂而不全,或全而不精。然而对于乳房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疗效,与现代医学比具有相当的优势,中医乳房病学前景喜人。导师楼丽华教授在中医乳房病学的领域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四辨识病、温通治痈、三机调增、扶正抗癌”,分别在乳腺疾病的诊断,炎性乳房病、乳腺增生性疾病以及乳腺恶性肿瘤等治疗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搜索、整理历代医家对乳房病的认识和治疗思想,结合临床实际病例的探讨及用药经验的分析,阐发了楼丽华教授治疗乳房病的丰富经验,并探索了研究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乳房病提供系统的参考。
二、产妇血清乳白色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妇血清乳白色1例(论文提纲范文)
(1)MiRNA146a和ox-LDL与子痫前期发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史及标本采集 |
2.2 样本采集 |
2.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4 外周血血清中miR-146a水平的检测 |
2.5 ELISA法检测血清ox-LDL |
2.6 PCR测胎盘组织miRNA-146a |
2.7 Western bolt法测胎盘组织LOX-1 |
2.8 观察指标 |
3 统计处理 |
结果 |
1.孕妇一般资料比较 |
2.孕妇外周血清ox-LDL水平比较 |
3.孕妇胎盘组织LOX-1 表达比较 |
4.孕妇外周血清miR-146a水平比较 |
5.孕妇胎盘组织miR-146a表达比较 |
6.早发PE和早产组、晚发PE和正常组血清中miR-146a与血清中ox-LDL关系 |
7.早发PE组和晚发PE组血清中miR-146a与胎盘中LOX-1关系 |
8.早发 PE 组和晚发 PE 组胎盘中 miR-146a与血清中 ox-LDL关系 |
9.早发PE和早产组、晚发PE和正常组胎盘中miR-146a与胎盘中LOX-1关系 |
10.早发 PE 组和晚发 PE 组血清中 ox-LDL与胎盘中 LOX-1 关系 |
11.早发和晚发PE组外周血清ox-LDL水平比较 |
12.早发和晚发PE组胎盘组织LOX-1 水平比较 |
13.早发和晚发PE组血清中miR-146a水平比较 |
14.早发和晚发PE组胎盘组织中miR-146a水平比较 |
讨论 |
1.ox-LDL在外周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2.miR-146a在外周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3.ox-LDL与 miR-146a之间的关系探讨 |
4.ox-LDL与 miR-146a在早发 PE和晚发 PE表达差异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一、血管形成因子 |
1.1 VEGF |
1.2 PLGF |
1.3 sFlt-1 |
二、炎症因子 |
2.1 白细胞介素 |
2.2 TNF-α |
2.3 CRP |
三、氧化应激 |
3.1 ox-LDL |
3.2 MDA |
3.3 8-异前列腺素(8-isoprostane) |
四、免疫失调 |
4.1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
4.2 补体系统 |
4.3 调节性T细胞 |
五、表观遗传调控 |
5.1 DNA甲基化 |
5.2 组蛋白修饰 |
六、非编码RNA |
6.1 管家RNA |
6.2 短链非编码RNA(snc RNA) |
6.3 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下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防治 |
1 急性乳腺炎的发病特点 |
2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下AM非脓肿期的诊疗 |
3 AM患者的居家护理 |
4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下母乳喂养的相关问题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人乳微生物群研究现状探讨哺乳期乳腺炎发病机制及防治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舌苔菌群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呼吸系统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2 消化系统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3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4 风湿类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5 口腔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6 其他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1 |
第一章 蒲公英颗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2 |
第二章 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黄腻苔菌群的特异性菌群分析 |
1 材料与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排便梗阻综合征手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及疗效比较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术联合左结肠切除术治疗以ODS为主要特征混合型便秘的初步探索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TRPV1、TRPA1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基于核转录因子LXR研究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思路 |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心衰的认识 |
1.1 右心衰发病机制认识 |
1.2 右心衰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
1.3 右心衰临床检测指标 |
2 祖国医学对心衰的认识 |
2.1 心衰常见的病因病机 |
2.1.1 外感内伤导致心衰 |
2.1.2 阳虚是心衰的基本病理 |
2.1.3 “虚”“瘀”“水”是心衰的病理特点 |
2.2 心衰常见的治法 |
2.2.1 益气温阳 |
2.2.2 消饮利水 |
2.2.3 化瘀通络 |
3 痰饮病与右心衰 |
3.1 痰饮理论概述 |
3.2 “支饮”与右心衰 |
3.2.1 “膈间支饮”与右心衰 |
3.2.1.1 心肺脾是膈间支饮的主要病位 |
3.2.1.2 阳虚饮停夹热是膈间支饮的病变之一 |
3.2.1.2.1 阳虚饮停是膈间支饮的病机常态 |
3.2.1.2.2 夹热是膈间支饮的病机变态 |
4 木防己汤与右心衰 |
5 中西医治疗心衰的关联认识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2.3 主要溶液配制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肺动脉高压右心衰大鼠模型建立 |
2.3 分组方法与给药方法 |
2.3.1 实验分组 |
2.3.2 给药方法 |
2.3.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2.4.1.1 大鼠死亡情况 |
2.4.1.2 大鼠心脏指数 |
2.4.2 超声心动图检查 |
2.4.3 血清BNP、AngⅡ、肾素含量测定 |
2.4.4 组织形态学检测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4.1.1 大鼠死亡情况 |
4.1.2 大鼠心脏指数变化 |
4.2 各组大鼠肺动脉压力观察 |
4.3 各组大鼠心脏彩超观察 |
4.4 各组大鼠血清BNP、ANGⅡ、肾素含量的影响 |
4.5 各组大鼠心脏组织损伤观察 |
4.6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观察 |
5 小结 |
实验二 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分组方法与给药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给药方法 |
2.2.3 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3.1 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测定 |
2.3.2 大鼠肾脏AQP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 |
2.3.3 大鼠心脏组织LXRα、NF-κB、TNF-α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3.4 大鼠心脏组织LXRα、NF-κB、TNF-αm RNA表达水平检测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
4.2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AQP2的表达情况 |
4.3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LXRα、NF-κB、TNF-αm RNA表达情况 |
4.4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LXRα、NF-κB、TNF-α蛋白表达情况 |
5 小结 |
讨论 |
1 实验方案确立依据 |
1.1 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 |
1.2 阳性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
1.3 实验各部分设计关联 |
2 木防己汤组方用药阐析 |
2.1 木防己汤配伍原理 |
2.2 木防己的临床运用探讨 |
2.3 石膏的作用解析 |
3 木防己汤对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药效作用探讨 |
3.1 木防己汤对右心衰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3.2 木防己汤对右心衰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影响 |
3.3 木防己汤对右心衰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
3.4 木防己汤对右心衰模型大鼠肾脏组织的影响 |
4 木防己汤对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作用机制探讨 |
4.1 NF-κB与心衰 |
4.2 LXR与心衰 |
4.3 木防己汤对LXR介导的NF-κB-TNF-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 木防己汤对AQP2的影响 |
5 木防己汤改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动物模型上述指标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脏X受体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
(5)非常见缺失型alpha-地中海贫血筛查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方法验证:69例已知基因型样本检测结果 |
2.2 诊断性能评价:500例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的研究现状分析 |
3.2 地中海贫血的防控工作中筛查方法的考量与应用 |
3.3 非常见缺失型地中海贫血筛查方法的应用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地中海贫血防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1 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进展 |
2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对病因病机的探索 |
2.3. 对中医诊疗的分析 |
第二章 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RA活动期的临床研究及机制分析 |
1 临床研究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结果 |
1.3 讨论 |
2 网络药理学机制分析 |
2.1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3 RA模型动物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减少子宫内膜容受性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减少PPH压迫缝合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PPH处理方法 |
2.3 疗效评价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产妇剖宫产术中止血效果的比较 |
3.2 两组产妇术中、术后2h、24h、48h出血量的比较 |
3.3 两组产妇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比较 |
3.4 两组产妇术后半年宫腔镜检查情况的比较 |
3.5 两组产妇术后远期并发症的比较 |
4. 讨论 |
4.1 PPH及手术干预方式 |
4.2 RUCS治疗宫缩乏力性PPH具有同样的有效性,不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 |
4.3 RUCS能够减少子宫压迫缝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更高。RUCS对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有保护作用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减少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UCS对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3.1.1 大鼠子宫内膜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
3.1.2 UCS对子宫内膜中HOXA10、LIF、整合素αVβ3表达的影响 |
3.1.3 UCS对大鼠胚胎着床的影响 |
3.2 RUCS对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损伤的影响 |
3.2.1 RUCS对子宫内膜中HOXA10、LIF、整合素αVβ3表达的影响 |
3.2.2 RUCS对大鼠胚胎着床的影响 |
3.3 不同子宫压迫缝合时间对子宫内膜中HOXA10、LIF、整合素αVβ3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一 |
英文论文二 |
发明专利 |
(8)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裸鼠MMP-2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64例胎儿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胎儿胸腔积液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楼丽华教授治疗乳房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独创温通治乳痈 |
(一)乳痈(急性乳腺炎) |
(二)不乳儿乳痈(非哺乳期乳痈) |
(三)病例探讨 |
1.粉刺性乳痈 |
2.副乳腺炎 |
3.注射隆胸术后填充物外伤后破溃 |
二.三机并调治乳癖 |
(一)理法方药总结 |
(二)病例探讨 |
1.乳腺增生 |
2.双乳增生、副乳腺肿大 |
三.扶正为本抗乳岩 |
(一)理法方药总结 |
(二)病例探讨 |
1.乳癌术后潮热盗汗 |
2.乳癌术后皮下积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产妇血清乳白色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MiRNA146a和ox-LDL与子痫前期发病关系的研究[D]. 谢洁. 青岛大学, 2021
- [2]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分析[D]. 肖金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D]. 王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4]基于核转录因子LXR研究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D]. 姜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5]非常见缺失型alpha-地中海贫血筛查方法的建立[D]. 吕姗.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6]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秦艽地黄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鲁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可拆线子宫压迫缝合术减少子宫内膜容受性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志伟. 山东大学, 2020(09)
- [8]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裸鼠MMP-2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D]. 崔钰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64例胎儿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D]. 金硕. 郑州大学, 2019(08)
- [10]楼丽华教授治疗乳房病经验总结[D]. 程艺.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