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诊断价值

颅脑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诊断价值

一、头颅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宋宏鲁,魏世辉,孙明明,徐全刚,周欢粉[1](2021)在《《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中华眼科杂志》发布了第1版《中国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时隔7年, 视神经炎治疗方面积累了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迫切需要更新共识或制定指南来指导临床实践。因此,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联合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 依据循证指南制定的方法和步骤, 制定了第1部《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 以期提高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临床诊疗水平。该指南提出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新的亚型分类, 指导精准化治疗;同时, 对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治疗热点问题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利妥昔单抗等生物制剂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建议。

彭梦菲[2](2021)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临床特征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IIDDs)中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和MOG抗体阴性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区别。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分泌儿科收治的42例IIDDs患儿,根据是否存在MOG抗体分为MOG+组(18例)和MOG-组(24例)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比、症状、体征、临床表型、磁共振(MRI)和脑电图表现、脑脊液特点、治疗措施、疗效及随访结局。MOG抗体采用细胞转染技术(CBA)进行检测。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1)MOG+组患儿起病年龄7.77±3.59岁,男女比1:0.8,MOG-组起病年龄6.66±3.96岁,男女比1:0.4,两组患儿起病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最常见的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型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MOG+组精神行为异常、视觉症状多于MO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48、5.537,P<0.05));MOG+组脑炎表型多于MOG-组,包括单侧皮层脑炎和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脑炎,MOG+组脱髓鞘脑病表型少于MOG-组,两种表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颅脑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广泛受累,以皮层下白质最多见,也可累及深部白质及灰质,其中丘脑病变在MOG+组中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5,P<0.05)。(4)两组中有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显示出慢波、棘波等异常,无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正常。结合脑磁共振(MRI)结果发现MOG+组所有存在皮层病变的患儿均有癫痫发作,而MOG-组3例存在皮层病变的患儿中仅1例癫痫发作。(5)MOG+组18例患儿血清MOG抗体均为阳性,10例脑脊液MOG抗体阳性,且滴度低于血清。(6)两组患儿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显示白细胞计数、蛋白质水平轻至中度升高,MOG+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0-170×106/L,蛋白质平均值321.09mg/L;MOG-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0-141×106/L,蛋白质平均值353.42mg/L。两组氯化物水平轻微下降,葡萄糖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上述数据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1.534—1.862,P>0.05)。(7)两组患儿大多数急性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或)甲强龙冲击治疗,70%以上的患儿急性期症状迅速消失,至随访终点MOG+组仅4例患儿遗留偶尔头痛、头晕症状,MOG-组则有2例患儿出现偏瘫、共济失调的严重后遗症,提示MOG抗体相关疾病(MOGAD)患儿预后更好。(8)MOG+组患儿复发率为22.2%(4/18),复发间期平均13.75个月,复发后复查MOG抗体仍为阳性。MOG-组复发率为12.5%(3/24),复发间期平均10.60个月。结论:IIDDs中初发表现为脑炎的患儿应注意筛查MOG抗体;MOGAD患儿精神行为异常和视觉症状更为突出,脑炎表型常见;MOGAD中丘脑病变比MOG抗体阴性的IIDDs患儿更常见;MOGAD中存在皮层病变的患儿更有可能出现癫痫发作。

杨昕[3](2021)在《基于静息态fMRI研究低频rTMS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脑网络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前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探讨rTMS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脑效应机制。方法:纳入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20例,随机分组为rTMS治疗组10例,常规治疗组1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rTM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低频rTMS治疗,干预8周。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进行静息态f MRI检查。采用基于感兴趣区的方法分析卒中后痉挛患者全脑功能连接变化。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8周时rTMS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的FMA-UE与MBI评分显着增加(P<0.05),rTMS组MAS评分显着降低(P<0.05),常规组MA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2.与常规组相比,治疗8周时rTMS组FMA-UE与MBI评分显着增加(P<0.05),MAS评分显着降低(P<0.05)。3.rTMS组治疗前后种子点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具体表现为:右侧中央前回与左侧小脑,左侧中央后回与左侧小脑和楔前叶,左侧辅助运动区与右侧小脑和左侧额中回,右侧辅助运动区与左侧额上回和右侧小脑,右侧丘脑与左侧中央前回、左侧辅助运动区和右侧额上回,左侧壳核与右侧小脑。4.与常规组相比,rTMS组治疗后种子点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具体表现为:右侧中央前回与左侧小脑,左侧辅助运动区与右侧额上回和右侧小脑,右侧尾状核与左侧楔前叶,右侧丘脑与右侧顶上小叶。结论:1.低频rTMS可有效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帮助改善运动功能并提高日常活动能力。2.低频rTMS可降低健侧半球的兴奋性,不仅可通过增强与运动相关脑区网络内的功能连接来促进功能重塑,还可增强远隔脑区的功能连接,加快卒中患者的痉挛功能恢复。

高静纯[4](2021)在《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优势大脑半球与非优势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脑功能变化的差异》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s-fMRI)分别从局部活动和功能连接两个方向观察和比较急性期优势大脑半球和非优势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变化及差异。方法:纳入15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将30例大脑中动脉急性梗塞患者按部位分为优势半球组和非优势半球组,在静息状态下通过Rs-fMRI技术采集患者低频振幅比率(ALFF)、局部一致性(ReHo)和功能连接(FC)相关的图像数据,基于Matlab2012a平台使用rest 1.8软件包和DPABI工具包中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健康受试者比较,优势大脑半球卒中者以双侧中脑为主等脑区ALFF值增高;以右侧眶部额下回等脑区ReHo值降低。以右眶部额上回为种子点(ROI),与左BA20等脑区FC增强;以右眶部额中回为ROI,与右梭状回等脑区FC增强;以左眶部额下回为ROI,与左舌回等脑区FC增强;以右直回为ROI,与右小脑扁桃体等脑区FC增强;以左枕下回为ROI,与左BA47等脑区FC增强;以右枕下回为ROI,与左岛叶等脑区FC增强;以右小脑脚1区为ROI,与左海马等脑区FC增强;以左小脑脚2区为ROI,与左海马等脑区FC增强;以右小脑脚2区为ROI,与左海马旁回等脑区FC增强;以左小脑3区为ROI,与右枕下回等脑区FC增强。(2)与健康受试者比较,非优势大脑半球卒中者以左眶部额下回为主等脑区ALFF值增高,以右BA9为主的脑区ALFF值减低;以左楔前叶为主等脑区ReHo值增高,以右BA9为主等脑区ReHo值减低。以右背外侧额上回为ROI,与左后扣带回等脑区FC增强;以右眶部额上回为ROI,与左BA18等脑区FC增强;以左中央沟盖为ROI,与左距状裂周围皮层等脑区FC增强;以右眶内额上回为ROI,与左梭状回等脑区FC增强;以左岛叶为ROI,与左梭状回等脑区FC增强;以右岛叶为ROI,与右小脑后叶等脑区FC增强;以左楔叶为ROI,与左岛叶等脑区FC增强;与右梭状回为ROI,与左眶回等脑区FC增强;以左楔前叶为ROI,与左豆状壳核等脑区FC增强;以左中央旁小叶为ROI,与左豆状壳核等脑区FC增强;以左颞横回为ROI,与左舌回等脑区FC增强。(3)与非优势半球卒中组比较,优势半球卒中组以左辅助运动区为主的脑区ALFF值降低;及以右BA10为主的脑区ReHo值降低;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FC。结论:优势大脑半球与非优势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的脑功能变化相似,均存在与视觉、听觉、高级认知及运动相关脑区功能重组的现象。

汤亚云[5](2021)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纤维束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入院时病情评估及运动功能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梧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将所有患者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37例)和亚急性期(28例),同时依据Lovett徒手肌力测试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运动功能预后良好组(22例)、运动功能预后一般组(36例)、运动功能预后差组(15例)。(2)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WI及DTI扫描,测量梗死病灶区、病灶边缘区及相应对侧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容积比各向异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衰减指数(exponential attenuation,Exat)值,并计算病灶区FA相对值(r FA)、DCavg相对值(r DCavg)、VRA相对值(r VRA)、Exat相对值(r Exat),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梗死病灶区、病灶边缘区与相应对侧区FA、VRA、DCavg、Exat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期间脑梗死病灶区r FA、r VRA、r DCavg、r Exat值的差异,并应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梗死病灶区r FA、r VRA、r DCavg、r Exat值与患者病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3)应用DTT技术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根据患侧CST的形态及完整性,将所有病例分为三个受损等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ST受损等级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超急性期梗死病灶区DCavg值较相应对侧区减低,Exat值较相应对侧区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死病灶区与相应对侧区FA值、VR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超急性期梗死病灶边缘区FA值、VRA值、Exat值均较相应对侧区升高,DCavg值较相应对侧区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梗死病灶区FA值、VRA值、DCavg值均较相应对侧区降低,Exat值较相应对侧区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急性期梗死病灶边缘区与相应对侧区的FA值、VRA值、DCavg值、Exa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亚急性期梗死病灶区FA值、VRA值、DCavg值均较相应对侧区减低,Exat值较相应对侧区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亚急性期梗死病灶边缘区与相应对侧区的FA值、VRA值、DCavg值、Exa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病期间梗死病灶区r FA值、r VRA值、r DCavg值、r Exa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梗死病灶区r FA值、r VRA值、r Exat值与病程存在显着负相关(rs=-0.675、-0.677、-0.657,p均<0.05),即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病灶区r FA值、r VRA值、r Exat值均逐渐降低,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梗死病灶区r DCavg值与病程存在显着正相关(rs=0.743,p<0.05),即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病灶区r DCavg值逐渐升高,总体呈上升趋势。(5)急性脑梗死病灶区r FA值、r VRA值、r DCavg值、r Exat值与入院时NIHSS评分均无相关性(rs=0.049、0.085、-0.183、0.212,p均>0.05)。(6)急性脑梗死病灶区r FA值、r VRA值、r DCavg值、r Exat值与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均无相关性(rs=-0.112、-0.115、0.102、-0.150,p均>0.05)。(7)患侧CST受损等级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597,p<0.05),即CST受损等级越高,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越大。(8)患侧CST受损等级与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呈显着负相关(rs=-0.630,p<0.05),即CST受损等级越高,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越差。结论:(1)不同病期的急性脑梗死病灶区DTI各参数值存在特定的演变规律,联合应用各参数值(r FA、r VRA、r DCavg、r Exat)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而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2)DTI技术在判断缺血半暗带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3)急性脑梗死病灶区DTI各参数值(r FA、r VRA、r DCavg、r Exat)不能用于评估患者入院时病情和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4)CST受损程度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病情的评估和运动功能预后的预测提供参考。

孟冬[6](2021)在《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析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颅内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纳入标准为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轻重度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且同时满足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OCSP分型为部分前循环,采集一般资料和头颅MRI,分别于入组当天和7天进行中医证候学、神经科量表测评和TCD检测,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经颅多普勒各项指标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男性55例(占73.3%),女性20例(占26.7%);年龄最大者80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63.13±10.74岁;既往高血压45例(占60.0%),糖尿病23例(占30.0%),高脂血症19例(占25.3%),冠心病15例(占20.0%);吸烟史41例(占54.7%),饮酒史33例(占44.0%)。②中医证候要素入组当天主要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为等实证常见,虚证(阴虚和气虚)较少。入组7天时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血瘀为主,内风、内火证候要素分值下降。③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入组第7天NIHSS评分较入组当天明显降低。④对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TCD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内风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高,阻力减小;内火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痰湿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瘀血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均减慢;气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阴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⑤将脑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年龄、性别、血压、烟酒嗜好、既往史和NIHSS量表做相关分析,血流异常组与血流正常组相比,年龄更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更低,饮酒人数更多,既往病史更多,NIHSS评分基本一致。两组做统计学比较,发现舒张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具有相关性。脑动脉血流速度与舒张压之间具有相关性。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7](2021)在《神经眼科住院患者管理规范》文中研究表明神经眼科是一门临床交叉学科,在眼科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组建以来,我国的神经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取得很大进步并平稳发展。神经眼科疾病的精准诊疗要求医生具有全面系统的眼科、神经科及影像学诊断知识并接受系统的培训,此外,由于神经眼科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疾病表现形式多样及临床体征涉及学科较多,神经眼科住院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主要取决于医生对患者的规范医疗管理。为了规范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对神经眼科住院患者的诊疗过程及进一步推动我国神经眼科学科快速发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眼科学组组织专家组成员在全国范围内对神经眼科患者诊疗和医疗管理中存在的临床问题和困难进行广泛调查和归纳,以通信和会议的形式组织相关专业的医疗专家进行反复讨论,经过半年的反复修订制定出综合性医院眼科对神经眼科住院患者的管理规范,着重介绍神经眼科疾病的入院收治病种及视觉传入系统疾病的检查和治疗路径,为我国综合性医院规范诊疗和管理神经眼科疾病住院患者提供指导。

张亚岚[8](2021)在《AQP4-Ab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Ab)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临床特征和复发相关因素,构建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首诊的275例NMOS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AQP4-Ab检测结果分为AQP4-Ab阳性组和AQP4-Ab阴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而分析AQP4-Ab阳性NMOSD患者的临床特征。将AQP4-Ab阳性NMOSD患者按首次发病后1年内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的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Nomogram)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AQP4-Ab阳性组男性30例(17.65%),女性140例(82.35%),男女比例约1:4.67,首次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3.00(30.00,52.25)岁,中位病程为35.00(22.00,58.00)月,以复发型(77.06%)为主,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率为61.18%,50例(29.41%)患者首次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AQP4-Ab阳性组的女性占比、总病程复发次数、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率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均高于AQP4-Ab阴性组(P<0.05),两组的首次发病年龄和前驱症状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QP4-Ab阳性NMOSD最常见的首发核心症状是急性脊髓炎(68.24%),其次为视神经炎(33.53%),部分患者以少见/非典型临床症状起病或作为伴随症状,如痛性痉挛(28.24%)、膀胱功能障碍(32.35%)、直肠功能障碍(35.29%)、神经性瘙痒(22.35%)和胸腰部束带感(14.12%)。相比AQP4-Ab阴性组,AQP4-Ab阳性组的视神经炎合并急性脊髓炎、痛性痉挛、直肠功能障碍和神经性瘙痒发生率更高(P<0.05)。(3)AQP4-Ab阳性NMOSD患者中54例(31.76%)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10.00%)、干燥综合征(8.82%)和系统性红斑狼疮(5.88%)多见;AQP4-Ab阳性组的其他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阴性组(P<0.05)。(4)AQP4-Ab阳性组的颅脑MRI炎性脱髓鞘发生率为47.65%,病灶分布广泛,以脑室旁(38.27%)、半卵圆中心(33.33%)和延髓(20.99%)多见,161例(94.71%)病变累及脊髓,与AQP4-Ab阴性组相比,AQP4-Ab阳性组更易出现病灶同时累及颈胸髓、脊髓病变≥6个椎体节段和脑脊髓同时受累(P<0.05),两组的颅脑炎性脱髓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QP4-Ab阳性组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和P100缺失占比高于阴性组(P<0.05)。(5)与AQP4-Ab阴性组相比,AQP4-Ab阳性组的NC、NLR水平更高,LC、UA、FT3水平更低(P<0.05)。(6)应用单因素分析表明,在AQP4-Ab阳性NMOSD首次发病1年内复发组与无复发组之间,膀胱功能障碍、前驱症状、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其他自身抗体、EDSS评分、脊髓病灶部位、脊髓病变节段、脑脊髓同时受累、血清NC、NLR、UA、Cys-C和FT3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其他自身抗体阳性、EDSS≥4分、脊髓病变≥6个椎体节段、脑脊髓同时受累、NLR≥2.65、UA≤223μmol/L、Cys-C≤0.81mg/L为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上述7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风险的Nomogram模型,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高达0.933(95%CI:0.8987,0.9673),利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表明该Nomogram模型预测能力良好。结论:(1)AQP4-Ab阳性NMOSD好发于女性,复发型多见,疾病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往往高于AQP4-Ab阴性患者。(2)AQP4-Ab阳性NMOSD最常见的首发核心症状是急性脊髓炎,其首发临床表现及MRI表现与AQP4-Ab阴性NMOSD存在一定的异质性,AQP4-Ab阳性NMOSD的脊髓病变节段通常更长。(3)AQP4-Ab阳性NMOSD患者的其他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AQP4-Ab阴性患者,与AQP4-Ab阴性组相比,AQP4-Ab阳性组的NC、NLR水平更高,LC、UA、FT3水平更低,上述指标可能与AQP4-Ab阳性NMOSD的发病机制有关。(4)本研究建立的Nomogram模型,预测准确性良好,可帮助临床医生了解AQP4-Ab阳性NMOSD患者首次发病1年内复发风险。

朱冬冬[9](2021)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为临床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PBC组),另31例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MVD组),对两种手术方案的两组患者术后行BNI评分、观察它们的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将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及所花费用进行比较,并对二者术后不同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组患者中:术后立即无明显疼痛患者27例,2例患者术后有比较轻微的疼痛感,1例患者术前疼痛感剧烈、术后比术前痛感明显减轻,且这30例患者术后均不需要其他缓解疼痛的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0例,1例无效。术后发生暂时性听力障碍1例,听力减退2例,耳鸣2例,1例暂时性听力障碍的患者术后第2天听力即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听力下降术后第3个月听力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耳鸣症状在术后第3个月消失,另2例无变化。1例患者出现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迟钝伴麻木,术后10天后麻木感缓解。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但几乎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痛及恶心呕吐,住院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组患者中:术后疼痛感完全消失者26例,6例有效,其中4例患者术后不需药物治疗,2例需口服药物辅助治疗。即有效例数32例,1例无效。其中15例出现较为明显的面部麻木,多在术后半年至1年内恢复。1例患者出现患侧咬肌无力,在术后2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术后1周后治愈。也未出现颅内血肿及感染病例。PBC组和MVD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6.97%和96.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住院费用高于PBC组[(31171.6±3356.4)元vs(20319.5±1741.4)元]、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PBC组[(182.6±22.2)分钟vs(37.6±8.0)分钟]、[(17.4±2.7)天vs(7.0±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高于MVD组(51.5%vs 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均显着,球囊压迫术有着低风险、微创伤、短疗程、更经济的优点,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相对较低。对影像学提示有责任血管压迫、无开颅手术手术禁忌症且不排斥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优先选用微血管减压术。而对于身体条件差、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以及MVD手术后复发者,选用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可避免开颅风险的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更为合适。

胡赛静[10](2018)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high-defini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HD-OCT)检测视神经脊髓炎疾病伴视神经炎发作的患者(neuromyelitis opticaspectrum NMO)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 GCIPL)和视网膜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并与正常人眼比较,同时检测视野。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和评估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视网膜改变,协助诊断和预测预后。方法横断面研究我们对30例伴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 ON)发作的视神经脊髓炎疾病患者的患眼及健眼(共60眼)进行视功能包括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扫描检查,根据有无视神经炎发作,分为视神经炎发作组(NMO-ON)30眼,视神经炎未发作组(NMO-ON对照组)10眼。同时对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30例(30眼)进行相同的视功能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项目的检查。我们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仪扫描视盘区和黄斑区的视网膜区域,获取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测量包括平均值,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象限的数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测量包括平均值,最小值,上方,下方,颞上方,颞下方,鼻上方,鼻下方6个象限的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测量包括中心子区平均值,容积,平均容积,内环上下鼻颞,外环上下鼻颞8个象限的值。所有数据均由系统自动产生。我们比较NMO-ON组,NMO-ON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各测量值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各值与视野缺失参数有无相关性。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视野参数平均缺损(MD)和丢失方差均方根(SLV)进行相关分析。结果NMO-ON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平均60.00±11.70um,最小51.23±14.32um,上方61.67±13.58um,鼻上方58.77±16.09um,鼻下方57.43±13.97um,下方58.27±13.18um,颞下方60.30±13.19um,颞上方62.63±12.34um;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心子区232.63±28.03um,容积9.10±0.58mm2,平均容积厚度255.43±16.15um,N1 282.83±21.82um,N2 284.80±20.35um,N3 278.57±17.01um,N4277.37±18.10um,W1 252.23±46.29um,W2 260.37±17.77um,W3 246.23±21.31um,W4247.57±18.48um;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平均值为75.67±20.00um,上方95.20±31.36um,鼻侧58.53±8.96um,下方89.07±29.78um,颞侧55.53±20.41um;视野平均缺损平均值7.55±5.28um,丢失方差均方根平均值为3.88±1.70um。NMO-ON对照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平均值为70.90±8.90um,最小61.20±15.06um,上方76.70±11.43um,鼻上方76.40±12.83um,鼻下方71.60±11.96um,下方68.20±15.58um,颞下方68.30±18.14um,颞上方76.40±6.29um;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心子区228.60±18.06um,容积9.62±0.62mm2,平均容积厚度267.30±16.61um,N1 307.40±17.66um,N2 300.30±29.91um,N3 290.90±30.66um,N4293.30±10.76um,W1 276.20±21.33um,W2 285.40±23.25um,W3 258.80±20.31um,W4258.50±19.59um;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平均值为84.10±14.81um,上方104.20±24.20um,鼻侧57.10±9.29um,下方113.80±22.18um,颞侧61.50±21.20um;视野平均缺损平均值为2.60±2.25,丢失方差均方根平均值2.51±0.53。正常对照组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为平均85.07±3.81um,最小81.00±5.88um,上方87.70±4.88um,鼻上方89.10±7.72um,鼻下方85.10±6.21um,下方81.30±5.34um,颞下方84.53±4.43um,颞上方84.57±4.23um;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心子区234.23±17.73um,容积10.06±0.38mm2,平均容积厚度279.70±10.25um,N1 318.70±16.80um,N2 317.00±16.53um,N3 312.30±15.41um,N4303.00±15.09um,W1 286.70±10.46um,W2 303.50±20.31um,W3 261.20±48.55um,W4266.47±14.06um;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为平均115.63±12.03um,上方131.53±17.45um,鼻侧69.90±13.23um,下方129.10±15.84um,颞侧87.40±18.43um。NMO-ON组黄斑区GCIPL各象限厚度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偏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除中心子区,W3区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余各象限值均有明显变薄,pRNFL值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偏薄,P值均<0.01。NMO-ON对照组黄斑区GCIPL各象限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偏薄,P值均<0.01。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容积,平均容积厚度,N2,N3,W1,W2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偏薄,P值均<0.05。pRNFL厚度值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偏薄,其中平均pRNFL厚度和上方,颞侧pRNFL厚度,P<0.01。NMO-ON组和NMO-ON对照组黄斑区平均,最小,上方,鼻上方,鼻下方,颞上方的GCIPL层厚度相比有差异,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中的容积,N1,N4,W2两组比较有差异,下方pRNFL层厚度两组比较有差异,P值均<0.05。OCT值与视野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中,NMO-ON组中MD与pRNFL上方象限厚度,MD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中心子区厚度,SLV与pRNFL上方象限厚度,SLV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中心子区厚度。NMO-ON对照组中MD与下方神经纤维,MD与鼻下方pRNFL,MD与最小GCIPL厚度分别相关。结论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视神经炎发作眼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到的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各象限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几项值均明显变薄,与健眼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视野的平均缺损值和丢失方差均方根分别与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最小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局部项有相关性。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可以灵敏地反映视神经脊髓炎伴发视神经炎患者的视网膜损害,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有协助作用,并可以进行预后评估。

二、头颅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颅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临床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指标
        1.3.1 一般情况
        1.3.2 临床症状、体征和表型
        1.3.3 MRI、脑电图表现
        1.3.4 脑脊液特点
        1.3.5 脱髓鞘疾病检测、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及寡克隆区带检测
        1.3.6 治疗措施、疗效、随访过程中的复发情况和结局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症状、体征和表型
    2.3 MRI、脑电图表现
    2.4 脑脊液特点
    2.5 脱髓鞘疾病检测、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及寡克隆区带检测
    2.6 治疗措施、疗效及结局
    2.7 复发情况及抗体滴度变化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MOG抗体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基于静息态fMRI研究低频rTMS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脑网络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仪器设备
        2.3 治疗方法
        2.4 临床评估
        2.5 功能影像学采集
    3 统计分析
        3.1 基线指标及行为学指标
        3.2 fMRI 数据分析
        3.3 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为学资料比较
    3 功能磁共振检查结果
        3.1 两组接受功能磁共振检查患者一般资料
        3.2 rTMS组治疗前后种子点与全脑功能连接结果
        3.3 rTMS组与常规组相比治疗后种子点与全脑功能连接结果
        3.4 功能连接与MAS评分的相关性
讨论
    1 卒中后痉挛的发生机制
    2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痉挛的临床疗效
    3 选取与卒中后痉挛显着相关的种子点
        3.1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与辅助运动区
        3.2 丘脑、壳核与尾状核
    4 rTMS治疗后阳性种子点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变化
        4.1 中央前回与辅助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变化
        4.2 与小脑的功能连接变化
    5 rTMS治疗后与常规组相比阳性种子点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变化
        5.1 右侧尾状核与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加
        5.2 右侧丘脑与顶上小叶功能连接增加
    6 rTMS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应用
    7 功能连接变化与痉挛评分的相关性
    8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优势大脑半球与非优势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脑功能变化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优势大脑半球与非优势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急性梗塞患者局部脑功能变化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招募
        1.2 健康组受试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卒中组患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4 利手及优势大脑半球判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观察指标ALFF、ReHo的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优势半球组大脑中动脉急性梗塞患者(DH)和健康组受试者(HSs)局部脑功能变化的比较
        3.3 非优势半球组大脑中动脉急性梗塞患者(NDH)和健康组受试者(HSs)局部脑功能变化的比较
        3.4 优势半球组(DH)和非优势半球组(NDH)大脑中动脉急性梗塞患者局部脑功能变化的比较
    4. 本章讨论
        4.1 指标的意义
        4.2 指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
        4.3 自发运动的神经学基础
        4.4 本章节的结果分析
    5. 本章结论
第2章 优势大脑半球与非优势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急性梗塞患者大脑功能连接变化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招募
        1.2 健康组受试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卒中组患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观察指标FC的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般资料
        3.2 与健康受试者比较,优势半球组大脑中动脉急性梗塞患者大脑功能连接的变化
        3.3 与健康受试者比较,非优势半球组大脑中动脉急性梗塞患者大脑功能连接的变化
        3.4 与非优势半球组比较,优势半球组大脑中动脉急性梗塞患者大脑功能连接的变化
    4. 本章讨论
        4.1 指标的意义
        4.2 指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3 种子点的选择和分析
        4.4 常见的静息态功能网络
        4.5 本章的结果分析
    5. 总结
    6. 本章结论
第3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5)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设备与检查方法
    1.3 图像处理与数据采集
    1.4 运动功能预后分组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常规MRI及 DWI、DTI各参数图的信号表现
    2.2 不同病期梗死病灶区、病灶边缘区DTI各参数值与相应对侧区的比较
    2.3 不同病期间梗死病灶区DTI各参数值相对值的比较
    2.4 急性脑梗死病灶区DTI各参数相对值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
    2.5 急性脑梗死病灶区DTI各参数相对值在不同运动功能预后组间的比较
    2.6 CST受损等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
    2.7 CST受损等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DTI的基本原理和评价参数
    3.2 不同病期脑梗死病灶区、病灶边缘区DTI各参数值的变化特点
    3.3 急性脑梗死病灶区DTI各参数相对值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4 急性脑梗死病灶区DTI各参数相对值与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5 CST受损程度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6 CST受损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2 中风病因病机的演变
        3 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1 TCD技术
        2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3 TCD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入组当天与入组第7天对比
        3 相关性分析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急性脑梗死入院当天与入院7天中医证候要素和NIHSS评分比较
        3 中医证候要素与TCD指标相关性分析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5 小结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习成果
附录

(8)AQP4-Ab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
        2.3.1 人口学资料
        2.3.2 临床特征
        2.3.3 影像学资料
        2.3.4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2.3.5 实验室检查资料
    2.4 统计学方法
        2.4.1 计量资料的描述与分析
        2.4.2 计数资料的描述与分析
        2.4.3 二元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2.4.4 Nomogram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第三章 结果
    3.1 AQP4-Ab阳性NMOSD临床特征分析
        3.1.1 人口学资料
        3.1.2 临床特征
        3.1.3 影像学特征
        3.1.4 VEP
        3.1.5 实验室指标
    3.2 AQP4-Ab阳性NMOSD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3.2.1 首次发病后1 年内复发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2 首次发病后 1 年内复发相关因素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3.2.3 Nomogram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AQP4-Ab阳性NMOSD的人口学资料
    4.2 AQP4-Ab阳性NMOSD的临床表现
    4.3 自身免疫性合并症及伴其他自身抗体
    4.4 AQP4-Ab阳性NMOSD的影像学特征
    4.5 VEP与 AQP4-Ab阳性NMOSD
    4.6 实验室相关指标与AQP4-Ab阳性NMOSD
    4.7 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的临床意义
    4.8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实验室指标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015年国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标准共识
英文缩略词索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1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黄斑区GCIPL,神经上皮层和pRNFL的测量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黄斑区GCIPL,神经上皮层和pRNFL与视野的相关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头颅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和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解读[J]. 宋宏鲁,魏世辉,孙明明,徐全刚,周欢粉.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10)
  • [2]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临床特征分析研究[D]. 彭梦菲. 青岛大学, 2021
  • [3]基于静息态fMRI研究低频rTMS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脑网络机制[D]. 杨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优势大脑半球与非优势大脑半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脑功能变化的差异[D]. 高静纯.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汤亚云.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D]. 孟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神经眼科住院患者管理规范[J].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03)
  • [8]AQP4-Ab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 张亚岚. 兰州大学, 2021(12)
  • [9]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D]. 朱冬冬.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D]. 胡赛静. 苏州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颅脑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