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口岸淡色库蚊对常用农药的敏感性分析

济南口岸淡色库蚊对常用农药的敏感性分析

一、济南口岸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健,韩焕美,张玉磊,闫荣军,赵辉,张春新,张海婷[1](2021)在《济南市2020年蚊类监测结果及优势蚊种抗药性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20年济南市蚊类种群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了解济南市优势蚊种的抗药性情况,为病媒生物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虫监测采用诱蚊灯法,监测3至11月份;优势蚊种抗药性检测,采用浸渍法、点滴法等。结果蚊类,平均密度为6.15只/(灯·夜),以淡色库蚊为主,猪圈的蚊类密度最高;优势蚊种抗药性检测,对常用菊酯类药剂均有不同程度抗药性。结论掌握了2020年济南市蚊类种群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及优势蚊种抗药性情况,为济南市及济南口岸蚊类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杨罗菊[2](2021)在《中山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虫剂的抗药性及抗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输入性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较高。中山市全年气候温暖,平均温度为21.8℃,相对湿度平均为83%,适宜白纹伊蚊等病媒生物孳生,且白纹伊蚊是当地优势蚊种之一。中山市曾多次暴发登革热疫情,近年来,以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形式同时存在。对于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主要靠大量喷洒杀虫剂进行消杀,降低蚊媒密度,然而,随着蚊虫抗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了防治效果,增加了登革热传播的风险。本研究于2019年至2020年蚊媒活动高峰期,在中山市选取6个不同生境采集蚊虫样本,通过生物测定法了解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用生化测定法测定其与抗性相关的代谢酶活性,以及在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其抗性机制,为当地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合理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测定结果显示,中山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拟除虫菊酯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中山种群对0.03%溴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0.4%氯菊酯、0.07%高效氯氟氰菊酯、0.08%顺式氯菊酯类杀虫剂的1h击倒率范围为19.09%~89.82%,24h死亡率范围为17.69%~56.61%;共检测了JZ种群、GY种群、HG种群、FJ种群、SX种群5个生境的白纹伊蚊种群,这5个种群对以上5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死亡率范围分别为21.43%~94.00%、21.37%~55.83%、6.60%~54.78%、4.04%~66.67%、2.61%~40.98%,只有JZ种群对0.4%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为可能抗性种群M,其余表现为抗性种群S。2.生化测定结果显示,共检测了JZ种群、GY种群、HG种群、FJ种群、SX种群5个生境的白纹伊蚊种群,对于GST,野外种群的酶活性变化范围较广(14.33~77.47 nmol/min mg pr),FJ种群酶活性水平比敏感品系高,JZ种群和HG种群的酶活性低于敏感品系;对于MFO,野外种群的酶活性变化范围较小(0.91~1.90 nmol cytc/mg pr),JZ种群、GY种群、SX种群酶活性水平比敏感品系高,FJ种群低于敏感品系;对于NSE,野外种群的酶活性变化范围较广(63.27~155.53 nmol a-萘酚/min mg pr),JZ种群、GY种群、HG种群、FJ种群均显着低于敏感品系。3.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了JZ种群、GY种群、HG种群、FJ种群、SX种群、DJ种群6个生境的白纹伊蚊种群,其kdr基因1534位点均发生了较高频率突变,1532位点未发生突变。1532位点只有1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ATC/I,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ATC/ATC(I/I)。1534位点发生了突变,共有5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突变型TTG/L、TCC/S、TCG/S和TGC/C;10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TTC/TTC(F/F),野生型杂合子TTC/TCC(F/S)、TTC/TCG(F/S)、TTC/TTG(F/L)、TTC/TGC(F/C),突变型纯合子TTG/TTG(L/L)、TCC/TCG(S/S),突变型杂合子TCC/TCC(S/S)、TTG/TCC(L/S)、TCC/TGC(S/C)。4.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抗性表型和敏感表型的kdr基因1534位点均发生了突变,敏感品系组均为野生型,经卡方检验,抗性表型和敏感表型的kdr基因1534位点的突变频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山市野外种群白纹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不同种类的杀虫剂轮替使用可减缓抗性的产生,以提高消杀效果。中山种群蚊虫代谢酶活性增高,以及kdr基因已出现较高频率的突变,可见,代谢抗性和击倒抗性是中山种群抗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中山市白纹伊蚊的长期抗药性监测,以及探究其抗性形成的原因对虫媒传染病的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刘博洋[3](2020)在《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感染裂谷热病毒所导致的一种反刍动物和人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由以蚊子为主的媒介进行传播。裂谷热于1930年首次在肯尼亚裂谷地区暴发。随后在非洲范围内发生了广泛的传播,对非洲的反刍动物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2000年,裂谷热疫情首次到达欧亚大陆,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地区暴发,为亚洲和欧洲的疫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并且,裂谷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不仅威胁动物健康,同时也在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我国曾于2016年收治了我国首个输入性裂谷热人类病例。裂谷热为OIE规定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在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裂谷热被列为需要重点防范的13种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反刍动物产业规模巨大,牛羊肉、乳、毛等产品均与民生、经济息息相关,反刍动物经济占我国畜牧业中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我国的反刍动物群体缺乏对其的抵抗力。除易感动物群体外,媒介的存在也是发生裂谷热疫情的必要条件。有多种已被证实在裂谷热的传播中具有媒介作用的蚊子在我国有广泛分布,一旦有传染源进入我国后,可以在我国形成“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这样完整的传播链。根据OIE对裂谷热风险的认定标准,我国应被视为存在裂谷热潜在风险的非疫区国家。OIE建议处于这一风险等级的国家,应加强进口检测、媒介控制以及公共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对于疾病的认知,以便尽早发现和遏制疫情。潜在的裂谷热疫情传入风险,对我国的反刍动物养殖业正造成巨大威胁,一旦国内暴发疫情,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在国际间交通、贸易日益频繁、紧密的今天,我国对于裂谷热的传入风险应时刻保持警惕。但目前国内对于裂谷热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对于其媒介生态学的了解也并不充分,难以对裂谷热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本研究从虫媒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入手,对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进行了分布预测建模、对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基于数学模型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为我国裂谷热防控策略的制订及防控措施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宝贵的资料。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利用空间流行病学的时空分析方法,分析了裂谷热动物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流行规律。方向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依次呈现为在非洲西北部局部地区的散发(2004~2005)、非洲东南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流行(2006~2009)、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的大流行(2010~2011)以及非洲中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散发(2013~2019),分布方向均呈现为不同程度的西北-东南方向;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存在八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前三级聚集区分别位于非洲大陆东部、南部以及东南部,覆盖了研究时段内大部分的疫情数以及发病数,同时也是历史上裂谷热的传统疫区;(2)基于国内外文献记录和GBIF数据库中的媒介分布记录,以及反映中国气候条件的当前及未来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了预测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适宜性的生态位模型。模型揭示了六种裂谷热潜在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三带喙库蚊在中国当前的分布适宜性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适生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模型AUC值在0.801~0.992,预测效果良好,六种媒介的适宜栖息地当前分布于中国的不同地区,在未来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向中国北方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趋势;(3)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以及反映疫区气候条件的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揭示了影响裂谷热疫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外推至中国。结果显示,模型AUC值为0.897,预测效果良好,预测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具有与非洲裂谷热疫区相似的气候条件;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中国反刍动物分布密度以及媒介分布综合指数,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发生的高风险地区;基于AHP层次分析,综合评估了中国交通贸易因素(公路、铁路、水路及活畜交易市场)、宿主以及媒介分布所可能引发的裂谷热在较大的空间规模上进行传播的风险,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传播的高风险地区。最终将发生风险与传播风险进行综合叠加,得到了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4)基于经典仓室模型原理,根据裂谷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局部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传播扩散趋势进行模拟。基于假设场景,对不采取干预措施和采取干预措施情况下的疫情发展进行了模拟,探究了包括灭蚊、免疫和扑杀在内的人工干预措施在疫情防控中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假设场景中,采取预防性措施(预防性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降低疫情暴发的强度,减少牲畜损失;采取紧急响应措施(紧急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促进疫情的结束,减少牲畜损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多种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数学建模技术,对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进入中国这样的非疫区国家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开拓性的系统分析。预测了我国多种裂谷热潜在媒介的当前及未来适生区分布,填补了我国裂谷热媒介生态信息学知识的空白,可依据预测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媒介及病原监测;根据得到的我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可对识别为具有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的地区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工作,为政府和防疫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建立的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可对采取干预措施对于疫情防控的效果进行评价,为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宋晓,程鹏,王海防,郭秀霞,吕晔源,刘宏美,刘丽娟,张崇星,赵玉强,寇景轩,王怀位,公茂庆[4](2020)在《鲁西南地区淡色库蚊抗药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掌握鲁西南地区现场淡色库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蚊虫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生物测试法与药物复配法,2018年6-9月测试山东省西南地区济宁市、菏泽市、枣庄市淡色库蚊幼虫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DDVP)、残杀威、三氯杀虫酯5种化学杀虫剂的抗性,以及杀虫剂混合后的共毒系数。结果 3个地区淡色库蚊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DDVP、残杀威、三氯杀虫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44.43~557.54、118.17~445.33、6.44~19.00、2.37~8.10、0.88~2.98,除济宁与菏泽地区淡色库蚊对DDVP的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其他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氯氰菊酯+DDVP、氯氰菊酯+残杀威、DDVP+三氯杀虫酯、残杀威+三氯杀虫酯复配后共毒系数分别为199.58~456.95、190.56~292.37、123.32~319.24、192.31~367.32,DDVP+残杀威复配效果不佳(共毒系数:99.87~108.36)。结论经过几十年的化学防治,鲁西南地区淡色库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蚊虫孳生,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杨小东[5](2019)在《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俗称亚洲虎蚊,是世界上最具侵袭性的蚊子,也是我国登革热病毒主要的传播媒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使用高效、低毒的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控制白纹伊蚊种群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随着长期、大量、不合理的使用,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已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因此,明确白纹伊蚊对常用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制,对白纹伊蚊的抗性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山市东凤镇野外品系白纹伊蚊为研究对象,研究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氯氟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击倒活性及白纹伊蚊对四种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Arm-in-cage assay,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结果表明: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敏感品系白纹伊蚊的驱避率分别为67.26%、48.67%、38.17%和35.27%;对野外品系白纹伊蚊的驱避率分别为56.15%、36.74%、34.95%和29.61%,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敏感品系和野外品系间的驱避活性差异均不显着。(2)采用Arm-in-cage assay和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结果表明:甲氧苄氟菊酯的击倒速度最快,四氟甲醚菊酯的击倒率最高。Arm-in-cage assay测定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氯氟醚菊酯对敏感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19.276 min、21.605min和40.514 min,对野外品系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26.111 min、43.262 min和78.411 min,Es-生物丙烯菊酯均未达到半击倒数;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甲氧苄氟菊酯、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对敏感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7.509 min、11.358 min和12.801 min;对野外白纹伊蚊的KT50分别为9.245 min、13.582 min和15.775 min;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Es-生物烯丙菊酯对敏感白纹伊蚊的KT50为34.584 min,对野外白纹伊蚊未达到半击倒数。(3)采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点滴法,测定四种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中山市东凤镇野外品系白纹伊蚊和四氟甲醚菊酯汰选11代抗性野外白纹伊蚊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中山市东凤镇野外品系白纹伊蚊幼虫对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及Es生物丙烯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9.52、7.54、2.63和6.77倍;野外抗性品系幼虫和成虫抗性倍数分别为42.55、33.92、6.58和8.02倍;18.15、11.60、4.90和4.66倍;四氟甲醚菊酯汰选的野外抗性品系对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丙烯菊酯产生的交互抗性倍数为4.99、2.98和1.18倍。(4)采用先酶抑制剂处理,后药物处理和酶抑制剂和药物混合处理两种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酶抑制剂PBO(胡椒基丁醚)和S2(八氯二丙醚)对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采用先酶抑制剂处理,后药物处理的方法增效作用优于酶抑制剂和药物混合处理的方法,两种方法的增效作用存在差异,但均显示出PBO对四氟甲醚菊酯、甲氧苄氟菊酯、氯氟醚菊酯和Es-生物烯丙菊酯的增效作用明显,其中先酶抑制剂处理,后药物处理的方法增效比分别为14.614、9.199、6.252和18.860;同时给酶抑制剂和药物的方法增效比分别为10.537、6.040、5.541和10.099;增效剂S2增效效果均不明显。(5)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了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和四氟甲醚菊酯汰选的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体内10个代谢基因的m RNA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谷胱甘肽S-转移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3、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乙酰胆碱酯酶、细胞色素P450 CYP6N3v1、L-乳酸脱氢酶、ATP合酶b亚基9种代谢基因的表达量较敏感品系均过量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79.8、11.5、13.5、7.5、9.6、6.8、6.7、4.9和3.3倍,磷酸化酶基因的表达量较敏感品系降低,差异倍数为0.7。进一步对其体内I、II、III三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大亚基表达量检测发现,三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均有过量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56.0、9.1和2.3倍。(6)对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的结构域II、III、IV部分基因进行克隆检测发现,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结构域III的F1534位点发生等位基因突变(F1534S)。(7)对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体内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体Ⅰ(NADH-辅酶Q还原酶)、Ⅱ(琥珀酸脱氢酶)、Ⅲ(细胞色素c还原酶)、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Ⅴ(ATP合酶)活性、MFOs活性、Na+/K+-ATPase活性及ATP含量测定发现,野外抗性品白纹伊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Ⅳ和Ⅴ酶的活性是敏感品系的1.06、2.51、1.03、5.38和13.86倍,MFOs和Na+/K+-ATPase的活性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品系的2.15和1.21倍,ATP含量较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减少38.06%。(8)对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代谢速率进行检测发现,野外抗性品系白纹伊蚊代谢速率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的1.67倍。

葛伟[6](2018)在《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淡色库蚊是我国主要的家栖蚊种,更是丝虫病和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目前,化学防治仍为蚊虫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拟除虫菊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三大类化学杀虫剂的广泛应用已经导致了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有报道我国不同地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对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迫切需要对杀虫剂抗性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种群为研究对象,测定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仲丁威等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蚊虫治理提供新的措施。[方法]2011年-2015年,在张家港市城区选择10个监测点,每年4-11月份用诱蚊灯法开展成蚊的密度监测,于2016年6月,在张家港市郊区分别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采集淡色库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并挑选Ⅲ龄末Ⅳ龄初幼虫,采用WHO生物测试法进行测定,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算淡色库蚊幼虫抗药性的致死中浓度(LC50)及其95%置信限等统计指标数值。[结果]2011年-2015年,张家港市城区各监测点共捕获各类蚊虫7740只。其中淡色库蚊4775只,占总捕获总数的61.69%。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对上述五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54、6.17、2.13、65.15、8.25。结果显示,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对双硫磷已产生高度抗药性,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气菊酯、氯菊酯、仲丁威也已产生一定程度不同的抗药性,但抗性水平较低。[结论]应该根据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合理选择用药,在之后对于淡色库蚊应对中以消灭蚊类的孳生地为主,应该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采用物理、生物、环境等防治方法,减少化学方法的使用。并加强淡色库蚊的抗药性监测,预防或延缓抗药性产生。

高景鹏[7](2018)在《我国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检测与抗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Skuse,1894,隶属伊蚊属(Aedes)、覆蚊亚属(Stegomyia),起源于东南亚,目前已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白纹伊蚊在我国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可以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及寨卡病毒病等,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起,菊酯类杀虫剂因其高效、低毒和易于分解等特点成为应用广泛、用量最多的卫生杀虫剂。而这也导致我国多地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药性,为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提出了挑战。本课题的研究策略是:首先建立我国白纹伊蚊成蚊对4种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生物测定的诊断剂量,应用建立的诊断剂量测定现场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对应生物测定的样本测定其代谢解毒酶的活性和kdr基因突变的情况,综合分析与抗药性的相互关系;连续2年测定海南省海口市常用市售杀虫剂商品对当地白纹伊蚊成蚊的效果。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我国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LC50值分别为0.0062%,0.0501%,0.0064%和0.0140%,LC99值分别为0.0518%,0.5317%,0.1200%和0.1186%,相对应的诊断剂量为0.1036%,1.0634%,0.2400%和0.2372%。2.应用建立的诊断剂量,接触筒法测定了山东济南、浙江杭州、上海宝山、上海杨浦和海南海口现场种群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死亡率分别为6.98%76.60%、40.82%85.23%、27.84%71.58%和38.30%64.77%,所有种群对4种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总体的趋势是,海南海口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最高,其次是山东济南和浙江杭州种群,上海的宝山和杨浦两个种群相对较低。3.本研究测定了白纹伊蚊实验室敏感品系和现场抗性种群的GST和MFO活性,建立了基线,并对应测定了生物测定为抗性和敏感表型样本的GST和MFO的活性进行比较,遗憾的是未发现可循的规律,提示GST和MFO在不同抗性种群中的作用可能不同。但接触氯菊酯后抗性组和敏感组GST和MFO活性的R/S均大于1,提示GST和MFO仅与氯菊酯抗性产生密切相关。4.本研究还对应检测了生物测定样本的kdr突变情况,在5个现场抗性种群629个样本中,发现有1532和1534两个位点分别存在突变,并且在宝山和杨浦种群中发现了24个1532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1532位点存在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ATC/I(94.67%)和突变型ACC/T(5.33%);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I/I(89.82%)、野生/突变型杂合子I/T(9.54%)和突变型纯合子T/T(0.64%);1534位点共存在4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53.10%),突变型TCC/S(44.20%)、TTA/L(1.83%)和TGC/C(0.87%);7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F/F(37.52%)、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28.30%)、F/L(2.38%)和F/C(0.48%),突变型纯合子S/S(29.41%)、L/L(0.64%)和杂合子S/C(1.27%)。本研究首次记录了我国白纹伊蚊种群在1532位点存在突变I1532T,发现了1534位点新的突变等位基因TTA/L以及一个个体存在1532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情况。分析kdr各种突变类型与抗性表型的关系,结果显示I1532T与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形成呈负相关,F1534S与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形成呈正相关。5.综合分析本研究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抗性产生的机制,发现单一机制不能完全解释,应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不同的杀虫剂,氯菊酯抗性产生的机制中击倒抗性机制贡献率大于代谢机制,溴氰菊酯则是代谢机制与击倒抗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不同的种群,由于抗性的水平和发展进程不同,则种群间的代谢机制与击倒抗性机制的贡献率不同,但发现两者是相互补充,共同应对杀虫剂。6.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应用玻璃药膜法测定海南省海口市常用市售杀虫剂对当地白纹伊蚊种群的效果。结果显示该地白纹伊蚊种群已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广泛的抗药性,导致单一成分的菊酯类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不显着,尤其是溴氰菊酯,与接触筒法的测定结果一致,而混配成分的杀虫剂杀虫效果均显着。本研究建立的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诊断剂量,可为检测和监测我国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抗性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通过检测现场白纹伊蚊种群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完善了我国白纹伊蚊成蚊的抗药性数据;研究抗性产生的机制,可为开发新的抗性监测分子标志,制定有效的蚊虫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赵志刚,王学军,付颖,景晓,刘峰,张世水,宫学诗,霍新北,康殿民[8](2016)在《2015年山东省部分地区蚊类种群密度及淡色库蚊抗药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掌握山东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和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蚊虫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幼虫浸渍法检测优势种群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山东各地蚊虫全年密度呈现单峰曲线变化,高峰在8月,此时各种生境中以牲畜棚的蚊虫平均密度最高;所监测地区中优势种群均为淡色库蚊;所有地区淡色库蚊种群均对溴氰菊酯均产生低度抗药性,部分地区对双硫磷产生低度抗性;3个地区淡色库蚊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基本无抗药性。结论探明了山东省部分地区蚊虫的种群密度和抗药性水平,在蚊虫的高峰期应加强对蚊虫的监测和控制措施的研究;针对蚊虫对常见化学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应避免使用抗性较高的杀虫剂,优先考虑使用抗性相对较低的杀虫剂。

姜陆,石楠,高玉峰[9](2016)在《2009-2010年大连口岸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大连口岸淡色库蚊抗药性进行监测分析,探索该口岸淡色库蚊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减少用药的盲目性,降低环境污染,提高防治效率。方法本研究以大连口岸淡色库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现场采集、实验室标准化养殖、抗药性生物学测试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击倒抗性分子检测等方法,比较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度,从而找到敏感度相对高的杀虫剂进行蚊类灭杀。结果对淡色库蚊及幼虫进行抗药性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大连口岸3个地理株对溴氰菊酯敏感度相对较高,对敌敌畏的抗性最高。检测不同种群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击倒抗性(kdr)基因频率,结果显示大连口岸3个地理株的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已经产生抗药性。结论通过研究的各项检测结果,提出以下杀虫剂合理使用措施:大连口岸杀灭淡色库蚊应该采用敏感性较高的几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轮用,也可对其加入增效剂来使用。

王学军,康殿民,赵志刚,宫学诗,景晓,张世水[10](2016)在《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kdr等位基因频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和kdr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探讨不同地理种群淡色库蚊kdr等位基因频率同抗药性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WHO推荐浸渍法检测蚊虫抗药性,采用AS·PCR扩增技术检测成蚊的kdr等位基因频率,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kdr等位基因频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结果济南、淄博、济宁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均产生抗药性,抗性系数分别是4.14、5.29和2.86;淄博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抗药性,抗性系数为48.68,济南种群对氯氰菊酯产生抗药性,抗性系数为4.36。济南、淄博、烟台、济宁种群淡色库蚊的kdr频率(%)分别是是44.71%、54.22%、21.84%、32.97%,淄博种群最高,其次是济南种群。不同种群的溴氰菊酯抗性水平与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有显着的相关性(r2=0.981 6,P=0.009 2),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抗性水平与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无显着的相关性(r2分别为0.590 4和0.020 1,P值分别为0.231 6和0.858 2)。结论山东省4个不同地理种群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物的抗性水平由高到底依次为淄博种群、济南种群、济宁种群、烟台种群,对3种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产生,其中溴氰菊酯抗性水平最高,其次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野外种群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抗性水平与kdr等位基因频率呈显着相关性,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抗性水平与kdr等位基因频率无显着相关性。

二、济南口岸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南口岸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2020年蚊类监测结果及优势蚊种抗药性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地点
    1.2 监测方法
    1.3 优势蚊种抗药性检测
        1.3.1 试虫选择
        1.3.2 采用方法
2 结果
    2.1 蚊密度
    2.2 蚊构成比
    2.3 不同生境蚊密度
    2.4 优势蚊种抗药性检测结果
3 讨论

(2)中山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虫剂的抗药性及抗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纹伊蚊概述
    1.2 蚊媒传染病的控制及蚊虫抗药性
    1.3 蚊虫抗药性机理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虫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白纹伊蚊抗药性生物测定方法
        2.2.3 白纹伊蚊代谢酶活性测定方法
        2.2.4 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检测方法
        2.2.5 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白纹伊蚊野生种群采集结果
    3.2 中山市白纹伊蚊生物测定结果
        3.2.1 中山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
        3.2.2 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3.3 中山市白纹伊蚊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
    3.4 中山市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3.4.1 白纹伊蚊基因组DNA提取及扩增
        3.4.2 中山市白纹伊蚊kdr基因多态性分析
    3.5 白纹伊蚊kdr基因突变与抗药性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山市白纹伊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
    4.2 中山市白纹伊蚊的代谢抗性
    4.3 中山市白纹伊蚊的击倒抗性
    4.4 kdr基因突变与抗药性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裂谷热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易感动物
        1.1.3 传播途径
        1.1.4 临床表现
        1.1.5 诊断方法
        1.1.6 流行历史
        1.1.7 防控措施
    1.2 空间流行病学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3 数学模型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1 方向分布分析
        3.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1.3 结果
    3.2 时空聚集性分析
        3.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2.3 结果
    3.3 小结
4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1.1 媒介分布数据
        4.1.2 环境因子数据
    4.2 Maxent生态位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原理
        4.2.2 建模方法
    4.3 结果
        4.3.1 埃及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2 白纹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3 刺扰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4 淡色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5 致倦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6 三带喙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4 小结
5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5.1 中国裂谷热发生风险分析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2 分析方法
        5.1.3 结果
    5.2 中国裂谷热传播风险分析
        5.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2 分析方法
        5.2.3 结果
    5.3 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分析
        5.3.1 分析方法
        5.3.2 结果
    5.4 小结
6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仓室模型简介
    6.2 模型设计
        6.2.1 仓室模型结构
        6.2.2 模型空间结构
        6.2.3 常微分方程
        6.2.4 干预措施
    6.3 系统实现
        6.3.1 系统功能界面
        6.3.2 系统模拟演示
    6.4 小结
7 讨论
    7.1 国际裂谷热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7.2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7.3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7.4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鲁西南地区淡色库蚊抗药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试药物
    1.2 供试蚊虫
        1.2.1 敏感品系
        1.2.2 现场种群
    1.3 方法
        1.3.1 生物测试法
        1.3.2 毒力测试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现场蚊虫抗药性
    2.2 杀虫剂复配情况
3 讨论

(5)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蚊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1.1 蚊虫的危害
        1.1.2 蚊虫的防治措施
    1.2 蚊虫的抗药性现状及抗药性机制
        1.2.1 蚊虫的抗药性现状
        1.2.1.1 蚊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1.2.1.2 蚊虫对有机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1.2.1.3 蚊虫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1.2.1.4 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1.2.2 蚊虫的抗药性检测方法
        1.2.3 蚊虫的抗药性机制
        1.2.3.1 生化抗性
        1.2.3.2 生理抗性
        1.2.3.3 行为抗性
    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研究概述
    1.4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研究现状
    1.5 杀虫增效剂的研究现状
    1.6 昆虫线粒体呼吸链系统概述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实验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化学试剂
        2.1.3 分子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供试昆虫
    2.3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测定
        2.3.1 Arm-in-cage assay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驱避活性
        2.3.2 国标法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驱避活性
    2.4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测定
        2.4.1 Arm-in-cage assay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
        2.4.2 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
    2.5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测定
        2.5.1 白纹伊蚊幼虫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测定
        2.5.2 白纹伊蚊成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测定
        2.5.3 抗性评价标准
    2.6 代谢酶抑制剂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增效作用测定
    2.7 白纹伊蚊10种代谢调控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测定
    2.8 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三甲基m RNA表达水平测定
    2.9 白纹伊蚊成蚊DNA提取和kdr突变检测
    2.10 白纹伊蚊体内几种酶系活性测定
        2.10.1 供试蚊虫
        2.10.2 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测定
        2.10.3 Na~+/K~+-ATPase活性测定
        2.10.4 ATP含量测定
        2.10.5 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测定
    2.11 白纹伊蚊代谢速率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3.2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击倒活性测定结果
    3.3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3.3.1 白纹伊蚊幼虫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3.3.2 白纹伊蚊成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
    3.4 代谢酶抑制剂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增效作用测定结果
    3.5 白纹伊蚊10种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测定结果
    3.6 白纹伊蚊细胞色素C氧化酶三甲基m RNA表达水平测定结果
    3.7 白纹伊蚊成蚊DNA提取和kdr突变检测结果
    3.8 白纹伊蚊体内几种酶系活性测定结果
        3.8.1 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测定结果
        3.8.2 Na~+/K~+-ATPase活性和ATP含量测定
        3.8.3 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测定结果
    3.9 白纹伊蚊代谢速率测定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对白纹伊蚊的驱避、击倒活性及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研究
        4.1.2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代谢抗性研究
        4.1.3 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靶标抗性研究
        4.1.4 线粒体电子呼吸链系统介导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机制研究
    4.2 结论
5.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1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的高过量表达有待进一步研究
    5.2 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体酶及Na~+/K~+-ATPase活性升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张家港市蚊密度及种群监测
    2.1 材料及方法
    2.2 监测结果
第三部分 :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
    3.1 张家港蚊虫防治概况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蚊虫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生物测定法
        3.3.2 幼虫的生物测定浸渍法
    3.4 质量控制
        3.4.1 野外试虫采集前准备
        3.4.2 野外试虫采集操作时
        3.4.3 试虫的运送及饲养
        3.4.4 实验人员
        3.4.5 数据处理
    3.5 实验结果
        3.5.1 五种浓度的94.62%溴氰菊酯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3.5.2 五种浓度的91.16%高效氯氰菊酯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3.5.3 五种浓度的89.73%氯菊酯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3.5.4 五种浓度的95.1%双硫磷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3.5.5 五种浓度的95%仲丁威对试虫的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4.2 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4.3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其间发表论文
致谢

(7)我国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检测与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白纹伊蚊的基本生物学
    二、我国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三、蚊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方法及其诊断剂量
    四、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研究
    五、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 我国白纹伊蚊对四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敏感性检测的诊断剂量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第三部分 海南省海口市常用菊酯类杀虫剂对当地白纹伊蚊种群的效果测定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2015年山东省部分地区蚊类种群密度及淡色库蚊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密度监测方法
    1.2 监测时间
    1.3 抗药性检测方法
        1.3.1 实验药物
        1.3.2 试虫来源
        1.3.3 抗药性测定方法
        1.3.4 结果处理
2 结果
    2.1 种群密度与构成
    2.2 蚊类季节消长
    2.3 不同生态环境蚊种分布情况
    2.4 不同生境蚊密度季节消长
    2.5 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3 讨论

(9)2009-2010年大连口岸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本采集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野外现场采集及实验室标准化养殖
        1.2.2 抗药性生物学测试
        1.2.3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1.2.3. 1 引物设计
        1.2.3. 4 产物分析
2 结果
    2.1 生物学测试结果
    2.2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实验结果
3 讨论

(10)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kdr等位基因频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来源
    1.2 试剂
    1.3 方法
        1.3.1 采用WHO推荐的生物测试方法浸渍法
        1.3.2 成蚊基因组DNA提取
        1.3.3 kdr基因AS·PCR扩增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地理种群淡色库蚊蚊幼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状况
    2.2 不同地理种群淡色库蚊成蚊kdr等位基因频率检测结果
    2.3 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四、济南口岸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2020年蚊类监测结果及优势蚊种抗药性检测结果分析[J]. 彭健,韩焕美,张玉磊,闫荣军,赵辉,张春新,张海婷. 口岸卫生控制, 2021(05)
  • [2]中山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虫剂的抗药性及抗性机制的研究[D]. 杨罗菊.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D]. 刘博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鲁西南地区淡色库蚊抗药性评价[J]. 宋晓,程鹏,王海防,郭秀霞,吕晔源,刘宏美,刘丽娟,张崇星,赵玉强,寇景轩,王怀位,公茂庆.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1)
  • [5]白纹伊蚊对挥发性拟除虫菊酯抗性机理研究[D]. 杨小东.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6]2016年张家港市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D]. 葛伟. 苏州大学, 2018(04)
  • [7]我国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检测与抗性机制研究[D]. 高景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2)
  • [8]2015年山东省部分地区蚊类种群密度及淡色库蚊抗药性研究[J]. 赵志刚,王学军,付颖,景晓,刘峰,张世水,宫学诗,霍新北,康殿民. 现代预防医学, 2016(20)
  • [9]2009-2010年大连口岸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分析[J]. 姜陆,石楠,高玉峰. 口岸卫生控制, 2016(04)
  • [10]山东省不同地理种群淡色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kdr等位基因频率相关性研究[J]. 王学军,康殿民,赵志刚,宫学诗,景晓,张世水. 现代预防医学, 2016(15)

标签:;  ;  ;  ;  ;  

济南口岸淡色库蚊对常用农药的敏感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