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汕头市区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血清学效果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敏[1](2020)在《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分析金山区2005-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开展免疫前后麻疹抗体水平的趋势分析以及人群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为指导金山区麻疹免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05-2017年麻疹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收集金山区健康体检人群和职业体检人群血清样本,对麻疹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收集人群免疫前后抗体水平并进行分析;进行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金山区2005-2017年共报告236例麻疹病例,各年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2005年、2008年和2015年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4.52/10万、5.58/10万、3.38/10万。1-12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3-5月。30-39岁人群麻疹病例数较多,为麻疹的高发人群。职业分布中,工人病例数最多,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家务及待业。金山区各镇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常住人口较多的朱泾镇、石化街道、山阳镇麻疹发病率位列前三位。金山区健康体检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0.74%,保护率为17.56%,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52(抗体浓度为331.13m IU/ml)。65-95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高,GMT为2.65(446.68m IU/ml);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GMT为2.46(288.40m IU/ml),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4,P<0.05)。15-24岁年龄组人群保护率最低,为9.60%;65-95岁年龄组最高,为25.62%,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53,P<0.05),且抗体保护率随着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趋势?2=42.96,P<0.05)。金山区职业体检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87.06%,保护率为28.63%,GMT为2.69(489.78m IU/ml)。55-6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高,GMT为2.81(645.65m IU/ml);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GMT为2.56(363.08m IU/ml),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5)。15-24岁年龄组人群保护率最低,为14.46%;55-64岁年龄组最高,为45.45%,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40,P<0.05),且随着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趋势?2=5.49,P<0.05)。常住人口免前抗体水平为<200、200-、400-组接种疫苗以后,抗体水平上升,<200组全部转阳,GMT平均提高612.36m IU/ml,200-组有87.50%达到保护率水平,GMT平均提高826.90m IU/ml,400-组有57.14%达到保护率水平,GMT平均提高862.51m IU/ml。金山区常住人口麻疹相关知识总合格率为54.79%,各知识点的知晓率在21.72%-90.75%之间,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的麻疹相关知识合格率为23.64%、38.05%、47.24%、43.46%、52.34%;本市户籍人口、外来户籍人口分别为42.75%、42.16%;男性为37.82%、女性为44.5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麻疹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94,P<0.05)。被调查者中有85.63%(1037/1211)的人愿意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低学历、麻疹知识缺乏为疫苗接种意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2005-2017年金山区麻疹发病率呈现较低水平。2018年体检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均显示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该年龄段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形成。金山区人群麻疹防病知识知晓率呈现较低水平,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作为提升人群抗体水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需针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麻疹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提高金山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居民的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减少免疫失败和“免疫空白”人群存在,最终达到巩固人群免疫屏障,消除麻疹的目的。
王旭峰[2](2020)在《基于年龄结构麻疹流行特性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尽管麻疹在中国的免疫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99%),但目前仍是全球发病水平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消除麻疹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对麻疹传播动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能够模拟传染性疾病传播动态,而传染率是传染病传播特性中的重要参数,传染率的细微变化会引起传染病发病数的大幅度波动,理解疾病的传染率季节性对制定免疫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论文研究了麻疹在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情况及传染风险,分析了麻疹传染率的季节性,并讨论了儿童间周期性接触及整体人群的周期性接触如何形成麻疹在中国传染率的季节性。根据中国2013-2016年麻疹分年龄组的数据,应用感染力分析模型,估算了麻疹在中国不同年龄的感染力(各年龄组的被传染风险);建立了基于年龄结构的具有季节性传染率的时间序列易感者-感染者-恢复者(time series 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TSIR)模型,并对麻疹在中国的传播动态进行分析。模型包含了两种不同的传染率季节性驱动因素:儿童间的周期性接触率、整体人群的周期性接触率,研究了开学放假和春运引起的接触率变化对传染率季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2岁的婴儿仍为主要的发病人群,但近年来成年人的发病数所占比例大幅增加,各年龄组除2012年在不同的时间域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2)我国麻疹不同年龄的感染力不同,其中<1岁的婴儿感染力最高为24%-44%,其次是50-65岁人群;3)麻疹在我国接触后被传染的概率(q)为0.14。由学期和春运引起的两种周期性接触率都会导致麻疹传染率的季节性,其中开学期间传染率较均值增加31%,由春运引起的整体人群接触率的季节性导致春运期间传染率较均值增加23%。
何剑[3](2019)在《消除麻疹国内外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从1989年世界卫生大会首次提出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以来,世界各国在消除麻疹工作中不断探索,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经验总结,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区主要采取了以开展加强免疫和监测的策略来消除麻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麻疹类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开展高质量的初始和后续免疫、建立敏感的麻疹病例监测运转系统等方法,在控制麻疹发病率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国内外消除麻疹的经验与进展情况,为今后海南省制定科学合理的消除麻疹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方海旭[4](2019)在《青岛市麻疹的传染率分析》文中认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是一种单链负RNA病毒,通过空气和直接接触传播[1]。麻疹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通过采取各种防控措施,我国麻疹的发病数已大幅下降,但目前仍是全球年发病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仅2016年全国麻疹发病数就高达24820例[2]。麻疹的流行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对它的控制与消除具有重要意义。相比欧美等国家,目前我国针对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的研究较少,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研究麻疹的动态传播规律,有依据的制定并优化麻疹的免疫计划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本文以青岛市麻疹为例,采用时间序列SIR(Time Series 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TSIR))模型估算了麻疹免疫实施前(1951-1964年)及近期(2000-2014年)两个阶段的传染率,分析了两阶段的传染率的季节性,探究了免疫实施前后传染率季节性发生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将其与另一儿童易感病(手足口病)及更大范围(山东省)麻疹疫情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联系与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阶段的青岛市麻疹传染率均具有显着的年季节性。其中,近15年青岛市麻疹传染率季节性峰值明显后移,从免疫实施前的12月份后移至2月份,这可能与近几十年出现的春运现象有关。青岛市麻疹在免疫实施前和近些年的传染率季节性幅度远大于麻疹在欧洲及非洲国家的传染率季节性幅度,理解疾病的传染率季节性对制定免疫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胡亚莉,陈庚军,李富克,邢志浩[5](2017)在《南阳市区学生麻疹风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南阳市区学生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方法依照国家级麻疹监测点方案,按照比例容量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 155人,麻疹抗体阳性率97.23%、风疹抗体率90.65%;其中学生麻疹抗体阳性率98.46%、风疹抗体率83.95%;社会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96.75%、风疹抗体阳性率93.26%。学生和社会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风疹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学生麻疹抗体滴度、风疹抗体滴度(lg)分别为(-0.101±0.299)m IU/m L、(1.589±0.630)IU/m L;社会人群的麻疹抗体滴度、风疹抗体滴度(lg)分别为0.023±0.459 IU/m L0、(1.802±0.493)m IU/m L,学生与社会人群的麻疹抗体滴度、风疹抗体滴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学生和社会人群有麻疹或风疹患病史的率有显着性差异,社会人群显着高于学生人群(P<0.05)。结论学生是高度聚集的人群,容易出现麻疹和风疹的局部暴发、流行,针对学生进行麻疹类疫苗的复种,减麻疹风疹散发病例和学校的暴发疫情,也可维持人群有较高的抗体水平。
马玉忠,马艳霞,郭娜娜,董运强,黄亮,杨楠,闫永飞[6](2017)在《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水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全面了解和分析邯郸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状况,评价扩大免疫规划项目实施后麻疹免疫策略的效果,为制定免疫规划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邯郸市19个县(市、区)和4个对口单位的8个不同年龄组共2 520名调查对象进行麻疹IgG抗体血清学检测(GX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全市共采集标本2 840份,检测2 825份,检测率99.47%。其中阳性2 236份,总阳性率79.15%,不同年龄组(χ2=443.80,P<0.05)、不同县区(χ2=58.68,P<0.05)麻疹抗体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邯郸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低,应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查漏补种,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必要时扩大免疫人群,以提高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增强人群麻疹免疫力。
王丽[7](2016)在《2006年~2015年石河子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麻疹知晓率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2006年2015年石河子垦区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2015年石河子垦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情况,了解石河子垦区居民对麻疹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实现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石河子垦区2006年201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了市区3个街道(向阳街道、东城街道、老街街道),7个团场(石总场、142团、143团、136团、144团、148团、150团)中的597名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麻疹抗体水平血清学检测。在分层随机抽样地区随机抽取459名15岁以上石河子垦区居民,开展麻疹知晓率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确切概率法等对比分析组间率或构成比。结果:2006年2015年石河子垦区年均报告麻疹发病率为4.91/10万,存在周期性,发病高峰年份是2008年(26.3/10万)和2014年(9.07/10万),男性与女性发病的构成比为1.64∶1,36月为高发季节,市区麻疹发病率(8.32/10万)高于团场(2.10/10万)(x2=115.113,P<0.01),2009年以后高发年龄组为0岁组和2039岁,分别占麻疹发病总数的21.90%、50.48%,;597名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85.93%,麻疹IgG抗体保护率为52.09%,其中,0岁组和2039岁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较低,分别为44.74%、89.78%,15岁组和10岁组麻疹IgG抗体保护率(18.60%,26.09%)较低;在调查的459人麻疹知识方面,麻疹易感人群、初始免疫月龄、高发季节等回答正确率较低,70%以上人群对于麻疹防护措施不清楚,人群获得麻疹知识来源主要通过家人或朋友告知。结论:麻疹发病强度有下降趋势,疫情仍呈现周期性,病例以市区为主,发病模式由小年龄组转变为小年龄组及成人组均高的模式,0岁组、2039岁为麻疹高发人群,36月为发病高峰,但季节性高峰明显削弱;石河子垦区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未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2039岁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仅为89.78%,有大量成人易感者存在。0岁组、10岁组、15岁组抗体水平较低,可能为高风险人群。石河子垦区健康人群麻疹相关知识方面和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均低。因此,下一步应继续做好8月龄、18月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免疫接种,保持2剂接种率均≥95%,提高接种及时性;评估高危人群易感者积累情况,对适龄儿童适时开展补充免疫;做好疫情监测,指导及时防控;做好疫情调查与处置,控制疫情规模直至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关注小月龄婴儿和成人易感者在麻疹病毒传播中的作用,探讨针对性的策略与措施;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麻疹防病意识。
赵惠子[8](2016)在《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文中指出目的继全球消除脊髓灰质炎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消除麻疹作为下一个目标。随着各国的不懈努力,麻疹的发病率虽然呈现大幅度的下降,但仍未消除。中国消除麻疹的工作也并不顺利,2012年我国麻疹的发病率下降至历史最低,在2013年出现了回升,2014年又在不同省份发生麻疹流行,因此,对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疫苗高覆盖率的时代背景下,吉林省的麻疹疫情仍时有变化,本文分析20092014年吉林省报告的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探讨吉林省麻疹流行高发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查找高风险人群以及高危场所,为降低麻疹的发病率提供防治对策与建议。方法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病例个案资料来源于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报告的全部病例。描述吉林省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将麻疹病例按照年龄特征分为<8月龄组,823月龄组,26岁组,714岁组和≥15岁组五组,每组病例按照系统随机抽样抽取200个病例,从非麻疹病例中按照年龄分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200个非麻疹病例作为对照,分析与麻疹疫情相关的因素;选取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分析不同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免疫史对麻疹临床症状的影响。应用Excel2007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Map Info软件描述不同年份麻疹发病率的地区分布。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应用2x检验,非参数资料使用秩和检验,单因素Logistic分析,检验水准为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使用进入法,纳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结果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吉林省20092014年报告发生麻疹病例6156例,年发病率分别为8.79/10万、1.15/10万、0.08/10万、0.08/10万、0.61/10万和12.96/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95/10万,男女比例为1.30:1;吉林省50%的病例发生在每年的46月份,麻疹高发地区集中在西北部,其他地区呈现不同程度的散发;麻疹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3383例),其次是农民(868例),年龄构成主要分布在<8月龄(26.1%)、823月龄(26.0%)和15岁以上成人(36.5%)。2014年麻疹疫情与2009年相比发病时间大致相同,散居儿童比例有所减少,家政、家务及待业和工人的构成比有所升高,男性病例构成有所减少;根据吉林省历年统计年鉴的人口学资料分析性别与麻疹的关系,结果显示男性麻疹的发生风险是女性的1.267倍(P<0.05,95%CI:1.2051.33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在排除年龄与性别影响的条件下,823月年龄组中≥1剂MCV免疫史人群麻疹的发病风险是0剂MCV免疫史人群的0.533倍(P<0.05,95%CI:0.3530.806),MCV免疫史不详人群麻疹的发病风险是0剂MCV免疫史人群的3.267倍(P<0.05,95%CI:1.05810.089);26岁年龄组中,与0剂MCV免疫史人群相比,≥1剂MCV免疫史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622(P<0.05,95%CI:0.3920.986),MCV免疫史不详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4.381(P<0.05,95%CI:1.68611.387);714岁年龄组中,与0剂MCV免疫史人群相比,≥1剂MCV免疫史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456(P<0.05,95%CI:0.2400.869),MCV免疫史不详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258(P<0.05,95%CI:0.1260.530);≥15岁年龄组中,与0剂MCV免疫史人群相比,≥1剂MCV免疫史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376(P<0.05,95%CI:0.1660.849),MCV免疫史不详人群麻疹发病风险的OR值为0.812(P<0.05,95%CI:0.5351.234)。不同年龄组中其他影响因素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症状特征分析结果:实验室确诊病例中,发热发生率为99.3%,出疹发生率为99.6%,咳嗽发生率为95.2%,卡他症状发生率为79.1%,结膜炎和口腔黏膜斑发生率分别为77.4%和57.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剂MCV免疫史麻疹病例与0剂次MCV免疫史麻疹病例相比发生咳嗽的OR值为0.514(P<0.05,95%CI:0.3690.714),发生口腔黏膜斑的OR值为0.451(P<0.05,95%CI:0.3860.529)。结论吉林省麻疹疫情具有季节性、地区集中性特征,主要发病时间为每年的46月,大部分病例集中在吉林省的西北部地区,人群以散居儿童为首,低年龄段与成人呈“双峰分布”,男性比女性易感麻疹;既往免疫策略对麻疹的发生起保护作用,加强了麻疹疫苗的覆盖率。对麻疹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1剂MCV免疫史是发生麻疹的保护因素。麻疹的临床特征在疫苗的干预下发生了变化,≥1剂MCV免疫史麻疹病例发生咳嗽和口腔黏膜斑较0剂次麻疹病例轻,接种MCV对降低发病风险、减轻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综合以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结合吉林省2015年风险评估报告针对吉林省高发地区与易感人群制定麻疹防治措施,竭尽全力消除麻疹。
韩轲[9](2016)在《疫苗时代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麻疹疫苗广泛接种之前,几乎所有人在儿童时期都会感染麻疹病毒,全球每年麻疹发病约1亿人,约600万人因麻疹而死亡。麻疹危害严重,容易并发中耳炎、肺炎、支气管炎和脑炎等疾病,病人往往因出现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而死亡,婴儿和成人病例死亡风险高于儿童和青少年,麻疹是目前疫苗可预防病毒性疾病中死亡病例数最多的疾病,2014年全球仍有超过11.5万的麻疹死亡病例。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有6个结构基因,N基因COON末端450个核普酸和H基因最容易发生变异,根据其变异程度划分基因型,WHO将麻疹病毒划分为A、B、C、D、E、F、G、H8个基因组23个基因型。我国共发现6个基因型,H1基因型为我国本土流行株,Hla亚型为优势流行株。麻疹疫苗普及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鉴于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的传染期只有约1周的时间,麻疹疫苗可有效预防麻疹且产生抗体持续时间长,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高时可以有效阻断麻疹病毒传播,WHO评估认为,消除麻疹技术上可行,完全可以实现。2002年WHO将麻疹作为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第三个可以消除的疾病。2000年美国率先宣布消除了麻疹,2002年整个美洲区宣布消除了麻疹。2002年WHO其他五个区均设立了麻疹消除目标,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设为2012年,欧洲区和东地中海区为2015年,非洲区和东南亚区为2020年。麻疹消除的定义为:麻疹监测系统运行良好的前提下,某特定地理区域12个月未出现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通常将麻疹发病率降至1/100万以下作为消除麻疹的的重要标准。美洲区消除麻疹的经验表明,通过常规免疫(8月龄、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和群体性接种(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或强化免疫)的形式,使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达到阻断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目的。近年来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普及,麻疹的流行特征发生了变化,消除麻疹进入瓶颈期,不仅发展中国家麻疹发病水平有反弹趋势,发达国家消除麻疹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据WHO统计,2014年全球仍有16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26.75万例麻疹病例,不仅非洲区的民主刚果(33711例)、埃塞俄比亚(12739例)等国出现了麻疹暴发疫情,欧洲区的俄罗斯(4711例)、东南亚区的印度(24977例)、西太平洋区的菲律宾(58848例)和越南(15033例)也出现了暴发疫情,即便已消除麻疹的美洲区,巴西(727例)和美国(667例)也出现了暴发疫情。我国1967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疫苗使用之前麻疹呈自然流行状态,1956-1965年每年平均报告麻疹病人511万例,年平均发病率545/10万。麻疹疫苗使用初期(1967-1977年)平均年发病率为470/10万。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20世纪70、80、90年代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55/10万、53/10万和7.6/10万。1998-2004年在5/10万左右波动。200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消除麻疹时期,大力采取综合措施努力降低麻疹发病。2009-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统一开展了对1亿左右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全国麻疹发病水平大幅下降,2011年下降,2012年降至历年来最低水平(6183例,发病率0.46/10万)。随后疫情回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国麻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04/10万、3.88/10万、3.11/10万,报告病例3-5万例。我省在使用麻疹疫苗以前的1951-1966年间,麻疹发病呈自然流行状态,发病率波动在45-1539/10万之间。随着疫苗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9年发病率为1.32/10万,达到当时的历史最低水平。2004年开始实施麻疹疫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敏感性大幅度提高,发病呈上升态势,2007年发病率达21.2/10万,居全国首位。经过2009-2010年对8月龄-14岁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1年麻疹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全省报告病例334例,发病率0.32/10万。2012-2014年疫情又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2013、2014年全省分别报告1925例、7025例、6752例。经过2013-2014年的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应急免疫活动,疫情有所下降,2015年全省报告病例2188例,发病率2.05/10万,但距离消除目标(发病率<1/100万,发病人数<100人)仍然有较大的距离。初步分析发现,近年来广东省麻疹病例年龄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1991-2014年,全省麻疹病例中<1岁者所占比例由6.3%上升到最高的45%左右,>14岁者所占比例由8.2%上升到最高的45.8%。尽管广东乃至全国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消除麻疹,但麻疹疫情距离消除目标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根据文献研究和研究者多年来麻疹防控经验,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增强,麻疹疫苗接种出现薄弱环节,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下降;随着接种率升高和人口流动性增强,可能导致一些麻疹病毒新基因型的出现,给麻疹的消除带来新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疫苗普及,现代女性多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自身麻疹抗体的持久性和胎传抗体的滴度下降,<8月龄婴幼儿未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而无法获得免疫力、同时又存在医疗机构就诊频繁的高暴露风险,育龄妇女和小月龄婴幼儿麻疹发病增多的现象比较突出;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的普及,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风险也增高,给麻疹消除带来了新挑战。在疫苗广泛使用的今天,广东省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有什么新变化?时间、地区、人群(年龄、性别、职业、户籍等)分布有什么新特征?当前的易感者尤其是儿童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广东省全人群、外地和本地户籍人群、不同年龄段人群尤其是1岁内婴幼儿的麻疹抗体水平如何?母亲和新生儿的麻疹抗体水平如何?广东省的疫苗相关病例发生情况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广东省麻疹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如何,有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异,有没有新的基因型出现?如何根据这些新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调整、完善措施来保护易感者,以期突破瓶颈,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专题研究,以期为广东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第一章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研究通过分析2010-2014年广东省麻疹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免疫史等,全面掌握广东省人群麻疹流行特征,为下一步的专题研究明确方向。方法以2010-2014年广东省麻疹专报系统报告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发病例后,填写病例报告卡,报告疾控机构;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对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急性期病人血清(出疹后7-28天)检测麻疹IgM抗体,采集病人咽拭子、尿液等标本进行麻疹抗原检测。结果1.近年来广东省麻疹病例的发病季节高峰为4-7月,2010-2014年全省报告的16540例病例中,珠三角7个地市报告的病例占58.5%;超过60%的病例集中在前20位的县区。2.病例主要集中在0-4岁组(占66.2%),其次为20-29岁组(占14.1%);0-4岁组人群主要集中在<2岁人群(占55.6%)。1991-2014年,<1岁和>14岁病例占比均呈逐年增高趋势。2010-2014年,外地户籍病例占63.2%,占比呈逐年升高的趋势;66.6%为散居儿童,占比呈逐年升高趋势。3.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出疹、咳嗽、卡他症状、结膜炎为主,部分病例有柯氏斑、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等表现。12370例≥8月龄麻疹病例中,49.7%接种过麻疹疫苗。8月龄-4岁病例疫苗接种率最低(32.4%),其次为5-9岁(58.4%),其他年龄组均在60%以上,随着年龄增长,麻疹疫苗接种率呈增高趋势;8月龄-4岁人群中,8-11月龄接种率最低(24.1%),1岁组为36.4%,2-4岁组均>40%。本地户籍病例接种率(53.9%)显着高于外地户籍病例(47.2%)。结论现阶段广东省麻疹发病高峰季节仍然为4-7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的地区聚集性。发病年龄呈现“双峰”分布特征,<8月龄婴幼儿和>14岁人群发病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外地户籍人群是发病高风险人群,散居儿童是发病高风险人群。临床表现符合麻疹病例的主要症状,有不典型化趋势。近50%的麻疹病例未接种过麻疹疫苗,年龄越小麻疹疫苗接种率越低,流动人口的麻疹疫苗接种率低。小年龄组人群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流动人口漏种麻疹疫苗,仍然是麻疹疫情高发的重要原因。第二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病毒感染影响因素研究为了深入分析现阶段广东省麻疹病例发病影响因素,首先利用麻疹大疫情数据初步分析了广东省全人群麻疹病例发病前就诊情况,再针对<1岁儿童和<8月龄儿童麻疹高发的实际情况,利用一个医院儿童麻疹病例暴发现场和一项针对<8月龄社区儿童麻疹发病的专题研究,深入分析儿童麻疹病例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麻疹专报系统对广东省2010-2014年麻疹病例进行分析。以W医院的麻疹暴发为现场,采用1:4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13年11-12月到W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岁麻疹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月到该医院就诊的非麻疹患儿为对照组,共调查42名病例和168名对照。以东莞市2013年6月-2015年5月报告的<8月龄社区麻疹病例为病例组,采用1:3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每个病例所在村(社区)选择3名同年龄组对照,共调查73名病例和228名对照。结果1.2010-2014年广东省16540例麻疹病例中,29.9%的病例在潜伏期内(发病前7-21天)有医疗机构就诊史,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13.8%上升到2014年的29.6%。2.W医院的麻疹暴发现场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W医院输液室输液是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OR=7.54),且输液袋数越多(代表输液时间越长),发病风险越高,输液0袋、1-2袋、3-5袋、6-18袋的儿童麻疹发病率分别为12.1%、25.0%、58.3%和84.6%,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8-11月龄儿童发病风险高于<8月龄儿童(OR=4.2);未接种麻疹疫苗是儿童发病的危险因素(OR=26.2)。3.对东莞市社区儿童麻疹病例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也显示,发病前7-21天就诊史是感染麻疹病毒的危险因素(OR值=3.0),发病前7-21天麻疹病人接触史是危险因素(OR=4.3)。结论广东省麻疹病例中有较高比例者(占30%)在潜伏期内到医疗机构就诊,提示在医疗机构就诊可能感染麻疹病毒。进一步通过医院麻疹暴发现场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到医疗机构就诊是儿童感染麻疹病毒的危险因素,在输液室输液是感染的高风险环节,且输液时间越长发病风险越高。未接种麻疹疫苗、接触发热出疹病人也是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建议: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强化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对麻疹患者隔离治疗,防止医源性感染;另一方面,要强化宣传教育,麻疹病人发病期间尽量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避免感染他人;易感者在麻疹流行季节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避免与麻疹病人的接触,加强个人防护,降低暴露风险。第三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血清学研究在初步分析到婴幼儿尤其是<8月龄婴幼儿、24-35岁人群尤其是育龄妇女的麻疹发病水平比较高的现状后,进一步研究广东重点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本章首先分析了广东省户籍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及影响因素,再全面分析了东莞市全人群(包括户籍和流动人口)的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1岁婴幼儿的麻疹抗体水平,最后对东莞市315对母亲及新生儿的麻疹抗体水平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方法1.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每个地市随机抽取1个县(市、区),在抽中的县(市、区)随机抽取2个街道、2个乡镇,每个抽中的街道/乡镇中随机抽取1个居委/行政村,在抽中的村居中,1-2岁、3-4岁、5-6岁、7-14岁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20人,15-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和51岁及以上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5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采集。2.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东莞市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将东莞市的33个镇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地区,每个地区随机抽取一个镇(街),每个镇(街)抽取3个居委会/行政村,每个居委会/行政村的0-12月龄人群中每个月龄组抽取4人,1-14岁人群每个年龄组抽取4人,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岁以上组每组抽取4人,每个年龄组女性、男性各2人,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采集。3.选取东莞市某医院2013年7-10月分娩的315位产妇及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进行麻疹抗体水平检测。麻疹IgG抗体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1:800为具有保护性。结果1.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共抽取检测广东省户籍人群1323人,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7.4%,不同年龄人群阳性率均在91%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疹抗体保护率为81.4%,15-20岁组最低(72.0%),其次为1-岁组(75.7%),其他年龄组在82%-88%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职业、城乡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均无显着性差异。2.东莞市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8月龄婴幼儿抗体阳性率最低(47.8%),其次为8-18月龄(75.4%)、20-24岁(88.7%),其他年龄组均>90%;<8月龄婴幼儿抗体保护率最低(24.7%)。进一步对<1岁婴幼儿分析,抗体阳性率由0月龄的97.3%逐渐下降到6月龄的9.1%和7月龄的12.5%,再逐步上升到11月龄的95.1%;抗体保护率由0月龄的76.0%逐渐下降到6月龄的2.3%和7月龄的7.8%,再逐步上升到11月龄的73.8%。不同性别、民族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无显着性差异;户籍人群抗体水平高于流动人口;散居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64.6%)显着低于其他职业人群(90%以上)。接种麻疹疫苗0、1、2及3次以上者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1.8%、85.1%、95.3%和95.3%,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接种麻疹疫苗者抗体保护率(56%-67%)亦显着高于未接种疫苗者(44.4%)。3.对东莞市315对母亲和新生儿检测发现,母亲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6.0%,抗体保护率为54.6%;新生儿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2.5%,抗体保护率为57.8%。不同年龄、职业、户籍和居住时间的母亲及新生儿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产儿、低体重儿与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无关。母亲和新生儿麻疹抗体相关系数为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较高,所有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均在90%以上,但1岁组人群和15-30岁组人群麻疹抗体保护率较低。东莞市全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低于广东省户籍人群,外地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低;20-24岁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低,<8月龄婴幼儿最低,且0-7月龄婴儿随着月龄增大抗体水平迅速下降。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阳性率升高,接种剂次越多,阳性率越高。母亲和新生儿的麻疹抗体阳性率显着相关,但阳性率都比较低,保护率更低。建议根据麻疹流行特征适当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流动人口众多地区可通过对工厂工人群体性接种麻疹疫苗等,提高成人麻疹抗体水平;可考虑将第一剂次的麻疹疫苗接种月龄提前,使婴幼儿提前获得保护;也可对育龄妇女进行群体性接种,提高母亲自身免疫水平及分娩新生儿的胎传抗体水平。第四章广东省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研究通过对广东省麻疹专报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分析,掌握我省报告麻疹病例中的疫苗相关病例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采集病原学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探索科学校对广东省麻疹发病水平的方法。方法以2010-2014年广东省大疫情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WHO确定的定义进行疑似麻疹疫苗相关病例诊断,分析影响因素;采集病原学标本进行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端450bp核酸检测,与标准疫苗株比对进行A基因型鉴定。结果1.16540例麻疹病例中280例被诊断为疑似麻疹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为1.7%;2010-2014年发生率分别为6.8%、6.8%、2.1%、1.4%和1.2%,呈逐年下降趋势。2.不同性别、不同户籍人群的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人群有显着性差异,8月龄-2岁组人群疫苗相关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0%,8月-、1岁-、2岁-、3岁-、4岁-年龄组人群的发生率分别为2.7%、2.3%、1.7%、0.9%和0.5%,呈逐渐下降趋势。3.对2010-2013年的723例病例病原学标本进行检测,从18个样本中检测到麻疹病毒A基因核酸,与中国麻疹疫苗标准株(Shanghai-191)序列同源性为99.7%-100%。4.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的咳嗽、卡他症状、结膜炎、柯氏斑的发生率分别为60.4%、52.1%、43.9%、28.2%,均分别低于麻疹野毒株病例的90.9%、71.1%、61.5%和39.2%。2010-2011年与2012-2014年相比,广东省人群使用的含麻疹成分疫苗中单麻疹疫苗的使用比例由64.3%下降至16.8%,提示单麻疹疫苗的使用可能导致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率增高。结论近年来广东省报告的麻疹病例中,一定比例(占1.7%)可能为麻疹疫苗相关病例,主要为8月龄-2岁儿童病例(占90%),对麻疹的消除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发现使用单麻疹疫苗时发生疫苗相关病例的风险高于复合麻疹疫苗。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的临床表现比野毒株病例轻,但仍然难以根据临床表现区分,一定程度上会高估麻疹的发病水平。本研究检测到18例A基因型麻疹疫苗株病例,采用病原学方法确诊了疫苗相关病例,为校对麻疹真实发病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也提示我们,要广泛使用麻风、麻腮、麻风腮等复合型麻疹疫苗,既可以同时预防多种疾病,又可以减少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风险。第五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病毒病原学研究通过对广东省近年来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序列分析,掌握麻疹病例基因型特征,深入分析麻疹病毒基因变异情况,纵向比较2011-2013年广东省麻疹病例基因型变化趋势,横向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麻疹基因同源性,并对广东新基因型病毒进行朔源分析。方法以2010-2013年广东省麻疹专报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病例的病原学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或病毒分离,采用RT-PCR方法,用麻疹病毒N基因601、603引物对麻疹野毒株N基因羧基末端450bp片段进行扩增,进行纯化和序列测定;用BioEdit软件与GeneBank数据库的麻疹23个基因型代表株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基因型。结果1.2010-2013年共对723例麻疹病例样本进行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450bp序列测定,共检测出519例阳性,阳性率为71.8%(519/723);测序发现498例Hla基因型(占96%)、18例A基因型、1例B3、1例D8和1例D9基因型。对148份标本分离出麻疹病毒,测序分析发现147株Hla基因型、1株D8基因型。2.对18条A基因型、B3基因型、D8基因型、D9基因型和83条Hla基因型毒株构建基因进化树,17株Hla基因型分布在相对小的一分支、68株Hla基因型分布在相对大的一分支。以china93-2 (Hla)标准株为参照,83株Hla基因亚型核苷酸同源性在97.7%-100%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5.9%-100%之间。我省的H1a基因亚型与其他省Hla亚型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2%-100%。3.广东省18株A基因型麻疹疫苗株病毒与中国疫苗株沪191(S-191)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0.5%-92.0%和87.2%-89.5%之间。广东麻疹病毒D8基因型与国内其他省份D8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8.7%-99.3%,广东D9基因型与国内其他省份D9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8.3%-99.0%,广东B3基因型与国内其他省份B3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8%-100%。4.广东B3基因型病例在2013年11月10日发病,与上海市2013年12月报道的一例B3型麻疹病例(SH2013-336/MVi高度同源。广东D8基因型病例在发病前曾陪同父亲前往上海医疗机构就诊,该病例的核苷酸序列与上海的(SH2012-239/MVi高度同源。D9感染者为一名2岁半的幼托儿童,香港人,发病前7-21天前往香港接种过免疫规划疫苗,根据研究报道,香港地区有D9型野毒株的流行。结论近年来广东省麻疹病毒Hla基因亚型仍为优势株,占总数的96%;不同年份纵向分析发现,Hla亚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基因序列同源性高;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Hla亚型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也很高。广东省首次检测到B3、D8和D9基因型麻疹病毒,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相应基因型病毒高度同源,且流行病学溯源分析发现,病例发病前有明显的同基因型病毒流行省份暴露史,提示新基因型麻疹病毒可能存在传播风险。无论是Hla基因型还是其他新发现的基因型病毒,对疫点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后均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说明麻疹疫苗对广东省不同基因型麻疹病毒疫情控制效果明显。
关静,玛合木提江·库尔班,甫尔哈提·吾守尔,尹遵栋,沙吾拉西[10](201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龄前儿童麻疹抗体水平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龄前儿童麻疹抗体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麻疹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2个县(市),采集16岁学龄前儿童静脉血2 105人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麻疹免疫球蛋白(IgG)抗体。结果学龄前儿童麻疹IgG抗体总阳性率为93.11%,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 055.62。2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GMT呈下降趋势。各地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较不平衡,局部仍有麻疹暴发的可能。结论对大龄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提高免疫水平,是进一步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的有效措施。
二、汕头市区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血清学效果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汕头市区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血清学效果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表 |
前言 |
目的 |
第一部分 金山区2005-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变迁趋势分析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金山区体检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成人麻疹疫苗免疫前后抗体水平分析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金山区人群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麻疹消除历史及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2)基于年龄结构麻疹流行特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麻疹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
1.2.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
1.2.2 麻疹血清学研究 |
1.2.3 麻疹的免疫防控 |
1.2.4 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 |
1.3 麻疹的传播是复杂系统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麻疹的动力学模型 |
2.1 研究现状 |
2.2 麻疹的年龄结构仓室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麻疹的传染率季节性模型 |
3.1 传染率季节性模型 |
3.1.1 β(t)呈正余弦型变化 |
3.1.2 β(t)呈阶梯模型变化 |
3.2 其他传染率模型 |
3.3 小结 |
第四章 各年龄组麻疹发病数周期性及趋势 |
4.1 数据来源 |
4.2 麻疹在我国的发病数周期性 |
4.3 各年龄组发病趋势及季节性 |
4.3.1 发病数时间序列的季节性分解 |
4.3.2 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数趋势 |
4.3.3 不同年龄组的发病数季节性 |
4.4 小结 |
第五章 年龄结构的季节性传染率模型 |
5.1 感染力分析模型 |
5.2 麻疹年龄结构仓室模型 |
5.3 季节性传染率的模型 |
5.4 结果 |
5.4.1 不同年龄组的感染力 |
5.4.2 传染率的影响因素及幅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消除麻疹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现状 |
1.1 采取措施 |
1.2 抗体水平 |
1.3 进展情况 |
2 国外现状 |
2.1 采取措施 |
2.2 美国进展情况 |
2.3 欧洲区进展情况 |
2.4 其他区进展情况 |
3 消除策略 |
3.1 WHO策略 |
3.2 国内策略 |
(4)青岛市麻疹的传染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麻疹的研究现状 |
1.2.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
1.2.2 麻疹的免疫防控 |
1.2.3 麻疹的血清学研究 |
1.2.4 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青岛市麻疹发病概况 |
2.1 数据来源 |
2.2 地区介绍 |
2.3 青岛市麻疹的发病数周期性 |
第三章 麻疹传染率模型 |
3.1 传染率季节性模型 |
3.2 TSIR模型 |
第四章 免疫前后两阶段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及传染率分析 |
4.1 免疫前麻疹的传染率分析 |
4.2 免疫前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相关参数估计 |
4.2.1 易感者比例分析 |
4.2.2 报告率分析 |
4.3 免疫前阶段模型检验 |
4.4 免疫后青岛市麻疹免疫率分析 |
4.5 免疫后麻疹的传染率分析 |
4.6 免疫后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相关参数估计 |
4.6.1 易感者比例分析 |
4.6.2 报告率分析 |
4.7 免疫后阶段模型检验 |
第五章 对青岛市麻疹传播动态的对比分析 |
5.1 青岛市免疫前后麻疹动态特性的对比分析 |
5.2 与手足口病传播动态的对比分析 |
5.3 与山东省麻疹免疫后传播动态的对比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南阳市区学生麻疹风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学生麻疹和风疹抗体阳性情况 |
2.2 学生麻疹和风疹抗体滴度情况 |
2.3学生麻疹和风疹的患病史、免疫史 |
3 讨论 |
(6)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1.1 目标人群 |
1.1.2 调查地区 |
1.1.3 抽取对象 |
1.1.4 调查内容 |
1.2 标本采集 |
1.2.1 采集方法 |
1.2.2 检测技术 |
1.2.3 方法与结果判断 |
1.2.4 检测试剂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性别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
2.3 不同地区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
2.4 2011-2015年邯郸市麻疹发病情况 |
3 讨论 |
(7)2006年~2015年石河子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麻疹知晓率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指标 |
3.1 麻疹诊断标准 |
3.2 发病率 |
3.3 性别比 |
3.4 麻疹抗体阳性率 |
3.5 麻疹抗体保护率 |
4 调查方法 |
4.1 麻疹流行特征调查分析 |
4.2 麻疹抗体水平研究 |
4.3 麻疹知晓率调查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新疆麻疹流行特征及免疫策略概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8)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麻疹流行现况 |
1.1.2 我国麻疹流行现况 |
1.1.3 相关研究进展 |
1.2 防治对策 |
1.2.1 全球麻疹的防治对策 |
1.2.2 我国麻疹的防治对策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监测病例定义 |
2.3 研究方法 |
2.4 吉林省2015年麻疹风险评估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吉林省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
3.1.1 时间特征 |
3.1.2 地区分布 |
3.1.3 人群特征 |
3.2 既往免疫策略对吉林省2014年麻疹发生的影响 |
3.3 麻疹疫情影响因素的对照分析 |
3.4 麻疹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
3.5 2015年吉林省麻疹风险评估结果 |
3.5.1 麻疹疫情风险总评估结果 |
3.5.2 各项指标评估结果 |
3.5.3 整体风险等级评估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 |
4.2 麻疹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分析 |
4.3 麻疹疫情的临床特征分析 |
4.4 2015年麻疹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4.5 防治对策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疫苗时代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研究 |
1.1 目的 |
1.2 对象和方法 |
1.3 结果 |
1.3.1 时间分布 |
1.3.2 地区分布 |
1.3.3 人群分布 |
1.3.4 临床表现 |
1.3.5 免疫史 |
1.4 讨论 |
1.4.1 麻疹疫情的高发季节为4-7月份 |
1.4.2 麻疹疫情主要聚集在珠三角地区 |
1.4.3 麻疹病例人群年龄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 |
1.4.4 麻疹病例的临床表现 |
1.4.5 麻疹病例的免疫史情况 |
1.5 结论 |
第二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病毒感染影响因素研究 |
2.1 目的 |
2.2 对象和方法 |
2.3 结果 |
2.3.1 广东省2010-2014年麻疹病例分析结果 |
2.3.2 W医院麻疹暴发疫情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
2.3.3 东莞市小于8月龄婴幼儿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2.4.1 W医院麻疹暴发现场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血清学调查研究 |
3.1 目的 |
3.2 对象和方法 |
3.3 结果 |
3.3.1 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
3.3.2 东莞市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
3.3.3 东莞市母亲和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 |
3.4 讨论 |
3.4.1 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
3.4.2 东莞市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
3.4.3 东莞市母婴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研究 |
4.1 目的 |
4.2 对象和方法 |
4.3 结果 |
4.3.1 2010-2014年广东省麻疹病例中疫苗接种情况 |
4.3.2 麻疹疫苗相关病例发生情况 |
4.3.3 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的影响因素 |
4.3.4 疫苗相关病例的病原学检测 |
4.3.5 疑似麻疹疫苗相关病例与野毒株病例的临床表现比较 |
4.3.6 麻疹疫苗相关病例发生情况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病毒病原学研究 |
5.1 目的 |
5.2 对象和方法 |
5.3 结果 |
5.3.1 麻疹病毒RT-PCR检测与序列测定 |
5.3.2 麻疹病毒鉴定结果 |
5.3.3 构建不同时期广东省麻疹病毒毒株的遗传进化树 |
5.3.4 广东麻疹病毒与同时期国内其他地区麻疹病毒同源性性分析 |
5.3.5 对新基因型病毒感染的朔源分析 |
5.4 讨论 |
5.4.1 N基因特异性片段核昔酸序列比较和分析 |
5.4.2 广东省麻疹病毒新基因型分析 |
5.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性及特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龄前儿童麻疹抗体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汕头市区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血清学效果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D]. 马小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基于年龄结构麻疹流行特性的分析[D]. 王旭峰. 青岛大学, 2020(01)
- [3]消除麻疹国内外研究进展[J]. 何剑.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8)
- [4]青岛市麻疹的传染率分析[D]. 方海旭. 青岛大学, 2019(02)
- [5]南阳市区学生麻疹风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J]. 胡亚莉,陈庚军,李富克,邢志浩.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7(07)
- [6]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水平分析[J]. 马玉忠,马艳霞,郭娜娜,董运强,黄亮,杨楠,闫永飞. 医学动物防制, 2017(06)
- [7]2006年~2015年石河子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麻疹知晓率调查研究[D]. 王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6)
- [8]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治对策[D]. 赵惠子. 吉林大学, 2016(10)
- [9]疫苗时代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策略研究[D]. 韩轲.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龄前儿童麻疹抗体水平分析[J]. 关静,玛合木提江·库尔班,甫尔哈提·吾守尔,尹遵栋,沙吾拉西.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