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斯米亚联合治疗肺癌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闵欠[1](2021)在《归脾汤对化疗胃肠道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归脾汤加味对减轻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科收治的5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接受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在接受化疗药物的同时予以奥美拉唑+托烷司琼+地塞米松治疗,试验组于化疗前3 d开始口服归脾汤加味,2组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CD3+、CD4+、CD4+/CD8+水平降低,CD8+水平升高(P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CD3+、CD4+、CD4+/CD8+水平升高(P <0.05),2组CD8+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加味能够减轻化疗期间所致胃肠道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安全性高,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赵丽[2](2021)在《益气化痰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气虚痰湿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发挥中医药在肺癌相关性咳嗽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观察益气化痰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探讨益气化痰法对肺癌相关性咳嗽的治疗作用,为肺癌相关性咳嗽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为临床治疗肺癌相关性咳嗽提供客观依据和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非小细胞肺癌咳嗽的70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西药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观察组予中药汤剂益气化痰方+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口服,同时两组均予常规对症处理,连续服药观察14天,主要观察项目为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及安全性指标,同时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的各项评分,以评价益气化痰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的疗效、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功能状态变化及其安全性。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70例观察对象,14天观察结束后,脱落0例,最终共有70例观察对象完成了研究,两组各35例。1基线情况治疗前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型、病程等各方面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P>0.05,无统计学方面差异,可进行比较。2咳嗽症状积分比较2.1治疗前比较:两组咳嗽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2.2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咳嗽症状积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有显着差异。2.3组间比较,将两组治疗第7天的咳嗽症状积分相比较,发现P<0.01,有显着差异;比较两组治疗第14天的咳嗽症状积分,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4疗效比较:治疗14天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控制5(14.29%)例,显效24(68.57%)例,无效6(17.14%)例,总有效率82.86%;对照组患者经治疗14天后临床控制1(2.86%)例,显效21(60.00%)例,无效13(37.14%)例,总有效率达62.86%;疗效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经治疗14天后联合中药汤剂益气化痰方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3.1治疗前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相比,P<0.01,有显着差异。3.3组间比较:两组治疗7天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第14天比较,P<0.01,有显着差异。3.4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14天后显效2(5.71%)例,有效29(82.86%)例,无效4(11.43%)例,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治疗14天后显效0(0.00%)例,有效16(45.71%)例,无效19(54.29%)例,总有效率45.71%,两组治疗效果有显着差异(P<0.01),表明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联合中药汤剂益气化痰方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更优于对照组。4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4.1治疗前比较:两组K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可进行比较。4.2组内比较:观察组经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P<0.01,有显着差异;对照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评分在治疗第14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3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评分比较,P<0.01,有显着差异。4.4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14天后改善18(51.43%)例,稳定17(48.57%)例,下降0(0.0%)例;对照组治疗14天后改善7(20.00%)例,稳定23(65.71%)例,下降5(14.29%)例,P<0.05,有差异,表明联合中药益气化痰方经治疗14天的KPS评分改善更显着。5安全性指标两组各项安全性监测指标治疗前与治疗14天后数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益气化痰法能有效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咳嗽症状,减少咳嗽次数,减轻咳嗽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益气化痰法可有效改善非小细胞肺癌咳嗽患者气虚痰湿型的中医临床证候。3.益气化痰法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咳嗽患者的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益气化痰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治疗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方法安全可靠。
赵晓晴[3](2021)在《益气扶正合剂联合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益气扶正合剂联合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益气扶正合剂联合EGFR-TKI治疗,对照组单用EGRF-TKI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KPS评分、中医证候分级、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的表达水平。临床观察及数据统计结束后,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本实验两组患者在吸烟史、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性别、年龄、靶向用药、治疗前KPS、中医证候等级方面,经基线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近期疗效:治疗组ORR及DCR(ORR 60.0%;DCR 93.3%)均高于对照组(ORR 52.3%;ORR 90.0%)。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气急、咳嗽咳痰评分均较前减低。同时治疗组可使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痰血、恶心呕吐、胸闷评分较前降低,对照组恶心呕吐、口干咽燥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73.33%)优于对照组(46.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FS:PFS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KP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意义。KPS疗效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6)肿瘤标志物:治疗后,治疗组CEA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CA125、CYFRA211治疗前后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毒副反应对比:对照组皮疹发生率(73.33%)较治疗组(44.3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两组患者腹泻发生率相似,无显着性差异(P>0.05)。(8)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方面进行对比,治疗前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扶正合剂联合EGFR-TKI治疗晚期NSCLC患者,具有安全性,能够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有效减轻靶向药物带来的毒副反应,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缓耐药的发生。
张文赫[4](2020)在《千金苇茎汤加减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热毒壅肺型肺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千金苇茎汤加减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热毒壅肺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肺腺癌,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选择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从石家庄市中医院肿瘤门诊与入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肺腺癌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药吉非替尼250mg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中药千金苇茎汤加减方口服,以4周为1个治疗周期,共观察2个周期。观察并记录每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体瘤疗效、体力状况评分、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中医证候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情况。所有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21.0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体瘤疗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28.6%,疾病控制率(DCR)78.6%;对照组客观缓解率(ORR)24.1%,疾病控制率(DCR)75.9%;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体力状况评分:治疗后两组KPS积分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KPS积分有效率比较,治疗组57.1%,对照组34.5%,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血清肿瘤标志物: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CEA相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但两组间血清CYFRA21-1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组89.3%,对照组55.2%,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胸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中医证候症状积分方面均有所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痰血、气急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不良反应:治疗后皮疹发生率治疗组32.1%,对照组75.9%,经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治疗后腹泻发生率治疗组21.4%,对照组55.2%(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6)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毒性、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未纳入统计。在改善血红蛋白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结论:千金苇茎汤加减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热毒壅肺型肺腺癌患者,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的水平上、以及缓解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上疗效突出。
王雯珺[5](2019)在《养阴解毒颗粒结合吉非替尼治疗EGFR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养阴解毒颗粒结合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EGFR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探索中医药治疗肺恶性肿瘤的疗效特点及优势,为中医药结合靶向药物治疗肺恶性肿瘤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共纳入龙华医院肿瘤科、胸外科治疗的IIIa-IV期或术后复发的阴虚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养阴解毒颗粒。对肿瘤的客观缓解率、持续缓解时间、疾病控制率、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对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免疫功能(NK、CD3+、CD4+、CD8+)的改变进行评估,对患者生活质量和中医证候症状的变化进行评分,评价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在第3、第6和第8个月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平均持续缓解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疾病控制率始终高于对照组,从第8个月开始至随访结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是12.70个月和8.58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是12.40个月和8.2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在第3、6、9个月时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A125和CA199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没有差异。(4)两组免疫功能NK、CD3+、CD4+、CD8+水平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组在咳嗽、痰血、自汗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6)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3、6、9个月KPS评分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生理状况、功能情况方面也优于对照组。(7)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养阴解毒颗粒能够提高吉非替尼治疗EGFR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并延长患者的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养阴解毒颗粒具有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的作用;养阴解毒颗粒能减轻阴虚型肺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孙剑峰[6](2019)在《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Meta分析:虽然与中医药联合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文献数量非常多,但是各个文献的结论差异较大,质量也良莠不齐。本课题Meta分析部分通过系统评价中医药联合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文献,分析概括出各个文献结论的大体方向,并评价其结果的可信度,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依据。2、临床研究:靶向治疗有效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均会出现耐药,导致其疗效逐渐下降,且吉非替尼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较突出。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通过研究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验证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增效减毒的作用。3、实验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EGFR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主要通过作用于EGFR受体,抑制下游Ras/Raf/MAPK等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增殖、血管生成以及促进凋亡作用。其获得性耐药的主要突变机制包括20外显子的T790M和MET基因扩增。然而,本课题研究通过使用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分析不同实验组的肿瘤抑制效果、各类肿瘤细胞在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以及蛋白表达水平,探索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增效减毒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Meta分析方面,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概括和分析,收集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中医药联合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其疾病控制率为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对同一问题的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综合性分析,用量化的平均效果来解释研究的问题。2、临床研究方面,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常规服用吉非替尼单药,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试验结束后,以RECIST标准、Karnofsky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分级标准和安全指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是否优于单用吉非替尼,中医药的配合应用是否有增效减毒的作用。3、实验研究方面,裸鼠接种人肺腺鳞癌NCI-H596细胞,造模成功后进行分组灌胃给药,观察吉非替尼联合不同浓度的扶正抑癌1号方的抑瘤重量率,抑瘤体积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裸鼠肿瘤组织的P63及TTF1的阳性表达率,用蛋白印迹实验了解各组肿瘤组织细胞P63和TTF1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评估各组给药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转分化的影响,阐释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的增效机制与非小细胞肺癌转分化的关联性。研究结果:1、Meta分析方面。通过对21篇文献所报道的总有疗效进行研究,各文献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9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2,95%CI(1.75,2.81),P<0.01]。选取疾病控制率为指标绘制倒漏斗图,显示左右两侧的点估计值分布基本对称,说明不存在发表偏倚。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发现,所有文献没有提前进行估算试验样本量,这些试验对随机化的描述有限,多数研究随机分配方案是否隐藏未描述,部分研究未采用盲法,所有研究均无病例脱落标准与病例剔除标准,所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不高,结果有夸大试验组疗效的嫌疑,可靠性降低。2、临床研究方面。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临床分期、Karnofsky评分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①RECIST标准评定: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26.5%,肿瘤控制率为76.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21.2%,肿瘤控制率为51.5%。试验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P=0.61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控制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且P=0.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Karnofsky评分:试验组Karnofsky评分改善率为79.4%;对照组Karnofsky评分改善率为51.5%,Karnofsky评分改善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且P=0.01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中医临床疗效:试验组中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3.5%;对照组中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48.5%。中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且P=0.03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不良事件:试验组和对照组皮疹发生率分别为38.2%和39.4%;试验组和对照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32.4%和63.6%;试验组和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5.3%和60.6%;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1.2%和42.4%。皮疹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但P=0.922>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腹泻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且P=0.0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且P=0.03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但P=0.918>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研究方面。实验期间,除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的一只裸鼠因灌胃速度过快而猝死以外,其余各组裸鼠活动正常,未见活动迟缓及四肢肌张力异常改变的表现,饮食及二便情况正常,与空白组比较无差异。①细胞免疫荧光实验:TTF1和P63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少量分布于细胞质的胞浆中;肺腺鳞癌NCI-H596细胞同时在细胞核中表达TTF1和P63。②肿瘤体积观察实验:肿瘤体积方面,空白组>吉非替尼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除了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与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抑瘤体积率最高,为90.2%;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为88.8%;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为64.9%;吉非替尼组抑瘤体积率最低,为26.8%。除了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与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抑瘤体积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的抑瘤体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肿瘤重量观察实验:肿瘤重量方面,空白组>吉非替尼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除了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与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抑瘤重量率最高,为90.8%;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为90.8%;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为53.4%;吉非替尼组抑瘤重量率最低,为18.0%,除了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与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抑瘤重量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的抑瘤重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免疫组化检测实验:各组TTF1阳性细胞加上P63阳性细胞数量之和呈现递减的趋势,依次为空白组>吉非替尼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除了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与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阳性细胞总数量之和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各组的TTF1阳性加上P63阳性细胞总数量之和占整个瘤体细胞的比例呈现递增的趋势,依次为空白组<吉非替尼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除了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与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1阳性细胞总数量与P63阳性细胞总数量的比值,空白组为1.59、吉非替尼组0.20、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1.16、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1.55、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1.71,除了空白组与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肿瘤组织蛋白印迹实验:各组P63蛋白表达呈现递减的趋势,依次为吉非替尼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除了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与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P63蛋白表达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空白组P63蛋白表达最低;各组的TTF1蛋白表达呈现递增的趋势,依次为吉非替尼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低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除了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方中剂量组与扶正抑癌1号方高剂量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空白组的TTF1蛋白表达比吉非替尼组的TTF1蛋白表达高。研究结论:1、Meta分析方面。在提高疾病控制率方面,中医药联合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优于单纯使用EGFR-TKIs,两组不存在异质性,不存在发表偏倚。然而,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不高,纳入研究的试验样本量较小,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2、临床研究方面。虽然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没能比单用吉非替尼更有效的减少癌细胞的体积和数量,但是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增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并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另外,扶正抑癌1号方在消除靶向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效果尤为突出。总之,在EGFR靶向药物吉非替尼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扶正抑癌1号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着。3、实验研究方面。TTF1是肺腺癌的特异性抗体,P63是肺鳞癌的特异性抗体,而肺腺鳞癌NCI-H596细胞同时在其核中观察到TTF1和P63的表达。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对裸鼠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抑制优于单独使用吉非替尼的治疗,且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当中药达到一定浓度时,其抑制肿瘤的效果就不再提升。伴随着抑制肿瘤的效果的逐渐提升,肿瘤细胞绝对数量减少,但在剩余的组织中肿瘤细胞所占比例却有所增加。推测吉非替尼联合扶正抑癌1号提高了抑制肿瘤的效果,是通过抑制了这些肺癌细胞亚型之间潜在的谱系转换,从而阐释了与先前建立的涉及到分子信号通路耐药性机制不同的细胞层面上耐受药物治疗的新颖机制。
周峰[7](2018)在《和胃扶正三联疗法治疗肺癌化疗后呕吐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和胃扶正三联疗法联合甲氧氯普胺、托烷司琼治疗肺癌化疗呕吐程度、次数和有效率情况,KPS评分情况,为临床提供安全性较高,毒副作用较少,可以改善患者体质和生活质量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室门诊和住院肺癌化疗后呕吐的患者。随机分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各40例,两组化疗前都给予甲氧氯普胺针剂10mg肌注联合托烷司琼针剂5mg静滴,一天一次,共治疗9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包括:(1)自拟和胃扶正散进行脐疗;(2)运用艾灸对足三里穴进行灸法治疗;(3)贴敷涌泉穴,其药物为用醋调配的吴茱萸制成。一天一次,共治疗9天。观察治疗后两组呕吐出现次数及程度,KPS评分情况,将呕吐的次数、程度、KPS评分登记在相应的表格中。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呕吐程度,肺癌分型、肺癌分期、化疗药物、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在治疗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程度和次数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在KPS评分方面均有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在治疗后白细胞、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和胃扶正三联疗法可以在甲氧氯普胺、托烷司琼基础上较为有效的改善肺癌化疗后引起的恶心、呕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患者的痛苦,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陈继彬[8](2016)在《针刺对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针刺对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并与常规西药治疗作对比,以明确针刺对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后恶心呕吐是否具有较明显的疗效,以寻求一种对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后恶心呕吐更有疗效、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案,以减轻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后的恶心呕吐,更大程度地减轻肺癌患者对化疗的恐惧感,提升化疗的疗效,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就诊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肺癌患者共6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即针刺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即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以每天化疗前0.5h、化疗后4h分别以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mg加入0.9%生理盐水l00ml中静脉滴注,疗程3天为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时间为每日化疗后4h,针刺选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行导气法,每次留针30min。对照组仅进行基础治疗。两组分别于第1天化疗后4h施治前及第3天化疗后8h各进行恶心呕吐分度及卡氏功能状态评分1次。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恶心呕吐分度及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恶心呕吐分度及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总体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恶心呕吐的控制及功能状态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针刺联合常规西药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后恶心呕吐均有效果。2.试验组在总体疗效、对恶心呕吐的控制以及功能状态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余均达(YUKwan Tat)[9](2014)在《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既往,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铂类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的双药方案是其标准治疗方案。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相似,总体疗效显示中位生存时间在6.9-11.3个月之间,且毒副反应大。近年,分子靶向药物为晚期NSCLC的治疗另辟蹊径,代表药物为吉非替尼。吉非替尼治疗EGFR基因突变的NSCLC疗效较佳,而基因状态未明的患者多主张首选化疗。但当前问题是标准化疗疗效已达瓶颈,而且EGFR基因突变率不高,加上临床上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确诊后拒绝化疗,中医药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于是成为部分患者的重要选择。前期研究显示,中药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及总体生存期稍优于目前报道的化疗疗效;且扶正抗癌方对吉非替尼具有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目的:评价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标准化疗一线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明或基因非突变的晚期NSCLC是否具有非劣性作用,以期为晚期NSCLC患者提供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高效、低毒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连续纳入66例工IIB/IV期NSCLC,EGFR基因突变阴性或状态未明,且未曾接受过任何肺癌相关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及对照组(标准化疗方案),每组33例。治疗组予扶正抗癌方(汤剂250ml,bid,po)联合吉非替尼(250mg,qd,po)。每个治疗周期为30天,持续治疗至病情进展、副作用不能耐受或患者死亡。对照组行含铂双药化疗方案(GP或NP或TP或DP或AP方案),每21天重复;若患者不能耐受顺铂,用奈达铂或卡铂代替顺铂;治疗6周期,或至病情进展、副作用不能耐受或患者死亡。治疗前2周、治疗后第6周、第3月、第6月复查评估肿瘤情况,之后每半年复查一次。首要观察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疾病控制率(DCR);次要观察客观反应率(ORR)、总体生存期(OS)、中位生存期(MST)、生活质量评分(QOL)及毒副反应。结果:截至研究终止时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脱落2例,共62例(每组31例)可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31例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SD)14例,病情进展(PD)13例。ORR为12.90%,DCR为58.06%。对照组31例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11例,病情进展(PD)14例。ORR为19.35%,DCR为54.84%。两组间在ORR和DCR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位PFS是5.10个月;对照组的中位PFS是4.17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MST是9.90个月;对照组的MST是8.90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方面,虽然两组治疗后的评分在不同维度中各有高低,但对比两组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可发现治疗组的整体生活质量经过治疗后有改善的趋势;而对照组的整体生活质量经过治疗后却倾向转差。毒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中整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3.75%,主要是Ⅰ-Ⅱ度腹泻(21.88%)和皮疹(34.38%)。对照组中整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1.82%,最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36.36%)、脱发(27.27%)、白细胞减少(24.24%)、感染(21.21%)、肝功能异常(18.18%)等。两组均未发现间质性肺炎、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事件,无病例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对比标准化疗,在一线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明或基因非突变的晚期NSCLC中,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能延长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较轻微、耐受。提示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标准化疗一线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明或基因非突变的晚期NSCLC,具有非劣性作用和潜在优势,可考虑作为晚期NSCLC的一线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二、阿斯米亚联合治疗肺癌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斯米亚联合治疗肺癌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归脾汤对化疗胃肠道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疗效评定标准 |
1.5.2 免疫指标 |
1.5.3 不良反应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水平比较 |
2.3 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
2.4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2)益气化痰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气虚痰湿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及治疗方案 |
2.2 观察项目及指标 |
2.3 统计数据分析方法 |
3 设计路线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年龄比较 |
1.3 两组病理类型比较 |
1.4 两组病程比较 |
2 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
2.1 治疗前两组咳嗽症状积分比较 |
2.2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3 治疗前两组KPS评分比较 |
3 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
3.1 咳嗽症状积分比较 |
3.2 咳嗽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
3.3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3.4 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比较 |
3.5 功能状态评分比较 |
3.6 功能状态评分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研究理论依据 |
1.1 西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现状 |
1.2 中医对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的认识 |
1.3 益气化痰法的临床应用解析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基线资料分析 |
2.2 咳嗽症状积分情况分析 |
2.3 中医证候评分情况分析 |
2.4 功能状态(KPS)评分情况分析 |
2.5 安全性监测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研究进展 |
2 中医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益气扶正合剂联合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退出)病例标准及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近期疗效对比 |
3.3 中医症候等级治疗前后比较 |
3.4 PFS对比 |
3.5 KPS评分对比 |
3.6 肿瘤标志物变化 |
3.7 毒副作用对比 |
3.8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讨论 |
1.EGFR-TKI分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1.1 NSCLC中的EGFR基因突变 |
1.2 EGFR-TKI的临床应用 |
1.3 EGFR-TKI存在的问题 |
2.中医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 |
2.1 中医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肺癌的辩证分型 |
2.3 中医药联合EGFR-TKI治疗NSCLC |
3.导师对肺癌的认识 |
4.益气扶正合剂理论研究及药理分析 |
4.1 .益气扶正合剂组方来源及方解 |
4.2 益气扶正合剂的药理作用机制 |
4.3 益气扶正合剂的临床研究 |
5.典型案例分析 |
6.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7.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EGFR-TKIs分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千金苇茎汤加减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热毒壅肺型肺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资料与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用药 |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监测时点 |
3.4 评定标准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观察指标比较 |
2.1 实体瘤疗效对比 |
2.2 体力状况评分对比 |
2.3 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比 |
2.4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2.5 不良反应对比 |
2.6 安全性指标情况对比 |
讨论 |
1 吉非替尼的选择依据及局限性 |
2 关于热毒壅肺型肺腺癌的认识 |
2.1 关于肺腺癌病因病机的探讨 |
2.2 热毒壅肺型肺腺癌的治疗法则 |
3 对于千金苇茎汤加减方方药机理的探讨 |
3.1 方药组成 |
3.2 组方特点 |
3.3 现代药理研究 |
4 疗效探讨 |
4.1 实体瘤疗效对比 |
4.2 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 分析 |
4.3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分析 |
4.4 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 |
4.5 体力状况评分对比 |
4.6 安全性指标情况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腺癌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名单 |
个人简介 |
(5)养阴解毒颗粒结合吉非替尼治疗EGFR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收集标准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剔除标准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2.1 研究设计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治疗药物 |
2.4 治疗方案 |
2.5 疗效评价项目 |
2.5.1 临床疗效 |
2.5.2 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
2.5.3 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 |
2.5.4 患者生活质量状态 |
2.5.5 患者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变化 |
2.5.6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
2.6 受试者随访 |
2.7 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基线资料分析 |
3.2.1 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
3.2.2 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
3.2.3 原发部位情况比较 |
3.2.4 TNM分期情况比较 |
3.2.5 EGFR基因突变情况比较 |
3.2.6 转移部位情况比较 |
3.2.7 Karnofaky(KPS)评分情况比较 |
3.2.8 FACT-L肺癌生存质量量表情况比较 |
3.2.9 中医证候和症状评分情况比较 |
3.3 临床疗效结果 |
3.3.1 治疗1月时患者实体瘤变化 |
3.3.2 两组患者的肿瘤客观缓解率 |
3.3.3 两组患者的肿瘤缓解持续时间 |
3.3.4 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 |
3.3.5 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
3.4 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
3.4.1 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的变化 |
3.4.2 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A125的变化 |
3.4.3 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A199的变化 |
3.5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 |
3.5.1 两组患者血清NK的变化 |
3.5.2 两组患者血清CD3+的变化 |
3.5.3 两组患者血清CD4+的变化 |
3.5.4 两组患者血清CD8+的变化 |
3.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
3.6.1 KPS评分的变化 |
3.6.2 FACT-L肺癌生存质量量表的变化 |
3.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症状的变化 |
3.7.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的变化 |
3.7.2 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变 |
3.8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
4.2 中医药对肺癌发生发展的认识 |
4.2.1 肺癌病因及发病机制 |
4.2.2 中医对肺癌的辨证分型 |
4.2.3 中医对肺癌治疗的认识 |
4.3 中医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研究 |
4.4 养阴解毒颗粒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4.1 养阴解毒颗粒组成及方义 |
4.4.2 养阴解毒药物组成的现代药理研究 |
4.5 养阴解毒颗粒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疗效分析 |
4.5.1 养阴解毒颗粒抑制肺癌进展的疗效分析 |
4.5.2 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析 |
4.5.3 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分析 |
4.5.4 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分析 |
4.5.5 患者生存质量分析 |
4.6 中医证候症状变化的分析 |
4.7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的情况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Karnofaky (KPS) 评分标准 |
附录3 FACT-L(第四版)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
附录4 临床症状分级评分表 |
附录5 |
(6)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期研究成果 |
1.1 非小细胞肺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各种治疗方法百家争鸣 |
1.2 NSCLC传统化疗方案的局限性与分子靶向药物的兴起 |
1.3 EGFR-TKIs的抗肿瘤机制 |
1.4 肺癌组织细胞的异质性 |
1.5 非小细胞肺癌的耐药机制 |
1.6 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
1.7 免疫组化在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中的应用 |
1.7.1 肿瘤蛋白-63 (P63)与肺癌的关系 |
1.7.2 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与肺癌的关系 |
1.8 中医理论认为本虚标实是肺癌中晚期临床的关键病机 |
1.9 以扶正固本为基本治法的“扶正抑癌1号方”的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
1.10 “扶正抑癌1号方”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1.11 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能存在增效减毒作用 |
2 文献的Meta分析及系统性评价 |
2.1 现代文献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检索方法和资料来源 |
2.1.4 资料分析 |
2.1.5 技术路线图 |
2.1.6 方案设计 |
2.2 Meta分析情况 |
2.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2.3 Meta分析结果 |
2.2.4 发表偏倚分析 |
2.3 讨论 |
2.3.1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2 结局分析 |
3 临床研究 |
3.1 病例选择 |
3.1.1 诊断标准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标准 |
3.1.5 病例脱落 |
3.2 纳入试验病例数 |
3.3 随机方法 |
3.4 病例分组 |
3.4.1 对照组 |
3.4.2 试验组 |
3.5 观察指标 |
3.5.1 疗效评价 |
3.5.2 安全指标 |
3.6 统计方法 |
3.7 本试验技术路线图 |
3.8 结果 |
3.8.1 一般资料与基线研究 |
3.8.2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RECIST标准的比较 |
3.8.3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Karnofsky评分改善率的比较 |
3.8.4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的比较 |
3.8.5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比较 |
3.8.6 安全性评价 |
3.9 讨论 |
4 实验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细胞株 |
4.1.2 实验动物 |
4.1.3 实验试剂耗材 |
4.1.4 实验仪器设备 |
4.2 实验前期准备工作 |
4.2.1 细胞的复苏培养 |
4.2.2 扶正抑癌1号方的配制 |
4.2.3 吉非替尼的配制 |
4.2.4 常用试剂的配制 |
4.2.5 裸鼠转移瘤模型的构建 |
4.2.6 动物的处理与分组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
4.3.2 肿瘤体积观察实验方法 |
4.3.3 肿瘤重量观察实验方法 |
4.3.4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实验方法 |
4.3.5 肿瘤组织蛋白印迹实验方法(Western blot) |
4.4 统计方法 |
4.5 本试验技术路线图 |
4.6 结果 |
4.6.1 裸鼠模型给药后一般状态观察 |
4.6.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4.6.3 肿瘤体积观察实验 |
4.6.4 肿瘤重量观察实验 |
4.6.5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实验 |
4.6.6 肿瘤组织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4.7 讨论 |
结论 |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浅谈单细胞测序技术与蛋白质组学对于肺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7)和胃扶正三联疗法治疗肺癌化疗后呕吐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治疗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疗效评价标准 |
6 安全性及依从性观察 |
7.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患者基本资料信息 |
1.1 患者性别的分析 |
1.2 患者年龄的分析 |
1.3 患者治疗前呕吐情况分析 |
1.4 患者生命体征分析 |
1.5 患者肿瘤分期的分析 |
1.6 患者肿瘤分型分析 |
2.安全性指标 |
2.1 临床肝功能变化情况 |
2.2 临床肾功能变化情况 |
2.3 临床白细胞变化情况 |
3.患者治疗情况分析 |
3.1 患者治疗后呕吐次数比较 |
3.2 患者治疗后呕吐程度比较 |
3.3 患者治疗后呕吐有效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 |
讨论 |
1.西医对CINV的认识及治疗 |
2 中医中药对恶心呕吐的认识及治疗 |
3.结果分析 |
4.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个人简介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病例观察表 |
(8)针刺对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现代医学对化疗后恶心呕吐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于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认识 |
一、祖国医学对于肺癌的认识 |
二、祖国医学对化疗后恶心呕吐的认识与研究 |
三、中医药治疗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 |
四、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中止、剔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案 |
二、随机分组方法 |
三、治疗方案及操作方法 |
四、疗效观察 |
五、恶心呕吐分度疗效判定标准 |
六、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基线比较 |
三、疗效分析 |
四、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观察 |
五、结论 |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
一、中医治疗机理分析 |
二、现代医学治疗机理分析 |
三、选穴依据 |
四、导气法的运用 |
五、研究的创新性 |
六、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非小细胞肺癌流行病学、致病因素及治疗现况 |
第二节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及其研究进展 |
一、第三代化疗药物 |
二、铂类化疗药物 |
三、含铂双药标准化疗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一、吉非替尼的基本特性及其作用机制 |
二、EGFR生物学特性及其信号通路简介 |
三、吉非替尼优势人群研究 |
四、吉非替尼临床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五、吉非替尼毒副反应及其耐药现象 |
六、吉非替尼的优势与不足 |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一、中医学对肺癌的古文献及理论研究 |
二、现代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
第五节 扶正抗癌方的制订及其前期研究 |
一、扶正抗癌方的组成及方解 |
二、扶正抗癌方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三、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的前期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方案设计依据 |
二、试验场所 |
三、病例选择 |
四、研究方法 |
五、受试者权益保障及知情同意书 |
六、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
七、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
八、资料总结及保存 |
九、研究路线及试验进度安排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近期疗效 |
三、生存时间 |
四、治疗前后体力状况(PS)评分比较 |
五、生活质量评价 |
六、毒副反应 |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
一、纳入人群特点分析 |
二、近期疗效分析 |
三、生存时间分析 |
四、生活质量分析 |
五、毒副反应分析 |
六、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
第六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
四、阿斯米亚联合治疗肺癌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归脾汤对化疗胃肠道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闵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09)
- [2]益气化痰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咳嗽(气虚痰湿型)的临床研究[D]. 赵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益气扶正合剂联合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D]. 赵晓晴.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千金苇茎汤加减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热毒壅肺型肺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文赫.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5]养阴解毒颗粒结合吉非替尼治疗EGFR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王雯珺.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扶正抑癌1号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D]. 孙剑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和胃扶正三联疗法治疗肺癌化疗后呕吐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周峰.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针刺对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影响[D]. 陈继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 [9]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D]. 余均达(YUKwan Tat).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