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的理论思考与突破

中国篮球的理论思考与突破

一、中国篮球运动的理论思维与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国际篮联的助力下三人篮球项目迅速崛起,如今已跻身于奥运会竞赛项目的行列,由此该项目的国际关注度空前提高,国际赛场上各国对冠军的角逐势在必行。综观我国参加国际三人篮球赛事的情况发现,我国男、女队在亚洲范围内取得的运动成绩较为突出,FIBA3x3积分排名升至前列,并都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但在世界赛场上对阵世界强队,我国三人篮球并未取得明显的竞技优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亟待提高。而想要提高该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结合其竞技特点,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明晰各要素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进而实现竞技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三人篮球与五人篮球之间既有相同又有差异,但受五人篮球的影响,人们对三人篮球的竞技特点、竞技能力构成及训练等方面所存在的特性缺乏更深入的认知。因此,本文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借鉴五人篮球相关研究,以明确三人篮球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内容和特点,认清各要素间的关系及探析其训练理论与方法为主要研究问题。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拟定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提供素材支持;运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在所选专家组的帮助下对拟定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筛选,最终明确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运用变异系数法、数理统计法,计算各级各项构成要素的权重值,检验调查数据的相关性和拟定要素的合理性,以保证专家评分结果的有效性、合理性;运用逻辑分析法,探究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各要素间的关系及其训练理论与方法。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时间、空间、犯规罚则等规则的改变,使比赛呈现出快节奏、高速度、强对抗、短间歇、不间断及可持续的竞技特点。这些竞技特点对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各项要素的重要性起着重要的影响。第二,运用德尔菲法、变异系数法,明确了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并确定了各项要素的权重值。其中一级构成要素5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运动技能、专项体能、运动战术、运动心理和运动智能。二级构成要素11项,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为:进攻技术、防守技术、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进攻战术、身体形态、防守战术、运动意志、运动感知、运动观察和运动思维。三级构成要素23项,按权重值大小可分为关键要素和重要要素。其中关键要素有投篮技术、突破技术、进攻篮板技术、防守脚步移动、防守篮板技术、无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速度素质等15项。重要要素有克托莱指数、观察对手能力、观察局势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8项。第三,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专项特点为进攻、防守技术的基础性、高效性;进攻、防守战术的简单性、针对性;无氧供能的主导性;运动素质的全面性;身体形态的均衡性;运动意志的坚定性;运动感知的清晰性;运动观察的广泛性;运动思维的敏捷性等。第四,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要素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第五,结合竞技特点选择训练方法,突出竞技能力关键要素,其中提高无氧、有氧混合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有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速度耐力、快速力量及反应灵敏等素质训练方法较多,运用时注重突出其专项性特点。而专项技术和战术训练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可采用程序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专项心理能力训练可采用模拟训练法、表象训练法等;专项运动智能训练可采用从理论到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的训练方法。

赵吉峰[2](2021)在《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体坛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竞技体育需要实现从“优先发展”、“赶超发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突破竞技体育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局,承载新时代赋予竞技体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竞技体育以往发展模式过多的关注资金、行政路径等外在因素,未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未能激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发展结构、质量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竞技体育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竞技体育系统的内生活力,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作用。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竞技体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自组织的视角,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法、灰色模型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构建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旨在为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模式借鉴,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推动竞技体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由高质量发展观、发展目标、耗散结构条件、竞争与协同动力四部分构成。第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在价值论上,要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多元利益均衡发展、可持续内生动力发展;在认识论上,它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需要建立自组织发展方式,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守正创新与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第三,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三体两元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发挥好竞技体育系统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抓住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外涨落契机。第四,竞技体育建立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要远大于专业体育的发展。它要求职业体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方式,专业体育成为其辅助发展方式;职业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要远大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自身与专业体育产生的正熵;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专业体育产生的负熵。第五,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核三体三元”竞争与协同的结构,其中“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度”是主导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第六,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R2<1.86时,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能产生良好的协同发展效果,更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七,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第八,对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能够作为可参考的新逻辑起点,“自组织学理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分析工具”的研究框架更符合竞技体育复杂系统特点,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深入。

廖冰心[3](2021)在《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试行),在高中试行体育模块化教学,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教学目标的高中体育学科体系,在上海、北京等地试行两年之后,2020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将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提高高中体育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教学意识与执教能力是研究的核心命题。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高中篮球课程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围绕尝试性地进行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基于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篮球课教学,以及如何实现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篮球课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把握2020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理念,立足新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因此,本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研究中注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将学科素养全面贯穿到篮球技能教学中,遵循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对篮球选项课模块、课时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建构学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2.篮球课程是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中选修内容,本研究将高中篮球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和二是基础技术阶段,模块三和四是和提升技术,模块五和六是高阶阶段。鉴于篇幅限制,只进行了高一年级三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如在模块一、二中安排移动、反弹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技术动作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在模块三中安排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等攻防技术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等内容。3.根据课程领域目标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和课时教学设计研究。在设计中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分目标中按照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十个维度进行了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择。4.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为学生乐于参与各种学练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及创作欲等;运动能力方面,表现为掌握篮球学练中的脚步动作、运、传、投、防及战术基础配合的关健,并能较好地完成组合练习;体育品德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有道德和学习乐趣等。教学重点主要包括篮球文化理念和相关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较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动作技术要领以及基本战术配合;通过基本技战术的学习能综合运用及在实践中举一反三。5.本研究设计过程遵循体育教学设计程序。模块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背景分析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运用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练和同学的帮助找出差异,及时纠正和重建认知结构。在模块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技能认知水平,促进其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具体为提升篮球选项课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组织小型篮球赛,提高篮球技术实际运用能力;制定合理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6.为检测教学设计效果,将其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实施,并采用观察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发现所研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度、篮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氛围良好的篮球专项课中学习会使得效率更高,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趣味化的比赛或游戏中篮球变得生动有趣。

荣俊杰[4](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奎[6](2020)在《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篮球运动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但是目前篮球特色学校绝大多数采用以技战术练习为主的教学内容,强调以掌握技战术动作为目标,忽视了篮球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对小学校园篮球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以系统论原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为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观察当前一线体育教师教学情况,明确当前小学校园篮球课堂教学目标,寻找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解决小学校园篮球课教学内容散乱、竞技性强等问题,为小学校园篮球课堂教学提供实用性参考,有效地指导一线体育教师的篮球教学。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以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以石家庄市具备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并且篮球比赛成绩较为理想的12所小学体育课篮球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对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指标构成,篮球教学内容指标权重,以及新构建篮球教学内容体系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坚持系统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2)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包括:篮球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教学内容、战术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身体素质6项一级指标。通过专家问卷删除了难度及结构相对复杂的原地持球前、后转身突破等不太适宜小学生学习的技术动作。(3)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水平一与水平二阶段一级指标权重分布依次为篮球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身体素质。水平三阶段一级指标权重分布依次为篮球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教学内容、战术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身体素质。(4)通过研究提出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势、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水平一阶段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篮球游戏、技术教学内容和降低难度的比赛相结合方式展开教学。水平二阶段更偏向于篮球游戏、比赛互动相结合方式教学,学生能够把简单的篮球技术运用到教学与比赛之中,同时发展多种形式身体素质练习。水平三阶段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新的篮球技术、增加组合技术、发展多种形式身体素质练习以及简单的战术练习。

高江航[7](2020)在《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与实施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文件,为贯彻落实思政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各高校也加大了思政教育进课堂的力度,形成了思政育人的大格局。篮球课作为全国体育院校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在篮球课上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是全国体育院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研究当前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实施路径构想,为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课程思政的融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1)教材没有明确构建“思政育人”的模块;多数学校的教学目标中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不明确;教学进度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度不足,沿用旧的教学进度现象普遍;教案中存在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不彻底、不全面的现象,少数教师对教案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不够重视。(2)课堂教学没有始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篮球课教学考核内容与思政育人理念联系不紧密,考核内容不全面及评定方式单一。2.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课程思政的问题分析(1)教学文件对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够全面,部分学校未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机制。(2)教学过程对思政内容的融入存在不足,教研室的监管力度不够,教师个人的思政育人知识、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3.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课程思政的路径构想(1)完善篮球课教学文件思政元素融入的设计。教材中新增“思政育人”模块;教学大纲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时数分配与教学内容纲要等方面,加强对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进度要整合教学法和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地融入;教案要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运动负荷、场地器材和课后小结等方面进行设计。(2)加强篮球课教学过程思政内容融入的建设。课堂教学需要在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发挥骨干带头、团队合作、党员模范、教师引导等方式,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思政教育并重;在考核内容中,改变传统的“技术考试+平时成绩”,采用“思想品德+团队合作+课程学习+技能展示+讲解示范”等多维度综合评价,在评定方式上,由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角度的评价方式。

刘民昊[8](2019)在《现代篮球发展视角下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研究》文中指出NBA作为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联盟,篮球的发展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同时也聚焦着世界顶尖的篮球运动员。金州勇士队以“死亡五小”为战术核心,将后卫/前锋/中锋的位置全面模糊,帮助其取得四年内三次赢得冠军得傲人成绩。现代篮球发展视角下后卫/前锋/中锋的“位置模糊”现象开始逐步形成,而这类“位置模糊”的相关研究比较有限。对于这种现象,本研究通过系统地展开咨询、收集、整理和研究大量数据,梳理了运动员“位置模糊”的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运动员出现“位置模糊”现象的年龄28.57±4.5岁,其身高为2.02±0.07米,体重为100.76±9.20kg、BMI为24.56±1.58;2、运动员“位置模糊”在技术上具有全面的特征,其得分能力强、仅次于组织后卫的组织能力、杀伤力大、防守全面;3、运动员“位置模糊”在战术上具有攻防转换快、战术意识强、时机把握准、成功率高、防守破坏性强、针对性高的特征;4、运动员“位置模糊”在心理上具备观察敏锐、思维灵活、情绪稳定、冷静果断的特征;5、篮球规则的不断完善,训练方法更为科学化,创新科技不断应用于赛场中都会影响运动员“位置模糊”的特征。

董卫亚[9](2019)在《篮球掩护战术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现代篮球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篮球攻防对抗特征下,掩护战术作为基础战术配合在现代篮球战术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掩护战术的理论研究相比与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掩护战术的分类研究,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指的是根据对象的基本属性或其他显着特征将事物组合成类的过程。掩护配合战术体系的分类研究,对于提高人们对掩护战术的理论认识,增强教学、训练的效果,进而提高比赛的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法以及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在继承前人对篮球掩护战术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掩护战术的特征,然后根据其固有的各种属性,提出并重新构建篮球掩护战术分类体系。本文研究结论如下:一、掩护战术的分类体系的结构掩护战术分类体系的结构是按照三个层面的内容来建立的。在体系上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掩护战术的人员特征;在这个层面上包含了掩护人数、掩护位置、身体方向、战术位置以及人球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掩护战术的时空特征;在这个层面上包含了时间特征、动态特征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的内容。三是掩护战术的战术策略;包含了战术应变、战术行动组合与战术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二、掩护战术“人员特征”的分类依据队员在实施掩护过程中,参与队员所包含的不同属性特征来展开分类,掩护战术可分为:(1)按照掩护战术中,设置掩护的队员的数量变化,掩护战术可分为有单人掩护战术、双人掩护战术和多人掩护战术三大类型。双人掩护在实践中有多种变化,常见的双人掩护战术双向掩护、并列掩护、错位掩护等。(2)按照掩护战术中,设置掩护队员相对于防守人的掩护位置不同,掩护战术可以分为侧掩护、前掩护、后掩护三种类型。(3)按照掩护战术中,设置掩护队员相对于防守人身体方向不同,掩护战术可分为面向掩护、背向掩护、侧向掩护三种形式。(4)按照掩护战术中,实施掩护队员的场上战术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外线队员之间的掩护、内线队员之间的掩护以及外线与内线队员之间的掩护三大类;外线队员之间的掩护组合有三种,内线队员之间的掩护组合有一种,外线与内线之间的掩护组合有21种。(5)按照掩护战术中,实施掩护战术队员的人球关系,可分为有球掩护战术和无球掩护战术两种类型。三、掩护战术“时空特征”的分类依据掩护战术实施过程中包含的时空属性特征来展开分类,掩护战术可分为:(1)掩护战术按照实施过程中时间的延续性,可分为单次掩护和连续掩护两类,其中连续掩护的形式千变万化,体现了掩护战术在运用中的多样性。(2)掩护战术按照设置掩护队员的动态特征,可分为定位掩护和行进间掩护两种类型。(3)掩护战术按照空间属性,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掩护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后场掩护和前场掩护;前场掩护按照上下结构,可分为高位掩护和低位掩护,按照左右结构,可分为侧翼掩护和中区掩护。二是按照掩护队员的掩护路线不同,可分为横向掩护和纵向掩护;纵向掩护根据上下方向的不同又可分为上掩护和下掩护。四、掩护战术“战术策略”的分类依据掩护战术实施过程中包含的策略属性特征来展开分类,掩护战术可分为:(1)掩护战术按照战术的应变可划分为真掩护和假掩护两种类型。(2)掩护战术按照战术行动组成结构可以划分为主动掩护和被动掩护两种类型。(3)掩护战术按照战术目的的不同可划分为传接球掩护、投篮掩护、运球掩护、抢篮板球掩护四种类型。

杜晓[10](2019)在《TGFU理念下儿童(U12)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篮球运动自发明之初作为一种游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目前社会儿童篮球培训机构多数采用传统的“技术教学”,教学内容以技术动作练习为主,强调以掌握技术动作为先,忽视了篮球运动作为游戏活动的本质;此外,不断重复的技术动作练习使很多孩子对篮球运动失去了兴趣。为使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去竞技化”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了解了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安排情况后,结合TGFU理念,优化儿童篮球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本研究摒弃传统的以掌握技术为主的竞技化教学思想,由篮球运动的本质入手,在TGFU理念指导下,从篮球比赛或游戏的情境出发,为儿童篮球培训机构设计策略与技术融合的教学内容,并为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转变教学理念提供启发。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儿童发展特征、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对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儿童篮球培训机构受传统竞技篮球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内容安排以篮球技术动作为主,辅助体能和游戏内容,教学内容与篮球运动的本质属性脱离。2.儿童篮球培训机构的教学目标强调对学员篮球兴趣的激发,身心健康的发展,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技能和体能的提升;教练员对TGFU教学理念持赞同态度,但是篮球实践教学与TGFU理念落实脱节。3.优化后的儿童篮球培训机构U12年龄段的教学内容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内容为:拼抢球、控制球、创造投篮空间、投篮、攻守转换、团队进攻、团队防守。4.TGFU理念下,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的实施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动作,而是通过简化的篮球比赛或游戏引导儿童探索所需策略,进而学习需要的技能,最终使篮球策略与技能有机融合。

二、中国篮球运动的理论思维与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篮球运动的理论思维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1.1 竞技能力概念及理论运用研究概况
        2.1.2 竞技能力内部结构构成的研究概况
        2.1.3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2.1.4 三人篮球运动项目的研究概况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1 关于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2.2.2 有关篮球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概况
        2.2.3 三人篮球运动研究概况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变异系数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1 时空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2 犯规罚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3 其他规则变化对三人篮球竞技特点的影响
        4.1.4 小结
    4.2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
        4.2.1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初步拟定
        4.2.2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筛选过程
        4.2.3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合理性检验
        4.2.4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权重值计算结果
        4.2.5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重要性专家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3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1 运动员竞技能力一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2 运动员竞技能力二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3 运动员竞技能力三级构成要素特点分析
        4.3.4 小结
    4.4 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关联性分析
        4.4.1 专项技术与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2 专项体能与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3 心理能力与专项体能、技术及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4 运动智能与专项技术、战术的关联性分析
        4.4.5 小结
    4.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理论与方法探析
        4.5.1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探析
        4.5.2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探析
        4.5.3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战术训练探析
        4.5.4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探析
        4.5.5 三人篮球运动员专项运动智能训练探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竞技体育
        2.1.2 模式
        2.1.3 发展模式
        2.1.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2.2 自组织理论基础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2.2.2 耗散结构理论
        2.2.3 协同学理论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转型方向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集权提高阶段(1949-1978 年)
        3.1.2 集权赶超阶段(1979-1991 年)
        3.1.3 有限分权赶超阶段(1992-2011 年)
        3.1.4 转型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3.2.1 发展成就
        3.2.2 现实问题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
        3.3.1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3.3.2 向自组织发展方向转型
        3.3.3 向多主体协同方向转型
4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
    4.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4.1.1 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
        4.1.2 追求多元利益均衡发展
        4.1.3 追求可持续内生动力
    4.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4.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2.2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
        4.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体育强则国家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
    4.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4.3.1 竞技体育自组织发展方式
        4.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4.3.3 创新发展
5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5.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依据
        5.1.1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5.1.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演化的逻辑要求
        5.1.4 世界体坛发展格局的竞争要求
    5.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5.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5.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分层目标
        5.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观测目标
6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研究
    6.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条件
        6.1.1 竞技体育形成全面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
        6.1.2 竞技体育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6.1.3 竞技体育系统要发挥非线性相干效应
        6.1.4 竞技体育要抓住系统涨落契机
    6.2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Brusselator模型
        6.2.1 Brusselator模型的构成
        6.2.2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的转译
        6.2.3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分析
        6.2.4 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判断
7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7.1 竞争与协同: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7.1.1 竞争是推动竞技体育非平衡发展的力量
        7.1.2 协同是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发展的力量
        7.1.3 竞技体育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
    7.2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
        7.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7.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识别与确定
        7.2.3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融合度的内涵
        7.2.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演化
    7.3 序参量役使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7.3.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7.3.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7.3.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役使动力机制
8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8.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8.1.1 建模目的
        8.1.2 建模原则
        8.1.3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
    8.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8.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8.2.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8.2.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8.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模拟仿真
        8.3.1 数据来源与确定
        8.3.2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测
        8.3.3 基于仿真结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
        8.3.3.1 发展模式Ⅰ:原有发展模式
        8.3.3.2 发展模式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模式
        8.3.3.3 发展模式 3:自身造血发展模式
        8.3.3.4 发展模式 4: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8.3.3.5 发展模式 5:科技支撑发展模式
        8.3.3.6 模式对比与分析
9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2.1 竞技体育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
        9.2.2 举国体制要加快融合市场机制,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9.2.3 切实壮大职业体育,搞活竞技体育表演市场
        9.2.4 实现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9.2.5 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9.2.6 提高竞技体育系统的创新驱动能力
        9.2.7 发挥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杠杆作用
    9.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诉求的需要
        1.1.2 基于2020 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篮球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2017 年《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准》试行后关于高中课程设计和篮球课程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观察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问卷调查法
第三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 版)下的篮球课教学研究
    3.1 解读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把握课程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3.1.1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3.1.2 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解读
        3.1.3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结构
    3.2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3.2.1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模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3.2.2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教材内容分析
        3.2.3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3.3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
        3.3.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的学情分析
        3.3.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目标设计
        3.3.3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分析
        3.3.4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中教学策略和手段
        3.3.5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一设计案例
    3.4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3.4.1 篮球选项课模块1 节选1 课时: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双手头上传球动作技术学习
        3.4.2 篮球选项课模块2 节选1 课时:单双手反弹传球
        3.4.3 篮球选项课模块3 节选1 课时: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三步上篮)
    3.5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
        3.5.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思路
        3.5.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操作方式
第四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下的篮球选项课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1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4.2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过程
        4.2.1 模块教学实践过程
        4.2.2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4.2.3 教学实践反思与完善
    4.3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4.3.1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4.3.2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4.3.3 落实新课程标准(2020)的效果分析
        4.3.4 高中篮球选项课学生评价制度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5.2.1 研究反思
        5.2.2 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理论依据
        1.2.3 国内外篮球教学研究
        1.2.4 国内外教学内容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德尔菲法
        2.2.5 层次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3.1.1 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内容存在冲突
        3.1.2 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安排比较混乱
        3.1.3 小学阶段教学内容较偏于竞技化
        3.1.4 小学阶段教学内容与身心发展特征存在冲突
        3.1.5 小学阶段校园篮球学校缺少指导性教材
    3.2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原则
        3.2.1 系统性
        3.2.2 趣味性
        3.2.3 科学性
        3.2.4 实用性
        3.2.5 阶段性
    3.3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构建
        3.3.1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水平一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构建
        3.3.2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水平二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构建
        3.3.3 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水平三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构建
    3.4 确定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指标体系权重
        3.4.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3.4.2 构造判断矩阵
        3.4.3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3.4.4 对专家意见进行综合分析
    3.5 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优势与实施建议
        3.5.1 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优势
        3.5.2 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实施建议
    3.6 新构建的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专家评估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7)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与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融入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3.1.1 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教学文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3.1.2 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教学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分析
    3.2 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融入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分析
        3.2.1 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教学文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存在问题分析
        3.2.2 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教学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存在问题分析
    3.3 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贯彻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3.3.1 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课程思政路径设计总体思路
        3.3.2 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3.3.3 篮球课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8)现代篮球发展视角下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1.3.3 篮球运动中“位置模糊”现状的研究现状
        1.3.4 篮球运动中运动员战术特征的研究现状
        1.3.5 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心理特征的研究现状
        1.3.6 综上所述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问法
        2.2.3 录像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员“位置模糊”身体条件特征分析
        3.1.1 运动员“位置模糊”年龄特征分析
        3.1.2 运动员“位置模糊”身高特征分析
        3.1.3 运动员“位置模糊”体重特征分析
        3.1.4 运动员“位置模糊”BMI指数特征分析
    3.2 运动员“位置模糊”个人技术特征分析
        3.2.1 篮球运动中技术的定义
        3.2.2 运动员“位置模糊”进攻技术特征分析
        3.2.3 运动员“位置模糊”防守技术特征分析
    3.3 运动员“位置模糊”战术特征分析
        3.3.1 篮球运动中战术的定义
        3.3.2 在进攻基础配合中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分析
        3.3.3 在防守基础配合中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分析
    3.4 运动员“位置模糊”心理特征分析
        3.4.1 观察敏锐
        3.4.2 思维灵活
        3.4.3 情绪稳定
        3.4.4 冷静果断
    3.5 影响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的因素分析
        3.5.1 篮球规则对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的影响
        3.5.2 科学训练对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的影响
        3.5.3 创新科技对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运动员“位置模糊”身体条件特征
        4.1.2 运动员“位置模糊”技术特征
        4.1.3 运动员“位置模糊”战术特征
        4.1.4 运动员“位置模糊”心理特征
        4.1.5 影响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因素分析
    4.2 建议
        4.2.1 运动员和教练员建立篮球运动员“位置模糊”的思维模式
        4.2.2 以篮球运动员“位置模糊”身体特征为体能训练的方向
        4.2.3 以篮球运动员“位置模糊”技战术特征为技战术学习的目标
        4.2.4 以篮球运动员“位置模糊”心理特征为计划制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篮球掩护战术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掩护战术概念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掩护战术分类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掩护战术在篮球阵地进攻及基础配合运用中的相关研究
        2.1.4 关于掩护战术训练与评价方面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状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录像观察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篮球掩护战术的理论探析
        4.1.1 篮球掩护战术的概念
        4.1.2 篮球掩护战术的运用原则与技术要求
        4.1.3 篮球掩护战术的组成要素
        4.1.4 篮球掩护战术的特点
        4.1.5 篮球掩护战术的功能
    4.2 篮球掩护战术分类体系的构建
        4.2.1 现有掩护战术分类体系的不足
        4.2.2 篮球掩护战术体系构建的基础
        4.2.3 篮球掩护战术分类体系的组成
        4.2.4 篮球掩护战术的综合分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掩护战术的分类体系的结构
        5.1.2 掩护战术“人员特征”的分类
        5.1.3 掩护战术“时空特征”的分类
        5.1.4 掩护战术“战术策略”的分类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TGFU理念下儿童(U12)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研究
        1.3.2 TGFU理念在球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3 儿童篮球教学内容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调查法
        2.2.4 德尔菲法
        2.2.5 层次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和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3.1.1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练员基本情况
        3.1.2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安排情况
    3.2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
        3.2.1 教练员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设计存在冲突
        3.2.2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安排过多
        3.2.3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偏于竞技
        3.2.4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没有少儿篮球教学训练指导教材
    3.3 TGFU理念下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优化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3.3.1 TGFU理念下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优化的理论依据
        3.3.2 TGFU理念下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3.4 TGFU理念下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优化的过程
        3.4.1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指标的初步确定
        3.4.2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指标的筛选
        3.4.3 儿童篮球培训机构各教学内容指标的权重的确立
        3.4.4 TGFU理念下儿童篮球培训机构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分析
    3.5 TGFU理念下儿童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安排示例与教学案例设计范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四、中国篮球运动的理论思维与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人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研究[D]. 李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赵吉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廖冰心.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D]. 杨奎.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 [7]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课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与实施路径研究[D]. 高江航.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现代篮球发展视角下运动员“位置模糊”特征研究[D]. 刘民昊. 湖北大学, 2019(05)
  • [9]篮球掩护战术分类研究[D]. 董卫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10]TGFU理念下儿童(U12)篮球培训机构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D]. 杜晓. 沈阳体育学院, 2019(09)

标签:;  ;  ;  ;  ;  

中国篮球的理论思考与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