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联盟盟誓制度的历史作用

论先秦联盟盟誓制度的历史作用

一、试论先秦盟誓制度的历史功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宁宁[1](2020)在《先秦时期《春秋》学思想观念研究 ——以《左传》、《谷梁传》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与思想学术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宗法封建制基础上的城市国家向官僚郡县制基础上的广土众民国家转变,同时在思想学术上也由王官之学向六艺百家之学转变。《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孔子将《春秋》作为教授学生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文本,并将《春秋》纳入到其所整理的经典系统中去,使得《春秋》由史家之学转变为经世之学。孔子继承发展了《春秋》的批判性,通过对史事的分析进行褒贬予夺,并通过《春秋》表达自己对于正义、良善的理解,对于实现良序、善治的志向,实质上体现了文明的自觉,是对文德之道的承续与发展。孔子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政事与人伦,以礼、德作为阐释《春秋》的核心理念。通过对礼义的分析,孔子强调正名,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秩序,并对当时的社会改革秉持反思与损益的立场。孔子以人文理性的精神解析《春秋》,并以忠信、仁义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内容。在孔子解析《春秋》的基础上,《左传》、《谷梁传》顺势展开,实现了《春秋》学由以史通经到以义释经的转变。《左传》以史通经,将各种题材的史料融为一炉,创造了全新的史学形式。以文辞、评论和书法义例作为解说《春秋》的重要方法。《左传》藉事明义,表现春秋时期两百多年间以周室之衰、侯伯之兴、卿族崛起为主要内容的变迁大势。《谷梁传》以义释经,注重经世之志,以义、道、正作为阐释《春秋》的核心理念,重视古道,推尊鲁学,承续孔子之志,并阐扬周道,其实质是在坚持以爱人为本的人伦之道。《左传》重视正时以顺事,一方面注重对各种灾害异象的记载,但又表现出明显的人文理性精神,并提出了以“三不朽”为主要内容的对于安身立命的终极思考。《谷梁传》以时月日例进行褒贬予夺,以王道贯通天人,而且较少言及灾异,多通过礼制和阴阳观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同时主张贞顺性命,将天道与性命贯通起来,并认为所有人在性命的禀赋上是平等的,只是因为阶层之别而有尊卑之异。《左传》认为礼制是一种根基于社会深层结构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方式,一方面对春秋时期所进行的诸多社会改革提出批评与反思,一方面又抽绎出礼制的精义,并希望将当时的社会变革纳入到礼义的规范中去。《左传》主张尊卑上下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认为国家之间应该以礼义相处,并且以史家客观、通达的态度对待华夷关系。《谷梁传》注重以尊尊、重继嗣、亲亲、男女之别为内容的礼义之道,同时有着强烈的“存中国”的思想,一方面严防华夷之辩,一方面讬“狄秦”以反思当时诸国所进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社会改革。《左传》提倡君臣相协的共和行政,认为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有着相互的权利与责任,对春秋时期频发的“弑君”现象提出了比较开通的看法,并重视盟誓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左传》有着突出的人本思想,既表示对于众人力量的注重,也提出了执政为民和得民者得政的重民思想。《谷梁传》倡导王道之义,以王道为权衡,对于社会各个阶层不符合礼义的行为都进行批评贬谪,主张以和而不同为特质的社会公义。同时有着突出的重众贵民的思想,认为众人之志是社会公义的体现,认为得众为贤,并给予众人以道义之高、执杀之权。《谷梁传》注重在农业生产、赋税、徭役、兵役等方面保护民生,并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思想,认识到民众力量对于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左传》以实解《春秋》,注重对为政思想的撰述,重视典制、任官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德慎刑的为政思想,注重选贤任能,同时有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认识到战争对于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并且重视武备。《谷梁传》注重治道,主张在选用贤能与亲亲之间维持一种平衡,而且注重社会分工,一方面重视国家建设,一方面也反对政府对社会正常运行的过度干预。《谷梁传》提倡兴义师,主张文教武备并重,重视对军事规律的探讨,主张兴仁义之师以征伐无道。《左传》重视对于德行的讨论,对于以公义、诚信为内容的忠信之道多有表述,对于强调忠义、爱人的仁义思想也有很多论述。《左传》还重视义利之辨,强调德义为利益之本,并且表现出义利之辨与当时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紧密关联。《谷梁传》注重对德义的阐扬,主张忠孝之义,认为当两者出现冲突的时候当以忠义为重,并提倡复仇之义。同时高扬仁义爱人之道,在面对战国时期功利主义和强战兼并盛行的社会形势时,严防义利之辨,反对因利而败义。《春秋》学在先秦时期的形成与发展,由《左传》到《谷梁传》的顺势展开,体现了由基于共和行政的君子之德到基于王道正义的仁爱之志的发展,体现了《春秋》学在社会大变革中结出的精神果实,本质则是人文理性的爱人之道。

杨岐黄[2](2020)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璧贯穿了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玉器发展演变及玉文化滥觞繁盛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在玉文化的发展演变及考察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玉璧承载了近万年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伦的观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伦理观、等级观、价值观等意识观念,可以说玉璧的演变史就是古代玉文化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新石器至汉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玉璧为对象,兼以部分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征集、采集标本,以时代为序,从形制、制作工艺、使用、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玉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厘清玉璧在形制、制作工艺、功能、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玉璧的起源、定名、所蕴含的观念等相关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与探讨。玉璧的形制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经历了数次演变,大型圆璧逐渐成为主要玉璧种类,多孔璧及其他造型的单孔壁,如牙璧、璜联璧、有领璧等衰落。纹饰璧替代素面璧成为玉璧主要类型。玉璧的形制变化逐步由器物形态的差异,转变为玉璧纹样的差异。玉璧在出现伊始的制作方式承袭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方法。切割、管钻技术的应用,是玉璧制作的第一次技术提升,为玉璧的量化、器形规范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两种制作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还有赖于旋转工具的辅助。春秋时期铁质砣具的出现与使用是玉璧的制作又一次技术提升,从技术层面促成了东周时期及汉代玉璧的大量出现,纹饰玉璧比例的大幅提高,并且纹样更为丰富、复杂。璧的出现基于先民原始的、朴素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玉璧的概念在发展中不断变化与完善,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改变。各时期的流行观念与思想对玉璧的功能衍生与转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玉璧的使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与等级制度在西周时形成,并在汉代完备。璧的承载形式逐渐多样化,玉璧的地位也随着时代与功能的改变而得到逐步提升。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可将这一阶段玉璧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是玉璧的起源及定型阶段,规范玉璧的形制;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是玉璧的延伸发展阶段,规范玉璧的功能;第三阶段为汉代,是玉璧的鼎盛发展阶段:玉璧的形制及功能完备。玉璧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政权组织形式的演变,三个发展阶段与我国文明演进的古国、王国、帝国阶段大致相合。玉璧作为被选中的权力象征物,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接纳、赋予自身更多的功能与意义以适应权力拥有者的需求,在古人对玉器种类不断的摒弃、调整、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发展。其背后所蕴藏的动因是玉璧研究的意义所在。

刘莉莉[3](2020)在《宋代犬只研究》文中提出宋代养犬之风兴盛,犬只种类繁多,以蜀地所产罗江犬闻名全国。犬只贸易较为发达,其价格因大小、年龄和品种等不同呈现较大差异。有宋以降,相犬术趋于衰微,相犬者几乎销声匿迹。宋承唐制,中央设立五坊,其中的狗坊专门负责饲养皇帝校猎所需鹰犬,其兴废随校猎变动呈不稳定状态,同时在继承前代法令的基础上,宋政府对盗杀犬只、犬杀伤人畜和犬皮买卖等制定相关法令法规。犬在宋人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用于看家护院、娱乐生活、狩猎活动、军事战争和饮食医药等方面,尤以看家护院功用突出,饲养宠物犬之风和走犬活动也较为盛行。犬在狩猎活动和军事战争中有着特殊用途,主要从事抓捕、追踪、搜索和警卫等各项工作。两宋食犬之风趋于衰落,食犬人群局限于下层社会,犬肉已退出宋人的宴饮餐桌,形成“狗肉不上桌”的习俗。宋人极其了解犬的医药价值,并总结出大量治疗犬生病和犬咬人的医方土方,对宋代医药学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宋代犬文化承袭前代犬文化的同时显示着自身的时代特征。宋代犬类诗词谚语极其丰富,主要涵盖田园类、政治类和讽刺类等内容,折射出宋人对犬褒贬不一的态度。犬类绘画较为繁多,题材涉及田园生活、田猎娱乐和神灵鬼怪三方面,“细犬”成为画师笔下的主要犬种之一。犬在天文中以“天狗”形象出现,宋人承袭前人观念视天狗坠为兵灾的前兆,由此引起平民百姓的心理恐慌和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犬在祭祀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羮献”之礼的犬牲遭到废除,至南宋祭刍狗变为祭草龙。犬在少数民族风俗中的作用和形象具体体现在重大节庆、饮食习惯、交通运输、祭祀禳病和图腾崇拜等诸多方面,反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气息。受儒释道三教合流和佛道世俗化的影响,宋代犬故事呈现出儒家“忠孝伦理”和佛道“果报轮回”观念,带有浓重的劝化说教思想。民间信仰中的犬形象有着祸福并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犬异象、犬梦兆及犬辟邪驱鬼等方面,由此引申出宋人的祸福观和梦观念。宋代犬的神圣性并未消退,这一点深刻地体现在犬类神话传说和“哮天犬”神格诞生两方面。

曹雨杨[4](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认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杨果[5](2020)在《子贡言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孔门“言语”一科的代表人物,子贡留下了大量的言语材料。本文以“子贡言语”为研究对象,对出土文献以及传世文献中的子贡言语材料进行整理汇编,并对子贡言语的内容、艺术特色与贡献进行探究。文章主要分为正文与附录两个部分。正文第一章考论子贡之生平事迹。按照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对子贡求学出仕的人生行迹进行梳理,并对学界存在异议的子贡“存鲁”以及子贡“货殖”两事进行辨析。第二章是子贡言语之载录。立足于文献细读与统计分析的方式,对子贡言语在出土文献以及先秦至魏晋时期传世文献中的载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在定州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出土文献中搜集整理得到子贡言语材料共8则;在儒家类传世文献,史书类传世文献以及其他类传世文献中分别搜集得到子贡言语材料155条、49条、44条;并以列表形式对传世文献中出现的56组重复载录的内容加以统计与简要辨析。第三章是子贡言语之类别。选取问学言志之辞、识人论人之辞、知孔尊孔之辞、达政专对之辞四个角度对子贡言语的内容进行分类探析。第四章总结概述子贡言语之风格与贡献。在子贡言语之风格方面,借用司马迁的评语,从“利口”与“巧辞”两面切入,对子贡言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说服手段进行总结。在子贡言语的贡献方面,从孔门内外两个角度切入。就孔门内而言,子贡言语既有“羽翼圣道”之功,又有对孔子言语思想的传承。就孔门外而言,子贡言语是春秋时代文学自觉的展现,与后世战国纵横家言语,战国诸子散文以及汉赋也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附录部分为子贡言语汇编,将搜集得到的154条(去除重复载录部分)子贡言语材料分“早期”、“中期”、“晚期”、“时代不明”以及“辞近伪托者”五类收编。

徐旖旎[6](2020)在《《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源远流长的“信”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一端,直至今日仍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层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透过先秦以来的文献典籍可以探寻“信”观念的起源、演变以及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脉络。春秋是先秦“信”观念发展的一个繁荣期,此时期“天下共主”的局势逐步瓦解,诸侯国间的联系增强,频繁的会盟行为伴随着日益增多的失信现象催生了发达的“信”观念,春秋诸士对“信”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也昭示着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左传》和《国语》作为反映春秋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承载了与“信”观念相关的丰富文献资料,从《左传》和《国语》中记载的“信”字入手,探究春秋“信”观念在转型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与鲜明特征,对于挖掘“信”背后的思想史意义具有重大价值。本论文共有四大章节,分别从多个角度对《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在阐明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以外,对论文的研究对象——“信”和“信”观念做出了界定,《左传》《国语》两部文献中记载的“信”字存在多种词义,其中承载了信用、信约、信义等思想观念内涵的“信”字是本论文研究“信”观念的重点考察对象。第一章通过梳理先秦时期几部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对“信”的阐释,来追溯“信”观念的思想渊源,春秋之“信”见诸文献的高频率显示出此时期“信”观念的发达,这与春秋时期大动荡、大转型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第二章重点论述《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宗教祭祀、外交盟约、人际关系等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表明“信”观念已经渗透到春秋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春秋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章从时空视域下探析《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的特征,历时性特征表现为“信”观念由神到人的对象转变及“信”价值观的变化,空间分布上则显示出一个与中原文化圈基本重合的春秋“信”文化圈,可见“信”观念在各诸侯国的发展是在整个礼乐文化的承袭和辐射下进行的;第四章以春秋后期的孔子思想为中心,以《论语》为主要文献载体分析孔子对“信”观念的理解和论述,进而探讨“信”观念在春秋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普遍化和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对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信”的思想历久弥新,值得后人自觉地传承、弘扬和发展。

杨文昱[7](2020)在《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文中提出张亚初先生是当代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学术造诣颇深,尤其擅长金文研究,在学术界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张亚初先生研究古文字所取得的成就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张亚初先生在甲骨文考释、金文考释与研究、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汉字理论、有关专着等方面的成就。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张亚初先生的生平和主要学术成就,国内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这一部分内容,对张亚初先生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学术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简短的概括。第二部分为“张亚初先生的文字学考释与研究”,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分类讨论了张亚初先生在甲骨文考释、金文考释与研究、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在甲骨文考释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甲骨文中“铸”、“(?)”、“挞”、“讯”等字的理解;在金文考释与研究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金文中“免”、“(?)”等字的考释成果以及对多友鼎、太保罍、作册嗌卣等器铭文的研究成果;在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本文介绍了张亚初先生对乙辛时期青铜容器、对商周青铜盉及卣壶等内容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撰写的包括《西周金文官制研究》《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证》《商周金文姓氏通考》在内的诸多着作进行了概括总结。第三部分为“张亚初先生的汉字理论及其它”,一方面对张亚初先生提出的关于古文字形体、造字法以及古文字考释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析,另一方面对张亚初先生所做的包括编写年鉴在内的其它工作进行了梳理。第四部分“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为“附录:张亚初先生论文汇编”。附录部分搜集、整理了张亚初先生发表、合作发表论文以及会议发言稿42篇,按发表年代先后顺序升序排列,并选用较为清晰的古文字形体代替了部分模糊形体,将部分手抄本文章录入为更加清晰的印刷体文章,以方便读者阅读与推进后续研究的深入发展。

张煜珧[8](2019)在《夏商周祭祀遗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祭祀遗存是考古遗存类型的一种,这类遗存已有众多发现。夏商周三代处于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阶段,社会管理方式由血缘管理过渡至地缘管控,是古代社会制度、国家结构和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时期,与之存在紧密关联的祭祀活动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故而,对这一时期祭祀遗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夏商周祭祀遗存的梳理,以文献资料为基础,根据祭祀遗存所在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五大类十三小类,对各代和各类祭祀遗存的区位特征、地层和共存物、结构、形制、用牲、用器等指标进行了定性或定量考察,结合动物考古、聚落考古和生业环境研究等成果,辅之以甲骨文、金文、简牍等文字资料对祭祀遗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五大类祭祀遗存中,被确认为祭天的四处遗存,因年代和地域跨度较大暂未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和继承性。祭地遗存中,所发现的一组商时期从早到晚的社祀祭祀遗迹实例,其形态应为商人“立石为社”特征之呈现,而另一组西周中晚期诸侯卿大夫级别的社祀遗存,则显示出周人祭地“攒土为社”的特征,这两组祭祀遗存均可观察到明显的等级性。祖先祭祀分为庙祭和墓祭,梳理各时代宗庙的结构、位置、祭祀坑和规格等信息,可以看出宗庙也存在等级性,此外,各时代的宗庙结构完全不同,但都有祭祀坑的同时,在选址上也逐渐呈现“左祖右社”的趋势;墓祭按照形态分为墓上建筑、墓祭坑和墓内祭祀,考察墓祭遗存的位置和层位关系,可以确定墓祭发生的时间均晚于墓葬。山川祭祀遗存的各项指标因年代和地域跨度较大,受这两个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南方用器北方用牲是其中显着的特征,同时,通过对遗存位置的梳理,可以看出祭山和祭川是两个明显不同的祭祀体系。奠基遗存是以建筑或夯土基址为中心,由打地基、安门、置柱、立阶等不同建筑环节的前置祭祀活动而产生,其层位一般不打破夯土或地面,商时期的奠基人牲与房屋朝向呈十字交叉状,房屋的所有指标均与奠基遗存的存在与否没有相关性。城门祭祀遗存发现较少,其埋藏位置较为特殊,正对城门并于路土之下,祭牲摆放极有规律,是典型的的祭祀坑;城墙祭祀遗迹亦较少见,埋藏零散无规律,因此这类祭祀遗存是否存在尚需进一步考察。通过分辨作坊的文化属性,作坊内祭祀应当是商特有的传统,其遗存规模受到作坊规模的影响。盟誓遗址的多个特征与文献记载对应度较高。一般而言,祭祀坑和祭祀场中所用的祭牲和祭器皆较符合所在时代和地域祭祀用牲用器的规律,其中少量的特殊现象,究其实质,也是受到当时当地生业环境的影响。从夏时期开始,祭祀遗存的各类特征组合就有了明显的地域性分野。商时期,商政权核心区和控制区所见的祭祀遗存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聚落级别的高低与祭祀遗存的规模和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西周早期,商周祭祀文化并行。随着周王朝实现了对全国的强力控制,到了西周中晚期,列国祭祀遗存特征与周王朝基本保持一致。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的祭祀则是在周祭祀文化基础上吸收各自的地域传统,形成了诸侯国区域内祭祀亚文化体系。祭祀遗存明显的等级性说明其与国家统治权紧密相连,祭祀活动是由统治阶级主导、参与和进行的。相关文献和秦简牍的内容均说明国家对祭祀活动的管控力量在秦时已深入基层。祭祀遗存的外在形态特征反映出,祭祀文化发展的突变性较为明显,与政权更替相呼应,但实质是与不同族群秉承的祭祀传统和制度直接关联。至秦统一中国后,秦政权继承了周祭祀传统并增益发展成体系,其以统治力量所推行的国家祭祀,最终又在西汉初期被新政权全面接纳并继承。

蔡雨彤[9](2019)在《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自觉的文学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之前,仪式文学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所谓仪式文学,也就是产生於仪式的文学作品,是专门爲某一仪式而创作的文字。本文旨在辑录散见於先秦文献中的仪式文学作品,并详细考证它产生於何种仪式的何种仪节。论文共八章。第一章爲吉礼与文学。吉礼之一爲宗庙祭祖,祭祖仪式产生了行礼乐歌与祝嘏辞。周人的宗庙祭祖乐歌主要存於《周颂》,祝辞则多见於铜器铭文,以颂扬先祖之德、以己之成功告於神明爲主要内容。嘏辞内容以赐福於子孙爲主。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祭祖祝辞呈逐渐韵文化的趋势已初具一定文学性。吉礼之二爲祭天典礼,产生了行礼乐歌及祝辞。包括祭祀上帝的乐歌,以及以后稷、先王配祭上帝的乐歌。周王巡狩时祭祀山川,所用乐歌爲《时迈》《般》。此外,周王的农业典礼及民间的农神祭祀都有文学作品产生。第二章爲嘉礼与文学。嘉礼之一爲燕飨之礼,燕飨乐歌多存於《诗经》大小雅,除《仪礼·燕礼》所载的燕飨通用乐歌之外,本文论证了《湛露》《彤弓》等多首诗歌爲燕飨乐歌。礼射需以乐歌爲节,其中诸侯所用的《狸首》已佚,本文考证《狸首》即《周南·鹊巢》。嘉礼之二爲周王登基典礼,产生了行礼乐歌及策祝之文。周王登基典礼的乐歌以自儆爲主要内容,部分诗歌是大臣儆戒天子之辞。落成礼亦属嘉礼,《斯干》《无羊》都是落成礼所用乐歌。新钟落成则有颂祷之辞,这些文辞散见於钟铭,与诗体相近。封建册命也是嘉礼的重要内容。封建命书的数量庞大,现今所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周王册命大臣的命书多见於铜器铭文。第三章爲军礼与文学。军礼包括誓师、献俘、饮至等仪式。产生了大量誓师辞,献俘时的告献之辞、燎祭告庙之辞、史官读书之辞以及饮至乐歌。第四章爲朝觐会同仪式与文学。周王视朝听政时有臣子献诗,献诗是一种具有较强仪式性的活动,产生了大量的讽諌诗。周王和诸侯的外朝与内朝皆有文辞产生。聘觐之礼亦有礼辞,礼辞并不固定,但必须符合聘礼谦逊和悦的礼义。第五章爲祝盟仪式与文学。祝祷仪式包括祷疾、祷灾、祷旱、祷兵、祷梦以及祖道仪式。秦简中保留了大量的祝祷辞。盟誓则必有盟书,盟书散见於《左传》《国语》等文献,以及出土的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法律仪式产生的文辞与盟书性质相似,都带有强制约束性。在双方诉讼的过程中,有被告者的盟誓之辞,有双方的陈述之辞。这些诉讼文辞多存於西周的铜器铭文以及楚简《疋狱》、秦简《封诊式》。第六章爲占卜仪式与文学。占卜仪式产生了命龟、命筮之辞,以及卦辞、繇辞及解説词。第七章爲楚地祭祀与《九歌》,主要论证了《九歌》篇章具体的祭祀对象,以及祭祀乐歌的表演形式。第八章爲丧礼与文学。在正式的丧礼之前,有顾命辞与招魂辞,在正式的丧礼仪程中则有挽歌、諌辞、讣辞、吊辞、虞祭祝辞等。

马松[10](2019)在《周代盟誓遗存研究》文中指出盟誓是指拥有共同宗教信仰的人群,为了维护共同利益或解决冲突,通过一定的仪式在神灵面前结盟立誓,以此祈求神灵的保佑、接受神灵的监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承认背盟将受到神灵的惩罚。因此,盟誓的核心是神权,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基础。据文献记载,盟誓起源于夏商时期甚至更早,到了周代已经非常频繁。盟誓是周代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周代盟誓一般多发生于王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卿大夫与国人或家臣之间以及国人之间,在解决国际争端和诸侯国内部矛盾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的周代,宗教信仰的力量强大,人们常常诉诸神权的力量来解决纠纷,这是周代盟誓盛行的根本原因。关于周代的盟誓,传世文献中有丰富记载,已有的研究也多以传世文献为依据来考证盟誓的源流、程序、种类、特点、作用、语言、文体和思想内涵等,对盟誓制度的研究也比较全面。而本文则主要从相关的考古出土资料出发,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来讨论周代盟誓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侧重于实证。这些考古出土资料包括玉石片盟书、青铜器铭文和盟誓遗址等。西周时期盟誓稳步发展。在灭商建周过程中,周武王通过三次战争动员盟誓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战斗力,为战争胜利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西周初年,随着宗法分封制的实施,建立起等级森严的社会政治体系,周王室处于这种等级结构的上层,周天子和王室牢牢控制着主盟权,盟誓成为维护政治统治的有效手段。西周中晚期,社会上经济纠纷增多,盟誓被用来处理诉讼判决,相当于后世的法律条文,这些诉讼盟誓多见于青铜器铭文。所以,西周时期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通过不断发展,盟誓在西周时期开始形成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春秋时期盟誓进入鼎盛期。无论在盟誓次数、参盟人数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都远远超过西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并起,权力下移,原来作为王室特权的主盟权开始向下扩散,诸侯以下等级的人员也往往主持和参加盟誓。盟誓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维系周王室的统治,而且更普遍地用于调解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因此,盟誓活动异常频繁。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自由结盟;齐桓公、晋文公时期,霸主主盟,实现对天下诸侯的控制;春秋中晚期,诸侯国内执政卿主盟,调解国际争端和国内矛盾。特别是在诸侯国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盟誓使用频率极高,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就是此类盟誓的代表。春秋金文中也有一些个人自誓的内容。春秋时期盟誓主要与军事战争有关,靠武力作保障。主盟人的身份发生显着变化,身份不断降低,由天子主盟到诸侯主盟再到卿大夫主盟。夷狄与诸夏结盟,突破了夷夏之防。盟誓中诚信观念降低,背盟现象频繁,盟誓在春秋晚期开始走向衰落。战国时期,社会主流是变法改革和列国争战,动荡的政局下社会秩序更加混乱,新兴地主阶级把主要精力放在变法图强上,崇尚经济实力和武力,而不再单纯相信神力。随着神权观念的衰落和宗法道德意识的丧失,盟誓逐渐失去了约束力,而被执行力更强的成文法所取代。战国时期的盟誓在传世文献中少见,也不见相关考古资料,盟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盟誓是周代的一项主要社会活动,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的种种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领域。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采用井田制,思想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和宗法道德观念,周天子能够对天下诸侯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战争较少,政局比较稳定。在这种形势之下,西周时期的盟誓处于稳定发展时期,主要用于分封册命和调解经济等纠纷。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号令天下的权威,原有的宗法政治体系开始动摇,政权不断下移,主盟权也随之下移,主盟人的身份不断降低,由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参盟人的范围越来越大,盟誓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春秋中晚期,随着井田制开始动摇,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先是诸侯并起,展开争霸战争,后是各诸侯国内强卿掌权,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战争持续不断。战争频繁,政局动荡,思想领域礼崩乐坏,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在这种情况下,盟誓广泛用于调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所以,春秋时期的盟誓进入鼎盛时期。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和井田制均瓦解,列国争霸战争不断,政局更加动荡。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国新兴地主阶级注重富国强兵、改革变法,在变法运动中,逐渐制定出成文法,并且意识到严刑峻法比对神盟诅更为切实有效,成文法也更适合中央集权制的维护,随着思想上原有的宗法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崩溃,人们已经不再相信盟誓中神灵的力量,而是更看重现实利益、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盟誓逐渐衰落。总体来看,盟誓在周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进步作用,维护了政治秩序、调解了战争矛盾、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二、试论先秦盟誓制度的历史功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先秦盟誓制度的历史功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时期《春秋》学思想观念研究 ——以《左传》、《谷梁传》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春秋》学的研究
        (二)关于孔子与《春秋》的研究
        (三)关于《左传》的研究
        (四)关于《谷梁传》的研究
        (五)关于《春秋》三传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春秋》学的形成与历史展开
    第一节 鲁《春秋》
        一 书法义例
        二 《春秋》的结构
        三 《春秋》德义之维
    第二节 孔子与《春秋》
        一 崇学
        二 明志
        三 尊礼
        四 贵德
        五 获麟
    第三节 《春秋》学的历史展开
        一 《左传》
        二 《谷梁传》
    小结
第二章 对斯文之道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左传》以史通《春秋》
        一 《左传》的体裁
        二 表述志意
        三 藉事明义
    第二节 《谷梁传》以义释《春秋》
        一 明志意
        二 重古道
        三 尊鲁学
        四 倡周道
    小结
第三章 对相系相维的天人之道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人文化成的思想
        一 天人之际
        二 德以定命
    第二节 《谷梁传》道通天人的思想
        一 道通万方
        二 贞顺性命
    小结
第四章 对平正和谐的礼义之道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尊礼制的思想
        一 社会体制
        二 运行机制
        三 内外、华夷之道
    第二节 《谷梁传》正礼义的思想
        一 尊尊
        二 正继嗣
        三 亲亲
        四 男女之别
        五 存中国
    小结
第五章 对重公贵民的王道之义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的共和思想
        一 共和之义
        二 人本思想
    第二节 《谷梁传》的王道思想
        一 倡公义
        二 重民本
    小结
第六章 对保国安民的治世之道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明政事的思想
        一 重典制
        二 明德慎刑
        三 任贤与亲亲
        四 善武略
    第二节 《谷梁传》重治道的思想
        一 选贤任能
        二 社会分工
        三 兴义师
    小结
第七章 对高贵诚正的人伦德行的追求
    第一节 《左传》尊德行的思想
        一 忠信
        二 仁义
        三 义利之辨
    第二节 《谷梁传》明人伦的思想
        一 忠孝
        二 仁义
        三 敬让
        四 义利之辨
    小结
结语
    一 变革与损益
    二 由共和行政到王道正义
    三六 艺诸子与经史之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时空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研究
    2.1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2.2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2.2.1 东北北部地区
        2.2.2 燕辽地区
        2.2.3 海岱地区
        2.2.4 长江中游地区
        2.2.5 长江下游地区
        2.2.6 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地区)
        2.2.7 甘青地区(黄河上游地区)
    2.3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型式分析
        2.3.1 单孔壁
        2.3.2 联璧
    2.4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制作方式
        2.4.1 成坯
        2.4.2 钻孔及成形
        2.4.3 修整成器
    2.5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使用
        2.5.1 玉璧的出土位置
        2.5.2 玉璧的出土组合
        2.5.3 玉璧的使用方式
    2.6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功能愈用途
        2.6.1 佩饰
        2.6.2 身份、地位的象征
        2.6.3 沟通天地、神灵的法器
        2.6.4 财富货币
        2.6.5 随葬
        2.6.6 乐器
    2.7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分期与特征
第三章 商代玉璧研究
    3.1 商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3.2 商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3.2.1 商文化地区
        3.2.2 四川地区
        3.2.3 湘江与资江下游地区
        3.2.4 赣鄱流域
        3.2.5 闽粤地区
    3.3 商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3.3.1 圆璧
        3.3.2 有领璧
        3.3.3 牙璧
        3.3.4 有领牙璧
    3.4 商代玉璧制作工艺
    3.5 商代玉璧的使用
        3.5.1 商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3.5.2 商代玉璧出土位置
        3.5.3 商代玉璧出土组合
        3.5.4 商代玉璧使用方式
        3.5.5 商代玉璧的等级关联
    3.6 商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3.6.1 祭祀用器
        3.6.2 财富宝货
        3.6.3 身份地位象征
        3.6.4 纳贡之物
        3.6.5 随葬用器
        3.6.6 乐器
    3.7 商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3.7.1 商代玉璧的分期
        3.7.2 商代玉璧的分区
第四章 西周玉璧研究
    4.1 西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4.2 西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4.2.1 周原地区
        4.2.2 丰镐地区
        4.2.3 洛邑及周边地区
        4.2.4 晋及其周边地区
        4.2.5 燕及其周边地区
        4.2.6 鲁及其周边地区
        4.2.7 其他诸侯国
        4.2.8 四川地区
        4.2.9 湖湘地区
    4.3 西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4.3.1 圆璧
        4.3.2 有领璧
        4.3.3 牙璧
        4.3.4 璜联璧
    4.4 西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4.5 西周玉璧的使用
        4.5.1 西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4.5.2 西周玉璧出土位置
        4.5.3 西周玉璧出土组合
        4.5.4 西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4.6 西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4.6.1 礼仪用器
        4.6.2 祭祀用器
        4.6.3 宾赠用器
        4.6.4 丧葬用器
    4.7 西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4.7.1 西周玉璧的分期
        4.7.2 西周玉璧的分区
第五章 东周玉璧研究
    5.1 东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5.2 东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5.2.1 成周及其周边地区
        5.2.2 晋及其周边地区
        5.2.3 齐鲁及其周边地区
        5.2.4 秦及其周边地区
        5.2.5 吴越及其周边地区
        5.2.6 楚及其周边地区
        5.2.7 燕及周边地区
        5.2.8 滇及其他地区
    5.3 东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5.3.1 圆璧
        5.3.2 出廓璧
        5.3.3 有领璧
        5.3.4 牙璧
        5.3.5 双联璧
    5.4 东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5.5 东周玉璧的使用
        5.5.1 东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5.5.2 东周玉璧出土位置
        5.5.3 东周玉璧出土组合
        5.5.4 东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5.6 东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5.6.1 礼仪用器
        5.6.2 祭祀用器
        5.6.3 盟誓用器
        5.6.4 宾赠用器
        5.6.5 丧葬用器
        5.6.6 财富货币
        5.6.7 佩饰
        5.6.8 陈设用器
    5.7 东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5.7.1 东周玉璧的分期
        5.7.2 东周玉璧的分区
第六章 汉代玉璧研究
    6.1 汉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6.2 汉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6.2.1 陕西地区(关中地区)
        6.2.2 河南地区
        6.2.3 河北、山西地区
        6.2.4 山东地区
        6.2.5 江苏地区
        6.2.6 两湖地区
        6.2.7 云贵地区
        6.2.8 福建、两广地区
        6.2.9 其他地区
    6.3 汉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6.3.1 圆璧
        6.3.2 出廓璧
        6.3.3 有领璧
        6.3.4 其他玉璧种类
    6.4 汉代玉璧的制作工艺
    6.5 汉代玉璧的使用
        6.5.1 汉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6.5.2 汉代玉璧出土位置
        6.5.3 汉代玉璧出土组合
        6.5.4 汉代玉璧使用方式
        6.5.5 汉代玉璧的使用制度
    6.6 汉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6.6.1 礼仪用器
        6.6.2 祭祀用器
        6.6.3 丧葬用器
        6.6.4 财富货币
        6.6.5 馈赠用器
        6.6.6 佩饰
        6.6.7 陈设用器
        6.6.8 建筑装饰用器
    6.7 汉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6.7.1 汉代玉璧的分期
        6.7.2 汉代玉璧的分区
第七章 相关问题探讨
    7.1 玉璧的起源问题探讨
    7.2 玉璧形器的定名
    7.3 玉璧的形制演变
    7.4 玉璧制作工艺的发展脉络
    7.5 玉璧的使用习俗与制度
    7.6 玉璧功能的发展演变
        7.6.1 玉璧的出土位置与玉璧功能的关联
        7.6.2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基础功能的转化
        7.6.3 各时期的流行观念对玉璧功能的影响
    7.7 玉璧承载形式的转变
    7.8 玉璧在玉器中的地位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宋代犬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一)历史意义
        (二)学术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有关犬与社会生活的研究
        (二)有关犬与政治活动的研究
        (三)有关犬与文化信仰的研究
        (四)研究状况分析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考据法
        (二)跨学科研究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代养犬概况
    一、养犬风气
    二、犬只种类
    三、犬只别称
    四、相犬术
    五、犬只贸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官方养犬机构与法令
    一、中央养犬机构:五坊
        (一)五坊的设置
        (二)五坊的兴废
    二、犬类法令与诉讼
        (一)犬类法令与禁令
        (二)犬类诉讼与审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社会生活中的犬
    一、犬与生活娱乐
        (一)犬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二)犬在娱乐活动中的作用
    二、犬与狩猎军事
        (一)犬在狩猎活动中的作用
        (二)犬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
    三、犬与饮食风俗
        (一)食犬风气
        (二)食犬禁忌
    四、犬与医药
        (一)犬的药用价值
        (二)犬咬人与犬生病的疗方
    五、犬的其他功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犬文化(上)
    一、犬与诗词谚语
        (一)诗词中的犬意象
        (二)谚语谶言中的犬意象
    二、犬与绘画
    三、犬与祭祀
        (一)宗庙祭祀中的犬形象
        (二)民间祭祀中的犬形象
    四、犬与天文星象:“天狗”
    五、犬与少数民族风俗
        (一)契丹
        (二)女真
        (三)西南诸蛮
        (四)其他少数民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犬文化(下)
    一、犬与儒释道
        (一)儒家中的犬形象
        (二)佛教中的犬形象
        (三)道教中的犬形象
    二、犬与民间信仰
        (一)犬异象
        (二)犬梦兆
        (三)犬与辟邪驱鬼
        (四)犬与民间传说
    三、犬故事中的“轮回转世”观念
        (一)人托生为犬
        (二)犬转世为人
    四、哮天犬神格的诞生与演变
        (一)二郎神信仰在宋代的发展
        (二)哮天犬神格的诞生与原型
        (三)哮天犬神格的发展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5)子贡言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子贡之生平事迹
    第一节 子贡生平概说
        一、早期:初入孔门,从游列国(?——定公十年——哀公六年)
        二、中期:仕于鲁国,得师信重(哀公六年—哀公十六年)
        三、晚期:庐墓六年,不知所终(哀公十六年—哀公二十七年—?)
    第二节 “子贡存鲁”之说辩
    第三节 “子贡货殖”之说辨
第二章 子贡言语之载录
    第一节 出土文献中的载录状况
        一、定州汉墓竹简
        二、马王堆汉墓帛书
        三、上博简
    第二节 传世文献中的载录状况
        一、儒家类传世文献
        二、史书类传世文献
        三、其他类传世文献
    第三节 重复性载录状况疏议
第三章 子贡言语之类别
    第一节 问学言志之辞
        一、有关六经之辞
        二、问学言志的特点
    第二节 识人论人之辞
        一、论识孔门外之人
        二、论识孔门内之人
        三、“子贡方人”之说辩
    第三节 知孔尊孔之辞
        一、知孔之辞
        二、尊孔之辞
    第四节 达政专对之辞
        一、达政之辞
        二、专对之辞
第四章 子贡言语的艺术风格及贡献
    第一节 子贡言语的艺术风格
        一、“利口”之一面
        二、“巧辞”之一面
    第二节 子贡言语的贡献
        一、孔门内的贡献
        二、孔门外的贡献
结语
附录:子贡语言汇编
参考文献
后记

(6)《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以《左传》《国语》为参考文献探究先秦的思想观念
        2.对《左传》所载思想观念的研究
        3.以“信”观念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研究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信”观念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春秋“信”观念的文献来源
        1.金文对“信”的阐释
        2.《尚书》对“信”的阐释
        3.《诗经》对“信”的阐释
    第二节 春秋“信”观念发达的时代背景
        1.鬼神的让步与人的觉醒
        2.盟会的繁盛与信的价值
第二章 《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的内涵及外在表现
    第一节《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分国综表
    第二节 《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的基本内涵
        1.“信”观念的主要内容
        2.“信”与“德”“礼”“忠”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的外在表现
        1.取“信”于神
        2.用“信”于国
        3.立“信”于身
第三章 时空视域下《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的特征
    第一节 “信”观念的历时性特征
        1.“信”的对象:神性向人性的转身
        2.“信”的价值:彷徨向出路的探索
    第二节 “信”观念的空间分布特征
        1.“信”观念空间分布统计表
        2.各诸侯国“信”观念的具体特征
第四章 孔子对“信”观念的阐述与发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张亚初先生生平及其学术成就述略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目的、意义
第二章 张亚初先生文字学考释与研究
    第一节 甲骨文考释
    第二节 金文考释和研究
    第三节 青铜器及历史文化研究
    第四节 有关专着
第三章 张亚初先生的汉字理论及其它
    第一节 汉字理论
    第二节 其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张亚初先生论文汇编
    附录说明
    附录1 吴史新证
    附录2 《对扬补释》质疑
    附录3 周厉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
    附录4 从商周八卦数学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
    附录5 甲骨金文零释
    附录6 谈多友鼎铭文的几个问题
    附录7 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
    附录8 殷墟都城与山西方国考略
    附录9 两周铭文所见某生考
    附录10 《北京图书馆所藏青铜器铭文拓片汇编》序
    附录11 张亚初先生关于淅川下寺楚墓的发言稿
    附录12 论鲁台山西周墓的年代和族属
    附录13 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
    附录14 于省吾先生在学术方面的贡献
    附录15 淅川下寺二号墓的墓主、年代与一号墓编钟的名称问题
    附录16 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的补释
    附录17 宋代所见商周金文着录表
    附录18 对妇好之好与称谓之司的剖析
    附录19 对商周青铜盉的综合研究
    附录20 商代职官研究
    附录21 殷代乙辛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
    附录22 论商周王朝与古蜀国的关系
    附录23 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
    附录24 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
    附录25 金文研究(1988)
    附录26 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铭铜器座谈纪要
    附录27 金文研究(1990)
    附录28 蔡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附录29 从古文字谈胡、胡国与东胡
    附录30 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
    附录31 太保罍、盉铭文的再探讨
    附录32 金文新释
    附录33 金文研究(1992)
    附录34 现代已故史学家于省吾
    附录35 疑难铭文拟定字一览表——摘自《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附录36 金文考证例释
    附录37 商周卣壶考述
    附录38 甲骨文字新解(二则)
    附录39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订补
    附录40 燕国青铜器铭文研究
    附录41 谈四种整体文字及其意义
    附录42 古文字源流疏证释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夏商周祭祀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祭祀遗存研究综述
        1.2.1 夏时期祭祀遗存考古研究情况
        1.2.2 商时期祭祀遗存考古研究情况
        1.2.3 两周时期祭祀遗存研究
    1.3 目前祭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4.1 研究对象及时间范围
        1.4.2 研究的空间范围
    1.5 研究设计、内容
        1.5.1 研究设计
        1.5.2 研究内容
        1.5.3 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夏时期祭祀遗存的发现及其性质
    2.1 夏时期祭祀遗存的发现
        2.1.1 河南地区
        2.1.2 其他地区
    2.2 小结
第三章 商时期祭祀遗存发现与性质判断
    3.1 商政权核心及控制区
        3.1.1 以郑州商城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2 以郑州小双桥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3 以洹北商城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4 以殷墟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5 以偃师商城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6 盘龙城
        3.1.7 垣曲商城
        3.1.8 藁城台西遗址
        3.1.9 其它地点
    3.2 商代其它区域的祭祀遗存
        3.2.1 湖南宁乡、黄材地区
        3.2.2 江西清江吴城遗址
        3.2.3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3.3 小结
        3.3.1 商时期祭祀遗存分布特征
        3.3.2 商代祭祀遗存的基本特征
        3.3.3 其它区域内祭祀遗存基本特征
第四章 两周时期祭祀遗存的发现与性质判断
    4.1 周王朝直接控制区祭祀遗存
        4.1.1 关中地区
        4.1.2 洛阳地区
    4.2 两周封国祭祀遗存
        4.2.1 晋国祭祀遗存
        4.2.2 宋国祭祀遗存
        4.2.3 秦国祭祀遗存
        4.2.4 卫国祭祀遗存
        4.2.5 魏国祭祀遗存
        4.2.6 郑国祭祀遗存
        4.2.7 中山国祭祀遗存
        4.2.8 鲁国祭祀遗存
        4.2.9 齐国祭祀遗存
        4.2.10 邿国祭祀遗存
        4.2.11 楚国祭祀遗存
        4.2.12 徐国祭祀遗存
        4.2.13 安徽地区祭祀遗存
    4.3 两周时期其它地区的祭祀遗存
        4.3.1 内蒙古大山前遗址
        4.3.2 成都金沙遗址
        4.3.3 湖南宁材等地
    4.4 小结
        4.4.1 两周时期祭祀遗存分布及其性质
        4.4.2 两周时期祭祀遗存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夏商周祭祀遗存分类研究
    5.1 祭祀遗存的分类
    5.2 天地祭祀
        5.2.1 祭天遗存的发现
        5.2.2 祭天遗存的性状特点
        5.2.3 祭天遗存的祭牲祭器
        5.2.4 文献所见祭天
        5.2.5 祭地遗存的发现
        5.2.6 祭地遗存的性状特征
        5.2.7 祭地遗存的祭牲祭器
        5.2.8 文献所见的社祀
        5.2.9 小结
    5.3 祖先祭祀
        5.3.1 宗庙祭祀的发现
        5.3.2 宗庙祭祀区位特征分析
        5.3.3 宗庙建筑的结构特征
        5.3.4 宗庙用牲特点(已排除相关建筑奠基坑)
        5.3.5 宗庙用器特征
        5.3.6 文献所见宗庙祭祀
        5.3.7 墓祭的发现及类型
        5.3.8 墓祭的区位特征
        5.3.9 墓祭的用牲用器
        5.3.10 文献所见的墓祭
        5.3.11 小结
    5.4 山川祭祀
        5.4.1 山川祭祀区位特征
        5.4.2 湖南地区山川祭祀总体特征
        5.4.3 湖南地区用器种类
        5.4.4 湖南地区山川祭祀用器组合
        5.4.5 湖南地区用器摆放方式
        5.4.6 北方地区山川祭祀用器种类
        5.4.7 北方地区山川祭祀用器摆放
        5.4.8 湖南地区山川祭祀用牲
        5.4.9 北方地区山川祭祀用牲
        5.4.10 湖南与北方地区山川祭祀坑性状特征的共性与差异性
        5.4.11 文献所见的山川祭祀
        5.4.12 湖南两处青铜器窖藏坑性质之辨
        5.4.13 小结
    5.5 其它祭祀遗存
        5.5.1 奠基遗存
        5.5.2 城墙与城门祭祀
        5.5.3 作坊祭祀
        5.5.4 盟誓遗址
        5.5.5 祭祀场与祭祀坑
第六章 夏商周祭祀遗存综合研究
    6.1 史前祭祀遗存与夏商周祭祀遗存关系
        6.1.1 史前祭祀遗迹概况
        6.1.2 史前祭祀遗存与夏商周祭祀遗存的关系
    6.2 夏时期祭祀遗存的基本认识
        6.2.1 祭祀类型
        6.2.2 祭牲
        6.2.3 祭器
        6.2.4 小结
    6.3 商时期祭祀遗存的综合研究
        6.3.1 商王畿及相邻区的祭祀遗存分级现象
        6.3.2 祭祀用牲特点
        6.3.3 祭祀用器的特点
        6.3.4 商代周边地区的祭祀遗存
        6.3.5 小结
    6.4 两周时期的祭祀遗存的综合分析
        6.4.1 周王朝直接控制区祭祀遗存
        6.4.2 两周封国诸侯祭祀遗存分析
        6.4.3 周王朝外围地区的祭祀遗存
        6.4.4 周代祭祀遗存的区域特点
        6.4.5 小结
第七章 祭祀的相关问题分析
    7.1 关于祭祀用牲的问题
        7.1.1 人牲使用的变化
        7.1.2 祭牲种类与“牢”的认识
    7.2 关于祭祀用器的问题
        7.2.1 祭祀用器的属性
        7.2.2 玉器的特殊组合
        7.2.3 车马祭祀坑
    7.3 祭祀遗迹形态与名称
        7.3.1 祭坛类遗迹
        7.3.2 祭祀坑形制与祭祀坎
    7.4 认知考古学与祭祀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吉礼与文学
    第一节 宗庙祭祖所用乐歌与文辞
        一、殷商族的祭祖乐歌
        二、周王朝的祭祖乐歌
        三、鲁国的宗庙祭祀乐歌
        四、烝祭所用乐歌
        五、祭祖仪式与祝嘏辞
        六、高禖祭祀与诗歌
    第二节 祭天典礼所用诗文
        一、南郊祭天所用诗文
        二、明堂祭文王以配上帝
    第三节 天子巡守祭山川所用乐歌
    第四节 农事典礼所用诗文
        一、周王祈、报社稷所用乐歌
        二、蜡祭所用乐歌
        三、先农祭祀及祝辞
第二章 嘉礼与文学
    第一节 燕飨仪式与诗歌
        一、燕礼、飨礼所用乐歌
        二、无算乐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
    第二节 天子登基典礼所用诗文
        一、武王登基典礼所用诗文
        二、周公摄政称王的仪式
        三、成王登基典礼所用乐歌
        四、康王登基典礼所用文辞
    第三节 昏冠之礼所用文辞
        一、冠礼所用文辞
        二、昏礼所用文辞
    第四节 射礼所用诗文
        一、射礼等级与所用乐歌
        二、投壶所用诗文
        三、逸诗《狸首》考证
    第五节 落成仪式及其所用诗文
        一、落成礼的仪式仪节
        二、落成礼所用诗文
    第六节 封建册命之礼与命书
        一、封建诸侯与命书
        二、册命大臣与命书
第三章 军礼与文学
    第一节 誓师仪式与散文
        一、西周前的誓师之辞及其真伪:
        二、西周誓师仪式与散文
        三、春秋时期的誓师之辞
        四、军令
    第二节 献俘礼所用文辞
    第三节 饮至礼与诗歌
        一、天子饮至礼与清华简《耆夜》
        二、诸侯饮至礼与《鲁颂·泮水》
        三、天子飨有军功将帅与所用诗歌
    第四节 田猎仪式与诗文
        一、大田礼所用乐歌
        二、马神祭祀与马禖祝辞
        三、田猎祝辞
第四章 朝觐会同仪式与诰誓
    第一节 聘觐之礼与礼辞
        一、聘礼礼辞
        二、觐礼礼辞
    第二节 西周前的诰誓号令
    第三节 周代朝觐会同之礼与文辞
        一、朝觐会同的仪式
        二、周王的诰誓号令
    第四节 三朝制度与文学
        一、周王的治朝与诗歌、诰令
        二、诸侯国的外朝与内朝
第五章 祝盟与文学
    第一节 祝祷仪式与文辞
        一、祷旱仪式与祝祷辞
        二、祷灾仪式与祝辞
        三、祷疾仪式与祝辞
        四、祷兵仪式与祝辞
        五、祷梦仪式与祝辞
        六、祖道仪式与诗文
    第二节 盟誓仪式与文辞
        一、盟誓仪式
        二、西周的盟誓之辞
        三、春秋时期的盟誓之辞
        四、战国时期的盟誓之辞
        五、私誓
    第三节 法律仪式与狱讼文辞
        一、诉讼仪式与誓辞
        二、听狱与诉讼辞
第六章 占卜仪式与文辞
    第一节 卜筮仪节
    第二节 命龟、命筮之辞
        一、甲骨卜辞中的命龟辞
        二、两周时期的命龟、命筮之辞
    第三节 占卜仪式中的繇辞、兆辞和解说辞
        一、《周易》中的繇辞及解说辞
        二、《周易》之外的繇辞与占辞
第七章 楚地祭祀仪式与《九歌》
    第一节 天神祭祀与乐歌
        一、祭祀上帝的乐歌《东皇太一》
        二、日神祭祀与《东君》
        三、雨神祭祀与《云中君》
        四、司命神的祭祀乐歌
    第二节 地只祭祀与乐歌
        一、湘水神的祭祀乐歌
        二、山神的祭祀乐歌
        三、河神的祭祀乐歌
    第三节 人鬼祭祀与送神曲
        一、祭兵死者与《国殇》
        二、送神曲《礼魂》
第八章 丧礼与诗文
    第一节 临终顾命之仪与文辞
    第二节 招魂仪式与诗歌
    第三节 丧礼所用诗文
        一、诗歌
        二、诔文
        三、讣辞、吊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先秦仪式文学作品集
作者简历

(10)周代盟誓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已有研究述评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盟誓的名称、程序和盟书的格式
    (一)盟誓的名称
    (二)盟誓的程序
    (三)盟书的格式
二、西周金文盟誓考论
    (一)西周金文盟誓考
        1.克罍与分封盟誓
        2.邢侯簋与册命宣誓
        3.气盘、气盉与奴仆纠纷诉讼盟誓
        4.五祀卫鼎与土地诉讼盟誓
        5.格伯簋与土地交易盟誓
        6.匜与诉讼判决盟誓
        7.散氏盘与土地割让契约盟誓
        8.鬲攸比鼎与田地纠纷诉讼盟誓
    (二)西周时期盟誓的种类与特征
        1.西周时期盟誓的种类
        2.西周时期盟誓的特征
    (三)西周时期盟誓稳步发展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1.西周建立之前,为了灭商建周取得军事胜利
        2.西周早期,为了巩固统治,配合宗法分封制之实行
        3.西周中晚期,为了解决经济等纠纷
三、东周盟誓遗存论析
    (一)东周盟誓遗址再探讨
        1.侯马盟誓遗址与晋国卿大夫之盟誓
        2.温县盟誓遗址与晋国卿大夫之盟誓
    (二)东周金文盟誓考论
        1.君鲜鼎与自诅劝诫盟誓
        2.仲父簋与自诅劝诫盟誓
        3.大师氏姜匜与诅诫警示盟誓
    (三)东周时期盟誓的种类与特征
        1.东周时期盟誓的种类
        2.东周时期盟誓的特征
    (四)东周时期盟誓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1.春秋时期盟誓盛行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2.战国时期盟誓衰落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四、周代盟誓所反映的社会变革及其历史作用
    (一)周代盟誓所反映的社会制度的变革
        1.政治制度方面
        2.经济制度方面
        3.军事制度方面
        4.思想意识方面
    (二)周代盟誓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1.维护政治秩序
        2.调解战争矛盾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试论先秦盟誓制度的历史功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时期《春秋》学思想观念研究 ——以《左传》、《谷梁传》为中心的考察[D]. 黄宁宁. 西北大学, 2020(07)
  • [2]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D]. 杨岐黄. 西北大学, 2020(07)
  • [3]宋代犬只研究[D]. 刘莉莉. 河南大学, 2020(02)
  •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5]子贡言语研究[D]. 杨果. 吉林大学, 2020(08)
  • [6]《左传》《国语》所载“信”观念研究[D]. 徐旖旎. 山东大学, 2020(12)
  • [7]张亚初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D]. 杨文昱.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夏商周祭祀遗存研究[D]. 张煜珧. 西北大学, 2019(04)
  • [9]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D]. 蔡雨彤. 浙江大学, 2019(01)
  • [10]周代盟誓遗存研究[D]. 马松.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先秦联盟盟誓制度的历史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