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面板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兴栋,李家正[1](2021)在《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裂缝现状、成因与防裂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面板作为面板堆石坝的主要防渗结构,其裂缝控制是影响大坝安全运行的关键。总结了我国部分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裂缝现状,从面板的混凝土设计、原材料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总结了混凝土防裂技术进展。分别从裂缝走向、裂缝产生的部位、裂缝产生的面板分序和产生时间揭示了面板裂缝的特点和规律,总结了混凝土力学、抗冻设计指标、水胶比、用水量、原材料、坍落度、养护方式和垫层处理工艺等技术参数对其影响。分析了裂缝产生成因,包括:不均匀沉降和约束过大导致的结构性裂缝;收缩变形、水化温升和环境温差导致的温度裂缝,以及施工工艺不当造成混凝土质量波动和干缩裂缝等。从减少结构性裂缝、提升混凝土性能和强化保温保湿措施等方面总结了防裂技术进展。
高珊[2](2021)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统计分析及渗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具有建筑工程造价少、工程量相对较小、对地质条件适应好、施工比较方便、坝体稳定性较好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水电工程中。面板和防渗帷幕是面板堆石坝重要的防渗结构,只有整个防渗体系发挥作用时,才能保证坝体的渗流稳定性。但面板堆石坝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主要集中在面板由于温度应力、干缩应力、坝体变形等原因引起的大量裂缝,以及防渗帷幕劣化,导致坝体和坝基发生渗漏,威胁大坝的安全。因此,研究面板堆石坝的面板裂缝以及在异常工况下的渗流特性对确保坝体稳定与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及数值计算对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及异常工况下的渗流特性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国内外的面板堆石坝面板开裂的案例进行统计,对面板开裂原因、开裂阶段和开裂位置进行了分析。当大坝的防渗结构出现异常时,就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渗流控制。(2)结合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的统计案例,建立了面板裂缝等效连续介质方法。将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小尺寸分区块等效方法相结合,计算坝区三维渗流场,再通过对坝区渗流量的对比,确定区块的大小。采用小尺寸区块等效方法研究混凝面板中大量分布且不均匀的裂缝的渗流场,获得相应的水头分布和渗流特征,包括浸润线,最大水力梯度和渗流量。通过对比分析面板整体等效方法和面板小尺寸分区块等效方法,验证了小尺寸区块等效连续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基于等效连续介质方法对面板堆石坝渗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实际工程进行了三维渗流有限元数值模拟,定量和系统地分析和对比了在面板不同位置开裂和防渗帷幕不同程度劣化工况下的渗流场和渗流特征。
方超磊[3](2021)在《高面板堆石坝抗挤压破坏的工程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由于有良好的适应性、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在我国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筑坝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施工机械的改进,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筑坝高度也在不断增加。近期修建的面板堆石坝出现了面板挤压破坏的问题,限制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文以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为工程背景,选取面板挤压破坏典型年资料,分析了面板挤压破坏可能出现的区域及原因。针对面板实测资料挤压破损的可能性原因,结合多体非线性接触的接触转动效应原理,进行有限元子结构数值模拟计算。最后根据面板挤压破损的原因,提出了面板抗挤压破损的工程措施:一种措施是设置软缝吸收运行期面板间挤压应力;另一种措施是面板表面设置混凝土保温层和涂刷放射隔热材料,控制和减少混凝土温度和干缩徐变裂缝。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的面板挤压破损典型年资料,分析面板挤压破坏出现的区域和可能原因。(2)对实测数据面板挤压破坏的可能性原因,引入多体非线性接触的接触转动效应原理,通过有限元子结构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面板挤压的原因。(3)根据面板挤压破损原因,提出在面板间垂直缝填入软缝材料的工程措施。对软缝材料受到强挤压应力发生材料硬化,引入双线性模型。通过对比计算,分析河床中央面板垂直缝填入软缝材料对减少面板挤压应力的效果。(4)对面板在运行期和施工期都可能出现的温度和干缩徐变裂缝情况,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施工期面板裂缝可能出现的区域及影响,对面板施工期设置混凝土保温层进行对比计算,分析设置混凝土保温层对面板裂缝的影响,并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张猛,朱锦杰[4](2020)在《面板堆石坝面板实测应变应力性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研究国内已投入运行的20多座典型面板堆石坝面板实测混凝土热膨胀系数、应变、应力以及钢筋应力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量值范围,得出了混凝土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骨料的关系、面板应变应力的可能影响因素及合理的量值范围。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了可能导致面板破坏的应变应力警戒值,可供面板堆石坝工程参考。
普洪嵩[5](2020)在《高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规律及面板挤压破坏机理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外建成一批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部分面板堆石坝出现坝体变形较大、面板挤压破损、面板与垫层料间脱空、坝体渗漏量偏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的实测资料,分析坝体的应力应变规律,设计试验方案研究不同的坝体填筑方式对面板脱空规模的影响,然后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面板堆石坝坝体整体结构应力分布和变形进行了精细化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分析坝体应力应变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混凝土面板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建立了面板的有限元子结构模型,分析得到面板及其压性缝处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对面板接缝进行模拟,分析不同的接缝方案条件下其应力状况的改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措施的建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蓄水期坝轴向水平位移呈现出由两岸向河谷中间挤压的趋势,竖向沉降的最大值发生在坝体中部;面板坝轴向挤压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坝体中央位置并向两岸逐渐减小;左、右岸坡坝顶处出现了拉应力,该处混凝土面板以张拉为主。2.上、下游堆石模量差较大时,可导致上、下游堆石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协调性较差。扩大上游质量较好的堆石区的范围对减小面板堆石坝坝体上、下游变形有利,能减少沿坝轴向产生的挤压应力;增大下游软岩区堆石的模量可有效减小上、下游堆石区的不均匀沉降,表明提高软岩料强度能防止坝体产生过大变形。3.扩大上游堆石区和提高下游软岩料强度可避免坝体产生较大位移,从而使得面板的挠度减小,有利于改善面板的应力状况,并有助于减小面板与垫层料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面板垂直缝的挤压或张拉应力。4.坝体内部堆石体的变形导致的坝体的坝轴向水平位移和顺河向水平位移均可造成面板发生较大的挤压应力。面板在纵向接缝处存在接触转动挤压效应,并在接缝两侧附近的面板表面处产生应力集中效应,是导致面板发生挤压破坏的主要原因。5.度汛—平起施工方案减少了施工断面的垂直高差,使得坝体变形相对均匀,减少了不均匀沉降和面板脱空深度,有利于坝体结构的稳定及防止面板发生较大的结构破坏。6.面板接缝处填塞柔性材料可吸收挤压变形能,面板垂直缝面的中、上部挤压位移较大,是应力集中及易发生挤压破坏的部位,实际工程中接缝面间可采用上软下硬的垂直缝形式,以削弱坝体变形产生的面板挤压破坏作用。
罗井伦[6](2013)在《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堆石坝面板破损分析》文中认为针对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在多次检查中发生局部破损的现象,分析面板裂缝发展情况和面板破损情况,认为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堆石坝面板发生的破损属局部问题,不影响大坝整体安全。分析面板破损的原因,指出坝体沉降变形及温度膨胀是导致面板多次发生破损的重要因素。提出以下针对面板破损的处理措施:优化面板设计算法,降低沉降形变影响,降低温度膨胀影响,以及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蒋国澄,徐泽平[7](2009)在《国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综述——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总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综合论述了现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主要技术进展。重点讨论了21世纪以来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对本次会议收到的相关论文进行介绍与评述,并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张宗亮[8](2008)在《超高面板堆石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坝安全是水利水电工程关注的焦点。对于超高面板堆石坝而言,从现场监测数据出发,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来监控大坝的基本性状是保证大坝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监测项目和监测数目的庞杂,加之大坝基本信息的复杂性,如何对海量监测数据和复杂信息进行管理,进而通过对监测信息分析来评价和预测大坝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目前超高面板堆石坝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信息管理系统理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反馈分析方法等,构建了超高面板堆石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并在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工程中进行了具体应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超高面板堆石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系统的总体框架和数据流程,并就系统开发的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探讨;(2)研究了超高面板堆石坝海量监测数据与复杂信息的管理方法,采用基于虚拟现实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并将海量监测数据和复杂信息与三维模型进行关联,提出了复杂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方法;(3)研究了超高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的统计模型、灰色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建立了面板堆石坝安全评价和预测的基本方法;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构建了采用数据挖掘理论进行安全监测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的基本框架;(4)研究了超高面板堆石坝的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采用基于神经网络和演化算法的反馈分析方法,建立了坝体变形的安全分析方法;提出了描述面板和坝体相互作用的接触算法和描述钢筋混凝土开裂行为的分离非线性模型,建立了面板结构的安全分析方法。(5)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开发了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系统。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系统已投入运行,该系统目前运行良好,对于指导大坝运行和监控大坝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段国定[9](2007)在《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规模较大、测点较多、监测对象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如何有效地管理、运用好这些监测信息,并反馈大坝的运行性状一直是大坝安全管理和评价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本文结合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以满足天生桥水电站大坝工程建设与设计和科学管理为目标,系统根据面板堆石坝的运行管理和安全监测资料管理过程而设计,针对运行监测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工作内容有: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对大坝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需求分析、对项目研发的效益和项目可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2.研究了系统开发的具体步骤和基本原则、确定了系统开发的目标。对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运行环境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收集和整理了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工程的基础信息数据、监测仪器、监测数据,并作了详细的分析和处理。设计了基于SQLServer2000的大坝安全监控数据库。4.在开发系统过程中充分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动态SQL语句、和基于组件的开发技术,大大提高开发效率、减小程序的长度,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对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控的实际运作情况及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系统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完成软件系统框架的构建,系统实现了大坝的所有安全监测项目的考证资料管理、原始监测数据管理、时程过程线绘制(分析)、环境监测量管理、监测数据的导入、监测成果数据管理等功能的设计、编码、和调试工作,并已通过初步验收。6.程序设计过程中分析了监测数据可视化和可视化数据检索的特点,并研究了不同的开发方法的利弊。实现了时程图的主附轴分离与附轴可选的功能,提高了程序的可操作性。
张宗亮[10](2007)在《超高堆石坝工程设计与技术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点阐述了坝高178 m的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工程实践、坝高261.5 m的糯扎渡心墙堆石坝工程设计和坝高310 m古水堆石坝技术方案,总结了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和糯扎渡心墙堆石坝工程设计特点与技术创新,提出了古水面板堆石坝技术方案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二、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面板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面板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裂缝现状、成因与防裂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混凝土面板裂缝现状 |
3 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设计、原材料及施工工艺 |
3.1 混凝土面板设计 |
3.2 原材料 |
3.3 施工工艺 |
4 混凝土面板裂缝成因分析 |
4.1 结构性裂缝 |
4.2 温度裂缝 |
4.3 施工工艺不当引起的裂缝 |
5 混凝土面板防裂技术 |
5.1 减少结构性裂缝 |
5.2 提升混凝土性能 |
5.3 强化保温保湿措施 |
6 结 语 |
(2)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统计分析及渗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面板开裂研究 |
1.2.2 渗流计算方法研究 |
1.2.3 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2 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统计分析及渗流控制 |
2.1 面板裂缝原因分析 |
2.2 面板裂缝案例统计 |
2.3 面板开裂渗流控制 |
2.3.1 渗流控制要求及方法 |
2.3.2 渗流控制基本措施 |
2.3.3 面板裂缝处理方法 |
2.3.4 面板抗裂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3 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渗流计算方法研究 |
3.1 渗流计算的基本理论 |
3.2 面板裂缝等效连续介质方法 |
3.3 工程算例 |
3.3.1 有限元模型 |
3.3.2 边界条件 |
3.3.3 计算工况 |
3.3.4 区块大小 |
3.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4.1 计算结果 |
3.4.2 确定区块 |
3.4.3 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等效连续介质方法面板堆石坝渗流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计算模型 |
4.2 计算方案 |
4.3 正常工况渗流分析 |
4.4 面板不同位置开裂渗流分析 |
4.4.1 计算结果 |
4.4.2 对比分析 |
4.5 防渗帷幕不同程度劣化渗流分析 |
4.5.1 计算结果 |
4.5.2 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面板堆石坝抗挤压破坏的工程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面板应力变形实测资料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大坝运行期面板破损情况简介 |
2.3 面板变形位移及应力监测资料分析 |
2.4 面板接缝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应变计算相关理论 |
3.1 堆石材料的本构模型 |
3.2 面板的设计及单元选择 |
3.3 接触面单元本构与接缝结构 |
3.4 有限元软件简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面板堆石坝中面板挤压破损原因分析 |
4.1 天生桥一级堆石坝面板挤压破损实测数据分析 |
4.2 基于有限元子结构计算的面板挤压破损机理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面板堆石坝中面板破损修复的工程措施计算分析 |
5.1 全硬方案施工期三维变形计算结果 |
5.2 软缝方案施工期三维变形计算结果 |
5.3 本章小章 |
第六章 高面板堆石坝中面板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
6.1 工程结构裂缝的基本概念 |
6.2 面板混凝土温度场分析理论 |
6.3 高面板堆石坝中面板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分析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面板堆石坝面板实测应变应力性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
1 面板混凝土热膨胀系数 |
2 面板混凝土综合应变 |
2.1 面板应变变化规律 |
2.2 面板应变分布特点及量值范围 |
3 面板混凝土应力 |
3.1 面板混凝土应力计算方法及参数取值 |
3.2 面板应力量值范围及对安全的影响 |
4 面板钢筋应力 |
5 结论 |
(5)高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规律及面板挤压破坏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1.2.1 工程案例分析 |
1.2.2 经验总结 |
1.2.3 变形协调理论研究 |
1.2.4 措施研究 |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实测资料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 |
2.2.1 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监测内容 |
2.2.2 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监测仪器布置 |
2.3 天生桥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
2.3.1 坝顶位移 |
2.3.2 下游坝面变形 |
2.3.3 坝体内部变形 |
2.3.4 面板变形及应力监测资料分析 |
2.4 天生桥面板堆石坝坝体沉降变形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坝体填筑方案对面板脱空影响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方案 |
3.3 试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
3.3.1 试验装置 |
3.3.2 试验材料 |
3.3.3 试验过程 |
3.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坝体变形规律影响因素研究 |
4.1 有限元法及ANSYS概述 |
4.2 面板堆石坝数值计算本构模型 |
4.3 邓肯——张E-B模型ANSYS二次开发 |
4.3.1 E-B模型二次开发计算程序的基本步骤 |
4.3.2 E-B模型二次开发计算程序 |
4.4 研究方案与计算模型 |
4.4.1 研究方案 |
4.4.2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参数 |
4.4.2.1 几何模型 |
4.4.2.2 材料参数 |
4.5 计算及结果分析 |
4.5.1 蓄水期坝体应力应变分析 |
4.5.2 坝体变形规律影响因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子结构有限元法的面板挤压破坏机理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
5.1 子结构有限元法概述 |
5.2 子结构的划分 |
5.3 面板挤压破坏机理研究现况 |
5.4 面板纵缝的接触转动挤压效应及作用原理 |
5.5 研究方案与计算模型 |
5.5.1 研究方案 |
5.5.2 面板子结构计算模型 |
5.6 各方案计算及结果分析 |
5.6.1 面板应力应变分析 |
5.6.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6.3 面板沿厚度方向应力分布 |
5.7 面板填缝措施研究 |
5.7.1 面板防止挤压破坏设计研究现况 |
5.7.2 研究方案 |
5.7.3 计算模型 |
5.8 填缝措施计算及结果分析 |
5.8.1 面板应力应变分析 |
5.8.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9 工程措施建议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堆石坝面板破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面板运行状况 |
2.1 裂缝发展情况 |
2.2 面板破损情况 |
3 面板破损原因分析 |
3.1 温度因素 |
3.2 变形影响 |
4 面板破损处理措施 |
4.1 优化面板设计算法 |
4.2 降低沉降形变影响 |
4.3 降低温度膨胀影响 |
4.4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
5 结语 |
(8)超高面板堆石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理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石坝的安全状况及安全监测 |
1.2 土石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高面板堆石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
2.2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3 系统数据流程及关键技术 |
2.4 小结 |
第三章 超高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海量数据处理与复杂信息管理 |
3.1 海量数据与复杂信息的管理 |
3.2 海量监测数据的预处理 |
3.3 海量数据与复杂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超高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分析评价与预测预报 |
4.1 安全监测分析评价与预测预报的统计模型 |
4.2 安全监测分析评价与预测预报的灰色理论模型 |
4.3 安全监测分析评价与预测预报的模糊理论模型 |
4.4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超高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分析方法 |
4.5 小结 |
第五章 超高面板堆石坝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 |
5.1 超高面板堆石坝坝体安全分析方法 |
5.2 超高面板堆石坝面板结构安全分析方法 |
5.3 小结 |
第六章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
6.1 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总体控制 |
6.2 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管理 |
6.3 大坝安全分析评价 |
6.4 大坝安全预测预报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坝安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况 |
1.2.2 国外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
1.3 研究范围及内容概述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总体需求 |
2.1.1 系统的总体需求 |
2.1.2 系统对监测数据处理成果整编需求 |
2.2 系统目标及最终成果 |
2.3 系统开发原则 |
2.4 系统总体结构和流程 |
2.4.1 系统总体结构 |
2.4.2 系统数据流程 |
2.5 系统界面设计 |
2.5.1 用户特性分析 |
2.5.2 用户工作分析 |
2.5.3 用户界面的任务和工作设计 |
2.6 项目效益分析 |
2.6.1 经济效益分析 |
2.6.2 社会效益分析 |
2.6.3 应用前景分析 |
2.7 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
第三章 系统开发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 |
3.1 主要技术简介 |
3.2 开发平台的选择 |
3.2.1 开发语言的选择 |
3.2.2 Powerbuilder简介 |
3.2.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3.3 动态SQL语句的应用 |
3.4 DDE技术的应用 |
3.5 用户对象的巧用 |
3.6 OCX控件的应用 |
第四章 系统运行环境的解决方案 |
4.1 实时监控管理 |
4.1.1 数据采集 |
4.1.2 监控平台参数设置 |
4.1.3 监控平台 |
4.1.4 在线分析 |
4.2 软件运行方式 |
4.3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4 系统安全性论证 |
第五章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系统性质 |
5.2 系统开发的具体步骤 |
5.3 数据库的设计 |
5.3.1 数据库设计的要求 |
5.3.2 数据库的结构 |
5.4 系统功能模块 |
5.5 系统功能简介 |
5.5.1 客户端应用程序流程 |
5.5.2 用户权限管理 |
5.5.3 工程基础信息概况 |
5.5.3.1 工程概况 |
5.5.3.2 工程技术参数 |
5.5.3.3 安全监测设计图 |
5.5.3.4 文档资料 |
5.5.4 观测仪器考证库管理 |
5.5.4.1 变形监测 |
5.5.4.2 渗流监测 |
5.5.4.3 压力(应力)监测 |
5.5.4.4 水文、气象监测 |
5.5.5 变形监测 |
5.5.5.1 坝体表面变形监测 |
5.5.5.2 坝体内部监测 |
5.5.5.3 砼面板变形监测 |
5.5.6 砼面板应力应变观测 |
5.5.6.1 应变计组 |
5.5.6.2 钢筋应力计 |
5.5.6.3 无应力计 |
5.5.6.4 温度计 |
5.5.7 渗流监测 |
5.5.7.1 渗流监测目的 |
5.5.7.2 渗流监测内容 |
5.5.7.3 渗流监测设施和部位 |
5.5.8 水文气象观测 |
5.5.9 安全监测指标及数据分析管理 |
5.5.10 预警与健康诊断 |
5.5.11 观测成果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超高堆石坝工程设计与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 |
1.1 工程概况 |
1.2 主要设计特点和技术创新 |
(1) 坝型选择恰当 |
(2) 应用软岩填筑坝体 |
(3) 优良的垫层料级配 |
(4) 采用有自愈功能的周边缝止水系统 |
(5) 分期填筑、分期蓄水 |
(6) 独特、系统的监测设计 |
(7) 坝基面设置0.3H条带 |
1.3 工程运行实践 |
2 糯扎渡心墙堆石坝 |
2.1 工程概况 |
2.2 主要技术创新成果 |
(1) 最大坝高 |
(2) 防渗土料掺合 |
(3) 坝剖面优化 |
(4) 坝料分区 |
(5) 静力本构模型 |
(6) 水力劈裂发生的物理机制 |
(7) 接触面试验研究 |
(8) 坝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
(9) 动力本构模型 |
(10) 动态分布系数 |
(11) 渗流计算分析方法 |
3 古水堆石坝方案 |
3.1 工程概况 |
3.2 心墙堆石坝方案 |
3.3 面板堆石坝方案研究 |
4 设计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
四、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面板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裂缝现状、成因与防裂技术进展[J]. 吕兴栋,李家正.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11)
- [2]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统计分析及渗流数值模拟研究[D]. 高珊.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高面板堆石坝抗挤压破坏的工程措施研究[D]. 方超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面板堆石坝面板实测应变应力性态研究[J]. 张猛,朱锦杰. 水力发电, 2020(12)
- [5]高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规律及面板挤压破坏机理分析[D]. 普洪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堆石坝面板破损分析[J]. 罗井伦.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3(06)
- [7]国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综述——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总报告[A]. 蒋国澄,徐泽平. 现代堆石坝技术进展:2009——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8]超高面板堆石坝监测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理论方法研究[D]. 张宗亮. 天津大学, 2008(08)
- [9]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 段国定.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10]超高堆石坝工程设计与技术创新[J]. 张宗亮. 岩土工程学报, 2007(08)
标签:天生桥论文;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论文; 混凝土裂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