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肖赛玥[1](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指出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田韶东[2](2021)在《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阵地软实力建设包括职工文体活动、职工培训和职工文体协会三块内容。三大板块三位一体,互相协作,共同唱响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篇章。
梁琳[3](2021)在《四川省总工会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配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张安敏[4](2020)在《努力打造新时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职工文化》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来形容当今世界形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国内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反映在工人文化宫建设方面,即如何在新媒体冲击下,积极借助新媒体的媒介作用,努力打造新时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职工文化,为构建和谐美丽新龙岩做出积极贡献。
金哲昊[5](2020)在《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所在西安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也逐步受到重视。本篇论文的选题也正是来自于笔者跟随导师组织的教学团队对西安市历史建筑进行的普查与调研工作,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作为其中一个较为特殊、较受关注的类型,就这样走进了笔者的视野。“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56项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工程,最终实施的150项工程中有17项落户西安市,这个数字在全国的城市里排在首位,催生了西安各行业工人队伍的蓬勃发展。为满足职工队伍的思想教育、技术交流以及文体娱乐的需求,市总工会于1958年在市区范围内工厂、企业、单位等职工集中的地区统一部署了八个市属工人俱乐部,在建成至今的60年里,它们历经了初期的热火朝天、后期的日渐式微之后,如今的经营已普遍举步维艰。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初八个工人俱乐部的其中三座已经拆除了原有的建筑,剩余五座的主要的活动场地也或出租或闲置,被废弃在城市和历史的角落,布满灰尘,不复往日的辉煌。本篇论文以现存的五个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为研究对象,以其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为研究内容,首先通过文献查找、收集,了解工人文化宫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的建筑空间功能与社会职能,以及它最急需保护的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再通过对这些工人文化宫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的梳理,以及对现状详实的调研与记录,作为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相关研究的基础;最后结合相关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与经验,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使其重获新生的适应性再利用的方式。笔者希望本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对于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的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一些物质层面的指导,更希望为全国范围内更多的工人文化宫未来的再利用提供参考价值,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宋昶[6](2018)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公益功能恢复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现实意义来讲,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也是我国工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工人文化宫(工会文体场馆)是工人学校和乐园,经过多年建设,上海工人文化宫在贯彻工会工作总体思路,联系广大职工群众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曾经辉煌的上海工人文化宫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出现大量出租、偏离主责主业、削弱公益注重效益等问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工人文化宫要纳入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职工群众公益性文化服务,只有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上海工人文化宫从文化功能失位、缺位状况下成功复位,推动工人文化宫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上海工人文化宫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求,开展公益化复位系列工作,进行退租还文、完善功能、公益转型工作。由于不少工会文体场馆没有定性为公益一类,财政经费没有保障,清理出租后人员工资、日常运维难以为继。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要求,需进一步明确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明确财政经费投入,为工人文化宫提供公益服务创造条件、落实保障;明确保护工人文化宫品牌,保持工人文化宫的单独建制。如何破解难题?笔者通过调研上海工人文化宫中得到启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文件,提出推动当地政府将上海工人文化宫划入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由政府提供财政经费,解决工人文化宫人员和运维费用,并将建设、维修、管理资金等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推动转型公益、创新发展,清理、清退不符合公共、公益和工会建设,不符合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要求的出租项目;推动融合发展,在坚持工人文化宫建设的同时,加强与政府公共文化体育单位的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强化工人文化宫的地区核心辐射作用,引领并带动区域内开发区、楼宇、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宫公益化复位并非工会一家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文化、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下,才能取得成效。
孙倩云[7](2018)在《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黑龙江省经济也处于传统产业集中型与发展新动能、新增长领域互相交错的关键转型期。黑龙江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机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大庆油田持续减产、龙煤集团艰难改革、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工人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这些振兴龙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对我省职工的思想状况和精神文化权益产生巨大冲击,黑龙江省总工会开展职工宣传教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黑龙江省总工会开展职工宣传教育工作实际出发,分析当前黑龙江省总工会开展职工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责权分配失衡、工作人员选配不合理、“互联网+”工作实践不足、文化宫公益文化功能缺失等问题;从组织模式滞后、干部选拔机制不完善、工作方法不科学三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深化组织改革、优化选人用人制度、创新工会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对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提出对策性意见。
刘辉[8](2018)在《围绕主责主业 服务职工群众 推进工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创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南京市总工会的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以中央和省、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总党组、书记处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资产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全国工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和全总、省总工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资产工作系列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会资产工作的职责定位,完善工会资产监管体制机制,以增强工会资产公益性服务性为主线,推进工会资产工作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绩。
徐国钧[9](2015)在《工人俱乐部的时代特征和职能》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形势下,如何强化职工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笔笔者经过大量走访、充分调研后认为,尝试"协会制",成立工会俱乐部协会,指导、组织基层工会开展职工教育、文艺、体育、娱乐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赵蕊[10](2015)在《深圳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活动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文中认为企事业单位越来越注重单位精神文化建设,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就是举办各类职工文体活动,这对于促进单位和职工发展、增强其凝聚力、改善人文环境、提高职工精神面貌、构建和谐单位等方面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随着文化建设在单位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很多单位开始将它作为未来单位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基于单位文化建设的目的,设计了深圳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活动管理系统。首先在引言部分简短介绍了研究的一些背景资料,概述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同类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项目研究的几点重要之处及其意义,阐述了论文包括的几大块内容以及本人在其中做的主要工作。在业务分析当中,对系统的业务进行详细的描述,针对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问题进行概述,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改造,并且对本系统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功能分析当中,针对系统的角色、用例等进行分析,对系统的主要功能,例如活动审批管理功能、活动策划管理功能、活动场馆管理功能、活动物资管理功能、活动信息管理功能、财务信息管理功能以及系统管理这七大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用UML建模绘制出功能包图;在数据分析当中,对系统核心功能模块的主要数据、数据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类图和数据库表结构对数据库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一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进一步的工作。
二、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工培训、职工文体活动为职工文体协会储备人才 |
二、文体协会反哺职工培训 |
三、职工文体协会为文体活动造血 |
四、职工文体协会在送文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
五、开展职工文体协会交流活动[2] |
(一)纵深挺进 |
(二)横向拓宽 |
(三)纵横交贯 |
(4)努力打造新时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职工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挥新媒体积极作用,与传统形式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 |
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借势借力,积极发挥工人文化宫在职工文化主战场的作用,打造成新时代的新型“学校与乐园” |
三、认真做好线上文化活动,在新媒体介入的创新活动中,应紧紧围绕党和工会的中心工作,结合自身的特点,立足新起点,寻求新突破 |
四、区工人文化宫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与时俱进,通过线上线下文化活动,服务区总工会的中心工作 |
(5)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 |
1.3.2 对工人文化宫的研究 |
1.3.3 对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目标 |
1.4.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路线 |
2 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建设背景研究 |
2.1 序言 |
2.2 工人俱乐部、工人文化宫的诞生 |
2.2.1 社会背景 |
2.2.2 建筑背景 |
2.3 西安市总工会的成立及其下属工人俱乐部建设 |
2.3.1 社会背景 |
2.3.2 规划与选址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形基础信息 |
3.1 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的发展概况: |
3.1.1 1958-1983:百花齐放,热火朝天 |
3.1.2 1984-2000:改革开放,保障消失;面对挑战,日渐式微 |
3.1.3 2000年以后:风雨飘摇,七零八落 |
3.2 详细建筑信息发展历程与演变 |
3.2.1 城区工人文化宫 |
3.2.2 环城西路工人文化宫 |
3.2.3 边家村工人文化宫 |
3.2.4 纺织城工人文化宫 |
3.2.5 土门工人文化宫 |
3.2.6 小寨工人文化宫(已拆除原建筑) |
3.2.7 胡家庙工人文化宫(已拆除原建筑) |
3.2.8 韩森寨工人俱乐部(已不存) |
3.3 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基础信息研究: |
3.3.1 建筑特征 |
3.3.2 改扩建历史 |
3.4 建筑的保存现状 |
3.4.1 保存良好:环西、边家村 |
3.4.2 保存一般:纺织城 |
3.4.3 保存较差:土门、城区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的相关分析 |
4.1 工人文化宫面临的主要困境 |
4.1.1 时代与社会: |
4.1.2 管理与体制: |
4.1.3 建筑物质环境 |
4.2 工人文化宫建筑空间的意义表征 |
4.2.1 政治象征意义:工人主体地位 |
4.2.2 经济意义:市场经济与资本破坏 |
4.2.3 社会意义:从在家到失家 |
4.3 西安市工人文化宫的保护价值 |
4.3.1 物质空间层面 |
4.3.2 精神空间层面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的保护措施 |
5.1 工人文化宫建筑保护的原则 |
5.1.1 保护措施应分级分类 |
5.2 工人文化宫建筑的保护措施 |
5.2.1 工人文化宫的外部修缮 |
5.2.2 工人文化宫的内部修缮 |
5.2.3 工人文化宫的结构改造 |
5.3 本章小结 |
6 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方式 |
6.1 建筑遗产视角下的工人文化宫建筑适应性再利用 |
6.1.1 建筑遗产再利用在国内外法规文件中的发展以及相关理念与方法 |
6.1.2 建筑遗产视角下的工人文化宫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原则 |
6.2 公共文化体系下的工人文化宫发展趋势 |
6.2.1 新时代下对工人文化宫的要求:保持公益职能,回归主责主业 |
6.2.2 新时代下工人文化宫发展趋势:新址新建 |
6.2.3 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发展之路探讨 |
6.3 工人文化宫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相关措施 |
6.3.1 功能:延续与置换 |
6.3.2 立面:修复与重构 |
6.3.3 空间:改建与扩建 |
6.3.4 设备更新 |
6.4 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方式 |
6.4.1 边家村工人文化宫 |
6.4.2 环城西路工人文化宫 |
6.4.3 城区工人文化宫 |
6.4.4 土门工人文化宫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城区工人文化宫平面图 |
附录2:环城西路工人文化宫平面图 |
附录3:边家村工人文化宫平面图 |
附录4:关于修建工人俱乐部的情况报告(节选) |
致谢 |
(6)上海工人文化宫公益功能恢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四、简要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可能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工人文化宫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格局 |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和特征 |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 |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征 |
二、工人文化宫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性 |
(一)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是工人文化宫主责主业 |
(二)职工文化是提升城市软实力重要因素 |
(三)工人文化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 |
(四)资源整合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 |
三、工人文化宫建设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途径 |
(一)构建职工文化服务体系 |
(二)彰显上海“海派文化”特色 |
(三)形成社会化推进职工文化服务格局 |
(四)加强职工文化服务与文广系统合作对接 |
第二章 上海工人文化宫功能规范性分析 |
一、公益性复位定位 |
二、公益性复位目标 |
三、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分析 |
四、发挥职工文化阵地作用,形成公益化运作模式 |
第三章 上海工人文化宫公益性现状分析 |
一、上海工会文体场馆发展过程简要回顾 |
二、公益定性分析 |
三、“公”馆“私”化状况分析 |
四、文化功能较为传统单一 |
第四章 上海工人文化宫公益性复位原因 |
一、按照基本性、均等性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二、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提供保障等方面发挥工人文化宫积极作用 |
三、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
四、发挥辐射带动区域职工文化功能 |
五、打造文化服务品牌 |
六、提供公共文化配送服务 |
第五章 上海工人文化宫公益性复位难题和困境 |
一、公益定性不明晰 |
二、管理机制存在弊端 |
三、人才缺乏 |
四、经费严重短缺 |
第六章 上海工人文化宫公益性复位对策建议 |
一、坚持公益性发展方向 |
二、健全政策制度 |
三、增强文化辐射力 |
四、实现公益性和市场性协同发展 |
五、强化监督管理 |
六、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七、形成“五化”运作模式与“五维”创新方法 |
八、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优化工人文化宫功能建设 |
(一)创新观念,明确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定位 |
(二)再造工人文化宫公共文化空间 |
(三)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方式 |
(四)构建工人文化宫建设长效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件:上海工人文化宫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7)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选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选题研究的思路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工会及工会职能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工会的内涵 |
二、工会职能的界定 |
三、工会职能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相关概念 |
一、工会宣传教育的基本概念 |
二、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 |
三、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典型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改革概况 |
一、优化组织构架 |
二、创新工作方式 |
三、打造“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格局 |
第二节 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
一、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历史发展 |
二、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现状 |
第三节 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责权分配失衡 |
二、工作人员选配不合理 |
三、“互联网+”工作实践不足 |
四、文化宫公益文化功能缺失 |
第四节 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
一、组织模式滞后 |
二、干部选拔机制不完善 |
三、工作方法不科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一节 深化工会组织改革 |
一、改革机构设置 |
二、改革领导设置 |
三、充实基层力量 |
四、推进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
第二节 优化选人用人制度 |
一、优化人才选拔机制 |
二、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
三、完善工会干部培训体系 |
第三节 创新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
一、改革创新工会工作运行机制 |
二、发挥“互联网+”普惠服务职工模式优势 |
三、建立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围绕主责主业 服务职工群众 推进工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围绕主业, 充分发挥工会资产服务职工效能 |
二、创新载体, 全面构建普惠服务职工工作体系 |
三、系统谋划, 不断加大职工服务阵地建设力度 |
四、强化监管, 确保工会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 |
(10)深圳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活动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同类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与重要性 |
1.4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业务分析 |
2.1 业务描述 |
2.1.1 组织结构分析 |
2.1.2 业务问题概述 |
2.2 原有业务流程分析 |
2.3 业务流程再造 |
2.4 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功能分析 |
3.1 角色分析 |
3.2 系统用例分析 |
3.2.1 总体用例分析 |
3.2.2 子用例分析 |
3.3 系统的功能包图 |
3.3.1 总体功能包图分析 |
3.3.2 子功能包图分析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4.1 功能数据分析 |
4.1.1 活动审批管理功能缩略图 |
4.1.2 活动策划管理功能缩略图 |
4.1.3 活动场馆管理功能缩略图 |
4.1.4 活动物资管理功能缩略图 |
4.1.5 活动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缩略图 |
4.1.6 财务信息管理功能缩略图 |
4.1.7 系统管理功能缩略图 |
4.2 实体类关系分析 |
4.3 数据库表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2]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J]. 田韶东.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9)
- [3]四川省总工会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配的问题研究[D]. 梁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努力打造新时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职工文化[J]. 张安敏. 文化产业, 2020(34)
- [5]西安市市属工人文化宫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D]. 金哲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上海工人文化宫公益功能恢复问题研究[D]. 宋昶.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7]黑龙江省总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倩云.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8]围绕主责主业 服务职工群众 推进工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创新发展[J]. 刘辉. 中国工会财会, 2018(01)
- [9]工人俱乐部的时代特征和职能[J]. 徐国钧. 大众文艺, 2015(15)
- [10]深圳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活动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 赵蕊. 云南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