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一氧化碳与肝硬化大鼠高动力循环的关系

血浆一氧化碳与肝硬化大鼠高动力循环的关系

一、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carbon monoxide and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of cirrhoticrats(论文文献综述)

宋丽秀,陈卫刚,郑勇,张宁,齐翠花[1](2014)在《内源性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体系及一氧化碳/血红素合酶体系对大鼠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内源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体系及一氧化碳(carbonic oxide,CO)/血红素合酶(heme oxygenase,HO-1)体系对肝硬化大鼠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探讨NO/NOS体系及CO/HO-1体系在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 C组)、正常对照+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锌原卟啉-Ⅸ(Znpp-Ⅸ)组(NC+LNAME+ZnPP-Ⅸ组)、肝硬化模型组(CIRM组)、肝硬化模型+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锌原卟啉-Ⅸ(Znpp-Ⅸ)组(CIRM+LNAME+ZnPP-Ⅸ组).均用插管法测定门静脉压力,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中NO含量,联二亚硫酸盐还原法测定血浆CO含量,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中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e N O 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 duc i b l e nitricoxide synthase,iNOS)及HO-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NC组相比,CIRM组血浆NO、CO含量明显升高(160.12μmol/L±4.18μmol/L,111.12μmol/L±2.26μmol/L vs 81.11μmol/L±2.91μmol/L,70.51μmol/L±3.10μmol/L,均P<0.01),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16.08 mmHg±1.16 mmHg vs 9.85 mmHg±1.10 mmHg,P<0.01),肝组织中iNOS及HO-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165.69±1.17,155.79±1.29 vs 135.22±0.54,125.44±0.94,均P<0.01),但eNOS在肝组织的表达却明显降低(118.65±1.29 vs 160.77±2.12,P<0.01),而NC+L-NAME+ZnPP-Ⅸ组NO、CO含量则明显降低(52.06μmol/L±3.17μmol/L,52.51μmol/L±2.63μmol/L,均P<0.01),门静脉压力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中eNOS、iNOS及HO-1蛋白含量亦明显降低(130.83±1.57,120.81±1.47,111.03±1.45,均P<0.01);与CIRM组相比,CIRM+L-NAME+ZnPP-Ⅸ组血浆NO、CO含量明显降低(100.24μmol/L±3.80μmol/L,83.73μmol/L±1.78μmol/L,均P<0.01),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14.13 mmHg±0.56 mmHg,P<0.01),肝组织中eNOS、iNOS及HO-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87.50±1.07,150.66±1.42,139.88±1.73,均P<0.01).结论:NO、CO作为新型气体信号分子,与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而NO、CO抑制剂的干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内源性NO/NOS体系及CO/HO-1体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李文娟,郑勇[2](2013)在《内源性硫化氢对实验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的相互作用》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硫化氢(H2S)对实验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影响及H2S与一氧化氮(NO)的相互作用。方法: 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组、肝硬化+炔丙基甘氨酸(PPG)组、肝硬化+硫氢化钠(NaHS)组和正常组4组,每组8只。肝硬化组、肝硬化+PPG组及肝硬化+NaHS组大鼠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法制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造模结束第2天,肝硬化+ PPG组大鼠腹腔注射PPG 30 mg/(kg.d),肝硬化+NaHS组大鼠腹腔注射NaHS 56 μmol/(kg.d),肝硬化组及正常组大鼠腹腔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给药干预1周后,测定各组大鼠门静脉压力(PVP)、大鼠门静脉血浆H2S、NO含量。结果: 实验结束,经病理学观察证实肝硬化大鼠模型制备成功,PVP均大于11.80 mmHg,显示门静脉高压形成。肝硬化组、肝硬化+PPG组和肝硬化+ NaHS组PVP和门静脉血浆NO含量均高于正常组,门静脉血浆H2S含量均低于正常组(P<0.05)。肝硬化+PPG组PVP和门静脉血浆NO含量高于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浆H2S含量低于肝硬化组;肝硬化+ NaHS组PVP和门静脉血浆NO含量低于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浆H2S含量高于肝硬化组(P<0.05)。结论: 内源性H2S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发挥保护性调节作用。内源性H2S与NO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中可能呈现相互的负性调节作用,共同参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的调控机制。

孙晓宇[3](2013)在《奥曲肽降门脉压及其空肠促吸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乙型肝炎是肝硬化主要病因,我国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感染者众多,每年新发肝硬化者超过百万。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肝硬化多种并发症发生的根源及主要致死原因。对PH进行积极有效防治是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se, 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系统在肝硬化中晚期可加重PH程度,促多组织器官的进行性病变,加速肝硬化进程,我们曾通过肝硬化PH大鼠研究模型得到了证实。但目前对HO/CO系统在肝硬化PH时期作用临床研究较少,我们曾发现肝硬化PH患者血中可反映HO/CO系统水平的碳氧血红蛋白指标升高,本研究拟通过临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揭示该系统对PH患者伴多种并发症及对各脏器作用影响。奥曲肽(Octreotide,OCT)是公认的理想降门脉压药物,但其降压机制尚不清楚。因OCT可收缩内脏血管,降门脉血流达降压作用,而内源性CO维持PH的机理之一为扩张内脏血管,故推测OCT可能通过影响HO/CO系统而起到降压作用。本实验对OCT通过HO/CO系统降门脉压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证实HO/CO系统的关键作用。由上述实验并结合既往研究基础证明了HO/CO系统在肝硬化PH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OCT可通过抑制该系统表达而起到降低门脉压目的。结合OCT众多药物优点,若能实现其口服降压治疗,有利于解决PH防治的难题。但蛋白多肽类物质OCT,虽可抵抗胃肠道中酸或酶降解,但分子量大,脂溶性差,受肠肝首过效应及肠道吸收屏障影响,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目前通过改变OCT的化学结构或加入促吸收剂等方法,实验结果均并不理想,且未研究PH病理情况下OCT吸收机制及促吸收研究。我们考虑直接研究影响OCT吸收的首过效应的因素,可能更有利于发现OCT促吸收策略。因在PH状态下门体静脉分流形成,侧支循环的建立及肝功异常等诸多因素,肝首过效应对OCT口服吸收影响较小,而肠首过效应影响可能更为显着。我们通过对主要的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耐药相关蛋白2和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3A4进行研究,揭示OCT肠首过效应机制,及探及在肝硬化PH情况下,上述转运蛋白及代谢酶的变化对OCT肠道吸收影响,拟寻求实现OCT口服降压策略。此外对PH状态下寡肽类转运蛋白PepT1对OCT的作用做了初步研究,寻求该病理状态下的OCT直接转运蛋白。本研究旨在通过基础及临床多角度揭示HO/CO系统在肝硬化PH时期重要作用,了解在该系统介导下的OCT降门脉压机制,并明确OCT肠道吸收障碍机理,为提高OCT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有效方法及途径,有利于实现其口服降压治疗,同时为OCT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研究第一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影响第二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探讨第二部分肠道转运蛋白及代谢酶对奥曲肽肠吸收的影响第三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状态下奥曲肽空肠促吸收及降门脉压研究第一部分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研究第一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影响目的:分析乙肝后肝硬化(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HBC)伴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患者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 COHb)水平及其在肝硬化常见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并发症时的水平差异,并了解其与HE分期等的关系,揭示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 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系统对PH患者伴多种并发症及对各脏器的作用影响。方法:根据排除及诊断标准,68例入院治疗的HBC伴HE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纳入本研究入选标准(H组);除外了重要器官异常的急诊室患者(血气分析等所有检查数据均在正常范围以内)作为对照组(N组),共2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检查,收集COHb、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oxygen, PaO2)、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aO2)等检测数据,对患者进行HE分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肾综合征(hepatic renal syndrom, HRS)、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低氧血症等诊断分析。比较HE患者COHb水平变化,伴不同PH并发症时COHb水平差异及分析COHb水平与HE分期、PaO2及SaO2关系。结果1. H组患者COHb水平较N组明显升高((2.102±1.021)%vs.(0.983±0.231)%,p=0.000),COHb水平与HE分期呈正相关(p=0.003,rS=0.358)。2. HE伴HRS患者COHb水平较未发生HRS者明显降低((1.981±1.020)%vs.(2.502±1.073)%,p=0.029);COHb水平在患者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SBP中无差异(p>0.05)。3. HE患者COHb水平与PaO2呈负相关(P=0.006, r=-0.336),与SaO2无关(P=0.576, r=-0.072)。HE患者达到低氧血症标准时,COHb水平升高((2.72±0.362)%vs.(1.93±0.242)%,p=0.012)。结论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期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对该时期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第二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探讨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se, 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系统介导下的奥曲肽(Octreotide, OCT)降门脉压机制,并进一步证实在肝硬化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阶段HO/CO系统的关键作用。方法:将34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10只,肝硬化门脉高压组(PH组)12只及奥曲肽组(OCT组)12只。大鼠肝硬化PH模型采用胆总管结扎方法。术后4周,OCT及PH组制模完成,前者予OCT腹腔注射(100μg/kg/d,日2次)3天,PH组及Sham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禁食水24h,对三组大鼠进行门静脉压力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血、取肝,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HE染色对肝脏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观察大鼠肝脏HO-1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对比ALT和AST值,PH组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1);OCT组较PH组明显下降(p﹤0.01),但较Sham组升高(p﹤0.05)。2.大鼠肝脏HE染色结果显示PH组肝小叶结构紊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侵润,见多个假小叶,小叶间胆管增生明显。OCT组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PH组明显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p﹤0.05),但较Sham组程度重(p<0.05)。3.大鼠门脉压力比较,PH组较Sham组明显升高((18.52±1.83)mmHg vs.(9.08±0.52)mmHg, p<0.01);OCT组(13.17±1.12mmHg)较PH组明显下降(p<0.05),但较SH组升高(p<0.05)。4.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结果显示HO-1蛋白表达, PH组较Sham组增高(p﹤0.01);OCT组表达较PH组显着减少,但较Sham组高(p﹤0.05)。应用RT-PCR方法对上述HO-1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进行了验证。结论1.奥曲肽可抑制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期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脏的表达,其对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进行调控可能是其降门脉压机制之一。2.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门脉高压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肠道转运蛋白及代谢酶对奥曲肽肠吸收的影响目的:研究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2, MRP2)及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3A4(cytochrome P4503A4, CYP3A4)与奥曲肽(Octreotide, OCT)肠吸收关系,并了解在肝硬化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状态下,P-gp、MRP2及CYP3A4变化对OCT肠吸收作用影响。方法1.运用Caco-2细胞转运模型,分别给予OCT(10μM)及加入P-gp抑制剂罗丹明123(1mM)或MRP2抑制剂丙磺舒(1mM)后(n=4),考察OCT在Caco-2细胞肠腔侧(apical side, AP)和基底侧(basolateral side, BL)双向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app)及渗透方向率(permeability directionrate, PDR);考察OCT药物浓度(1μM或50μM)对转运的影响。2.建立胆管结扎肝硬化PH大鼠模型,运用离体翻转肠实验,考察P-gp抑制剂维拉帕米(1mM)及MRP2抑制剂丙磺舒(1mM)对浆膜侧OCT浓度影响。正常大鼠分组(n=4):单独予OCT(A组);予维拉帕米+OCT(B组);予丙磺舒+OCT(C组);予维拉帕米及丙磺舒+OCT(D组),OCT浓度10μM。PH大鼠分组同上,对应设为A1组,B1组,C1组及D1组(n=4)。3.运用大鼠在体空肠灌流实验,考察抑制剂对血中OCT浓度影响情况。正常大鼠分组(n=4):予OCT(A组);予P-gp抑制剂维拉帕米+OCT(B组);予丙磺舒+OCT(C组);同时予维拉帕米及丙磺舒(D组)。PH大鼠分组同上,对应分组为A1组,B1组,C1组及D1组。给药浓度同翻转肠实验。4.制备正常及PH大鼠肠微粒体,考察CYP3A抑制剂酮康唑对OCT代谢影响。正常大鼠微粒体实验分组(n=6):予OCT(N+OCT组),予OCT+酮康唑(N+OCT+K组);PH大鼠微粒体实验分组同正常大鼠,对应地设为PH+OCT组,PH+OCT+K组;对照组:未加微粒体,仅予OCT孵育(OCT组)。OCT浓度100μM,酮康唑浓度10μM。5.人CYP3A4重组酶实验,在2.5mg/mL重组微粒体酶中加入OCL(100mM),考察不同孵育时间对OCT代谢影响,选择最佳孵育时间。孵育10min,考察不同CYP3A4蛋白浓度(1.25,2.5,5,10,20mg/mL)对OCT(100mM)代谢影响,选择最佳重组酶的蛋白浓度。根据最适重组酶的蛋白浓度和最适反应时间,将不同浓度OCT(20,50,100,200,400mM)加入孵育体系中,检测剩余OCT浓度,考察孵育体系中是否有代谢物生成。结果1. OCT在Caco-2细胞转运无浓度依赖性,10μM是考察P-gp、MRP2主动转运最适宜浓度,分别单独予P-gp和MRP2抑制剂,PDR均>1.5。正常组Papp(B-A)较Papp(A-B)明显升高(p<0.05),予P-gp及MRP2抑制剂后,抑制剂组Papp(A-B)均高于Papp(B-A)(p<0.05);各抑制剂组Papp(A-B)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在两种抑制剂联用情况下升高更为显着(p<0.01);合用两种抑制剂,Papp(A-B)高于单用一种抑制剂组(p<0.05),且Papp(B-A)低于正常组(p<0.01)。2.离体翻转肠实验,对比OCT浓度,D组在三组中最高(p<0.05),B组较C组升高(p<0.05),PH大鼠离体翻转肠实验提示上述相同结果,且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正常大鼠B,C和D组AUC值分别是A组的176.22%,151.39%和220.63%。PH大鼠B1,C1和D1组AUC值分别是A1组的151.82%,128.23%,和165.33%。A1组的AUC值是A组的21.54%。3.在体空肠灌流实验,对比OCT浓度,D组较其他三组升高(p<0.05),B组较C组升高(p<0.05),PH大鼠实验结果与之相同,且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B,C和D组AUC值分别是组A的521.08%,418.95%和618.40%。B1,C1和D1组AUC值分别是组A1的384.61%,236.28%和461.78%。A1组的AUC值是A组的96%。4.肠微粒体实验,PH+OCT组OCT浓度低于N+OCT组(p<0.05);予抑制剂酮康唑后,OCT浓度显着升高(N+OCT组<N+OCT+K组, PH+OCT组<PH+OCT+K组,p<0.01)。OCT组OCT浓度较N+OCT组及PH+OCT组升高(p<0.01),但较N+OCT+K组及PH+OCT+K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5.人重组CYP3A4酶实验,最佳孵育时间为10min,最佳重组酶CYP3A4蛋白浓度为2.5mg/mL。随着体系中加入OCT浓度降低,残余OCT量减少,孵育体系中可检测到小分子OCT代谢产物。结论奥曲肽是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及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3A4的底物,三者具有明显抑制奥曲肽肠吸收效应。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病理状态下,上述转运蛋白及代谢酶表达或活性升高,对OCT肠吸收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第三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状态下奥曲肽空肠促吸收及降门脉压研究目的:考察应用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2, MRP2)及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3A(4cytochrome P4503A4, CYP3A4)抑制剂后对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大鼠奥曲肽(Octreotide, OCT)肠吸收影响及降门脉压效果测定;了解PH状态下,寡肽转运蛋白PepT1变化对OCT肠吸收影响,期待寻求实现OCT口服用药的有效方法。方法1.建立胆管结扎肝硬化PH大鼠模型,进行在体吸收实验,观察加入P-gp,MRP2及CYP3A抑制剂后,大鼠肠吸收效果变化。正常大鼠分2组(n=4):OCT静脉给药及OCT十二指肠给药组;PH大鼠分组:OCT静脉给药组,OCT十二指肠给药组及OCT联合抑制剂(维拉帕米4.9mg/kg,丙磺舒300mg/kg,酮康唑5.3mg/kg)十二指肠给药组(n=4)。OCT十二指肠给药剂量1mg/kg,静脉给药剂量0.1mg/kg。给药后不同时间点于颈静脉取血,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2.正常大鼠分为2组,未加药物组(N组),予OCT组(N+OCT组);PH大鼠分3组,无药物组(PH组),予OCT组(PH+OCT组),及OCT+混合抑制剂组(抑制剂剂量同上),OCT给药剂量1mg/kg,日1次,连续给药3天,处死大鼠,取空肠,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空肠上皮P-gp,MRP2及CYP3A4蛋白和基因的表达。3.测压实验:正常大鼠不给药(N组),PH大鼠分为无药物组(PH组),OCT组(PH+OCT组)及OCT+混合抑制剂(抑制剂剂量同上)组(PH+OCT+I组)(n=4),OCT给药剂量为1mg/kg,日1次,连续3天灌胃给药后,测定门静脉压力。4.对PH状态下,PepT1对OCT转运效果考察。正常大鼠分不给药组(N组),及OCT给药组(N+OCT组),PH大鼠分组相同,设为PH及PH+OCT组(n=4),OCT给药剂量为1mg/kg,日1次,连续灌胃给药3天,处死大鼠,取空肠,通过westernblot、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观察各组大鼠PepT1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运用Caco-2细胞转运模型,考察PepT1抑制剂甘氨酰肌氨酸(glycylsarcosine,Gly-Sar)(1mM)对OCT(10μM)在肠腔侧(apical side, AP)和基底侧(basolateral side, BL)双向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app)及渗透率(permeability direction rate, PDR)。建立离体翻转肠模型(n=4),正常大鼠分为给予OCT(10μM)组(N组)及OCT+Gly-Sar(1mM)组(N+G组),PH大鼠给药及分组相同,设为PH及PH+G组。建立大鼠空肠灌流模型,分组及给药同翻转肠实验。结果1.大鼠在体吸收实验,静脉注射后OCT浓度从血浆中快速清除,t1/2较短,正常大鼠Vd、AUC较PH大鼠升高,表明药物清除缓慢。空肠输注OCT后,PH大鼠较正常大鼠Tmax延长,Cmax和AUC(0-12h)下降。OCT联合P-gp/MRP2/CYP3A混合抑制剂后Tmax减少,同时Cmax, AUC(0-12h)较正常大鼠及未应用抑制剂的PH大鼠明显升高,F及ER约是未应用抑制剂的PH大鼠的4倍。2. 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结果均发现PH组P-gp,MRP2和CYP3A4蛋白均较N组升高(p<0.05),予OCT后显着升高(N+OCT组> N组, PH+OCT组> PH组, p<0.05),予OCT联合混合抑制剂后蛋白表达最少(p<0.01),N+OCT组和PH组表达无差异(p>0.05)。RT-PCR方法见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结果一致。3.考察混合抑制剂对大鼠门脉压力影响发现,PH组大鼠平均门脉压力较正常组((15.56±2.36mmHg) vs.(9.24±0.76mmHg)明显升高(p<0.01),且高于PH+OCT组(12.51±1.50mmHg,p<0.05)。PH+OCT+I组门脉压力(6.95±1.12mmHg)较PH组及PH+OCT组明显下降(p<0.01),在正常范围内。4.考察PepT1与OCT肠吸收关系,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对比PepT1蛋,PH组较N组表达升高(p<0.05),应用OCT组较未应用组无差异(N+OCT组vs. N组, PH+OCT组vs. PH组, p>0.05), PH+OCT组高于N+OCT组(p<0.01)。RT-PCR基因检测结果与蛋白表达结果一致。Caco-2细胞研究发现,Gly-Sar抑制PepT1后,Papp(A-B)较Papp(B-A)仍明显降低,无升高趋势,且PDR<1.5,故表明PepT1不能介导OCT在Caco-2细胞的主动转运。翻转肠实验见较N组,N+OCT组浆膜腔中OCT浓度无明显差异,在PH大鼠中,亦无明显改变(p>0.05)。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PH组是N组的52.4%。在体空肠灌流模型,OCT浓度在N组和N+G组中无差异,在PH组和PH+G组中亦无差异(p>0.05)。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PH组是N组的62.7%。结论1. 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及细胞色素CYP4503A4在奥曲肽肠吸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抑制可以明显促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吸收,降压效果理想。2.寡肽转运蛋白PepT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期表达增强,但对奥曲肽无转运作用。

王秋明[4](2013)在《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调节肝内铁代谢对大鼠肝硬化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乙肝高发,若得不到有效控制,终将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5年病死率高达70%-86%。然而,目前肝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未完全清楚,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抗纤维化药物。因此,探讨肝硬化的发生机理,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迫在眉睫。肝脏、脾脏及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是体内主要的储铁器官。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慢性肝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等,存在肝内铁代谢紊乱。肝内铁过度沉积参与了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提示铁在肝脏疾病中的重要作用。Fe2+是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降解产物之一,在肝硬化时HO-1表达上调,Fe2+生成增多,可能参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我们前期实验证实,HO-CO系统在肝纤维到肝硬化不同阶段,不同并发症及不同脏器发挥的作用不同。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HO-1的抗氧化、抗炎及抗凋亡等作用机制,而关于其产物Fe2+、CO及胆绿素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较少。此外,铁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未清楚。临床上,肝硬化晚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大量多次输注陈旧红细胞可能导致肝内铁沉积;肝硬化晚期脾大脾功能亢进,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并释放过多铁,而且肝脏是重要的储铁器官。本研究通过高铁、去铁、脾切除、诱导或抑制HO-1表达来调节肝内铁代谢,揭示铁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治疗肝硬化提供新的观点和思路。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干预肝内铁代谢对大鼠肝硬化影响的研究第二部分诱导或抑制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对肝硬化大鼠肝内铁代谢影响机制的研究第三部分脾切除对肝硬化肝内铁代谢及门脉高压影响的研究第一部分干预肝内铁代谢对大鼠肝硬化影响的研究目的:通过给铁或去铁干预肝硬化大鼠肝内铁代谢,进一步研究铁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4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Sham)组10只、肝硬化(bile duct ligation,BDL)组10只、高铁(Fe)组14只,去铁胺(deferoxamine,DFX)组10只。大鼠肝硬化模型采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制备,4周后造模成功并取材。Fe组和DFX组制模方法同BDL组,从造模第一天开始,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40mg/mL/kg体重,甲磺酸去铁胺20mg/mL/kg体重,3次/周,BDL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周后,所有大鼠采集静脉血之后处死,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反映肝脏功能;取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结构改变;测定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肝内铁含量(Liveriron content,LIC),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肝脏铁沉积的分布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α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及分布;Western-blot方法测定肝内转录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α-SMA;RT-PCR的方法检测大鼠肝脏TGF-β1、α-SMA mRNA的水平,采用试剂盒测定肝组织内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含量和肝组织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结果:4w后BDL大鼠模型成功,胆总管扩张明显。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BDL组AST、ALT及TBIL均明显升高(P <0.01);与BDL组相比,Fe组进一步升高,而DFX组则明显降低(P <0.01)。HE染色显示,BDL组肝脏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纤维间隔形成,肝细胞结节样再生,假小叶形成;Fe组肝细胞片状坏死,纤维增生较多,而DFX组肝细胞较少坏死,纤维增生少,无明显的假小叶形成。与Sham组相比,BDL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及肝内铁均显着增加(229.74±9.72μg/dL vs165.4±10.79μg/dL,P <0.01;45.94±0.52μg/L vs39.42±0.38μg/L,P <0.01;440.74±12.58μg/g vs350.15±16.4μg/g,P <0.01);与BDL组相比,Fe组三者均明显升高(378.92±35.59μg/dL vs229.74±9.72μg/dL,P <0.01;53.12±0.65μg/L vs45.94±0.52μg/L,P <0.01;593.55±6.66μg/g vs440.74±12.58μg/g,P <0.01),而DFX组则明显降低(181.63±4.34μg/dL vs229.74±9.72μg/dL,P <0.01;42.54±0.33μg/L vs45.94±0.52μg/L,P <0.01;361.55±21.24μg/g vs440.74±12.58μg/g,P <0.01)。与Sham组相比,BDL组大鼠肝内TGF-β1及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1);Fe组TGF-β1及α-SMA表达水平则较BDL组均明显增加(P<0.01),DFX组TGF-β1及α-SMA表达水平则明显减少(P <0.01)。α-SMA免疫组化结果与其蛋白及基因一致。与Sham组相比,在BDL组肝内SOD水平明显降低(P <0.01),而MDA水平明显升高(P <0.01);与BDL组相比,Fe组SOD进一步降低(P <0.01),而MDA则升高明显(P <0.01);与BDL组相比,而DFX组SOD明显升高(P <0.01),MDA则明显降低(P <0.01)。结论:本研究发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内有少量铁沉积。肝内过度铁沉积可以加重肝硬化,而去铁治疗能减少肝内铁沉积,延缓肝硬化。第二部分诱导或抑制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对肝硬化大鼠肝内铁代谢影响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诱导或抑制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调节其产物铁在肝硬化大鼠肝内的代谢,进一步研究HO-1及铁对肝硬化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2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Sham)组8只、肝硬化(bile duct ligation,BDL)组10只、锌原卟啉(zinc protoporphyrin,ZnPP)组12只,钴原卟啉(cobalt protoporphyrin,CoPP)组12只。大鼠肝硬化模型采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制备,4周后造模成功并取材。CoPP组和ZnPP组制模方法同BDL组,从造模第一天开始,分别给予腹腔注射CoPP或ZnPP5mg/kg体重,3次/周,BDL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周后所有大鼠采血后处死。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及血清铁;采用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肝内铁含量(Liver iron content,LIC),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肝脏铁沉积的分布情况; 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结构改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大鼠肝脏HO-1蛋白的表达及分布;Western-blot方法测定肝内HO-1蛋白的表达,核转录因子Nrf2(nuclear factor-E2-related factor2,Nrf2);RT-PCR的方法检测大鼠肝脏HO-1及Nrf2mRNA的水平。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海帕西啶(Hepcidin);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结果:血清生化指标AST、ALT及TBIL测定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BDL组明显升高(P <0.01);与BDL组相比,CoPP组进一步升高(P <0.01),而ZnPP组则明显降低(P <0.01)。肝脏HE染色显示BDL组大鼠肝脏细胞坏死,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汇管区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间隔形成,肝细胞结节样再生,假小叶形成;CoPP组纤维化评分较BDL增加(P <0.01),而ZnPP组评分较低(P <0.01)。VG染色显示BDL组肝内I型胶原沉积较Sham组明显增多(P <0.01),与BDL组相比,CoPP组I型胶原沉有所增加(P <0.01),而ZnPP组胶原沉积明显减少(P <0.01)。与Sham组相比,BDL组血清TGF-β1浓度明显升高(P <0.01);与BDL组相比,CoPP组TGF-β1浓度明显增加(P <0.01),而ZnPP组明显降低(P <0.01)。血浆Hepcidin浓度在BDL组较Sham组明显降低(292.35±11.81ng/mlvs366.71±4.66ng/ml,P <0.01);与BDL组相比,CoPP组血浆Hepcidin浓度减低更明显(275.73±10.13ng/ml vs292.35±11.81ng/ml,P <0.01),而ZnPP组浓度明显升高(315.79±12.0ng/ml vs292.35±11.81ng/ml,P <0.01)。HO-1及Nrf2蛋白及基因检测表明:与Sham组相比,BDL组大鼠肝内HO-1的蛋白及mRNA的水平明显升高(P <0.01);CoPP组HO-1水平较BDL组明显增加(P <0.01),ZnPP组HO-1表达水平则明显减少(P <0.01)。HO-1免疫组化结果与其蛋白及基因一致。血清铁浓度及LIC在BDL组较Sham组升高(229.74±9.72μg/dl vs165.4±10.8μg/dl,P <0.01);与BDL组相比,二者在CoPP组则明显升高(2272.14±16.28μg/dlvs229.74±9.7μg/dl, P <0.01),而在ZnPP组明显下降(194.95±4.72μg/dlvs229.74±9.72μg/dl,P <0.01)。与Sham组相比,在BDL组SOD水平明显降低(P <0.01),而MDA水平明显升高(P <0.01);与BDL组相比,CoPP组SOD进一步降低(P <0.01),而MDA则升高明显(P <0.01);与BDL组相比,而ZnPP组SOD明显升高(P <0.01),MDA则明显降低(P <0.01)。结论:ZnPP抑制HO-1表达能减少BDL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肝内铁沉积,减轻肝纤维化。Nrf2/Keap1通路可能参与了HO-1表达及铁沉积。第三部分脾切除对肝硬化肝内铁代谢及门脉高压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脾切除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Hemeoxygenase/carbon monoxide, HO/CO)及肝内铁代谢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脾切除治疗肝硬化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2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Sham)组10只、肝硬化(bile duct ligation,BDL)组10只和脾切除(Splenectomy)组12只。大鼠肝硬化模型采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制备,2周时Splenectomy组行脾切除。4周后,所有大鼠以生物机能实验仪测定门静脉压力,采集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及血清铁,采动脉血测定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COHb);机能实验仪测定大鼠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取肝脾组织,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结构改变,VG染色观察脾脏I型胶原含量;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肝内铁含量(Liveriron content,LIC),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肝脾铁沉积的分布情况。ELIAS方法检测血清中转录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Western-blot方法测定肝内HO-1蛋白表达;RT-PCR的方法检测肝内HO-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测定肝组织内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含量。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活性。结果:2w脾脏明显增大,4w后BDL组肝硬化造模成功。与Sham组相比,BDL组AST、ALT及TBIL均明显升高(P <0.01),Splenectomy组三者则较BDL组明显降低(P <0.01)。肝脏组织病理学证实脾切除能明显减少肝内纤维间隔形成,减少胶原沉积。与BDL组比较,Splenectomy组HYP明显降低(153.2±12.4μg/g vs173.4±18.4μg/g,P <0.01),血清TGF-β1明显减少(4.6±0.28ng/ml vs9.86±0.72ng/mL,P <0.01),PVP明显降低(10.31±0.98mmHg vs15.81±1.66mmHg,P <0.01)。BDL组肝内HO-1mRNA和蛋白的水平较Sham组升高(P <0.01);与BDL组相比,Splenectomy组肝内HO-1mRNA和蛋白的水平明显降低(P <0.01)。血COHb水平与HO-1表达水平一致。肝脏HO-1免疫组化显示,HO-1主要在肝细胞及中央静脉周围表达。脾脏HO-1免疫组化显示,HO-1主要表达在脾脏红髓,与Sham组比较,BDL组HO-1表达增加(P <0.01),Splenectomy组2w的脾脏HO-1表达较BDL组减少(P <0.01)。与Sham组相比,BDL组大鼠血清铁、肝内铁均明显升高(231.91±7.7μg/dL vs164.87±15.6μg/dL,P <0.01);而Splenectomy组则较BDL组二者明显降低(185.15±22.3μg/dL vs231.91±7.7μg/dL,P <0.01)。普鲁士蓝染色显示,肝内铁主要沉积在巨噬细胞等。脾脏铁沉积主要在红髓。VG染色显示2w和4w脾脏都有明显的I型胶原沉积。与Sham组相比,BDL组肝内MMP-2及TIMP-1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1);而Splenectomy组二者则较BDL组二者明显减少(P <0.01)。与Sham组相比,BDL组肝内MDA水平明显升高(P <0.01),GSH水平明显减少(P <0.01);与BDL组相比,Splenectomy组肝内MDA水平明显降低(P <0.01),而GSH水平明显升高(P <0.01)。结论:脾切除可能调节HO/CO系统,通过减少HO-1及CO的表达降低PVP,进一步改善肝功能。

郭世斌[5](2011)在《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多脏器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我国是乙肝大国,每年有许多患者发展成肝硬化甚至门脉高压,而门脉高压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也会显着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目前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及其各种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还未完全清楚,治疗效果也不满意。因而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及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机理,以寻求干预途径和方法势在必行。以往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一种血管扩张物质,在肝硬化外周血管扩张和高动力循环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肝肾综合征和肝肺综合征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内源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是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降解产物,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气体信使分子,在很多方面和NO相似,参与体内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我们以前的实验发现,HO-CO系统在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肝脏中表达增加,并对肝脏起着保护性作用。目前对于HO-CO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细胞的保护和抗炎作用,对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保护肝脏还是加重肝细胞损害,国内外报道的文献很少;在肝外组织器官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脏器,缺乏多脏器系统全面的研究,HO-1在肝外器官,如肾脏、肺脏中的表达是否具有组织差异性,以及HO-1在这些脏器中的作用机制如何,目前仍然不清楚;此外,针对肝硬化及并发症的相应干预治疗的研究较少,而且缺乏在疾病不同阶段对该系统变化及作用的认识。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阶段,HO-1在肝脏、肾脏、肺脏中的表达与这些脏器结构、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通过给予HO-1的诱导剂和抑制剂来调控HO-1的活性,揭示其在各脏器中的作用,为寻找治疗肝硬化及门脉高压并发症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HO-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及意义第二部分HO-1在肝肾综合征大鼠模型肾脏中的表达及对肾脏病理和肾功能的影响第三部分HO-1在肝肺综合征大鼠模型肺脏中的表达及对肺血管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SH)组8只、肝硬化门脉高压(PH)组12只、锌原卟啉(ZnPP)组12只、钴原卟啉(CoPP)组12只。PH组应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制备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4周后模型形成取材。ZnPP组和CoPP组制模方法同PH组,取材24小时前分别给予ZnPP或CoPP腹腔注射一次,PH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所有大鼠最后24小时在生物笼中收集尿量,检测尿肌酐、尿钠;生物机能实验仪测定大鼠的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超声测量肾动脉血流量,检测动脉血气,之后将大鼠处死,采集静脉血;取肝、肾和肺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大鼠肝脏、肾脏和肺脏HO-1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方法测定上述脏器HO-1蛋白的表达;RT-PCR的方法检测大鼠上述脏器HO-1 mRNA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肾脏、肺脏的结构改变;血气分析检测动脉血中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COHb)的浓度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PO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反映肝脏功能;肌酐清除率、血钠和尿钠浓度反映肾功能;A-aPO2反映肺功能变化。结果:1、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1) PH组大鼠毛色蓬乱而不光滑,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活动减少,尿色黄,便色浅,腹部膨隆;解剖腹腔内见大量腹水;(2)血清生化指标AST测定结果显示:与SH组相比,PH组明显升高(209.11±45.77 U/L vs 156.8±18.28 IU/L,P﹤0.05);(3)与SH组相比,PH组的门静脉压力显着升高(15.56±2.36 mmHg vs 9.24±0.76 mmHg,P﹤0.01);(4)与SH组相比,PH组的平均动脉压力显着降低(59.23±12.19 mmHg vs 118.83±8.09 mmHg,P﹤0.01);(5) HE染色结果显示PH组大鼠肝脏细胞桥样坏死,肝细胞结节样再生,肝小叶结构紊乱、破坏,汇管区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假小叶形成。2、HO-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及意义(1)与SH组相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Western-blot方法及RT-PCR方法显示PH组肝脏HO-1表达增加(P﹤0.05);(2)与PH组相比,ZnPP组肝脏HO-1表达减少,动脉血COHb降低(0.23±0.06% vs 0.50±0.20 %,P﹤0.05),血清AST水平下降(176.4±32.15IU/L vs 209.11±45.77 IU/L,P﹤0.05),但仍高于正常组;大鼠肝脏HE染色显示,ZnPP组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较PH组明显减少;(3)与PH组相比,CoPP组肝脏HO-1表达进一步增加;动脉血COHb进一步增加(0.83±0.39 % vs 0.50±0.20%,P﹤0.01);血清AST水平进一步升高(311.6±60.65 IU/L vs 209.11±45.77 IU/L,P﹤0.05);大鼠肝脏HE染色显示,CoPP组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较PH组明显增加。3、HO-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及意义(1)与SH组相比,PH组肾脏HO-1表达减少;24小时总尿量降低(10.93±1.92 ml/24 h vs 15.00±2.23 ml/24 h,P﹤0.05);肾动脉血流量显着下降(3.58±0.04 ml/min·100g vs 142.86±3.44ml/min·100g,P﹤0.05)、血钠浓度下降(138.75±0.96 mmol/L vs 142.86±3.44 mmol/L,P﹤0.05);肌酐清除率显着降低(0.12±0.05 ml/min vs 0.23±0.02 ml/min,P﹤0.05);而肾脏病理显示除了血管扩张和肾间质充血,未发现明显的肾脏病理改变;(2)与PH组相比,ZnPP组肾脏HO-1表达进一步减少;肾动脉血流量进一步降低(3.50±0.08ml/min·100g vs 3.58±0.04 ml/min·100g,P﹤0.05);24小时总尿量进一步降低(8.50±1.10 ml/24 h vs 10.93±1.92 ml/24 h,P﹤0.05);血钠浓度进一步降低(136.57±1.40 mmol/L vs 138.75±0.96 mmol/L,P﹤0.05);肌酐清除率进一步下降(0.07±0.01 ml/min vs 0.12±0.05 ml/min,P﹤0.05);门静脉压力和平均动脉压力无显着变化;(3)与PH组相比,CoPP组肾脏HO-1表达显着增加;肾动脉血流量显着增加(3.76±0.06 ml/min·100g vs 3.58±0.04 ml/min·100g,P﹤0.05);24小时总尿量显着升高(13.5±1.10 ml/24 h vs 10.93±1.92 ml/24 h,P﹤0.05);血钠浓度显着增加(142.64±5.43 mmol/L vs 138.75±0.96 mmol/L,P﹤0.05);肌酐清除率略增加(0.14±0.04 ml/min vs 0.12±0.05 ml/min,P> 0.05);门静脉压力和平均动脉压力无显着变化。4、HO-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肺脏中的表达及意义(1)与SH组相比,PH组肺脏HO-1表达增加;动脉血COHb增加(0.50±0.20 % vs 0.23±0.05,P﹤0.01);A-aPO2增加(13.99±2.09 mmHg vs 7.72±3.67 mmHg,P﹤0.05);肺脏病理显示肺内血管扩张;(2)与PH组相比,ZnPP组肺脏HO-1表达减少;动脉血COHb降低(0.23±0.06 % vs 0.50±0.20 %,P﹤0.05);A-aPO2略降低(11.33±2.44 mmHg vs 13.99±2.09 mmHg,P>0.05),但仍高于正常组;肺脏病理显示肺内血管扩张程度减轻;门静脉压力和平均动脉压力无显着变化;(3)与PH组相比,CoPP组HO-1表达进一步增加;动脉血COHb进一步增加(0.83±0.39 % vs 0.50±0.20%,P﹤0.01);A-aPO2进一步增加(19.56±7.39 mmHg vs 13.99±2.09 mmHg,P<0.05);肺脏病理显示肺内血管扩张更加明显;门静脉压力和平均动脉压力无显着变化。结论:1、胆管结扎方法可成功制备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和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大鼠模型。2、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阶段,HO-1在各脏器表达不同,具有组织差异性。HO-1在肝脏、肺脏中表达增加,而在肾脏中表达减少。3、在肝硬化门脉高压阶段肝脏HO-1过度表达加重肝细胞损伤,促进门脉高压高血流动力循环变化,加速肝硬化形成。4、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肾脏HO-1表达减少是实验性肝肾综合征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5、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肺脏HO-1表达增加是实验性肝肺综合征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树平,郭津生,王吉耀,林琳,施瑞华[6](2011)在《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肝硬化大鼠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14只)和肝硬化组(16只),肝硬化组大鼠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以橄榄油稀释,0.003 ml/g),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橄榄油。12周后,将肝硬化组大鼠分为肝硬化给药组(8只)、肝硬化模型组(8只),对照组大鼠分为正常给药组(7只)、正常对照组(7只)。肝硬化给药组和正常给药组大鼠经后颈部皮下注射锌原卟啉(20μmol/kg),肝硬化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予以等渗盐水,用动脉插管生理多导仪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门静脉插管测定门静脉压,联二亚硫酸盐还原法测定血浆一氧化碳水平,用比色法测定胆红索生成量。数据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模型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8.9±0.9)kPa和(15.6±1.7)kPa,门静脉压分别为(8.8±0.3)cm H2O(1 cm H2O=0.098 kPa)和(16.7±0.8)Cm H2O,血浆一氧化碳分别为(10.4±1.3)μmol/L和(18.0±1.9)μmol/L,脾脏血红素氧合酶(HO)活性分别为(6.5±0.9)nmol·mg-1·h-1和(11.1±0.9)nmol·mg-1·h-1,小肠HO活性分别为(1.3±0.2)nmol·mg-1·h-1和(2.5±0.1)nmol·mg-1·h-1,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4.52、23.10、8.42、9.28、15.10,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模型组大鼠肝脏HO活性分别为(2.7±0.2)nmol·mg-1·h-1、(2.7±0.1)nmol·mg-1·h-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模型组、肝硬化给药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5.6±1.7)kPa、(17.3±1.5)kPa,两组比较,t=2.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压分别为(16.7±0.8)cmH2O、(13.2±0.7)cmH2O,两组比较,t=8.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O-CO系统的激活可能是肝硬化血流动力紊乱的重要原因。

张宁[7](2009)在《内源性硫化氢在大鼠肝硬化不同时期的浓度变化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复制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模型,通过测定H2S在门静脉血及下腔静脉血中的浓度,观察肝组织中CBS和CSE蛋白、CBSmRNA和CSEmRNA的表达,分析内源性H2S体系在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以探讨H2S在肝硬化中的作用,进一步为阐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1.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40%四氯化碳棉籽油溶液给大鼠皮下注射,首次注射5ml/kg,后每隔4天注射一次,每次3ml/kg,共注射12次, 20%乙醇溶液作为唯一饮用液体,并给予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设立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期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剂量同实验组,采用标准饲养方法。根据预实验中肝硬化形成经验,在肝硬化发生过程的不同时期收集肝硬化大鼠标本,即实验组大鼠分3批,每批27只,分别在实验的第15天、第30天、第52天将大鼠用乙醚麻醉,收集血浆及肝脏标本,病理学确定肝硬化分期。2.结果观察: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肝硬化分期;测定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浆H2S的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中CBS、CSE的表达,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检测其蛋白表达的强弱,灰阶值越低说明表达越强;采用逆转录PCR技术(RT-PCR)检测CBS、CSE 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GAPDH的表达作为内参照,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以目的条带与GAPDH光密度的比值表示。实验结果计量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描述实验数据特征,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硬化大鼠模型:根据病理学技术将大鼠分别确定为肝硬化早期组21只、中期组22只、晚期组20只、正常对照组10只。2.血浆中H2S的检测:正常及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门静脉血中H2S浓度分别为369.73±43.39、276.29±24.64、182.82±36.08和131.94±23.67μmol/L;肝硬化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鼠门静脉血中H2S浓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正常及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下腔静脉血中H2S浓度分别为335.01±89.26、282.46±38.62、219.46±46.76和159.45±34.43μmol/L;与对照组大鼠比较,肝硬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大鼠的下腔静脉血H2S均显着降低。各组大鼠门静脉血与下腔静脉血相比,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早期组H2S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肝硬化中期组与肝硬化晚期组,门静脉血中H2S浓度明显低于下腔静脉,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RT-PCR检测CBS、CSEmRNA的表达对照组、肝硬化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鼠肝组织中CBSmRNA表达的R值分别为:0.47±0.09、0.58±0.13、0.71±0.20和0.89±0.09;CSEmRNA表达的R值分别是:0.80±0.08、0.99±0.23、1.16±0.20和1.41±0.29,说明各组肝硬化大鼠的肝组织中CBS、CSEmRNA的表达均明显强于对照组。将同期肝组织中CBSmRNA和CSEmRNA的R值相比,CBS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CSEmRNA的表达。4.免疫组化检测CBS、CSE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硬化大鼠肝组织CBS、CSE的表达阳性部位在胞浆。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肝硬化早、中和晚期组的CBS灰阶值分别为185.05±6.23、175.65±4.47、162.18±4.61和145.78±4.40;CSE灰阶值分别为172.85±3.50、166.68±3.78、150.94±7.69和134.57±5.28,说明各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CBS以及CSE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将同期肝组织中CBS和CSE的表达相比,CBS的表达均显着低于CSE的表达。结论:1.成功采用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2.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门静脉血和下腔静脉血中H2S的含量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且H2S浓度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逐渐降低;在肝硬化中期及晚期,门静脉血中H2S的浓度明显低于下腔静脉。3.肝硬化不同时期肝组织CBS、CSE蛋白的表达及CBSmRNA、CSEmRNA的表达均分别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表达逐渐增加;同一时期中CBS的表达均低于CSE的表达,表明CSE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4.内源性硫化氢体系CBS- H2S系统与CSE- H2S系统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吴志勇,罗蒙,邱江锋[8](2008)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机制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1900年 Preble 在研究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的病人中发现,80%以上出血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推论有门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侧支循环形成。1928年,McIndoe 研究发现肝硬化时肝内门静脉分支减少,受再生结节压迫变细。

张黎童[9](2007)在《内源性HO/CO系统和NOS/NO系统在肝肺综合征发病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探讨HO/CO系统与NOS/NO系统在肝肺综合征发牛发展中的变化及作用,以及探讨两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复合因素致肝硬化模型。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分别在饲养第0、4、6、8周末,动态观察HO/CO系统及NOS/NO系统的变化。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确定肝硬化分期,肺脏病理组织学观察肝肺综合征的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图像分析观察肺脏HO-1(血红素加氧酶),eNOS(固有型NO合成酶),iNOS(诱导型NO合成酶)的动态表达;测定外周血浆中的LPS(内毒素)、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MDA(丙二醛)COHb(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肺组织匀浆中COHb,NO(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分别在饲养第4周末,使用CO抑制剂ZnPP,NO非特异抑制剂L-NAME及NO特异抑制剂AG干预,于6周末,8周末取样,通过肺脏血管扩张及细胞凋亡的观察,初步探讨HO/CO系统与NOS/NO系统在肝肺综合征中的作用及两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肝硬化大鼠肝肺综合征模型建立: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证实,4周末为肝纤维化病变期,6周末为肝硬化病变早期,8周末为肝硬化病变期,此期肝细胞变性坏死较其它期严重。肺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证实6周末组可见水肿、出血、淤血、毛细血管扩张及巨噬细胞聚集等变化,于肝硬化晚期出现肺脏气体交换障碍,从而证明肝硬化动物发牛了肝肺综合征。2、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形成:和正常组比较,血浆内毒素(LPS)水平在4、6、8周末各点呈递增趋势,于8周末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模型组各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反映HO/CO系统有关结果表明:和正常组比较,血浆COHb逐渐增高,到第6周末时达到高峰,8周末时逐渐下降。肺组织匀浆COHb于4、6周逐渐增高,到第8周末时达到高峰。肺组织HO-1免疫组化结果与肺组织匀浆COHb一致。模型组各时间点,和正常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HO-1抑制剂ZnPP后有效抑制CO的产生,通过肺血管外径检测,抑制剂6周,8周组与模型组同期相比肺血管扩张明显,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肝硬化期CO有抑制肺血管扩张的作用。抑制剂8周组与模型8周组相比肺组织细胞凋亡增加,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CO在肝硬化晚期对肝脏细胞有保护作用。4、反映NOS/NO系统有关结果表明:和正常组比较,肺组织匀浆NO逐渐增高。肝脏eNOS和iNOS的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随着肝脏病变加重,由eNOS合成的NO在4、6周呈递增趋势,6周末下降;由iNOS合成的NO在4、6、8周呈递增趋势,8周上升至高峰。使用iNOS抑制剂AG后于第6周AG组充分抑制肺组织血管扩张,NOS非特异抑制剂L-NAME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第8周AG组与L-NAME组的肺血管均较模型组明显扩张。表明肝硬化早期iNOS诱导产生的NO,促进肺血管扩张;肝硬化晚期NO抑制肺组织毛细血管的再生。第8周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肺细胞凋亡减少,AG组更加明显,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NO在肝硬化晚期对肝脏细胞的损伤作用5、反映NOS/NO系统对HO/CO系统作用有关结果表明:使用iNOS抑制剂AG与NOS非特异抑制剂L-NAME后于第6、8周充分抑制血浆、肺组织CO的产生,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表明在肝硬化早期及晚期肺组织局域NO促进CO的产生。6、反映HO/CO系统对NOS/NO系统作用有关结果表明:使用HO.1抑制剂ZnPP后于第6、8周充分抑制血浆、肺组织NO的产牛,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表明在肝硬化早期及晚期肺组织局域CO促进NO的产生。1、肝硬化大鼠伴有IETM,实验提示IETM与TNF-a的增高密切相关。血浆LPS与血浆MDA和肺组织COHb、NO含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IETM可通过TNF-a的激活促进HO-1及NOS酶的分泌和合成增多,使肺组织局域CO及NO增加。增加的CO发挥抑制肺部血管异常扩张,抑制肺组织细胞的坏死;而增加的NO有促进肺部血管异常扩张,促进了肺组织细胞坏死的作用。2、分析HO-1抑制剂组及NOS抑制剂组肺组织匀浆NO与COHb含量,可以看出肝硬化肝肺综合征时CO与NO二者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郑勇[10](2004)在《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一氧化氮(NO)与一氧化碳(CO)是两种重要的气体信使分子,体内分别由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血红素合酶(HO)催化生成,可能参与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高动力循环的形成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检测NOS-NO系统和HO-CO系统在大鼠肝硬化模型的肝硬化不同阶段静脉血清NO及CO浓度以及肝组织内NOS及HO的表达,以探讨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以四氯化碳(CCl4) 联合酒精的方法(40%CCl4 3ml/kg皮下注射,每5天一次,首剂加倍;30%酒精为唯一饮用水:饮食采用玉米粉及猪油混合饲料)诱导肝硬化大鼠模型,在肝硬化发生过程的不同时期收集肝硬化早期组(造模第15天,13只)、肝硬化中期组(造模第30天,11只),肝硬化晚期组(造模第52天,11只)血清及肝脏标本。另外收集一组正常大鼠标本作为正常对照(正常饮食及饮水,10只)。血清标本从门静脉及下腔静脉采集并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联二亚硫酸盐还原法测定血清NO、CO浓度。部分肝组织标本制备石蜡切片,以免疫组化ABC法观察iNOS、HO-1、 HO-2在肝脏内的定位,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监测其蛋白表达的强弱,灰阶值越低说明表达越强。部分肝组织标本以TRIZOL一步抽提法提取RNA,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iNOS、HO-1 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GAPDH的表达作为内参照,采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半定量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以目的条带与GAPDH密度比值R表示。结果:正常及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下腔静脉血中NO浓度分别为71. 088±8. 739、 102. 821±6. 783、 122. 499±4. 605和155. 843±10. 328μ mol/L:肝硬化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鼠下腔静脉血中NO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正常及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门静脉血中NO浓度分别为87. 025±7. 858、 115. 377±7. 935、 146. 222±8. 360和182. 811±8. 449μ mol/L;与对照组大鼠比较,肝硬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大鼠的门静脉血NO均显着增高。各组大鼠下腔静脉血与门静脉血相比,不论是对照组,还是肝硬化早期、中期、晚期大鼠,其门静脉血中NO浓度均显着高于同组大鼠的下腔静脉血NO的浓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硬化大鼠肝组织iNOS的表达阳性细胞主要是肝细胞,此外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存在于少量窦上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肝硬化早、中和晚期组的iNOS灰阶值分别为157.30士2.71、127.62士17.30、117.73士16.40和108.00士10.68;说明各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iNOS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 对照组、肝硬化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鼠肝组织中iNOSmRNA表达的R值分别为0.3024士0.00449、0.4385士0.00582、0.7584士0.00759和0.8810士0.00729;各组肝硬化大鼠的肝组织中iNOSmRNA的表达均明显强于对照组。 正常及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下腔静脉血中CO浓度分别为17.210士3.120、19.862士7.598、45.136士18.625和30.064士8.470协mol/L;肝硬化中期和晚期大鼠下腔静脉血中C0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 正常及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门静脉血中C0浓度分别为17.080士5.107、19.800士8.070、52.191士21.362和36.991士7.386pmol/L;与对照组大鼠比较肝硬化中期和晚期CO浓度显着增高。 不同组的肝硬化大鼠的门静脉血和下腔静脉血中的C0浓度随着肝脏病变的逐渐加重而增高,到中期肝硬化达峰值;肝硬化晚期时,有所回落。肝硬化中期、晚期大鼠门静脉血中C0浓度明显高于下腔静脉。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肝硬化大鼠及对照组肝组织表达HO一1、HO一2的阳性细胞主要是肝细胞,此外见于少量窦上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肝硬化早、中、晚期组的HO一1灰阶值分别为155.70士4.92、138.46士6.02、121.18士9.40和124.18士7.56,各组肝硬化大鼠的灰阶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大鼠,说明各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HO一1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大鼠。对照组、肝硬化早、中、晚期组的HO一2灰阶值分别为154.60士6.79、140.15士6.36、128.27士10.80、128.27土9.36,各组肝硬化大鼠的灰阶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大鼠,说明各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HO一2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大鼠。 对照组、肝硬化早、中、晚期大鼠肝组织中HO一lmRNA表达的R值分别为0.2798士0.00263、0.3743士0.00473、0.6240士0.00954和0.8383士0.00694;肝硬化组肝脏HO一lmRNA的表达明显比对照组增高。 结论: 1.肝硬化大鼠NO浓度在早期就升高,晚期达高峰。门静脉N0浓度明显比下腔静脉高。肝硬化大鼠肝组织iNOS表达明显上调,iNOSmRNA表达增加。 2.肝硬化大鼠血清CO浓度在中期才开始升高,晚期有所回落。肝硬化大鼠晚期门静脉血中CO浓度明显高于下腔静脉。肝硬化大鼠肝组织HO一1,HO一2表达明显上调,HO一lmRNA表达增加。 3.肝硬化大鼠及对照组肝组织内表达iNOS、HO一1、HO一2的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少量的窦上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iNOS一N0系统与HO一C。系统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carbon monoxide and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of cirrhoticra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carbon monoxide and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of cirrhoticrats(论文提纲范文)

(1)内源性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体系及一氧化碳/血红素合酶体系对大鼠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同行评价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肝硬化模型的制备:
        1.2.2 实验动物分组:
        1.2.3 门静脉压力测定:
        1.2.4 血浆NO、CO的检测:
        1.2.5 形态学观察:
        1.2.6 Western blot检测分析: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肝脏形态学观察
    2.2门静脉压力测定
    2.3 血浆NO和CO水平变化
    2.4 肝组织中e NOS、i NOS、HO-1蛋白表达
3 讨论

(3)奥曲肽降门脉压及其空肠促吸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研究
    第一节 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影响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和病例选择
        1.2 HBC 及 HE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HE 患者与正常人 COHb 水平差异比较
        2.2 HE 患者 COHb 水平与 HE 分期程度关系
        2.3 比较 HE 患者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下COHb 水平差异
        2.4 比较 HE 患者合并 HRS 时 COHb 水平
        2.5 比较 HE 患者合并 SBP 时 COHb 水平
        2.6 分析 HE 患者 COHb 水平与 PaO2 及 SaO2 的关系
        2.7 数据统计和分析
        结果
        1. HE 患者 COHb 水平差异
        2. HE 患者 COHb 水平与 HE 分期程度关系
        3. 比较 HE 患者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下 COHb 水平差
        4. 比较 HE 患者合并 HRS 时 COHb 水平
        5. 比较 HE 患者合并 SBP 时 COHb 水平
        6. 分析 HE 患者 COHb 水平与 PaO2及 SaO2的关系
        讨论
        总结
    第二节 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探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门静脉压力测定
        2.4 标本采集
        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OCT 作用对肝细胞保护作用
        1.1 血清肝功能学检测
        1.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2. OCT作用对门脉压力的影响
        3. OCT对PH大鼠肝脏HO-1表达的抑制作用
        3.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肝脏HO-1蛋白表达
        3.2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脏 HO-1 蛋白表达
        3.3 RT- PCR 方法检测大鼠肝脏 HO-1 基因表达
        讨论
        总结
第二部分 肠道转运蛋白及代谢酶对奥曲肽肠吸收的影响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细胞
        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 主要实验方法及操作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OCT 在 Caco-2 细胞中的跨膜转运
        1.1 Caco-2细胞转运模型验证
        1.2 P-gp 及 MRP2 与 OCT 转运关系及 OCT 浓度选择
        2. P-gp/MRP2抑制剂对OCT在正常及PH大鼠离体翻转肠模型中的吸收影响
        3. P-gp/MRP2抑制剂对OCT在正常及PH大鼠空肠灌流模型中的吸收影响
        4. OCT在大鼠肠微粒体中的代谢研究
        5. OCT在人CYP3A4重组酶中的代谢研究
    讨论
    总结
第三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状态下奥曲肽空肠促吸收及降门脉压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模型
        2.2 抑制 P-gp、MRP2 及 CYP3A4 促吸收考察研究
        2.3 考察在 PH 病理状态下 PepT1 表达及对 OCT 转运研究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P-gp/MRP2/CYP3A 混合抑制剂对OCT 在正常及 PH 大鼠体内吸收影响
        2. OCT及P-gp/MRP2/CYP3A4混合抑制剂对大鼠空肠上皮P-gp/MRP2/CYP3A4表达变化影响
        3. OCT联合P-gp/MRP2/CYP3A混合抑制剂降门脉压效果观察
        4. PH状态下PetT1表达及转运OCT机制研究
        4.1 PH 病理状态及 OCT 对 PepT1 表达影响
        4.2 Caco-2 细胞实验观察 PepT1 对 OCT 转运影响
        4.3 正常及 PH 大鼠翻转肠模型实验考察PepT1 对 OCT 转运影响
        4.4 正常及 PH 大鼠空肠灌流模型实验考察PepT1 对 OCT 转运影响
    讨论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绩
致谢

(4)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调节肝内铁代谢对大鼠肝硬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干预肝内铁代谢对大鼠肝硬化影响的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1. 主要试剂
        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模型制备及给药
        3.3 标本采集
        3.4 检测指标及方法
        3.5 统计学处理
    (三) 结果
        1. 大鼠肝硬化模型制备成功
        2.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 肝组织病理学及羟脯氨酸测定结果
        3.1 肝脏 HE 染色
        3.2 肝内羟脯氨酸测定结果
        4. 血清铁、铁蛋白及肝内铁测定的结果
        4.1 血清铁和铁蛋白浓度测定的结果
        4.2 肝内铁含量测定结果
        4.3 布鲁士蓝染色方法检测肝脏铁沉积
        5. 肝脏 TGF-β1、α-SMA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5.1 TGF-β1、α-SMA mRNA 的表达
        5.2 TGF-β1、α-SMA 蛋白的表达
        5.3 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脏α-SMA 蛋白的表达
        6. 铁沉积对肝内氧化应激的影响
    (四) 讨论
    (五) 总结
第二部分 诱导或抑制血红素氧合酶-1 表达对肝硬化大鼠肝内铁代谢影响机制的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1. 主要试剂
        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模型制备及给药
        3.3 标本采集
        3.4 检测指标及方法
        3.5 统计学处理
    (三) 结果
        1. 大鼠肝硬化模型制备成功
        2.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4. 血清 TGF-β1 和肝脏Ⅰ型胶原测定结果
        5. 肝内 HO-1 及 Nrf2 mRNA 和蛋白的表达及对肝内铁代谢的影响
        5.1 HO-1 和 Nrf2 mRNA 和蛋白的表达
        5.2 HO-1 对肝硬化大鼠血清铁和肝内铁沉积的影响
        6. HO-1 对肝硬化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四) 讨论
    (五) 总结
第三部分 脾切除对肝硬化肝内铁代谢及门脉高压影响的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1. 主要试剂
        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模型制备及给药
        3.3 门静脉压力的测定
        3.4 标本采集
        3.5 检测指标及方法
        3.6 统计学处理
    (三) 结果
        1. 肝硬化大鼠脾脏增大
        2.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4. 肝脏羟脯氨酸和血清 TGF-β1 测定结果
        5. 脾脏病理组织学和Ⅰ型胶原的测定结果
        6. 血清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和门脉高压测定结果
        7. 肝硬化大鼠脾脏 HO-1 表达及铁的代谢
        7.1 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脾脏 HO-1 蛋白的表达
        7.2 布鲁士蓝染色方法检测脾脏铁沉积
        8. 脾切除对肝硬化大鼠肝脏中 HO-1 及铁代谢的影响
        8.1 肝脏 HO-1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8.2 切脾对肝硬化大鼠铁代谢的影响
        9. 脾切除对肝硬化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四) 讨论
    (五)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多脏器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第一部分血红素氧合酶-1 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三) 第二部分血红素氧合酶-1 在肝肾综合征大鼠模型肾脏中的表达及对肾脏病理和肾功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四) 第三部分血红素氧合酶-1 在肝肺综合征大鼠模型肺脏中的表达及对肺血管和肺功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一) 综述正文
    (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内源性硫化氢在大鼠肝硬化不同时期的浓度变化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时期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制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内源性硫化氢在大鼠肝硬化不同时期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血中的浓度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内源性硫化氢合成酶在大鼠肝硬化不同时期肝组织中的表达
    一.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BS、CS mRNA 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二.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BS、CSE蛋白水平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内源性HO/CO系统和NOS/NO系统在肝肺综合征发病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肝硬化大鼠发生肝肺综合征时HO/CO系统的变化及作用
    1.1 复合因素肝肺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1.2 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HO-1/CO系统的变化
    1.3 HO-1/CO系统在肝肺综合征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章 肝硬化大鼠肝肺综合征中NOS/NO系统的变化及作用
    2.1 肝硬化时NOS/NO系统在肝肺综合征的变化
    2.2 肝硬化时NOS/NO系统在肝肺综合征的作用
第三章 肝肺综合征时HO-1/CO系统与NOS/NO系统的相互作用
    3.1 NOS/NO系统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对HO-1/CO系统的影响
    3.2 HO-1/CO系统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对NOS/NO系统的影响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10)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NOS-NO系统和HO-CO系统在肝硬化大鼠不同时期的表达
第二部分 肝硬化患者NOS-NO系统和HO-CO系统的表达及门静脉压力的测定
讨论
综述
工作小结
伦理委员会批文
发表论文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四、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carbon monoxide and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of cirrhoticrats(论文参考文献)

  • [1]内源性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体系及一氧化碳/血红素合酶体系对大鼠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影响[J]. 宋丽秀,陈卫刚,郑勇,张宁,齐翠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19)
  • [2]内源性硫化氢对实验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的相互作用[J]. 李文娟,郑勇. 解剖与临床, 2013(05)
  • [3]奥曲肽降门脉压及其空肠促吸收机制研究[D]. 孙晓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4]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调节肝内铁代谢对大鼠肝硬化影响的研究[D]. 王秋明.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5]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多脏器的表达及意义[D]. 郭世斌.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6]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杨树平,郭津生,王吉耀,林琳,施瑞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03)
  • [7]内源性硫化氢在大鼠肝硬化不同时期的浓度变化及机制探讨[D]. 张宁. 石河子大学, 2009(03)
  • [8]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机制与治疗[J]. 吴志勇,罗蒙,邱江锋.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8(02)
  • [9]内源性HO/CO系统和NOS/NO系统在肝肺综合征发病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黎童. 山西医科大学, 2007(10)
  • [10]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研究[D]. 郑勇.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血浆一氧化碳与肝硬化大鼠高动力循环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