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列腺偶发癌1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峰[1](2021)在《蜂窝式汽化技术在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随着病情进展,LUTS越来越严重,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BPH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放手术(OP)和经尿道手术。OP效果确切,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种经尿道手术陆续应用于BPH的治疗。TURP是最经典的经尿道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效果确切等优点,成为手术治疗BPH的“金标准”。但TURP术中、术后出血较多,而且随着前列腺体积(PV)的增大,手术时间相应延长,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泌尿外科医生不断寻找治疗BPH的新方法,从而达到“安全性高,效果可靠”的目的。其中,激光技术是BPH治疗历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激光具有良好的止血性能,围手术期出血量较TURP明显减少,治疗效果可靠,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应用,有取代TURP的趋势。1470nm激光是一种半导体激光,具有良好的凝固止血和汽化切割能力,汽化术和剜除术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汽化术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但在治疗大体积BPH患者时,手术时间偏长。因此,治疗大体积BPH患者时一般采用剜除术,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并能够获取足够的前列腺组织标本用于病理学诊断。1470nm激光剜除的前列腺组织块一般通过组织粉碎器将其粉碎后取出。但组织粉碎术存在以下几个的问题:术中需要反复更换激光镜和组织粉碎镜,增加了手术时间和尿道损伤的风险;组织粉碎过程中存在损伤膀胱壁,甚至膀胱穿孔的风险;组织粉碎器价格昂贵,增加了医院支出。我们利用1470nm激光汽化效率高和光纤指向性好的优点,融合蘑菇头技术,开展了 1470nm激光蜂窝式汽化技术,并应用于剜除术前列腺组织块的处理,从而取代组织粉碎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用1470nm激光光纤将前列腺分叶剜除,剜除的组织块与前列腺颈口有部分组织相连接,形成“蒂”状结构,使其相对固定。将1470nm光纤头端露出激光操作手件最前端约1cm,将光纤快速插入组织块内进行汽化,光纤前端穿透组织块后迅速撤回,在下一个插入点重复上述动作,插入点呈蜂窝状分布,两个插入点距离约5mm,蜂窝式汽化后的组织块变得比较疏松,光纤很容易将其切割成小块,通过激光镜鞘将标本冲出用于病理诊断。前列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的目的为明确组织的良恶性,显微镜下可识别前列腺腺体细胞学结构、能鉴别组织良恶性的标本体积(称之为有效标本体积)与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密切相关。蜂窝式汽化术能否取代组织粉碎术处理剜除的前列腺组织块取决于蜂窝式汽化术的组织清除速度、安全性和获取前列腺组织标本的病理学诊断价值,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论文拟通过体外实验和临床应用两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蜂窝式汽化术在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应用范围,为蜂窝式汽化术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一部分1470nm激光蜂窝式汽化术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1.比较1470nm激光蜂窝式汽化术和汽化术的前列腺组织清除速度。2.评价1470nm激光蜂窝式汽化术获取前列腺组织标本的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1.建立前列腺激光手术体外试验模型将膀胱、前列腺和部分尿道从中华田园犬新鲜尸体中取出,放入4℃生理盐水中保存。去除膀胱、前列腺周围脂肪组织,只保留前列腺、膀胱颈口和部分尿道。将处理好的前列腺进行编号,汽化术组和蜂窝式汽化术组各10例。将前列腺固定在COOK输尿管软镜模拟器的膀胱内,激光镜经模拟器的尿道进入膀胱,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冲洗压力60cmH2O。2.手术方法1470nm激光前列腺汽化术:1470nm激光治疗仪汽化功率设定为150W。用直出光纤在前列腺表面用稳定往返扇形扫除动作汽化前列腺。激光发射时间到达5min后停止手术。1470nm激光前列腺蜂窝式汽化术:1470nm激光治疗仪汽化功率设定为150W。用1470nm激光直出光纤快速插入犬前列腺内进行汽化,光纤前端穿透前列腺后迅速撤回,在下一个插入点重复上述动作,插入点呈蜂窝状分布,两个插入点距离约5mm,蜂窝式汽化后的前列腺变得比较疏松,光纤很容易将其切割成能从激光镜鞘冲出的小块。激光发射时间到达5min后停止手术。3.测量指标测量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后残留前列腺体积,计算清除的前列腺体积和组织清除速度。测量蜂窝式汽化术后获取的前列腺组织标本体积,送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估算组织切片中正常前列腺组织(显微镜下可识别前列腺腺体细胞学结构的组织)的比例,计算获取的有效标本体积。有效标本体积(ml)=手术获取的前列腺组织标本体积(ml)×病理切片中正常前列腺组织比例结果1.1470nm激光蜂窝式汽化术的组织清除速度为(1.30±0.09)ml/min,汽化术的组织清除速度为(0.53±0.08)ml/min,两种手术方式的组织清除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470nm激光蜂窝式汽化术获取的标本体积为(2.27±0.27)ml,病理切片显微镜下正常前列腺组织比例为(34.0±8.4)%,有效标本体积为(0.76±0.18)ml,有效标本体积占清除前列腺体积的比例为11.84%。结论1.1470nm激光蜂窝式汽化术的组织清除速度明显快于汽化术。2.蜂窝式汽化术获取的标本可用于病理诊断,但手术过程中汽化丢失和凝固坏死导致获取的有效标本较少,病理学诊断价值有限。第二部分蜂窝式汽化技术在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1.评价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蜂窝式汽化术的安全性。2.评价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蜂窝式汽化术的治疗效果。3.评价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蜂窝式汽化术获取前列腺组织标本的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分组和手术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PV分为三组。小体积组:PV≤40ml;中体积组:40 ml<PV<80ml;大体积组:PV≥80ml,每组纳入120例患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随机数字表法)行1470nm激光前列腺汽化术或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组织粉碎术或1470 nm激光前列腺剜除+蜂窝式汽化术。48例患者因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或未完成3月随访或资料不全被剔除,共有312例患者完成本研究。2.观测指标1)围手术期观测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前列腺包膜穿孔、直肠损伤、膀胱损伤、拔除尿管后急性尿潴留、术后出血等)。2)有效标本体积的测定:有效标本体积(ml)=获取的前列腺组织标本体积(ml)×病理切片中正常前列腺组织比例。3)术后3月随访指标:Qmax、PVR;IPSS和QOL评分;术后并发症(继发性出血、全程肉眼血尿、尿失禁、急性附睾炎、尿道狭窄等)。3.数据处理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小体积、中体积和大体积BPH患者,三种手术方式术后Qmax、PVR、IPSS和QOL评分等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2.小体积BPH患者:剜除+蜂窝式汽化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4.1±9.1)min]最短,剜除+组织粉碎术组[(39.7±11.1)min]次之,汽化术组[(42.2±12.7)min]最长,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等指标三种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体积BPH患者:汽化术组平均手术时间[(78.7±25.8)min]和出血量[(85.0±36.4)ml]最长(多)(P<0.05),剜除+蜂窝式汽化术组和剜除+组织粉碎术组手术时间[(67.8±22.4)vs(62.6±19.5)min]和出血量[(69.9±20.7)vs(72.4 ± 18.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等指标三种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体积BPH患者:剜除+组织粉碎术组平均手术时间[(78.0±15.8)min]最短,剜除+蜂窝式汽化术组[(91.7±18.6)min]次之,汽化术组[(104.4 ± 31.0)min]最长,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剜除+蜂窝式汽化术组和剜除+组织粉碎术组术中出血量[(90.6±23.4)vs(95.9±20.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少于汽化术组[(117.3±4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三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剜除+蜂窝式汽化术组和剜除+组织粉碎术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优于汽化术组(P<0.05)。5.无论前列腺体积大小,剜除+蜂窝式汽化术组获取的前列腺组织标本体积、显微镜下正常前列腺组织比例、有效标本体积均低于剜除+组织粉碎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蜂窝式汽化术治疗BPH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可靠。2.治疗小体积BPH患者,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蜂窝式汽化术手术时间较剜除+组织粉碎术缩短;治疗中体积BPH患者,两者的手术时间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大体积BPH患者,剜除+蜂窝式汽化术的手术时间较剜除+组织粉碎术明显延长。3.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蜂窝式汽化术获取的前列腺组织标本可用于病理学诊断,但标本体积和质量劣于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组织粉碎术。4.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小体积和中体积BPH患者时,可应用蜂窝式汽化术代替组织粉碎术处理剜除的前列腺组织块,但获取的前列腺组织标本病理诊断价值有限,存在漏诊前列腺偶发癌的可能。
潘炜,段瑞华,梅力,吴运,李文成[2](2018)在《前列腺电切术后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析与处理》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治疗方式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5年6月术前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1 157例患者病理资料,选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前列腺电切术后确诊为前列腺偶发癌的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1 1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偶发性前列腺癌的患者20例。TNM分期为T1a期6例,T1b期14例。其中14例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5例选择内分泌治疗,1例选择等待观察。14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出现短期尿失禁,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控尿;1例发生真性尿失禁,术后6个月仍无法控尿。5例选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降至正常值范围内。所有患者均随访16年,平均4.2年,均未发现肿瘤相关性死亡。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汽化电切术虽然增加了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难度,但手术疗效满意。
高超,杨文增,崔振宇,郭景阳,宋士超[3](2017)在《前列腺偶发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的疗效随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术后发现前列腺偶发癌(incidental prostate cancer,IPCa)患者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后的长期疗效,分析IPCa患者行BPH手术后前列腺癌残留及RP术后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5例IPC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均为BPH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并接受RP。包括年龄、BPH术前及术后的PSA、前列腺体积、BPH术后前列腺癌T分期(T1a、T1b)及Gleason评分、RP术后前列腺癌T分期(PT0、PT2、PT3)及Gleason评分、生化复发情况。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与BPH术后前列腺癌残留相关的因素,应用Cox回归分析RP术后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45例患者中T1a期21例,T1b期24例,其中7例(15.6%)BPH术后无前列腺癌残留,即为pT0期。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PH术前PSA(RR=2.58,95%CI 1.27~5.42,P=0.04)、BPH术后PSA(RR=4.26,95%CI 2.57~7.64,P=0.01)及BPH术后Gleason评分(RR=3.98,95%CI1.85~5.77,P=0.02)是显着影响BPH术后前列腺癌残留的相关因素。术后随访5~44个月,平均54个月。5年和10年的总体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6%和86.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PH术后PSA(RR=4.79,95%CI 2.57~7.64,P=0.02)及BPH术后Gleason评分(RR=2.01,95%CI 1.74~5.21=0.04)是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PH术后T分期(T1a、T1b)与BPH术后前列腺癌残留及RP术后生化复发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BPH术后发现IPCa的患者接受RP可获得良好的长期肿瘤控制效果,BPH术前PSA、BPH术后PSA及BPH术后Gleason评分是显着影响BPH术后前列腺癌残留的相关因素,而BPH术后PSA和RP术后Gleason评分是影响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宁华,苏元华,董锐,王国举,魏军,刘飞[4](2017)在《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387例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前列腺偶发癌有375例,笔者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后制定自编问卷并将其应用于收集前列腺偶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收集到的临床资料,以期找出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检出率为8.55%(375/438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β=1.68,95.0%CI=3.159.23)、Gleason评分(β=1.58,95.0%CI=3.307.08)、分化程度(β=1.87,95.0%CI=3.2913.03)、淋巴结转移(β=3.04,95.0%CI=5.5079.82)、血清PSA(β=1.90,95.0%CI=2.0522.01)、临床分期(β=0.83,95.0%CI=1.353.90)是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检出率较高,老年、临床分期、血清PSA水平及其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预后的危险因子。在对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针对高危人群高度警惕前列腺偶发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早治疗。
陈珍霖,许恩赐[5](2016)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偶发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提出目的讨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偶发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升对偶发前列腺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5月我院行膀胱癌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偶发前列腺癌的10例患者资料。结果 10例术前检查PSA正常3例,TPSA异常1例,6例患者术前未查TPSA。5例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5例行开放全膀胱切除。随访18月,共有9例患者完成随访,1例失访,9例患者PSA处于正常范围之内(<4 ng/ml)。其中,1例围手术期死于心梗,1例死于远处转移,7例存活至今(70%)。结论前列腺偶发癌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治疗依据患者的年龄、肿瘤体积、分化程度等确定治疗方案,以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胡小鹏,薛文瑞,王伟,王勇,张小东[6](2016)在《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cystoprostatectomy,RCP)治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评估行保留神经血管束(neurovascular bundle,NVB)手术患者的术后勃起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50例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年龄4183岁,平均63岁。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为0.27.8 ng/ml,平均3.0 ng/ml。直肠指检均为阴性。CT增强扫描显示仅1例膀胱癌侵犯前列腺,余前列腺大小、形态及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征象。150例均行RCP,其中133例为开放手术,17例为腹腔镜手术。13例行保留NVB术式,其中11例为开放手术,2例为腹腔镜手术。结果本组150例中,11例(7.3%)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偶发癌,病理类型均为前列腺腺癌。11例患者的年龄4282岁,平均66岁;术前tPSA 0.34.0 ng/ml,平均2.6 ng/ml。患有前列腺偶发癌组和未患组的术前tPSA平均值(2.6vs.3.2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术前CT增强扫描检查示前列腺未见异常10例,膀胱癌侵犯前列腺1例。11例中9例前列腺偶发癌为低危等级(Gleason评分≤6分,临床分期≤T2期)。11例中,10例膀胱癌组织学类型为尿路上皮癌,1例为小细胞癌;膀胱癌TNM分期≤pT2期4例,≥pT3期7例。Gleason评分<6分5例,6分5例,10分1例。肿瘤切缘阳性2例。11例均未接受去势治疗,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无死亡病例,复查tPSA值均≤0.003 ng/ml。13例行保留NVB术式的患者中8例术后勃起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前列腺偶发癌发病率较低,大多数前列腺偶发癌为低危等级,是否伴前列腺偶发癌对患者预后无影响。行保留NVB手术有助于患者术后勃起功能的恢复。
赵国栋,刘士军,胡浩[7](2014)在《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前列腺偶发癌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按照患者的临床分期情况分别采用药物去势和手术去势以及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T1a组和T1b组治疗前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a和T1b组的治疗后Gleaso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a组的存活率显着高于T1b组(P<0.05);T1a组的PSA总进展率显着低于T1b组(P<0.05)。结论前列腺偶发癌患者如果处于T1a期可采取观察等待,处于T1b期则应积极进行治疗,且采取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刘俊峰[8](2014)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的前列腺增大(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 BPE)、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和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 LUTS)为主的临床症状。BPH具有临床进展性,其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应的,症状亦随年龄的增加而进行性加重。BPH患者疾病进展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寿命得到较大延长,老年人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将加快到来。尤其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已日趋严峻,截止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远高于国际社会老龄化标准。且未来4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逐步达到峰值,中国将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也将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男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到72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今后我国男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将进一步得到延长。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男性预期寿命的延长,将会产生更庞大的BPH患者人群,加之人口寿命的延长相应延长了临床治疗的时间,将会产生更加高昂的医疗费用,并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这使得我国泌尿外科临床工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目前,手术治疗BPH的“金标准”仍然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痛苦少、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等一系列优势,在临床广泛被使用。但其也有不适用于较大体积前列腺(80m1)、切除不彻底、术后残留腺体组织较多(5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缺点。另外,由于开放手术能够沿着外科包膜彻底摘除前列腺增生组织,远期复发率仅为6%左右,而TURP则必定会有增生的前列腺组织残留,远期复发率达16%~17%(5~8年)。所以泌尿外科医生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探索,希望发明一种同时兼有两者优势,而又消除两者缺点的创伤更小,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方法。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RP)是我国学者融合了开放前列腺摘除术与TURP两者的技术优点而独创的手术方式。它从解剖学角度出发,找到增生腺体和外科包膜之间的层面,并沿此包膜平面完整球面剥离增生腺体,然后再切除腺体组织。该术式既具有微创腔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又能达到开放手术的彻底性、不复发的效果,而且安全性高,是BPH手术治疗上革命性的突破。多项研究证实经尿道剜除术安全、有效、可行、术后并发症少,是理想的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治疗方法。经尿道微创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会受到手术设备仪器的限制。与传统单极电切系统相比较,双极等离子电切系统不需要专门的负极板,具有以下特点:低温切割、组织热损伤小;采用生理盐水作为冲洗液,极少发生电切综合症(TURS);止血高效、可靠,术中及术后出血少;独特的“被膜保护”作用使包膜穿孔发生率下降;无负极回路板,防止电击和灼伤。双极等离子体电切系统突破了单极电切手术系统的局限性,是经尿道微创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又一大进步。将等双极离子体的优越性能作为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enucleation and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ERP)的能量载体,即产生了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剜除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 TPKEP)。有临床研究显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剜除术治疗BPH安全、可行,与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PKRP)相比较,疗效相似,但TPKEP术中切除增生腺体更彻底,手术时间却较短,出血较少,安全性更高。已有学者提出TURP不应该再是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金标准,“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RP)"才是未来BPH腔内微创治疗的趋势,不远的未来有可能替代TURP成为BPH外科治疗新的“金标准”。然而也有循证医学meta分析认为,这些临床证据级别较低,仅为谨慎推荐使用。并且目前对于TPKEP术后尿失禁等后术后并发症情况仍存在较多争议,限制了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的临床推广应用。目的本研究通过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的对比,评价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剜除术的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单中心、平行组设计,分段均衡随机化分组,以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组为对照组,以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组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观察指标数据。2012年08月至2013年08月期间,共计13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BPH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将这136例病例分段均衡随机化分组,其中68例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另外68例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术者均为我院泌尿外科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教授,年资及手术例数接近,手术熟练程度接近,均具有丰富的TURP操作经验并熟练掌握“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本研究开始前,均统一培训并达成手术操作步骤基本共识,以尽量减少因操作者因素所造成的差异。两组患者术前均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经直肠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PV),尿动力学检查测定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问卷调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血钠离子浓度(Na+)和血红蛋白浓度(Hb),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测中心静脉压(CVP)。术中详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获取标本的重量。另外,术中还记录冲洗液总量并留取样本化验其血红蛋白含量用以计算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国际尿失禁协会(ICS)推荐的1h尿垫试验(pad testing)对术后尿失禁进行判断。于术后拔除导尿管后第24h、术后每周分别行尿垫试验,并记录数据,四周后仍有尿失禁者每月随访观察,直至恢复。于术后第3、6个月时间点随访并记录Qmax.PVR.IPSS.QOL等随访指标数据。本研究需要收集的研究指标数据包括:术前PSA.PV.Qmax.PVR.IPSS. QOL.Na+、Hb.CVP;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获取标本的重量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包膜穿孔、经尿道电切综合征、膀胱损伤、直肠损伤等);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继发性出血、短期尿失禁、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尿道膀胱刺激征、拔除尿管后尿潴留)。术后拔除导尿管后24小时、术后第1、2、4周的尿垫试验结果,术后分别第3、6个月时间点随访指标Qmax.PVR.IPSS.QOL.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手术的术安全性、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剜除组与电切组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年龄(71.68±6.94岁VS71.76±7.04岁).PV(68.31±22.29ml VS66.99±18.76ml).IPSS(23.51±2.79分VS23.15±3.36分)、QOL(4.50±0.70分VS4.68±0.70分)、PVR(59.82±24.56ml VS62.21±24.96ml).Qmax(6.04±2.08ml/s VS6.32±1.71ml/s). PSA(3.39±0.95ng/ml VS3.35±1.20ng/ml).Na+(141.64±1.78mmol/L VS141.86±1.62mmol/L).Hb(136.04±8.28g/L VS139.18±14.48g/L).CVP(6.76±0.65cmH20VS6.81±0.65cmH20),两组的组间特征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术中剜除组发生2例(2.9%)包膜穿孔,电切组为9例(13.2%),两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差异(P<0.05),说明剜除组术中包膜穿孔发生率小于电切组。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发生,均未发生TURS.膀胱损伤、直肠损伤、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剜除组与电切组两组手术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低钠血症;术前、术后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对患者内环境的影响相似。剜除组和电切组两组术后CVP比较(7.58±0.92cmH20VS8.34±0.82cmH20),剜除组CVP低于电切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剜除组术中冲洗液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量更少,对循环系统的容量影响更小,手术安全性更高。3、剜除组与电切组两组围手术期观测指标:手术时间(49.50±16.49min VS61.48±19.68min).术中出血量(61.24±26.30ml VS90.12±33.12ml)、膀胱冲洗时间(12.88±2.52h VS23.40±2.68h)、导尿管留置时间(35.88±6.79h VS79.03±9.54h)、术后住院时间(4.97±0.65d VS6.28±0.64d)、获取标本的重量(39.28±13.57g VS25.69±8.22g)、偶发癌检出剜除组6例(8.8%),电切组未检出,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剜除组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电切组。术后尿道膀胱刺激征剜除组9例(13.3%),电切组19例(27.9%),剜除组尿道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小于电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剜除组术后未发生术后继发性出血和再次留置尿管事件,电切组各发生2例(2.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个月时随访,剜除组患者与电切组Qmax.PVR.IPSS.QOL分别为:(20.99±2.54ml/s VS20.32±1.63ml/s).(4.94±3.11ml VS4.65±3.25ml)、(2.93±0.72分VS2.97±0.75分)、(1.40±0.52分VS1.44±0.58分),6个月时随访,Qmxa.PVR.IPSS.QOL分别为:(21.57±2.55ml/s VS21.65±2.07ml/s)、(3.66±2.40ml VS3.21±2.33ml).(2.24±0.79分VS2.26±0.59分)、(1.12±0.50分VS1.16±0.61分)。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Qmax. PVR、IPSS、QOL分别与术前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术后3、6个月Qmax、PVR、IPSS、QOL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6个月的Qmax、IPSS、QOL情况比较,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Qmax、IPSS、QOL术后3到6个月得到继续改善;两组患者术分别后3个月的PVR情况与6个月时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Qmax、PVR、IPSS、QOL’情况剜除组与电切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着意义(P>0.05),提示两种术式在改善Qmax、PVR、 IPSS、QOL方面效果相似。5、两组尿失禁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失禁发生情况为拔除尿管后24小时剜除组10例(14.7%),电切组6例(8.8%)。拔除尿管后1周时剜除组8例(11.1%),电切组3例(4.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尿管后2周时剜除组1例(1.5%),电切组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及恢复速度相似。术后2周时电切组无尿失禁病例,剜除组仍有1例尿失禁(张力性尿失禁),坚持训练盆底肌,于术后8周恢复。2组均未出现永久性尿失禁。6、两组尿失禁程度比较:拔除导尿管后24h尿失禁程度为,中度:剜除组9例,漏尿量(6.14±1.62)g/h,电切组6例,漏尿量(3.47±0.84)g/h,两组漏尿量虽有统计学差异(t=3.706,P=0.003<0.05),但均属中度尿失禁范围(1g<1h漏尿<10g);重度:两组均无发生;极重度:剜除组1例,漏尿量为68.6g/h,电切组无发生,两组比较,尿失禁程度上无差异。术后1周尿失禁程度为,中度:剜除组7例,漏尿量(3.31±0.41)g/h,电切组3例,漏尿量(2.73±0.85)g/h,两组漏尿量无统计学差异(t=1.526,P=0.116>0.05);重度:两组均无;极重度:剜除组1例,漏尿量为57g/h,电切组无发生。2组比较尿失禁程度上仍无差异。术后2周时仅剜除组有1例极重度尿失禁,坚持训练盆底肌,于术后8周恢复。结论1、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短期手术疗效不差于、甚至超过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2、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手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手术安全性高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3、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更适合用于治疗高龄、高危、大体积的BPH患者。4、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时间短,总体上优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是治疗BPH比较理想的方法,有可能替代传统的TURP成为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治疗新的“金标准”。5、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相比,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相同,程度相同,恢复速度相同,真性尿失禁发生率并不增加。6、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对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高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有利于前列腺偶发癌早期发现和治疗。7、本研究显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是未来BPH腔内微创治疗的趋势,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及长期的随访进一步证实。
张盼[9](2009)在《前列腺偶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0例前列腺偶发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6年,在随访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在正常范围(<4μg/L),8例存活至今,1例死于骨转移,1例死于非肿瘤性疾病。无前列腺癌转移或因此致死病例。结论:前列腺偶发癌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其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的检查,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肿瘤的体积和分化程度等决定治疗方案。
张斌,王志金[10](2008)在《前列腺偶发癌15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与前列腺增生症的关系、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前列腺增生症手术病理检出的前列腺腺癌15例临床资料。病理确诊后15例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其中9例术后行内分泌治疗。结果11例获得随访半年至9年,其中A1期9例,A2期2例,随访病例截至投稿时均存活,无前列腺癌转移或因此致死病例。结论前列腺偶发癌预后较好,去势术治疗和内分泌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二、前列腺偶发癌1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腺偶发癌1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蜂窝式汽化技术在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发展与现状 |
3 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手术方式的演变 |
4 论文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1470nm激光蜂窝式汽化术的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蜂窝式汽化技术在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目的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1 论文总结 |
2 论文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Ⅰ |
英文文章Ⅱ |
(2)前列腺电切术后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前列腺偶发癌预后判断标准[5]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检出率 |
2.2 前列腺偶发癌预后单因素分析 |
2.3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5)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偶发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7)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组术前PSA和术后Gleason分级分析 |
2.2 两组生存结果分析 |
2.3 两组随访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8)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围手术期准备 |
2.3 麻醉与体位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 |
2.6 研究观测指标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钠浓度及中心静脉压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情况 |
3.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第四章 讨论部分 |
4.1 BPH概况、BPH发病趋势及面临的社会问题 |
4.2 BPH手术治疗及相关进展 |
4.3 本研究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比较与分析讨论 |
4.4 本研究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比较与分析讨论 |
4.5 本研究两种手术方式的并发症的比较与分析讨论 |
4.6 关于TPKEP安全性、有效性及并发症情况的小结 |
4.7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手术技巧 |
4.8 剜除术治疗BPH的前景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致谢 |
附录 |
附图 |
(9)前列腺偶发癌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前列腺偶发癌1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蜂窝式汽化技术在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刘志峰. 山东大学, 2021(11)
- [2]前列腺电切术后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析与处理[J]. 潘炜,段瑞华,梅力,吴运,李文成.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8(03)
- [3]前列腺偶发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的疗效随访[J]. 高超,杨文增,崔振宇,郭景阳,宋士超.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7(09)
- [4]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王宁华,苏元华,董锐,王国举,魏军,刘飞. 实用癌症杂志, 2017(08)
- [5]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偶发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J]. 陈珍霖,许恩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31)
- [6]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 胡小鹏,薛文瑞,王伟,王勇,张小东.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6(05)
- [7]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赵国栋,刘士军,胡浩.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12)
- [8]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研究[D]. 刘俊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9]前列腺偶发癌的诊断和治疗[J]. 张盼. 中国医药导报, 2009(25)
- [10]前列腺偶发癌15例报告[J]. 张斌,王志金.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8(06)
标签:前列腺论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论文; 前列腺肿瘤论文; 前列腺检查论文; 尿失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