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消费量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邱麟惠[1](2020)在《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稀土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对我国的工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对稀土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导致资源不断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稀土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概况,建立稀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剖析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对产业安全评价和稀土产业研究现状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一是产业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为稀土产业安全评价提供了有益借鉴;二是稀土产业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及出路、稀土产品定价权以及国际贸易、稀土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与治理,对稀土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稀土产业的安全状况做了进一步分析。从稀土产业供应安全、资源安全、市场安全以及环境安全4个维度系统分析我国稀土产业的安全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稀土供需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供过于求;稀土产业结构不均衡,高端市场占有率偏低,稀土资源大量出口,量大价廉,未能发挥资源优势;稀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治理落后。其次,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上,以及考虑稀土产业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基于此构建了一组4个维度12个指标的稀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通过比对各种评价分析方法的优劣,选择了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将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应用于稀土产业安全评价的实证研究中,先是将稀土产业安全状况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再进一步从4个维度分别去评估稀土产业的供应安全、资源安全、市场安全、环境安全状况,并且对其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状况中,供应安全和市场安全对稀土产业安全的影响比较大,在研究期内供应安全和市场安全得分值相对偏低、且波动较大,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对稀土产业安全状况的影响较小,资源安全得分连续提升,稳中向好,但环境安全得分值相对偏低,总体来说我国稀土产业安全状况在不断提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提升稀土资源供应能力、提高稀土产业创新能力、完善稀土市场管理制度、促进稀土产业环境安全,为全面提升稀土产业安全水平提供有效借鉴。
高东旭[2](2020)在《微量杂质对异戊二烯聚合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聚异戊二烯橡胶是指顺式-1,4-聚异戊二烯橡胶,简称异戊橡胶(IP),又称“合成天然橡胶”,是仅次于丁苯橡胶、顺丁橡胶的世界合成橡胶第三大胶种。异戊橡胶具有很多特性与天然橡胶相似,异戊橡胶具有耐磨性、弹性、耐热性和低温屈挠性等,其耐热性甚至超过了天然橡胶。异戊橡胶的优点表现为色泽浅、纯度高、流动性好、质量均一,大大缩减了塑炼时间,混炼加工过程简单,膨胀和收缩小并有拉伸倾向等。但是,天然橡胶在生胶强度、粘着性、加工性能以及硫化胶的抗撕裂强度、耐疲劳性这几个方面等均稍高于异戊橡胶;异戊橡胶的顺式-1,4-结构含量(92%98%)低于天然橡胶(>98%);结晶性能低于天然橡胶;相对分子质量低于天然橡胶,并且带部分支链和凝胶。异戊二烯聚合度一直以来作为衡量异戊二烯橡胶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受杂质含量的影响较大,其杂质含量控制范围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分别通过2-甲基-1-丁烯-3-炔,顺-2-戊烯作为杂质配制不同含量范围的2-甲基-1-丁烯-3-炔,顺-2-戊烯的己烷溶液,分别将已配制好的杂质溶液通过气相色谱准确定量,将不同浓度2-甲基-1-丁烯-3-炔,顺-2-戊烯分别掺入到异戊二烯中,加入稀土烷基铝混合催化剂进行聚合反应,反应产物经干燥后称量质量,引入不同含量杂质,通过异戊二烯橡胶的转化率,顺式-1,4-结构含量,分子量及分布等结果,探究2-甲基-1-丁烯-3-炔,顺-2-戊烯对异戊二烯橡胶聚合的影响。本文成功制备了含2-甲基-1-丁烯-3-炔的异戊二烯橡胶和含顺-2-戊烯的异戊二烯橡胶,通过对2-甲基-1-丁烯-3-炔及顺-2-戊烯含量的改变影响异戊二烯橡胶的顺式-1,4-结构含量,分子量及分布,进而能够显着提升聚异戊二烯橡胶的聚合度。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2-甲基-1-丁烯-3-炔作为杂质存在直接影响异戊二烯橡胶的分子结构,从而导致异戊二烯橡胶性质明显的变化,在异戊二烯单体橡胶中,2-甲基-1-丁烯-3-炔含量控制在5.3×10-6(g/ml)以下对其聚合度影响不大。通过实验我们认为在异戊二烯单体橡胶中,顺-2-戊烯作为杂质,随其含量的增加,异戊二烯单体橡胶的聚合度降低。
刘强[3](2019)在《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地区项目“稀土资源战略储备预警系统及响应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263022)。稀土战略储备预警系统是对于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有利于对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运用,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稀土市场中,如何更准确确定稀土产品收储(释放)时机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通过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轨迹的梳理,探究出稀土产业波特特征,同时对未来稀土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稀土产业的界定以产业链为划分依据。由于稀土产业下游情况复杂,数据收集困难,因此本文以稀土产业中上游为研究对象,基于我国稀土产业1987年至2017年的历史发展现状,从经济周期波动的角度,对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性进行研究。揭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历程及周期波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与SW2-CLI模型对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趋势进行预测。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与产业周期理论进行概述,同时详细地对经济周期波动和产业周期波动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其次,通过从我国稀土产业供给、需求、价格、出口、稀土管理政策多方面分析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现状及特征,得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存在周期波动性,并且波动较为频繁。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性进行描述,构建了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测度指标体系。第三,结合上述构建的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指标体系进行浓缩,得出三个主要成分,即需求成分、供给成分与价格成分,最后构建我国稀土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并基于CF滤波,揭示出我国稀土产业一共经历了六个完整的周期,并且现在正处于第七个周期的上升阶段,每个周期时间维持在四年左右,上升期与衰退期相近。同时对每一个周期的波动轨迹进行分析,发现政策因素对我国稀土产业波动影响较明显。第四,运用SW2-CLI模型,将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趋势值的一阶差分与需求成分、供给成分和价格成分的一阶差分进行滚动回归22次,对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进行拟合,发现拟合值的波动方向与实际稀土产业波动方向基本一致,同时误差较小。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对我国稀土产业2019年至2023年的稀土需求、供给等因素进行预测,得出2019至2023年三个主要成分的预测值,运用SW2-CLI模型对我国稀土产业2019年至2023年周期波动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稀土产业将在2020年出现波谷,2022年出现波峰。研究表明:我国稀土产业存在周期性波动,同时为期4年的周期波动规律较为明显,同时SW2-CLI模型对我国稀土产业预测较好,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夏文秀[4](2019)在《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储量丰富,品种众多,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商,在全球稀土产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中国稀土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却不足。由于过去中国采取粗放式管理、市场秩序混乱、科技水平低下、监管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中国稀土资源浪费严重、储量减少、产能过剩、价格低廉、环境破坏严重。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发展转型期,国家施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稀土产业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调整稀土产业结构、规范开采、保护矿区环境,促进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工信部颁布《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公祖指引》,整合稀土资源形成六大稀土集团,至2015年底六大稀土集团整合基本结束,改变了过去中国稀土市场“小、散、乱”的局面,对规范稀土市场秩序、形成产业集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黑色稀土,另外,政府和企业都是重视科技的发展,注入大量的科研资金。在国家的大力改革下,稀土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稀土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升稀土产业的竞争力,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迫在眉睫。本文以矿产资源学、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对大量的原始资料及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及研究分析。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钻石模型为依据,构建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利用2012年-2017年面板数据,进行评价。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力争评价结果合理准确,本文对于评价指标中的生产要素、需求状况和科技水平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对于产业环境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中国稀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竞争力依然非常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对策:加大执法力度,规范行业秩序;坚持科技创新,打造高端产品;加快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构建循环经济;加大稀土资源保护力度,注重可持续发展;建立国家战略联盟;延伸稀土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李晓宇[5](2019)在《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是1986年《矿产资源法》规定的一类特殊矿种。30多年来,国际、市场和资源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矿种确定原则和实施的管理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资源、战略、安全、竞争、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内涵,界定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与“优势矿产”、“战略性矿产”、“关键矿产”等概念的差异。从资源代际安全和竞争优势出发,提出了当前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及战略定位。强调资源的普遍稀缺性与我国的相对优势性,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定义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内稀缺,我国具有相对资源优势,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在军事和国防装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终端应用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战略价值,需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管理的矿种。从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入手,筛选了稀土、钨、锡、锑、钼、金、石墨、锂、萤石和磷10个矿种,分析了其资源形势和供求趋势。基于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结合指标体系所具有的特征和原则,综合考虑各类要素,系统构建了三级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首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对矿种评价指标进行了优化赋权,增加了指标评价的客观性。利用筛选出的10个我国优势矿种的基础数据,对参与评价矿种相对重要性进行计算并给出排序。同时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和相关影响因素评价分析法,综合提出新时期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名录的调整建议,为我国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下一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实践,对以调控存量为目标的开采总量控制政策和以调控增量为目标的矿业权管理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当前实施保护性开采的稀土矿和钨矿在资源勘查开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开发管理机制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其关键是平衡“保障资源安全”和“促进市场竞争”两个方面,把握好安全和效率的尺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提出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总结为安全优先、市场竞争、规模经营、调控宏观、放活微观。
张银[6](2019)在《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及供应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铌是一种战略性新兴矿产,在超导材料、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中国是世界上第一铌消费大国,在全球铌资源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国内铌资源禀赋不好,产量低,铌资源对外依存度较大,未来中国钢铁产品的升级,中国铌资源的消费量将呈现增加态势,因此,对中国铌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并对中国铌资源的安全进行分析,对于保障我国铌资源的安全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保障我国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整理铌资源的资源的储量、产量、消费量、贸易量、价格等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全球铌资源供需高度分离,贸易主要由巴西,加拿大铌生产大国流向中国,美国,韩国等铌资源消费大国,由于全球铌资源储采比较高,价格稳定增长并保持稳定。基于中国钢铁产量的变化和中国铌的需求量/钢铁的产量比值的变化,利用公式铌的需求量=钢铁的产量*铌的需求量/钢铁的产量,对2030年之前的中国铌资源需求进行预测,预测显示,在2020年-2030年间,我国铌资源需求量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未来钢铁行业仍然是中国铌资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到2020年,我国铌资源需求将达到1.2-1.8万吨左右;到2025年,将达到2.2-3万吨;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2.7-3.9万吨左右。分析我国铌资源的安全影响因素,列出评价指标,分析影响中国铌资源的安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评价,分析得出中国铌资源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对外依存度高、地区生产集中度高、市场集中度高,总结中国铌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中国铌资源资源缺乏,对外依存度高居不下,对国际铌资源的市场控制力不够,资源的进口集中度过高,容易产生不安全因素,资源禀赋条件不佳,国内可以开采的铌矿山太少,铌的选冶技术有待提高。基于上述研究,对中国铌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中国铌资源的安全形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国内铌资源勘查、铌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和利用、加强海外布局、加强对铌资源的战略储备、积极开发铌的替代品、加大对铌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铌资源的采选冶炼技术。
孙菁靖[7](2018)在《中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中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现状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综述国内外非均衡理论发展及应用、稀土市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理论和实际结合分析法等对我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这一问题做出了综合性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对全球和中国稀土资源以及稀土市场供需特征展开了深入探讨,得出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中国在全世界稀土供应和消费中都发挥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总体来看,稀土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总量都在逐年上升,但是呈现出显着的非均衡现象,并且预测未来几年稀土市场供需缺口还会继续扩大,可能会表现出较明显的需求过旺现象。其次,以非均衡理论为出发点,对稀土市场供需相关概念做出了理论定义,定性探讨了中国稀土市场的特征、结构机理及其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发现包括非均衡性在内,我国稀土市场具有结构分散、买方垄断、价格偏低、走私猖獗以及政策干预性强等特点;价格、技术、成本和政策等会对稀土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三,基于双曲线型聚合方程,结合我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的实际影响因素,选取20002016年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了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的计量经济模型构建,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衡量了变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均与常理相符,稀土有效需求量(DEM)与稀土进口量(IM)、工业生产总值(VALUE)呈显着正相关,与工业企业负债(DEBT)呈显着负相关;稀土有效供给量(SUP)与稀土价格(P)、稀土专利数(TECH)、稀土出口配额(QUOTA)、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INVEST)呈显着正相关,与采矿业职工工资总额(WAGE)呈显着负相关。第四,引入非均衡度这一指标,考察了20002016年中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的发展方向和演变程度,并依据非均衡度的变化程度划分了4个警戒阶段。得出观察期内,我国稀土市场供需的非均衡变化趋势大致为,由开始的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到现在的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我国稀土市场供需缺口呈现重警状态的年份较多,大部分时期稀土市场是处于供给过剩的状况,近年虽有所缓和,但仍需政府继续完善相应的宏观调节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非均衡理论及其计量经济模型在稀土市场领域研究中具有较好的成效。本论文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讨论,可以为今后我国稀土市场供需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
李利滨[8](2018)在《中国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稀土出口管制政策调整的视角》文中指出稀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以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工业中的高新技术应用提供重要元素,广泛应用于国防和民用领域。近年来,绿色科技得到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混合动力汽车、节能照明等新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稀土,稀土在未来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不仅是稀土的消耗大国,亦是稀土生产量与储量最大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稀土产业政策中力度较大的是稀土出口管制政策。2015年,我国结束了稀土出口关税和稀土出口配额管理。稀土出口管制政策调整之后,评价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绩效,建立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对我国稀土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稀土资源保护状况、产业发展状况、上市公司发展指标,建立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利用1992-2017年相关数据计算权重,对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按年份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稀土产业政策达到了政策预期目标,稀土政策严厉时期,我国稀土资源保护状况、产业发展状况、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均较为理想;相反则恶化。并且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绩效的变化趋势与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历程具有一致性,出口退税时期,稀土产业政策绩效得分逐年降低;实行出口配额和征收出口关税后,稀土产业政策绩效得分提高;2015年取消出口配额和出口关税之后,稀土产业政策绩效得分再次下降。说明我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对稀土政策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上述实证结论,本文认为建立我国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要以实现稀土产业管理目标为导向,以坚持多元目标和兼顾适应性与前瞻性为原则,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全产业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五大机制为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提高管理效率、保护稀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提出建立我国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稀土税制,促进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完善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推动设立生态修复税。“三税”形成合力,实现稀土产业绿色发展。二是完善稀土资源外商投资制度,推动绿色技术发展。对稀土上游资源严格控制,对下游应用鼓励合作创新。三是建立稀土溯源制度,严厉打击“黑稀土”。实现对稀土产业上游、中游、下游的全产业链把控,建立完善的稀土溯源制度。四是发展稀土替代和回收技术。制定行业标准,形成稀土循环利用产业;增加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发展“互联网+稀土”产业模式。推动互联网与稀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稀土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互联网金融对稀土产业创新的助推作用,为稀土产业创新企业和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服务。
周宝炉[9](2018)在《基于生命周期的稀土外部性理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稀土是一组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特性的重要元素,对高新技术及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稀土资源类型齐全、储量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稀土产业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稀土大国,稀土产量、出口量及消费量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稀土开采提取技术仍然不够完善,且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而稀土的低端开发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相反地稀土在高端应用领域却潜力巨大,稀土在低端、高端的外部性及效益分布的不均衡影响及阻碍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面向我国稀土可持续发展及利用,以稀土低端和高端的外部性及效益均衡为目标,构建基于稀土生命周期的外部性及效益均衡的理论及评价方法模型,并以我国主要稀土矿区白云鄂博稀土矿为案例,应用所提出的理论及方法,分析稀土外部成本及外部收益在其产业链中的分布规律。通过对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生产过程进行外部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其稀土氧化物(REO)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性是负外部性,生产1吨REO带来的外部成本为3.4万元,主要来自大气及水体污染,二者占其外部成本的70%;其带来的市场价值为102660元/吨,主要来自氧化钕及氧化镨,二者占其市场价值的75%。外部成本占其市场价值的33%,而包钢稀土所付出的实际外部成本只占其市场价值的22%左右,稀土氧化物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成本并没有完全得到补偿,而这部分没有得到补偿的外部成本转嫁到周边环境及居民,使得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恶化。通过对白云鄂博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应用及废料回收过程进行外部性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带来的市场价值为44万元/吨,其生产及终端应用的外部性以正外部性为主,外部收益为42万元/吨,正外部性主要来自钕铁硼在其终端应用中带来的节能等效应对人类社会的贡献。钕铁硼永磁废料回收1吨稀土氧化物带来的市场价值为24万元/吨,其外部性以正外部性为主,外部收益为3.1万元/吨,其正外部效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用对原矿矿石进行开采冶炼,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充分利用稀土资源,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产业链从开采向应用的延伸,稀土生命周期阶段中的外部性逐步由负外部性转向正外部性,且其外部收益在其产业价值链中的占比不断增大。在现实中,国家可以对上游企业进行适度征税,以补偿外部成本,同时对下游高端应用企业进行补贴,以补偿其外部收益,进而刺激稀土企业进入下游领域。各大企业通过改进稀土冶炼工艺,减少废气及废水的排放量,可以减少其外部成本;拓展产业链,进入终端应用市场,增强下游竞争力,积极推进稀土回收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稀土产业带来的外部收益,最终可以促进企业及整个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振民,刘一力,孙菊英,张莉,张安文,林东鲁[10](2017)在《世界稀土需求趋势分析》文中指出对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的稀土在各领域内消费量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世界稀土需求的变化趋势。对稀土新材料领域和传统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定性研究分析。通过定量定性研究得出了世界稀土消费量变化趋势和稀土应用的重点增长领域。由于稀土在不同领域的需求量变化,世界稀土终端消费领域不平衡格局将加剧,将导致稀土元素应用的进一步不平衡。
二、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消费量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消费量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评述 |
2.2 基本概念 |
2.2.1 产业安全的概念 |
2.2.2 稀土产业安全的概念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安全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
3.1 中国稀土产业概况 |
3.2 中国稀土供应安全 |
3.2.1 稀土供应概况 |
3.2.2 稀土需求概况 |
3.2.3 稀土供应安全存在的问题 |
3.3 中国稀土资源安全 |
3.3.1 稀土资源概况 |
3.3.2 稀土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
3.4 中国稀土市场安全 |
3.4.1 稀土市场概况 |
3.4.2 稀土市场安全存在的问题 |
3.5 中国稀土环境安全 |
3.5.1 稀土环境污染概况 |
3.5.2 稀土环境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 |
4.1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
4.2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选取和说明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指标说明 |
4.2.3 数据来源 |
4.3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度计算 |
4.3.1 熵权法与灰色关联 |
4.3.2 指标权重 |
4.3.3 安全度测算 |
4.4 中国稀土产业安全实证分析 |
4.4.1 稀土产业安全分析 |
4.4.2 供应安全分析 |
4.4.3 资源安全分析 |
4.4.4 市场安全分析 |
4.4.5 环境安全分析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5.1 提升稀土资源供应能力 |
5.2 提高稀土产业创新能力 |
5.3 完善稀土市场管理制度 |
5.4 促进稀土产业环境安全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微量杂质对异戊二烯聚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异戊橡胶简介 |
1.2.1 锂系异戊橡胶材料简介 |
1.2.1.1 锂系异戊橡胶反应机理 |
1.2.1.2 锂系异戊橡胶生产工艺及特点 |
1.2.1.3 锂系异戊橡胶产品特点及用途 |
1.2.2 钛系异戊橡胶材料简介 |
1.2.2.1 钛系异戊橡胶反应机理 |
1.2.2.2 钛系异戊橡胶生产工艺及特点 |
1.2.3 稀土异戊橡胶材料简介 |
1.2.3.1 国外稀土异戊橡胶研究进展 |
1.2.3.2 国内稀土异戊橡胶研究进展 |
1.2.3.3 稀土异戊橡胶反应机理 |
1.2.3.4 稀土异戊橡胶生产工艺及特点 |
1.2.3.5 稀土异戊橡胶产品特点及用途 |
1.3 国内外异戊橡胶生产情况 |
1.3.1 国外生产情况 |
1.3.2 国外异戊橡胶供需现状 |
1.3.3 国内生产情况 |
1.3.4 国内异戊橡胶供需现状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2-甲基-1-丁烯-3-炔杂质对异戊二烯橡胶聚合度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2.2 高含量2-甲基-1-丁烯-3-炔掺杂的异戊二烯橡胶的合成 |
2.2.2.1 配置含高含量的2-甲基-1-丁烯-3-炔的己烷混合溶液 |
2.2.2.2 掺杂高含量的2-甲基-1-丁烯-3-炔杂质的异戊二烯聚合实验 |
2.2.2.3 测试与分析 |
2.2.2.3.1 聚合转化率的测定 |
2.2.2.3.2 粘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
2.2.2.4 结果与讨论 |
2.2.2.4.1 掺杂高含量2-甲基-1-丁烯-3-炔异戊二烯橡胶转化率 |
2.2.2.4.2 掺杂高含量2-甲基-1-丁烯-3-炔异戊二烯橡胶特性粘数及顺式-1,4-结构含量 |
2.2.3 低含量2-甲基-1-丁烯-3-炔掺杂的异戊二烯橡胶的合成 |
2.2.3.1 配置低含量的2-甲基-1-丁烯-3-炔的己烷混合溶液 |
2.2.3.2 掺杂低含量的2-甲基-1-丁烯-3-炔杂质的异戊二烯聚合实验 |
2.2.3.3 测试与分析 |
2.2.3.4 结果与讨论 |
2.2.3.4.1 掺杂低含量2-甲基-1-丁烯-3-炔异戊二烯橡胶转化率 |
2.2.3.4.2 掺杂低含量2-甲基-1-丁烯-3-炔异戊二烯橡胶顺式-1,4-结构含量 |
2.2.4 掺杂不同含量2-甲基-1-丁烯-3-炔异戊二烯胶分子量分布及GPC曲线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顺-2-戊烯杂质对异戊二烯橡胶聚合度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2.2 高含量顺-2-戊烯掺杂的异戊二烯橡胶的合成 |
3.2.2.1 配置高含量顺-2-戊烯的的己烷混合溶液 |
3.2.2.2 掺杂高含量的顺-2-戊烯杂质的异戊二烯聚合实验 |
3.2.2.3 测试与分析 |
3.2.2.4 结果与讨论 |
3.2.2.4.1 掺杂高含量顺-2-戊烯异戊二烯橡胶转化率 |
3.2.2.4.2 掺杂高含量顺-2-戊烯异戊二烯橡胶GPC曲线 |
3.2.3 低含量顺-2-戊烯掺杂的异戊二烯胶的合成 |
3.2.3.1 配置低含量的顺-2-戊烯的己烷混合溶液 |
3.2.3.2 掺杂低含量的顺-2-戊烯杂质的异戊二烯聚合实验 |
3.2.3.3 测试与分析 |
3.2.3.4 结果与讨论 |
3.2.3.4.1 掺杂低含量顺-2-戊烯的异戊二烯橡胶转化率 |
3.2.3.4.2 掺杂低含量顺-2-戊烯的异戊二烯橡胶顺式-1,4-结构含量 |
3.2.3.4.3 掺杂低含量顺-2-戊烯的异戊二烯胶分子量分布及GPC曲线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文献综述 |
1.5.1 我国稀土产业概述及研究现状 |
1.5.2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及研究现状 |
1.5.3 产业预测方法及理论研究现状 |
1.5.4 小结 |
第二章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概念及现状分析 |
2.1 稀土产业周期波动概论及相关理论分析 |
2.2 产业周期波动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现象及测度指标选取 |
3.1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现象 |
3.1.1 我国稀土供给同比增长周期现象分析 |
3.1.2 我国稀土需求同比增长周期现象分析 |
3.1.3 我国稀土价格指数周期现象分析 |
3.1.4 我国稀土出口周期现象分析 |
3.1.5 我国稀土政策对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影响分析 |
3.2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测度指标选取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3.2.2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指标选取 |
第四章 基于主成分的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轨迹及特征分析 |
4.1 构建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稀土产业综合发展指数 |
4.1.1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原理介绍 |
4.1.2 主成分分析过程 |
4.1.3 构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综合指数 |
4.2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轨迹分析 |
4.2.1 基于CF滤波对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测度 |
4.2.2 我国稀土周期波动轨迹分析 |
4.3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性特征分析 |
第五章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趋势预测 |
5.1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趋势预测模型分析 |
5.1.1 灰色模型原理 |
5.1.2 SW2-CLI原理 |
5.1.3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趋势模型建立 |
5.1.4 我国稀土产业周期趋势预测 |
5.2 中国稀土产业周期趋势预测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3.2 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
1.3.3 稀土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1 全球及中国稀土资源储量 |
2.1.1 全球稀土资源储量 |
2.1.2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 |
2.2 全球及中国稀土资源生产现状 |
2.2.1 全球稀土资源生产现状 |
2.2.2 中国稀土资源生产现状 |
3 全球及中国稀土资源消费现状 |
3.1 全球稀土资源消费现状 |
3.2 中国稀土资源消费状况 |
4 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1 钻石模型原理 |
4.2.2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3 样本数据来源 |
5 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
5.1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5.2 评价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分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
5.3.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6 提升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
6.1 坚持科技创新,打造高端产品 |
6.2 加快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构建循环经济 |
6.3 加大稀土资源保护力度,注重可持续发展 |
6.4 改善稀土产业环境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7.2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完成工作量 |
1.4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价值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信息熵理论 |
2.4 需求理论 |
2.5 规模经济理论 |
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 |
3.1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法定含义 |
3.1.1 法律层面 |
3.1.2 文件层面 |
3.1.3 内涵分析 |
3.2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新时期战略定位 |
3.2.1 优势矿种 |
3.2.2 相关概念界定 |
3.2.3 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 |
3.2.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 |
4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及供求趋势 |
4.1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选择 |
4.1.1 全球资源概况 |
4.1.2 我国资源状况 |
4.1.3 优势矿产选择 |
4.2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
4.2.1 稀土资源 |
4.2.2 钨资源 |
4.2.3 锡资源 |
4.2.4 锑资源 |
4.2.5 钼资源 |
4.2.6 金资源 |
4.2.7 石墨资源 |
4.2.8 锂资源 |
4.2.9 萤石资源 |
4.2.10 磷资源 |
4.3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供求分析 |
4.3.1 主要需求预测方法 |
4.3.2 数据基础 |
4.3.3 供需分析结论 |
5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 |
5.2.1 评价指标简介 |
5.2.2 各三级指标含义 |
5.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 |
5.3.1 基于AHP和熵权的数学评价法 |
5.3.2 专家问卷调查法 |
5.3.3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法 |
5.3.4 矿种调整建议名录 |
6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探索 |
6.1 已有政策执行效果 |
6.1.1 已有政策梳理 |
6.1.2 开采总量控制政策 |
6.1.3 矿业权政策 |
6.2 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
6.2.1 我国稀土资源特点 |
6.2.2 我国稀土产业特点 |
6.2.3 问题与分析 |
6.2.4 我国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
6.3 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
6.3.1 我国钨资源特点 |
6.3.2 我国钨产业特点 |
6.3.3 问题与分析 |
6.3.4 我国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
6.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及供应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矿产资源预测研究现状 |
1.3.2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研究现状 |
1.3.3 铌资源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铌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
2.1 性质和用途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3 铌资源分布 |
2.3.1 全球铌资源 |
2.3.3 中国铌资源 |
3 全球铌资源供需现状 |
3.1 铌的生产现状 |
3.2 铌的消费历史和现状 |
3.2.1 铌的消费历史 |
3.2.2 铌的消费现状 |
3.3 铌资源供需格局 |
3.3.1 全球铌资源的贸易 |
3.3.2 中国铌资源贸易 |
3.3.3 铌资源的历史价格 |
4 中国未来铌资源需求 |
4.1 预测方法 |
4.2 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 |
5 中国未来铌资源供应安全分析 |
5.1 评价方法 |
5.2 中国铌资源供应安全分析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非均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1.2.2 非均衡理论及其模型应用评述 |
1.2.3 国内外稀土市场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和模型基础 |
2.1 非均衡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
2.1.1 非均衡的经济含义 |
2.1.2 非均衡的基本特征 |
2.1.3 非均衡分析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2 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概述 |
2.2.1 最小原则模型 |
2.2.2 市场聚合条件下的非均衡模型 |
2.2.3 非均衡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三章 稀土资源及其市场供需特征分析 |
3.1 稀土资源特征分析 |
3.1.1 稀土的概念及分类 |
3.1.2 稀土的应用特征 |
3.1.3 稀土资源的储量及分布 |
3.2 稀土市场供需特征分析 |
3.2.1 稀土市场供应特征分析 |
3.2.2 稀土资源的需求特征分析 |
3.3 稀土市场非均衡的表现 |
第四章 中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的理论分析 |
4.1 稀土市场的相关经济理论 |
4.1.1 稀土市场的界定及其特点 |
4.1.2 稀土市场供需的经济特性 |
4.1.3 稀土市场供需的类型 |
4.2 中国稀土市场结构的经济模型解释 |
4.2.1 理论模型解释 |
4.2.2 数理模型解释 |
4.3 稀土市场供需的影响因素 |
4.3.1 稀土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 |
4.3.2 稀土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中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的实证分析 |
5.1 中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计量模型 |
5.1.1 模型的选择 |
5.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1.3 模型的设定 |
5.2 数据整理及变量关联分析 |
5.2.1 数据整理 |
5.2.2 变量关联分析 |
5.3 中国稀土市场有效供需测算 |
5.3.1 参数估计思路 |
5.3.2 均衡估计 |
5.3.3 非均衡估计 |
5.4 中国稀土市场非均衡方向和程度测定 |
5.5 中国稀土市场非均衡调控警戒线设置 |
第六章 中国稀土市场供需均衡发展政策建议 |
6.1 稀土资源储备和生产政策 |
6.2 稀土资源应用政策 |
6.3 稀土资源贸易政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中国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稀土出口管制政策调整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稀土产业调控政策的研究 |
二、关于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稀土产业政策绩效评价的研究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目标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结构 |
第二章 稀土资源概述 |
第一节 世界稀土资源概述 |
一、世界稀土资源储量 |
二、世界稀土资源产量 |
三、世界稀土贸易 |
第二节 中国稀土资源概述 |
一、中国稀土资源储量 |
二、中国稀土资源产量 |
三、中国稀土贸易 |
第三章 稀土管理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资源诅咒”理论 |
一、“资源诅咒”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
二、“资源诅咒”理论与中国稀土产业政策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稀土产业政策 |
第三节 博弈论 |
一、博弈论的发展与内涵 |
二、博弈论与中国稀土产业政策 |
第四章 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的演变和现状 |
第一节 中国稀土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和现状 |
第二节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政策的演变和现状 |
第五章 美国和日本稀土产业政策的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稀土产业政策的实践 |
一、美国稀土产业政策沿革 |
二、美国稀土产业政策 |
第二节 日本稀土产业政策的实践 |
一、日本稀土产业政策沿革 |
二、日本稀土产业政策 |
第三节 美国及日本稀土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一、设立国家稀土资源储备库,保证稀土资源的战略稳定性 |
二、重视整顿与监管稀土资源的开采和生产 |
三、支持稀土行业的科技研发创新 |
第六章 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数据说明与方法概述 |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
二、方法概述 |
第二节 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一、绩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绩效评价分析 |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绩效评价分析 |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绩效评价分析 |
三、中国稀土产业管理绩效评价基本结论 |
第七章 建立中国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原则 |
一、坚持多元目标原则 |
二、兼顾适应性与前瞻性原则 |
第二节 中国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目标 |
一、建立多主体参与机制 |
二、形成全产业链管理机制 |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
四、强化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
五、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
第三节 建立中国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
一、完善稀土税制,促进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 |
二、完善稀土资源外商投资制度 |
三、建立稀土产品溯源制度,实现稀土打黑监管常态化 |
四、发展稀土替代和回收技术 |
五、发展“互联网+稀土”产业模式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生命周期的稀土外部性理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及方法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稀土 |
2.1.1 稀土分类及应用 |
2.1.2 稀土国外研究现状 |
2.1.3 稀土国内研究现状 |
2.1.4 稀土研究现状的问题 |
2.2 外部性理论 |
2.2.1 外部性定义 |
2.2.2 外部性理论发展 |
2.2.3 外部性分类 |
2.2.4 外部性定量化研究及应用 |
2.3 环境价值理论 |
2.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2.3.2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生命周期方法 |
2.4.1 生命周期及生命周期评价 |
2.4.2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 |
2.4.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 |
2.5 总结 |
3 基于稀土生命周期的外部性理论 |
3.1 稀土生命周期及其工艺技术特征 |
3.1.1 稀土矿分布及开采 |
3.1.2 稀土氧化物生产 |
3.1.3 功能产品制造 |
3.1.4 稀土终端应用 |
3.1.5 废弃产品回收处理 |
3.2 稀土生命周期外部性及其特征 |
3.2.1 稀土矿开采外部性 |
3.2.2 稀土氧化物生产外部性 |
3.2.3 稀土功能产品制造外部性 |
3.2.4 终端应用外部性 |
3.2.5 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外部性 |
3.3 稀土生命周期及外部性总结 |
3.4 稀土生命周期外部性均衡模型 |
4 稀土外部性评价方法及测试参数 |
4.1 废气外部性评价方法 |
4.1.1 废气的人体健康损失评价 |
4.1.2 废气的农业损失评价 |
4.1.3 废气的森林损失评价 |
4.1.4 废气的材料损失评价 |
4.2 废水外部性评价方法 |
4.2.1 废水的人体健康损失评价 |
4.2.2 废水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损失评价 |
4.2.3 废水的生活用水损失评价 |
4.3 废渣外部性评价方法 |
4.4 资源稀缺及土地占用外部性评价 |
4.5 稀土市场价值评价 |
4.6 稀土外部性评价指标与参数 |
5 应用——以白云鄂博稀土为例 |
5.1 白云鄂博稀土生产工艺及外部性 |
5.1.1 稀土精矿生产工艺 |
5.1.2 稀土化合物及金属生产工艺 |
5.1.3 稀土生产的外部性 |
5.2 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 |
5.2.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
5.2.2 清单分析 |
5.2.3 影响评价 |
5.2.4 生命周期解释 |
5.3 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生产外部性评价 |
5.3.1 废气的外部性评价 |
5.3.2 废水的外部性评价 |
5.3.3 其它外部性损失评价 |
5.3.4 市场价值及外部成本 |
5.3.5 白云鄂博稀土生产外部成本内部化 |
5.4 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应用外部性研究 |
5.4.1 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生命周期评价 |
5.4.2 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及终端应用外部性评价 |
5.5 稀土永磁材料回收外部性研究 |
5.5.1 稀土永磁材料回收生命周期评价 |
5.5.2 稀土永磁材料回收外部性评价 |
5.6 总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全球稀土资源分布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世界稀土需求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稀土消费趋势分析 |
2 中国稀土消费趋势分析 |
2.1 中国稀土消费量及其结构 |
2.2 传统领域应用分析 |
2.3 新材料领域应用结构分析 |
2.4 应用领域比例分析 |
3 其他国家稀土应用分析 |
3.1 美国稀土应用 |
3.2 日本稀土应用 |
3.3 欧洲稀土应用 |
4 稀土重点应用领域分析 |
4.1 稀土永磁材料 |
4.2 催化剂 |
4.3 冶金/机械 |
4.4 玻璃/陶瓷 |
4.5 储氢材料 |
4.6 发光材料 |
4.7 抛光材料 |
5 结语 |
四、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消费量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稀土产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D]. 邱麟惠.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微量杂质对异戊二烯聚合的影响[D]. 高东旭.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我国稀土产业周期波动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D]. 刘强.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4]中国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夏文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D]. 李晓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中国铌资源需求预测及供应安全战略研究[D]. 张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中国稀土市场供需非均衡研究[D]. 孙菁靖.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7)
- [8]中国稀土产业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稀土出口管制政策调整的视角[D]. 李利滨. 武汉大学, 2018(06)
- [9]基于生命周期的稀土外部性理论及应用[D]. 周宝炉.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10]世界稀土需求趋势分析[J]. 李振民,刘一力,孙菊英,张莉,张安文,林东鲁. 稀土,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