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抽象思维在作文训练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小双[1](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理解并促进有效教师学习,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演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三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研究,收集了访谈、观察、反思日志、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追踪描摹教师学习和认知变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三位案例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她们的认知系统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三位教师的认知系统受到多次“扰动”,并发生自组织变化;其中两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历了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呈现质变的趋势;另一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固,未见质变的趋势。(2)教师认知系统受到“扰动”,并因此产生认知冲突或失衡,是教师学习和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因。她们经历的典型“扰动”事件包括撰写和修改研究报告、与指导教师交流、接受专家点评与反馈等。(3)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取决于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内、系统间各要素的互动和组合对教师学习构成支持或限制。比如,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知识基础的匮乏、机构文化的限制可能阻滞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师反思的交互或将促进学习的发生;“扰动”的力度和密度则极大地影响教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4)教师主观能动性(包括专业发展动机、身份、反思性等)参与系统互动,直接影响认知系统的变化。本研究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解释复杂动态的教师学习现象,加深了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第二,推动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扰动、涌现等)的具体化,增强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度和操作性;第三,本研究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本研究也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为了创造有效教师学习发生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的交互性。教师培训项目应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利用系统间、多主体间的交互创造学习机会。第二,尽可能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教师学习活动应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教育教育者(或培训者)应充当促进者、批判者或“扰动者”,帮助教师打破认知与实践惯性。第三,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确保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非线性的认知和实践转变;第四,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成长成为自觉、自主、批判的学习者。
赵若男[2](2021)在《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重点亦是难点。小学高段是习作从口语转向规范语言的关键时期,习作的水平和能力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但是目前小学高段习作教学普遍存在着习作兴趣不足、习作内容的质量与课标要求相差甚远、习作指导和评改不到位等问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实用性思维工具,能够充分调动左右脑的机能,在开发人脑潜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可以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内容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快速定位习作主题、明确文章立意、深度挖掘素材、理清思维脉络、搭建整体框架,有效谋篇布局等等。思维导图特有的审美性、直观性、发散性、层级性、系统性、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概括性、逻辑性等品质的发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习作教学中,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习作,可有效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促进学生习作学习的自主性。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作品分析法,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某小学高年段开展“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本研究除引言外,共有六部分,重点研究部分是运用思维导图构建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策略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开展习作教学的实践。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创新点。第一部分对小学高段习作教学及学习者特征进行了概要分析。从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习作教学总目标入手,概述了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的编排体系和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特点。第二部分针对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问题分析。具体从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目的方面介绍了本次的调研详情,对调研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阐述了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第三部分阐述了思维导图的定义、特点、类型、绘制方法和原则,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基础,明确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教学的可行性。第四部分针对目前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应对策略。具体策略是:运用思维导图的审美性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运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合理布局、运用思维导图的层级性丰富细节描写、运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提高习作的思维能力、运用思维导图的独特性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思维导图的系统性完善评改环节。第五部分进行了基于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实践应用。根据本研究的优化策略,设计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教学的流程,并选择一实践班进行了实施应用与对照班的习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思维导图可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部分。在反思研究不足的同时,也为今后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改善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不足与缺憾,构建提出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小学高段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兴趣。
李婉鑫[3](2021)在《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将想象和汉语写作相结合,它是一种写作类型,而不是一种写作教学方法。想象写作可以将学习者的想象力发挥于汉语写作,使想象的“虚”落在实处,把“无形”变为“有形”。它也可以增加学习者进行想象写作和其他类型汉语写作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者汉语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考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发现当前学习者在想象写作中存在想象运用能力不足、写作构思能力有待提升和不重视评阅修改环节的问题,教师在想象写作教学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引导力度有待加强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图式理论可与写作技能、教师教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可见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与适配度。本文在图式理论指导下进行对外汉语想象写作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升学习者进行想象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主动参与度。使学习者学习到的基于图式理论的想象写作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写作,学习者的汉语写作更加得体和规范,进而提升学习者汉语写作能力。本文的研究过程如下:第一章进行图式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先进行图式相关概念及分类研究,然后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对图式理论具有现实需求、图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去证实图式理论是可以运用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之中的。第二章进行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分析。首先考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学习者想象写作情况,对以《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为主题的想象写作语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学习者想象写作中语言、内容、形式方面存在的偏误和想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对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教师进行访谈。从真实语料、教学情况调查两方面发现想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结合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现状的考察分析情况,基于图式理论提出优化策略。教师在教学优化方面建议明确想象写作教学目标与评价机制、利用多样教学工具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助力图式的构建;教师在学习者写作方面建议引导学习者利用思维工具构建与完善图式、帮助学习者构建想象写作思路、培养学习者自改互评与多次修改反馈的习惯;教师在处理教材方面建议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想象写作范文、根据想象写作主题导入文化来丰富图式、深入开发教材中的想象写作练习。第四章基于图式理论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首先说明基于图式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思路和环节。接下来基于图式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使学习者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顺利完成想象写作,朝着高质量的想象写作目标前进,能写更能写好。希望可以减轻学习者对汉语想象写作的畏难情绪,提升学习者的汉语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给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一定的启示。
周瑾[4](2021)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材料作文自2006年出现以来,逐渐成为高考语文作文主流。新材料作文写作材料的多元化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创造性。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一直都是困难重重。新材料作文就是要学生自主发掘材料中所蕴含的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运用发散思维将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感受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第二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1]高中作文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无新意、立意角度找不准、缺乏个人见解、表达思路不顺畅、思维固化严重等方面,可见在新材料作文学习中,学生思维方面地缺乏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本文是结合国内外对发散思维的相关研究,把发散性思维引用到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主要研究思路如下: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缘起等,并对新材料作文以及有关发散思维培养的文献进行梳理,使本研究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对作文教学、写作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并对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及特征做详细介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挖掘发散思维在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的表现。接着结合近十年高考全国二卷考查分析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和学生思维运用现状,并将新材料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思维问题以及教师教学问题及原因做一探究。同时从教材系统、教师教学、学生学法和其他四个方面阐明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详细培养策略。最后以新材料作文评改评价体系的研究为主,提出评价体系重设意见,从评价环节方面进行思维培养设计重构。本文写作以期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执教新材料作文时有些许帮助。
周嘉欣[5](2021)在《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议论文是高中写作的最主要文体,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维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下高中议论文写作整体呈现出论点不明、论证无力、结构混乱等问题,这说明高中生在思维、论证、议论文写作等方面能力欠缺。图尔敏立足形式逻辑的局限性,在与法学类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力大而广泛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该模式作为具有严谨性、开放性的过程性模式,能够将论证逻辑更好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宽度,使学生形成论证思维。学生在运用图尔敏论证模式进行议论文写作构思时,能够使论证主张、论证要素、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运用图尔敏论证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研究从图尔敏论证模式着手,将该模式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应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指导议论文写作教学。本研究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和常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和课例设计等方法将图尔敏论证模式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高度融合,以图尔敏论证模式的论证结构为切入点,明确其六要素、基本模式和扩展模式,并与议论文论证结构相对应,通过具体的课例设计进一步阐述了图尔敏论证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将图尔敏论证模式运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改善传统议论文写作教学枯燥、低效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研究希望通过理论分析和课例设计,阐明图尔敏论证模式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中的应用,力求能真正付诸于教学实践,为其他致力于在高中教学中尝试应用图尔敏论证模式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李东莹[6](2021)在《活动理论视域下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语言发展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学术语言是个体学习学科知识,参与学术团体内部实践的必备语言资源,也是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体现,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Bailey et al.,2007;Flowerdew,2013;Schleppegrell,2004;Uccelli et al.,2020 等)。因此,学术语言发展一直是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Gee,2015)。这一点在母语和外/二语教育语境中同样凸显(Snow&Uccelli,2009)。近年来,相关二语习得和发展研究进入社会文化转向时期,语言发展被视为一项社会文化实践(Block,2016)。其中一个基本共识是,个体通过参与真实语境下的社会实践,不断获取、丰富和内化自身语言、意义资源,以完善、提高自身参与实践的方式和能力,获得学术语言发展(Duff,2010)。本研究依托国内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基础段写作教学改革,探寻学科实践驱动的学术写作教学中,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语言发展过程、结果及教学调节机制。本研究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性抽样和便利性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进行一学期跟踪研究。研究数据包括学生学术写作评述短文及期末论文、学习者访谈、学习者反思日志、学习者选题日志、师生一对一或小组面谈实录和课堂观察等。数据分析与讨论显示,在EFL语境下,1)个体学术语言发展是一个能动的扩展性学习过程。该过程充满挑战,能激发个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矛盾、化解矛盾,探索有利环境资源。个体过往学习经历、二语水平、语言意识和写作策略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外在环境资源的感知与利用。2)学科实践驱动的写作教学能调节学生学术语言发展,例如词汇和句法复杂度的提升,语篇衔接和连贯意识和能力增强等。但个体学术语言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级性。相比词汇复杂度发展,句法层面的名词化和语法隐喻及语篇层面的衔接与连贯发展更具长期性。3)高效学术写作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提供多元中介机制和丰富环境资源,设置一系列系统、连贯的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超越自身当前水平的语言表现。上述结论提示:1)个体学术语言发展兼具变异性和规律性特征。一方面,学术语言发展是个体、语境和实践等因素复杂、多维互动的结果,具有一定变异性。另一方面,不同学术语言维度的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和层级性,对教学调节机制的敏感度也各不相同。相关学术写作教学应兼顾学生在词汇、句法、语篇各层面的发展。2)学术语言发展兼具认知性和社会性,相关学术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写作中的个体差异,不断丰富其实现具体写作目标的语言和认知资源,树立其自我调节、规约自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是完善并丰富了活动理论关于扩展性学习方式的定义和阐释。具体表现在:1)明确了个体扩展性学习成效是个体因素(如语言、认知、元认知资源)与环境因素(如教学调节机制)在具体社会文化实践中复杂、动态互动的结果;2)确认了心理认知和社会文化特质在扩展性学习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即个体在具体社会文化实践中知识的内化与发展,离不开心理认知机制的调节。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1)确认了通过设计高认知负荷,且真实、有意义的学术写作实践活动对有效调节学生学术语言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但学生过往学习经历、语言水平和认知基础的差异会影响调节的效果;2)提出优质外语课程不能抹去个体差异,应兼顾个体学习目标和团体学习机制,探索二者的兼容性,为不同语言水平、学习经历的个体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这些观点为优化国内EFL环境下学术写作课程提供了重要启示。
王利[7](2020)在《思维地图在初中八年级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两者都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能提高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即输出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两者却未能得到很好的有机结合,教学呈割裂状,因此部分学生在阅读后仍不理解语篇特征、思维逻辑以及结构框架等,更无法基于阅读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也有部分学生过度依赖阅读文本,写作没有逻辑性。基于此,作者利用思维地图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实验,旨在借助思维地图直观地体现文体特征、建构文章框架并梳理核心信息,避免教师抽象地讲解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思维地图是大卫·海勒(1988)提出的一套用于语言学习的可视化认知工具,能帮助学生明晰及外化思维过程,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读写结合的过程可视化、具体化和简单化。思维地图包括八种图形,每种图形对应大脑不同类型的思维过程,分别用于对事物进行定义、描述、对比、分类、概括以及因果分析等。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及阅读活动,选择使用相匹配的思维地图,从而梳理文本结构,激活并扩展认知图式,为写作做铺垫,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本研究以思维地图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图式理论以及知识可视化理论为理论依据,尝试把思维地图应用于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笔者旨在通过实验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思维地图应用于读写结合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初二学生的写作能力?2、思维地图的应用对学生写作内容、语言及结构三方面的影响如何?3、思维地图的应用对学生英语写作兴趣是否也有影响?作者以辽宁省大连市某校初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的7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进行了17周的实验研究后,采用测试法和访谈法来收集数据并使用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讨论了将思维地图应用于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将思维地图应用于读写结合教学中有助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且在其写作内容和组织逻辑性方面的提高效果十分显着,但在写作语言上的提升效果不够明显。其原因可能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运用思维地图帮助学生建构并梳理了文本框架及内容,而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学习。研究还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这种将思维地图应用于读写结合教学的方式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这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提高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还会使用思维地图,也希望教师能继续使用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本研究对教学的启示如下:第一,思维地图能有效地促进读写教学的结合,以及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第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绘图,在其自主探索和绘制的过程中,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沟通与交流,以加深对文本结构及内容的理解,为写作做铺垫。第三,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地图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本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实验周期较短,研究样本容量较小,教学设计还有待完善等。但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提供一些经过实证的方法。
罗惠[8](2020)在《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的输出性技能,是体现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写作水平和写作成绩并未见长,写作依然是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众多学者和英语教师逐渐意识到,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可能与教学成效有着一定的关联。目前,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是英语课堂上常用的两种写作教学法,关于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的研究也比较广泛,但针对高中英语写作进行的这两种教学法的实证对比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行为主义理论、交际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动机有何影响?2.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所使用的英语写作策略有何影响?3.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何影响?本研究以娄底市某普通高中高一两个自然班的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班1采用结果教学法教学,实验班2采用过程教学法教学,整个实验持续16周。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工具主要是写作测试卷、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实验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都能激发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动机,但过程教学法更能促进学生的写作动机。(2)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都对高中生所使用的写作策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过程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使用写作策略的水平。(3)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都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相比之下,过程教学法使学生进步更大。结果教学法下,学生在写作内容和观点表达方面进步不显着,但在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方面进步显着;过程教学法则在写作内容、观点表达和篇章结构等方面使学生进步更显着,但在语言文字方面学生进步不显着。由此可见,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中,过程教学法比结果教学法总体上更行之有效,但两者应相互补充。该研究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媛媛[9](2020)在《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其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还能够满足新课标实施的需求,实现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良好构建,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基于此,本文就针对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在分析了其理论基础以及可行性的前提下,对当前议论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在理论基础层面,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并对议论文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建构主义中的具体应用作出了论述,为接下来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在可行性层面,主要包括高中阶段是思辨的关键期和议论文本身具有丰富思辨空间的文体特征两个方面,这为下文策略的实施作出了有力的铺垫。在现状调查层面,其主要的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施情况,发现当前议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高中议论教学的确存在着许多思辨缺位,文中并同时根据调查中存在的思辨缺位归纳其形成的原因。在具体实施层面,提出相关培养策略:一、启发思辨,发掘文本的基本信息;二、深化思辨,注重文本的内在逻辑;三、强化思辨,奠定写作基础;以上策略层层推进,希望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基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相关的教学设计,以《拿来主义》为例,将前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加以应用,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议论文教学的开展。
何文萍[10](2020)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在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能力。议论文作为高中生主要训练的写作文体,因特殊的文体特点——说理性强,成为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然而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许多由思维能力薄弱而引起的写作问题,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探究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具体的研究内容由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与思维训练的相关概述。首先从“议论文”“主要环节”“思维训练”的概念界定出发,寻找议论文与学生思维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结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语文思维培育学以及写作思维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探寻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笔者发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选材剪材、谋篇布局等准备环节中有着大量的思维活动。第二部分,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来了解掌握当前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具体情况,发现现状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为本研究打好坚实的现实基础。笔者发现,一部分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但还是存在思维训练观念化、孤立化、无序化和模式化的问题,由此导致训练的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第三部分,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基本策略的探究。首先,针对当前思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思维训练目标明晰化、内容“微型化”以及方法过程化的训练策略要领。然后,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具体说明在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选材剪材、谋篇布局这三个准备环节中分别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独创性、批判性、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基本策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教师的教学任务艰巨,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果成为教师们的期待。本研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从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准备环节——审题立意、选材剪材和谋篇布局入手,探究进行思维训练的基本策略。依托于学生写议论文的具体过程,不仅能够将思维知识与议论文写作知识密切联系,让先前无序、随意的思维训练依附于有计划的议论文教学而变得有序,还能使思维训练变得简明具体、容易操作。此外,本研究既重视学生思维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学生对思维方法的掌握,强调以策略学习带动能力的迁移。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抽象思维在作文训练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抽象思维在作文训练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
1.1.2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语教师学习理论与实践 |
2.1.1 教师学习的定义 |
2.1.2 外语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沿革 |
2.1.3 外语教师学习实证研究综述 |
2.1.4 批判与反思 |
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 |
2.2.1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转向 |
2.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含义 |
2.2.3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学习相关研究 |
2.2.4 本节小结 |
2.3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及相关研究 |
2.3.1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渊源 |
2.3.2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
2.3.3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3.1.1 研究问题 |
3.1.2 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1 教师教育研究的质性研究范式 |
3.2.2 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合理性 |
3.3 研究场域 |
3.3.1 H项目和F大学培养基地 |
3.3.2 H项目概述 |
3.3.3 学员视角的H项目 |
3.3.4 依托H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 |
3.4 研究对象 |
3.4.1 进入现场和初步接触研究对象 |
3.4.2 研究对象背景信息 |
3.5 数据收集过程 |
3.5.1 访谈 |
3.5.2 观察 |
3.5.3 反思日志 |
3.5.4 实物资料 |
3.5.5 研究日志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存储、转写与整理 |
3.6.2 数据分析 |
3.7 研究的可靠性与伦理 |
第四章 枫叶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4.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4.1.1 开展研究之前:小说教学理念与实践 |
4.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 |
4.2 调整期:检视并发现实践问题 |
4.2.1 扰动事件1:授课专家传递不同观点 |
4.2.2 扰动事件2:导师反馈冲击固有思维 |
4.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3 稳固期:理念与实践保持不变 |
4.3.1 扰动事件3:行动方案“搁浅” |
4.3.2 扰动事件4:专家意见“冷处理” |
4.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4 调整期:根据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实践 |
4.4.1 扰动事件5:“文学圈”学生不配合 |
4.4.2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4.3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5 重组期:破除旧观念践行新身份 |
4.5.1 扰动事件6:报告遭到导师团队批驳 |
4.5.2 扰动事件7:学术导师深度介入指导 |
4.5.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5.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6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1 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2 与认知系统关联的其他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梧桐的学习和认知系统变化 |
5.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5.1.1 开展研究之前:读写教学理念与实践 |
5.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失衡态 |
5.2 调整期:辨析并确认实践问题 |
5.2.1 扰动事件1:导师反馈推动理性思考 |
5.2.2 扰动事件2:专家点评促进个人理解 |
5.2.3 扰动事件3:导师面谈指向学习原理 |
5.2.4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2.5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3 调整期:在行动中重构实践 |
5.3.1 扰动事件4:导师现场观课指导 |
5.3.2 扰动事件5:多方角色参与磨课 |
5.3.3 教师认知系变化的涌现 |
5.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4 重组期:持续深化理念和优化实践 |
5.4.1 扰动事件6:中期汇报加强抽象思维 |
5.4.2 扰动事件7:研究课继续优化教学操作 |
5.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恢复平衡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杏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6.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6.1.1 开展研究之前: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
6.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平衡态 |
6.2 调整期:问题的形成与论证 |
6.2.1 扰动事件1: 课标带动教师反思和行动 |
6.2.2 扰动事件2: 选题受到导师团队质疑 |
6.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3 调整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 |
6.3.1 扰动事件3:语篇教学实践初体验 |
6.3.2 扰动事件4:中期汇报获专家指导 |
6.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4 稳固期:实践转化未见成效 |
6.4.1 扰动事件5:研究课未关注行动目标 |
6.4.2 扰动事件6:撰写报告再获专家点评 |
6.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未发生质变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教师认知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 |
7.1.1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轨迹 |
7.1.2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特点 |
7.2 教师学习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分析 |
7.2.1 枫叶的学习过程 |
7.2.2 梧桐的学习过程 |
7.2.3 银杏的学习过程 |
7.2.4 系统内、系统间互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影响 |
7.3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机制 |
7.3.1 教师认知系统的“扰动” |
7.3.2 系统各要素在多个层级之间发生联动 |
7.3.3 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要作用 |
7.3.4 教师认知的渐进式或突变式发展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
8.3 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启示 |
8.3.1 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 |
8.3.2 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 |
8.3.3 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 |
8.3.4 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体力量 |
8.4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背景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枫叶为例) |
附录三 课堂观察笔记样例 |
附录四 教师反思日志样例 |
附录五 教师学习活动现场观察笔记(以银杏的开题答辩为例) |
(2)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基于语文写作课程标准要求 |
2.现阶段师生发展的共同需求 |
3.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小学高段习作教学概述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
(一)小学高段习作教学概述 |
1.习作教学概念界定 |
2.习作教学目标内容设置 |
3.习作内容的教材编排体系 |
4 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特点 |
(二)小学高段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二、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内容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对象 |
(二)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
1.习作态度兴趣的情况 |
2.习作基础能力的情况 |
3.习作教学难点的情况 |
4.习作评改的方式和内容情况 |
5.习作指导的方式和流程情况 |
6.思维导图的使用情况及看法 |
(三)小学高段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1.习作兴趣与态度消极懈怠 |
2.习作的内容质量与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
3.习作的思维能力有待提升 |
4.习作过程指导程序化 |
5.习作评改缺乏差异性 |
三、思维导图的基本理论概述 |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
1.思维 |
2.思维导图 |
(二)思维导图的特性 |
(三)思维导图的类型 |
1.Circle Map圆圈图 |
2.Bubble Map气泡图 |
3.Double Bubble Map双重气泡图 |
4.Tree Map树状图 |
5.Flow Map流程图 |
6.Multi-Flow Map多重流程图 |
7.Brace Map括号图 |
8.Bridge Map桥状图 |
(四)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
(五)思维导图运用于习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
1.脑科学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知识可视化理论 |
4.有意义学习理论 |
四、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策略构建 |
(一)运用思维导图的审美性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 |
(二)运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布局结构框架 |
1.明确导图的主题,搭建整体框架 |
2.各级分支使用关键词,筛选素材 |
3.理清层级关系,清晰文章结构 |
(三)运用思维导图的层级性丰富细节描写 |
1.细化习作的动作描写 |
2.巧用习作的语言描写 |
3.升华习作的环境描写 |
(四)运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提升习作的多向思维能力 |
1.增强学生习作的逻辑思维 |
2.强化学生习作的形象思维 |
3.激发学生习作的创造性思维 |
(五)运用思维导图的独特性改进教学方法 |
1.理清中心主题与分支层级关系 |
2.注重学生差异性,灵活评价习作内容 |
(六)运用思维导图的系统性完善评改环节 |
1.丰富习作评改方式,增强学生评改参与度 |
2.抓住框架重点,简化评价过程 |
五、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实践 |
(一)对照班级学生习作情况分析 |
(二)实践班运用思维导图优化习作教学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
(三)实践班与对照班习作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想象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图式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研究工作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理论依据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图式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图式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一、图式的概念界定 |
二、图式的分类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对图式理论的现实需求 |
一、基于大纲的分析 |
二、基于教材的分析 |
三、基于考试的分析 |
第三节 图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
一、图式理论对教学对象写作技能的促进作用 |
二、图式理论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 |
三、图式理论对教学过程实施的促进作用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的语料库调查与分析 |
一、语言方面存在的偏误 |
二、内容方面存在的偏误 |
三、形式方面存在的偏误 |
四、想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情况调查 |
一、学生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生对外汉语想象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教师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教学优化,拓宽教学发展空间 |
一、明确想象写作教学目标与评价机制 |
二、利用多样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助力图式的构建 |
第二节 教师引导,助力学生想象写作 |
一、引导学习者利用思维工具构建新图式 |
二、帮助学习者构建想象写作思路 |
三、培养学习者自改互评与多次修改的习惯 |
第三节 依托教材,提高教材处理能力 |
一、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想象写作范文 |
二、根据想象写作主题导入文化来丰富图式 |
三、深入开发教材中的想象写作练习 |
第四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思路与环节 |
一、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思路 |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环节 |
第二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设计方案 |
一、选用课文及理由 |
二、教学对象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教学过程 |
六、设计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新材料作文教学与发散思维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作文教学 |
二、思维与写作思维 |
三、发散思维 |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表现 |
一、新材料作文 |
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特征 |
三、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 |
第二章 高中阶段新材料作文现状 |
第一节 高中新材料作文现状分析 |
一、近十年语文高考全国二卷作文考查现状 |
二、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
三、学生写作思维运用现状 |
第二节 高中新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一、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高中新材料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三章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
第一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 |
一、教材系统 |
二、教师教学 |
三、学生学法 |
四、其他 |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一、教材系统层面 |
二、教师教学层面 |
三、学生学法层面 |
第四章 新材料作文评价研究 |
一、写作评价对新材料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
二、写作评价体系的重设 |
三、评价体系中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相关问题访谈设计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关于研究现状的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条件及局限 |
一、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 |
二、开展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
第五节 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图尔敏论证模式与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分析 |
第一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概述 |
一、图尔敏论证模式产生的思想背景 |
二、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六要素与论证步骤 |
第二节 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概述 |
一、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含义 |
二、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之背景 |
三、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意义 |
第三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运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可行性 |
一、图尔敏论证模式与议论文写作的联系——论证 |
二、教师与学生的论证常识是认识基础 |
三、关注论证过程的严谨性 |
四、图尔敏论证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
第二章 图尔敏论证模式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分析 |
第一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理念 |
一、立足核心素养 |
二、以人为本 |
三、着眼发展 |
第二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目标 |
一、训练思维灵活性 |
二、训练思维严谨性 |
三、训练思维批判性 |
第三节 图尔敏论证模式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步骤 |
一、审题立意——鲜明主张 |
二、精准定位——明确要素 |
三、凝练大纲——清晰思路 |
四、厘清顺序——严谨结构 |
五、锤炼技巧——生动语言 |
第三章 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课例设计及分析反思 |
第一节 课例设计 |
第二节 课例设计分析 |
第三节 课例设计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活动理论视域下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语言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定义学术语言及其发展 |
2.2 写作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
2.2.1 二语写作中的语言发展 |
2.2.2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 |
2.2.2.1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特征研究 |
2.2.2.2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过程研究 |
2.2.3 基于学科实践的学术写作教学 |
2.2.3.1 基于学科实践的学术写作教学与学生语言发展 |
2.2.3.2 基于学科实践的学术写作教学与学生语言意识培养 |
2.3 活动理论视域下的学术写作教学与语言发展 |
2.3.1 活动理论与扩展性学习 |
2.3.2 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学术语言发展 |
2.4 前人研究启示与研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场域 |
3.3 研究对象 |
3.4 数据收集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3.5.1 语言发展特征量化分析方法 |
3.5.2 学习过程质性分析方法 |
3.6 研究可信度 |
3.7 研究伦理考量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发现 |
4.1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过程个案分析 |
4.1.1 阳光学术语言发展过程 |
4.1.2 蓝天学术语言发展过程 |
4.1.3 白云学术语言发展过程 |
4.2 学术写作中的语言发展过程跨个案分析 |
4.2.1 个体学术写作学习目标与语言发展 |
4.2.2 文献阅读方式与学术语言发展 |
4.2.3 个体写作策略、语言意识与学术语言发展 |
4.2.4 学术写作语言学习方式的收获与挑战 |
4.2.5 三名个案参与者化解矛盾与张力的关键性因素 |
4.3 学术写作教学调节机制 |
4.3.1 学术写作教学调节机制个案分析 |
4.3.2 学术写作教学调节机制跨个案分析 |
4.4 学术语言历时发展结果 |
4.4.1 学术语言发展个案文本量化分析 |
4.4.2 学术语言发展个案文本质性分析 |
4.4.3 学术语言发展特征跨个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个体学术语言发展过程 |
5.2 个体学术语言发展结果 |
5.3 学术写作课程语言学习机制 |
5.4 学术写作课程设计理念和学习方式再思考 |
5.5 研究发现与主要创新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贡献和启示 |
6.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术写作课程大纲 |
附录二 学生选题日志模板 |
附录三 学术写作评述短文话题 |
附录四 学术写作师生一对一辅导时间表示例 |
附录五 学术写作课前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六 个案参与者学术写作访谈提纲 |
附录七 学术写作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八 阳光写作课程反思日志 |
附录九 蓝天期末论文引言写作示例 |
附录十 白云评述短文写作示例 |
(7)思维地图在初中八年级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2011年版课标对于初中英语写作技能的要求 |
1.1.2 初中英语读写结合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思维地图相关概念 |
2.1.1 思维地图的定义 |
2.1.2 功能 |
2.1.3 特征 |
2.1.4 种类 |
2.2 读写结合教学 |
2.2.1 读写结合的界定 |
2.2.2 读写结合教学的界定 |
2.2.3 教学策略和原则 |
2.2.4 教学步骤 |
2.3 思维地图与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关系 |
2.4 国内外有关思维地图的应用研究 |
2.4.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2.4.3 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 理论依据 |
2.5.1 思维地图教学理论 |
2.5.2 建构主义理论 |
2.5.3 图式理论 |
2.5.4 知识可视化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前测和后测 |
3.3.2 访谈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实验前期准备阶段 |
3.4.2 实验实施阶段 |
3.4.3 实验后阶段 |
3.5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前测结果与讨论 |
4.2 后测结果与讨论 |
4.3 访谈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发现 |
5.2 对教学的启示 |
5.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前测作文题目 |
附录2 后测作文题目 |
附录3 写作评分标准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验前测写作成绩 |
附录6 实验后测写作成绩 |
致谢 |
(8)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
1.1.2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等对英语写作和写作教学的要求 |
1.1.3 目前高中英语写作和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写作教学中的结果教学法研究概述 |
2.1.1 结果教学法的界定 |
2.1.2 结果教学法的主要写作阶段 |
2.1.3 结果教学法的特点 |
2.2 写作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法研究概述 |
2.2.1 过程教学法的界定 |
2.2.2 过程教学法的主要写作阶段 |
2.2.3 过程教学法的特点 |
2.3 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的对比研究概述 |
2.3.1 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的差异对比研究 |
2.3.2 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的优缺点对比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行为主义理论 |
3.2 交际理论 |
3.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4章 实验方法 |
4.1 实验设计 |
4.1.1 研究问题 |
4.1.2 实验对象 |
4.1.3 实验工具 |
4.2 实验过程 |
4.2.1 实验教学设计 |
4.2.2 数据采集 |
4.2.3 数据分析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动机的影响 |
5.1.1 结果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动机的影响 |
5.1.2 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动机的影响 |
5.1.3 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动机影响的对比及讨论 |
5.2 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策略的影响 |
5.2.1 结果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策略的影响 |
5.2.2 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策略的影响 |
5.2.3 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策略影响的对比及讨论 |
5.3 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
5.3.1 结果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 |
5.3.2 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 |
5.3.3 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对比 |
5.3.4 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语写作前后测试题 |
附录2 英语写作分项评分标准 |
附录3 英语写作前后测成绩 |
附录4 结果教学法教学案例 |
附录5 过程教学法教学案例 |
附录6 高中生英语写作动机和写作策略调查问卷 |
附录7 访谈转录 |
致谢 |
(9)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课堂观察法 |
(四)思辨能力的概念界定 |
一、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及教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
1.建构主义概述 |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 |
(二)语文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 |
1.魏书生、张富的“管理派” |
2.张孝纯、姚竹青的“大语文观” |
3.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法” |
(三)建构主义在议论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
1.转换阅读主体 |
2.提倡合作学习 |
3.创设有利情境 |
二、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
(一)高中阶段是思辨的关键期 |
1.“关键期”的理论来源 |
2.高中生趋于思辨的思维特点分析 |
(二)议论文丰富的思辨空间 |
1.议论文的说理性 |
2.议论文的逻辑性 |
三、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1.调查基本情况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
1.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学生思辨意识差 |
2.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不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 |
3.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
四、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
(一)启发思辨,发掘文本基本信息 |
1.抓住课文标题,巧妙设疑 |
2.把握文体特征,调动学生思维 |
(二)深化思辨,注重文本内在逻辑 |
1.勾连文本细节,仔细推敲 |
2.以“三要素”为抓手,深化逻辑推理 |
(三)强化思辨,奠定写作基础 |
1.通过“读”积累议论文素材 |
2.通过“读”掌握议论文结构 |
3.通过“读”学习论证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拿来主义》 |
附录2 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篇目梳理 |
附录3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4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5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10)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与思维训练的相关概述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议论文 |
1.1.2 思维训练 |
1.1.3 主要环节 |
1.2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 |
1.2.1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
1.2.2 语文思维培育学理论 |
1.2.3 写作思维学理论 |
1.3 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
1.3.1 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总说 |
1.3.2 审题立意与思维训练 |
1.3.3 选材剪材与思维训练 |
1.3.4 谋篇布局与思维训练 |
第二章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方法与实施 |
2.1.1 调查方法 |
2.1.2 调查实施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调查结论与反思 |
2.3.1 思维训练观念化 |
2.3.2 思维训练孤立化 |
2.3.3 思维训练无序化 |
2.3.4 思维训练模式化 |
第三章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基本策略 |
3.1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要领 |
3.1.1 思维训练的目标明晰化 |
3.1.2 思维训练的内容“微型化” |
3.1.3 思维训练的方法过程化 |
3.2 审题立意环节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策略 |
3.2.1 审题立意与创造性思维 |
3.2.2 运用头脑风暴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
3.2.3 小结与反思 |
3.3 选材剪材环节中辩证思维的训练策略 |
3.3.1 选材剪材与辩证思维 |
3.3.2 运用例文比较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
3.3.3 小结与反思 |
3.4 谋篇布局环节中逻辑思维的训练策略 |
3.4.1 谋篇布局与逻辑思维 |
3.4.2 运用提纲指示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
3.4.3 小结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抽象思维在作文训练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D]. 杜小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D]. 赵若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研究[D]. 李婉鑫.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D]. 周瑾.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5]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研究[D]. 周嘉欣.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6]活动理论视域下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语言发展个案研究[D]. 李东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思维地图在初中八年级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利. 西南大学, 2020(05)
- [8]结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D]. 罗惠.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9]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D]. 王媛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D]. 何文萍.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思维训练论文; 思维品质论文; 系统思维论文; 大学英语学习系统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