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办政策》探析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办政策》探析

一、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学东[1](2021)在《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文献法和统计法分析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天津市一直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点城市,目前该市有12所高校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占全国举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总数(n=287)的4.18%,占天津市高校总数(n=56[1])的21.43%,占比位列全国第3位;招生项目14项,占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n=24)的58.33%.天津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探索提高阶段(1987-2006年);2)稳步发展阶段(2006-2019年).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建议:1)坚持"体教结合"发展思路,实现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目标;2)构建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培养模式,保证天津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质量.

赵建峰[2](2020)在《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可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以体育地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从时空尺度上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可视化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我国共有275所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80个城市。(2)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且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为离散型分布且较为均衡,而在市级尺度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且较为集中。进一步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性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等分析方法,得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与空间尺度有关。随着尺度从区域、省级到市级逐渐递减,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地理集中程度逐渐增强、均衡程度则逐渐降低,尤其在市级尺度上呈现出的不均衡特征更加明显。(3)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设有26个高水平运动项目,不同项目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招收田径、足篮排、游泳、乒羽网和健美操项目的高校大于20所,而新型、民族类项目开设的高校则不足5所,包括棋牌、手球、垒球、攀岩、柔道、赛艇、橄榄球、摔跤和沙滩排球共9项,占到总项目数的35%。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在市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高校资源丰富的个别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开展的运动项目类型则较少,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极不均衡的格局。(4)从1986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已有30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大致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和稳定发展四个重要阶段。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在不同阶段均表现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聚集型分布的特征,且聚集程度随不同发展阶段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区域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产生了较明显的发展方向性,而在全国尺度上仅在1995年调整阶段的分布方向性较为明显。(5)运用不平衡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均为不均衡分布,且不均衡性在不同时空尺度的特征不尽相同。在时间尺度上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向后推移,不均衡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不均衡性的响应程度也不相同。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在市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最为明显,发展不均衡程度较高。(6)通过绘制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布图,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京津冀、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地区为核心的四个高密度区域,而西部地区整体的分布密度都非常低,低密度分布区为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以及中、高密度区的外围区域。(7)选取近几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足球项目为例,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2018年我国共有154所普通院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8个城市。高水平足球队总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和局部集聚特征,空间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明显,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和西安四个高密度分布区,西部和西南地区整体分布密度较低。同时,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类型,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为离散型分布,而在市级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8)从2005年至2018年间,我国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院校数量稳步增长,高丰富度分布区由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逐渐扩大到陕西、山东、湖北及东部沿海一带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为聚集性特征,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增长”的态势。通过对15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且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四个时期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均为正数,Moran’s I散点图呈“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地区稳定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地区。本论文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过程,期望可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均衡、和谐的发展,从而为科学制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刘旭明[3](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陈志鹏[4](2019)在《川渝地区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篮球是一项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竞技体育运动,从篮球的发明到现在已逾百年历史。川渝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人口众多,篮球群众基础扎实,其中高校篮球高水平队丰富了川渝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对川渝地区篮球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四川地区,电子科技大学曾取得过第一届CUBA的冠军,但其在最近几年CUBA比赛中的表现却不容乐观。在重庆地区,重庆文理学院这一名不见经传的队伍在近几年的CUBA比赛中大放异彩,2015-2016年两度打入全国CUBA总决赛,特别是2016年获西南赛区第三名并挺进全国总决赛,是CUBA全国总决赛中唯一一支以“学院”命名的球队,并于2018年年初的CUBA西南赛区中终结了中南大学的29连胜,创造了重庆高校参加CUBA的历史。本文以川渝地区全部6支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各支队伍的运动员构成现状、教练员情况、运动队的管理方式和后勤保障多个方面入手,对川渝地区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1、川渝各支球队运动员生源呈多样化,运动员多来自四川、重庆以及东北地区,运动员从事篮球这项运动的平均年限为7.35年;队伍招生方式多采取高水平运动员招生,重庆地区的三支队伍则有部分体育专业学生作为补充。重庆地区的三支球队运动员构成相对于四川地区三支球队来说更为丰富,队员基数更大,队内竞争更大,各届队员轮替更优。2、队伍平均每次训练时间为2-2.5小时左右,每周训练次数为5-6次,周训练时间约为10-15小时;各支队伍平均每年参加全国级别大学生比赛3场,省、市级别比赛9.3场,友谊赛、交流赛16.1场。各队伍平均训练时间基本可以满足队员竞技水平提高,但每年大型比赛场次较少,不利于锻炼队伍。3、所有队伍都存在十分严峻的学训矛盾,运动员通常难以平衡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不重视文化课学习,甚至于放弃学习,不利于队伍长远发展。4、教练员总计9人,均为学校体育教师兼任,没有专职教练。教练员年龄多集中于36-55岁区间,人数为7人,教练员的平均篮球执教年限在11年以上;所有的教练员都有一定的篮球运动经历,但都没有职业联赛经历,这相对于国内其他强校的教练来说有一定的差距;所有的教练员都对篮球规则非常熟悉,具有国家一级篮球裁判称号的有8人,具有国家级篮球裁判称号的有1人。5、各支队伍每年的运行经费各不相同,有3支球队每年的经费能够达到40万元以上,而其他3支球队的经费均不足20万元。通过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川渝各支队伍应优化运动员招生方式,积极与全国各地篮球传统项目高级中学沟通,建设基地学校,引进优秀运动员苗子;学校应改进运动员学训培养方式,加强对运动队的管理力度,以改革为突破口,学习国内外高校篮球队伍管理方法,结合川渝地区各高校实际情况以完善运动队配套管理办法,设立针对运动队的各项考核办法,对教练员、运动员实施绩效考核,不断优化教练员水平,科学改进训练方法、丰富训练手段;学校应将高校篮球社会化、市场化,吸引社会多方赞助,丰富运动队经费来源渠道,加大对运动队的经费投入,促使运动队走出“无钱可用”的窘境。

周全权[5](2018)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可行途径》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创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水平、培养精英运动员参加各类重大赛事。但30多年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受到目标定位偏差、生源问题、教练问题、经费不足和组织机构赋权增能因素制约,未能达成既定目标,可以通过确定办队目标定位、提供组织机构保障、筹集资金形成多元经费结构、拓展学生运动员生源、明确运动员培养目标分类以及优胜劣汰和突破学训矛盾瓶颈途径打破制约因素,同时还应明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体制支持,是基于体育与教育两大部门之间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化解之上的。

王秀强[6](2018)在《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传承自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受到西方大学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依附性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显着特点;但同时也受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体育文化又具有“内生性”特征。大学体育文化内在制约着大学体育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起源于“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实用主义目的,在西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指引下,大学体育主动斩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功利性目标。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大学体育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根溯源,主要是关系到大学体育战略目标的大学体育理念的缺乏和大学体育文化自觉的缺失。因此,唤醒大学体育的文化自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体育文化,成为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本研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国内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大学的体育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进行大学体育文化的要素分析,确立代表性体育人物及思想、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等五要素作为研究的横轴;其次对中国大学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分期研究,将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初期、“文革”、复苏、新发展时期等六个历史阶段,确立研究的纵轴。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以大学体育文化五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究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背景、特征与发展规律;梳理出比较清晰的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概貌;并从百年大学体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历史经验和规律。在百年大学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现状,运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首先进行了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之后进行了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包括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家和体育家的体育思想传承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大师的体育思想一直伴随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思想,而且一直伴随中西方体育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纵观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围绕着“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一主题。2.中国大学体育制度深受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大学体育制度设计;回顾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朝末期的借鉴摸索、民国时期的深入发展、建国初期的苏联模式、“文革”时期的破坏停滞、新时期的学习欧美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大学体育制度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路径,即政府层面主导,大学负责具体实施。3.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内涵上经历了“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的发展历程;形式上表现了“课外—课内—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价值功能上体现了“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社会学”的认识提升;发展上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且表现出钟摆式演变特征。4.大学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保障;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的动力之源。大学体育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层面所包含的体育文化要素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学体育文化系统。5.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发展历经清末的发端、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新生、“文革”时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重生、新时期的发展与繁荣六个发展时期。百年大学体育思想也经历了由机体活动能力发展观到身体、心理发展观,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发展观,最后转变到身体、心理、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到如今,体育人文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6.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在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基础上,从战略的系统要素、内容体系和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提出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从大学体育文化各层面切入,明晰目标定位,健全决策机制,最大化发挥体育学科育人优势,跨学科合作、培养少而精的体育专业人才、凝练科研方向。7.总结百年大学体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供从国家到大学各层面的体育文化发展以借鉴。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代表性体育人物的思想是大学体育文化系统构建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大学也因此成为整个中国体育教育的思想高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民族复兴”的主题,大学体育人应有引领中国体育思想的主动性意识,传承发展,注重战略,以助力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王家力,杜辉[7](2018)在《湖北省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本文以湖北省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回顾湖北省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30年发展历程基础上,从办队宗旨、运动项目设置、教练员能力、生源质量、场馆设施、训练经费、学训矛盾、运动队参赛机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存在的瓶颈和困境,并结合当前的实际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推进湖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建议。

马兆明[8](2014)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国家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由举国体制的"三级网络"模式向竞技体育院校化模式过渡下的产物。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这一点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为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并将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到国家重要议事日程。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所培养的优秀运动员的数量和质量。众所周知,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受制于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以及场馆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发展水平,还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有效转型和经济型态的转轨,举国体制下"三级网络"模式在优秀运动员培养实践中表现出诸多弊端,如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退役就业渠道受阻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国家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原国家教委和体委于1987年提出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起初国家创办其的初衷有两个,即为退役运动员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和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优秀运动员。历经27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275所普通高校进行28个大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招收和培养。然而,通过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现状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未能真正成为国家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探寻造成当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360度分析法、案例研究和等方法和工具,从国家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两个初衷,即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优秀运动运员人才和为退役运动员就业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为视角,对我国7个行政区域15个省市的30所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和物质条件进行了相关绩效评价指标的现状调查,并对所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探索存在问题的根源。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实践提供相应的绩效改进思路、实施方案、策略。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探讨。针对选题,以系统科学为指导,结合国内外有关"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研究"、"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和"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三方面已有文献,首先厘清了普通高校优秀运动员培养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物质基础条件,并探讨了各要素间的关系。然后运用绩效改进的思想、流程和方法构建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程度。最后,结合优秀运动员培养系统模型的特点,提出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遵循的原则,基于此,研究应用了 Matlab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这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全文提供了思路框架。第二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研究以前面章节构建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国家2005年和2010年评估指标体系遴选出绩效评价指标,初步构建出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培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雏形;其次,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研究信度,对该构建的初评价指标群进行德尔菲法筛选,获得最终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历史沿革、现状及国外优秀运动员培养经验借鉴。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基本包括尝试提出阶段、完善规范阶段和新的探索阶段。其次,为了解现状本研究选择了全国范围30支高水平运动队,主要针对规模层次、建设特点、运行模式、运动员现状、教练员现状、管理现状和物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现状调查。经分析发现,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仍存在项目设置较全、分布比例不均,运动员"学-训"矛盾问题依然突出,教练员知识结构有待完善等制约高水平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绩效。第四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实证分析。以筛选出的重要绩效指标为依据,对30个运动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来源途径、竞赛管理和训练效果;(2)竞赛管理,是制约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3)训练效果的收益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的提高与否;(4)场馆器材等基础条件建设对高水平运动员成绩和训练效果的影响较小,而运动队的医疗监督对运动队绩效影响较大。(5)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为运动员的来源途径、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规划、竞赛管理制度的合理性、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和经费支持程度。(6)高水平运动队的绩效排名与其培养的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存在很大关系。第五部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绩效改进策略研究。针对实证研究的结果,为了改进高水平运动队的绩效目标,建议应该:(1)正确定位高水平运动队目标,合理规划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2)修订高水平运动员招收办法,提高运动员的招收级别。(3)群策群力,提升运动员的训练动机。(4)改善场馆等物质条件,增加医疗监督经费支持。(5)提高教练员选聘条件,不断督促教练员专业发展。本研究将企业中绩效技术的思想和流程引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研究,通过绩效评价,尝试探讨影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绩效的根本原因。完善当前大学体育工作尤其高水平运动队评价体系缺失的现状。这种跨领域的探索将对我国竞技体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闫燕[9](2014)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其实质是一方面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融入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之中,开辟一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竞技体育人才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也依此推动大学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所以加快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发展,努力构建与国际接轨、与教育改革相配套的高水平运动队科学管理体系,不仅是国家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使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大学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本研究以体育社会学、管理学、运动训练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旨在研究我国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策略,探索一条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高校办学规律性,也满足竞技体育改革需要的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之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总结27中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发现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发展定位有待于进一步匡正、受现有竞技体育体制的制约有待于逐步得到解除、举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理念有待于强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身份有待于明确界定、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水平有待于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生源有待于优化、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保障有待于加强。2.按照2005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文件精神,在整个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稳步扩大规模,努力提升办队质量,同时应当充分顾及体育院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将其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进行规划和建设,不能因为隶属和注册关系不同,而将其排斥在外。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持续发展应当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紧密依靠和联系城市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规律性特征是指选项符合运动项目年龄规律性、符合大学生体育兴趣和受他们广泛青睐、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具有鲜明的“集约型”、“知识型”和“科技型”特点,目标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竞技人才。4.要加快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创新。对于政府部门,需要制度创新,为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赋予高校相应的自主权和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鼓励;对于高校自身,需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意义和作用,遵循举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规律性,准确定位,力争建设一支真正高水平的运动队,成为学校的传统强项和品牌。5.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目标定位:培养“知识型”、“文化型”的优秀竞技人才;引领校内学生体育活动开展;增强师生的向心力;服务学校发展目标。6.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运动员身份定位:具有该校在籍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身份,职业前,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大学生。7.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项目定位:备受本校师生喜爱并逐步发展成为本校的传统强项;符合体育项目自身的年龄规律性;符合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充分顾及国家和城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需要;充分顾及可能在中小学广泛普及开展的项目。8.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体制内和体制外。体制外模式是今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目标模式,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尚难对两种运作模式的适宜性作出确切的判断,仍需要实践探索和尝试。同时,受大学生年龄、运动项目的可推广特点等因素的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前仍然难以解决所有项目专业运动队退出机制的问题。

刘伊娃[10](2014)在《广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北京奥运会的落幕,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学校体育的蓬勃发展,大中小学学生体育竞赛的广泛开展,把我国体育事业推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作为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彰显出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28年前,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通知》,就把在高校中设立高水平运动队,作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形式,并着重发展,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但伴随着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的高峰期过去,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逐渐呈现疲软、停滞的发展状态,而政府行政部门在招生、日常管理、竞赛三个环节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开始出现失灵现象,对此,改革之声愈来愈大,改革之步调虽在加速进行中,但仍不能满足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需要。本论文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主线,以广东省11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出发,重点探讨政府行政部门出台的公共政策,对高校在招生、日常管理、竞赛三方面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对广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解、归纳和总结,试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相应的提出改革对策,增强公共政策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导向性和指导性,期望到达从理论与实践上提供改革策略,扩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优势的目的,并加快其建设优化的步伐。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论如下:1、目前,广东省11所办队高校基本能满足当前生源,数量和规模适中,但存在较大的校际差别和地域差别,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招生项目布局没有形成省内竞争发展,省外突出优势的利好局势。2、由于教育部制定的招生政策文化层次设定较多,部分运动员体育成绩不突出,但仍获得高考文化成绩较大的降分,出现运动水平与降分情况不匹配,不仅为入学后的培养增加了难度,也有失社会高考的公平性。3、学训矛盾突出。在训练方面,学生运动员参与训练积极性不高,训练压力成为困扰;而学业上,因为自身学习基础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期间又缺乏科学的学习指导。4、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长期处于“无证上岗”的状态,缺乏激励机制、认定机制和考核机制,缺少高水平的教练员,带队训练的无压力和无激情。5、大学生体育竞赛出现分组混乱分组差异较大,项目与项目之间、省内与全国比赛之间、单项与综合性运动会、年度与年度之间都有很大不同,都在不断的变化。影响了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计划的安排,造成招生人才的浪费。同时,“招生-竞赛”脱节的现象,制约大学生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利于高校办队的可持续性建设。

二、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2 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3 结 果
    3.1 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历程
    3.2 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
    3.3 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阶段
4 讨 论
5 结 语

(2)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1.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
        1.2.3 体育地理学学科范畴及研究概况
        1.2.4 体育地理学的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专家访谈法
        2.3.3 数理统计法
        2.3.4 GIS及其空间分析方法
        2.3.5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
    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阶段划分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和均衡性特征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的收集
        3.1.2 绘制地理分布图
        3.1.3 分析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现状
        3.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分布类型
        3.2.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分析
        3.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特征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收集与统计
        4.1.2 绘制运动项目的地理分布图
    4.2 研究结果
        4.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数量统计
        4.2.2 区域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3 省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4 市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4.2.5 重点发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情况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
    5.1 数据与方法
        5.1.1 研究思路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3 数据分析方法
    5.2 研究结果
        5.2.1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特征
        5.2.2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类型
        5.2.3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空分布的均衡性
        5.2.4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核密度分布的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6.1 数据与方法
        6.1.1 数据和分布图绘制
        6.1.2 分析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时空分布动态过程
        6.2.3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自相关性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4)川渝地区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有助于充实与拓展现有研究视角
        1.3.2 有助于形成与丰富专项理论成果
        1.3.3 有助于提升高校篮球人才培养质量
        1.3.4 有助于完善高校篮球保障体系建设
        1.3.5 有助于提升川渝地区高校竞赛成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招生体系建设与生源现状
        3.1.1 生源情况
        3.1.2 招生方式
        3.1.3 运动员的运动年限与水平
        3.1.4 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3.2 竞训体系建设与教练员现状
        3.2.1 竞训体系建设现状
        3.2.2 教练员队伍建设现状
    3.3 运动队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3.3.1 运动员的管理方式
        3.3.2 运动队的后勤保障
    3.4 运动员就业体系
        3.4.1 运动员就业期望因素
        3.4.2 已毕业运动员就业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招生体系
        4.1.2 竞训体系
        4.1.3 保障体系
    4.2 建议
        4.2.1 招生体系
        4.2.2 竞训体系
        4.2.3 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可行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创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背景和目的
    1.1 起始阶段 (1987-2005)
    1.2 过渡阶段 (2005以后)
2 制约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创办目标的根本原因
    2.1 目标定位偏差
    2.2 生源问题
    2.3 教练问题
    2.4 经费不足
    2.5 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
3 实现创办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优秀运动员基本目标的可行途径
    3.1 明确办队目标定位
    3.2 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3.3 多方筹集办队资金, 形成多元经费结构
    3.4“肥沃校园体育土壤”, 拓展学生运动员生源
    3.5 明确运动员培养目标分类
    3.6 优胜劣汰
    3.7 突破学训矛盾瓶颈
4 结论

(6)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1.3.2 战略与战略管理
        1.3.3 研究相关理论视角
    1.4 研究对象、分期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分期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说明
        1.6.1 时间范围
        1.6.2 空间范围
        1.6.3 研究指标
第2章 百年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2.1.1 “武”的演变历程
        2.1.2 儒、道、释的体育精神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
        2.2.1 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示范与推动
        2.2.2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
    2.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
        2.3.1 清朝末期: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端
        2.3.2 民国时期:中西体育的冲突与融合
        2.3.3 新中国初期:毛主席题词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2.3.4 “文革”时期: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挫折与教训
        2.3.5 复苏时期:扬州会议重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2.3.6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3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的传承
    3.1 体育人物及思想的整体研究思路
    3.2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萌芽
        3.2.1 维新派体育思想
        3.2.2 “新政”时期体育思想
        3.2.3 军国民体育思想
    3.3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发展
        3.3.1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发展的背景
        3.3.2 大学校长体育思想
        3.3.3 体育家群体体育思想
    3.4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转向
        3.4.1 对资产阶级体育观的批判
        3.4.2 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4.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3.5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复苏
        3.5.1 体质教育思想的局限
        3.5.2 学校体育思想的争鸣
    3.6 中国大学体育思想的繁荣
        3.6.1 “健康第一”思想
        3.6.2 “终身体育”思想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传承
    4.1 大学体育制度的发端
        4.1.1 大学体育制度发端的背景
        4.1.2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1.3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1.4 区域体育组织的初现
    4.2 大学体育制度的定型
        4.2.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2.2 大学内部的体育制度
        4.2.3 学校体育制度的今昔对比
        4.2.4 校际体育组织
    4.3 大学体育制度的转型
        4.3.1 政府层面的大学体育制度
        4.3.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4 大学体育制度的复兴
        4.4.1 政府关于大学体育制度建设
        4.4.2 大学内部体育制度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传承
    5.1 大学体育教学的传承
        5.1.1 大学体育课程的开端
        5.1.2 专业体育教育的开端
        5.1.3 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
        5.1.4 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潮流
        5.1.5 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5.1.6 小结
    5.2 大学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传承
        5.2.1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开端
        5.2.2 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发展
        5.2.3 新中国初期的课外活动和竞赛
        5.2.4 大学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合法化
        5.2.5 新发展时期大学体育要素的互动
        5.2.6 小结
第6章 中国百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传承
    6.1 体育场地设施的初步建设
    6.2 室内体育场馆建设的勃兴
    6.3 体育场馆设施的蓬勃发展
        6.3.1 体育场馆建设特点
        6.3.2 存在的问题
        6.3.3 体育场馆设施的前景
    6.4 体育场馆建设的文化性特征
        6.4.1 大型室内综合场馆成为主流
        6.4.2 新世纪体育场馆特征与趋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
    7.1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要素
        7.1.1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的构建
        7.1.2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主体要素
        7.1.3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客体要素
        7.1.4 大学体育文化系统中介要素
    7.2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7.2.1 指导思想
        7.2.2 发展现状
        7.2.3 战略目标
        7.2.4 战略重点
        7.2.5 战略路径
    7.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
        7.3.1 健全大学体育战略决策机制
        7.3.2 百年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7.3.3 百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7.3.4 百年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3.5 百年大学体育学科能力建设
        7.3.6 体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7)湖北省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北省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
    1.1 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量趋于稳定
    1.2 运动项目设置不断增加
    1.3 生源结构逐步由退役或现役专业队运动员向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高中毕业生转变
    1.4 各高校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4.1 教练员专职化水平不断提高
        1.4.2 体育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1.4.3 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
    1.5 建立和健全了高水平运动队的规章制度
    1.6 初步缓解了学训矛盾, 提高了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质量
2 湖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遇到的瓶颈和困境
    2.1 部分高校办队目标不明确
    2.2 运动项目的设置相对狭窄
    2.3 教练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2.4 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2.5 训练设施不配套, 训练条件差
    2.6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经费短缺
    2.7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训矛盾”依然突出
    2.8 部分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参赛机会少
3 推进湖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3.1 进一步明确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宗旨, 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水平
    3.2 各高校立足本校实际, 优化项目布局
    3.3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3.4 提高生源质量,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3.5 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设施, 提高保障能力
    3.6 加大经费投入, 确保高水平运动队的正常运转
    3.7 妥善处理学训矛盾, 提高学生运动员的学业水平
    3.8 推进竞赛制度改革, 建立省内校际联赛制度

(8)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释义
        (一) 普通高等院校
        (二) 高水平运动员
        (三) 绩效
        (四) 绩效评价
第一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系统模型构建
        (一) 高水平运动队系统模型构建
        (二)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系统特点
    二、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系统要素分析
        (一) 内部要素分析
        (二) 外部要素分析
        (三) 诸要素间关系厘析
    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过程
        (一) 绩效评价思想
        (二) 绩效评价思路
        (三) 绩效评价方法
        (四) 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五) 绩效评价过程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历史沿革、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
    一、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历史沿革
        (一) 第一阶段:尝试提出阶段(1985—1995年)
        (二) 第二阶段:完善规范阶段(1996—2004年)
        (三) 第三阶段:新的探索阶段(2005年—至今)
    二、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
        (一)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总体现状
        (二) 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现状
        (三) 退役运动员就业目标实现现状
    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优秀运动员培养经验借鉴
        (一)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二) 俄罗斯高校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三) 德国高校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四) 日本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五) 澳大利亚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培养研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一) 依据国家政策文件,遵循国家创办初衷
        (二) 依照国家创办初衷,分析绩效评价目标
        (三) 坚持以评促建原则,实现办队持续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二) 目的性原则
        (三) 独立性原则
        (四) 可操作性原则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一) 因素分析法
        (二) 关键绩效指标法
        (三) 360度考核法
    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一)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选阶段
        (二)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阶段
        (三)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阶段
    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一) 分析功能
        (二) 预测功能
        (三) 调节功能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影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二、影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的因素分析
        (一) 各指标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二) 各指标对运动员退役就业的贡献率
    三、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绩效的综合评价
        (一) 投影阵P的构造
        (二) 参数γ_0 , γ_1的确定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改进
    一、绩效改进指导思想
    二、绩效改进技术流程
    三、绩效改进策略探索
        (一) 转变管理方式,避免监管落入组织机构空当
        (二) 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
        (三) 规范教练员选聘,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四) 完善管理制度,合理高水平运动队竞赛组织
        (五) 坚持共生理念,提高场馆资源利用率
        (六) 基于三维绩效系统的改进策略
    四、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1.1.2 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1.3 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任务和对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任务
        1.2.3 研究对象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方法和工作组织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工作组织
    1.5 论文框架和内容安排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的内涵讨论
        2.1.1 高水平运动队的内涵
        2.1.2 “体教结合”的内涵
    2.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2.2.1 目标定位
        2.2.2 办队模式
        2.2.3 生源与招生
        2.2.4 学习与训练
        2.2.5 教练员队伍
        2.2.6 项目布局
        2.2.7 经费来源
        2.2.8 场地设施
    2.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2.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建设与对策的研究
    2.5 文献小结
3 发达国家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3.1 美国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3.1.1 美国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
        3.1.2 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以 NCAA 为例
        3.1.2.1 目标设置
        3.1.2.2 机构设置
        3.1.2.3 经费状况
        3.1.3 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竞技体育发展情况
        3.1.3.1 机构设置
        3.1.3.2 主要工作职责
        3.1.3.3 部门人员和财务运作情况
    3.2 欧洲国家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3.2.1 欧洲国家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经费来源渠道
        3.2.2 英国伦敦圣玛丽大学的“耐力项目和教练员中心”
        3.2.3 英国加的夫大学竞技体育奖学金计划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
    4.1 发展概况
        4.1.1 试办开展规模与发展速度
        4.1.2 项目设置情况
        4.1.3 项目分布情况
        4.1.4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设项和分布情况
        4.1.5 主要政策法规
    4.2 发展历程
        4.2.1 自然发展阶段
        4.2.2 加速发展阶段
        4.2.3 持续发展阶段
    4.3 本章小结
5 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5.1 学生运动员情况分析
        5.1.1 基本情况
        5.1.1.1 年龄结构
        5.1.1.2 运动专项与训练年限
        5.1.2 报考目的
        5.1.3 学习情况
        5.1.3.1 所学专业与喜欢程度
        5.1.3.2 毕业∕就业率与将来的就业方向
        5.1.3.3 遇到的最大困难
        5.1.4 管理情况
        5.1.4.1 基本管理
        5.1.4.2 优惠政策与主要措施
        5.1.5 训练、竞赛与运动成绩情况
    5.2 普通学生情况分析
        5.2.1 对该校高水平运动队开展情况的了解程度
        5.2.2 最关心的体育项目和平时参加的体育项目
        5.2.3 观看体育赛事的情况
    5.3 带队教练员情况分析
        5.3.1 基本情况
        5.3.1.1 年龄结构
        5.3.1.2 学历与职称结构
        5.3.1.3 运动经历与项目划分
        5.3.1.4 专职程度
        5.3.2 训练时间与训练次数
    5.4 发展目标
    5.5 开展的内动力
    5.6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5.7 经费投入比例与经费来源
    5.8 项目设置
    5.9 本章小结
6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有模式分析
    6.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模式分析
        6.1.1 案例 1:自主培养模式—清华大学跳水队
        6.1.1.1 办队目标与主要任务
        6.1.1.2 运作的基本情况
        6.1.2 案例 2:本土草根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
        6.1.2.1 办队目标与主要任务
        6.1.2.2 运作的基本情况
        6.1.3 案例 3:“一条龙”培养模式—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队
        6.1.3.1 办队目标与主要任务
        6.1.3.2 运作的基本情况
        6.1.4 案例 4:校、体联合办队模式—上海金融学院击剑队
        6.1.4.1 办队目标与主要任务
        6.1.4.2 运作的基本情况
        6.1.5 案例 5:训练中心模式—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冰壶队
        6.1.5.1 办队目标与主要任务
        6.1.5.2 运作的基本情况
        6.1.6 案例 6:特色项目发展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健美操队
        6.1.6.1 办队目标与主要任务
        6.1.6.2 运作的基本情况
        6.1.7 六个案例的对比分析
    6.2 我国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模式分析
        6.2.1 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
        6.2.2 体育院校单项二级学院的高水平运动队
    6.3 本章小结
7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策略
    7.1 对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
        7.1.1 高层领导高度重视
        7.1.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待于加快建设
        7.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预判
    7.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思考
        7.3.1 发展定位
        7.3.1.1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目标定位
        7.3.1.2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培养定位
        7.3.1.3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运动员身份定位
        7.3.1.4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项目定位
        7.3.2 发展模式
    7.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措施
        7.4.1 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7.4.2 从高校内部完善高水平运动队的运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附件 4
个人学习经历与攻读博士期间科研经历

(10)广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政策解读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校
        2.1.2 高水平运动队
        2.1.3 建设
    2.2 政策解读
        2.2.1 起步阶段(1987 年-1994 年)
        2.2.2 发展阶段(1995 年-2004 年)
        2.2.3 稳定阶段(2005 年至今)
    2.3 研究的相关公共管理理论
        2.3.1 公共政策的概念和内涵
        2.3.2 公共政策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统计分析法
第四章 广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现状与分析
    4.1 招生的现状
        4.1.1 生源的基本情况
        4.1.2 运动项目布局及运动员等级的情况
        4.1.3 招生满意度的调查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招生不均衡
        4.2.2 招生层次参差不齐
        4.2.3 招生项目布局不合理
        4.2.4 招生环节导致社会不公平
    4.3 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思路
        4.3.1 成因分析
        4.3.2 解决思路
第五章 广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日常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5.1 日常管理的现状
        5.1.1 学生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调查
        5.1.2 教练员的基本情况调查
        5.1.3 学校体育主管部门的现状
        5.1.4 政策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影响调查
    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学生运动员学籍管理混乱
        5.2.2 “学训矛盾”
        5.2.3 学生运动员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指导
        5.2.4 缺乏教练员资格的认定体系
        5.2.5 政策支持较少,经费不足建设力不从心
    5.3 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思路
        5.3.1 成因分析
        5.3.2 解决思路
第六章 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竞赛的现状与分析
    6.1 大学生体育竞赛的现状
        6.1.1 大学生体育竞赛项目设置的现状
        6.1.2 大学生体育竞赛分组的实证比较
        6.1.3 大学生体育竞赛频率的基本情况
        6.1.4 大学生体育竞赛组织架构情况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高水平竞赛较少,无法保证运动员训练质量和积极性
        6.2.2 分组的不合理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6.2.3 “招生-竞赛”不对接
        6.2.4 政策制定与现实发展脱节
    6.3 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思路
        6.3.1 成因分析
        6.3.2 解决思路
结论与建议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历程研究[J]. 陈学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2]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 赵建峰. 山西大学, 2020(12)
  •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川渝地区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现状研究[D]. 陈志鹏.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可行途径[J]. 周全权. 武术研究, 2018(12)
  • [6]中国百年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D]. 王秀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湖北省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王家力,杜辉. 当代体育科技, 2018(03)
  • [8]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绩效评价研究[D]. 马兆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6)
  • [9]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实证研究[D]. 闫燕. 上海体育学院, 2014(11)
  • [10]广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D]. 刘伊娃.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试办政策》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