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病治疗结缔组织病的研究

间质性肺病治疗结缔组织病的研究

一、结缔组织病伴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娟[1](2021)在《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等。虽然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疾病均可导致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ulmonary disease,ILD),但是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Interstitial pulmonary disease,CTD-ILD)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尽相同。因此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尚无明确的CTD-ILD诊断标准,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CTD-ILD不同表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危险因素,旨在对诊疗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09年-2020年初次诊断为结缔组织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2.对结缔组织病依据有无合并间质肺分为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3.分别比较不同结缔组织疾病合并间质肺和未合并间质肺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4.应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不同结缔组织疾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组平均年龄大于未合并间质肺组((49)<0.05)。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肺组呼吸系统症状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胸部CT/HRCT以斑片影多见。实验室检查中,合并间质肺组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较未合并间质肺组水平高((49)<0.05),高密度脂蛋白较未合并间质肺组水平低((49)<0.05)。合并间质肺组核糖体U1RNP抗体、抗线粒体M2抗体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组阳性例数较干燥综合征未合并间质肺低((49)<0.05),JO-1抗体阳性例数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老年(年龄≥60岁)(OR=5.541,95%CI:1.409-21.797)、HDL降低(OR=8.192,95%CI:1.065-63.004)者为干燥综合征发生间质肺的危险因素。2.肌炎/皮肌炎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高于未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49)<0.05)。在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性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皮疹多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呼吸系统症状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肌无力18例(46.7%)、皮疹26例(66.7%)比未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肺胸部HRCT/CT以斑片影(29例40.8%)最多见。实验室检查中,合并间质肺组C-反应蛋白、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球蛋白、Ig M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血清白蛋白较未合并间质肺组水平低((49)<0.05)。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52KD蛋白阳性最常见((49)<0.05)。CRP(OR=1.187,95%CI:1.052-1.338)升高为肌炎/皮肌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高于未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49)<0.05)。在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性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关节疼痛多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咳嗽、咳痰、浮肿、发热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晨僵比未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胸部HRCT/CT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肺部改变以斑片影最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肺组白细胞、LDH、肌钙蛋白、PCT、λ轻链、C4、CA50、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O、CA125、鳞状上皮SSc均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类风湿因子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未合并间质肺组低((49)<0.05)。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52KD蛋白阳性最常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干燥综合征SSA抗体、组蛋白抗体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阳性率高((49)<0.05),史密斯抗体、抗线粒体M2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增殖性细胞核抗体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阳性率低((49)<0.05)。抗O(OR=1.070,95%CI:1.002-1.142)水平增高、细胞角蛋白19片段(OR=21947.218,95%CI:6.139-78461528.392)水平增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4.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性肺组平均年龄高于未合并间质肺组((49)>0.05)。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肺组以关节疼痛多见(P<0.05),未合并间质肺组以皮疹多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关节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皮疹、浮肿比未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胸部HRCT/CT显示以斑片影(52例92.9%)最多见。实验室检查,合并间质肺组血红蛋白、球蛋白、CEA、HCT、CRP、AFP、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β2微球蛋白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LDL、ALB、HDL、Ig A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未合并间质肺组低((49)<0.05)。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合并间质肺组JO-1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阳性率低((49)<0.05)。高GP、高CRP、低ALB、高CA153、高β2微球蛋白为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5.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发病年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肺组发热、雷诺现象、关节肿胀、疼痛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皮疹、皮肤硬化比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胸部HRCT/CT显示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肺以斑片影、囊状影最多见。合并间质肺组淋巴细胞计数较系统性硬化症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较系统性硬化症未合并间质肺组低((49)<0.05)。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硬皮病70抗体阳性最常见((49)>0.05)。结论:1.不同类型CTD患者,合并间质肺时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有差异。2.同一类型CTD患者,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临床表现、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有差异。3.不同CTD患者发生ILD危险因素不同。老年(年龄≥60岁)、HDL降低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高CRP水平为肌炎/皮肌炎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GP、高CRP、低ALB、高CA153、高β2微球蛋白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高抗O水平、高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丁叶利[2](2021)在《以间质性肺疾病为首发的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KL-6、EGF、VEGF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以间质性肺疾病为首发表现的结缔组织病患者的血清KL-6、EGF、VEGF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各项临床资料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其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评估预后中的价值。方法:(1)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风湿免疫科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期间确诊的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组)的患者47例,确诊为结缔组织病无间质性肺疾病(CTD组)患者26例,收集同期院内体检中心健康人(HC组)8例为对照组。收集以上试验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肺功能指标等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2)收集以上试验对象的空腹静脉血,分离出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出各组试验对象的血清中KL-6、EGF及VEGF的表达水平,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CTD-ILD组、CTD组及HC组三组试验对象之间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对CTD-ILD组与CTD组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沉、Ig M、Ig A、Ig G、补体C3、补体C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对CTD-ILD组与CTD组两组血清肿瘤学标记物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CTD-ILD组血清CEA水平高于C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肿瘤标记物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CTD-ILD组血清KL-6、EGF、VEGF水平均高于CTD组及H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CTD-ILD组患者血清KL-6、EGF和VEGF表达水平与D二聚体、血沉、免疫球蛋白、血清肿瘤标物等结果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EGF水平与CA199水平呈正相关(r=0.345,P=0.043),与其他实验室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VEGF水平与CEA水平呈正相关(r=0.444,P=0.006),与其他实验室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KL-6水平与各项实验室结果无相关性(P>0.05)。(6)CTD-ILD组血清KL-6表达水平与肺功能中DLCO呈负相关(r=-0.628P=0.029),与FVC呈负相关(r=-0.692 P=0.013)。血清EGF、VEGF表达水平与DLCO和FVC无相关性(P>0.05)。结论:(1)血清KL-6、EGF、VEGF的检测在以间质性肺疾病为首发表现的结缔组织病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及预后的评判方面有重要价值,有望成为有用的生物学标记物。(2)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EA的升高,提示间质性肺疾病可能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信号之一。

王宁[3](2021)在《IPAF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收集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IPAF)及结缔组织病引发的间质性肺疾病(CTD-ILD)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这两种疾病在基本信息、临床特征上的异同,总结IPAF的特征性表现,并分析影响IPAF的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医师对这一类疾病的认识,明确IPAF诊断及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于我院住院治疗且符合最新IPAF诊断标准的56例患者,符合CTD-ILD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疾病在一般资料、临床特征上的异同,并根据IPAF患者存活情况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PA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 IPAF患者与CTD-ILD患者比较,性别、吸烟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PAF组中最常见的肺部表现为咳嗽、咳痰,最常见的肺外表现为关节肿痛;两组肺部表现为咳嗽/咳痰及肺外表现为关节肿痛、技工手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AF组血清自身免疫抗体上以高阳性率的ANA>1:320为主要表现,两组血清学表现为ANA>1:320、RF、抗SSA和抗CCP的比较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IPAF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NSIP,但两组在NSIP合并OP类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AF组与CTDILD组在血气分析及肺功能分级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IPAF患者存活情况,分为IPAF死亡组12例和IPAF非死亡组36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抗Jo-1抗体、UIP及重度CO弥散功能障碍为影响IPAF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1 IPAF与CTD-ILD在年龄比、性别比及吸烟比方面均无差异。IPAF肺部表现在咳嗽、咳痰的发生率高于CTD-ILD;IPAF肺外表现最常见的为关节肿痛,但关节肿痛及技工手的发生率均低于CTD-ILD。IPAF血清学表现以ANA>1:320为主,但ANA>1:320、RF、抗CCP、抗SSA抗体的阳性率均低于CTD-ILD。IPAF以高阳性率NSIP为主,IPAF在NSIP合并OP的发生率高于CTD-ILD。2年龄>65岁、抗Jo-1抗体、UIP、重度CO弥散功能障碍(DLCO%<40%)是影响IPAF死亡的危险因素。图 1 幅;表 11 个;参 150 篇。

蔡冬洁[4](2021)在《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胸部高分辨率CT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病例及HRCT影像学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胸部HRCT影像学改变特点,研究间质性肺疾病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辨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探索可行的辨证论治客观指标,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所在科室2018年1月-2020年10月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病例及HRCT影像学资料,包括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中医证型、HRCT征象、分期等情况,并建立数据库;各种资料经逻辑核对后采用构成比,频数,X2检验,(?)±S,独立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558例ILD患者中,男性占47.85%,女性占52.15%,其发病在性别上无差异(P>0.05);平均年龄65.02±9.94岁,以61-70岁(39.07%)人数最多;无吸烟史患者占72.94%,有吸烟史患者占27.06%;平均病程57.94±76.75个月,以12-60个月分布最广泛(45.52%),其次为病程<1年(26.52%),或提示随着HRCT技术的广泛应用,ILD正被早发现,故病程逐渐缩短。2、合并疾病分布情况: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中,以I型呼吸衰竭(30.11%)为主;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中,以冠心病(46.77%)为主;合并结缔组织疾病及胃食管反流病中,以类风湿关节炎(12.19%)为主。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44.27%)及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41.58%)人数居多,各证型间频数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4、中医证型与HRCT征象分布情况: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与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在磨玻璃、蜂窝、实变分布之间有差异(P<0.05);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与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在牵拉支气管扩张分布上有差异(P<0.05);肾精不足,肺络痹阻证与湿热蕴于三焦证在网格、牵拉支气管扩张分布上有差异(P<0.05)。5、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主成分1为网格、牵拉支气管扩张、蜂窝;成分2:实变;成分3:磨玻璃;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主成分1:实变、蜂窝;成分2:磨玻璃;成分3:牵拉支气管扩张、网格。邪盛痹重期主成分1:牵拉支气管扩张、蜂窝;成分2:磨玻璃;成分3:实变;邪微痹缓期主成分1:网格、蜂窝;成分2:磨玻璃。结论:1、两证与HRCT影像学关系:(1)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HRCT影像学改变主要征象为:网格、牵拉支气管扩张、蜂窝及实变;次要征象为磨玻璃。(2)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HRCT影像学改变主要征象为:实变、蜂窝及磨玻璃;次要征象为牵拉支气管扩张、网格。(3)两证相比,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HRCT以网格样改变为主要征象;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HRCT征象以实变为特异性表现。2、两期与HRCT影像学关系:(1)邪盛痹重期HRCT影像学改变主要征象为:牵拉支气管扩张、蜂窝及磨玻璃;次要征象为实变。(2)邪微痹缓期HRCT影像学改变主要征象为:网格、蜂窝;次要征象为磨玻璃。(3)两期相比,邪微痹缓期HRCT表现多见磨玻璃样改变,少见实变;邪盛痹重期HRCT表现多见磨玻璃、实变样改变。3、“网格”、“蜂窝”、“牵拉支气管扩张”为主要的肺络痹阻之像,考虑其为“痹”的主要影像学病变基础。4、本病中医证型与西医HRCT变化之间动态联动:邪微痹缓期到邪盛痹重期影像可见磨玻璃到高密度实变影改变;痹缓影像以网格为主要表现,痹重影像以实变为主要表现。

李鹤[5](2021)在《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在间质性肺疾病的基础上,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临床上经常出现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患者,在治疗这类患者的过程中,存在致使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风险,因此提高对该疾病的早期认识进而探索最有利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临床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分析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对ILD-LC的认知,在临床做到尽早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治疗,以减少漏诊及误诊率,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且明确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50例患者、50例单纯肺癌(lung cancer,LC)患者,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诊治的44例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ombined with lung cancer,ILD-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三组患者的病史、临床特点、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等辅助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首发症状、肿瘤好发部位、确诊手段、肿瘤标记物水平等。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LD-LC组吸烟人数33(75.0%)例,男性患者32(72.7%)例,发病年龄69.23±9.203岁,明显高于ILD组,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ILD-LC组与ILD组比较咯血及呼吸困难症状较明显,杵状指所占比例较多,ILD-LC组与LC组患者相比较出现咯血比例较少,双肺爆裂音明显偏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3、ILD-LC组的CA125、Cyfra21-1、CA199、CEA水平分别为30.55(13.88-60.60)U/ml、4.46(2.62-7.92)ng/ml、14.81(6.26-21.30)U/ml、4.39(2.38-9.51)ng/ml,明显高于ILD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ILD-LC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52.27%,LC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28.00%,ILD组明显高于LC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ILD-LC组患者中,小细胞癌8(18.2%)例,腺癌16(36.3%)例,鳞癌19(43.2%)例,其他非小细胞癌1(2.3%)例;LC组患者中,小细胞肺癌10(20.0%)例,腺癌24(48.0%)例,鳞癌14(28.0%)例,其他非小细胞癌2(4.0%)例,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6、ILD-LC组PO2为61.25±10.85mm Hg,明显低于L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ILD-LC组肺肿瘤多分布在胸膜下肺纤维化严重的区域。肺恶性肿瘤发生在上叶16例,下叶22例,中叶6例,侵袭纵膈的21例,伴淋巴结肿大的23例。8、ILD-LC患者中,1例通过伽马刀治疗;1例仅手术切除;6例选用手术联合化疗;3例行手术切除、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12例仅化学治疗;2例患者化疗联合放射治疗;5例行靶向治疗;1例单纯免疫治疗;1例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结论:1.ILD-LC多见于老年、吸烟者、男性患者。2.ILD-LC临床表现无典型性,但主要以呼吸困难、咳嗽症状常见,ILD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咯血、呼吸困难症状加重时,警惕合并肺癌可能。3.ILD-LC肿瘤标记物对于其诊断有重要意义,CEA、CA125、CA199、CYFRA21-1升高时有利于其诊断。4.ILD-LC多见于肺下叶,病理类型以鳞癌多见。5.ILD-LC血氧含量低,肺功能受损明显,预后差,需要结合血气分析、肺动脉压力等选择个体化治疗。

汤思竹[6](2021)在《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统计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总发生率,比较不同病因间质性肺疾病亚组间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及影像学差异,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结动态变化,总结分析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意义,为临床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与思路。方法:以2019年6月19日至2020年7月8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统计间质性肺疾病纵隔淋巴结肿大总发病率及比较不同病因亚组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病率、影像学特点,分析治疗前后纵隔淋巴结大小变化。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出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并行纵隔淋巴结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获得淋巴结病理的3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比较良性病变组与恶性肿瘤组影像学特征。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入组1011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男性486例(48.07%),女性525例(51.93%),年龄66(57,74)岁。特发性间质性肺炎363例(35.91%),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648例(64.09%)。2.间质性肺疾病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及亚组比较: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27.9%(282/1011)。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和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分别为27.0%(98/363)和28.4%(184/648)。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与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其他肺内病变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72.2%(26/36),显着高于不伴其他肺内病变组(26.3%,256/975)(P<0.05)。3.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亚组比较:648例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中,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依次为:其他肺部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43.0%(34/79),病因不明间质性肺疾病37.5%(3/8),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26.4%(147/556),药物/化学相关间质性肺疾病0.0%(0/5)。其他肺部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P<0.008)。556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依次为:具有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pneumonia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IPAF)45.6%(26/57),混合性结缔组织病41.7%(5/12),血管炎38.3%(18/47),未分类的结缔组织病35.8%(19/53),类风湿性关节炎29.2%(26/89),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3.2%(22/95),干燥综合征20.3%(15/74),系统性红斑狼疮20.0%(7/35),重叠综合征13.3%(8/60),其他结缔组织病5.9%(1/17),系统性硬化症0.0%(0/17)。IPAF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P<0.001)。4.病变淋巴结影像学特点分析: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伴纵隔淋巴结肿大98例,以多发为主,短轴直径(Short axis diameter,SAD)12.5(12,14)mm,SAD最大值33mm,最小值10mm,病变淋巴结SAD 10~20mm(包括10mm)区间94例(95.8%),20~30mm(包括20mm)区间2例(2.1%),≥30mm区间2例(2.1%),合并其他肺内病变18例(18.4%)。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84例,以多发为主,SAD 12.5(11,13)mm,SAD最大值34mm,最小值10mm,病变淋巴结SAD 10~20mm(包括10mm)区间176例(95.7%),20~30mm(包括20mm)区间5例(2.7%),≥30mm区间3例(1.6%),合并其他肺内病变8例(4.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较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更容易合并肺内病变(P<0.05);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与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在病变纵隔淋巴结的SAD数目、大小、部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淋巴结病理分析:共收集通过EBUS-TBNA获得纵隔淋巴结病理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39例,其中良性病变31例(79.5%),恶性肿瘤8例(20.5%),腺癌5例,鳞癌1例,不能分型2例。恶性肿瘤组中,7例患者病变淋巴结SAD>15mm,占87.5%,4例伴有肺内占位性病变,1例伴恶性孤立性肺结节,1例伴有单侧大量胸腔积液。恶性肿瘤组纵隔淋巴结直径显着大于良性病变组(P<0.05),恶性肿瘤组伴肺内病变可能性显着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6.治疗前后纵隔淋巴结变化:共计133例接受了抗感染、激素、抗感染+激素等治疗手段后有二次胸部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38例,经治疗后淋巴结较前增大5例(13.2%),较前变小14例(36.8%),无明显变化16例(42.1%)。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95例,经治疗后淋巴结较前增大26例(27.4%),较前缩小23例(24.2%),无明显变化43例(45.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应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纵隔淋巴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27.9%。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与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纵隔淋巴结的数目、短轴直径大小、部位无统计学差异。3.间质性肺疾病伴其他肺内病变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间质性肺疾病不伴其他肺内病变组。4.其他肺部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5.IPAF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6.具有病理结果的39例间质性肺疾病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中,良性病变31例(79.5%),恶性肿瘤8例(20.5%);恶性肿瘤组纵隔淋巴结直径显着大于良性病变组(P<0.05),且恶性肿瘤组伴有肺内病变率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7.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应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纵隔淋巴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程海华[7](2021)在《血清KL-6检测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中的意义》文中指出背景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血管、皮肤、骨骼、关节和肌肉,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混合型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及血管炎(vasculitis)等,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易侵犯肺部,主要病变为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一组异质性弥漫性间质性疾病,是CTD患者预后差、导致其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1]。目前诊断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体征、胸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测定、肺活检等。但是上述方法存在重复性差、有创伤性等缺点,易漏诊、误诊,另一方面不利于随访与监测。Ⅱ型肺泡上皮组织细胞分泌的大分子(200k Da)唾液酸糖链抗原KL-6(Krebs Von den Lungen-6),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是可以反应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与再生的标志物[2],是目前关于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研究最多的血清标志物之一,研究表明,相比于无ILD患者,ILD患者的血清KL-6水平明显升高[3],同时也有研究结果提示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性肺病(SSc-ILD)组与系统性硬化症无间质性肺病组(SSc-NILD)血清KL-6浓度无显着差异[4],大多数相关研究还是肯定了KL-6在CTD-ILD中诊断的价值,同时其诊断临界值多数波动于500U/ml。对于CTD-ILD的治疗尚缺乏系统的标准,主要是通过对患者整体病情的评估,决定治疗方案,目前治疗方案选择个体化差异大,主要用药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及抗纤维化治疗等,疗效尚不确切,同时关于KL-6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通过检测CTD对照组与CTD-ILD实验组患者血清KL-6浓度,比较两组别之间的差异,并分析CTD-ILD组患者血清KL-6浓度与其它血液化验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血清KL-6在CTD-ILD诊断和评估病情方面的价值;检测CTD-ILD组治疗前后血清KL-6水平及与胸部HRCT病变面积关系,评估血清KL-6在评估治疗反应性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01月-2020年12月于濮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初诊CTD-ILD患者共45例,同期匹配初诊CTD不合并ILD患者30例。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础信息与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种及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胸部HRCT)结果。血清KL-6的浓度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行差异性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本实验共纳入75名患者,其中CTD-ILD患者45例,CTD-NILD患者30例,CTD-ILD治疗组18例,CTD-ILD组血清KL-6平均浓度536.0(447.0,706.0)U/m L明显高于CTD-NILD组平均浓度201.0(142.5,289.0)U/m L,组别之间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采用ROC曲线图分析CTD患者KL-6在诊断继发性ILD的最佳临界值为377.0 U/ml;KL-6浓度与CRP、WBC、NEU%实验室指标之间无相关性,与ESR存在正相关关系;CTD-ILD组治疗前后胸部HRCT病变面积与血清KL-6浓度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0.758,呈正相关关系,且治疗后KL-6平均浓度值为661.56±243.19 U/ml,明显低于CTD-ILD治疗前组828.89±310.02 U/ml,对比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血清KL-6是诊断及监测CTD-ILD病情活动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2.血清KL-6可以作为评估CTD-ILD治疗效果的血清学标志物。

李玲[8](2020)在《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机论治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经验探析及前瞻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CTD-ILD)的门诊医案为研究资料,归纳总结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经验,为临床治疗CTD-ILD提供指导。(2)提取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核心方药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对临床症状和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该方药的疗效机制。方法:(1)收集并整理1995-2014年周仲瑛教授诊治的CTD-ILD门诊病案,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28诊次病案,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方药之间的规律,结合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归纳。(2)采用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核心方”润肺化瘀汤”,选取2018年06月至2020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风湿科及呼吸科病房及门诊共收集63例CTD-ILD痰瘀阻肺,气阴两伤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治疗组予润肺化瘀汤+西药联合治疗,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月后采集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Th17、Treg细胞、血清KL-6、TGF-β1、GM-CSF、IL-17A指标,采集肺功能FVC、DLCO指标,运用spss25.0软件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数据挖掘部分:共收集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病案19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0例,总共128诊次。在所有诊次中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咳嗽、口干、气喘、胸闷、痰多、关节疼痛、痰粘、疲劳乏力、咯痰、咽痒、纳差、便溏、下肢浮肿,主要舌象为舌质暗、苔薄黄腻、舌裂纹、少苔、有齿印,主要脉象为脉细滑、脉细、脉小滑数、脉小弦;常见病机可归纳为气阴两伤、痰瘀阻肺、肺虚热郁、肝肾亏虚、脾虚肺弱、肺气失宣、风湿痹阻;所有诊次中常用的药物有中药分别为南沙参、北沙参、麦冬、苏子、太子参、炙僵蚕、桃仁、生黄芪、老鹳草。关联规则研究显示,症状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分别是口干与咳嗽,气喘与咳嗽,咯痰与气喘,咳嗽与胸闷;舌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分别是舌质暗与苔薄黄腻,舌裂纹与舌质暗,舌裂纹与苔薄黄腻,舌裂纹、舌质暗与少苔;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滑脉与数脉,滑脉与弦脉;病机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气阴两伤与痰瘀阻肺,气阴两伤与肺虚热郁,气阴两伤与脾虚肺弱,痰瘀阻肺与肝肾亏虚;在药物关联度方面,北沙参,南沙参、麦冬、苏子、桃仁、太子参、炙僵蚕药物之间均有较强关联性。通过聚类分析,提取核心方——润肺化瘀汤。(2)临床研究部分:治疗前,两组 Th17、Treg、KL-6、TGF-β1、GM-CSF、IL-17A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h17细胞数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Treg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L-6、TGF-β1、GM-CSF、IL-17A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肺功能指标都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的FVC、DLCO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性分析方面,研究发现肺功能中FVC和TGF-β1、IL-17A、TH17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FVC和Treg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DLCO和KL-6、TGF-β1、IL-17A、TH17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DLCO和Treg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TH17和中医证候积分、TGF-β1、GM-CSF、IL-17A 存在正相关(P<0.05);Treg 和中医证候积分、TGF-β1、GM-CSF、IL-17A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周仲瑛教授CTD-ILD诊治医案,总结出周老治疗CTD-ILD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CTD-ILD的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以肺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痹阻络脉为标。临床多用益气养阴药、活血化瘀药、止咳祛痰药、祛风除湿药治疗该病;抓住复合病机的辨治,针对气阴两伤、痰瘀阻肺的CTD-ILD患者,提取其核心方——润肺化瘀汤。(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润肺化瘀汤可有效改善CTD-ILD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FVC、DLCO),降低患者血清中KL-6、TGF-β1、GM-CSF、IL-17A水平,调节Th 17/Treg的平衡。润肺化瘀汤联合西药治疗CTD-ILD的疗效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水平,调节免疫细胞平衡有关,通过降低TGF-β1、GM-CSF、IL-17A、KL-6,调整Th17/Treg细胞平衡,从而起到调节免疫,改善症状的作用。

彭井华[9](2020)在《从“瘀阻肺络”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与抗Ro52抗体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抗Ro52抗体(Anti-Ro52 antibody)在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与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中的差异性,探讨抗 Ro52 抗体与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并基于“瘀阻肺络”分析抗Ro52抗体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中与“痰瘀阻肺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及风湿免疫科住院病例,包括结缔组织病中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及其合并间质性肺病者(RA-ILD、SS-ILD、DM/PM-ILD)。共筛选出154例CTD及100例CTD-ILD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抗Ro52抗体、ANA谱、血沉、C-反应蛋白、ANA定量、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型等数据。回顾性分析上述指标在CTD与CTD-ILD之间的差异性,抗Ro52抗体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CTD合并ILD的危险因素,抗Ro52抗体的诊断价值及抗Ro52抗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得出结论。结果:1.CTD-ILD组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TD组,两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CTD-ILD组患者年龄、CEA、CA199、CA125、CA153明显高于CTD组,两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CTD-ILD组铁蛋白高于CTD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PM/DM-ILD组抗Ro52抗体阳性率高于RA-ILD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3.RA组和RA-ILD组之间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SS组和SS-ILD组之间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PM/DM-ILD组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PM/DM组,两组之间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年龄、抗Ro52抗体、CEA、CA125、CA153、CA199、铁蛋白是CTD合并ILD发生的危险因素,抗Ro52抗体、CA125、CA153是CTD合并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抗Ro52抗体、CEA、CA125、CA153是PM/DM合并ILD发生的危险因素,抗Ro52抗体、CA125、CA153是PM/DM合并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抗Ro52抗体诊断CTD-ILD、PM/DM-IL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8和0.769,对CTD-ILD和PM/DM-ILD分别具有较低和中等程度的诊断价值。6.与抗Ro52抗体相关的因素有抗Jo-1抗体、CEA、CA153、铁蛋白,均与抗Ro52抗体有显着正向极弱相关关系。7.CTD-ILD患者5组证型抗Ro52抗体阳性率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痰瘀阻肺证抗Ro52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型,痰瘀阻肺证与寒湿阻肺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TD继发ILD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抗Ro52抗体、CEA、CA125、CA153、CA199、铁蛋白。2.抗Ro52抗体可作为PM/DM继发ILD的早期风险性评估指标,有助于PM/DM-ILD的临床诊断。3.CTD-ILD中医证型主要见于痰瘀阻肺证,其次为痰热蕴肺证,瘀血、痰浊可能是CTD患者继发ILD的主要病理因素。

张咪[10](2020)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中医证候及其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患者临床观察,探讨CTD-I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丰富CTD-ILD现代辨证内涵,为中医药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制定《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中医临床证候观察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CTD-ILD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填写,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总结CTD-IL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探讨证候与一般资料、肺功能、血气分析、血清学检查等指标之间的联系。结果:1.一般资料:120例CTD-ILD患者中,女性73例(60.83%),男性47例(39.17%),年龄41岁~88岁,平均年龄为65.98±8.56岁,主要集中在61-70岁之间;病程1年~11年,平均病程为5.19±1.245年;吸烟患者49人,未吸烟患者71人,其中男性吸烟者为41人,女性吸烟者8人;以CTD为首发表现有68人(56.67%),以ILD为首发表现为36人(30.0%),CTD与ILD同时出现的人数有16人(13.33%)。2.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肺肾气阴两虚证(37例,30.83%)>肺肾气虚证(31例,25.83%)>痰热壅肺证(21例,17.50%)>肺气虚证(15例,12.50%)>阴虚内热证(14例,11.67%)>痰浊阻肺证(2例,1,67%),其中同时兼有血瘀证共91例,占比75.83%。3.中医证候与各指标相关性:各中医证型间性别、TLC、RV、PH、PaCO2、抗Ro-52、抗ANA、抗CCP、抗SSA和抗SS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FVC、DLCO、PaO2、ESR、CRP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肺肾气阴两虚证患者年龄高于其他各组(P<0.05);肺肾气阴两虚证患者FVC、DLCO、PaO2低于其他各组(P<0.05),肺肾气阴两虚证患者ESR升高率、CRP升高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4.性别、年龄、FVC、PaO2、DLCO与是否存在肺肾同时虚损有关(P<0.05),其余指标与是否存在肺肾同时虚损无明显相关性(P>0.05)。男性(OR=3.747)、年龄>50岁(OR=29.319)更易存在肺肾同时虚损,FVC、PaO2、DLCO越低,存在肺肾同时虚损可能性越大。结论:1.CTD-ILD患者以女性为主,这与CTD女性患病率高特点有关;中老年人为本病高发人群;以结缔组织病的症状为首发表现较多见,临床对于呼吸道症状不明显的CTD患者应常规筛查ILD。2.肺肾气阴两虚证为CTD-ILD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且各证候均多兼血瘀证,瘀血是该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病理因素之一。3.年龄>50岁的男性CTD-ILD患者更易存在肺肾同时虚损,FVC、PaO2、DLCO越低,辨证为肺肾两虚型的可能性越大。

二、结缔组织病伴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缔组织病伴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CTD-ILD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
        1.2.2 CTD-ILD临床表现
        1.2.3 CTD-ILD治疗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CTD-ILD一般情况
    3.2 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3 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4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5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6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炎
    4.2 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
    4.3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
    4.4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性肺炎
    4.5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性肺炎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以间质性肺疾病为首发的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KL-6、EGF、VEGF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涎液化糖链抗原6
    1.2 表皮生长因子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第2章 综述
    2.1 CTD-ILD临床特征
    2.2 CTD-ILD 的检查方法
        2.2.1 胸部影像学
        2.2.2 肺功能检查
        2.2.3 肺超声
        2.2.4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2.2.5 肺组织活检
        2.2.6 血清学检查
        2.2.7 其他检查
    2.3 临床常见的CTD-ILD
        2.3.1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2.3.2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2.3.3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2.3.4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2.3.5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第3章 临床资料与实验
    3.1 资料的收集
        3.1.1 研究对象的纳入及分组
        3.1.2 诊断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临床资料的收集内容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3.2.2 实验所需的主要试剂及仪器
        3.2.3 血清KL-6、EGF、VEGF表达水平检测过程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CTD-ILD 组、CTD-no ILD 组与HC组一般资料分析
    4.2 CTD-ILD 组与 CTD 组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比较
    4.3 CTD-ILD 组与 CTD 组肿瘤标记物结果的比较
    4.4 血清生物学标志物表达水平的比较
        4.4.1 血清KL-6 表达水平
        4.4.2 血清EGF表达水平
        4.4.3 血清VEGF的表达
        4.4.4 三种标记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4.5 CTD-ILD 组血清 KL-6、EGF、VEFG 表达水平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分析
    4.6 CTD-ILD 组血清 KL-6、EGF、VEGF 表达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IPAF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IPAF与CTD-ILD的临床特征比较
        1.2.2 影响IPAF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IPAF的临床特征分析
        1.3.2 影响IPAF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1.4 本研究不足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IPAF与CTD-ILD的临床特点比较研究进展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表现
    2.3 血清自身免疫抗体检查
    2.4 肺功能
    2.5 血气分析
    2.6 病理学表现
    2.7 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线内容调查表
附录 B IPAF最新诊断标准
附录 C 风湿性相关特征表现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胸部高分辨率CT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综述
    1 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研究现状
        1.1 中医对肺痹的认识
        1.2 肺痹理论及治疗源流
        1.2.1 古代医家之见
        1.2.2 近现代医家之见
    2 间质性肺疾病西医研究现状
        2.1 西医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认识
        2.1.1 定义
        2.1.2 肺间质的正常解剖
        2.1.3 病理特点
        2.1.4 分类
        2.1.5 国内外流行病学特点
        2.1.6 诊断
        2.2.7 治疗
        2.2 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研究进展
        2.2.1 特发性肺纤维化
        2.2.2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2.2.3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
        2.2.4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
        2.2.5 急性间质性肺炎
        2.2.6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2.2.7 过敏性肺炎
        2.2.8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
    3 辨证研究
        3.1 宏观辨证
        3.2 微观辨证
        3.3 态靶辨治——肺系疾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关性
    结语
临床研究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间质性肺疾病胸部HRCT征象及分期
        2.3.1 影像学表现
        2.3.2 影像分期
    3 纳入标准
    4 排出标准
    5 研究内容及方法
        5.1 研究内容
        5.2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分布情况
        1.2 年龄及吸烟情况分布
        1.3 病程分布情况
        1.4 合并疾病情况
    2 中医证型与HRCT分布特点
        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型与HRCT分期分布情况
        2.3 中医证型与HRCT征象分布情况
    3 主成分分析
        3.1 样本量估算
        3.2 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
        3.3 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
        3.4 邪盛痹重期
        3.5 邪微痹缓期
讨论与分析
    1.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1.2 病程分布情况
        1.3 吸烟情况
        1.4 合并疾病情况
    2 中医证型与HRCT分布特点
        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型与HRCT分期分布情况
        2.3 中医证型与HRCT征象分布情况
    3 主成分分析
        3.1 从肺痹不同证型分析
        3.2 从肺痹不同分期分析
        3.3 中医证型与西医HRCT变化动态联动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特发性肺纤维化和肺癌
        2.1.1 共同特征
        2.1.2 流行病学
        2.1.3 肺癌相关肺纤维化机制
        2.1.4 临床特点
        2.1.5 治疗方案及预后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肺癌
    2.3 结节病与肺癌
    2.4 结缔组织病和肺癌
        2.4.1 类风湿关节炎(RA)与肺癌
        2.4.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肺癌
        2.4.3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与肺癌
        2.4.4 系统性硬化症与肺癌
    2.5 尘肺病与肺癌
        2.5.1 矽肺与肺癌
        2.5.2 石棉肺与肺癌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回顾性分析
        3.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3.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3.1.4 研究分组
    3.2 研究方法
    3.3 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ILD组、LC 组与ILD-LC 组一般情况比较
    4.2 ILD-LC 组与ILD组、LC 组症状及体征比较
    4.3 ILD-LC 组与ILD组、LC 组实验室检验与辅助检查
        4.3.1 ILD-LC 组与ILD组、LC 组多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4.3.2 ILD-LC 组与LC 组、ILD组肺动脉压力比较
        4.3.3 ILD-LC 组与LC 组的组织学分类比较
        4.3.4 ILD-LC 组与ILD组、LC 组血气分析比较
    4.4 ILD-LC组分型及分期
    4.5 ILD-LC组影像学表现
    4.6 ILD-LC的治疗
        4.6.1 ILD的治疗
        4.6.2 ILD-LC的治疗方式
    4.7 ILD-LC的预后及转归
第5章 讨论
    5.1 ILD-LC的一般情况
    5.2 ILD-LC的一般临床表现
    5.3 ILD-LC的肿瘤标记物
    5.4 ILD-LC的肺动脉压力
    5.5 ILD-LC的血气分析
    5.6 ILD-LC的影像学表现
    5.7 ILD-LC的组织学分类及分期
    5.8 ILD-LC的治疗方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6)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血清KL-6检测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KL-6 与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机论治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经验探析及前瞻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研究
    1. 古代医家对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肺痹说
        1.2 肺痿说
    2. 近现代医家对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辨治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3. 总结及展望
第二部分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西医研究
    1. 结缔组织病的定义
    2. 结缔组织病的发病机制
    3. 结缔组织病的肺部表现
    4.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定义
    5.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1 致病因素
        5.2 发病机制
    6.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诊断
        6.1 诊断标准
        6.2 诊断技术
        6.3 血清标志物
    7. 治疗
        7.1 免疫抑制治疗
        7.2 抗纤维化治疗
        7.3 肺移植
    8. 预后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病案回顾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医案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医案纳入标准
        2.4 医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医案的预处理和信息纳入
        3.2 数据规范化
    4. 医案数据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分布情况
        5.2 CTD-ILD常见症状的分析
        5.3 CTD-ILD主要病机的分析
        5.4 CTD-ILD用药规律的分析
        5.5 CTD-ILD症状内关联规则结果
        5.6 CTD-ILD病机内关联规则结果
        5.7 CTD-ILD药物内关联规则结果
        5.8 CTD-ILD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结果
        5.9 CTD-ILD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结果
        5.10 CTD-ILD病机与药物外关联结果
        5.11 CTD-ILD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6. 周仲瑛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临证经验探析
        6.1 审证施治
        6.2 病机辨识探讨
        6.3 特色用药分析
        6.4 临床用药经验
        6.5 核心方——润肺化瘀汤的方义解析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治疗
        4.2 疗程和观察指标
    5. 标本采集和操作
        5.1 ELSIA方法检测人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5.2 ELSIA方法检测人白介素17A(IL-17A)
        5.3 ELSIA方法检测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5.4 ELSIA方法检测人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
        5.5 流式细胞检测Th17细胞、Treg细胞
    6. 统计方法
    7. 结果
        7.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7.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比较
        7.3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7.4 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7.5 治疗组Th17、Treg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7.6 治疗组Th17、Treg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积分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8. 讨论
        8.1 润肺化瘀汤联合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症状、体征
        8.2 润肺化瘀汤联合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肺功能
        8.3 润肺化瘀汤联合西医治疗能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分泌
        8.4 润肺化瘀汤联合西医治疗能纠正Th17/ Treg细胞失衡
        8.5 TGF-β1、IL-17A、KL-6的升高可加重肺功能恶化
        8.6 调节Th17与Treg细胞亚群平衡可减轻肺功能的损伤
        8.7 Th17协同细胞因子参与致病过程,Treg拮抗细胞因子的致病作用
        8.8 Th17/Treg细胞失衡可加重病情进展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评分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从“瘀阻肺络”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与抗Ro52抗体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排除标准
        (四) 观察项目
        (五)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CTD组及CTD-ILD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二) CTD组和CTD-ILD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三) CTD-ILD患者分层研究
        (四) RA组和RA-ILD组之间、SS组和SS-ILD组之间、PM/DM组和PM/DM-ILD组之间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的比较
        (五) CTD-ILD、PM/DM-ILD相关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六) 抗Ro52抗体在CTD-ILD和PM/DM-ILD中的诊断价值
        (七) 抗Ro52抗体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八) 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结论
讨论
    一、CTD-ILD中医探讨
    二、CTD-ILD西医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10)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中医证候及其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观察表
        2.2 临床调查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CTD-ILD患者基本资料
        3.2 CTD-ILD中医证候分布
        3.3 CTD-ILD中医证候与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3.4 肺肾两虚型CTD-ILD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一、CTD-ILD基本资料分析
    二、CTD-I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三、CTD-ILD中医证候与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四、肺肾两虚型CTD-ILD与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四、结缔组织病伴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D]. 李凤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以间质性肺疾病为首发的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KL-6、EGF、VEGF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 丁叶利. 吉林大学, 2021(01)
  • [3]IPAF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与胸部高分辨率CT相关性研究[D]. 蔡冬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D]. 李鹤. 吉林大学, 2021(01)
  • [6]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理分析[D]. 汤思竹.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血清KL-6检测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中的意义[D]. 程海华.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机论治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经验探析及前瞻性临床研究[D]. 李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从“瘀阻肺络”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与抗Ro52抗体的相关性[D]. 彭井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中医证候及其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间质性肺病治疗结缔组织病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