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参与加强脑卒中防治研究

多学科参与加强脑卒中防治研究

一、多学科参与加强中风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文[1](2021)在《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肾元亏虚、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内容。研究内容一主要依据心理测量学方法,通过改良德尔菲法获取条目、确定条目及筛选分析条目,编制缺血性中风肾元亏虚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供给研究内容二应用。研究内容二选择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诊断标准、中医中风中经络诊断标准且辨证为肾元亏虚、瘀血阻络证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试验按3:1的比例分配病例,采用一级设盲,进行双盲双模拟措施。试验组口服培元通脑胶囊和丹膝颗粒模拟剂,对照组口服丹膝颗粒和培元通脑胶囊模拟剂,疗程12周,随访至发病180天。疗效评价指标为改良Rankin量表、中医证候、NIHSS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安全性指标为实验室检查及不良事件。结果:PPS数据集158例,SS数据集183例。1.基线:入组时两组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性别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肾元亏虚证积分、瘀血阻络证积分、NIHSS量表评分具有可比性。2.疗效评价:(1)病残程度:用药12周及发病180天时,两组mRS评分≤2分的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治疗4周后、8周后和发病后90天、用药12周后和发病后180天,两组肾元亏虚证和瘀血阻络证积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访视时间延长,差异显着(P<0.01);(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4周后、8周后和发病后90天、用药12周后和发病后180天,两组NIHSS量表评分较基线变化值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变化值大于对照组;(4)日常生活能力:治疗4周后、8周后和发病后90天、用药12周后和发病后180天,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75分的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3.安全性评价:试验组14例受试者中发生15例次不良事件,对照组4例受试者中发生5例次不良事件,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肾元亏虚、瘀血阻络证)可以改善证候,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疾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康天奇[2](2021)在《基于FOCUS-PDCA的针灸综合疗法干预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FOCUS-PDCA质量改进工具,以针灸综合疗法作为干预手段对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FOCUS-PDCA质量改进工具,通过发现问题、组建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明确现况、发掘问题并分析原因、选择需要改进部分、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和总结反思并持续改进9个步骤,基于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高的问题,成立持续质量改进专题小组,全面分析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相关危险因素筛查表。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三病区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所有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筛查,明确改善前发生吸入性肺炎患者的情况,根据筛查结果应用柏拉图找出主因,选择需要改进的部分,制定改进计划,优化诊治流程。将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所有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进行入院筛查,根据筛查结果按照新的诊治流程予以针灸综合疗法为主的干预措施。应用历史同期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应用FOCUS-PDCA质量改进工具改善前后的两组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统计分析两组基线资料以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根据结果,挖掘并改善不足,将2021年2月作为持续改进阶段,继续改进。结果(1)历史同期对照组和FOCUS-PDCA管理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具有一致性。(2)历史同期对照组和FOCUS-PDCA管理组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46<0.05),FOCUS-PDCA管理组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2.8%,低于历史同期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6.8%),即基于FOCUS-PDCA的针灸综合疗法可以降低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论(1)基于FOCUS-PDCA的针灸综合疗法干预可有效降低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2)通过入院筛查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宣教等,有助于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管理,提供规范的预防、诊治策略,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保证医疗质量及安全。

陈嘉琪[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方药规律和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方药规律,分析核心药物组,再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该组中药治疗HICH的治疗机制,以期为HICH的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筛选北京中医大学东方医院的HICH住院的患者,收集及记录其住院资料,提取相应内容建立数据库,通过 Excel 2019、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lder 18.0 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数据,对核心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分析。筛选核心中药组合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以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为基础,检索核心方中的中药的相关化合物和耙点,在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HICH相关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7.2软件构建HICH-药效成分-靶点的网络图;将潜在的作用靶点上传至STRING 11.0数据库构建PPI网络,获得核心作用靶点,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主要作用信号通路,从而探讨此组核心中药治疗HICH的作用机制。结果统计得处方343份,中药263味,药物出现频数累计4804次,黄芪、甘草、茯苓、陈皮、半夏、当归是使用频数排列在前5位的中药;药性以“寒”为主,五味中以“甘”为主,且归肝经的中药较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45个支持度较高的中药组合,核心药组。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8个聚类,因子分析得17个公因子。贝叶斯网络分析显示,HICH每种证型的核心中药组合包括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痰湿蒙神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风痰瘀阻证、肝肾亏虚痰瘀互阻证等。通过分析获得半夏、当归、茯苓、红花、黄芪、桃仁为主要证型肝肾亏虚痰瘀互阻证的主要核心用药组。网络药理学分析中,发现各个药物主要有效成分共95个,其中半夏13个,当归2个,茯苓15个,红花22个,黄芪20个,桃仁23个,PPI网络分析中前5位靶点分别为是AKT1、MAPK1、JUN、RELA、IL6。KEGG 富集分析主要涉及 PI3K-Akt、AGEs-GRAGE、MAPK、TNF等信号通路为主。结论HICH临床上最主要证素为湿、虚、瘀、热,高频次用药涉及补益药、化痰药、活血药等,结合王永炎教授脑病辨治思路,HICH从“毒”、“痰”、“瘀”、“虚”方面论治,证型以肝肾亏虚、痰瘀互阻证为主,其治疗的核心方由半夏、当归、茯苓、红花、黄芪、桃仁等组成,而从网络药理学分析所得,核心方其有效成分有β-谷固醇、豆甾醇、丹酚酸、针叶树素等,主要作用靶点包含了生长因子、凋亡作用靶点、炎症因子等,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主要参与凋亡、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糖代谢等作用机制,由此研究结果显示核心方治疗HICH的作用机制涉及凋亡、炎症机制等,体现核心方治疗HICH多重化合物及多靶点作用,通过多个信号通路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涂金燕[4](2020)在《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防治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系统中搜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建档的中风恢复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以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西医常规治疗为主的患者收入对照组,将在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最终共筛选出2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接受中风慢病管理,包括建立中风慢病管理档案,按照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队列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药物、症状、高危因素、合并症/并发症、生活方式、情绪等全方位管理,并按照中风慢病管理规范进行长效随访管理、中风健康宣教管理和核心疗效指标评估等。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建档时、治疗半年和治疗一年后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Essen卒中量表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致死性卒中复发、死亡人数、脑血管手术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统计两组患者建档时和治疗一年后的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量表评分,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的差异性。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建档时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Essen卒中评分,以及建档时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分数等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和一年的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建档时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经治疗一年后观察组的致残率(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致残率(13.0%),治疗一年后观察组BI评分为轻度依赖的比例(98.3%)高于对照组(94.8%);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和一年后的Essen卒中量表评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观察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2例,占总人数1.7%,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0例,对照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9例,占总人数的7.8%,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2例,两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行脑血管手术人数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人数两组均为0;④两组患者的中风知晓度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慢病管理依从性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依从性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⑤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停药现象,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停药人数(7人)较对照组少(10人)。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其脑卒中复发率;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的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残障功能(mRS评分)、提高生活能力(BI评分)有优于单纯的西医基础治疗的趋势,可增加患者的生活独立程度,减少生活依赖的发生;在慢病管理的模式下,患者对中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显着提高,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可以更加显着的提高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饮食管理、运动锻炼及控制危险因素等依从性,从而显示了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的治疗方案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优势。

付高爽[5](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江澜[6](2020)在《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大脑双侧性重塑为切入点,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损伤及针刺疗程介导的康复过程中大脑双侧性功能及结构的变化,阐释针刺促进脑重塑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纳入梗死灶位于单侧运动通路的中风病偏瘫患者21例,并匹配健康受试者23例。予中风偏瘫患者“手足十二针”的规范化疗程干预,于单次针刺治疗后进行针感评价,于针刺疗程前后采集影像学数据并评价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应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感兴趣区功能连接(ROI-FC)及脑白质图谱分析方法(ABA),计算脑功能及脑结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中风偏瘫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偏瘫针刺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评价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量表评价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运动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变化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风偏瘫患者双侧大脑同伦功能被破坏,主要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小脑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锥体、小脑山坡、海马附近区域、基底节区、丘脑、扣带回及中央旁小叶呈现减弱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针刺治疗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VMHC变化最为相关。2.基于感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后顶叶皮层、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的中央前回。针刺治疗后,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扣带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运动相关的单侧皮质区域及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及双侧脑岛。针刺治疗后,主要存在于双侧广泛的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及左侧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扣带回、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脑岛及顶上小叶,新出现了与处理视觉、听觉信息相关的双侧脑区。通过减少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减弱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并增加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增强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其他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连接模式,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重建。3.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纤维的损伤与变化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病灶侧半球)镜像对称白质脑区较健侧半球(病灶对侧半球)或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白质脑区均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前部、上部、下部、丘脑后放射冠、矢状束、外囊、扣带束、上行纵束、额枕上束及绒毡层(P<0.05或0.01)。中风偏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居中性白质脑区主要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P<0.05或0.01)。白质纤维的继发性损伤广泛存在于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患侧半球及健侧半球。针刺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大脑患侧、健侧镜像对称脑白质纤维及居中性脑白质纤维FA值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白质纤维的FA值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4.中风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不同层面的结构变化在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的不同层面,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CST病灶层面的FA 比值(rFA)始终最低,大小关系依次是内囊后肢rFA<大脑脚rFA<放射冠上部rFA<放射冠下部rFA<放射冠前部rFA。在远离梗死灶的大脑脚层面及放射冠层面,患侧CST均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针刺治疗后,CST在内囊后肢、大脑脚及放射冠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放射冠上部rFA在治疗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其余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大脑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均呈现双侧性泛化。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变化均表现为损伤与重塑并行的特点,但脑功能重组发生迅速且对运动功能的重建起主要的代偿作用,脑结构重塑发生缓慢,整体以继发性损伤为主、少数纤维修复为辅。针刺能够调节双侧半球的同伦功能,可能以双侧小脑扁桃体为锚点,整合运动的准备、执行与控制,并调控躯体感觉、认知、视觉、听觉及情绪相关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促进偏瘫的运动康复。

左曜玮[7](2020)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新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引起肢体功能运动障碍最直接的病因所在。本研究通过观察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比较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新Bobath疗法和单纯新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呈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下肢痉挛性瘫痪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试图探索出一种临床疗效更佳、操作性更简便、治疗价格更优廉及患者接受程度更高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总体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健康大中国”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一份力量。方法:本课题研究病例共60例,均选自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康复医学科(脑病针康病区)住院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以入院先后顺序,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醒脑开窍针法+新Bobath疗法)与对照组(单纯新Bobath疗法),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每天进行约30分钟康复手法治疗,每天1次(周日除外),治疗时间为28天(4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1)瘫痪下肢的痉挛程度(以膝关节为评估对象):改良的Ashworth评分(MAS);(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MBI);(3)运动功能(本研究仅评估下肢部分):简化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等方法评定。观察患者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对比,综合评价两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高低。所有数据资料用Exce12010进行汇总和SPSS22.0统计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着性。结果:(1)基线比较:纳入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类型及治疗前的Ashworth痉挛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在完成4周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以患者MAS评分为标准,治疗组人10显效,13人有效,3人改善,4人无效,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人6显效,9人有效,6人改善,9人无效,总有效率70.00%。经秩和检验,z=-1.967,p=0.049<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FMA得分和MBI得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Ashworth痉挛分级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存在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患肢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患肢运动功能的灵活性方面提示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研究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新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发现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新Bobath康复疗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显着提高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对照组。2、本研究过程中未发生相关严重不良反应,证实了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新Bobath疗法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周子懿[8](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干预现状的登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中风方面积累了两千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有效的中医临床论治理论,建立了个体化诊疗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在缺血性中风等重大疾病的诊治环节中体现出明显的治疗优势。但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大数据仍然匮乏,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优势,有必要基于真实医疗环境开展中医缺血性中风登记研究。“基于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华南地区脑血管病多中心、前瞻性登记研究”(Southern China Registry Study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CRETS-CODE-TCM)是在华南地区实施的首个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此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人口学资料特点、流行病学特点,登记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住院期间中医药疗法使用情况,并计划通过对患者进行至少3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的疾病转归等终点事件,以期进一步分析影响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本论文是对SECRET-CODE-TCM研究自2018年5月15日至2019年1月8日之间前瞻性连续性纳入病例的描述性分析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性总结。目的:在岭南地区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注册登记研究;探索该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挖掘中医药参与缺血性中风的现状,探讨中医药治疗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中医西医诊断标准的岭南地区2313例缺血性中风(发病14天内)患者进行登记研究。完善量表、问卷调查,其中量表主要有一般情况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史、家族史等),住院情况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入院日期、入院情况、干预措施、中医诊断及中风病阴阳类证证候要素,神经功能评估量表,院内结局及相关评估量表等),出院情况问卷(主要包括出院日期、出院情况、最终诊断、病因亚型、神经功能相关量表如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量表,常规随访表(主要包括患者的服用药物情况及发生不良事件及终点事件的情况),按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以及终点事件报告表(包括事件的具体内容,发生的时间、地点、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及医院相关资料)。患者出院后3个月随访期的终点事件(症状性脑卒中、心脑血管复合事件和全因死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mRS)及生活质量(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医药干预与出院后3个月的预后关系,明确中医药早期干预是否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结果:1.描述性分析:(1)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共筛选登记235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17例患者在签嘱知情同意后自愿退出,并有21例未标注是否进入登记研究的患者,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31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50岁-80岁之间,约占入组患者的76.79%;50岁以下的青中年中风患者比例为8.43%,80岁以上患者占14.79%。(2)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五个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中风史;(3)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14天内)主要以为阴类证为主,2107例患者中阴证类的患者为1223例(58.04%),阳证类患者为884例(41.96%),此结果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关于缺血性中风证候规律的研究结果相吻合。(4)岭南地区缺血中风患者坚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者不足50%,只有59.78%的高血压病患者能在发病前坚持降压药治疗,305例患者有血脂异常病史,仅有145例(47.5%)患者发病前正在使用他汀类降脂药或非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66.29%糖尿病病史患者在发病前能坚持控制血糖治疗。不难看出,我国岭南地区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现状并不十分理想。积极防治卒中危险因素势在必行。(5)院前救治及住院期间干预方案:只有4.31%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1.53%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应积极加大卒中救治普及宣传力度,提高院前救治率。(6)在有效登记的2313例患者住院数据中,1865例(80.63%)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30例(56.25%)患者用波立维抗血小板聚集;1853例(80.11%)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作为调脂稳斑药,中药汤剂及注射剂为首选中医干预手段,分别为1268例(54.82%)及 1371 例(59.27%)。(7)以广东省为主要代表的岭南地区的中医院与西医院在中药使用情况、针灸康复情况有所差异,中医院中药使用率普遍高于西医院。二级中医院、三级中医院中药使用者分别为597例(42.98%),590例(44.47%)和202例(14.54%)。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为1220例,占所有2313例入组患者的52.75%,三级西医院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为622例(50.98%),而二级中医院和三级中医院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仅为112例(9.18%)和486例(39.83%)。此外,珠三角地区中药使用、针灸康复者分别有691例(49.75%)和797例(65.32%),明显高于粤西266例(19.15%)和86 例(7.05%),粤东的 24 例(1.73%)和 29 例(2.83%),粤北地区的 408 例(29.37%)和308例(25.25%),提示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医药治疗情况有一定的影响。(8)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颅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是岭南地区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岭南地区卒中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以中度以上多见,血管闭塞多见于大脑中MI、M2段,大脑前与大脑后动脉,梗死灶基本与上述血管狭窄部位吻合,表明岭南地区卒中患者常表现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前瞻性登记研究:(1)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研究中共有效采集了 2112例患者的数据,其中卒中后3个月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26例(1.23%),缺血性脑卒中复发58例(2.7%),脑出血18例(0.85%),因卒中导致中级以上残障有368例(17.42%)。(2)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出院后3个月残障情况的关系: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中成药、针灸治疗、抗聚、调控血压均与出院后三个月残障程度无关,脑保护治疗可能对卒中后3个月伤残情况有保护作用(P=0.031);虽然中成药干预与3个月后的残障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其趋势更偏向于有保护作用。(3)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出院后3个月全因死亡率的关系: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住院期间脑保护治疗可能对卒中后3个月全因死亡有保护作用(P<0.05);虽然中成药干预针灸治疗并不能降低与3个月后的全因死亡率(P>0.05)。(4)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出院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系: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住院期间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可能与降低卒中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风险有关(P<0.05)。虽然中成药干预、针灸治疗与降低卒中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趋向于一定保护作用。结论:1.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人群主要是在50岁-80岁的成年人,50岁以下的青中年卒中患者比例为8.43%,需重视青中年人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2.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五个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中风史。3.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14天内)的中医证候类型以阴类证为主,这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承担国家科技“十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相吻合。4.以广东省为主要代表的岭南地区中医院与西医院在中药使用情况、针灸康复情况方面有差异,中医院中药的使用率普遍高于西医院。珠三角地区中药使用情况、针灸康复的比例明显高于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提示地域的经济发展对中医药使用情况有一定的影响。5.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发病14天内)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经过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救治的方法,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能达到独立自主生活,约1/3的患者只需轻度依赖;为进一步推广中西医结合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虽然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对改善卒中后3个月伤残率及卒中再发风险虽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其有降低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小波[9](2019)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科学支持;2.分析吞咽障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内在关联,为其病因防治提供理论依据;3.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通腑中药“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有出院诊断为“脑梗死”临床病历资料,然后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有无肺炎发生及有无吞咽障碍划分亚组;2.收集纳入病历人群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中医、西医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类型,入院后的洼田饮水评分及肺部感染评分,神经功能评分(NIHSS),影像学脑梗死病变部位,入院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及通便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3.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和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观察“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按照纳排标准共纳入符合要求患者273例,其中卒中合并肺炎患者78例(33.2%),住院期间发生吞咽障碍者共84例(30.8%);2.高龄,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卒中病史与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密切相关(P<0.05);合并吞咽障碍,留置胃管,便秘,NIHSS评分(5分),洼田饮水试验V级,基底节区及多部位梗死等因素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密切相关(P<0.05);3.留置胃管、吞咽障碍、便秘、高NHI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吞咽障碍明显(洼田饮水V级)的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更大(P<0.05);4.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中医证候类型以为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种类型为主,其中痰热腑实证比例最高(112例,41.0%),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与其他证型的患者相比,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5.住院期间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是肺部感染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治疗组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更加确切,(P<0.05)。结论:1.留置胃管、吸烟史、发生便秘等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留置胃管、高NHISS评分、便秘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吞咽障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痰热腑实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最主要的中医证候类型之一,中药“通腑醒神胶囊”较西药缓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痰热腑实证有更好的疗效。

楚灿星[10](2019)在《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疏血通脉方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进行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并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NHISS评分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NHISS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2)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3)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且用药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情况。结论:益气疏血通脉方用于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效果确切,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二、多学科参与加强中风病的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学科参与加强中风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补肾活血法治疗中风病研究
        1 肾虚、瘀血立论脑梗死的理论依据
        2 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病证结合证候诊断量表研究
        1 病证结合诊断量表的分类
        2 病证结合诊断量表的编制
        3 病证结合诊断量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一 缺血性中风肾元亏虚证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研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二 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肾虚血瘀”病机认识
        2 “肾元亏虚证”证候诊断标准方法学研究
        3 培元通脑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中风病肾元亏虚证诊断量表
    附录2 中风病瘀血阻络证诊断量表
    附录3 改良Rankin量表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5 Barthel量表
    附录6 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FOCUS-PDCA的针灸综合疗法干预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与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方药规律和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出血性中风病名溯源
        2. 中风病病机的古代医家认识
        3. 中风病病机的现代医家认识
        4.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综述二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疾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与病理过程
        2. 影响因素与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方药规律数据挖掘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4. 信息录入与建立数据库
        5. 规范中药名
        6. 统计处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描述
        2. 关联度分析
        3. 聚类分析
        4. 因子分析
        5. 证型与中药关联性的贝叶斯网络分析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1. 性味归经分析
        2. 高频中药分析
        3. 关联规则分析
        4. 聚类分析
        5. 因子分析
        6. 贝叶斯网络分析
        7. 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核心方作用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药物化学成分筛选及作用靶点收集
        2. HICH-药效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3. 药物治疗HICH靶点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4.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活性成分
        2. 疾病靶点
        3. PPI网络分析
        4. GO富集分析
        5. KEGG富集分析
    第三节 分析讨论
        1. 有效成分分析
        2. 作用靶点分析
        3. GO与KEGG信号通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西医治疗方案
        1.1.3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面临的难题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1.2.1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风病的分期药物治疗
        1.2.4 中风的中医特色治疗
        1.2.5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1.3 中风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1.3.1 慢病管理的概念
        1.3.2 中风慢病管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
        1.3.3 慢病管理的国内外发展模式
        1.3.4 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试验设计
        2.3.1 病例分组
        2.3.2 治疗方案
        2.3.3 观察指标
        2.3.4 终点事件发生的评定标准
        2.3.5 统计分析
        2.3.6 试验设计图
        2.3.7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4.1 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2.4.2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病机分析
        2.4.3 灯盏生脉胶囊的组方和疗效分析
        2.4.4 慢病管理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2.4.5 中医药与慢病管理的结合
        2.4.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2 中药辨证治疗
        3 针刺治疗
        4 中成药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成立工作小组
        2 建立条目池
        3 专家遴选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三、研究结果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四、讨论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研究资料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信息采集
        5 数据录入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相关情况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四、讨论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现状
        1. 中西康复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2. 脑梗死偏瘫康复现状研究
        3. 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概述
        1.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历史源流
        2.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诊疗特点及取穴规律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理论流派、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索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脑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2. 磁共振图像数据的分析方法
        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设计
        3. 神经影像采集方案
        4. 针刺疗程方案
        5. 临床信息采集
        6. 质量控制
        7. 不良事件及处理
        8. 数据处理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信息统计结果
        3. 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静息态fMRI结果
        4. 基于脑白质图谱分析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DTI研究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 核磁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选择与解读
        2. 研究的立论点与优势
        3. 脑梗死偏瘫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4. 脑梗死偏瘫脑白质纤维变化的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5. 脑梗死偏瘫神经重塑中脑结构及脑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7)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新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整体中止试验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评定方法及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基线数据比较
        3.2 疗效比较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2 脑卒中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3 Bobath疗法的研究进展
    4 醒脑开窍针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概况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1.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2 讨论
        2.1 新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瘫痪分析
        2.2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瘫痪分析
    3 安全性
    4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改良Ashworth量表(MAS)
    附录2 改良巴氏指数(MBI)
    附录3 简易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真实世界的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干预现状的登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1.1 中风病的病名认识
        1.1.2 中风病的病位认识
        1.1.3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1.4 辨证论治
    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的认识
        1.2.1 脑梗死流行病学研究
        1.2.2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1.2.3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1.2.4 脑梗死的发生机制
        1.2.5 脑梗死的病理分期
        1.2.6 脑梗死的临床分型
        1.2.7 脑梗死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3 真实世界研究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3.1 真实世界研究的定义
        1.3.2 真实世界研究的优势
        1.3.3 真实世界研究之登记研究
        1.3.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1.3.5 卒中登记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总体设计
        2.1.3 样本量
        2.1.4 研究对象
        2.1.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1.7 诊断标准
        2.1.8 治疗方案
        2.1.9 登记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观察指标
        2.1.10 结局指标(终点事件判定标准)
        2.1.11 研究管理和质量控制
        2.1.12 数据管理
        2.1.13 伦理考虑
        2.1.14 统计学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病例一般资料
        2.2.2 病例终点事件分析
        2.2.3 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2.3 讨论
        2.3.1 本研究统计结果的解读
        2.3.2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传统RCT研究设计的区别
        2.3.3 创新点
        2.3.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
        1.1.4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概况
        1.1.5 小结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危险因素的研究
        1.2.3 SAP临床诊断与评估
        1.2.4 小结
    1.3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相关性肺炎康复治疗进展
        1.3.1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1.3.2 小结
    1.4 “通腑醒神胶囊”及“通腑醒神、豁痰开窍”治法的研究现状
        1.4.1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1.4.2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
        1.4.3 通腑疗法的使用现状
        1.4.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目的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对象
    2.3 诊断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排标准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5 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判定标准
    2.6 研究步骤与方法
        2.6.1 数据采集方法
        2.6.2 数据采集项目
        2.6.3 录入《病例调查表》
        2.6.4 《病例调查表》制定标准
        2.6.5 数据录入规则
    2.7 统计软件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统计学资料分布情况
        3.1.1 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结果
        3.1.2 2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资料分布情况
        3.1.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结果分布情况
        3.1.4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3.2 常见病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4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分析
    3.5 中医证候类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相关性
    3.6 洼田饮水分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关系
    3.7 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3.8 “通腑醒神胶囊”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
第四章 讨论
    4.1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4.2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及“通腑醒神胶囊”的治疗效果分析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小结
    4.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概况及防治现状
    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1 病名的沿革
        2.2 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1 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3.2 缺血性中风的分型
        3.3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
        3.4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干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一般资料比较
        1.8 研究方法
        1.9 观察指标
        1.10 疗效评定标准
        1.11 安全性评价
        1.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比较
        2.5 安全性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治疗效果分析
        3.2 益气疏血通脉方的组方依据
        3.3 益气疏血通脉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
        3.4 益气疏血通脉方的方义剖析
    4 不足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多学科参与加强中风病的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元通脑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研究[D]. 刘博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FOCUS-PDCA的针灸综合疗法干预住院中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研究[D]. 康天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方药规律和作用机制[D]. 陈嘉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D]. 涂金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D]. 江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新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左曜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真实世界的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干预现状的登记研究[D]. 周子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D]. 王小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楚灿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多学科参与加强脑卒中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