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西植物性农药资源概况和开发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马曼迪[1](2020)在《藜杀虫活性成分追踪及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以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in.)为研究对象,以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为目标害虫,以萝卜蚜的触杀率和拒食死亡率为目标指数,研究植物藜对蚜虫的杀虫活性,拓展新的植物源农药源。研究通过对植物藜初步萃取分离并筛选出活性较高的萃取相;对这一萃取相进一步柱分离,确定出植物藜杀虫活性物质所在馏分位置;对该馏分用液质联用(UPLC-Q-TOF-MS)进行成分分析,推断出植物藜杀虫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参照国家标准,将植物藜乙醇提取物配置成乳油制剂,筛选出合适的溶剂、乳化剂类型和添加量、适宜的原药含量,最终确定出乳油制剂的配方,并对配置的乳油制剂杀虫活性进行检测。结论如下:采用液-液分配萃取法对植物藜乙醇粗提物进行连续等量萃取,获得石油醚萃取相(P-Fr),氯仿萃取相(C-Fr),乙酸乙酯萃取相(E-Fr),正丁醇萃取相(B-Fr)和水相(W-Fr)。测定各萃取相对萝卜蚜的触杀率和拒食率,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相的杀虫活性最为显着,对蚜虫表现出很强的触杀和拒食作用;在100mg/m L浓度下,处理72h后,藜正丁醇萃取相对萝卜蚜的校正死亡率为98.36%、平均拒食率为83.33%,72 h的毒力回归方程y=4.775+1.029x,半数致死浓度LC50=1.654 mg/m L。对植物藜正丁醇萃取相进行大孔树脂柱层析初级分离,得到0%乙醇馏分、10%乙醇馏分、30%乙醇馏分、50%乙醇馏分、70%乙醇馏分、90%乙醇馏分,共6个馏分;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10 mg/m L浓度下各馏分对萝卜蚜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10 mg/m L,处理72 h后,90%乙醇馏分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5.12%,生物活性显着高于其它馏分。因此,植物藜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富集在90%乙醇馏分。对活性最高的90%乙醇馏分进行柱层析细分离,得到FrⅠ-FrⅤ共5个馏分。通过对各馏分进行触杀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5 mg/m L,处理72 h后,FrⅤ馏分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7.15%,生物活性显着高于其它馏分;FrⅤ馏分经UPLC-Q-TOF-MS进行进一步的成分分析,其主要的化学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和N-异丁基十八碳-2E,4E-二烯酰胺(N-Isobutyl-(2E,4E)-octadecadiena-mide)。以植物藜乙醇提取物为原药进行植物源农药乳油制剂的配制,配置标准参照国家同类标准,组成为:15%藜乙醇提取物、20%吐温-80、19.5%二甲基酰胺和无水乙醇(添加至100%);在1g乳油稀释500倍后,仍可以对萝卜蚜达到接近50%的校正死亡率。因此,试验配制的乳油制剂对萝卜蚜具有一定的触杀效果。
蔡璞瑛[2](2015)在《油桐桐枯生物杀虫剂研制及其杀虫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油桐桐枯进行提取并计算了其提取率,并对其粗提物的杀虫活性进行了鉴定;对油桐桐枯提取物进行了简单的成分分析;并将油桐桐枯提取物配置成乳油和水乳剂两种剂型的杀虫剂,评价了其杀虫效果;一系列实验证明油桐桐枯具有开发成植物源杀虫剂的能力,并且找到了将其开发为植物源杀虫剂的可行方法。具体实验结果如下:对油桐桐枯采用95%乙醇热回流提取,其提取率为9.86%;用石油醚除油后,对油桐桐枯乙醇提取物依次进行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萃取,其中三氯甲烷的提取率为0.57%,乙酸乙酯的提取率为0.12%。分别对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提取物进行了杀虫活性的鉴定,其中三氯甲烷提取物对粘虫、小菜蛾、斜纹夜蛾、棉红蜘蛛和蚜虫五种标靶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杀虫活性,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这五种标靶的杀虫活性均没有达到配制杀虫剂的要求,故选择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继续进行后续试验。利用AB-8大孔树脂对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进行粗分离,薄层层析法对分离样品进行合并;并采用LC-10A型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精细分析并回收特征峰;利用LTQ velos Pro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回收的特征峰样品进行质谱分析;并对样品进行核磁检测,分析其氢谱;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到一个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所含有的结构,(Z)-8-乙酰基-2-乙基-6-亚乙基-3-甲基-5-乙烯基-3,4,6,7,8,8a-六氢萘-1(2H)-酮。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为原药,分别配制出乳油和水乳剂两种剂型的杀虫剂。其中60%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乳油配方为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为60%,无水乙醇为20%,吐温60为5%,聚氧乙烯蓖麻油EP-40为15%;经杀虫活性实验表明其对粘虫、菜青虫、棉红蜘蛛、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的活性均较低,但对蚕豆蚜表现出较优异的毒杀活性,其LCso值为7.76mg/L。40%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水乳剂配方为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为40%,聚氧乙烯蓖麻油EP-40为8%,木质素磺酸钠为1.5%,蒸馏水50.5%;经杀虫活性实验表明,其对蚕豆蚜的LCso值达到2.92mg/L对油桐桐枯水乳剂型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实验结果证明,水乳剂型杀虫剂对粘虫具有一定的触杀、胃毒和拒食活性。对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水乳剂型杀虫剂进一步进行了盆栽药效的研究和田间试验。其中盆栽药效研究,配方杀虫剂40、20、10mg/L处理对蚕豆蚜有较好的防效,药后7天杀虫剂40、20、l0mg/L处理防效分别为100%、96.87%和91.91%。田间实验的实验结果表明,水乳剂30、15g a.i./ha处理对甘蓝蚜虫有较好的防效,药后7天杀虫剂30、15g a.i./ha处理防效分别为95.59%和83.44%。
徐俊蕾[3](2014)在《松乳菇提取物和化合物GA-Na抗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通过对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子实体甲醇浸膏萃取、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用核磁共振仪、质谱仪以及紫外、红外扫描仪等波谱技术,结合查阅相关文献,鉴定分离出的一个化合物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peroxide)。但通过对其进行抑菌活性实验,发现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对小麦赤霉菌、油菜菌核菌等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效果不佳。因此,麦角甾醇过氧化物不是松乳菇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主要成分,松乳菇抗菌成分可能为其他成分,对松乳菇的抗菌活性成分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论文还对从三裂叶蟛蜞菊(Wedalia trilobata)中分离出的二萜化合物grandiflorenic acid与NaOH反应得到其钠盐(GA-N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GA-Na对常用1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A-Na浓度为500μg/mL时,总抑制率在19.3%-98%之间,对其中15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在50%以上。GA-Na对1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随着浓度的降低呈现减弱的趋势。通过与市售农药多菌灵的对比试验表明,GA-Na对花生黑斑菌、茄子绵疫菌、葡萄柄孢菌、茄子茎枯菌、花生褐斑菌、番茄早疫菌、烟草蛇眼菌、玉米圆斑菌、牡丹炭疽菌、柑橘炭疽菌的抑菌活性更强,对油菜菌核菌、西瓜炭疽菌、烟草低头黑的抑菌活性与多菌灵相当,而对小麦赤霉菌、玉米穗腐菌、板栗炭疽菌、苹果炭疽菌、葡萄炭疽菌、茶炭疽六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弱。因此,GA-Na具有较广谱、较强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实验以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为模式菌,研究GA-Na的抗真菌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GA-Na造成菌丝分支减少,分隔减少;(2)GA-Na会破坏病原真菌菌丝体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胞内物质大量外渗,电导率增加;(3)GA-Na影响病原真菌菌丝体正常吸收利用还原糖和蛋白质;(4)GA-Na对病原真菌氧化还原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菌体的生物合成,最终导致菌丝体的死亡。鉴于GA-Na具有较强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可以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丽莎[4](2014)在《泽漆提取物杀虫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从植物中寻找杀虫活性物质,开发植物源杀虫剂是当前新农药创制的一条重要途径。泽漆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其茎叶提取物具有杀虫、抗菌活性,为进一步明确泽漆提取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浸渍法对泽漆茎叶干粉中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并分别测定了提取物对咀嚼式害虫棉铃虫及刺吸式害虫麦长管蚜和烟粉虱的毒杀活性,最后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浸渍法用95%乙醇对泽漆茎叶干粉进行提取,并以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对泽漆乙醇浸膏分别进行萃取。结果表明,泽漆乙醇提取物的提取率为8.39%,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乙醇浸膏的萃取率分别为38.30%、51.35%、56.50%、82.90%。(2)采用浸虫法和小叶碟添加法分别测定了泽漆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触杀和胃毒活性。结果显示,各处理对棉铃虫幼虫的触杀活性均很小,处理后5d,最高死亡率只有25%。各处理对棉铃虫幼虫的胃毒活性也很低,处理后3d,幼虫最高死亡率仅为49.54%。(3)采用玻片浸渍法和连续浸液法测定了泽漆提取物对麦长管蚜的触杀及内吸活性。4种提取物对麦长管蚜的触杀作用均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处理后24h,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16000mg/L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19%、99.07%、79.17%和74.51%。其中氯仿和石油醚提取物对麦长管蚜的触杀活性最好,其LC50分别为439.61mg/L和552.63mg/L。4种提取物对麦长管蚜的内吸活性差异较大,其中以氯仿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最好,处理后3d其4000mg/L、8000mg/L和16000mg/L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23%、83.42%和91.40%,其次为正丁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活性较差。各提取物对麦蚜的内吸活性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提高。(4)采用喷雾法测定了泽漆提取物对黄瓜、四季豆和茄子叶片上烟粉虱若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在室内处理植株离体叶片,除1000mg/L剂量外,各提取物其他3个剂量处理对对黄瓜和四季豆上烟粉虱的毒杀活性均高达85%以上,对茄子上烟粉虱杀虫活性在70%以上。在田间喷雾处理整株植物叶片时,各提取物对黄瓜、四季豆和茄子上烟粉虱防效无明显差异,处理后5d,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16000mg/L处理对3种植物上烟粉虱防效分别可达97.05%、96.17%、98.17%和97.03%以上。(5)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泽漆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组分。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9个馏分,对9个馏分分别进行GC-MS分析,共鉴定出75种成分,这些物质主要为烷烃类(20种)、酯类(16种)、烯烃类(10种)、羧酸类(10种)、醇类(7种)及酮类(4种)。在各馏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二十七烷、十六碳酸、叶绿醇、亚油酸、甾醇类、二十二碳烯酰胺、十八碳烯酰胺、十六碳酸乙酯、亚油酸甲酯和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对照已有文献报道,其中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有羽扇豆醇和石竹烯。
贺文静[5](2013)在《湖南省作物生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文中指出以湖南省的作物生产为例,结合湖南作物生产的实际情况,首先对我省作物生态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了解湖南作物年际动态、空间布局和生产资料投入,对湖南省主要作物种类的适宜性进行区域规划,为湖南省作物种植提供参考,同时为研究湖南省现阶段生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打了基础。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来确定多项评价指标的权重,以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地区的作物为例,总结出生态经济值、社会经济值、效益评价综合值变化不大或者有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却都发生了下降。在湖南作物生产的能值效益上,通过“稻鹅共作”的农业模式为例的研究,得出采用绿肥、水稻轮作方式、种植单季稻的模式Ⅰ比双季稻的模式Ⅱ的能值效益要高。通过作物生产区域发展潜势的分析,为作物高效生产提供了重要信息。通过以上综合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实现我省现阶段作物生态与经济效益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八项对策:一是推行生态政策,强化农民生态意识。二是制定规划方案,提高生态农业潜质。三是建设生态产业,普及生态农业,提升经济效益。四是调整作物生态结构,提高生态效益。五是调整作物生产结构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六是大力发展“绿箱政策”,降低负面效应。七是鼓励经济增长,追求综合效益。八是降低环境负载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农业的理念来发展湖南省作物的种植,将构建标准的作物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系统,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湖南省现阶段的作物生产区域竞争力,优化其他发展环境,这将成为我省作物生产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魏开炬,陈锡桓,詹祖仁,陈登云[6](2012)在《福建九阜山野生芳香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对福建省尤溪县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芳香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共有野生芳香植物47科91属132种,占福建省芳香植物89科306属758种的52.8%、29.7%和17.4%。优势科有樟科(22种)、蔷薇科(10种)、兰科(10种)、唇形科(9种)、菊科(7种)、木兰科(5种)、木犀科(4种)、芸香科(3种)、报春花科(3种)、桑科(3种)、金镂梅科(3种);优势属有山胡椒属(6种)、樟属(4种)、润楠属(4种)、蔷薇属(4种)、蒿属(4种)、木姜子属(3种)、石楠属(3种)、珍珠菜属(3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种类有马尾松、草珊瑚、鱼腥草、山苍子、樟树、黄绒润楠、刨花润楠、乌药、黄丹木姜子、胡颓子、石荠苎、枫香、金樱子、黄栀子、金银花与艾蒿等。对该区野生芳香植物的种类组成、芳香部位、生活型、分布以及开发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开发利用对策。
王苏宁[7](2012)在《灰毛豆种子化学成分及活性成分鱼藤酮与12α-羟基鱼藤酮的残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分离、鉴定了灰毛豆Tephrosia pur purea种子甲醇提取物中氯仿萃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了该植物中主要杀虫成分鱼藤酮和12a-羟基鱼藤酮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其残留动态。具体内容如下:1、借助多种色谱技术(硅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从该种子氯仿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解析这些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 NMR和13C NMR)和质谱图,确定它们是6a,12a-dehydro-deguelin、 Tephrosin、Obovatachalcone、Obovati、Isolonchocarpin、Pongachin、Penduletin和Raffinose。测定了6个化合物(Isolonchocarpin、Obovatin、Tephrosin、Pongachin、12a-hydroxyrotenone和Rotenone)对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工蚁成虫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除Pongachin外,其余化合物对黑翅土白蚁工蚁成虫均有触杀活性;Isolonchocarpin和Tephrosin对白蚁有较弱的忌避活性,其余化合物作用不明显;毒力传递结果表明,12a-hydroxyrotenone经该虫交叉传递,在56h内可导致供试白蚁100%死亡,而Obovatin和Rotenone56h内导致的死亡率分别是24.3%和38.7%;Tephrosin、12a-hydroxyrotenone和Rotenone对二化螟有毒杀活性,其LCso值分别是181.4、203.8和503.2mg/10g。2、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SPE-HPLC-UV)检测青菜Brassica chinensisL.中鱼藤酮残留的方法,并研究了青菜中鱼藤酮的残留动态。样品首先经乙腈提取后,在乙腈提取液中加入NaCl,盐析后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再用正己烷-乙醚(3:7,v/v)洗脱,最后以乙腈-水(60:40,v/v)为流动相在290nm波长下用高效液相色谱可检测分析青菜中鱼藤酮的含量。检测物在0.05~10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在0.5~5.0mg/kg浓度范围内,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5.9%~86.3%,检出限为0.05mg/kg。在2.5%鱼藤酮EC田间用量为100mL/667m2和300mL/667m2时,鱼藤酮在青菜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6.26mg/kg和18.34mg/kg,消解方程分别为Ct=5.6541e-0.0533t和Ct=21.892e-00783t,半衰期分别为11.2h和11.1h。3、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烟草中鱼藤酮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烟草中鱼藤酮的含量进行动态分析。样品经乙腈提取NaCl盐析后用Florisil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以0.1%甲酸溶液和乙腈(50:50,v/v)为流动相,在ESI+模式下测定。该方法稳定可靠,检测物在0.005~0.2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6.8%~97.3%。当2.5%鱼藤酮EC田间用量为100ml/667m2和300ml/667m2时,避光处理下鱼藤酮在烟草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10.56mg/kg和20.01mg/kg,半衰期为20.4h和24.6h;不避光处理下为9.61mg/kg和19.76mg/kg,半衰期为10.34h和12.28h。4、研究了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烟草中鱼藤酮和12a-羟基鱼藤酮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NaCl盐析后用Florisil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0.1%甲酸-乙腈(1:1,v/v)为流动相,在ESI+模式下测定。方法稳定可靠,检测物在0.002~0.05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2种物质的平均回收率为95.8%~97.9%。
袁争[8](2012)在《4种植物的提取液对茶尺蠖生长发育及茶树防御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对枫杨、艾蒿、爬山虎和樟枝4种植物醇提液以及樟叶精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樟叶精油和4种植物醇提液对茶尺蠖卵的杀伤作用、4种植物醇提液对茶尺蠖幼虫的触杀活性、胃毒活性、非选择性拒食活性和生长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了4种植物醇提液对茶树叶片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杀卵实验中,艾蒿、爬山虎、枫杨和樟枝4种植物的醇提液以及樟叶精油均具有优秀的杀卵效果。2在触杀实验中,樟枝醇提液对茶尺蠖2龄幼虫和4龄幼虫均有显着的触杀活性,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6.7%和38.1%,而其余3种植物醇提液对茶尺蠖2龄幼虫触杀作用并不明显。在对存活幼虫的观察中发现,爬山虎醇提液对2龄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规律性较好,随着时间的延长与对照组差异变大,实验进行到第7d,虫均体重仅增长0.4500g,而对照为0.5410g。樟枝醇提液对4龄存活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樟枝醇提液对4龄幼虫的体重增长抑制率为41.4%,食量抑制率为41.8%,排泄量抑制率为53.6%。3在拒食实验中,樟枝组和枫杨组的虫均取食叶碟数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明显;而爬山虎组和艾蒿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较明显,二者的拒食率分别为10.5%和14.9%,其中艾蒿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4在胃毒实验中,4种植物醇提液处理过的茶尺蠖2龄幼虫死亡率较低,但樟枝组存活幼虫的体重增长受到了显着的抑制(P<0.05),体重抑制率达25.9%。枫杨组虫体均重增加值与对照组也有差异,但未达到显着水平,体重抑制率为24.4%。樟枝组、枫杨组和对照组的虫体均重增加值分别为0.0294g、0.0307g和0.0397g,说明这两种植物醇提液可以抑制茶尺蠖的生长发育。5各处理组的茶树叶片PPO活性均在喷施植物醇提液后12h达到活性最大值,其中枫杨组最大值为45.14U/g.min-1,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各处理组的PPO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为先下降后上升,36h是最小值,枫杨组则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在36h时存在第2峰值。在POD活性试验中,艾蒿组、枫杨组、爬山虎组、樟枝组和对照组的活性最大值分别为290.4U/g.min-1、256.1U/g.min-1、243.6U/g.min-1、174U/g.min-1和214.6U/g.min-1,其中艾蒿组与对照组之间存住显着差异(P<0.05),艾蒿组和樟枝组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枫杨组变化趋势为下降-上升-下降,而其余处理组均为先上升后下降。艾蒿组和爬山虎组峰值均在处理后48h,樟枝组在24h,枫杨组两个峰值分别在12h和48h。6综合以上结果,4种植物醇提液和樟叶精油对茶尺蠖均具有显着的杀卵作用;樟枝醇提液对茶尺蠖具有显着的触杀活性和体重抑制作用;爬山虎和艾蒿醇提液对茶尺蠖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喷施艾蒿醇提液可显着提高茶树叶片的PoD活性,喷施枫杨醇提液可显着提高PPO活性。
邢庆新[9](2012)在《刺萼龙葵次生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为茄科茄属植物,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繁殖力极强容易形成优势种群,致使其它植物无法生长,其全株有毒刺,已对我国的农牧业生产及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前期工作发现刺萼龙葵具有杀虫活性,本论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刺萼龙葵次生代谢产物中杀虫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方法和活性物质的性质,其研究结果鲜见报道。通过本研究,为丰富植物源杀虫剂的资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也为刺萼龙葵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本论文研究结果也为其他外来入侵植物的利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95%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pH=2的盐酸溶液对刺萼龙葵进行提取,其中以pH=2盐酸溶液的提取率最高,为0.061 g/g,其次是95%乙醇,为0.051 g/g。将刺萼龙葵不同溶剂提取物稀释成500 mg/L的测定液对麦蚜和小菜蛾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5%乙醇和pH=2的盐酸溶液的提取物对麦蚜的杀虫效果最好,95%乙醇提取物对麦蚜的24h校正死亡率为(75.02±1.07)%,LC50为343.3681 mg/L;对小菜蛾的72h校正死亡率为(64.85±1.24)%。2.用95%乙醇分别对刺萼龙葵果实、根、茎叶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对麦蚜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以果实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最好,24h校正死亡率为(79.50±0.69)%,茎叶提取物为(52.21±1.02)%,根提取物为(7.13±0.15)%。刺萼龙葵不同生育期所产生的杀虫活性物质存在差异,其中以青果期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最高,成熟期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有所降低,幼苗期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最低。3.采用浸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分别提取刺萼龙葵,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的提取率和生物活性均比浸提法提高20%以上。4.采用试管反应法和薄层层析法对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预试,结果表明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中杀虫活性成分含有生物碱;其95%乙醇提取物在pH=10.5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生物碱杀虫活性最强,浓度为500 mg/L时对麦蚜24h的校正死亡率为(63.33±1.93)%。采用铅盐沉淀法、液液萃取法和树脂吸附法对95%乙醇提取物进行纯化,结果表明,ADS-7树脂纯化效果好,对麦蚜的24h校正死亡率为(54.05±2.02)%,对活性物质吸附少。5.利用HSCCC技术将树脂纯化后的物质进行分离。用于高速逆流色谱仪分离的两相溶剂体系统为:氯仿-甲醇-盐酸(pH=1)溶液(2:1:1,V/V),体系的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高速逆流色谱的分离条件为:流速为2 mL/min,正向洗脱,转速为900 r/min,检测波长为214 nm,水浴温度25℃。在该分离条件下得到7个组分,其中组分7和组分5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关于组分7和组分5的进一步纯化和结构鉴定有待深入研究。
马妍[10](2012)在《御茶园茶业集团竞争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策略是指在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导向下,为创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战略优势而开展活动的规律体系。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样通过确定客户需求、竞争对手产品以及本企业产品这三者间的关系,确立并维持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论文以御茶园茶业集团竞争策略为背景,在对竞争策略理论的演变、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SWOT分析法、波士顿矩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内外部环境评价分析法,对御茶园茶业集团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剖析了御茶园茶业集团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指出了御茶园茶业集团目前经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了御茶园茶业集团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对御茶园茶业集团SWOT分析模型的构造,确定其实施总成本领先为主满足差异化、专一化的竞争策略。在竞争策略的实施上,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保证策略的有效实施:产品研发保障、组织保障、物流保障、品牌提升保障、资金保障。论文是针对御茶园茶业集团竞争策略进行的实证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将对御茶园茶业集团的发展经营具有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对国内其他集团的经营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湘西植物性农药资源概况和开发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西植物性农药资源概况和开发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藜杀虫活性成分追踪及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
1.2.1 杀虫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2.2 杀虫植物的活性成分 |
1.2.3 植物源农药作用方式 |
1.2.4 植物源农药剂型概述 |
1.3 植物藜研究概况 |
1.4 试虫简介 |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植物藜不同萃取相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筛选 |
2.1 研究材料 |
2.1.1 供试植物 |
2.1.2 供试昆虫 |
2.1.3 试验设备 |
2.1.4 试验溶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植物藜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2.2 藜乙醇提取物的萃取分离 |
2.2.3 触杀活性测定 |
2.2.4 拒食活性测定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藜乙醇提取率及萃取产出率比较 |
2.3.2 藜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对蚜虫的杀虫活性 |
2.3.3 不同质量浓度下藜正丁醇萃取相对萝卜蚜的触杀活性 |
2.3.4 植物藜不同浓度正丁醇萃取相对萝卜蚜的拒食活性 |
2.4 小结 |
3 植物藜杀虫活性成分追踪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植物 |
3.1.2 供试昆虫 |
3.1.3 试验试剂 |
3.1.4 试验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藜正丁醇萃取相大孔树脂柱层析初步分离与活性测定 |
3.2.2 薄层色谱(TLC) |
3.2.3 高活性馏分硅胶柱层析细分离与活性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藜正丁醇萃取相大孔树脂柱层析初步分离与活性测定 |
3.3.2 薄层色谱检验 |
3.3.3 90%乙醇馏分硅胶柱层析细分离与活性测定 |
3.4 小结 |
4 植物藜杀虫活性成分的鉴定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植物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色谱检测条件 |
4.2.2 质谱检测条件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植物藜FrⅤ馏分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4.4 小结 |
5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 |
5.1 试验材料 |
5.1.1 供试植物 |
5.1.2 供试昆虫 |
5.1.3 试验试剂 |
5.1.4 试验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植物原药的制备 |
5.2.2 藜乙醇提取物乳油的研制 |
5.2.3 乳油质量检测 |
5.2.4 乳油生物活性测定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乳油溶剂筛选 |
5.3.2 乳化剂筛选 |
5.3.3 原药含量的确定 |
5.3.4 乳油配方的确定 |
5.3.5 乳油的质量检测 |
5.3.6 乳油杀虫活性的测定 |
5.4 小结 |
6 结论与说明 |
6.1 结论 |
6.2 说明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油桐桐枯生物杀虫剂研制及其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概况 |
1.1.1 植物源杀虫资源的研究进展 |
1.1.2 植物源杀虫剂作用机理 |
1.1.3 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利用 |
1.1.4 植物源杀虫剂的展望 |
1.2 农药剂型概述 |
1.2.1 农药概述 |
1.2.2 农药主要剂型 |
1.2.3 农药剂型的选择 |
1.3 油桐概述 |
1.3.1 油桐简介 |
1.3.2 油桐利用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油桐桐枯杀虫活性成分提取及杀虫活性鉴定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油桐桐枯的提取方法 |
2.2.2 油桐桐枯提取物杀虫活性测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油桐桐枯提取率 |
2.3.2 油桐桐枯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杀虫活性 |
2.4 小结 |
3 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成分分析 |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大孔树脂柱层析 |
3.2.2 薄层层析 |
3.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3.2.4 质谱分析 |
3.2.5 核磁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大孔树脂对油桐桐枯三氯甲烷提取物的粗分离 |
3.3.2 薄层层析结果分析 |
3.3.3 高效液相色谱结果 |
3.3.4 质谱分析结果 |
3.3.5 样品核磁分析 |
3.4 小结 |
4 油桐桐枯杀虫剂的研制 |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油桐桐枯乳油型杀虫剂制备方法 |
4.2.2 油桐桐枯水乳剂型杀虫剂制备方法 |
4.2.3 油桐桐枯可湿性粉剂制备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油桐桐枯乳油型杀虫剂制备结果与分析 |
4.3.2 油桐桐枯水乳剂型杀虫剂制备结果与分析 |
4.3.3 油桐桐枯可湿性粉剂杀虫剂制备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5 油桐桐枯杀虫剂杀虫效果研究 |
5.1 实验条件 |
5.1.1 油桐桐枯杀虫剂室内杀虫活性测定及作用方式研究条件 |
5.1.2 油桐桐枯水乳剂型杀虫剂防治蚕豆蚜盆栽药效研究条件 |
5.1.3 油桐桐枯水乳剂型杀虫剂防治甘蓝蚜虫田间药效研究条件 |
5.2 实验方法 |
5.2.1 油桐桐枯杀虫剂室内杀虫活性测定及作用方式研究方法 |
5.2.2 油桐桐枯水乳剂型杀虫剂防治蚕豆蚜盆栽药效研究方法 |
5.2.3 油桐桐枯水乳剂型杀虫剂防治甘蓝蚜虫田间药效研究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杀虫杀螨室内杀虫活性测定及作用方式结果与分析 |
5.3.2 油桐桐枯水乳剂型杀虫剂防治蚕豆蚜盆栽药效研究结果与分析 |
5.3.3 油桐桐枯水乳剂型杀虫剂防治甘蓝蚜虫田间药效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6 结果与讨论 |
6.1 结果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松乳菇提取物和化合物GA-Na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源抑菌剂研究进展 |
1.1 抑菌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
1.2 植物中抗菌杀菌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1.3 活性成分结构与活性关系 |
1.4 植物源抑菌物质作用机理研究 |
2 松乳菇 |
2.1 松乳菇的生态学特征 |
2.2 菌丝体形态 |
2.3 松乳菇的成分及功效 |
3 蟛蜞菊 |
3.1 蟛蜞菊的生态学特征 |
3.2 蟛蜞菊化学成分及功效 |
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松乳菇抑菌活性部位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材料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供试菌株 |
1.2 方法 |
1.2.1 松乳菇甲醇浸膏萃取 |
1.2.2 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柱层析分离 |
1.2.3 薄层层析 |
1.2.4 化合物结构鉴定 |
1.2.5 菌丝生长速率法抗病原真菌活性实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物活性并筛选抑菌部位 |
2.2. 化合物 1 的结构鉴定结果 |
2.3 过氧化麦角甾醇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
3 结论与讨论 |
4 问题与展望 |
第三章 化合物 GA-Na 的抑菌机制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材料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供试菌株 |
1.2 方法 |
1.2.1 GA-Na 对 19 种植物病原真菌抗菌活性作用 |
1.2.2 GA-Na 对 F. graminearum 的毒力作用 |
1.2.3 GA-Na 对 F. graminearum 菌丝体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
1.2.4 GA-Na 对 F. graminearum 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1.2.5 GA-Na 对 F. graminearum 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的影响 |
1.2.6 GA-Na 对 F. graminearum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1.2.7 GA-Na 对 F. graminearum 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A-Na 对 19 种植物病原真菌抗菌活性作用 |
2.2 GA-Na 对 F. graminearum 菌丝体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
2.3 GA-Na 对 F. graminearum 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2.4 GA-Na 对 F. graminearum 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的影响 |
2.5 GA-Na 对 F. graminearum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6 GA-Na 对 F. graminearum 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泽漆提取物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概况 |
1.2 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资源及其主要活性成分 |
1.2.1 杀虫植物资源 |
1.2.2 活性成分研究 |
1.2.2.1 生物碱类 |
1.2.2.2 萜类 |
1.2.2.3 糖苷类 |
1.2.2.4 黄酮类 |
1.2.2.5 噻吩及炔类化合物 |
1.2.2.6 其他 |
1.3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 |
1.3.1 毒杀作用 |
1.3.1.1 触杀作用 |
1.3.1.2 胃毒和内吸作用 |
1.3.1.3 熏杀作用 |
1.3.2 忌避和拒食作用 |
1.3.3 麻醉作用 |
1.3.4 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1.4 泽漆的研究概况 |
1.4.1 形态学特征及地理分布 |
1.4.2 化学成分 |
1.4.3 中医药及临床应用研究 |
1.4.4 泽漆杀虫活性研究 |
1.4.4.1 对昆虫的触杀活性 |
1.4.4.2 对昆虫的胃毒活性 |
1.4.4.3 对昆虫的拒食作用 |
1.4.4.4 对昆虫的其他作用 |
1.4.5 泽漆抑菌活性的研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1.1 供试植物 |
3.1.2 供试昆虫 |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4 对照药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泽漆提取物的制备 |
3.2.1.1 泽漆浸膏的制备 |
3.2.1.2 供试样品的制备 |
3.2.2 泽漆提取物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
3.2.2.1 触杀活性测定 |
3.2.2.2 胃毒活性测定 |
3.2.3 泽漆提取物对麦长管蚜的生物活性 |
3.2.3.1 触杀活性试验 |
3.2.3.2 内吸活性试验 |
3.2.4 泽漆提取物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 |
3.2.4.1 室内毒力测定 |
3.2.4.2 田间杀虫活性测定 |
3.2.5 数据处理 |
3.2.6 提取物成分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泽漆样品的提取率 |
4.2 泽漆提取物对棉铃虫幼虫的生物活性 |
4.2.1 对棉铃虫的触杀活性 |
4.2.2 对棉铃虫的胃毒活性 |
4.3 泽漆提取物对麦长管蚜的生物活性 |
4.3.1 对麦长管蚜的触杀活性 |
4.3.2 对麦长管蚜的内吸活性 |
4.4 泽漆提取物对不同寄主上烟粉虱若虫的生物活性 |
4.4.1 对离体植物叶片上烟粉虱的生物活性 |
4.4.1.1 对离体黄瓜叶片上烟粉虱的触杀活性 |
4.4.1.2 对离体四季豆叶片上烟粉虱的触杀活性 |
4.4.1.3 对离体茄子叶片上烟粉虱的触杀活性 |
4.4.2 泽漆提取物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效 |
4.4.2.1 对黄瓜上烟粉虱的防效 |
4.4.2.2 对四季豆上烟粉虱的防效 |
4.4.2.3 对茄子上烟粉虱的防效 |
4.4.2.4 对不同植物上烟粉虱的田间防效比较 |
4.5 泽漆石油醚提取物成分的 GS-MS 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提取部位和提取方法对植物提取物活性的影响 |
5.2.2 泽漆不同溶剂提取物生物活性的差异 |
5.2.3 泽漆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5)湖南省作物生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生态系统研究意义 |
1.4 生态学理论基础 |
1.4.1. 生物多样性原理 |
1.4.2 生态系统理论 |
1.4.3 生态农业原理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湖南省现阶段作物生产的生态概况 |
2.1 湖南省作物生产现状 |
2.1.1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
2.1.2 作物播种面积的年际动态 |
2.1.3 作物总产的年际动态 |
2.1.4 作物单产水平年际动态剖析 |
2.1.5 作物经济收益年际动态剖析 |
2.1.6 作物生产空间布局 |
2.1.7 作物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投入 |
2.2 湖南省作物生产生态资源 |
2.3 湖南省作物种类的区域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湖南省现阶段生产经济效益评估 |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的方法 |
3.2 经济指标权重分析 |
3.2.1 生态环境指标权重的结果与分析 |
3.2.2 社会经济指标权重的结果与分析 |
3.2.3 生态经济指标权重综合排序 |
3.3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3.3.1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
3.3.2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 |
3.4 经济效益评估 |
3.4.1 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
3.4.2 经济效益评估结果 |
3.5 评估结论 |
第四章 基于稻、鹅共作有机生产模式的能值评估试验 |
4.1 试验方法 |
4.1.1 “稻鹅共作”有机农业模式(模式Ⅰ) |
4.1.2 稻麦轮作常规生产模(模式Ⅱ) |
4.1.3 能值分析 |
4.1.4 主要的能值指标计算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模式投入能值结构差异性分析 |
4.2.2 主要能值指标比较 |
4.2.3 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经济效益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5.1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
5.1.1 公平性原则 |
5.1.2 持续性原则 |
5.1.3 协调性原则 |
5.1.4 效益性原则 |
5.1.5 统筹性原则 |
5.1.6 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
5.2 基于经济效益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5.2.1 推行生态政策,强化农民生态意识 |
5.2.2 制定规划方案,提高生态农业潜质 |
5.2.3 建设生态产业,普及生态农业,提升经济效益 |
5.2.4 调作物生态结构,提高生态效益 |
5.2.5 调整作物生产结构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 |
5.2.6 大力发展绿箱政策,降低负面效应 |
5.2.7 鼓励经济增长,追求综合效益 |
5.2.8 降低环境负载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5.3 基于经济效益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5.3.1 构建适度的标准作物湖南省作物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系统 |
5.3.2 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5.3.3 全面实现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
5.3.4 增加湖南省现阶段的作物生产区域竞争力 |
5.3.5 优化其他发展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福建九阜山野生芳香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地理概况 |
2 调查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类组成 |
3.2 芳香部位 |
3.3 生活型 |
3.4 分布 |
3.5 开发利用价值 |
3.5.1 食用 |
3.5.2 工业及日常生活用品原材料 |
3.5.3 医疗保健 |
3.5.4 园林绿化、美化、香化环境 |
3.5.5 水土保持 |
3.5.6 植物性农药原材料 |
3.5.7 蜜源植物 |
3.5.8 环保植物 |
3.5.9 其它 |
4 开发利用建议 |
4.1 应对该区的野生芳香植物资源进一步调查研究 |
4.2 加强管理, 合理规划, 保护现有的野生芳香植物资源 |
4.3 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扩大资源数量, 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
4.4 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创办深加工企业, 提高效益 |
(7)灰毛豆种子化学成分及活性成分鱼藤酮与12α-羟基鱼藤酮的残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化学农药的贡献及其危害 |
1.2 生物农药概述 |
2 灰毛豆概述 |
2.1 灰毛豆化学成分分离研究进展 |
2.2 灰毛豆杀虫活性的研究进展 |
3 鱼藤酮研究现状 |
3.1 鱼藤酮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3.2 鱼藤酮的应用概况及国内外对鱼藤酮降解的研究 |
4 12a-羟基鱼藤酮研究现状 |
4.1 12a-羟基鱼藤酮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4.2 12a-羟基鱼藤酮的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 |
5 本文的创新点与拟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灰毛豆种子氯仿萃取物中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活性 |
1 引言 |
2.1 材料 |
2.2 仪器与试剂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化合物结构鉴定 |
3.2 灰毛豆种子氯仿萃取物中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青菜中鱼藤酮的残留动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剂 |
2.3 仪器设备 |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青菜中鱼藤酮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
2.5 鱼藤酮在青菜中的降解动态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鱼藤酮在青菜中残留分析方法的确定 |
3.2 鱼藤酮在青菜中的消解动态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烟草中鱼藤酮的残留动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剂 |
2.3 仪器设备 |
2.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烟草中鱼藤酮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
2.5 鱼藤酮在烟草中的降解动态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鱼藤酮在烟草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
3.2 鱼藤酮在烟草中的消解动态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烟草中鱼藤酮和12a-羟基鱼藤酮的残留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剂 |
2.3 仪器设备 |
2.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烟草中鱼藤酮和12a-羟基鱼藤酮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鱼藤酮和12a-羟基鱼藤酮在烟草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4种植物的提取液对茶尺蠖生长发育及茶树防御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茶尺蠖 |
1.2 目前防治茶尺蠖的方法 |
1.2.1 农业防治 |
1.2.2 化学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3 植物源杀虫剂 |
1.3.1 提取分离方法 |
1.3.2 除虫菊素 |
1.3.3 鱼藤酮 |
1.3.4 烟碱类 |
1.3.5 印楝素 |
1.3.6 苦参碱 |
1.3.7 苦皮藤素 |
1.3.8 精油 |
1.3.9 植物源农药发展现状及展望 |
1.4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 |
1.5 樟树、枫杨、爬山虎、艾蒿等4种供试植物 |
1.5.1 樟树 |
1.5.2 枫杨 |
1.5.3 爬山虎 |
1.5.4 艾蒿 |
1.6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实验研究内容 |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试剂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虫源 |
2.2.2 茶树品种 |
2.2.3 供试植物 |
2.3 方法 |
2.3.1 植物醇提液的制备 |
2.3.2 樟树精油的制备 |
2.3.3 杀卵作用 |
2.3.4 触杀及其生长抑制作用 |
2.3.5 拒食作用 |
2.3.6 胃毒及其生长抑制作用 |
2.3.7 茶树叶片PPO和POD活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杀卵作用 |
3.2 触杀及其生长抑制作用 |
3.3 拒食作用 |
3.4 胃毒及其生长抑制作用 |
3.5 茶树叶片PPO和POD活性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刺萼龙葵次生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 |
1.1.1 杀虫植物资源 |
1.1.2 杀虫植物有效成分 |
1.1.3 杀虫植物的作用机理 |
1.1.4 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和利用 |
1.2 刺萼龙葵 |
1.2.1 刺萼龙葵的来源与分布 |
1.2.2 刺萼龙葵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1.2.3 刺萼龙葵的危害 |
1.2.4 刺萼龙葵的药用价值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昆虫 |
2.1.2 供试植物 |
2.1.3 供试试剂 |
2.1.4 设备仪器 |
2.2 供试方法 |
2.2.1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2.2.2 刺萼龙葵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测定 |
2.2.3 刺萼龙葵不同部位提取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测定 |
2.2.4 不同生育期刺萼龙葵提取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测定 |
2.2.5 不同提取方法刺萼龙葵提取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测定 |
2.2.6 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预试 |
2.2.7 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最适碱化条件的筛选 |
2.2.8 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纯化方法的筛选 |
2.2.9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分离刺萼龙葵杀虫活性物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刺萼龙葵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杀虫活性 |
3.1.1 不同溶剂对刺萼龙葵的提取效果 |
3.1.2 刺萼龙葵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麦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
3.1.3 刺萼龙葵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 |
3.2 刺萼龙葵不同部位提取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 |
3.3 不同生育期的刺萼龙葵提取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 |
3.4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 |
3.5 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预试 |
3.6 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的碱化条件的确定 |
3.7 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纯化方法的筛选 |
3.8 刺萼龙葵杀虫活性物质的HSCCC 分离 |
4 讨论 |
4.1 刺萼龙葵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杀虫活性 |
4.2 刺萼龙葵不同部位提取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 |
4.3 不同生育期刺萼龙葵提取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 |
4.4 不同提取方法刺萼龙葵提取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 |
4.5 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预试 |
4.6 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碱化条件的确定 |
4.7 刺萼龙葵95%乙醇提取物纯化方法的筛选 |
4.8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在植物源杀虫活性物分离中的应用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录 |
致谢 |
(10)御茶园茶业集团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竞争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策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 企业竞争策略的相关概念综述 |
2.2.1 企业竞争策略的概念 |
2.2.2 企业竞争策略的分类 |
第3章 御茶园茶业集团竞争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御茶园基本情况 |
3.2 御茶园茶业集团竞争现状 |
3.3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3.1 行业环境分析 |
3.3.2 行业特点分析 |
3.3.3 行业趋势分析 |
3.3.4 竞争对手分析 |
3.4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
3.4.1 内部运营分析 |
3.4.2 财务状况分析 |
3.4.3 人力资源分析 |
3.5 企业SWOT分析 |
第4章 御茶园茶业集团竞争策略对策 |
4.1 产品竞争策略 |
4.1.1 波士顿矩阵分析 |
4.1.2 稳定现有产品策略 |
4.1.3 新产品开发策略 |
4.2 非价格竞争策略 |
4.2.1 差异化竞争策略 |
4.2.2 服务创新策略 |
4.2.3 宣传竞争策略 |
4.3 渠道竞争策略 |
4.4 品牌竞争策略 |
第5章 御茶园茶业集团竞争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产品研发保障 |
5.2 组织保障 |
5.3 物流保障 |
5.4 品牌提升保障 |
5.5 资金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湘西植物性农药资源概况和开发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藜杀虫活性成分追踪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 马曼迪. 郑州大学, 2020(02)
- [2]油桐桐枯生物杀虫剂研制及其杀虫活性研究[D]. 蔡璞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3]松乳菇提取物和化合物GA-Na抗菌活性研究[D]. 徐俊蕾.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4]泽漆提取物杀虫活性研究[D]. 王丽莎.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5]湖南省作物生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D]. 贺文静.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福建九阜山野生芳香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魏开炬,陈锡桓,詹祖仁,陈登云.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2(03)
- [7]灰毛豆种子化学成分及活性成分鱼藤酮与12α-羟基鱼藤酮的残留分析[D]. 王苏宁.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2)
- [8]4种植物的提取液对茶尺蠖生长发育及茶树防御酶的影响[D]. 袁争.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9]刺萼龙葵次生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研究[D]. 邢庆新.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10]御茶园茶业集团竞争策略研究[D]. 马妍. 中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