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ACE法分离团头鲂生长抑素全长cDNA及其序列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梁宏伟,曹磊,李忠,邹桂伟[1](2015)在《黄颡鱼生长抑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克隆黄颡鱼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在黄颡鱼胚胎发育、胚后发育阶段及成鱼各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以黄颡鱼脑组织为材料,根据瓦氏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SS基因保守区设计1对引物用于扩增SS基因中间保守区序列,再根据中间保守区序列设计2对引物,分别用于扩增5′端和3′端序列,将扩增得到的中间保守区序列、5′端和3′端序列拼接后得到黄颡鱼SS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NCBI的Protein Blast对黄颡鱼与其他物种S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SS基因在胚胎发育时期和胚后发育阶段(120d)的表达特征。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SS基因在黄颡鱼脑、心脏、肌肉、胃、肝脏、肾脏、鳃、脾脏、性腺等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黄颡鱼SS基因cDNA全长694bp,其中5′端非翻译区139bp,3′端非翻译区211bp,开放阅读框为345bp,编码114个氨基酸。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SS基因编码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98%。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黄颡鱼与同属于鲇形目的瓦氏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聚为一支。SS基因在黄颡鱼受精卵时期就有表达,并持续至胚胎孵化出膜,且在心跳期和出膜期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受精卵时期(P<0.05);在出膜后的120d,SS基因在黄颡鱼中稳定表达;在成鱼的各个组织中,SS基因只在脑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结论】初步探明了SS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胚后发育阶段及成鱼各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推测其可能在黄颡鱼胚胎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张杰[2](2013)在《团头鲂不同地理种群免疫相关指标的比较》文中指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作为我国优良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自然分布仅限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淤泥湖和梁子湖等少数湖泊。近年来,由于长期人工繁育和数代的人工密集饲养,以及人为因素、洪涝等因素的影响,各天然水域团头鲂种群混杂繁殖,其遗传、生产性状及抗病力等方面,已产生一些退化迹象。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免疫相关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功能分析,同时比较了不同团头鲂地理种群间(鄱阳湖、淤泥湖和梁子湖)目的基因的组织表达和免疫相关指标,以此筛选出免疫性能较好的群体用于进一步育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团头鲂目的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本研究克隆得到了团头鲂CXCR4b和CCL4两个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团头鲂CXCR4b的cDNA全长1638 bp,其中开放性阅读框有1062bp,5’非翻译区有55 bp,3’非翻译区有521 bp,编码35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团头鲂CXCR4b的氨基酸序列与鲤科鱼类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草鱼同源性最高。团头鲂CXCR4b除了具有经典的七跨膜结构外,还具有某些保守的结构域:位于EC-1和EC-2的C107-C194构成的二硫键及其附近的Y188在各物种间均是完全保守的;通过比对还发现在靠近氮端的IC-2区域有一个相对保守的DRYLAIV结构域。研究结果表明:团头鲂CCL4的cDNA全长913 bp,其中开放性阅读框有285 bp,5’非翻译区有180 bp,3’非翻译区有448 bp,编码94个氨基酸。所预测的氨基酸序列经在线软件ProtParam分析得知其分子量为10.43 kDa,等电点为9.24。团头鲂CCL4的氨基酸序列与所有CC亚族成员一样均有四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和保守的跨膜区域。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CCL4与硬骨鱼类的CCL4聚为一枝。2.团头鲂目的基因的时间表达谱荧光定量PCR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检测的9个目的基因均在出膜前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出膜后各时期(P<0.05),其表达峰值集中在10 hpf至28 hpf之间;出膜后各个时期的表达水平普遍偏低,但是在62 hpf时往往会出现第二个表达峰值。由此可知本研究所检测的9个目的基因与团头鲂的胚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3.亚硝酸盐暴露对目的基因的作用通过分析亚硝酸盐暴露后各个目的基因在六个主要免疫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当经过亚硝酸盐暴露后,目的基因均会被刺激而表达升高,且大多数在亚硝酸盐暴露24 h或48 h后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推断出所有目的基因均与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有关,且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诱发炎症或者因炎症出现而激发其高表达。4.团头鲂不同群体间免疫性能的初步评估与比较通过分析目的基因在不同群体间的组织差异性表达可知,淤泥湖群体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各目的基因的mRNA水平均显着高于其它两个群体(P<0.05),但梁子湖与鄱阳湖群体的表达差异并不显着;然后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血液学指标的检测进一步评估三个群体的免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淤泥湖群体的CAT、SOD和iNOS的活性普遍较低于其它两个群体,梁子湖群体在肝脏和脾脏中MDA的含量显着低于淤泥湖(P<0.05),与鄱阳湖群体的基本一致,而在头肾和肠中三个群体的MDA含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血栓细胞在三个群体的白细胞所占比例大小依次:鄱阳湖>淤泥湖>梁子湖,梁子湖显着低于其它两个群体(P<0.05);而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此外还得知梁子湖群体的红细胞显着小于其它两个群体(P<0.05)。由此我们可以初步预测出淤泥湖群体的免疫性能最差,而梁子湖相对于鄱阳湖群体则表现出相对更好的免疫性能。
曹磊[3](2013)在《黄颡鱼神经肽Y和生长抑素基因克隆、表达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调控鱼类生长的核心主要由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肝脏内分泌类的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组成的神经内分泌生长轴(GH-IGF-I)调节,GH-IGF-I内分泌轴的作用开始于垂体中GH的产生,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是GH两种主要的调控因子,NPY在鱼类体内调控鱼类的摄食,诱导GH的释放,Somatostatin则抑制GH的释放。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 Bleeker),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名优养殖品种,黄颡鱼新品种选育工作已开展多年,现阶段生长速度快是黄颡鱼选育的主要目标,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能够加快黄颡鱼的选育进程。NPY和Somatostatin基因作为能够调控生长激素释放的因子,通过对黄颡鱼NPY和Somatostatin基因的克隆,研究其在黄颡鱼各个组织中的表达、胚胎发育阶段的表达、仔鱼时期发育的表达,为阐明鱼类的神经内分泌生长轴提供理论依据,并将NPY基因作为与生长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筛选多态位点,对NPY的多态性与生长相关性进行分析,为黄颡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应用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黄颡鱼神经肽Y(NPY)基因cDNA全序列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黄颡鱼NPY基因cDNA序列全长772bp,开放阅读框282bp,编码93个氨基酸,其与瓦氏黄颡鱼同源性最高(97%),与斑点叉尾鲴、建鲤、胭脂鱼、中华倒刺鳃的同源性分别为87%,72%,72%和70%。NPY mRNA在胚孔闭合期开始检测到表达,到出膜期是一个表达升高的过程;黄颡鱼出膜第一天到第二十天都能检测到NPYmRNA的表达,在黄颡鱼出膜第三天到第五天NPY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出膜第一天(P<0.05);黄颡鱼NPY基因在黄颡鱼成体组织脑、脾脏、肝脏、鳃、性腺中都有表达,而在心脏、肌肉、胃、肾脏中不表达,在脑中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1);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黄颡鱼脑组织中NPY表达量升高,重新投饵后NPY表达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2.黄颡鱼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基因cDNA全序列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黄颡鱼生长抑素cDNA全长694bp,其中5’端非翻译区139bp,3’端非翻译区211bp,开放阅读框为345bp,编码11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黄颡鱼生长抑素基因与其它鱼类生长抑素基因同源性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生长抑素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及成鱼各个组织的表达特征,生长抑素基因在受精卵时期就有表达,并持续至胚胎孵化,心跳期、出膜期其表达量显着高于受精卵时期(P<0.05);自出膜后的1-20d里,生长抑素基因在黄颡鱼中一直保持稳定的表达;在成体阶段Somatostatin基因只在脑组织中特异性表达。3.黄颡鱼NPY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利用PCR-SSCP技术对黄颡鱼NPY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了多态位点的查找,在N3引物的SSCP结果中呈现多态性,测序发现一个A→C的突变位点(616bp),结果表现出3种基因型,命名为AA、AB、BB基因型,通过不同基因型与黄颡鱼生长性状相关性的分析,在6月龄雄性群体间和整个群体间AA基因型体重显着大于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体重(P<0.05);12月龄的黄颡鱼雄性群体间、雌性群体间和整个群体间AA基因型体重显着大于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体重(P<0.05)。在雄性群体间和整个群体间AA基因型的体长显着大于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体长(P<0.05);在12月龄极小群体和整个群体中,AA基因型体重显着高于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P<0.05)。由此可见AA基因型是黄颡鱼的生长的优势基因型,在黄颡鱼选育中,可以增加AA基因型个体。
代威,赵金良,刘俊,薛洋[4](2012)在《鳜三种生长抑素cDNA全长克隆、组织表达及其在脑中定位分析》文中提出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了鳜脑中3种生长抑素前体(preprosomatostatin,PSSⅠ、PSSⅡ和PSSⅢ)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鳜PSSⅠcDNA全长647 bp,含开放阅读框369 bp,共编码122个氨基酸,前2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C端SS-14在脊椎动物中非常保守;PSSⅡcDNA全长655 bp,开放阅读框387 bp,编码128个氨基酸,前25个氨基酸为信号肽,C端带有[Tyr7,Gly10]SS-14;PSSⅢcDNA全长823 bp,开放阅读框333 bp,共编码110个氨基酸,前21个氨基酸为信号肽,C端带有[Pro2]SS-14。利用RT-PCR检测了鳜PSS mRNA的组织表达特征,3种PSS mRNA均在脑中表达,PSSⅠmRNA在其他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PSSⅡmRNA在食道和胃中大量表达,PSSⅢmRNA在肾和性腺中大量表达。推测3种PSS除一致参与神经调控外,PSSⅡ还可参与消化作用调控,PSSⅢ参与调控生殖作用。脑组织原位杂交分析表明,PSSⅠmRNA在下丘脑和延脑中表达,PSSⅡmRNA在下丘脑中表达,PSSⅢmRNA在下丘脑、视觉盖、延脑和脊髓中表达。3种PSS均在下丘脑中表达,表明它们可能参与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在其他脑区存在表达差异,推测它们还可作为神经递质或调节因子,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曾聪[5](2012)在《团头鲂生长相关性状的形态和遗传分析》文中提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又名武昌鱼或团头鳊,为我国特有种,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鳊亚科。自然分布较窄,原产仅在中国湖北省梁子湖、花马湖、淤泥湖和江西鄱阳湖等少数几个湖泊。本研究主要对团头鲂的3个种质资源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17个形态性状以及对体质量的影响,通过配合力和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可初步预测子代生长性状最佳的组合,并采用混合家系遗传参数估计法对6月龄团头鲂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进行估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团头鲂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对团头鲂的3个种质资源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对可数性状进行方差分析表明,3个团头鲂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胸鳍鳍条数以及臀鳍鳍条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以体长作为协变量对可量性状进行的协方差分析,显示3个团头鲂群体在全长、体高、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前区长和腹鳍前长存在显着性差异。对可量性状建立判别函数以及对可量性状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梁子湖与鄱阳湖在外部形态上更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78%、2.63%和6.53%,累计贡献率为68.95%。多元统计显示梁子湖和淤泥湖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大,而梁子湖和鄱阳湖的比较相似。通过计算变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2.团头鲂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实验选取240尾团头鲂,对全长、体高、体质量、体长、头高、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区前长、吻长、眼后头长、背鳍基长、臀鳍基长、腹鳍前长、臀鳍前长、鼻间距和眼径等18个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17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大部分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全长(P1)、体高(P2)、尾柄高(P3)、背前区长(P4)、吻长(P5)、背鳍基长(P6)、臀鳍基长(P7)、臀鳍前长(P8)、鼻间距(P9)和眼径(P10)对体质量的回归系数达到显着水平(P<0.05),构建的方程为:y=-1226.370+14.749P1+46.953P2+29.983P3+10.082P4-52.755P5+27.823P6+21.749P7+10.444P8-29.445P9+53.868P10。剔除回归系数不显着的形态性状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高和全长均直接作用于体质量,二者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326和0.272,可以作为预测团头鲂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通过对团头鲂的全长、体高和体质量间的回归分析发现,体质量与全长和体高之间都为等速生长。3.利用配合力和微卫星标记对3个地理种群团头鲂的杂交效果预测利用12对SSR引物对采自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3个地理种群团头鲂的遗传多样性、杂合度和遗传距离进行了分析,并以3个种群的团头鲂为亲本,用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全同胞家系,对F1个体体质量、全长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以期预测各种群间配组的杂交优势。在一般配合力分析中,父本全长和体质量配合力效应值大小依次为淤泥湖、鄱阳湖和梁子湖。母本全长的配合力效应值大小依次为鄱阳湖、淤泥湖和梁子湖,体质量的配合力效应值依次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在特殊配合力分析中,鄱阳湖团头鲂种群内杂交组合相对效应值最大,其次为梁子湖作为母本与淤泥湖作为父本的组合,最小的为鄱阳湖作为母本与淤泥湖作为父本的组合。对3个种群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3个地理种群的团头鲂均具有较高程度的遗传异质性,梁子湖群体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最大(0.8817),淤泥湖最小(0.8606);有效条带数的结果和多态信息含量一致;三个群体的近交系数均为负值。梁子湖与淤泥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3362),梁子湖和鄱阳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2356)。平均标记索引系数为10.468,变化范围8.959-11.242。通过配合力和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可初步预测子代生长性状最佳的组合为梁子湖团头鲂作为父本和淤泥湖团头鲂作为母本。4.团头鲂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采用混合家系遗传参数估计法对6月龄团头鲂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进行估计。从对表型的方差剖析来看,父母本带来的遗传方差组分远远大于环境方差组分。团头鲂的体长和体质量遗传力分别为0.72±0.21和0.49±0.14,体长的的遗传力都属于高度遗传力,而体质量的遗传力为中度遗传力(P<0.01),表明在加性效应控制下,团头鲂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团头鲂6月龄的体质量与体长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98,两性状之间均表现为极高的的正遗传相关性(P<0.01),说明在对体质量进行选择的同时,体长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间接选择反应。从单性状和综合育种值来看,6月龄时综合育种值与体质量育种值和体长育种值排名差异并不大。本研究对团头鲂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进行确定与分析,旨在为其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陈晓武,施志仪,江山,李倩[6](2012)在《牙鲆生长抑素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定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RACE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克隆牙鲆生长抑素(SS)基因cDNA序列并且分析了其在仔鱼期的表达规律,同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牙鲆胃肠道和脑垂体等器官的生长抑素分泌细胞进行定位。最终获取包含完整编码区的牙鲆SS基因cDNA序列,其编码区长为381 bp,推测编码的蛋白质为126个氨基酸,其前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分子量为14.3 ku,理论等电点为8.33。牙鲆仔鱼不同发育时期的SS基因表达量比较结果表明,出膜后仔鱼体内SS基因表达不断增加,到变态发育期变化不大,变态后期又开始显着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SS细胞存在于胃、胰腺和脑垂体中。在胃中,生长抑素分泌细胞主要分布于胃上皮层;在胰腺中,生长抑素分泌细胞零散地分布,血管周围较多;在脑垂体中细胞密度高,集中在腺垂体的周边区域。
俞菊华,李红霞,唐永凯,李建林,董在杰[7](2011)在《建鲤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分离、转录子多态性以及组织表达特性》文中提出使用PCR、RT-PCR和RACE方法分离克隆了建鲤基因组内的4个jlGHRs基因,同源性分析和系统树表明它们两两分属于鱼类GHR1和GHR2,命名为jlGHR1a、jlGHR1b;jlGHR2a、jlGHR2b。jlGHR1s和jlGHR2s的两个旁系同源基因间氨基酸差异分别为5%和11%,但功能保守区FGVFS基序、Box1、Box2基本一致,jlGHR1s和jlGHR2s氨基酸差异为41%。jlGHRs和斑马鱼GHRs基因结构相同,在阅读框内存在7个内含子,两旁系同源基因间内含子长度或序列存在差异。jlGHR1s、jlGHR2s与不同鱼类GHR1、GHR2同源性高低与传统分类地位一致。实验过程中发现建鲤肝脏存在jlGHRs的多种转录子,包括丢失了外显子4的jlGHR1b’、保留了内含子3的jlGHR2a’、丢失了部分外显子8的jlGHR2as。实时定量RT-PCR组织表达结果显示4个jlGHRs在脑、肝、心、头肾、肾、肠、脾、肌肉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明显,其中肌肉组织中4个基因表达量均最高,脑中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当,其余各组织中jlGHR2b的表达量均最高。从多转录子和较低表达量推测jlGHR2a所受的选择压力低于jlGHR2b。鲤鱼基因组内分离到GHR1、GHR2的两个旁系同源基因在功能基因方面证实了鲤鱼体内存在两套基因,表明鲤鱼是研究同源基因变异分化的好材料,也为今后正确查找jlGHRs基因上的SNP位点奠定了基础。
熊良伟,王帅兵,王权[8](2010)在《我国水产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水产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水产养殖的各个学科中。从水产动物功能基因的筛选与克隆、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育种、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控制研究、鱼类低温生物工程研究等五个方面阐述我国水产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唐永凯,李建林,陈文华,俞菊华[9](2008)在《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文中研究指明采用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ends,RACE)法分离出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卵巢芳香化酶(P450aromA)的全序列,得到1784bp的全长cDNA,包括38bp5′非翻译区,1566bp阅读框以及含Poly(A)信号(AATAAA)的167bp3′非翻译区[不包括Poly(A)]。阅读框共编码521个氨基酸,推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9kD。同源性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性腺芳香化酶(P450arom)具有70%以上的同源性,与其他鱼类脑P450arom有60%左右同源性,但其芳香化酶高保守区包括I-螺旋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和血红素结合区分别与其他鱼类P450arom的同源性高达83%96%、78%86%和85%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属于鱼类性腺P450arom,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根据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为非分泌型蛋白。同时还含有多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N-糖基激化位点、N-肉豆蔻酰化位点及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使用Taqman探针法检测P450aromA在奥利亚罗非鱼成鱼各种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发现,P450aromA只在卵巢中表达。同时比较了鱼苗、鱼种和成鱼卵巢中P450aromA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鱼苗中无P450aromA的表达,成鱼中P450aromA的表达量是鱼种阶段的30倍。
唐永凯,李建林,陈文华,俞菊华[10](2008)在《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文中认为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法分离出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P450aromA)的全序列,得到1784 bp的全长cDNA,包括38 bp 5’非翻译区,1566 bp阅读框以及含Poly(A)信号(AATAAA)的167 bp 3’非翻译区[不包括Poly(A)]。阅读框共编码521个氨基酸,计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9 ku。同源性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鱼性腺P450arom具有70%以上的同源性,与其它鱼脑P450arom为60%左右同源,但芳香化酶高保守区包括I-螺旋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II和血红素结合区III和其它鱼芳香化酶的同源性分别高达83%96%,78%86%和85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与鱼类性腺P450arom属于同一分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P450A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为非分泌蛋白,同时含有多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N-糖激化位点,N-肉豆蔻酰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
二、RACE法分离团头鲂生长抑素全长cDNA及其序列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CE法分离团头鲂生长抑素全长cDNA及其序列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黄颡鱼生长抑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SS基因的克隆 |
1.3 SS基因在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时期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 RT-PCR检测 |
1.4 SS基因在成鱼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半定量RTPCR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颡鱼SScDNA 的克隆 |
2.2 黄颡鱼SS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 |
2.3 黄颡鱼 SS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4 SS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阶段的表达 |
2.5 SS基因在黄颡鱼胚后发育阶段的表达 |
2.6 SS基因在黄颡鱼各组织中的表达 |
3 讨 论 |
(2)团头鲂不同地理种群免疫相关指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团头鲂及免疫相关基因简介 |
1 团头鲂研究现状简介 |
2 团头鲂免疫相关基因简介 |
2.1 趋化因子及受体家族基因 |
2.2 转铁蛋白及受体的简介 |
2.3 Toll样受体的简介 |
2.4 核受体家族及nr2f亚家族的简介 |
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团头鲂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提取RNA及目的基因的克隆 |
2.3 序列分析 |
2.4 亚硝酸盐急性胁迫试验 |
2.5 荧光定量PCR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1.1 团头鲂CXCR4b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1.2 团头鲂CCL4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2 目的基因的时间表达谱分析 |
3.2.1 趋化因子CXC亚族基因 |
3.2.2 趋化因子CC亚族基因 |
3.2.3 趋化因子C亚族基因 |
3.2.4 转铁蛋白受体2基因 |
3.2.5 核受体家族基因 |
3.3 亚硝酸盐暴露后目的基因的表达模式 |
3.3.1 趋化因子CXC亚族基因 |
3.3.2 趋化因子CC和C亚族基因 |
3.3.3 转铁蛋白受体2基因 |
3.3.4 核受体家族基因 |
3.3.5 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 |
4 讨论 |
4.1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4.1.1 团头鲂CXCR4b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1.2 团头鲂CCL4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2 目的基因时间表达谱与其功能的关系 |
4.3 目的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三章 团头鲂不同群体间免疫性能的初步评估与比较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 |
2.2 提取RNA及荧光定量PCR |
2.3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检测 |
2.4 血涂片制作及分析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目的基因的在不同群体的组织表达谱 |
3.1.1 趋化因子CXC亚族基因 |
3.1.2 趋化因子CC族基因 |
3.1.3 趋化因子C亚族基因 |
3.1.4 转铁蛋白受体2基因 |
3.1.5 核受体家族基因 |
3.1.6 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 |
3.2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结果分析 |
3.3 血液学指标的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团头鲂不同群体间免疫性能的初步评估 |
4.2 团头鲂不同群体间免疫性能的进一步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黄颡鱼神经肽Y和生长抑素基因克隆、表达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征和资源现状简介 |
2 鱼类生长轴相关基因研究 |
2.1 GH |
2.2 IGFs |
2.3 GHRH和PACAP |
2.4 GnRH |
2.5 Ghrelin和CCK |
2.6 TRH、CRF和DA |
2.7 Leptin和NE |
2.8 NPY |
2.8.1 NPY的分布 |
2.8.2 NPY的生物学功能 |
2.8.2.1 NPY对摄食的影响 |
2.8.2.2 NPY对神经内分泌生长轴的影响 |
2.9 Somatostatin |
2.9.1 Somatostatin的分布 |
2.9.2 Somatostatin的生物学功能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黄颡鱼NPY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验鱼 |
1.1.2 早期发育过程中实验材料 |
1.1.3 实验用主要仪器和试剂 |
1.1.4 引物设计 |
1.2 实验方法 |
1.2.1 总RNA的提取 |
1.2.2 感受态的制备 |
1.2.3 NPY基因cDNA的扩增 |
1.2.3.1 RNA完整性检测 |
1.2.3.2 RNA反转录 |
1.2.3.3 NPY基因中间片段扩增 |
1.2.3.4 NPY基因5’端及3’端RACE SMART快速扩增 |
1.2.3.5 PCR产物分离与纯化 |
1.2.3.6 纯化产物连接 |
1.2.3.7 连接产物的转化 |
1.2.3.8 转化产物测序 |
1.2.3.9 测序结果分析 |
1.2.4 NPY基因在黄颡鱼的表达特征分析 |
1.2.4.1 半定量PCR |
1.2.4.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颡鱼NPY基因cDNA全长克隆 |
2.1.1 中间片段的扩增 |
2.1.2 5’端扩增 |
2.1.3 3’端扩增 |
2.2 黄颡鱼NPY cDNA序列分析 |
2.3 NPY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基于NPY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2.5 黄颡鱼NPY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2.5.1 半定量PCR反应条件优化 |
2.5.2 NPY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阶段的表达 |
2.5.3 NPY基因在黄颡鱼胚后发育阶段的表达 |
2.5.4 NPY基因在黄颡鱼各组织中的表达 |
2.5.5 饥饿对黄颡鱼脑组织NPY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黄颡鱼NPY基因的保守性 |
3.2 黄颡鱼NPY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第三章 黄颡鱼生长抑素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颡鱼Somatostatin基因cDNA全长克隆 |
2.1.1 黄颡鱼Somatostatin基因中间片段的获得 |
2.1.2 RACE-PCR扩增黄颡鱼Somatostatin基因的5’端、3’端cDNA |
2.2 黄颡鱼Somatostatin cDNA序列分析 |
2.3 Somatostatin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基于Somatostatin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2.5 黄颡鱼Somatostatin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2.5.1 Somatostatin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
2.5.2 Somatostatin基因在黄颡鱼胚后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
2.5.3 Somatostatin基因在黄颡鱼各组织中的表达 |
3 讨论 |
第四章 黄颡鱼NPY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鱼 |
1.1.2 实验用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 |
1.1.4 引物设计 |
1.2 实验方法 |
1.2.1 基因组DNA的抽提 |
1.2.2 DNA纯度检测 |
1.2.3 PCR扩增及SSCP基因分型 |
1.2.3.1 PCR扩增 |
1.2.3.2 扩增产物SSCP分析 |
1.2.4 DNA序列测定 |
1.2.5 数据统计分析 |
1.2.5.1 基因频率 |
1.2.5.2 基因型频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PY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
2.2 多态片段序列分析 |
2.3 NPY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4 NPY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
2.4.1 NPY多态性与6月龄黄颡鱼生长相关性分析 |
2.4.2 NPY多态性与12月龄黄颡鱼生长相关性分析 |
2.4.3 NPY多态性与12月龄黄颡鱼极大群体和极小群体生长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
(5)团头鲂生长相关性状的形态和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团头鲂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1 生物学特征 |
1.2 种质资源 |
1.3 功能基因 |
1.4 选择育种 |
1.5 杂交育种 |
1.6 多倍体育种 |
1.7 雌核发育 |
1.8 细胞核移植育种 |
1.9 转基因育种 |
1.10 展望 |
2.数量遗传学在鱼类中的运用 |
2.1 性状的变异 |
2.2 性状间的关系 |
2.3 遗传力 |
2.4 育种值 |
2.5 展望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团头鲂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
1.前言 |
2.方法与材料 |
2.1 材料来源 |
2.2 形态测量 |
2.3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可数性状的比较分析 |
3.2 可量性状的协方差分析结果 |
3.3 可量性状聚类分析 |
3.4 可量性状判别分析 |
3.5 可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4.讨论 |
4.1 形态比较 |
4.2 几种多元分析方法在判别上的应用 |
第三章 团头鲂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
1.前言 |
2.材料方法 |
2.1 材料来源和测量方法 |
2.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结果 |
3.1 形态性状基本信息 |
3.2 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
3.3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3.4 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通径分析 |
3.5 体质量、全长和体高3者的相互关系 |
4.讨论 |
4.1 相关分析 |
4.2 影响团头鲂体质量的主要性状的确定 |
4.3 生长关系分析 |
第四章 利用配合力和微卫星标记对3个地理种群团头鲂的杂交效果预测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群体的建立与培育 |
2.2 数据收集和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杂交子代全长和体质量 |
3.2 配合力分析 |
3.3 SSR标记分析 |
4.讨论 |
4.1 配合力预测分析 |
4.2 微卫星预测分析 |
4.3 配合力和微卫星分析比较 |
第五章 团头鲂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家系的建立与培育 |
2.2 数据收集和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团头鲂不同生长环境下的表型参数 |
3.2 各性状方差组分和遗传力 |
3.3 性状之间的遗传、环境与表型相关 |
3.4 体长、体质量和综合育种值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牙鲆生长抑素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和材料 |
1.2 RACE法克隆生长抑素基因5?端序列 |
1.3 SS基因的序列分析 |
1.4 定量PCR分析 |
1.5 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
2 结果 |
2.1 牙鲆生长抑素基因克隆 |
2.2 牙鲆SS基因在牙鲆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差异 |
2.3 牙鲆生长抑素细胞定位 |
3 讨论 |
(7)建鲤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分离、转录子多态性以及组织表达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jl GHR1s基因 |
2.2 jl GHR2s基因 |
2.3 jl GHRs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
2.4 jl GHRs的组织表达 |
3 讨论 |
(8)我国水产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动物功能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
2 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 |
3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育种 |
4 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控制研究 |
5 鱼类低温生物工程研究 |
(9)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鱼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1.4 引物 |
1.2 方法 |
1.2.1 总RNA的抽提 |
1.2.2 保守片段的分离 |
1.2.3 3′RACE |
1.2.4 5′RACE |
1.2.5测序和序列分析 |
1.2.6 Real time 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的分离 |
2.2 序列拼接与分析 |
2.3 蛋白功能预测 |
2.4 P450armoA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10)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鱼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1.4 引物 |
1.2 方法 |
1.2.1 总RNA的抽提 |
1.2.2 保守片段的分离 |
1.2.3 3′RACE方法 |
1.2.4 5′RACE 方法 |
1.2.5 测序和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奥利亚罗非鱼P450aromA的分离 |
2.2 蛋白功能预测 |
3 讨论 |
四、RACE法分离团头鲂生长抑素全长cDNA及其序列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颡鱼生长抑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J]. 梁宏伟,曹磊,李忠,邹桂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2]团头鲂不同地理种群免疫相关指标的比较[D]. 张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3]黄颡鱼神经肽Y和生长抑素基因克隆、表达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D]. 曹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4]鳜三种生长抑素cDNA全长克隆、组织表达及其在脑中定位分析[J]. 代威,赵金良,刘俊,薛洋. 水产学报, 2012(09)
- [5]团头鲂生长相关性状的形态和遗传分析[D]. 曾聪.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 [6]牙鲆生长抑素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定位[J]. 陈晓武,施志仪,江山,李倩. 水产学报, 2012(04)
- [7]建鲤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分离、转录子多态性以及组织表达特性[J]. 俞菊华,李红霞,唐永凯,李建林,董在杰. 水生生物学报, 2011(02)
- [8]我国水产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J]. 熊良伟,王帅兵,王权. 生物技术通报, 2010(08)
- [9]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J]. 唐永凯,李建林,陈文华,俞菊华. 中国水产科学, 2008(05)
- [10]奥利亚罗非鱼卵巢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J]. 唐永凯,李建林,陈文华,俞菊华.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