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产品都是精确可靠的”——意力(ELAC)公司国际营销总裁访谈(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1](2013)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拓展和改写着人们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这一切对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传媒化和市场化的语境中,新世纪文学出版经历了深刻的观念变迁和全面的市场转型,迅速成为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流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文学生态的整体样貌,使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新的时代质素。针对上述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文学出版的角度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变化状况,对新世纪文学生态进行了重点研究。有别于传统的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与流派等出发进行探讨的文学研究范式,本文引入生态观念,并从传媒视域观照文学,将文学放在市场化、产业化、传媒化的视野下进行审视,通过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并重、宏观论述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之间的多元影响与制约关系,进而结合文学出版在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中的文化功能、媒介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论述文学生产向市场开放的演变过程,阐明了在媒介力量的影响下,文学生产、文化传播、市场消费等各环节多元互动的生态状况。本文首先从时代语境出发,详细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以及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等社会文化环境特点,辨析了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时代变迁规律,全面阐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到90年代深入探索、促进出版转型,再演变到新世纪深化改革、出版市场化的历程,强调了文学出版观念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形塑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新世纪文学生产机制中“出版主导”的时代特征,集中论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功能调整,对编辑角色、作家心态、读者趣味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以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以及纯文学等文学空间的分化为例,深刻说明了媒介权力在文学领域的渗透与扩张。具体而言,本文以文学畅销书生产和纯文学生产作为实践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文学畅销书生产领域,本文通过大量文学畅销书的市场运作案例,论述了文学畅销书生产机制走向成熟的特点和表现,并以趋附影像的影视化写作、追逐时尚的类型化写作以及注重市场效应的名家写作等现象,分析文学畅销书生产从独立的个性化创作走向社会化、潮流化的商业化书写的趋向,论述了通俗文学繁荣发展中的大众化、娱乐化、快餐化等创作和阅读风尚;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畅销书运作策略,对民营书业在新世纪畅销书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和思考。在纯文学生产领域,重点研究相对小众化的纯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状况,通过都市写作的繁荣、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等纯文学的审美探索,分析了文学出版对纯文学生产的现实规约,并重点阐述了新世纪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出版潮流与文学“年选”现象。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以畅销书和长销书的关系为例,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文学生产、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品牌战略是文学出版建构市场形象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强调文学出版应坚持“内涵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并从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入手,阐明了建构健康文学生态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文学出版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在文学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出版体现了市场的浮华和喧嚣,又容纳着多元艺术的自由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出版不能单纯用市场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而应着眼于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大众审美的需求,大力支持文学精品的生产,不断提升通俗文学的文化品位,积极引领文学走雅俗共赏的道路,从而实现“雅”与“俗”、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建构和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
郭净[2](2012)在《国际化企业营销动态能力对竞争战略及绩效的影响研究 ——管理者国际化认知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进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目的从资源导向、技术导向逐渐转变为市场导向和资本导向,国际化的模式也由单纯的产品出口升级为合资、直接投资和并购等深层次战略模式,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已经蔓延到了世界各地的各个角落,从依靠资源的价格优势蔓延到技术、管理、人才等全方面的竞争。虽然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表演越来越精彩,但就制造业企业来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差强人意。面对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爆炸、顾客需求多样化的国际市场,中国制造业国际化企业表现出来的是缺乏快速适应复杂动态环境的能力、缺乏为不同文化背景的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缺乏持续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环顾那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的企业,无一不是深知竞争哲学的强者,凭借着善于创造顾客价值的能力以及卓然的战略定位在竞争中取胜,在这些企业成功的背后,高层管理者对国际市场的远见卓识也不容小窥。因此,研究中国制造业国际化企业如何以营销动态能力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如何通过营销动态能力与竞争战略的匹配获得卓越的竞争优势及国际化绩效、管理者国际化认知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等问题是当前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营销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战略环节,营销动态能力作为将动态能力应用于营销领域的新兴概念,阐释了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以跨部门流程快速响应和创造顾客价值的有效性。本文从中国国际化企业的国际营销实践出发,探究了营销动态能力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当前竞争战略、绩效、管理者认知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确定了营销动态能力作为前置因素对企业国际市场竞争战略选择及实施效果的关系模型,管理者国际化认知因素的加入更便于从主观层面深入探析营销动态能力的作用效果。鉴于研究主题的需要和研究基础的薄弱,本文选择了嵌入式混合研究方法,以质化研究归纳总结出营销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为开发测量工具提供依据;并以93家制造业国际化企业的239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样本,通过PLS路径建模的量化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本文从内容结构上讲,分为七章。第一章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引出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回顾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确立方向以及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嵌入式混合方法的研究设计以及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实施过程。第四章探索性分析了国际化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为进一步对营销动态能力的测量和作用机制检验做准备。第五章基于理论发展构建了以营销动态能力作为前置影响因素的模型,探讨营销动态能力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战略选择、竞争优势创造和国际化绩效的影响,而管理者国际化认知将对营销动态能力与竞争战略的匹配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第六章利用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前述理论模型中的变量关系。第七章总结出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启示,然后对研究局限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向进行梳理,给未来研究提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第一,本研究在现有营销动态能力的研究基础上扩展和丰富了国际化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形成了可供实证检验的操作化概念。第二,本研究探索构建了中国国际化企业竞争战略和绩效的动态一体化模型,发现了营销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战略及国际化绩效的动态影响作用。第三,本研究将管理者认知引入“动态能力-竞争战略-绩效”研究框架,构建了从内生视角分析中国国际化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战略匹配关系的模型。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化企业的能力提升、战略管理及国际化管理者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立新[3](2006)在《企业创新过程研究 ——从创新构思到新产品的商业化》文中认为纵观全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谋求长期健康发展的普遍战略选择。在当前知识经济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面对不确定和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创新过程管理成长发展,企业如何通过培育、提升自身的创新过程管理能力赢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创新构思如何转化为商业上成功的新产品的创新过程视角,通过文献阅读、独立思考,在总结归纳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和有效外部联结的企业创新过程模型,对创新构思如何转化为商业上成功的新产品的完整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企业创新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策略,研究了基于过程的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培育和提升途径,对我国企业以创新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对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史的回顾总结。文章首先回顾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演进和创新浪潮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指出五次突破性创新浪潮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积累而导致的不断创新以及创新产生的新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接着分析了创新理论从熊彼特创新模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新进化论、国家创新系统到知识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本文研究企业创新具有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对创新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文章结构和论文创新点。第二章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的构成体系与企业创新的知识基础。在对知识的内涵、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对企业知识的特性分类、企业知识体系的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企业知识形成的阶段、企业知识活动的四个层次和企业获取知识的两种途径、以及从个体知识到企业知识的集成过程作了分析,企业的这些知识活动、知识获取和知识集成形成了企业创新的知识基础,加强对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让知识在企业内部共享、扩散及转化,会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第三章主要对企业创新过程模式的演化作了分析并提出了本文所依照的基于知识和有效外部联结的创新过程四阶段模型。文章首先总结了五代企业创新过程主导模式的发展时序和主要特征;接着对企业创新过程的其他重要理论模型(包括唐.马奎斯模型、创新共生模型、链环模型、门径管理模型、A-U创新过程模型、二次创新的动态模型等)的主要思想、其长处和不足作了分析,在对这些典型创新过程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依照的基于知识和有效外部联结的创新过程四阶段模型,并对其主要阶段划分、模型特点和创新之处作了分析。第四章主要对本文创新过程模型的构思阶段和论证阶段作了详细分析。首先研究了企业创新的构思阶段,对产生创新构思的内部和外部来源,激发创新构思的属性分析方法、需求分析方法、关联分析方法、群体创造力方法作了归纳,对一些创新先锋企业的创新构思策略和创新构思的筛选进行了分析。接着对论证阶段的主要工作进行了阐述,细致分析了项目正式立项前的主要活动、典型交付指标和项目立项与否的决策准则与决策结果。第五章主要对企业创新过程的研究开发阶段作了详细分析。首先对企业研发工作的功能、分类和研发模式的演进作了介绍,分析了研发过程中企业知识的投入和产出,分析了研发工作中用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阶段;接着阐述了研究开发工作的基本周期,如何在研发过程中应用设计—构造—测试循环解决问题,以及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评价和测试工作,最后对国内外学者在研发过程中各类知识所起作用的研究作了总结。第六章主要对企业创新过程的作业阶段(包括生产和营销)作了详细阐述。首先分析了新产品生产对生产系统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生产系统对新产品生产构成的制约,分析一体化生产和合作生产两种模式的选择,生产准备和生产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接着分析了新产品营销规划的主要流程,包括确定营销目标、营销调研、确定目标市场、新产品定位、草拟营销计划、市场测试、确定营销计划、实施营销计划、实施后的控制和审核等。最后指出新产品开发计划各阶段和营销计划的对应阶段间需要密切配合。第七章主要研究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策略。在对企业创新风险的涵义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企业创新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基本环节,提出了本文所遵循的风险管理模式,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在风险识别阶段,将创新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归纳为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四类;在风险评估阶段,建立了一个基于灰色多层次方法的量化评估模型;在风险应对阶段,提出了按照风险等级矩阵制定适宜的风险应对策略;在风险监控阶段,提出了风险监控的常用方法。最后对联想集团新产品开发中的风险管理作了案例分析。第八章着重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高途径作了论述。文章首先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构成,提出了一套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建立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接着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培育作了分析,总结了企业创新成功的因素、失败原因及避免措施,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途径。最后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企业创新模式,对它们的涵义、特点和优劣势作了分析。第九章是结论与展望。归纳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指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第三章在对已有创新模型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和有效外部联结的企业创新过程四阶段模型,分析了这一模型的结构、特点和创新之处,并在第四、第五、第六章围绕这一模型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2)本文第七章对创新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策略作了研究,提出了本文所遵循的创新项目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了一个企业创新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建立了量化的风险评估模型,并提出根据风险等级矩阵来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3)本文第八章提出了一个基于创新过程视角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定量的评估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汤伟钢[4](2006)在《经营权联盟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论述经营权联盟的产生背景、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形成过程、扩张方式、生命周期、存在合理性、治理结构、管理基础、经济效应和发展战略,不仅揭示了经营权联盟发展的一般规律,丰富了企业组织理论,而且为企业提供了提高竞争力的具体方法,为政府提供了加快经营权联盟发展的战略建议。本文沿管理分析和经济分析两条线索展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践调查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经营权联盟的存在合理性和内在运行规律。一方面,在澄清国内外对经营权联盟种种误解的基础上,明晰了经营权联盟的概念、特征、类型和表现形式,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分析了经营权联盟的发生发展、矩阵扩张和生命周期过程,阐明了经营权联盟的内在管理基础是知识三角形,从而建立了经营权联盟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论述了经营权联盟的产生背景是全球价值链竞争、核心能力分工、无形资产共享、专家团队共治和信息网络联结,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分析了经营权联盟赖以维持的团队配置资源方式的合理性,运用关键性组织要素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揭示了经营权联盟的治理实质是无形资产产权制度下的团队治理,在论证了现代企业制度逐渐趋于内部人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经营权联盟借助于企业治理实现团队治理的可行性,提出了以平行治理结构为表现形式的团队治理结构,此外还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了经营权联盟的经济效应,如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等。运用这两方面的研究结论,建立了反映经营权联盟的联盟化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经营权联盟发展的现状,找到了我国经营权联盟发展滞缓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我国经营权联盟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路径、战略措施和组织战略。
音翔[5](2002)在《“我们的产品都是精确可靠的”——意力(ELAC)公司国际营销总裁访谈》文中认为 今年白天鹅展览上,香港和伟公司的展品较往年有了一些变化,我们没有看到美声(MISSION)的喇叭,但所代理的意力(ELAC)喇叭却型号式样很多很齐全,并分布在Hi-Fi和家庭影院两个展室。而且,意力老板的公子、意力全球营销总裁奥立弗·约翰(Oliver John)也来到了展场助阵。利用这个机会,我采访了他。 问:过去的感觉中,意力产品的价位相对说来都是比较高的,但近来我们看到了一些价位较低的型号,例如“1”系列,这是不是意力针对中国市场特别研
二、“我们的产品都是精确可靠的”——意力(ELAC)公司国际营销总裁访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的产品都是精确可靠的”——意力(ELAC)公司国际营销总裁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文学出版与文学生态研究 |
一、研究问题缘起 |
二、研究背景与成果综述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新世纪文学出版的时代语境 |
第一节 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 |
一、全球化时代的影响 |
二、当代文化的多元互渗 |
第二节 “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 |
一、引导和“操纵”文学消费 |
二、催生和制造“文学事件” |
三、参与和“推进”文学批评 |
四、策划和组织文学评奖 |
第三节 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 |
一、20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 |
二、20世纪90年代:多元探索,促进出版转型 |
三、新世纪以来:深化改革,全面走向市场 |
第二章 “出版主导”的新世纪文学生态 |
第一节 文学关系的转型 |
一、编辑角色的转换 |
二、作家心态的裂变 |
三、读者趣味的凸显 |
第二节 出版策划的形塑 |
一、全程策划:注重整体打造 |
二、“概念”先行:引领创作潮流 |
三、丛书出版:追求规模效应 |
第三节 文学空间的分化 |
一、主旋律文学:象征资本的市场转化 |
二、通俗文学:作家与市场共谋的“盛宴” |
三、纯文学:回归“常态”与经典的缺失 |
第三章 大众消费与文学畅销书生产 |
第一节 日趋成熟的畅销书生产机制 |
一、畅销书与畅销书排行榜 |
二、文学畅销书生产的特点 |
第二节 文学畅销书生产与审美风尚 |
一、影像文化的强势影响与影视化写作 |
二、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与类型化写作 |
三、名人的市场效应与名家写作 |
第三节 民营书业与畅销书运作 |
一、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 |
二、民营书业的畅销书运作 |
三、“盛大模式”:网络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双刃剑 |
第四章 审美探索与文学出版的规约 |
第一节 原创追求与审美经验的多向开掘 |
一、都市写作的繁荣 |
二、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 |
三、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 |
四、“身体的盛宴”与思想探索的困境 |
第二节 “长篇潮流”与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
一、文学出版的“长篇潮流” |
二、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
第三节 文学“年选”与艺术实践的有限包容 |
一、从“选本”到“年选” |
二、“年选”出版与艺术抉择的限度 |
第五章 文学出版的突围与健康文学生态的建构 |
第一节 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
一、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价值定位 |
二、品牌战略与出版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
三、全球化时代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
第二节 建构与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 |
一、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 |
二、健康生态与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国际化企业营销动态能力对竞争战略及绩效的影响研究 ——管理者国际化认知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现实背景 |
二、 理论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内容框架 |
一、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评述 |
第一节 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一、 动态能力提出的背景 |
二、 对动态能力的不同界定 |
三、 动态能力的产出结果 |
四、 动态能力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节 营销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一、 营销动态能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
二、 营销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
第三节 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研究回顾 |
一、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
二、 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
三、 竞争战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四、 竞争优势的内涵及来源 |
五、 竞争优势的多维度构成 |
第四节 管理者国际化认知的相关研究 |
一、 管理者认知的内涵及其战略作用 |
二、 管理者的国际化认知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一、 竞争战略研究缺少动态和内生视角 |
二、 营销动态能力的操作化定义及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
三、 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来源缺少实证支持 |
四、 管理者认知在战略管理中作用有待确定 |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的整体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发展和模型构建 |
一、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企业绩效 |
二、 动态能力与战略、绩效 |
三、 营销动态能力-战略-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二节 整体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
一、 混合方法研究说明 |
二、 质化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整体设计方案——嵌入式混合方法应用 |
一、 嵌入式混合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
二、 嵌入式设计中质化部分的研究程序 |
三、 嵌入式设计中量化部分的研究程序 |
第四章 营销动态能力构成维度的探索性研究 |
第一节 基于三家国际化企业二手资料的内容分析 |
一、 样本企业概况 |
二、 二手资料的搜集及编码 |
三、 特征词挖掘及归类 |
四、 样本企业国际营销特征词的对应分析 |
五、 内容分析结果 |
第二节 营销动态能力构成维度的一手资料验证 |
一、 一手资料的搜集及编码 |
二、 一手资料对内容分析结果的验证 |
三、 验证结果与研究发现 |
第五章 实证研究方法及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发展 |
一、 营销动态能力与竞争战略 |
二、 管理者国际化认知的调节效应 |
三、 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企业绩效 |
四、 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 |
第二节 测量工具开发及净化 |
一、 量表设计步骤 |
二、 变量测量及量表开发 |
三、 预调研及量表净化 |
四、 数据分析技术选择 |
第三节 正式调研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 正式调研的过程 |
二、 正式调研样本的统计描述 |
第六章 营销动态能力作用影响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 测量模型的信度检验 |
二、 测量模型的效度检验 |
第二节 营销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战略及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
一、 结构模型的预测能力评价 |
二、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三、 营销动态能力影响模型的实证结果讨论 |
第三节 管理者国际化认知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 |
一、 互动模型的构建及路径关系检验 |
二、 管理者国际化认知的调节效应检验 |
三、 管理者国际化认知调节作用的实证结果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管理启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一、 研究局限 |
二、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预调研问卷 |
附录 B 正式调研问卷 |
个人简历 |
(3)企业创新过程研究 ——从创新构思到新产品的商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看创新的重要意义 |
1.1.1 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 |
1.1.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
1.1.3 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1.1.4 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新经济增长理论 |
1.1.5 熊彼特及其创新学说 |
1.1.6 知识价值论 |
1.2 从实际经济发展史看创新的强大推动作用 |
1.3 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演变 |
1.4 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
1.4.1 熊彼特的两个创新模型 |
1.4.2 技术创新的发展及成果 |
1.4.3 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及成果 |
1.4.4 创新进化论及其观点 |
1.4.5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 |
1.4.6 知识创新理论 |
1.5 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
1.6 本文对创新概念的界定和分类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的知识体系与企业创新的知识基础 |
2.1 知识的内涵、特性和分类 |
2.1.1 知识的内涵 |
2.1.2 知识的特性 |
2.1.3 知识的分类 |
2.1.4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
2.2 企业的知识体系的构成 |
2.2.1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 |
2.2.2 企业知识的涵义和特性分类 |
2.2.3 企业知识的3 种类型和7 个层次 |
2.2.4 按职能分类的企业知识体系构成 |
2.2.5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知识变化的新特点 |
2.3 企业知识形成的阶段性 |
2.4 支持创新的企业知识活动的四个层次和两种途径 |
2.5 从个体知识到企业知识的集成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附录:企业知识管理大事记 |
第三章 企业创新过程模型的演化和本文模型的提出 |
3.1 五代企业创新过程模型的演化 |
3.1.1 第一代创新过程模式:技术推动型 |
3.1.2 第二代创新过程模式:市场拉动型 |
3.1.3 第三代创新过程模式:从耦合模式到互动模式 |
3.1.4 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式:一体化创新模式 |
3.1.5 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式:系统集成网络创新模式 |
3.2 关于创新过程的其他重要理论模型 |
3.2.1 唐.马奎斯的创新过程6 阶段模型 |
3.2.2 狄德曼的创新共生模型 |
3.2.3 创新过程的链环模型 |
3.2.4 新产品开发的门径管理模型 |
3.2.5 A-U 创新过程模型 |
3.2.6 创新过程的三个主阶段和六个子阶段 |
3.2.7 二次创新的动态模式 |
3.2.8 企业创新过程的其他模型 |
3.3 本文提出的的模型:基于知识和有效外部联结的创新过程四阶段模型 |
3.3.1 本文模型的含义和创新之处 |
3.3.2 本文模型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创新过程的前端:构思和论证阶段管理 |
4.1 创新构思的知识、信息来源 |
4.2 产生创新构思的方法 |
4.2.1 创新构思方法的分类 |
4.2.2 属性分析 |
4.2.3 需求分析 |
4.2.4 关联分析 |
4.2.5 群体创造力 |
4.3 产生创新构思的策略 |
4.4 论证阶段管理—创新构思的初筛 |
4.4.1 初步的市场评估 |
4.4.2 初步的技术评估 |
4.4.3 初步的财务评估 |
4.5 论证阶段管理—项目正式立项 |
4.5.1 用户的需求和愿望分析 |
4.5.2 竞争分析 |
4.5.3 市场分析 |
4.5.4 详细的技术评估 |
4.5.5 测试产品概念 |
4.5.6 财务分析 |
4.5.7 立项决策前的交付指标 |
4.5.8 项目立项与否的决策准则和决策结果 |
4.5.9 制定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创新过程的关键:研究开发管理 |
5.1 研究开发工作的功能、分类和模式演进 |
5.1.1 企业研究开发的功能 |
5.1.2 研究开发工作的分类 |
5.1.3 研究开发模式的演进 |
5.2 研究开发过程是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 |
5.3 研究开发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
5.3.1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
5.3.2 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
5.4 创新发明课题的水平等级 |
5.5 研究开发的基本周期 |
5.6 在研发过程中应用设计—构造—测试循环解决问题 |
5.7 研究开发过程中的评价和测试 |
5.7.1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评价 |
5.7.2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测试 |
5.8 研究开发过程中对各类知识所起作用的研究 |
5.8.1 国外学者对研发过程中各类知识所起作用的研究 |
5.8.2 中国学者对研发过程中知识运用的调查 |
5.9 本章小结 |
案例:Donnelley & Sons 公司的业务创新 |
案例:戴尔电脑公司的新产品开发 |
第六章 企业创新过程的作业阶段:生产和营销管理 |
6.1 新产品的生产管理 |
6.1.1 新产品生产与生产系统间的要求与约束 |
6.1.1.1 新产品对生产系统的要求 |
6.1.1.2 生产系统对新产品生产的制约 |
6.1.2 新产品生产模式的选择 |
6.1.3 生产准备 |
6.1.4 实施生产方案 |
6.1.5 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的伴生发展 |
6.2 新产品营销规划 |
6.2.1 确定营销目标 |
6.2.2 营销调研——辨析营销环境 |
6.2.3 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 |
6.2.4 制定产品战略和支持战略 |
6.2.5 草拟营销计划和市场测试 |
6.2.6 确定营销计划 |
6.2.7 营销计划的实施和控制 |
6.2.8 新产品开发计划和营销计划的紧密配合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
7.1 创新风险的涵义和特点 |
7.2 企业创新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基本环节 |
7.3 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识别 |
7.3.1 技术风险 |
7.3.2 市场风险 |
7.3.3 组织管理风险 |
7.3.4 外部环境风险 |
7.4 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基于灰色多层次的评价模型 |
7.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7.4.2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7.4.3 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权矩阵的确定 |
7.4.4 综合评价与排序 |
7.4.5 算法举例 |
7.5 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
7.6 风险监控 |
7.7 本章小结 |
案例:联想集团新产品开发中的风险管理 |
第八章 把握创新过程: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培育和提高 |
8.1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
8.1.1 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
8.1.2 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
8.1.3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
8.2 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
8.2.1 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与营销能力的培育 |
8.2.2 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支撑系统 |
8.3 创新成功的因素和失败的原因 |
8.3.1 创新成功的因素 |
8.3.2 创新失败的原因和建议的防止措施 |
8.4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
8.4.1 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创新团队,管理“创造性碰撞” |
8.4.2 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
8.4.3 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8.4.4 东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OEM→ODM→OBM |
8.5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 |
8.5.1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的含义 |
8.5.2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 |
8.5.3 我国企业创新方式的选择 |
8.6 本章小结 |
案例:3M 公司的创新 |
案例:以自主产品创新走向成功的华为公司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9.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4)经营权联盟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创新点 |
第二章 经营权联盟的产生背景、概念和基本类型 |
2.1 经营权联盟的产生背景 |
2.2 经营权联盟的概念和表现特征 |
2.3 经营权联盟的基本类型 |
第三章 经营权联盟的形成、扩张与生命周期 |
3.1 价值链与核心能力理论 |
3.2 虚拟企业联盟的形成 |
3.3 战略企业联盟的形成 |
3.4 经营权联盟的扩张方式与生命周期 |
第四章 经营权联盟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
4.1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组织形式 |
4.2 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的产生 |
4.3 交易费用理论与经营权联盟的产生 |
4.4 博弈论与经营权联盟的产生 |
第五章 经营权联盟的治理分析 |
5.1 经济组织的治理分析 |
5.2 企业的治理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
5.3 经营权联盟的治理分析 |
第六章 经营权联盟的管理:知识三角形 |
6.1 信息网络管理 |
6.2 无形资产共享管理 |
6.3 专家团队管理 |
第七章 经营权联盟的经济效应与实证分析 |
7.1 经营权联盟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 |
7.2 经营权联盟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
7.3 经营权联盟的实证分析 |
第八章 经营权联盟的发展战略研究 |
8.1 国内外经营权联盟的发展现状 |
8.2 我国经营权联盟的发展总体滞缓 |
8.3 我国经营权联盟的发展战略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我们的产品都是精确可靠的”——意力(ELAC)公司国际营销总裁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D]. 张春. 南京大学, 2013(05)
- [2]国际化企业营销动态能力对竞争战略及绩效的影响研究 ——管理者国际化认知的调节作用[D]. 郭净. 南开大学, 2012(07)
- [3]企业创新过程研究 ——从创新构思到新产品的商业化[D]. 王立新.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9)
- [4]经营权联盟的理论研究[D]. 汤伟钢. 天津大学, 2006(05)
- [5]“我们的产品都是精确可靠的”——意力(ELAC)公司国际营销总裁访谈[J]. 音翔. 视听技术,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