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稳定性的时域表征——艾伦方差

频率稳定性的时域表征——艾伦方差

一、频率稳定度的时域表征—阿仑方差(论文文献综述)

梁京[1](2021)在《微波频率信号在光网络中的稳定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稳频率传输技术在通信、国防和航天探测等领域有着突出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原子钟、光钟等时间频率基准的精确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时间频率传输方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研人员在探索基于光网络的稳定时频同步方案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为进一步利用商用光纤网络进行时频同步提供了理论保障。本文首先对时间频率基准和时间频率传输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介绍,深入总结了三种基于光纤的频率传输技术、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基于光纤的时间频率传输技术原理、传输模型、频率稳定度的表征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影响频率传输稳定度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对线形传输方案和环形传输方案的基本补偿原理进行了比较。接着对基于光纤的频率传输技术在频率分发网络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传统频率传输技术体现出了频率传输扩展性差和兼容性差的缺陷,无法满足大范围的频率传输需求。通过对传统补偿方案在光网络中应用局限性的分析,本论文在现有的频率传输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为微波频率传输方案应用至光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对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在光纤网络拓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分别介绍了该方案在线形网络拓扑、树形网络拓扑和环形网络拓扑中应用的传输原理,并对方案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了验证该方案补偿原理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对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在VPI仿真平台进行了仿真论证,搭建了基于VPI的仿真平台,验证了方案的频率分发稳定性和应用到光网络中的可行性。在一段模拟时间内对实验平台进行仿真测试和记录,在环形单站点频率传输稳定度可达到1.26×10-15/s和8.5×10-18/104s;线形单站点的频率传输稳定度可以达到2.76×10-15/s和2.07×10-17/104s。在环形多站点中,三个远端站点均可获得秒稳优于2×10-15和万秒稳优于10-17的频率稳定度;在线形多站点中,三个远端站点均可获得秒稳优于4×10-15和万秒稳优于3×10-17的频率稳定度。

李雨薇[2](2019)在《精密时频信号产生与性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依托于国家卫星导航重大专项和国家授时中心“一三五”科技发展目标,研究工作主要围绕高准确度、高稳定度及高可靠性的时频信号产生和性能测试评估两部分展开。以UTC(NTSC)信号为参考,在保证本地时频信号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情况下,产生与UTC(NTSC)高精度同步的时频信号。同时,研究时频信号时域和频域性能指标评估方法,为进一步改善信号特性提供可靠依据。最终实现工程应用,为导航系统某试验场产生精密时频基准信号,并对时频信号质量进行测试评估。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建设需要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精密时频信号生成技术。针对卫星导航系统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应用需求,深入研究了频率源选取方法、驾驭参考选取方法、多通道高精度时差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多种溯源比对手段比对数据加权融合的方法,重点保证了溯源比对链路的可靠性,同时解决了不同比对方法切换时容易引起溯源时差数据跳变等异常情况,保证了信号相位的连续性。2.深入分析了最小二乘法和Kalman滤波的时差精确预报方法和原子钟驾驭方法。结合原子钟特性,提出了基于残差修正的原子钟动态驾驭方法。该方法利用残差修正时差模型,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在驾驭参考可用时,根据时差预报,实时调整衰减因子和测控周期等参数;当驾驭参考不可用时,在不借助参考原子时或外界参考源的情况下,设计原子钟自主维持算法,实现信号同步。该方法提高了原子钟输出信号的准确度和稳定度,有效改善了信号长期频率稳定度,对频率准确度较低的原子钟效果尤其明显。3.全面分析了时频信号产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状态,研究提高时频信号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方法。重点分析影响信号性能的关键设备和数据,进一步研究信号和关键设备的完好性监测方法,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状态,并根据预设策略快速做出响应。4.全面分析了时频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性能指标参数及其测试评估方法,在深入研究信号时域和频域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低采样率下相位噪声计算方法和噪声类型系数计算方法。根据时域测量结果,通过算法设计,实现实时测量和事后评估信号频域性能,并进一步量化各种噪声系数,使得信号评估更加简便。同时,解决了一台时域测量设备实现对信号时域和频域性能同时评估的问题,大大拓宽仪器的应用范围。5.基于以上研究方法,设计并从工程上实现了精密时频信号生成与保持系统和时频信号性能评估系统。精密时频信号生成与保持系统产生的精密时频信号,其秒级频率稳定度为6.9E-13,万秒稳定度为9.4E-15,系统时间与UTC(NTSC)同步精度优于2纳秒,均优于系统设计指标;时频信号性能评估系统同时对信号时域和频域性能进行测试评估,配有实时测量和事后处理两种模式,可满足实时和事后测试需求,并利用专用测试设备验证测试评估方法的正确性。本论文提出的核心方法和攻克的关键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在某国家重大专项和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地面测试系统中,产生的精密时频信号与UTC(NTSC)保持高精度时间同步。时频信号既可作为其它时间系统的时频基准,也可作为时频计量的参考信号。同时,时频信号作为系统时间的物理实现,用户可以通过时频信号与UTC(NTSC)建立溯源关系,与国家标准时间实现高精度同步。该方法和系统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阎友民,王存亮,黄晓,刘涛[3](2015)在《CINRAD/CC频率源稳定度对雷达回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频率源稳定度是多普勒雷达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雷达频率源本身存在频率起伏和相位起伏,就无法获得精确的强度和速度场信息。简要介绍了CINRAD/CC频率源的合成方式及主要信号流程,同时回顾频率源稳定度的表征方法及其联系。研究频率源短、长期稳定度的影响因素,利用雷达维修平台模拟再现故障,讨论了改进频率源稳定度的措施,从而实现现场快速判断、维修的目的。通过时域、频域并结合实际例证分析总结出在现代雷达中,频率源的相位噪声(稳定度)是影响雷达回波强度和速度测量的主要因素。这些技术和方法在CINRAD/CC频率源维修维护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彪[4](2014)在《频率稳定度自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原子钟是提供时间频率信号的关键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频率稳定度是原子钟性能的一项主要指标,对于一台高精度的原子钟,准确掌握原子钟的实时特性对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原子钟为测量设备提供标准频率信号,原子钟输出频率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但是由于工作环境、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原子钟输出频率与标称频率值存在差异,并随时间变化。为保证设备运行状态的正常、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就需要对原子钟输出频率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实时地监测。原子钟噪声分析、消噪处理是原子钟应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确定原子钟的噪声类型,是对原子钟数据进行消噪处理的前提,可以说噪声类型的自动判别对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论文针对实际工作中对原子钟频率稳定度自动评估和原子钟噪声类型自动识别的需求,利用原子钟比对数据进行原子钟频率稳定度自动连续评估、原子钟噪声类型自动连续识别方法的研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实现频率稳定度实时自动评估、噪声类型自动连续识别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钟差数据和频率数据的图形显示功能。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频率稳定度实时评估系统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实时监测原子钟准确度和稳定度的意义。对原子钟性能分析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分析,介绍了原子钟时域频率稳定度的计算方法。讨论和分析了在时域表征的原子钟噪声模型。(2)、频率稳定度实时评估系统的方案设计。研究了原子钟频率稳定度自动连续评估方法,研究了原子钟噪声类型自动连续识别的方法。给出了频率稳定度实时评估系统的设计原则,研究了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法与实现方案,设计了系统流程。(3)、频率稳定度实时评估系统的软件实现。简单介绍了系统开发环境及系统开发工具,然后对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系统设计,对各个模块进行软件编制。实现了频率稳定度实时自动评估、噪声类型自动连续识别、评估结果的动态图形化显示等功能,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测试。

邢乐[5](2011)在《He-Ne激光器频率稳定度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激光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激光器稳频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频率稳定度的测量对提高激光器的稳频性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主要讨论He-Ne激光器频率稳定度的测量技术。首先分析了影响频率稳定度的因素,讨论了频率稳定度的测量和表征方法。其次介绍了He-Ne激光器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并分析了空间角准直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平行的两束光进行外差探测,它们的夹角可以容纳的偏差很小。然后分析了激光偏振、初相位差、激光器的谱线宽度和频率漂移等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最后讨论了两束光在光电探测器光敏面上的光斑重合度对系统的信噪比和外差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数值仿真。

赵亮[6](2011)在《高精度频率稳定度测量仪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对高精度宽频段宽取样时间段的频率稳定度测量仪有较大的需求。基于传统思路设计的频率稳定度测量仪往往只能针对特殊的频率点进行测量,满足不了一些测试需求。本文在对差拍法原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的组建方案,该系统主要由频率合成器、拍频测量模块和混频器模块三部分组成。系统利用频率合成器产生高稳定度的输出信号作为参考频率,实现了参考频率的连续可调,克服了传统差拍法测量范围窄的缺陷,同时发挥了其测量精度高的优点。系统实现的关键一是设计和实现一个高稳定度的频率合成器,二是设计和实现一个低噪声的混频模块,三是设计和实现拍频测量模块。本文对这几部分进行了设计和实现,获得了各主要模块的实验结果和整机的实验结果。该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杜保强[7](2011)在《基于异频信号的群相位量子化处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时频信号的测量、比对、控制、锁相环路、频率变换及合成、相位噪声测量以及原子频标的信号处理中,提高精度、简化设备等是发展的方向。因为时频信号的测量、比对、控制是建立在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从信号的相互关系入手来考察获得高精度的特性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高精度的处理方法是建立在信号连续相位(或者频率)比对处理、频率的归一化等途径的基础上即通常的相位比对和处理均要求频率标称值相等或者具有较为严格的相互频率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在宽的频率范围或者特定的频率标称值不同的频率信号之间进行比对,还必须引入复杂的频率变换,这样就限制了相位比对的精度和应用的广泛性。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借助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从线路上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借助于微处理技术从算法上进行优化。但是传统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时频信号处理技术通常采用的是相位处理的方法。这里,无论采用了哪些算法和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同频信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相位比对;对于有频率差别的信号只能通过频率变换等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如果在宽的频率范围要完成测量中所必须的相位比对就必须结合使用高精度的频率合成器。这样不但设备复杂,而且在各变换环节容易引入合成线路的附加误差,这是传统的相位处理方法不可避免的缺陷。而在本论文中,这些缺陷会在异频信号的一系列新概念和理论的支持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可以有效地得到解决。这些新的概念和理论包括相位量子、群相位量子、相位差群、群相位差、群相移、群周期、群同步、群周期相位比对及群相位控制等,它们是建立在异频信号间的最大公因子频率、最小公倍数周期、等效鉴相频率、量化相移分辨率等表征相互频率关系的重要参数基础之上的,所以异频信号间的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方法更适合于高精度的频率信号处理,其关键技术可能会影响到时频测控技术的发展。因此,基于群相位量子化的相关概念及相应的信号处理方案把信号之间必须基于同频才能进行的测量、比对、处理及控制推广到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任意频率信号之间,这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异频信号之间最基本的相位关系,提出了群相位量子的基本概念并深入分析了群相位差变化的基本规律、群相位量子的特点以及基于群相位重合检测消除±1个计数误差的根源。将这些新概念及其特点用于时频信号的测量和处理中,结合群相位重合点及其检测的基本理论,能够获得高的测量分辨率。2.在群相位量子等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群周期相位比对的方法。该方法揭示了周期性信号相互间的固有关系及相位差变化的规律,把这些规律应用率信号相互关系的处理中,无须频率归一化也可完成相互间的相位比对及处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群相位量子为基础的测量、比对及控制可以达到10-12/s量级的分辨率。3.在群周期相位比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高精度频率测量方法。利用群相位量子变化的规律性及异频信号间群相位重合点的分布规律,在两群相位重合点处建立测量闸门,克服了传统频率测量中存在的±1个计数误差的问题。通过脉宽调整电路减少相位重合点簇中的脉冲个数并借助相位控制电路有效地捕捉最佳相位重合点,进而降低实际测量闸门开启和关闭的随机性,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测量精度。为了保证任意信号的可测量性,同时提出了一种具有自适应能力的频率测量方案。通过引入DDS,以被测信号的粗测值为参考自动合成一个与被测信号具有一定频率关系的频标信号,确保被测信号与频标信号具有相位关系的可控性,使系统最终实现了在宽范围内任意频率信号的高精度测量。在此基础上,如果改进DDS输出信号的稳定度,降低系统的本底噪声,提高群相位重合点捕捉的准确度,进一步完善群相位量子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则获得皮ps量级以上的超高测量分辨率是完全有可能的。实验结果表明其实际测量精度可达到10-13/s量级,与传统频率测量系统相比,新方案具有测量精度高,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及系统稳定性高的优点。4.根据信号间的频率关系及群相位差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相位噪声测量系统。通过异频鉴相获取相位差信息,经低通滤波及相关信号处理后得到参考源的压控信号,进而实现相位锁定并在锁定后提取被测信号的相位噪声信息,然后送入频谱分析仪,从而实现了相位噪声的高精度测量。该系统可以用一个参考源完成任意频率信号的相位噪声测量而且参考源的相位噪声低,频率稳定度高,压控范围宽。将异频相位处理应用于相位噪声测量系统中,这在相噪测量领域是一个新的突破,它不再是单纯依靠线路上的改进来提高测量精度,而是利用自然界中周期性信号相互间的固有关系及变化规律,把这些关系和规律应用于相位噪声测量中,不必使它们频率相同也可完成相互间的线性相位比对,进而在抑制载频的情况下提取被测信号的噪声信息。在此基础上作为异频相位噪声测量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基于群相位量子的无间隙数字化相位噪声测量新方案。根据参考信号经过合适倍频及简单合成变换后与被测信号的频率进行相位重合点检测,通过对重合点之间的无间隙计数,由两相邻重合点之间计数值的变化或相位起伏的变化反映相位噪声的变化,最后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离散傅立叶变换算法来计算单边带相位噪声,实现数字化高精度相噪测量。5.根据电磁波信号在特定媒质中传播的时延稳定性这一自然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转换的高分辨率短时间间隔测量方法。该方法将被测时间间隔量化,结合相位重合检测技术,使对时间量的测量转化为对空间长度量的测量。将时空转换原理应用于精密时间间隔测量中,这在短时间间隔测量中是一个新的突破,它不再是单纯依赖线路上的改进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而是利用电磁信号在导线中传输不会产生畸变仅在时间上发生延迟的规律性,把这些规律和特性应用于测量中。因此,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已有技术途径的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6.基于时空关系的测量方法具有很高的测量分辨率,但测量范围窄,因而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为了进一步扩宽其测量范围,提出了一种基于延时复用技术的短时间间隔测量方案。根据基于时空关系的时间间隔测量原理,将若干延时单元组成延迟链,延迟链的输出被反馈到系统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进行单稳态触发逻辑判断,判断结果被重新送回到重合检测电路中去,实现一个延迟链可以多次复用的循环检测,扩展了基于时空关系的时间间隔测量范围,提高了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其测量分辨率可达到十皮秒至皮秒量级。7.在基于时空关系的短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长度游标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长度游标的时频测量新方法。利用长度游标法测量时间间隔是一种新原理的技术,它主要是利用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进行对时间间隔的高分辨率测量,已经被证明了容易实施、有很高的测量分辨率。用这种方法构成的装置已经表现出了数十ps的测量分辨率,而且也很有希望得到更高的精度。将此方法应用于时间同步技术中,保证了时间的严格同步、高稳定输出,对于提高设备体系的整体性能具有很大的意义。8.提出了一种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主动型氢原子频标锁相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从原理上改进和简化锁相环路,利用频率信号间群相位差和群相位量子变化的规律性,实现了异频鉴相锁相。以此解决了主动型原子频标中的微波跃迁频率信号和压控晶体振荡器之间的直接相位比对、控制或者在更短的频率变换链情况下的处理和控制。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整个锁相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系统的本底噪声。9.提出了一种基于GPS的新型二级频标锁定系统。利用信号的时延稳定性和群相位量子变化的规律性,产生一种基于长度游标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二级频标锁定系统中,通过对被测时间间隔进行多尺度卡尔曼滤波,在MCU控制下算出GPS与二级频标分频信号之间的相对频差;根据二级频标的频-压控制特性得到补偿电压,将该电压进行D/A转换后送到二级频标的压控端,调整输出频率,进而形成二级频标锁定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其锁定精度可达10-12/s量级,与传统频标锁定系统相比具有电路简单,成本低廉,附加噪声小,锁定精度高等特点。

冯遂亮,宋力杰[8](2009)在《GPS卫星原子钟频率稳定度表征方法分析》文中认为原子钟频率稳定度的表征通常在时域和频域进行,而对于"尺度域"小波方差表征方法的分析研究较少。对该方法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给出时域尺度域两类不同表征方法的实用计算公式及其置信度计算方法,通过对各种方差特性的比较分析,指出其适用范围。分析表明:时域系列方差计算简单、直接,各具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的实际需要;尺度域的小波方差是一种具有独特优越性的新方法,但可以达到时域表征方法的效果,适用于进行原子钟频率稳定度的估计。

郭海荣[9](2006)在《导航卫星原子钟时频特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卫星导航定位中,精确位置测量实际上是精确时间的测量。原子钟作为导航系统测距的星上时间基准,是卫星导航系统有效载荷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用户的导航定位精度。因此,对导航卫星原子钟时频特性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导航卫星原子钟时频特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 1、分析了原子钟数据特征,主要包括系统性变化和随机性变化两部分。其系统性变化可用时差、频差和频漂以及周期变化分量来表示,而随机性变化可用七种独立的能量谱噪声来描述,并分析了这几种噪声的产生机制及其时频域特性。在分析原子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原子频标时频特性主要技术参数的测试分析方法。 2、针对原子钟数据预处理,指出了数据绘图表示的重要性,给出了粗差探测方法,特别强调剔除粗差前要结合原子钟运行条件进行分析,断定异常点是粗差还是频标噪声。给出了相位跳变、频率跳变以及数据间断处理方法,详细分析了不同噪声情况下的频差、频漂估计方法。 3、对实验室真空状态三台Rb钟约60天的频率数据以及GPS Rb钟和Cs钟651天的五分钟精密钟差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结果表明:真空状态Rb钟的日漂移率和频率偏差比GPS Block IIR Rb钟约低两个数量级,此外,所有钟还受到明显的周期变化影响。 4、对原子钟时域频率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分析了时域频率稳定性分析的各种方差,重点研究了其等效自由度,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重叠估计和相应的总方法估计对高频噪声等效自由度的提高优于低频噪声,而非重叠估计与之相反。从频域角度揭示了时域频率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本质,推导了各种方差的传递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方差与能量谱噪声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种方差的适用范围。提出了一种分段拟合的噪声水平估计方法。 5、对原子钟频域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比较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功率谱密度模型,提出了能量谱分析法,该方法能明确地确定原子钟受周期性环境因素影响情况。推导了时频域稳定性分析的严格转换公式,给出由时域稳定性分析计算噪声水平系数的精确公式。 6、重点研究了影响时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相应的改正方法,并用模拟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这主要包括能量谱噪声、频率漂移、相位跳变和频率峰值、无数据段、测量分辨率噪声、周期性环境因素影响以及能量渗漏误差和截断误差等。 7、对实验室真空状态的三台Rb钟和GPS Rb钟、Cs钟进行了时频域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钟都受到明显的周期变化影响,但不同类型原子钟对环境变化敏感程度不同;Rb钟都有明显的频漂,且受到甚低频噪声影响,Block IIR Rb钟还受到测量噪声引起的调相噪声影响;Rb钟应采用哈达玛系列方差分析其频率稳定性,Cs钟应采用阿仑系列方

张慧君[10](2003)在《高精度时间频率信号测量与分析平台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时间频率信号测量与分析平台的系统方案,该平台由两个差拍器、一台带有插卡式计数器的PC机和一个专用的测量控制与数据分析软件组成,形成一个数字化、虚拟化、综合化、自动化的高精度时间频率测量系统。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间及频率稳定度的表征方法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有阿仑方差、修正阿仑方差、时间方差、哈达玛方差、总方差以及常用于电信网络的时间间隔误差(TIE)和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本论文在通用的五种噪声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些统计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并研究了各种频率稳定度估计的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 该平台支持直接频率和时差法两种较低精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双混频时差法、差拍频率法和频差倍增法高精度的简接测量方法,本文研究了各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对各种测量方法的量化误差作了分析,并给出具体的实例。 在上述基础上详细讨论了系统的软硬件组成结构,给出了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过程,并对远程测量与控制以及远程通信作了探讨。该平台可完成对被测信号的时域各项技术指标的测定,并以图形或数据表的形式提供相应的测试结果报告,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二、频率稳定度的时域表征—阿仑方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频率稳定度的时域表征—阿仑方差(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频率信号在光网络中的稳定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时间频率基准介绍
        1.2.1 时间基准
        1.2.2 频率基准
    1.3 时间频率传输技术的发展
        1.3.1 搬运钟时频同步技术
        1.3.2 长短波时频同步技术
        1.3.3 卫星时频同步技术
        1.3.4 光纤频率传输技术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波频率信号稳定传输的理论基础
    2.1 微波频率信号稳定度的表征方法
        2.1.1 时间频率的基本概念
        2.1.2 频率信号稳定度和准确度
        2.1.3 频率信号的噪声模型
        2.1.4 频率稳定度时域的表征
        2.1.5 频率稳定度频域的表征
    2.2 微波频率信号传输的噪声分析
        2.2.1 激光源噪声分析
        2.2.2 光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
        2.2.3 光电探测器的噪声
        2.2.4 链路传输对微波频率信号的影响
    2.3 微波频率信号稳定传输的补偿原理
        2.3.1 线形传输模型的基本补偿原理
        2.3.2 环形传输模型的基本补偿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频率信号稳定传输系统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3.1 频率传输与光网络融合简介
    3.2 频率信号组网传递研究
        3.2.1 线形传输方案在光纤网络拓扑中的应用
        3.2.2 环形传输方案在光纤网络拓扑中的应用
        3.2.3 线形和环形传输方案存在的局限性
    3.3 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设计
        3.3.1 本地端站点的频率传输系统设计
        3.3.2 接收端站点的频率恢复系统设计
        3.3.3 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系统
        3.3.4 该方案拟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率信号在光网络中的稳定传输仿真
    4.1 仿真平台介绍
        4.1.1 光子设计自动化平台简介
        4.1.2 VPI平台简介
        4.1.3 VPI系统器件介绍
    4.2 基于VPI系统的频率传输仿真
        4.2.1 仿真平台搭建
        4.2.2 传统方案的仿真验证
        4.2.3 基于光开关的混合频率网络化传输方案的仿真平台搭建
        4.2.4 仿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精密时频信号产生与性能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时间频率测量的发展
    1.2 精密时频测量的重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时频信号产生
        1.3.2 精密时频测量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精密时频信号生成方法
    2.1 常用高精度频率源类型分析
    2.2 系统主钟
        2.2.1 主钟的选取
        2.2.2 主钟驾驭参考的选取
    2.3 溯源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2.3.1 高精度时间比对方法
        2.3.2 溯源数据融合方法原理
        2.3.3 方法验证与分析
    2.4 多通道高精度时差测量方法
        2.4.1 双混频时差测量原理
        2.4.2 基于双混频时差测量原理的多通道时差测量
    2.5 钟差数据预处理
        2.5.1 钟差数据缺失检测及处理
        2.5.2 钟差数据异常检测及处理
第3章 精密时频信号时差预报及驾驭方法
    3.1 时差预报方法
        3.1.1 最小二乘法的多项式时差预报
        3.1.2 Kalman滤波的多项式时差预报
        3.1.3 方法比较与分析
    3.2 原子钟驾驭方法
        3.2.1 驾驭方法的演变
        3.2.2 关键参数对驾驭结果影响
    3.3 基于残差修正的原子钟动态驾驭方法研究
        3.3.1 基于残差修正的时差预报方法
        3.3.2 动态驾驭方法
        3.3.3 方法验证与分析
第4章 精密时频信号冗余备份及完好性监测
    4.1 精密时频信号冗余备份方法
        4.1.1 时频信号产生主备链路设计
        4.1.2 驾驭参考冗余链路设计
        4.1.3 溯源比对链路冗余设计
        4.1.4 主钟系统冗余设计
    4.2 完好性监测
        4.2.1 溯源数据完好性监测
        4.2.2 时频信号完好性监测
        4.2.3 关键设备完好性监测
    4.3 方法验证
        4.3.1 冗余设计方法验证
        4.3.2 完好性监测方法验证
第5章 精密时频信号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5.1 时域性能评估方法
        5.1.1 与参考信号的时间偏差计算
        5.1.2 频率准确度计算
        5.1.3 频率稳定度计算
    5.2 频域性能评估方法
        5.2.1 相位噪声表征
        5.2.2 现有的相位噪声测量方法
    5.3 低采样率相位噪声计算方法研究
        5.3.1 时域和频域转换关系
        5.3.2 功率谱密度计算
        5.3.3 低采样率实现远端相位噪声测量
    5.4 噪声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第6章 系统设计实现及性能测试
    6.1 精密时频信号生成与保持系统设计实现
        6.1.1 总体设计
        6.1.2 系统组成
        6.1.3 测试结果分析
    6.2 时频信号性能评估系统设计实现
        6.2.1 系统设计
        6.2.2 系统性能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CINRAD/CC频率源稳定度对雷达回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频率源主要信号的合成方式
2 频率源稳定度的表征及指标测量
    2.1 频率源稳定度的表征
        2.1.1 频率源长期稳定度的表征
        2.1.2 频率源短期稳定度的表征
    2.2 频率源稳定度与雷达改善因子的关系
    2.3 影响雷达频率稳定度的因素及改善措施
        2.3.1 影响雷达频率稳定度的因素
        2.3.2 提高和改善频率稳定度的措施
    2.4 频率源稳定度指标测量
        2.4.1 频率源短期稳定度的测试
        2.4.2 长期频率稳定度的频域测试
3 频率源稳定性对雷达的影响
    3.1 频率源稳定性对接收机的影响
    3.2 频率源稳定性对雷达影响实例分析
4 结论

(4)频率稳定度自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概况
    1.4 主要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
        1.4.1 主要研究工作
        1.4.2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原子钟信号模型及其性能指标
    2.1 原子钟信号模型
    2.2 原子钟的性能指标
        2.2.1 频率准确度
        2.2.2 频率稳定度
        2.2.3 频率漂移率
    2.3 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原子钟噪声模型及时域频率稳定度计算方法
    3.1 原子钟噪声模型
    3.2 原子钟噪声的判别与分析
    3.3 原子钟时域频率稳定度计算方法
        3.3.1 标准方差
        3.3.2 阿伦方差
        3.3.3 重叠阿伦方差
        3.3.4 修正阿伦方差
        3.3.5 时间方差
        3.3.6 哈达玛方差(Hadamard)
        3.3.7 重叠哈达玛方差
        3.3.8 总方差
        3.3.9 动态 Allan 方差(DAVAR)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频率稳定度实时评估系统的设计方案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
    4.2 系统的硬件构成
    4.3 系统模块设计
        4.3.1 数据采集模块
        4.3.2 数据存储模块
        4.3.3 数据预处理模块
        4.3.4 数据处理模块
        4.3.5 图形显示模块
    4.4 系统的实时自动性设计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软件平台的实现与测试
    5.1 软件的开发工具及其环境
    5.2 软件开发过程中关键技术的介绍
        5.2.1 双缓存绘图技术
        5.2.2 双对数坐标系的绘制
        5.2.3 VC++定时器
    5.3 系统的实现
        5.3.1 频率稳定度实时评估系统的类框架
        5.3.2 主对话框类
        5.3.3 实时稳定度曲线绘图类
    5.4 系统测试
        5.4.1 系统使用介绍
        5.4.2 数据的保存格式
        5.4.3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实时监控截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He-Ne激光器频率稳定度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频率稳定度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1 光频测量技术
        1.2.2 He-Ne 激光器频率稳定度的测量
    1.3 论文工作
第二章 激光器频率稳定度测量原理
    2.1 激光器的频率稳定度
        2.1.1 激光器频率的稳定性及复现性
        2.1.2 影响激光器频率稳定的因素
        2.1.3 He-Ne 激光器稳频技术
    2.2 光频外差探测
        2.2.1 光频外差探测原理
        2.2.2 光外差探测的基本特性
    2.3 频率稳定度的测量
        2.3.1 拍频检测理论
        2.3.2 频率稳定度的表征
        2.3.3 频率稳定度的阿仑方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e-Ne 激光器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
    3.1 He-Ne 激光器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
        3.1.1 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的构成
        3.1.2 频率标准的选取
        3.1.3 光纤测量头
        3.1.4 光学滤波器
        3.1.5 拍频信号测量系统
    3.2 系统实现中的问题
        3.2.1 影响光外差的因素
        3.2.2 空间角准直的影响
        3.2.3 降低空间准直条件的方法
    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上位机软件
        3.3.2 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4.1 偏振和相移的影响
        4.1.1 激光偏振方向的影响
        4.1.2 相位差的影响
    4.2 激光器的影响
        4.2.1 谱线宽度的影响
        4.2.2 激光器输出光功率的影响
        4.2.3 频率漂移的影响
    4.3 外差效率与信噪比
        4.3.1 信噪比理论分析
        4.3.2 数值模拟
    4.4 其他因素的影响
        4.4.1 光纤中的损耗
        4.4.2 导致误差的其他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高精度频率稳定度测量仪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频率稳定度特性测量的重要性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 小结
第二章 常用的频率稳定度测量方法
    2.1 频率稳定度特性的基本概念
    2.2 常用的时域频率稳定度测量方法
        2.2.1 频差倍增法
        2.2.2 频差倍增多周期法
        2.2.3 相位比较法
        2.2.4 双混频时差法
    2.3 频率稳定度的频域测量技术
    2.4 小结
第三章 高精度频率稳定度测量仪的设计方案研究
    3.1 系统的设计方案
    3.2 关键模块的设计方案
        3.2.1 混频方案的选择
        3.2.2 频率合成器设计方案的选择
        3.2.3 测量、控制和数据处理中心的设计方案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和测试
    4.1 混频电路的实现和测试
        4.1.1 电路的实现
        4.1.2 电路的测试
        4.1.3 小结
    4.2 高稳定度参考源的实现和测试
        4.2.1 电路的实现
        4.2.2 电路的测试
        4.2.3 电路的改进
    4.3 基于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的拍频测量方案
        4.3.1 时间间隔测量模块的设计实现
        4.3.2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的测试
        4.3.3 小结
    4.4 仪器与PC 之间的通信
    4.5 整机测试结果
    4.6 基于数字测频技术的高精度差拍频率测量方案
        4.6.1 引言
        4.6.2 数字测频技术的原理
        4.6.5 系统误差分析
    4.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异频信号的群相位量子化处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时频信号概述
    1.2 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重要性
    1.3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关键技术
        1.3.1 异频相位噪声测量技术
        1.3.2 原子频标的高分辨率数字化技术
        1.3.3 频率测量、频标比对及控制技术
        1.3.4 时间间隔测量与时间同步技术
        1.3.5 基于GPS的二级频标锁定、驯服与保持技术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异频信号的群相位量子化理论研究
    2.1 概述
    2.2 最大公因子频率和最小公倍数周期
    2.3 等效鉴相频率和等效鉴相周期
    2.4 相位重合点及其检测电路
    2.5 相检宽带测频法及其精度分析
    2.6 群相位量子和群周期
    2.7 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自适应和智能化
        2.7.1 群相位量子化处理存在的问题
        2.7.2 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自适应性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相噪测量新方法研究
    3.1 概述
        3.1.1 频率准确度、频率稳定度及相位噪声
        3.1.2 相位噪声的表征
        3.1.3 时域、频域相互转换
        3.1.4 传统相噪测量方法及其特点
        3.1.5 新相噪测量方法的提出
    3.2 异频相噪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
    3.3 异频相噪测量方法的设计
        3.3.1 传统锁相环
        3.3.2 基于等效鉴相频率的锁相处理电路
        3.3.3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新型相噪测量系统设计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实验原理
        3.4.2 实验结果
        3.4.3 误差分析
        3.4.4 系统完善
    3.5 异频相噪测量方法的关键技术问题
        3.5.1 分频控制问题
        3.5.2 噪声底面问题
        3.5.3 等效鉴相频率和远端噪声的保持问题
        3.5.4 关键技术实验验证问题
    3.6 异频相噪测量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频率测量新方法研究
    4.1 概述
        4.1.1 常见的频率测量方法
        4.1.2 新型频率测量方法的提出
    4.2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频率测量原理
    4.3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频率测量方案
        4.3.1 脉宽调整电路
        4.3.2 最佳相位重合点捕捉电路
        4.3.3 基于CPLD的系统实现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实验结果
        4.4.2 误差分析
    4.5 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时间间隔测量与同步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基于时空关系的短时间间隔测量
        5.2.1 信号的时—空关系转换原理
        5.2.2 基于时空关系的短时间间隔测量方案
        5.2.3 基于时空关系的短时间间隔测量实验及分析
    5.3 基于延时复用技术的短时间间隔测量
        5.3.1 整形和控制电路
        5.3.2 附加延时电路和DLL
        5.3.3 单稳态触发及计数电路
        5.3.4 新方案的FPGA实现
        5.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与长度游标相结合的时频测量
        5.4.1 异频相位重合检测原理
        5.4.2 基于长度游标法的异频相位重合检测原理
        5.4.3 基于长度游标法的频率测量实验
    5.5 基于短时间隔测量的时间同步技术
        5.5.1 时间同步及应用
        5.5.2 导航卫星星地时间同步的原理及方法
        5.5.3 基于时间间隔测量的时间同步方案
        5.5.4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5.6 导航卫星时频信号同步检测技术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原子频标技术研究
    6.1 概述
        6.1.1 原子频标的研究意义
        6.1.2 原子频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6.1.3 主动型氢原子频标锁相系统的改造
    6.2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主动型氢原子频标锁相系统
        6.2.1 传统主动型氢原子频标的锁相系统
        6.2.2 锁相系统数学模型
        6.2.3 传统锁相系统的工作状态
        6.2.4 新型主动型氢原子频标锁相系统
        6.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被动型铷原子频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处理方法
        6.3.1 被动型铷原子频标的倍增效果和温度补偿
        6.3.2 被动型铷原子频标的频率—温度补偿实验
    6.4 铷原子频标的非实时控制研究
        6.4.1 引言
        6.4.2 铷原子频标的非实时控制原理
    6.5 基于GPS的新型二级频标锁定系统
        6.5.1 系统基本原理
        6.5.2 新型二级频标锁定系统的设计方案
        6.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7.2.1 基于群相位量子的周期性运动现象研究
        7.2.2 深空探测中的群相控技术研究
        7.2.3 基于异频相位量子化处理的相控阵雷达技术改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完成论文
    ● 科研与获奖
致谢
参考文献

(9)导航卫星原子钟时频特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导航卫星原子钟的研究现状
        1.2.1 频率标准的发展
        1.2.2 GPS卫星钟性能
        1.2.3 Galileo卫星钟性能
        1.2.4 国内原子频标研究现状
    1.3 原子钟时频特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1.3.1 频率稳定性分析方法
        1.3.2 钟差预报方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子钟时频特性分析基本理论
    2.1 基本定义
        2.1.1 频率准确度
        2.1.2 频率偏差
        2.1.3 频率稳定度
        2.1.4 频率漂移率
    2.2 原子钟数据特征
        2.2.1 概述
        2.2.2 原子钟系统性模型
        2.2.3 原子钟随机性模型
    2.3 原子钟时频特性分析方法概述
        2.3.1 频率准确度测试与评定
        2.3.2 频率偏差测试与评定
        2.3.3 频率漂移率测试与评定
        2.3.4 时域频率稳定度分析
        2.3.5 频域频率稳定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子钟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转换与数据绘图分析
        3.1.1 相位数据与频率数据转换
        3.1.2 图示法
    3.2 异常数据分析
        3.2.1 粗差
        3.2.2 相位跳变和频率跳变
        3.2.3 数据间断
    3.3 频漂估计方法
        3.3.1 频偏估计
        3.3.2 频漂估计
        3.3.3 计算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频域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特性
    4.1 概述
    4.2 时域稳定性的计算与分析
        4.2.1 计算方法及其比较分析
        4.2.2 能量谱噪声识别
        4.2.3 置信度
        4.2.4 偏差改正
        4.2.5 小结
    4.3 时域稳定性分析方法的频域表述及其特性分析
        4.3.1 时域稳定性分析方法的频域表述
        4.3.2 时域稳定性分析方法的传递函数
        4.3.3 时域稳定性分析方法与能量谱噪声的关系
    4.4 能量谱噪声水平的分段拟合法
        4.4.1 参数估计
        4.4.2 相关性
    4.5 频域稳定性分析
        4.5.1 功率谱密度模型
        4.5.2 能量谱分析法
        4.5.3 时频域稳定性分析的转换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子钟时频域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5.1 时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1.1 能量谱噪声对时域稳定性的影响
        5.1.2 频率漂移对时域稳定性的影响
        5.1.3 相位跳变和频率峰值对时域稳定性的影响
        5.1.4 无数据段对时域稳定性的影响
        5.1.5 测量分辨率噪声对时域稳定性的影响
        5.1.6 周期性环境因素对时域稳定性的影响
        5.1.7 能量渗漏误差、截断误差对时域稳定性的影响
    5.2 模拟原子钟数据的频率稳定性比较分析
        5.2.1 频漂对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2.2 周期性变化分量对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2.3 无数据段对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2.4 能量渗漏误差、截断误差对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2.5 相位跳变、频率峰值对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3 实验室真空状态原子钟频率稳定性计算分析
        5.3.1 频域稳定性计算分析
        5.3.2 时域稳定性计算分析
        5.3.3 小结
    5.4 星载原子钟频率稳定性计算分析
        5.4.1 频域稳定性计算分析
        5.4.2 时域稳定性计算分析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能量谱噪声的钟差预报精度分析
    6.1 原子钟时差数据参数拟合
        6.1.1 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引入
        6.1.2 参数估计
        6.1.3 参数估值的收敛性
    6.2 原子钟拟合残差分析
        6.2.1 时差数据相关性分析
        6.2.2 参数方差计算
        6.2.3 拟合残差估计
        6.2.4 拟合残差与时间方差的关系
    6.3 原子钟外推误差评估
        6.3.1 基于能量谱噪声水平的外推误差方差
        6.3.2 基于残差方差的外推误差方差
        6.3.3 外推误差方差的渐进趋势
        6.3.4 最佳拟合时间及其预报误差
    6.4 原子钟外推误差的置信度
        6.4.1 TIE的统计特性
        6.4.2 基于残差方差估计〈TIE~2(T_m,T_p)〉的自由度
        6.4.3 基于能量谱噪声水平估计〈TIE~2(T_m,T_p)〉的自由度
    6.5 不同类型原子钟的预报精度分析
        6.5.1 原子钟的拟合残差和外推误差
        6.5.2 原子钟预报精度分析
        6.5.3 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原子钟时间预报方法
    7.1 引言
    7.2 多项式拟合、谱分析和改进AR模型钟差预报法
        7.2.1 概述
        7.2.2 函数模型及其估值
        7.2.3 模型阶次的确定
        7.2.4 预报模型及其精度
        7.2.5 计算与分析
        7.2.6 结论
    7.3 原子钟参数的Kalman滤波估计与预报
        7.3.1 引言
        7.3.2 Kalman滤波方程及其估值
        7.3.3 基于哈达玛总方差的Kalman滤波过程噪声和观测噪声估计
        7.3.4 计算与分析
        7.3.5 结论
    7.4 基于预报残差的自适应Kalman滤波
        7.4.1 概述
        7.4.2 基于预报残差构造的学习统计量
        7.4.3 计算与分析
        7.4.4 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精度时间频率信号测量与分析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 、1 时间频率测量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1 、2 现代电子测量的发展方向
    1 、3 国内外相关高精度时间频率测量的发展状况
    1 、4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时间频率信号的属性和表征方法
    2 、1 基本定义
    2 、2 振荡器输出的系统模型及噪声模型
        2 、2、1 振荡器输出的系统模型
        2 、2、2 精密振荡器输出的噪声模型
    2 、3 时域频率稳定度的表征方法
        2 、3、1 概述
        2 、3、2 阿仑方差(AVAR)
        2 、3、3 修正阿仑方差Modσ_y~2(τ)
        2 、3、4 时间方差TVAR
        2 、3、5 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
        2 、3、6 时间间隔误差TIE rms
        2 、3、7 哈达玛方差Hσ_y~2(τ)
        2 、3、8 总方差Tot var(τ)
    2 、4 方差估计的置信区间以及迭代取样
    2 、5 噪声类型辨别方法
    2 、6 各种方差估计总结
第三章 时间频率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精度分析
    3 、1 时间频率测量原理概述
    3 、2 频率测量模式
        3 、2、1 直接频率测量
        3 、2、2 差拍频率法测量
        3 、2、3 频差倍增法测量
    3 、3 时间/相位差测量模式
        3 、3、1 直接时差法测量
        3 、3、2 双混频时差法测量
第四章 测量与分析平台的设计
    4 、1 测量与分析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4 、2 PC插卡式计数器(GT200)
    4 、3 高性能差拍器
    4 、4 软件部分基本功能要求分析
第五章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
    5 、1 软件系统分析
    5 、2 软件系统设计
        5 、2、1 系统设置模块
        5 、2、2 测量模块
        5 、2、3 数据分析模块
        5 、2、4 远程通信模块
第六章 系统实现及实验结果
结束语
术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频率稳定度的时域表征—阿仑方差(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频率信号在光网络中的稳定传输技术研究[D]. 梁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精密时频信号产生与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 李雨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11)
  • [3]CINRAD/CC频率源稳定度对雷达回波的影响[J]. 阎友民,王存亮,黄晓,刘涛. 气象科技, 2015(03)
  • [4]频率稳定度自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彪.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4(01)
  • [5]He-Ne激光器频率稳定度测量技术研究[D]. 邢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8)
  • [6]高精度频率稳定度测量仪的设计和实现[D]. 赵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7]基于异频信号的群相位量子化处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杜保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8]GPS卫星原子钟频率稳定度表征方法分析[J]. 冯遂亮,宋力杰. 全球定位系统, 2009(01)
  • [9]导航卫星原子钟时频特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 郭海荣.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06)
  • [10]高精度时间频率信号测量与分析平台的设计[D]. 张慧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03(04)

标签:;  ;  ;  ;  ;  

频率稳定性的时域表征——艾伦方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