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谈《竞赛论》和《优势论》──兼评《忠实是译者的天职》(论文文献综述)
孙吉娟[1](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张梦雪[2](2019)在《从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看许渊冲的翻译诗学观》文中提出译者的翻译诗学观对其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许渊冲在翻译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以促进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交流为宗旨,充分彰显了他的"求美取向""忠实策略""适应性改写"以及"创造性叛逆"的翻译诗学观。
赵鑫[3](2019)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许译《红与黑》——以章节标题翻译为例》文中提出在文学翻译中,由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创造性叛逆是客观存在的,译者需要在原文框架的约束下进行再创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出于某种艺术追求,可能会出现对原文的背离。创造性叛逆在许渊冲所译《红与黑》中有所体现,如増译、替代和转换、个性化翻译等。
祝一舒[4](2019)在《试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特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理论构建性、融合创新性、实践指导性及其时代价值与精神力量等四个方面来具体探讨其独特的翻译思想内涵。其敢为天下先、求真求美、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精神,对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推动世界译论的多元发展和中华典籍译作的经典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冯全功[5](2019)在《翻译忠实观:争议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翻译忠实观在学界引发了很多争议,包括忠实的属性、忠实的对象、忠实与叛逆的关系、忠实的适用范围等。本文围绕这些争议进行反思,主要观点如下:1)忠实的"应然"属性是第一位的,但要兼顾忠实的"实然"属性;2)忠实主要指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意义是动态生成的,要"在交流中让意义再生";3)忠实主要针对文本整体而言,整体的忠实并不排斥局部的叛逆;4)忠实度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如翻译体裁、翻译方向、翻译渠道、跨文化交流的阶段性等;5)翻译批评标准应该是多元互补的,不应局限在忠实上;6)作为翻译和翻译批评的标准,诚信的概念比忠实更具潜在的理论解释力。
朱亚敏[6](2019)在《优势竞赛论视域下的汉语典籍外译策略》文中指出中国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典籍外译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由于文化具有相对不可译性,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词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进行典籍外译时难以完全传达原作意义。许渊冲在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势竞赛论,主张译者发挥译语优势,大胆创造,使译文达到可与原文竞赛的水平。该理论摒弃了传统的忠实观,可以充分调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活动,从而实现译文同原文在文艺美学层次上最大程度的对等,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对我国的典籍外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段蕊[7](2016)在《浅谈译者个人素质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成为翻译研究中愈来愈重要的话题之一。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着其重要性。过去译者被认为是仆人,应该隐身,译者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事实上,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者独特的角色。在各类文体的翻译中,译者对主体性的发挥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主要通过定向研究的方法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存在的原因,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进而通过举例证明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来研究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杨梅如[8](2014)在《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基于许渊冲的“文化竞赛论”》文中研究表明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文化竞赛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运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作《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以此说明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武宁[9](2014)在《“优势竞赛论”再思考》文中提出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优势竞赛论"引起翻译界广泛的争议。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审视优势竞赛论,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旨趣:都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都主张译者要顺应翻译生态环境;都认为翻译实质上是一个不断适应并作出选择的过程,所遵循的法则都是适者生存。
夏长宏[10](2011)在《许渊冲与翻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要介绍了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二、再谈《竞赛论》和《优势论》──兼评《忠实是译者的天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谈《竞赛论》和《优势论》──兼评《忠实是译者的天职》(论文提纲范文)
(1)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
1.3.3 研究所翻译 |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
3.3.1 三要素整体观 |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
4.1 中观策略概说 |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
4.5.2 方法论意义 |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
5.2.3 理论发展性 |
5.3 语法学视角 |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
5.4 修辞学视角 |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
5.5 逻辑学视角 |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
6.1 创办过程 |
6.1.1 创刊背景 |
6.1.2 创刊特色 |
6.1.3 创刊艰辛 |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
6.2.2 做专家型主编 |
6.2.3 与读者的互动 |
6.3 引领前沿 |
6.3.1 国际译学视野 |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
7.1.1 衷怀辞书 |
7.1.2 编纂历程 |
7.2 译学辞典批评 |
7.2.1 编纂译学观 |
7.2.2 编者主体性 |
7.2.3 读者意识 |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
7.3.1 一体三环论 |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
致谢 |
(2)从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看许渊冲的翻译诗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求美取向 |
二、忠实策略 |
三、适应性改写 |
四、创造性叛逆 |
结语 |
(3)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许译《红与黑》——以章节标题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理论 |
(一)何为创造性叛逆 |
(二)创造性叛逆的成因 |
三、许译《红与黑》中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
(一)増译 |
(二)转换和替代 |
(三)个性化翻译 |
四、结语 |
(4)试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许渊冲翻译思想具有理论的构建性 |
3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具有融合和创新精神 |
4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实践指导性 |
5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具有时代价值与精神力量 |
6 结语 |
(5)翻译忠实观:争议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翻译忠实观的争议 |
2. 对翻译忠实观的反思 |
3. 结语 |
(6)优势竞赛论视域下的汉语典籍外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势竞赛论概述 |
2 汉语典籍外译的难点 |
2.1 语言问题 |
2.2 文化问题 |
3 典籍外译的策略 |
3.1 因循本意, 依实出华 |
3.2 由浅入深, 意译而为 |
3.3 求同存异, 适当创译 |
4 结束语 |
(7)浅谈译者个人素质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论文提纲范文)
1译者主体性 |
1.1 有关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
1.2 译者主体性的发展现状 |
1.3 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 |
1.3.1 译者的能力 |
1.3.2 社会环境 |
2“任性”一词引发的思考 |
3个人素质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
4结论 |
(8)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基于许渊冲的“文化竞赛论”(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源起———提出“优势竞赛论”的原因 |
2.理论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 |
2.1萌芽阶段 |
2.2初步成熟阶段 |
2.3比较成熟阶段 |
2.4完全成熟阶段 |
2.5阶段小结 |
3.从《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看“优势竞赛”的运用 |
4.结语 |
(9)“优势竞赛论”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与优势竞赛论概况 |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与优势竞赛论的共性 |
1. 译者主体性。 |
2. 顺应性。 |
3. 适者生存。 |
(10)许渊冲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主要翻译思想——“美化之艺术” |
2.1“美”即“三美 (意美, 音美和形美) ”。 |
2.2“化”指的是“等化”, “浅化”和“深化”。 |
2.3“之”为“知之”, “好之”和“乐之”。 |
2.4 最后, “艺术”二字为翻译, 尤其是文学翻译定了性质。 |
3. 最具特色翻译理论——“创优似竞赛” |
4. 结语 |
四、再谈《竞赛论》和《优势论》──兼评《忠实是译者的天职》(论文参考文献)
- [1]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2]从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看许渊冲的翻译诗学观[J]. 张梦雪.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
- [3]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许译《红与黑》——以章节标题翻译为例[J]. 赵鑫. 北方文学, 2019(33)
- [4]试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特质[J]. 祝一舒. 上海翻译, 2019(05)
- [5]翻译忠实观:争议与反思[J]. 冯全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3)
- [6]优势竞赛论视域下的汉语典籍外译策略[J]. 朱亚敏. 海外英语, 2019(01)
- [7]浅谈译者个人素质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 段蕊.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4)
- [8]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基于许渊冲的“文化竞赛论”[J]. 杨梅如. 考试周刊, 2014(78)
- [9]“优势竞赛论”再思考[J]. 武宁.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07)
- [10]许渊冲与翻译[J]. 夏长宏. 科技信息, 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