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丽[1](2020)在《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尽管术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充分肝素化,急性血栓及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仍颇多。血小板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占据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结合位点,阻止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多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及延伸。此外,作为GPI的另一重要机制,其通过竞争性抑制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并移除纤维蛋白原,进而导致超急性血栓的崩解。所以GPI还可以作为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的补救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已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GP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有报道在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动脉内超选择注射G PI取得满意效果。与GPI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瘤介入中的广泛应用不同,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目前GP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研究大多数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中、术后应用相关的回顾性病例研究。其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介入术中应用的研究很少。我们回顾我院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行介入手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术中GPI替罗非班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相关的研究很少,且目前对于AIST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的试验目的是调查我院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AIST的发生率,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这类患者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所有在我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的症状性ICAS患者的资料,挑选其中发生AIST的患者,对其基线特征、围手术期处理、介入操作细节、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AIS 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替罗非班对AIS T的补救治疗的有效性通过血管再通状况及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评估。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全因死亡率、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194例行颅内支架植入的患者中12例(6.2%)发生AIST,所有AIST均发生在放置支架后30分钟内。发生AIST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8.3岁,75%(9/12))的患者为男性。平均狭窄程度为86.1±7.1%。支架的平均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4.2mm和3.2±0.5mm。在12例AIST患者中,3例发生在基底动脉(BA)支架植入过程中,椎动脉(VA)V4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大脑中动脉(MCA)M1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颈内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1例AIST。按不同支架来看,Wingspan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8例AIST,Apollo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Neuroform EZ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12例AIST均在应用替罗非班补救治疗后,实现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和动脉闭塞病变(AOL)分级3级。3例(2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在ICAS支架植入术中观察到AIST的发生率不低。在ICAS支架植入期间,替罗非班对AIST的治疗似乎是有效且安全的,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应该被谨慎解释,并且需要更多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第二部分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背景和目的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中国由ILAO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非急性ILAO患者大多因侧支循环不足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是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手术过程相关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并不少见,并已被证明是神经介入医师术中需面对的巨大挑战。非急性IL A 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处理对降低围手术期新发卒中和死亡率非常重要。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总结我们单中心经验,评估血栓栓塞事件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69例连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挑选出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远端栓塞事件)的病例。回顾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总结和分析血栓栓塞类型及治疗策略。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 ICI)量表和动脉闭塞病变(AOL)量表判定靶血管再通状况来评估疗效。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术后7天)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ICH)、全身系统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来评估。结果69例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患者中,63例实现成功再通(mTICI2b~3),6例患者再通失败:其中5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1例全身麻醉后因室颤被迫停止手术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6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4例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3例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形成,1例闭塞段不稳定血栓导致远端栓塞(DT)。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6.3%(63例中4例)。所有3例AIST均发生在支架植入后20分钟内(10~18分钟),平均时间为13.3±4.2分钟;血栓等级:1级1例,2级2例。经补救治疗,血栓在发现后10~34分钟后消失,平均时间为13.3±12.1分钟。1例远端栓塞经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下4例(100%)均实现成功再通mTICI 2b~3级和AOL 3级。4例患者围手术期(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脑梗死、全身系统性出血或死亡。1例AIST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出血。结论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非急性ILA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然而,手术的复杂性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高风险提醒我们应谨慎处理此类术中并发症。及时诊断,并针对特定的血栓栓塞类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的最佳管理至关重要。第三部分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糖蛋白Ⅱ b/Ⅲa(Gp Ⅱ b/Ⅲa)抑制剂抗栓治疗仍存在争议。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AIST)、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支架成形术的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目前,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已显示出预防和治疗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及栓塞事件的良好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PI替罗非班在ICAS支架成形术中预防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所有症状性IC A 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手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无替罗非班治疗的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两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基线资料及可能影响预后的介入参数后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有360例患者因症状性ICAS而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23例被排除,包括7例合并夹层动脉瘤的患者,5例颅内串联狭窄接受多个支架治疗者,10例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治疗者,1例支架再狭窄再次支架治疗者。最终纳入337例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60例,非替罗非班组177例。以基线资料、干预前后相关介入参数为配对条件进行PSM后,替罗非班组排除42例,非替罗非班组排除59例。最终,236例患者配对成功,每组1 18例。替罗非班治疗组有1例AIST,而对照组有8例AIST。AIST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8%比6.8%,P=0.039)。两组围手术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8.5%比5.1%,P=0.424)和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发生率(4.2%比0.8%,P=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天全因死亡率为1.7%(4/236),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4%比0%,p=0.125)。结论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症状性IC A S支架成形术中AIS T的发生率,而不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在减少围手术期缺血事件方面并没有优势。
何云[2](2020)在《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0月本医院收治的60例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单纯药物组(行亚急性期脑梗死常规用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成形术),每组患者3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分以及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评分,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PWI指标(患侧大脑半球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血管内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单纯药物组患者长(P<0.05);2、血管内治疗组患者血管介入手术成功率为100%,血管再通率、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6.7%和93.3%;单纯药物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症状改善率分别为16.7%、56.7%,血管内治疗组均高于单纯药物组(P<0.05);血管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单纯药物组(P<0.01),好转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P<0.001),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单纯药物组(P<0.05);3、血管内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患侧大脑半球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1),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NIHSS评分平均改善(3.44±2.15)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m RS评分平均改善(1.63±0.68)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药物组患者(P<0.05);4、单纯药物组患者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患侧大脑半球CBF、CBV、MTT和TTP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NIHSS评分平均改善(2.40±1.71)分,患者治疗后m RS评分平均改善(1.26±0.28)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侧大脑半球PWI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评分血管内治疗组患者CBF和CBV高于单纯药物组,而MTT和TTP较单纯药物组降低(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 RS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NIHSS评分和m RS评分改变程度均优于单纯药物组(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实现病变血管再通,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孙术婷[3](2019)在《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和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支架治疗前后的狭窄率和NIHSS评分、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的不良事件。再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评估不同中医证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患者289例,剔除33例,故共纳入256例患者。其中风火上扰证32例,风痰火亢证28例,风痰瘀阻证24例,气虚血瘀证40例,痰热腑实证62例,痰湿蒙神证36例,阴虚风动证34例。围手术期间有2例患者发生血压和心率下降,4例患者出现穿刺口血肿。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有5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支架治疗前狭窄率为(79.43±9.12)%,治疗后狭窄率为(23.51±4.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前狭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后狭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风痰火亢证与气虚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3.支架治疗前NIHSS评分为(12.43±3.48),治疗后为(7.85±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前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后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风火上扰证分别与阴虚风动证(P=0.019)、痰湿蒙神证(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脑血管支架植入术能有效解除血管狭窄,改善NIHSS评分。2.病变血管与狭窄程度无关。中医证型与血管的颅内颅外分布无关。3.不同中医证型支架治疗后风痰火亢证比气虚血瘀证狭窄率更重,风火上扰证比阴虚风动证和痰湿蒙神证的NIHSS评分改善更明显。
李严[4](2019)在《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2.观察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狭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7年12月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sICAS)患者120例,入组患者均经颅脑血管DSA检查诊断为责任性颅内血管狭窄,且狭窄率在50%99%(使用WASID试验方法计算责任血管狭窄率)的sICAS患者。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自愿决定是否选择行颅内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选择行大脑中动脉M1段支架植入术为支架组;63例患者选择常规药物保守治疗患者为药物组。两组对象均采用西门子3.0T核磁共振评估患者缺血性卒中情况,通过飞利浦64排螺旋CT行头颈CTA检查及飞利浦Allura Xper FD大C型臂导管机行DSA检查评估及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所有支架置入患者均在我院导管室由课题组人员完成支架置入手术。受试者均在入组后30天、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追踪随访评估临床疗效与其他不良临床事件影响。治疗前、治疗后3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观察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结果:1.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酗酒、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药物组和支架组1年内所有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12,19.05%)vs.3,5.26%),x2=3.867,P<0.05],TIA复发率为[(12.70%vs.3.51%),x2=5.980,(P<0.05),非同侧卒中再发率为[(6.34%vs.3.51%),x2=2.650,P<0.05],同侧卒中再发率为[(7.24%vs.5.26%),x2=2.783,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降低,mRS评分增加,与治疗前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支架组改善幅度优于药物组(P<0.05)。药物组与支架组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3分者,分别为[(23,36.51%)vs.(27,47.37%),x2=3.267,P<0.05],mRS≤2分[(26,41.27%)vs.(34,59.65%),x2=2.6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患者入组30天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支架组与药物组1年内患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3,5.26%)vs.(3,4.76%),x2=0.7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与支架组患者随访1年血管造影狭窄率分别为[(86.35±10.42)%vs.(12.96±3.35)%,t=7.7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药物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分别为[(85.51±11.37)%vs.(86.35±10.42)%,t=0.682],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管狭窄率分别为[(82.49±11.93)%vs.(12.96±3.35)%,t=0.682],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支架内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5例,占比8.77%。5.随访3、6、12个月内,药物组新发/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与12个月内皮层下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升高,与支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组患者治疗后患侧大脑中动脉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搏动指数均下降,但支架组下降幅度优于药物组,2组治疗前、后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hs-CRP水平均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支架组患者血清IL-6、hs-CRP水平下降幅度优于药物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NSE水平与认知功能评分未见明显变化,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与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有效预防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动脉M1段狭窄患者1年内卒中/TIA再发率,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强化内科药物治疗组;2.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动脉M1段狭窄在严格把握适应症、合理选择支架治疗与术者熟练操作基础上是安全可靠的,未见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3.单独内科药物强化治疗组患者血管狭窄情况未见明显改善;但强化内科药物治疗联合支架成形术组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降低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发卒中发生率;4.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显着增加病变血管狭窄段血流量,降低血清炎性反应,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患者近期认知功能改善无显着影响。
韩丽丽[5](2019)在《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患者13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组(简称支架组)和药物组治疗组(简称药物组),其中药物组患者60例,支架组患者75例,对不同治疗方法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再通畅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CA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FTT评分(Finger Tapping Test,FTT)、TMT-A所需时间(Trail Making Test A,TMT-A)、TMT-B所需时间(Trail Making Test B,TMT-B)、WAMS评分(Wechsler adult memory scale,WAMS)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支架组患者的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TMT-A和TMT-B所需时间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并且,支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时间点上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TMT-A和TMT-B所需时间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2.支架治疗组支架植入后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TMT-A和TMT-B所需时间在1个月后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而药物组在服药后3个月才达到显着水平。3.支架组75例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内,颈动脉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和4.00%,而药物组60例患者在6个月内颈动脉TIA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6.7%和36.67%,统计分析显示药物组颈动脉TIA、脑卒中、新发脑梗死发生率现在高于支架组(P<0.05)。4.手术治疗75例患者中,极好51例,好15例,较好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72/75);药物治疗60例患者中,极好30例,好9例,较好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0%(42/60)。手术治疗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P<0.05)。5.支架组颈动脉支架植入后颈动脉狭窄程度由(82.43±8.28)%,降低为(5.76±4.78)%,差异显着(P<0.05),而药物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由(83.28±10.52)%降低为(80.47±9.58)%,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颈动脉再畅通性,因此临床应该及早干预颈动脉狭窄患者,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童晨光[6](2017)在《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同冠状动脉一样,脑动脉介入术后同样面临血管再狭窄的难题,其中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再狭窄率是所有颅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中最高的。与中药干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报道少,缺乏高质量临床试验,对现有研究也缺少客观评价,因而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并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同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疗效的影响,并观察血瘀证、气虚证计分的变化。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系统评价目的:评价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应用风险评估工具进行研究质量的评价,应用GRADE评分进行证据级别的推荐。结果:共收集到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文献13篇,符合纳入标准并最终进入Meta分析的研究共4项,纳入患者3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有可能减少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OR=0.41,95%CI(0.21,0.79)],且无不良反应;在预防脑缺血事件复发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评价的结果显示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再狭窄发生可能有所减少,但纳入的研究都存在明显的方法学漏洞,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第二部分: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将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治疗成功后、并符合气虚证和血瘀证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性上,试验干预组同时给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则同时给予安慰剂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服药6个月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及脑缺血事件复发情况,以及血瘀证、气虚证计分的变化。结果:随访6个月,有3例退出试验,试验干预组再狭窄发生率19.1%(9/47),对照组再狭窄发生率28.3%(13/46),试验干预组再狭窄发生少,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试验干预组的脑缺血复发事件较对照组少,6.4%(3/47)vs13%(6/46),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干预组的血瘀证计分和气虚证计分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再狭窄的发生与支架类型和术后6个月气虚证、血瘀证计分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狭窄可能与血瘀证、气虚证有关,益气活血中药可以降低患者气虚证、血瘀证计分,改善患者气虚、血瘀的状态,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有减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时再狭窄发生的趋势,气虚证和血瘀证可能是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之一,但仍需后期进行大样本试验验证。
崔福江[7](2017)在《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治疗的风险评估》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血管狭窄在行支架术时,颅内外血管存在风险的差异。通过观察在围手术期以及围手术期后1年内出现与支架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情况,为临床上预防和减少手术风险提供有益信息。方法:选取20092012年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脑血管支架置入治疗的200例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颈内动脉狭窄组和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组2组,颈内动脉狭窄组100例,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组100例。支架置入点均为引起脑缺血事件的相关血管。对两组患者技术操作、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资料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围手术期内,颈内动脉狭窄组100例技术操作全部成功,术中并发症15例,分别为(血压和心率下降)迷走反射导致心率及血压下降、(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皮下血肿、假(性)层动脉瘤、(一过性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组100例技术操作中有97例成功,2例死亡,1例支架置入失败后进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97%,死亡率为2%,术中并发症17例,分别为缺血性卒中、动脉夹层、血管痉挛、呼吸和心跳骤停等。2颈内动脉狭窄组经支架置入治疗后,其血管狭窄率由治疗前的(75.68±7.32)%减小为(12.45±9.34)%;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组由治疗前的(74.93±11.33)%减小为(26.78±13.44)%,两者与术前比较狭窄程度均得到改善(P<0.05)。3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血管闭塞率为2%(2/100)例,新发脑梗死为3%(3/100),短暂性脑缺血率为14%(14/100),脑出血率为1%(1/100);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组术后1年随访,血管闭塞率为7.14%(7/98),新发脑梗死为18.37%(18/98),短暂性脑缺血率为29.59%(29/98),无脑出血事件发生。颈内动脉组血管闭塞率、新发脑梗死率、短暂性脑缺血率均显着低于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的脑出血率差异不显着(P>0.05)。4所有入组患者术后1年支架段血管再狭窄率随访结果显示,颈内动脉组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1例,再狭窄发生率为10%(10/100);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组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3例,再狭窄率为22.45%(22/98)。颈动脉颅内段狭窄组与颈内动脉组相比术后1年支架再狭窄率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颅内外血管狭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患者血清HCY水平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正比(P<0.01);血清hr-CRP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正比(P<0.05);血清HDL水平与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血清LDL水平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正比(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高血压是引起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技术操作难度较大,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手术治疗时应慎重;颅外血管支架置入成形术较颅内置入而言可操作性大,成功率高,风险相对较小。
赵文龙[8](2019)在《新一代自膨式支架Neuroform EZ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目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单纯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既往SAMMPRIS(the randomized Stenting and Aggressive Medic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支架置入与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再发脑卒中对照试验)试验和VISSIT(the Vitesse Intracranial Stent Study for Ischemic Stroke Therapy,颅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试验显示内科药物治疗优于支架成形术,支架组30天内脑卒中复发率或死亡的发生率较药物组高。但是以上两项研究的结论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有学者分析主要与适应症不足、操作者相关经验较少及发病后过短的时间内置入支架有关,甚至可能与Winspan支架本身结构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一代自膨式支架Neuroform EZ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随着支架的改进,其上一代支架Neuroform已有多个中心成功应用的报道。因此基于我们中心的12个病例,回顾性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狭窄率超过70%,接受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手术前后使用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及术后24小时、术后1月、术后3月均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进行评定以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独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同时术后3月进一步随访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Neuroform EZ支架,其中患者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8.5±5.4岁,男性10例,女性2例。前循环8例(4例位于大脑中动脉,4例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后循环4例(均位于椎动脉V4段)。与术前动脉狭窄率(83.8±7.6)%相比,术后动脉狭窄率为(14.6±10.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小时以及1月、3月随访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术后即刻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行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术毕拔除动脉鞘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应,另外1例患者行左侧椎动脉V4段支架置入术后出现颅内穿支动脉闭塞,两者均经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后好转出院。所有患者随访3月均未发现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新一代自膨式支架Neuroform EZ治疗狭窄率超过7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较高手术的成功率。患者缺血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得到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较少,随访期间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低。
陈玲[9](2016)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中短期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01-2013-01收治的50例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评价治疗方法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手术前后DSA狭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好转8例,均未见神经功能恶化和死亡病例;随访324个月,复查结果显示未见管腔再狭窄、支架移位、塌陷等问题。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风险低,中短期疗效显着,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牛文书,王玉斌,宁群[10](2014)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0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3例成功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失败。21例(20.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脑过度灌注损伤6例,其中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3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3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植入支架的血管发生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4例。100例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再狭窄,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例发生小卒中,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形式多样,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严格控制血压是防止围手术期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及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的关键;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二、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论文提纲范文)
(1)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
研究背景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研究背景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图表 |
综述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English Paper |
Paper on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irofiban in rescue treatment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
Paper two: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Tirofiban Infusion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
(2)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定义及诊断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评估使用工具 |
2.2.5 研究伦理问题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 |
3.1.1 一般资料比较 |
3.1.2 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 |
3.1.3 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
3.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3.2.2 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
3.2.3 并发症比较 |
3.2.4 转归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疗效评估 |
3.3.1 患者近期疗效评估 |
3.3.2 远期疗效评估 |
4 讨论 |
4.1 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
4.1.1 治疗依据及时机选择 |
4.1.2 血管再通及再狭窄 |
4.1.3 并发症及预后 |
4.2 治疗疗效评估 |
4.2.1 血管狭窄程度改善 |
4.2.2 动脉血流改善 |
4.2.3 神经功能改善与恢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颈动脉闭塞诊疗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3)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参考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9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脑高灌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xD;$#x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综述一 中药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1 基础实验研究 |
1.1 中药可抑制炎症反应 |
1.2 中药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
1.3 中药可抑制金属基质蛋白活性 |
1.4 中药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2 临床研究 |
2.1 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可减少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
2.3 中药可能通过抗炎和减轻血瘀证程度发挥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
综述二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
3 VAOS的血管内治疗 |
3.1 国外研究 |
3.2 国内研究 |
3.3 小结 |
4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观察指标 |
1.6 文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观察指标 |
2.3 中药减少再狭窄的机理研究 |
2.4 支架置入的血管分布 |
2.5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分析 |
2.6 GRAde评分 |
3 讨论 |
3.1 所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2 所纳入研究存在的病例选择问题 |
3.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二 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随机及盲法 |
1.6 支架置入治疗 |
1.7 干预措施 |
1.8 观察方法 |
1.9 疗效观察 |
1.10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1.11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的基线资料比较 |
2.2 所置入支架的基线资料比较 |
2.3 血瘀证、气虚证计分的基线资料比较 |
2.4 再狭窄发生情况比较 |
2.5 脑缺血事件复发情况比较 |
2.6 血瘀证、气虚证计分变化的比较 |
2.7 影响再狭窄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3.2 文献研究的结果 |
3.3 采用益气活血中药进行研究的依据 |
3.4 采用头颈部CTA检查进行随访的依据 |
3.5 祖国医学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认识 |
3.6 益气活血中药脑心通胶囊的作用 |
3.7 益气活血中药对VAOS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
3.8 益气活血中药对VAO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 |
3.9 益气活血中药对VAOS支架置入术后血瘀证、气虚证计分的影响 |
3.10 VAOS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
结语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页 |
(7)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治疗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新一代自膨式支架Neuroform EZ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纳入标准 |
1.2排除标准 |
1.3一般资料 |
1.4影像学资料 |
1.5治疗方法 |
1.6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手术结果 |
2.2临床症状和并发症 |
2.3随访结果 |
3 讨论 |
(10)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 孙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2]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D]. 何云.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D]. 孙术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对比研究[D]. 李严.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D]. 韩丽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D]. 童晨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 [7]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治疗的风险评估[D]. 崔福江.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8]新一代自膨式支架Neuroform EZ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赵文龙.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陈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06)
- [10]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 牛文书,王玉斌,宁群.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