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整理项目的费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世超[1](2019)在《居住区低影响开发措施组合优化研究 ——以广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住区建成区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硬化面积占比不断增加,地表渗透能力相应下降,造成严重的雨洪管理问题。很多居住区尽管应用了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洪管理新理念,但是由于传统雨水管理的弊端和LID措施选取不合理,组合类型不完善,与环境融合性较差等问题,一旦遇到强降雨天气,其雨水收集和渗透能力不足,容易导致严重的积水、内涝灾害等环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对居住区LID措施组合展开优化研究,旨在提高LID措施组合的雨水管理能力,对解决我国目前居住区内涝灾害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首先,本文针对广州居住区的LID措施组合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整理了居住区LID措施组合雨洪管理的控制效果,并进行了LID措施技术类型分类;然后,通过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雨洪管理模型模拟LID措施组合的径流量的变化,并将减排效益和成本效益作为LID措施组合雨水管理效益评价的标准,建立LID措施组合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最后,对岭南苑、富力唐宁和锦尚蓬莱三个广州居住区LID措施组合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LID措施组合的综合效益评价,调研结果显示:1)三个广州居住区LID措施组合的径流总量控制率总体偏低,均低于60%;2)部分居住区LID措施组合建成后的管理维护难度较高,导致较高的管理维护成本。由此可知,广州现状的居住区LID措施组合雨洪管理水平较低,管理维护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进一步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基于居住区LID措施组合的理论基础,对LID措施组合进行优化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居住区LID措施控制效果整理分类和措施组合类型设计。LID措施组合类型设计主要分两方面:1)单个LID措施组合类型有渗透式、储存式、净化式、调节式和传输式五种组合方法;2)多个LID措施组合类型有单向式、多向式和复杂式三种组合方法。最后,将研究的LID措施组合类型和效益评价体系应用到广州岭南苑居住区案例中,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本研究整理归纳了LID措施组合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通过广州居住区LID措施组合调研总结了其发展现状的问题,研究得出居住区LID措施组合类型,并建立了减排和成本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丰富了居住区LID措施组合优化研究成果,其成果使我国LID措施组合在项目应用中不仅能更好地与环境相融合,而且也能提高LID措施组合的雨洪管理能力。
李晓阳[2](2018)在《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费效分析 ——以广西柳南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文中指出由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存在线长,范围广,占用耕地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导致耕地土壤多功能性被削弱。并且该工程的高额成本,极慢回报率等造成工程效率低下,热情不足的情况。因此,本文对当前国内外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及关于费用效益分析的研究及相关理论进行整理,继而详细分析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全生命周期费用及价值的组成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分析费用和价值的关系,从而定量表达出成本费用与价值效益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全生命周期费用资单价约为69.85元/m3,总费用为7174.53万元;其次是对剥离土壤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费用估算,计算得出总结果为7007.43万元。因此,取两者平均值作为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全生命周期总费用,即7090.98万元。(2)核算出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市场价值。其中,交易价值用交易单价与交易量进行核算,得出交易总价值为1479.04万元。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回覆利用后可产生经济价值,除去耕种等成本后,计算得出经济总价值为83.72万元/a。(3)核算出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非市场价值,包括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生态价值选取大气调节功能、维持土壤养分功能、涵养水源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功能五个指标计算,得出生态价值为114.87万元/a;社会价值计算时选取基本生活保障功能、耕地就业保障功能、及耕地粮食安全功能三项指标计算,得到社会价值为1139.36万元/a。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总结出以下结论:(1)文章所提出的费用估算和价值核算方法和指标体系是可行的,通过广西区案例验证是有效的。(2)根据当前费用价值分析,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成本回收期大约是7年左右。(3)文章共分为四种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模式,就其回覆利用比例、土地整治、提质改良、石漠化治理等指标进行费用效益的数据包络分析具有指导意义。(4)提质改良情景模式是DEA有效,建议尽量采用“即剥即用”的提质改良模式,使得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程达到经济和技术最优。
冯晨辰[3](2018)在《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的进步,其对于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粮食产能的要求标准也在逐渐的提升。因此,土地整治工程也在我国范围内逐渐的得以推广,并且得到了国家的大力鼓励与扶持。而甘肃省作为我国的西部重要的农业大省,其耕地基础设施以及粮食产能状况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的区域的发展。本研究以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出发,在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际调研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土地整治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本研究结合研究区的概况和地域特点,选取了增加农田面积率、粮食产能提升、新增生产路、土地利用效率、年新增净收入等指标因素为土地整治效果的评价指标,定西市通渭县、平凉市静宁县、庆阳市西峰区和天水市清水县4处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施后农田面积率分别增加了 10.65%、8.12%、12.05%和5.28%。进而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法,构建了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对各个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效益显着,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得分为6.20,效益等级为“良好”。在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调研的实际结果,阐述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为后续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也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提供理论指导。
张楠[4](2018)在《四川平昌县农村土地整理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农村社会经济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模式,农村逐渐向城镇化靠近,农村土地也进一步得到整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占据主要地位,必须保证足够的耕地供使用,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的同时,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进一步解决用地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须实现土地整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平昌县加大土地整理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切实改善项目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农民增收。但是在农村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问题,如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不规范、土地整理经济效益不高、土地整理农民积极性不高等瓶颈。为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并为其他地方土地整理提供经验启示,为此,笔者对四川省平昌县农村土地整理实施进行满意度调查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本文以“四川平昌县农村土地整理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为研究主题,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与国内外关于土地整理的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满意度调查设计章,包括调查宗旨、调查假设、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以及问卷效度与调查实施等;第三章为调查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实施,对平昌县农村土地整理实施满意度问卷调查和走访数据进行汇总,并对其做出进一步分析,同时对问题、原因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主要从严格规范土地整理实施过程、多渠道提高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土地整理农民积极性三个方面来提高农村土地整理实施的对策建议;第五章,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张甜甜[5](2017)在《采矿塌陷地的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枣庄市齐村镇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整理作为补充耕地面积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提高生态质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农民自发开展的土地整理活动所带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借助国家资金扶持,进行统一整治。为更好地推进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需要对已建成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的目标是实现项目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方法多以定性描述为主,且土地整理对象多为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针对采矿塌陷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评价还较少。因此,构建相对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结合采矿塌陷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综合效益评价,对完善土地整理理论体系和指导土地整理具体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枣庄市齐村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将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理论和齐村镇项目实际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层评价指标体系,对该项目实施前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项目实施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评分为23.054、35.862、30.286,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评分为91.848、93.176、83.438。同时,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综合效益评分分别为27.302、89.566。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为项目区带来了较高的综合效益,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整理项目所带来的各项效益,为采矿塌陷地区土地整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杨超,张敏,宋玉兰,马玄,汪晶晶[6](2016)在《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文中提出为弄清近年来新疆农地整理的实施效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维度构建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新增耕地供养人数、农田防护林面积变化等共14个指标的农地整理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2012-2013年新疆8个地州20个典型的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强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高于南疆,而社会效益低于南疆。各地州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与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相互作用,互为促进。
杨超[7](2016)在《基于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对农地的征占也随之快速增加,而土地整理是确保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能够保证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唯一理想的选择就是加快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进程。新疆作为全国后备耕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土地整理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自2000年以来,新疆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直紧跟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的步伐,并且成果显着,因此,本研究对新疆农地整理的效益作出评价,旨在为新疆各地(州)乃至其他省市进行农地整理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本次研究在已有的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已有文献资料中多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单一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且针对新疆农地整理效益的相关评价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意见,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首先分析了新疆农地整理的现状以及典型调查区域概况;其次,从综合效益的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4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多指标评价理论为基础,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南疆和北疆各项目区农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差距较大,且发展极不均衡;(2)南疆和北疆各项目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差异显着,但生态效益的差异相对不显着;(3)南疆和北疆在农地整理过程中侧重点不同;(4)采用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也是农村整理的效益评价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针对新疆各地(州)项目区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以下完善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提高农地整理各项效益的对策与建议:(1)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经济效益;(2)大力推广机械化,提高社会效益;(3)完善农田防护林建设,提高生态效益;(4)转变农地整理发展思维,提高综合效益。
胡小飞[8](2016)在《珠江三角洲土地整治效益综合评价》文中认为土地整治作为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家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是土地利用及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诸如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护、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农户需求脱节等问题也逐渐暴露。要检验项目实施效果优劣,需对土地整治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为土地整治实施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和有效技术支撑。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快速城市化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的典型区域,土地整治深度与宽度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其实践经验对中国其他区域有较强的借鉴作用。本文选用珠三角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项目与农户三个角度,分别对土地整治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模型、影响因素与改善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框架和方法体系。该研究有利于整体上把握区域土地整治效益状况、改善和提高土地整治整体效益水平、提升土地整治的“三农”效益,促进土地整治的健康发展。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分析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主体与评价目标的基础上,从指标体系、方法模型和影响因素入手构建了土地整治效益综合评价分析框架;对珠三角近年来土地整治总体特征和时空变异特征的进行分析,为全文实证研究做铺垫;然后针对区域、项目与农户三个研究角度,分别采用TOPSIS模型、物元分析模型、CSI模型,对珠三角土地整治效益展开实证研究,并分析其影响机理与因素;最后,结合珠三角土地整治的现实情况和土地整治效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探讨土地整治效益改善策略与提升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珠三角区域土地整治效益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差异明显。影响土地整治效益区域差异的机理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整治效益具有负相关性;后备土地资源禀赋高低与土地整治效益的高低具有较强相关性。(二)珠三角土地整治项目之间效益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总体水平不高。土地整治项目效益主要受土地利用率、道路通达程度、景观优化程度、植被覆盖率以及生物丰度等因素制约。(三)农户对土地整治项目总体效益满意程度处于“良好”水平,但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公众参与、农业规模生产经营、耕地肥力改善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满意度较低。说明今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需侧重考虑这几部分,以达到改善效益的目标。(四)论文提了相关土地整治效益提升建议:区域角度建议以区域功能为导向,实施全域土地整治,并从生态文明建设导向、土地整治目标、基于区域特色创新整治模式等方面入手;完善土地整治农户需求表达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和土地整治规划;加强和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护。论文的创新点:1)构建了包含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区域、项目、农户三个角度在内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分析框架;2)针对不同研究角度,分别构建了基于PSR-TOPSIS区域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物元模型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农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珠三角的土地整治效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和Probit回归模型对效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拓展了传统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研究层面与视野,为珠三角乃至类似的经济发达地区今后的土地整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方勤先[9](2014)在《农业产业化视角下农村土地整治及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而土地非农化和土地生态环境恶化极大地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为缓和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方面可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减建设用地需求紧张情况;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但是,由于我国土地整治实践起步较晚,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对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把握不到位,使得以往的土地整治目标相对单一,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近年来,学者对土地整治有了进一步认识,尤其是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发布实施后,依托产业模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为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方向,但西南丘陵地区由于自然社会条件限制,如何结合产业发展借助土地整治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仍然是一个重大难题。为了破解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有效结合的难题,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为例,通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对研究区产业用地数量结构进行优化,并结合产业用地空间驱动因子条件评估结果进行产业用地空间优化布局;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分别对耕作田块修筑工程技术、农田灌溉排水工程技术及农村道路建设工程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从农业产业化的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整治的关键技术;并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判农村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效益,对综合效益并进行科学评价,以期为丘陵山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传统农业要转变成为经济增长源,关键是要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用地配置问题。本文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产业进行数量结构优化,产业用地数量面积与比重均有较大变化。其中,粮油种植面积为159.35hm2,比重由89.13%下降到44.87%;蔬菜产业用地面积为30.OOhm2,比重由4.98%提高到8.45%;水果产业用地面积为55.77hm2,比重由1.63%提高到15.71%;新增产业即中药产业和苗木产业面积分别为30.00hm2和40.00hm2,分别占8.45%和11.26%;水产养殖产业和家畜养殖产业优化后面积均为20.OOhm2,比重均提高到5.63%。优化后粮油产业仍是主导产业,有利于保障粮食需求;同时在市场需求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后的产业种植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生态农业,有利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确定农业产业结构基础上,根据产业用地空间驱动因子评估结果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粮食产业布局在研究区地形条件较好的中东部,以方便实行机械化耕作;蔬菜产业布局在研究区交通、水源、地形等综合条件较好的东北部;中药产业和家畜养殖产业分别布局在研究区西北角的北部和南部;苗木产业安排在研究区中部偏西位置;水产养殖布局在农田利用和水源分布较好的中部偏南;水果产业布局在地形地貌条件相对较差的南部地区。产业用地布局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和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进行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土地资源高效、科学、合理利用。2)农业产业化视角下西南丘陵地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应围绕方便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进行布局与设计。西南丘陵区农业机械化作业与规模化经营要求田块修筑工程应结合丘陵山区特定耕地资源禀赋进行田块整平整形,在15°以下平坝区域进行条田整治,15°-25。之间的坡地区域实施坡改梯。条田以现有田块为基础,田块长边方向沿等高线方向设计,设计条田长50m~150m,宽40m~110m,内部凹凸高差在±3cm以内:通过实施表土处理技术保证田块土壤肥力。未成台旱地通过坡改梯工程修筑田块,降低田面坡度,使台面坡度小于12°。田坎修筑应综合考虑田坎稳固性、田块水土保持效果和景观效果,条田田坎采用浆砌条石砌筑,条石坎高根据整治后上下条田田块的设计高程之差决定;成台旱地的田坎布设主要是沿等高线高差每隔2.0m间隔布置,田坎修筑全部采用干切条石坎,设计条石坎高度<2.0m。灌排工程设计应结合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性质、原有灌排渠道和灌排能力及产业发展需求等,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和设计。新建灌排渠道应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实现自流的布置原则,沿低洼积水线布置,以尽量利用天然溪沟,支、斗、农沟相互垂直连接。当地形坡度大于5%时,末级沟渠基本上沿地形等高线布设。进行灌排工程设计时,要依据不同产业需求设计不同规格灌排渠道,同时充分考虑灌排工程材质运用,在保证工程质量和灌排要求的基础上,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下的农村道路优化布局不但要考虑农民出行方便和田间生产便利,还应考虑农资运入、农产品运出以及游客观光旅游等因素。结合研究区实际路况及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研究区田间道设计宽度为3.5m、4.5m和5.0m,路面采用为20cm厚C30砼现浇,且为了保证道路稳定性,路基分过水田段和过旱地段分别设计;生产大路路面宽度为1.5m、2.0m和2.5m,其中2.0m宽和2.5m宽生产大路路基分过旱地段和过水田段分别设计,路面设计为15cm厚C20砼现浇路面,1.5m宽生产大路浇筑1OcmC20砼作为路面材料。3)土地整治后研究区各项效益处于较高水平,土地整治效果明显。本文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得出研究区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资源效益和综合效益分值均达到90分以上,说明研究区土地整治效果明显。整治后后新增耕地22.14hm2,新增耕地率为5.59%,士地利用率提高了41.49%,人均纯收入增量为2211.86元,静态投资收益率为32.27%,水利设施利用率提高了16.23%,道路通达度提高了33.24%,新增就业人数1989人,士地垦殖率提高了2.29%,农田生态改善程度提高了8.01%,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5.51%,旱涝灾害率由17.47%减少到3.05%,农田有效灌溉率由85.92%提高到剑96.60%。评价结果充分说明通过农村士地整治,不但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有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同时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有利于实现高效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上所述,传统农业转变为经济增长源的关键是通过农村土地资源整合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用地问题;西南丘陵地区由于受自然社会条件限制,田块分散、土地细碎现象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独特的耕地资源禀赋下农业产业用地配置必须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实施耕作田块工程、农田灌溉排水工程及农村道路建设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以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通过实施配套工程技术,可使农村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资源效益和综合效益。西南地区农村十地资源整合既包括政策和制度支撑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也包括通过工程和技术优化配置水土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为此,今后应结合土地流转与工程整治进行土地资源整合研究,分析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对土地资源整合的联动效应,充分挖掘最大土地价值为丘陵山区农业产业化服务。
王熙[10](2014)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粗糙集的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云南省以国家土地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工作。依靠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借助地方的人力和物力,都希望能通过土地整治活动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的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缓和耕地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能否实现、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些预期目标则提倡凭借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作答。然而由于云南省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整治项目后评价,这或许是构成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运营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强调后评价的重要性,并在内容研究中完善现有理论体系,为今后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实施以及促进整治项目效益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本文共设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对选题背景进行了阐述,同时明确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述国内外研究情况、文章结构安排,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从理论视角阐明与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第三部分是全文重点,从实证视角,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粗糙集理论模型对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梭山乡、威信县三桃乡、威信县扎西镇和楚雄市牟定县共和镇土地整治项目的部分后评价内容进行探析。第四部分针对前面后评价的研究结果,归纳存在问题,进而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更好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提高项目效益的建议措施。第五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例举实例,对土地整治项目投入、产出进行后评价。评价显示,鲁甸县梭山乡和威信县三桃乡项目为DEA有效,投入科学;而牟定县共和镇和威信县扎西镇项目投入产出不匹配,存在资源投入浪费。第二,结合实例,将土地整治项目的生产能力、资源影响和持续性情况综合起来,并融合粗糙集理论模型对其进行后评价研究,对存在问题较多的扎西镇项目进行分析。第三,针对实证分析结果,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更好地推进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议措施。
二、土地整理项目的费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整理项目的费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居住区低影响开发措施组合优化研究 ——以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发展的水环境危机 |
1.1.2 国内雨洪管理的推广政策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居住区的概念界定 |
1.2.2 低影响开发 |
1.2.3 措施组合 |
1.3 研究意义、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LID措施组合优化的实践 |
1.4.1 国外LID措施组合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外LID措施组合的实践应用 |
1.4.3 国内LID措施组合的研究现状 |
1.4.4 国内LID措施组合的实践应用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居住区LID措施组合的雨洪管理系统 |
2.1 LID措施组合雨洪管理的研究内容 |
2.2 LID措施组合雨洪管理模式 |
2.3 LID措施组合雨洪管理问题 |
2.3.1 LID措施选取不合理 |
2.3.2 LID措施组合类型选取不合理 |
2.3.3 LID措施与园林环境不相融 |
2.4 LID措施组合的控制效果 |
2.4.1 LID控制效果的研究内容 |
2.4.2 径流控制 |
2.4.3 洪峰消减和延迟 |
2.4.4 径流污染控制 |
2.4.5 雨水收集利用 |
2.5 居住区LID措施的技术类型 |
2.5.1 渗透措施 |
2.5.2 储存措施 |
2.5.3 净化措施 |
2.5.4 传输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居住区LID措施组合的效益评价 |
3.1 LID措施组合的效益评价 |
3.2 LID措施组合减排效益计算方法 |
3.2.1 SWMM模型模拟法 |
3.2.2 径流总量容积计算法 |
3.3 LID措施组合成本效益计算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居住区LID措施组合的调研分析 |
4.1 LID措施组合调研背景 |
4.2 LID措施组合调研区域概况 |
4.3 LID措施组合雨洪管理调研分析 |
4.4 透水铺装现状调研分析 |
4.4.1 居住区1 透水铺装现状 |
4.4.2 居住区2 透水铺装现状 |
4.4.3 居住区3 透水铺装现状 |
4.4.4 总结分析 |
4.5 下沉式绿地现状调研分析 |
4.5.1 居住区1 下沉式绿地现状 |
4.5.2 居住区2 下沉式绿地现状 |
4.5.3 总结分析 |
4.6 雨水花园措施现状调研分析 |
4.6.1 居住区2 雨水花园现状 |
4.6.2 居住区3 雨水花园现状 |
4.6.3 总结分析 |
4.7 湿塘现状调研分析 |
4.7.1 居住区1 湿塘现状 |
4.7.2 居住区3 湿塘现状 |
4.7.3 总结分析 |
4.8 居住区LID措施现状调研总结 |
4.9 居住区LID措施组合流程分析 |
4.9.1 居住区1 LID措施及组合流程 |
4.9.2 居住区2 LID措施及组合流程 |
4.9.3 居住区3 LID措施及组合流程 |
4.10 LID措施组合的减排效益评估 |
4.11 LID措施组合的建造和维护成本评估 |
4.12 LID措施组合的总效益评估 |
4.13 调研总结与建议 |
4.1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居住区LID措施组合的类型设计 |
5.1 LID措施组合类型的研究背景 |
5.2 LID措施组合的研究 |
5.3 LID措施组合雨洪管理模式 |
5.4 LID措施选用表 |
5.5 单个LID措施组合类型设计 |
5.5.1 渗透式组合方法 |
5.5.2 储存式组合方法 |
5.5.3 净化式组合方法 |
5.5.4 调节式组合方法 |
5.5.5 传输式组合方法 |
5.6 多个LID措施组合类型设计 |
5.6.1 单向式组合方法 |
5.6.2 多向式组合方法 |
5.6.3 复合式组合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居住区LID措施组合优化的设计研究 |
6.1 LID措施组合优化的研究流程 |
6.2 居住区研究案例概况 |
6.2.1 研究案例的总体布局 |
6.2.2 功能分区分析 |
6.2.3 交通流线分析 |
6.2.4 场地地形分析 |
6.3 SWMM模型的建立 |
6.3.1 降雨雨型 |
6.3.2 汇水分区 |
6.3.3 场地雨水管网布局 |
6.4 LID措施的选择 |
6.5 LID措施组合的设计方案 |
6.5.1 方案一(原方案) |
6.5.2 方案二 |
6.5.3 方案三 |
6.5.4 方案四 |
6.5.5 方案五 |
6.6 方案比选 |
6.6.1 设计方案的减排效益对比 |
6.6.2 五种设计方案的减排效益评估 |
6.6.3 五种设计方案的成本效益评估 |
6.6.4 五种设计方案综合效益评估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功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费效分析 ——以广西柳南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费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基本概念 |
1.3.4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2 项目区土地概况 |
2.2.1 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
2.2.2 项目占用农用地情况 |
2.3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情况 |
2.3.1 地类及厚度分析厚度分析 |
2.3.2 耕作层剥离土壤土方量平衡分析 |
2.4 数据来源 |
2.5 小结 |
3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费用估算 |
3.1 全生命周期费用组成 |
3.2 全生命周期综合单价估算 |
3.3 项目区不同利用类型费用估算 |
3.3.1 项目区不同利用类型工程量估算 |
3.3.2 项目区剥离利用工程总价估算 |
3.4 小结 |
4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价值核算 |
4.1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市场价值分析 |
4.1.1 剥离土壤市场交易价值 |
4.1.2 回覆利用后的经济价值 |
4.2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非市场价值分析 |
4.2.1 修正系数 |
4.2.2 生态价值核算 |
4.2.3 社会价值核算 |
4.3 成本回收期 |
4.4 小结 |
5 不同情境下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费效评价 |
5.1 评价模型 |
5.2 不同情景模拟下的费效评价 |
5.2.1 一定比例情境下的费效评价 |
5.2.2 提质改良情境下的费效评价 |
5.2.3 土地整治情境下的费效评价 |
5.2.4 石漠化治理情境下的费效分析 |
5.3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参与项目 |
发表论文 |
(3)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生态学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层次分析法 |
2.2.4 综合评价指数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概况 |
3.1 项目区概况 |
3.1.1 自然条件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3.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情况 |
3.2.1 建设情况 |
3.2.2 数据来源 |
4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分析 |
4.1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社会效益 |
4.1.1 增加耕地面积 |
4.1.2 粮食产能提升 |
4.1.3 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 |
4.1.4 土地利用率提高 |
4.1.5 农民满意程度 |
4.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经济效益 |
4.2.1 贫困人数减少量 |
4.2.2 农民人均收入增加量 |
4.2.3 社会经济的拉动 |
4.3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生态效益 |
4.3.1 林草植被恢复率 |
4.3.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4.3.3 土壤流失控制比 |
5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 |
5.1 建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
5.1.1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的提出 |
5.1.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1.3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
5.2 建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综合指数法评价体系 |
5.2.1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指标贡献分值计算 |
5.2.3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综合评价得分计算 |
5.3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分析与结果 |
5.3.1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分析 |
5.3.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结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4)四川平昌县农村土地整理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观点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概念厘定与理论依据 |
1.4.1 概念厘定 |
1.4.2 理论基础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创新 |
1.5.2 本文不足 |
第二章 四川平昌县农村土地整理实施满意度调查设计 |
2.1 调查宗旨 |
2.1.1 发现存在问题 |
2.1.2 分析问题原因 |
2.1.3 寻求解决措施 |
2.2 调查假设 |
2.2.1 土地整理实施过程规范度对满意度有影响 |
2.2.2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对满意度有影响 |
2.2.3 土地整理农民积极性对满意度有影响 |
2.3 调查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走访调查法 |
2.4 调查对象 |
2.4.1 基层政府工作人员 |
2.4.2 土地整理相关专家、学者 |
2.4.3 辖区农民 |
2.5 问卷效度 |
2.5.1 假设一设计 |
2.5.2 假设二设计 |
2.5.3 假设三设计 |
2.5.4 设计的效度 |
第三章 四川平昌县农村土地整理实施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
3.1 基本情况 |
3.1.1 调查对象 |
3.1.2 土地整理 |
3.2 调查实施 |
3.2.1 问卷调查 |
3.2.2 访谈调查 |
3.2.3 调查信度 |
3.3 问卷分析 |
3.3.1 土地整理实施过程方面分析 |
3.3.2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方面分析 |
3.3.3 土地整理农民积极性方面分析 |
3.4 走访分析 |
3.4.1 土地整理实施过程方面分析 |
3.4.2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方面分析 |
3.4.3 土地整理农民积极性方面分析 |
3.5 数据汇总 |
3.5.1 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不规范 |
3.5.2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不高 |
3.5.3 土地整理农民积极性不高 |
3.6 问题与原因分析 |
3.6.1 农村土地整理中出现的问题 |
3.6.2 农村土地整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改进和加强四川平昌县农村土地整理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
4.1 严格规范土地整理实施过程 |
4.1.1 完善土地整理制度规定 |
4.1.2 加强土地整理流程监督 |
4.1.3 创新社会效益评估方法 |
4.2 多渠道提高土地整理经济效益 |
4.2.1 拓宽引进社会资本的相关渠道 |
4.2.2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 |
4.2.3 促进土地整理与其他项目整合 |
4.3 努力提高土地整理农民积极性 |
4.3.1 加强土地整理知识宣传和培训 |
4.3.2 成立土地整理农民组织 |
4.3.3 实施土地整理奖励激励政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5)采矿塌陷地的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枣庄市齐村镇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采矿塌陷地治理研究 |
2.1.1 国内采矿塌陷地治理研究 |
2.1.2 国外采矿塌陷地治理研究 |
2.2 国内外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
2.2.1 国内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
2.2.2 国外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
2.3 国内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2.3.1 国内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2.3.2 国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2.4 总体评价 |
小结 |
第3章 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内涵及理论基础 |
3.1 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 |
3.1.1 土地整理的内涵 |
3.1.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内涵 |
3.2 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
3.2.1 系统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3.2.4 区位理论 |
3.3 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 |
3.3.1 经济效益 |
3.3.2 社会效益 |
3.3.3 生态效益 |
3.3.4 综合效益 |
3.4 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主要特点 |
小结 |
第4章 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系统性原则 |
4.1.3 全面性原则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1 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 |
4.2.2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4 评价分值的计算 |
小结 |
第5章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情况综述 |
5.1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概况 |
5.1.1 项目区基本概况 |
5.1.2 项目区自然概况 |
5.2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土地利用状况 |
5.2.1 项目区整理前土地利用状况 |
5.2.2 项目区整理后土地利用现状 |
5.3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
5.3.1 电力设施状况 |
5.3.2 交通设施状况 |
5.3.3 灌排水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
5.3.4 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
5.4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完成情况 |
小结 |
第6章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
6.1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1.2 评价指标的计算 |
6.2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1 准则层指标B相对于目标层指标A的权重计算 |
6.2.2 方案层指标C相对于准则层指标B的权重计算 |
6.2.3 方案层指标C相对于目标层指标A的权重计算 |
6.3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6.4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评价分值的计算 |
6.5 枣庄市齐村镇项目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等级评定 |
6.6 枣庄市齐村镇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6.6.1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6.6.2 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6.6.3 生态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6.6.4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政策建议 |
7.2 结论与展望 |
7.2.1 结论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指标选择 |
1.3 基于组合赋权的综合评价模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农地整理效益的总体评价 |
2.2 不同地区的农地整理效益评价 |
3 小结 |
(7)基于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农地整理的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地整理的概念界定 |
2.2 农地整理效益评价内容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章 新疆农地整理现状及项目区概况 |
3.1 新疆基本概况 |
3.2 新疆农地整理概况 |
3.3 项目区概况及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
第4章 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多指标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方法 |
第5章 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2 权重的确定 |
5.3 农地整理评价结果 |
5.4 农地整理评价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珠江三角洲土地整治效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基本概念 |
1.4.2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 |
第2章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基础理论及其指导 |
2.1.1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3 项目治理理论 |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区概况 |
2.3.1 区位特征 |
2.3.2 自然条件 |
2.3.3 社会经济条件 |
2.3.4 土地利用现状 |
2.3.5 研究区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 |
2.3.6 研究区土地整治的历史概况 |
2.4 数据准备 |
2.4.1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
2.4.2 土地利用基础数据 |
2.4.3 农户调查数据 |
第3章 土地整治效益综合评价分析框架 |
3.1 评价目标 |
3.1.1 评价主体的选择 |
3.1.2 价值取向 |
3.1.3 评价目标 |
3.2 评价框架 |
3.3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指标体系构成 |
3.3.3 评价模型 |
第4章 珠三角土地整治时空特征分析 |
4.1 数据预处理 |
4.2 总体特征 |
4.2.1 项目数量特征 |
4.2.2 项目类型特征 |
4.2.3 项目空间特征 |
4.3 时间变异特征 |
4.4 空间变异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珠三角区域角度土地整治效益评价 |
5.1 研究对象与数据预处理 |
5.2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
5.2.1“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框架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3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4 评价模型构建 |
5.3 结果分析 |
5.3.1 土地整治效益时间变化 |
5.3.2 土地整治效益的空间变化 |
5.4 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珠三角农户角度土地整治效益评价 |
6.1 调查设计、变量选择及调查结果 |
6.1.1 调查设计 |
6.1.2 变量选择 |
6.1.3 调查结果分析 |
6.2 模型构建 |
6.2.1 CSI评价模型 |
6.2.2 Probit模型构建 |
6.3 结果分析 |
6.3.1 总体效益评价结果及差异特征分析 |
6.3.2 单项效益评价结果及差异特征分析 |
6.4 影响因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珠三角项目角度土地整治效益评价 |
7.1 研究样点与数据预处理 |
7.1.1 研究样点的选取 |
7.1.2 数据处理 |
7.2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7.2.1 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2.2 物元模型构建 |
7.3 结果分析 |
7.3.1 单项目评价结果分析 |
7.3.2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
7.4 影响因素分析 |
7.4.1 单项影响因素 |
7.4.2 总体影响因素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珠三角地区土地整治效益提升建议 |
8.1 宏观层面:以区域功能为导向,实行全域整治 |
8.2 农户角度:完善土地整治农户需求表达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 |
8.3 项目角度:完善土地整治规划、加强项目后期管护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农业产业化视角下农村土地整治及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 |
1.2 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
1.3 农村土地整治效益评价 |
1.4 结语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5 研究方法 |
2.6 技术路线 |
第3章 产业用地优化配置研究 |
3.1 土地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 |
3.2 产业用地数量结构优化 |
3.3 产业用地空间格局优化 |
3.4 讨论 |
第4章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分析 |
4.1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
4.2 农田灌溉排水工程 |
4.3 农村道路建设工程 |
4.4 讨论 |
第5章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研究 |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2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5.3 指标矩阵权重构建和数据统计评价 |
5.4 效益评价模型的应用 |
5.5 土地整治效益分值确定和结果分析 |
5.6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10)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粗糙集的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探析:理论视角 |
第一节 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相关概念 |
一、土地整治 |
二、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
三、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与其他项目后评价的区别 |
第二节 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原则 |
一、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系统理论 |
四、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
第三章 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内容研究:实证视角 |
第一节 项目概述 |
一、项目介绍 |
二、资料来源和数据对比 |
第二节 土地整治项目的投入、产出后评价 |
一、DEA 的基本原理及运用 |
二、基于 DEA 的土地整治项目的投入、产出后评价 |
第三节 土地整治项目生产能力、资源影响及持续性后评价 |
一、粗糙集理论模型的基本原理及运用 |
二、基于粗糙集的土地整治项目生产能力、资源影响及持续性后评价 |
第四节 综合后评价 |
一、综合后评价 |
二、一般性后评价 |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建议措施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一、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问题 |
二、整治项目投入冗余问题 |
三、生态保护力度不够 |
四、重建设轻管护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进行科学规划设计 |
二、建立投入产出相匹配的控制机制 |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四、健全土地整治管理体系 |
五、建立专门的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机构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土地整理项目的费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居住区低影响开发措施组合优化研究 ——以广州为例[D]. 潘世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费效分析 ——以广西柳南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D]. 李晓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甘肃省东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 冯晨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四川平昌县农村土地整理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D]. 张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6)
- [5]采矿塌陷地的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枣庄市齐村镇项目为例[D]. 张甜甜. 山东财经大学, 2017(04)
- [6]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J]. 杨超,张敏,宋玉兰,马玄,汪晶晶. 贵州农业科学, 2016(08)
- [7]基于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 杨超.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8]珠江三角洲土地整治效益综合评价[D]. 胡小飞.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2)
- [9]农业产业化视角下农村土地整治及效益研究[D]. 方勤先. 西南大学, 2014(10)
- [10]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粗糙集的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研究[D]. 王熙. 云南财经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