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镍电池资源化生产醋酸钴硫酸镍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雷舒雅,徐睿,孙伟,徐盛明,杨越[1](2021)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需求量不断增大,而大量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必将引发报废潮。一方面,废旧锂离子电池易燃易爆,含有氟化物等毒害组分,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废旧锂离子电池具有资源属性,含有丰富的镍、钴、锰、锂等有价金属组分。因此,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而且能缓解我国战略金属资源紧张局面,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全球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本文系统梳理了废旧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火法和湿法回收方法,详细分析了湿法冶金过程中的破碎、浸出、分离和再生技术,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废旧锂离子电池有价金属组分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参考。
刘慧丽[2](2020)在《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能源汽车因环保而生,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效益来之不易。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进入2020年,我国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规模化退役期。动力电池所带来的能源、资源以及经济等多方面效益不可估量,且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实打实的朝阳产业,但是由于动力电池整体产业链回收政策缺乏,市场运转模式并未稳定,市面上的动力电池种类复杂不一,普遍采用的处理技术不具有所有电池处理的适配性且高精尖端的技术不成熟,加之企业成本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之前的付出前功尽弃。基于以上现状,可以说,只要有一条成熟的绿色供应链的回收体系,废旧动力电池这颗“定时炸弹”便可以完全转化成为“城市矿产”。因此,研究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问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的回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为六章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展开研究。第一章整体交代研究的背景意义、新能源动力汽车及电池发展现状、研究内容、方法路线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梳理美、日、德和我国动力电池法律法规发展演变历程,对比分析存在问题,总结对我国启示,提出了我国未来法律法规发展建议;第三章从产业链角度分析,首先梳理梯次利用政策和关键性技术,然后介绍再生利用的预处理过程、分离提取过程和产品制备过程,并对每个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每个过程的不足和发展方向,最后佐以典型企业的处理过程进行实际论证;第四章则是通过介绍美、日、德和我国现有的回收模式,分析比较我国已有回收模式,加之典型企业回收模式的介绍,总结适合我国实际运行的回收模式;第五章立足理论,总结前面几章内容,提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存在问题和现状后,构架符合我国的“1+3”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分析了关键性环节,并对以汽车经销商为回收主体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进行说明;第六章高度概括本论文的结论,提出存在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
罗尧尧[3](2020)在《超声-臭氧深度净化湿法炼锌溶液中稀散杂质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铅锌矿床中含有丰富的战略稀散金属资源,特别是云南省锌资源中含有铟(In)、硒(Se)和碲(Te)等。目前,锌冶炼工艺中约80%的锌是采用湿法冶金的方法生产,其主要工序包括焙烧、浸出、净化和电积。锌精矿焙烧时,稀散金属大都留于焙砂中,在硫酸浸出过程中随主金属锌一起进入溶液,当浸出终点酸度降低时,大部分形成沉淀进入浸出渣而进行富集回收,微量低价态的稀散金属杂质则继续留在浸出液。通过常规锌粉置换等净化方法无法将这些稀散金属深度去除,在硫酸锌溶液中循环富集,对后续锌电积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如导致烧板、析出氢气、电流效率下降等。因此,需要将ZnSO4溶液中的稀散金属杂质深度净化,以满足锌电积正常进行及提高电流效率的目标。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开展超声-臭氧联合条件下脱除ZnSO4溶液中稀散金属杂质铟(In)、硒(Se)和碲(Te)的试验研究及臭氧与超声-臭氧联合条件下In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开展臭氧、超声以及超声-臭氧联合三种条件下的平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超声-臭氧联合对In、Se和Te脱除率高于臭氧和超声条件下的结果,三者净化作用的强弱排序为超声-臭氧联合>臭氧>超声,表明超声外场对臭氧净化上述稀散金属杂质具有强化效应。(2)开展超声-臭氧联合脱除ZnSO4溶液中稀散金属杂质的优化工艺试验。获得优化参数为反应温度60 □、臭氧流量4.6 g/h、反应时间10 min、超声功率500 W,In、Se 和 Te 脱除率分别为 99.86%、99.26%和 98.94%,此时 Mn 和 Zn的损失率分别为38.91%和1.06%。沉淀渣结果显示主要物相为MnO2和ZnSO4·H2O,为不规则的细粉团聚体,其中In、Se和Te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渣相中。(3)开展臭氧和超声-臭氧联合净化脱除ZnSO4溶液中In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臭氧和超声-臭氧联合条件下In净化的表观反应活化能分别为Ea=13.09 KJ/mol和Ea2=12.62 KJ/mol,引入超声外场有利于降低反应活化能,反应受臭氧扩散影响较大。获得的宏观动力学模型分别为:臭氧条件:Kobs1=3.08×103 exp(-1574.91T)C[H+]-0.133 C[In]-0.644 Q[O3]0.303 C[Mn]0.135[ST]0.0211超声-臭氧联合条件:Kobs2=4.32 × 103 exp(-1517.40T)C[H+]-0.144 C[In]-0.610 Q[O3]0.268 C[Mn]0.107[US]0.130
孔德鹏[4](2019)在《废旧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回收与再利用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锂离子电池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池用量爆发式增长,同时带来了废旧电池量的激增,这些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废旧电池三元正极材料(NCM)中含有丰富的Ni、Co、Mn、Li等有价金属元素,合理的回收利用不仅能避免环境污染、节约资源,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以废旧三元正极材料为原料,通过还原酸浸得到Li+、Co2+、Ni2+、Mn2+离子的溶液,将其直接应用于制备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及三元正极材料,并考察了磷酸盐改性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通过XRD、SEM、HRT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得正极材料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所得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以H2SO4-H2O2体系还原酸浸废旧电池的三元正极材料,通过对酸浸时间、H2O2加入量、浸出温度和加酸比例等因素的考察,优化了浸出工艺条件,成功实现了 Co、Ni、Mn的浸出,总浸出率可达99.9%以上,并研究了浸出液的纯化技术,达到了电池级原料标准。2.研究了以纯化的还原酸浸浸出液原料共沉淀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以及用制备前驱体的反应余液制备碳酸锂的工艺条件,并进一步研究了用所制备的三元前驱体和碳酸锂通过固相反应制备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工艺过程。实验结果表明,Li的总回收率可达95%以上,所得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中元素分布均匀、晶型良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3.3 mAh·g-1,库伦效率为87.9%,5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具有93.21%比容量。3.研究了所制三元正极材料的磷酸盐掺杂改性技术。结构表征结果表明:PO43-成功进入了 LiNi1/3Co1/3Mn1/3O2晶格,并改善了晶胞结构。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用2%NH4H2PO4掺杂改性处理后的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提升至160 mAh·g-1,库伦效率为88.89%,经历40次循环充放电后仍具有为127.1 mAh·g-1的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90.43%。研究发现,适量PO43-的引入可以改善正极材料的比容量比容量与库伦效率,但过多的磷酸盐掺杂会导致较为严重比容量损失,同时对材料的循环性能也存在不利影响。
徐小董,黄超[5](2015)在《探索硫酸镍工艺参数控制标准、提高脱Ni效率》文中研究说明铜生产电解液中镍的脱除,国外主要采用结晶法、萃取法、离子交换法,而国内多采用对结晶法产出粗硫酸镍副产品。本文主要介绍江铜集团公司贵溪冶炼厂电解车间冷冻结晶法生产粗硫酸镍项目的生产运行情况,以及为扩大产量所作的优化。
张彬,罗本福,谷晋川,梅自良[6](2014)在《废旧镍氢电池回收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严峻,废旧镍氢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不仅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文章介绍了镍氢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重点综述了废旧镍氢电池的处理方法和湿法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现有废旧镍氢电池主要处理技术有机械法、火法、湿法、生物法、正负极分开处理技术和废旧镍氢电池再生技术。湿法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酸的种类、酸的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搅拌强度等。对废旧镍氢电池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可加强废旧镍氢电池生物法处理技术、直接再生技术处理性能、废旧镍氢电池组合处理工艺、废旧镍氢电池处理的工业化应用及废旧镍氢电池处理方法经济效能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张佳东[7](2013)在《中国镍资源安全评价》文中提出镍是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由于其广泛的应用,不仅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确保其安全对国家经济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镍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同时迅速扩大的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需求,日益加剧的供给方面的市场垄断和不断上升的市场价格使镍资源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国家安全中的矿产资源安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得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矿产资源问题,现代化社会的今天,每一次区域冲突和战争、每一个重大的政治模式的变化以及每一个重要经济体的变革,全部围绕着资源这一主题及其供应状况进行规划。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镍金属矿产资源安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结论和成果如下:1、系统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镍需求趋势:未来中国镍需求将仍旧持续增长,2030年需求量将达到142万吨,为目前的2倍;2012-2030年中国累计需求精炼镍2239万吨,为建国以来消费总和的5.5倍,未来20年中国镍需求总量巨大。2、首次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国内和国际市场镍价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际市场镍价对国内市场具有影响,而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则不具备影响力,中国在国际镍市场定价中没有话语权。3、从短期安全和长期安全两方面分别构建了中国镍安全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并分别建立了短期和长期镍安全评价模型,首次对我国镍资源安全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其结果表明:中国镍资源短期与长期安全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已处于危险状态。4、建立了镍资源安全预警体系。依据安全评价结果,确定了安全预警阈值,将预警分为5个级别,针对不同级别警情制定应对预案。5、从国内供应、境外开发、国际市场三方面,矿山镍、再生镍以及精炼镍三个环节,定量构建了未来20年镍安全保障目标;同时通过加大国内勘查开发力度,提高国内供应能力,积极扩大二次资源回收和镍铁供应量等多种途径,保障镍资源安全,降低对外依存度。
朱薇,郭秋松,刘志强[8](2012)在《废电池合金制备氯化镍溶液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用废旧电池熔铸的含镍废合金制备氯化镍溶液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的工艺流程为:盐酸体系膜电解→化学沉淀法除杂→萃取除杂.通过该工艺流程获得的三级萃余液中镍含量大于30 g/L、铁为痕量、钴为0.51 g/L、铜含量小于0.0183 mg/L,该溶液可直接用于电镍生产.
张盛强[9](2011)在《从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镍氢电池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一种新型绿色电池。近年来世界镍氢电池市场平均增长率为13%,而我国在“863计划”项目的推动下,也逐渐实现了镍氢电池及相关产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尽管镍氢电池在一些领域逐渐被锂离子电池及锂聚合物电池取代,但镍氢电池凭借自身综合优势,在二次电池市场中仍占有很大的份额。由于所有电池都存在使用寿命的问题,电池消费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废电池大量产生,对镍氢电池来说也不例外。开展从废弃镍氢电池中回收有价金属的研究,开发高效的回收再利用技术既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废弃镍氢电池回收的历史与现状,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综合回收处理废弃镍氢电池的技术。鉴于现有湿法和火法冶金处理技术多是注重少数单一组分的回收,缺乏对废弃镍氢电池进行有价组分综合回收考虑等问题。在具有综合优势的正负极分开处理技术基础上,提出了预先分离镍氢电池废弃正负极基体与活性物质再作深度处理得到回收产品的方法。研究了预先进行的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活性物质与基体材料的分离实验,接着验证了以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活性物质中含有的主要稀土元素及基体镍元素为主要原料,采用基于湿法化学共沉淀及火法金属还原扩散联用工艺制备La-Mg-Ni系合金材料的可行性。分别对负极材料中活性物质与基体的分离以及La0.67Mg0.33Ni3.0合金的制备进行了实验研究;还分别对负极极板分离实验中涉及的浸出过程动力学以及共沉淀-还原扩散法制备La0.67Mg0.33Ni3.0合金过程中涉及的CaH2还原前躯体金属氧化物热力学作了理论上的研究。研究表明:物理法与高温焙烧法均不易于实现活性物质与基体的有效分离,而稀硫酸-旋流联合法的分离效果较好,在H2SO4物质的量浓度为0.3 mol·L-1、固液比S/L为20:1、搅拌速度为350 r·min-1、温度80℃和反应时间2h的条件下,即可实现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中活性物质与基体的有效分离,基体Ni经一定处理可作为产品直接回收,Ni元素只有极少部分进入浸出液,所得活性物质的浸出渣和浸出液经后续处理还可再次用于镍氢电池材料的合成;在前驱体复合金属氧化物进行还原扩散过程中,恰当控制反应参数,可使复合金属氧化物中各金属氧化物得到彻底的还原,各还原金属原子再经热扩散过程便可结合为所要的合金相;分离实验中,影响酸浸效果主要因素是酸浓度、浸出温度、固液比以及负极极板界面等。本文总体上验证了以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活性物质制备La-Mg-Ni系合金工艺的可行性,但需注意控制湿法化学共沉淀及火法金属还原扩散联用过程中所用的工艺参数,经进一步优化有望应用到实际工业生产中。
孙鸿燕,邱贤华,钟劲茅[10](2010)在《废镍回收溶解方法的研究与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溶解是废镍金属回收的首要步骤。对废镍金属溶解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对湿法溶解方法作了实验研究与经济分析,结果表明阳极电解法是最经济、最环保的方法。
二、废镍电池资源化生产醋酸钴硫酸镍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镍电池资源化生产醋酸钴硫酸镍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火法回收 |
2 湿法回收 |
2.1 预处理 |
2.1.1 物理法 |
2.1.2 化学法 |
2.2 浸出 |
2.2.1 化学浸出 |
2.2.2 生物浸出 |
2.3 元素分离 |
2.4 材料再生 |
3 工业化应用 |
4 总结与展望 |
(2)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
1.2.1 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
1.2.2 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方法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新能源动力电池法律法规研究 |
2.1 国外法律法规研究 |
2.1.1 美国 |
2.1.2 日本 |
2.1.3 德国 |
2.2 我国法律法规发展 |
2.2.1 研发蓄力阶段政策 |
2.2.2 产业化转化阶段政策 |
2.2.3 加大推广阶段政策 |
2.3 我国动力电池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2.4 经验借鉴和小结 |
第三章 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处理技术研究 |
3.1 动力电池处理技术产业链 |
3.1.1 动力电池产业链分析 |
3.1.2 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比较分析 |
3.2 梯次利用研究分析 |
3.2.1 梯次利用政策 |
3.2.2 梯次利用概述和关键性技术 |
3.2.3 国内外市场应用 |
3.3 再生利用技术研究 |
3.3.1 预处理过程 |
3.3.2 分离提取过程 |
3.3.3 产品制备过程 |
3.4 典型企业的处理过程 |
3.4.1 国外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过程 |
3.4.2 国内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过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 |
4.1 国外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 |
4.1.1 美国 |
4.1.2 日本 |
4.1.3 德国 |
4.2 我国回收模式现状 |
4.2.1 梯次利用模式 |
4.2.2 生产商为主体 |
4.2.3 汽车经销商为主体 |
4.2.4 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主体 |
4.2.5 第三方企业为主体 |
4.3 四种回收模式比较和分析 |
4.4 典型企业回收模式 |
4.5 小结 |
第五章 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整体分析 |
5.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5.1.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5.1.2 产品生命周期 |
5.1.3 逆向物流 |
5.1.4 博弈论 |
5.1.5 循环经济 |
5.1.6 绿色供应链 |
5.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5.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5.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5.2.3 文献研究总结 |
5.3 基于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建设分析 |
5.3.1 我国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现状及问题 |
5.3.2 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建设 |
5.3.3 关键阶段中的分析说明 |
5.4 案例分析——以汽车经销商为主体的整体回收体系运行说明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6.3 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超声-臭氧深度净化湿法炼锌溶液中稀散杂质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锌的性质及应用现状 |
1.1.1 锌的物理性质 |
1.1.2 锌的化学性质 |
1.1.3 锌的应用现状 |
1.1.4 锌的生产和消费 |
1.2 锌的冶炼工艺 |
1.2.1 火法冶炼 |
1.2.2 湿法冶炼 |
1.3 ZnSO_4溶液中杂质的净化现状 |
1.3.1 锌粉置换法 |
1.3.2 特殊有机试剂除杂法 |
1.3.3 其他杂质净化方法 |
1.4 ZnSO_4溶液中的稀散金属杂质净化现状 |
1.4.1 铟、硒和碲的简述 |
1.4.2 溶液中的净化现状 |
1.5 超声-臭氧联用技术的研究 |
1.5.1 臭氧简介 |
1.5.2 超声技术简介 |
1.5.3 超声-臭氧联用技术概述 |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2.1 试验原料和设备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化学试剂 |
2.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2 试验工艺流程和方法 |
2.2.1 臭氧净化工艺 |
2.2.2 超声净化工艺 |
2.2.3 超声-臭氧联合净化工艺 |
2.3 分析表征方法 |
2.3.1 In、Se和 Te含量的测定 |
2.3.2 Zn和Mn含量测定 |
2.3.3 固相物的表征 |
第三章 硫酸锌溶液中稀散金属杂质净化试验研究 |
3.1 试验背景 |
3.2 臭氧、超声和超声-臭氧联合三种净化方式的对比 |
3.3 超声-臭氧联合的优化工艺参数 |
3.3.1 温度的影响 |
3.3.2 臭氧流量的影响 |
3.3.3 超声功率的影响 |
3.4 渣相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铟硫酸锌溶液净化动力学研究 |
4.1 试验背景 |
4.2 试验过程 |
4.3 动力学推导 |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4.1 温度的影响 |
4.4.2 pH的影响 |
4.4.3 初始In浓度的影响 |
4.4.4 臭氧流量的影响 |
4.4.5 Mn~(2+)浓度的影响 |
4.4.6 搅拌速率的影响 |
4.4.7 超声功率的影响 |
4.4.8 动力学方程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废旧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回收与再利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史与概况 |
1.1.1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
1.1.2 锂离子电池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
1.1.2.1 锂离子电池的总构成 |
1.1.2.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1.2.1 层状LiCoO_2与层状LiNiO_2正极材料 |
1.2.2 层状LiMnO_2材料与尖晶石Li_2MnO_4材料 |
1.2.3 橄榄石型LiFePO_4材料 |
1.2.4 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 |
1.2.5 层状NCM三元正极材料 |
1.3 三元正极材料合成方法 |
1.4 三元正极材料合成设计与改性 |
1.4.1 掺杂改性 |
1.4.2 包覆改性 |
1.4.3 壳核结构设计与梯度浓度分布 |
1.4.4 异种材料混合/粘结 |
1.5 废旧三元正极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
1.6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三元正极材料的回收浸取与除杂 |
2.2.2 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合成 |
2.2.3 反应余液中Li~+的回收 |
2.2.4 固相合成LiNi_(1/3)Co_(1/3)Mn_(1/3)O_2三元正极材料 |
2.2.5 LiNi_(1/3)Co_(1/3)Mn_(1/3)O_2磷酸盐掺杂改性 |
2.3 样品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能谱(EDS)分析 |
2.3.3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4.1 测试用扣式半电池制备 |
2.4.2 充放电测试 |
第三章 废旧三元正极材料酸浸回收与纯化工艺研究 |
3.1 废旧三元正极材料成分分析 |
3.2 废弃三元正极材料煅烧前处理 |
3.3 废旧正极材料金属浸出的考察 |
3.3.1 浸出实验条件的理论探讨 |
3.3.2 H_2O_2加入比例对酸浸效率的影响 |
3.3.3 浸出温度与浸出时间对酸浸效率的影响 |
3.3.4 加酸比例对酸浸效率的影响 |
3.4 浸出液的pH调节除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元正极材料再合成工艺研究 |
4.1 LiNi_(1/3)Co_(1/3)Mn_(1/3)O_2三元正极材料再合成 |
4.1.1 不同沉淀方式制备前驱体对LiNi_(1/3)Co_(1/3)Mn_(1/3)O_2合成的影响 |
4.1.2 络合剂浓度对LiNi_(1/3)Co_(1/3)Mn_(1/3)O_2合成的影响 |
4.1.3 共沉淀体系pH值对LiNi_(1/3)Co_(1/3)Mn_(1/3)O_2合成的影响 |
4.1.4 进料方式对LiNi_(1/3)Co_(1/3)Mn_(1/3)O_2合成的影响 |
4.1.5 煅烧温度对LiNi_(1/3)Co_(1/3)Mn_(1/3)O_2合成的影响 |
4.1.6 混锂比例对LiNi_(1/3)Co_(1/3)Mn_(1/3)O_2合成的影响 |
4.1.7 再合成三元正极材料的形貌与元素分布表征 |
4.2 再合成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4.3 由共沉淀余液中回收Li_2CO_3的工艺探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磷酸盐掺杂LiNi_(1/3)Co_(1/3)Mn_(1/3)O_2的改性研究 |
5.1 PO_4~(3-)掺杂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结构表征 |
5.1.1 XRD表征 |
5.1.2 SEM与EDS表征 |
5.1.3 HRTEM表征 |
5.2 PO_4~(3-)掺杂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探索硫酸镍工艺参数控制标准、提高脱Ni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硫酸镍的溶解度与溶液温度及酸度的关系 |
2前期生产现状 |
3优化工艺参数控制标准 |
3.1提高蒸发比重,增加脱铜终液镍含量 |
3.2缩短冷冻结晶时间,提高脱镍效率 |
4结论 |
(6)废旧镍氢电池回收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镍氢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 |
1.1镍氢电池结构 |
1.2工作原理 |
2镍氢电池回收处理技术 |
2.1机械回收法 |
2.2火法冶金技术 |
2.3湿法冶金技术 |
2.4生物冶金技术 |
2.5正负极分开处理技术 |
2.5.1正极常用处理技术 |
2.5.2负极常用处理技术 |
2.6废旧镍氢电池再生技术 |
3湿法处理工艺主要影响因素 |
4结论及研究展望 |
(7)中国镍资源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矿产资源安全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主要认识结论和创新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镍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的突破点 |
2 相关的理论 |
2.1 产业转移理论 |
2.2 矿产资源需求理论 |
3.镍资源消费现状及未来趋势 |
3.1 中国镍资源消费 |
3.2 精炼镍消费结构 |
3.3 不锈钢的生产 |
3.3.1 国内不锈钢生产的现状 |
3.3.2 国内不锈钢生产的面临的问题 |
3.3.3 不锈钢替代产品的分析 |
3.4 未来 20 年镍需求趋势 |
3.4.1 未来中国镍需求 |
3.4.2 未来全球及主要国家镍需求预测 |
3.5 小结 |
4、镍资源保障及供应趋势 |
4.1 中国镍资源现状 |
4.2 国内供应 |
4.2.1 国内矿山镍及精炼镍产量变化 |
4.2.2 镍的供应结构 |
4.2.3 镍对外依存度 |
4.2.4 镍生铁 |
4.2.5 镍资源的二次利用 |
4.2.6 中国镍产业及未来产能的发展 |
4.3 小结 |
5、中国镍资源境外开发 |
5.1 世界资源概况 |
5.1.1 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状况 |
5.1.2 主要镍矿业公司概况 |
5.2 中国镍矿境外开发的现状 |
5.2.1 镍资源境外开发获取资源的方式 |
5.2.2 镍资源境外开发现状 |
5.2.3 镍资源境外开发存在的问题 |
5.3 镍矿境外开发的前景评估 |
5.3.1 影响因素分析 |
5.3.2 未来镍矿境外开发的重点地区 |
5.4 小结 |
6.全球及中国镍市场 |
6.1 国际市场 |
6.1.1 供需格局 |
6.1.2 价格形成机制 |
6.1.3 价格及历史变化 |
6.1.4 成本 |
6.2 中国市场 |
6.3 计量方法测算 |
6.3.1 镍的价格与不锈钢产量的关系 |
6.3.2 LME 价格与 LME 库存的关系 |
6.3.3 国内镍价与国际镍价的互动关系 |
6.3.5 结论 |
6.4 小结 |
7.镍资源安全评价与预警 |
7.1 镍资源安全评价 |
7.1.1 分析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7.1.2 定量计算 |
7.1.3 镍安全趋势分析 |
7.2 预警与保障 |
7.2.1 安全预警 |
7.2.2 保障目标规划及措施 |
7.3 小结 |
8.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8)废电池合金制备氯化镍溶液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与分析方法 |
1.1 实验原理 |
1.1.1 盐酸体系膜电解 |
1.1.2 化学沉淀法除铁 |
1.1.3 萃取除杂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盐酸体系膜电解 |
2.1.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2.1.2 阴极液酸度的影响 |
2.1.3 阳极液酸度的影响 |
2.2 化学沉淀除铁 |
2.2.1 氧化剂用量对沉淀率的影响 |
2.2.2 p H值对沉淀率的影响 |
2.2.3 温度对沉淀率的影响 |
2.2.4 搅拌时间对沉淀率的影响 |
2.3 萃取除杂 |
2.3.1 皂型的确定 |
2.3.2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
2.3.3 p H值的影响 |
2.3.4 相比的影响 |
2.3.5 多级萃取 |
3 结论 |
(9)从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镍氢电池概述 |
1.1.1 镍氢电池的发展 |
1.1.2 镍氢电池的分类 |
1.1.3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
1.1.4 镍氢电池的结构与材料组成 |
1.2 废弃镍氢电池回收处理的背景 |
1.2.1 废电池的危害 |
1.2.2 废弃镍氢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意义 |
1.3 废弃镍氢电池的资源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废弃镍氢电池回收处理技术 |
1.3.2 目前废弃镍氢电池再生处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试剂、仪器及设备 |
2.2 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的酸浸实验 |
2.2.1 酸浸实验方案 |
2.2.2 浸出过程动力学研究方法 |
2.3 合金的制备 |
2.3.1 实验原理 |
2.3.2 合金烧结实验方案 |
2.3.3 合金的熔炼 |
2.3.4 合金后处理 |
2.4 微结构分析 |
2.4.1 X 射线衍射分析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章 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活性物质与基体的分离 |
3.1 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成分分析 |
3.2 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回收方法的选择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物理法分离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的活性物质与基体 |
3.3.2 高温焙烧法分离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的活性物质与基体 |
3.3.3 稀硫酸-旋流联合法分离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的活性物质与基体 |
3.3.4 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极板的浸出过程动力学研究 |
3.3.5 分离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活性物质与基体的工艺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aH_2 还原复合MeO 的热力学研究 |
4.1 MeO 还原热力学机理及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反应及物质的热力学数据 |
4.2.2 CaH_2 离解热力学 |
4.2.3 Ca 对金属氧化物的热还原 |
4.2.4 H_2 还原金属氧化物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以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制备 La-Mg-Ni 系合金新型合成工艺可行性及La_(0.67)Mg_(0.33)Ni_(3.0) 合金微观结构的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合金成分设计 |
5.2.2 La_(0.67)Mg_(0.33)Ni_(3.0) 合金的形成机理 |
5.2.3 La_(0.67)Mg_(0.33)Ni_(3.0) 合金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
5.2.4 La_(0.67)Mg_(0.33)Ni_(3.0) 合金的微观结构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废镍回收溶解方法的研究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废镍金属溶解方法 |
2 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金属镍料电解装置 |
3 实验方法 |
3.1 强酸溶解 |
3.2 混合酸溶解 |
3.3 阳极电解法溶解 |
4 各种溶解方法耗时与经济比较 |
5 结论 |
四、废镍电池资源化生产醋酸钴硫酸镍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J]. 雷舒雅,徐睿,孙伟,徐盛明,杨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
- [2]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D]. 刘慧丽.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 [3]超声-臭氧深度净化湿法炼锌溶液中稀散杂质的行为研究[D]. 罗尧尧.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废旧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回收与再利用工艺研究[D]. 孔德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探索硫酸镍工艺参数控制标准、提高脱Ni效率[J]. 徐小董,黄超. 世界有色金属, 2015(11)
- [6]废旧镍氢电池回收再利用研究[J]. 张彬,罗本福,谷晋川,梅自良.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1)
- [7]中国镍资源安全评价[D]. 张佳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8]废电池合金制备氯化镍溶液的工艺研究[J]. 朱薇,郭秋松,刘志强.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12(03)
- [9]从镍氢电池废弃负极材料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的研究[D]. 张盛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2)
- [10]废镍回收溶解方法的研究与经济分析[J]. 孙鸿燕,邱贤华,钟劲茅. 江西科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