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哪篇文章是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 答:袁隆乎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第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问: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的原始手稿曝光了,原始手稿中透漏了什么内容?
- 答:一提到袁隆平老先生,许多人第一印象都是“杂交水稻之父”,但其实除了这一称号之外,他还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正是这样一位勤勤恳恳,一生只为了让国人吃饱吃好的老先生却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在今年5月22日下午1:07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在此之前,袁隆平曾在公开场合讲述过自己的梦境,他表示自己曾经梦见过水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而穗子则比扫帚还要长,自己和同事坐在稻穗下面共同乘凉。
除此之外,他还梦见过穗子沉甸甸,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袁老也表示这是自己做过的两个幸福的梦,而他自己的愿望则非常朴实,希望能够培育出高产量品种,为提高粮食产量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近日,袁隆平老先生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在网上曝光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从曝光的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可以看出,整本手稿有134页,共计9万多个字,而时间跨度更是超过10余年。
这本手稿包含了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选育计划等14篇文章。
对此网友评价:看到这一个个整洁的手写汉字,而如今这些文字已经幻化成了种子播撒到了祖国大地,对袁老先生更加缅怀和致敬。
还有网友评价:袁老先生最初的梦想终究会实现。
有网友也对袁老先生表示非常感谢,并表示自己姥姥以前闹饥荒,如果不是袁老爷爷自己可能吃不饱饭,而每年金秋十月都是丰收的季节,那个时候稻香飘满田野,每次吃大米饭时都会想念袁爷爷,而袁隆平老先生也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永远照亮在田野之上。 - 答:从这份原始手稿中可以看出,袁隆平一直都在希望可以培育出高产量的品种,也能够提高粮食的质量。愿望非常的朴实,而且从一而终,从未变过。
- 答:原始的手稿里面写着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1批大学生,袁隆平决定用尽自己的所学解决粮食的问题。每一次种植成功的一个心得,以及种植的过程跟选育的计划都一次一次的清晰记录下来了。还写了自己失败的历程。以及获得了政府各种各样的大力支持。
- 答: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并且也记录了很多的笔记,而且也记录了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看上去也特别的感动。
问: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有着怎样的艰辛过程?
- 答: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袁隆平出任首席责任专家;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现正朝着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努力,计划到2010年实现。
- 答:1、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但工作刚刚起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避开干扰,依靠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带领助手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
- 答:袁隆平研究期间主要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和科研工作的艰辛。1953年7月袁老从合并后改建在重庆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顺利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一所农校内任教,同年被调往更加偏远的湘西任教。而在这里袁老一共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一直勤勤恳恳的教育当地的农民利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培育农作物。像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的农民那样,赤着脚挽起裤腿,脸朝黄土背朝天,顶着风吹日晒在实验田里实验观察培育的秧苗。1960年7月袁老发现并便利用极为特殊的水稻作为新的实验对象,并在次年的春耕之际,把这株水稻的种子播种在新的田地里,而实验结果让袁老喜出望外,这就是他一直苦苦寻觅的天然的“杂交性水稻”。而袁老的研究一开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再找到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1964年7月5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袁老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而借此袁老得到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在次年袁老又从14000多个稻穗中逐个检验,最终再次得到6株不育株,而通过袁老细心的培育一共有4株成功繁殖。可惜不幸的是,同年六月造成新中国建设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忽然爆发,这极大的冲击了袁老的研究,很快袁老被迫中断了此项研究。可是即使是这样,袁老也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追求,他秘密地将已经培育成功的700多株二代育苗悄悄地转移到安江的农田里。可是仅在转移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一天夜里,这700多株饱含袁老心血的育苗被人连根拔起丢弃在荒野,而此案到现在也是一桩悬案。在苦苦寻觅四天后在一口废井边找到残存的5株育苗,袁老借助这残存的育苗继续着自己的研究。之后的几年袁老与自己的学生还有研究团队奔赴中国的大江南北寻找符合“三系法”的育苗,终于在1973年找到雄性不育恢复系,成功攻克了“三系法”配套的难关。
- 答: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袁隆平出任首席责任专家;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现正朝着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努力,计划到2010年实现。
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但工作刚刚起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避开干扰,依靠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带领助手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 - 答:1、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但工作刚刚起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避开干扰,依靠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带领助手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
2、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并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由此,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3、1980年以来,袁隆平又先后育成“威优64”、“威优49”等几个大面积推广的早熟、多抗新组合。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袁隆平挂帅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
4、1998年,袁隆平主持的长江流域两系法杂交早籼稻选育研究获得突破,育成优质、高产、早中熟的两系早籼稻组合,为解决长期以来长江流域早籼稻米质不好、产量不高的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袁隆平出任首席责任专家;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现正朝着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努力,计划到2010年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