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足三里穴对训练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针刺足三里穴对训练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针灸足三里穴对训练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杨阳[1](2020)在《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一百多年前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自此以后,运动性疲劳成了运动医学领域的热门题目。竞技体育具有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特点,因此难以避免过度运动后产生的疲劳。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锻炼对于维持身体良好机能的作用,由于运动强度或频率不当引起的疲劳和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弱了人们的积极性与自信心,甚至引发相关疾病。因此,不仅仅运动医学领域在研究由于运动产生的疲劳与之相关的产生机理和它的防治措施,临床医学也开展了对运动性疲劳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疾病的治疗与如何预防其发生等的研究,按摩在当今医学领域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按摩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并有证据显示按摩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对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1]。本研究通过探究大鼠腓肠肌肌浆Na+-K+-ATPase、Ca2+-ATPase、SOD的活力及MDA含量的变化,探讨中医推拿对于运动性疲劳大鼠代谢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并从细胞水平揭示推拿手法对运动疲劳性损伤的缓解机制。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跑台训练3天,后剔除不善于运动的大鼠10只,剩余50只,随机取出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40只作为运动性疲劳造模组,造模组按规定训练方案进行造模,时间为4周,第28天训练后对大鼠血液中反应机体疲劳状态的相关指标Bun、Lac、CK进行测试,判定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选出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推拿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常规喂养,推拿组进行为期14天的推拿干预,14天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指标。分别检测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钠钾泵(Na+-K+-ATPase)、钙泵(Ca2+-ATPase)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模型组SOD与空白组对比,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SOD活性明显提高(P<0.05)。(2)模型组MDA与空白组对比,MDA含量显着增多(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3)Na+-K+-ATPase、Ca2+-ATPase 组间相比,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1)推拿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2)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有保护性作用。

姜韬[2](2020)在《“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分析并探讨预针刺防治本病的作用,为临床防治运动性疲劳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25例,排除脱落、中止者最后以观察组24例、对照组23例纳入统计分析。观察组于运动前予以针刺干预,穴位选取双侧足三里、内关,每天一次,连续5天;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干预。观察两组运动前、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心率均较运动前上升(均P<0.05),运动后观察组的疲劳主观感觉评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乳酸水平较运动前上升明显(P<0.01),运动后观察组的血乳酸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氧饱和度较运动前无明显变化(均P>0.05),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均P>0.05)。结论“标本配穴”预针刺能有效降低运动性疲劳受试者主观感觉评分、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及心率,从而改善运动性疲劳。

郭波[3](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关于中长跑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大多基于传统生理生化方法预设一些常规大分子物质进行研究,很难全面反映运动训练和竞赛对运动员代谢产生的整体性、系统性影响,所以,迫切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中长跑训练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穴位刺激能够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改善机体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往的穴位刺激研究往往专注于某一物质或某几个物质的变化,很难体现穴位刺激对人体调节的整体作用。代谢组学通过“全景式”地扫描代谢物的变化,可对所获得的高通量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是揭示大负荷训练对机体代谢影响和穴位刺激调节强有力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和探讨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寻找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构建代谢组学图谱;研究长期穴位刺激干预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代谢模式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尝试从代谢的角度解释穴位刺激在运动员机能状态恢复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校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18名,均身体健康,分成实验组(LTA,9名):穴位刺激组,对照组(LTR,9名):自然恢复组。选取“足三里”(双腿)、“委中”(双腿)、“肾俞”和“关元”穴,对实验组(LTA)运动员进行电针刺激,每天治疗30分钟,持续时间4周。采集三次尿样的时间分别为:训练阶段开始的早晨(周一);训练中期(两周之后)的周一早晨;训练阶段结束(四周之后)的周一早晨。使用预饱和压水峰的NoesyPr1d脉冲[RD-90-t1-90-tm-90-ACQ]采集一维NOESY谱图。所有谱图均在25℃条件下使用带有超低温探头的Bruker(Karlsruhe,Germany)Avance III600 MHz谱仪进行采集。使用MestReNova软件进行FID数据的处理(版本12.0,Mestrelab Research S.L.)。使用0.3 Hz的线宽因子进行FID的傅里叶变换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然后对谱图进行相位矫正,基线调整,谱峰对齐,将TSP的甲基峰定标为0.00 ppm。将每个不重叠的谱峰进行归属后代谢物取其峰高度作为谱峰的定量结果,然后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后的数据进行UV标度化后在SIMCA-P+14(Umetrics AB,Ume?,Sweden)软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法-监督分析(PLS-DA),潜在结构的正交投影-监督分析(OPLS-DA)。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尿液中牛磺酸、抗坏血酸、N-乙酰基糖蛋白、2-氨基已二酸、葡萄糖、2-羟基异丁酸的含量显着下降;谷氨酰胺、酪氨酸、丙二醇、乳酸、二甲基甘氨酸、缬氨酸、甲基烟酰胺、α-酮戊二酸、丙氨酸和甲酸含量显着上升,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变化。(2)穴位刺激以后,运动员尿液中N-乙酰基糖蛋白、苯乙酰甘氨酸含量上升;谷氨酰胺、柠檬酸、乳酸、α-酮戊二酸、酪氨酸、3-氨基异丁酸、甘氨酸、甲酸的含量下降。穴位刺激对运动员产生影响的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结论:(1)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训练开始、结束时尿液样本的NMR代谢图谱存在显着差异,能够从代谢组学分析中筛选出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2)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为:有氧氧化代谢发挥最大作用;糖酵解占有很大比重,乳酸大量堆积;氨基酸代谢活跃,多数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氧化应激水平较高。(3)穴位刺激能对大负荷训练阶段中长跑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4)穴位刺激具有靶向性,其可能机制是穴位刺激能够增强或抑制相应代谢通路上酶的活性;穴位刺激的“双向调节”作用,客观而言是对机体固有的调节功能进行激活。

蒋云芳[4](2019)在《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及其mRNA表达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应用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以艾炷灸关元、命门穴为干预手段,通过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 d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及其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脑组织及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表达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m RNA表达等影响的差异,为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延缓衰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衰老模型制备组50只,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进行腹腔注射D-半乳糖500mg·kg-1,每日1次,连续60天。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选取40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关元穴治疗组、命门穴治疗组、关元+命门穴治疗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及模型对照组正常喂养,各治疗组使用艾炷灸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开始水迷宫实验,水迷宫实验总共6天,其中平台探索5天,空间探索1天,实验结束第二天,将五组大鼠麻醉后腹主静脉取血采集血清,取血后处死大鼠,在冰台上快速取脑组织,用匀浆仪制成脑组织匀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脑组织匀浆中AGEs、RAGE、IL-1、TNF-α的表达及血清中IL-1、TNF-α表达;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RAGE m RNA表达。结果:⑴大鼠行为学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时间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减少;两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炷灸治疗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时间减少,穿越平台的次数增多,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5);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未见明显变化(P>0.05)。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IL-1、TNF-α表达及血清中IL-1、TNF-α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⑶R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RAGE m RNA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RAGE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RAGE m RNA表达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之间比较,以上所有指标的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艾炷灸关元穴、命门穴能改善D-半乳糖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力。(2)D-半乳糖致大鼠衰老的机制可能与D-半乳糖能在体内产生大量的AGEs有关。(3)艾炷灸关元穴、命门穴可以下调AGEs与RAGE的表达水平,其延缓衰老的机制可能是AGEs的下调减少了对生物大分子的直接修饰及与其特异性受体RAGE的结合水平,抑制炎症开关NF-KB的信号转导通路,使促炎因子IL-1、TNF-α表达减少有关。

胡蔚婧[5](2019)在《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脏保护效应及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是在前期开展的不同配穴对心肌缺血影响的工作基础上,以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为研究对像,采用“针刺预处理”的方式,选用“关元”和“足三里”进行配穴的“保健穴”组与“关元”、“足三里”、“内关”三穴相配伍的“标本配穴”组与空白组、运动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的抗疲劳能力、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及对心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和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达的影响,并采用1H-NMR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检测技术寻找其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为针灸“治未病”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面的运用提供有效的实验基础及探究思路。方法八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运动组,保健穴组,标本配穴组,每组15只。空白组:正常饲养,不运动,不针刺;运动组:只运动,不针刺;保健穴组:每天运动前一小时进行针刺预处理治疗,取双侧的足三里穴和关元穴;标本配穴组:每天运动前一小时进行针刺预处理治疗,取双侧的内关穴、足三里穴及关元穴。针刺操作方法:双侧“内关”穴:大鼠前肢内侧,离腕关节约3mm左右的尺桡骨缝间,直刺2mm;双侧“足三里”穴:大鼠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处,直刺3-5 mm;“关元”穴:大鼠腹白线上,脐下正中约2mm,向剑突方向呈45°角斜刺3mm;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0mm x 15mm,每穴直刺5mm,平补平泻针刺手法,每针捻转1min,留针15mim,共治疗6周。除空白组外,每组进行6周的递增负荷训练,最后一天进行力竭训练,训练后即刻,大鼠腹腔麻醉,心尖部取血提取血清,取心肌组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乳酸(LD)、肌酸激酶(CK)、尿素氮(BLU)、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线粒体的氧化损伤,ELISA法检测心钠素(ANP),Western Blot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1H-NMR核磁共振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血清LD、CK、BUN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和标本配穴组血清LD、CK、BUN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标本配穴组较保健穴组降低更明显(P<0.05)。(2)对心肌组织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大鼠心肌组织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T-SOD、GSH-PX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和标本配穴组心肌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T-SOD、GSH-PX含量明显增加(P<0.05);而标本配穴组与保健穴组比较,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T-SOD、GSH-PX含量明显增加(P<0.05)。(3)心肌细胞线粒体ND1基因表达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ND1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标本配穴组线粒体ND1基因表达下降(P<0.05或P<0.01);与保健穴组相比,标本配穴组线粒体ND1基因表达下降(P<0.05)。(4)对心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大鼠心肌组织ANP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和标本配穴组心肌组织ANP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标本配穴组心肌组织ANP含量较保健穴组明显降低(P<0.05)。(5)心肌细胞TERT与CGRP的表达变化与空白组相比,运动组心肌的TERT蛋白表达升高(P<0.05),而CGRP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运动组相比,保健穴组和标本配穴组心肌的CGRP表达均升高(P<0.05),而TERT蛋白的表达保健穴组与标本配穴组均降低(P<0.05),与保健穴组相比,标本配穴组TERT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CG RP蛋白表达升高(P<0.05)。(6)血清代谢组学检测及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从血清PLS-DA得分图显示,空白组和标本配穴组轮廓相近,而运动组轮廓与其他组相异。根据VIP得分大于1的代谢物谱可以推测乳酸、葡萄糖、尿素、丙氨酸、乙酸可能是其潜在的代谢差异生物学标志物。结论(1)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标志物有显着改善,证明针刺预处理对抗运动性疲劳具有明显作用,且标本配穴优于保健穴配伍。(2)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心肌组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并且能够减少力竭运动所对心肌细胞产生的损伤,且标本配穴优于保健穴配伍。(3)针刺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内分泌功能以及心肌组织中的CGRP和TERT的表达与活性,起到对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心脏的保护作用,且标本配穴优于保健穴配伍。(4)血清代谢组学检测及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从血清PLS-DA得分图显示,空白组与标本配穴组轮廓接近,而运动组与其他组轮廓相异。根据VIP得分大于1的代谢物谱可以推测乳酸、葡萄糖、尿素、丙氨酸、乙酸可能是其潜在生物学标志物,说明标本配穴消除运动性疲劳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实现的。

陈茜[6](2019)在《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观察电针预处理干预方法对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大鼠力竭运动时间、左心室功能、心脏损伤血生化指标、线粒体结构功能及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因子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以AMPK为切入点从AMPK/PGC-1α对线粒体生物合成作用,探讨电针预处理干预方法对力竭运动状态下心脏保护的作用机制,以期望为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早期预防治疗提供方法,降低运动所致机体损伤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力竭运动组、电针预处理组、AICAR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以及Compound C组。力竭运动前14日,空白对照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力竭运动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并抓握刺激15分钟;电针预处理组大鼠每日给予足三里、关元、内关电针干预;AICAR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AMPK激动剂AICAR;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大鼠给予足三里、关元、内关电针干预;Compound C组每日抓握刺激15分钟。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及Compound C组造模前腹腔注射Compound C;空白对照组大鼠直接检测取材;力竭运动组、电针预处理组、AICAR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Compound C组五组大鼠进行游泳力竭运动后检测取材。记录大鼠力竭运动时间长度、左心室功能,检测血清CK-MB、LDH、cTnT、IL-6、IL-1β心肌TNF-α、MDA、SOD、GSH-Px、ATP、线粒体结构及呼吸功能、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心肌中 AMPK、PGC-1α、NRF1、NRF2、mtTFA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力竭运动时间长度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且高于 Compound C 组(P<0.01);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大鼠力竭运动时间长度高于Compound C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运动时间长度低于与AICAR组(P>0.05)。(2)力竭运动组大鼠LVSP、LVEDP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LVdP/dtmax、+LVdP/dtmax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LVSP、LVEDP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LVdP/dtmax、+LVdP/dtmax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LVSP、LVEDP高于Compound C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LVSP、+LVdP/dtmax、+LVdP/dtmax 高于 AICAR 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 LVEDP 低于 AICAR 组(P>0.05)。(3)力竭运动组大鼠血清LDH、CK-MB、cTnT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血清LDH、CK-MB、cTnT低于力竭运动组(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低于AICAR组(P>0.05);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 组血清 LDH、CK-MB、cTnT低于 Compound C 组(P<0.05)。(4)力竭运动组大鼠血清IL-6、IL-1β心肌TNF-α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血清IL-6、IL-1β心肌TNF-αc低于力竭运动组(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低于AICAR组(P>0.05);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血清IL-1β低于Compound C 组(P<0.01)。(5)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形态学受损程度重于空白对照组;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形态学受损程度重于空白对照组,但轻于力竭运动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心肌形态学受损程度轻于Compound C组;电针预处理组心肌形态受损程度与AICAR组差异不明显。(6)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线粒体RCR、心肌组织ATP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线粒体RCR、心肌组织ATP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线粒体RCR低于AICAR组(P>0.05)、心肌组织ATP高于AICAR组(P>0.05);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心肌组织ATP高于Compound C组(P<0.05)。(7)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MDA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心肌GSH-Px、T-SOD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心肌MDA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低于力竭运动组(p<0.01)、低于AICAR组(P>0.05),心肌GSH-Px、T-SOD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高于力竭运动组(P<0.05)、高于AICAR组(p>0.05);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大鼠心肌MDA低于Compound C组(P<0.05),心肌 GSH-Px、T-SOD 高于 Compound C 组(P<0.05)。(8)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AMPK、PGC-1α、NRF1、NRF2及mtTFA蛋白灰度比值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AMPK、PGC-1α、NRF1、NRF2及mtTFA蛋白灰度比值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高于AICAR组(P>0.05);针预处理+Compound C 组大鼠心肌 AMPK、PGC-1α、NRFI、NRF2及mtTFA蛋白灰度比值高于Compound C组(P<0.01)。(9)力竭运动组大鼠心肌AMPK mRNA、PGC-1αmRNA、NRF1 mRNA、NRF2 mRNA及mtTFA mRNA扩增倍数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心肌AMPK mRNA、PGC-1αmRNA、NRF1 mRNA、NRF2 mRNA及mtTFA mRNA扩增倍数高于力竭运动组(P<0.01),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高于AICAR组(P>0.05);针预处理+Compound C 组大鼠心肌 AMPK mRNA、PGC-1αmRNA、NRF1 mRNA、NRF2 mRNA 及 mtTFA mRNA 扩增倍数高于Compound C 组(P<0.01)。结论(1)力竭运动会对大鼠心肌组织造成损伤,影响大鼠左心室功能,增加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血液中的表达,对心肌产生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破坏心肌组织结构及线粒体功能。提示力竭运动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或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损伤及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相关。(2)电针预处理可以延长大鼠达到力竭运动状态的时间,同时明显下调力竭运动状态下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的表达,降低心肌炎性反应,超微病理形态学上对心肌线粒体、肌原纤维的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且改善线粒体功能。提示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及结构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3)线粒体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在力竭运动心肌损伤大鼠病理变化过程,在力竭运动后心肌AMPK表达下降,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下游参与线粒体合成的因子表达也受到抑制,而电针预处理可以明显的激活AMPK的表达。提示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或与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相关。(4)电针预处理与AMPK激动剂AICAR均可以下调力竭运动状态下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的表达,降低心肌炎性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明显的改善心肌线粒体、肌原纤维结构,对心肌的保护及结构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提示电针预处理或可以起到与AICAR相同保护作用,其效应机制或涉及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参与。(5)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与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之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或AMPK抑制剂Compound C可以对电针预处理产生拮抗效应。

孙涛[7](2018)在《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竞赛、训练及针刺调控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训练和竞赛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不断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最大程度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赛和训练强度也不断逼近人体极限,这些会造成机体机能状态的下降,如何快速恢复,保证训练、比赛的持续、高效性,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目标。针刺疗法对运动后人体机能的恢复具有副作用少、简便易行等优点,而且其机理是调动人体潜在的自身调节功能,不会产生兴奋剂问题,值得研究推广。以往对人体和针刺疗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某一物质或者某一途径的几个物质来研究其作用机理,缺乏对二者系统、全面的阐释。代谢组学采用高通量的数据检测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小分子代谢产物通过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来反映机体机能状态。它关注机体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后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而不是拘泥于机体受到各种外界条件刺激后某个物质或代谢通路的变化细节,这使其可以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反映机体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采用代谢组学分析受刺激后的机体和针灸调控有助于有助于全面、系统的理解刺激对机体的影响和针刺调控机制。第一部分:中长跑运动员800m跑及针刺调控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竞校中长跑运动员18名,均身体健康,分为实验组(EA:9名):800m跑+针刺,对照组(ER:9名):800m跑+自然恢复。针刺穴位的选取“足三里”、“肾俞”“委中”、“关元”。3次取样时间分别为:800m跑前45分钟、800m跑后30分钟、针刺后30分钟。尿液在超导傅立叶转换NMR谱仪上运用cpmgpr1d脉冲序列进行检测,相应的脉冲经过32 k傅立叶转换变为NMR谱图。将图谱文件夹导入第二军医大学药物分析测试中心编制的Matlab软件进行处理,将1H谱按默认值,从10.0到0.2,扣除水峰等活性氢所在的区域δ4.2-6.0,以避开溶剂峰对谱图的影响,然后以每段为0.04进行分段并积分,共获得200个化学位移小段和各化学位移对应的积分值。将对应的积分值进行中心化和比例换算后,以Excel形式贮存,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式(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式(OPLS-DA)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所有运动员800m实测成绩均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90%以上,即实测成绩≥【100+(100-90)】*个人最好成绩/100,符合实验要求。(2)800m跑后疲劳量表显示800m跑后运动员均有疲劳感;800m跑后即刻心率平均值为202.5次/min,表明运动员在800m跑时是高强度进行的。(3)800跑前、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指标分析显示800m跑前、后尿液样本代谢组学特征有显着性区分。(4)800跑涉及的代谢通路:通过对800m跑前、后差异化代谢物质分析后发现,800m跑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肌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TCA循环、嘌呤核苷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5)针刺后疲劳量表分析表明,两组无明显差异,表明针灸效果不明显。针刺后心率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二者呈明显差异性。(6)针刺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显示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样本无明显的区分,表明针刺效果并不显着。研究结论:(1)800m跑涉及的代谢通路上相关标志物的变化导致疲劳的原因有:能量的消耗,乳酸大量堆积,氧化应激和神经抑制等。(2)经过对800 m跑后的有关代谢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有氧氧化系统参与供能的贡献比较大,与现代研究观点相符。(3)基于核磁共振的尿液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全面、系统的分析800m跑前、后机体的代谢情况,为运动训练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运动训练提供指导。(4)800m跑后经过30分钟休息,机体代谢基本上已经恢复到跑前状态。(5)针刺实验组的恢复效果不如自然休息组,其原因很可能是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第二部分: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课及针刺调控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竞校中长跑运动员14名,均身体健康,有机分组,分为实验组(TA:7名):大负荷训练+针刺,对照组(TR:7名):大负荷训练+自然恢复。针刺穴位的选取“足三里”、“肾俞”、“大椎”、“关元”。3次取样时间分别为:训练前45分钟、训练后35分钟、针灸后30分钟。多变量NMR代谢组学分析与实验1相同。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疲劳量表分析表明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均有疲劳感;大负荷训练课平均心率值为172.4次/min,表明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是比较大的。(2)大负荷训练前、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显示训练前、后尿液样本有明显的区分。(3)大负荷训练涉及的代谢通路:通过对大负荷训练前、后差异化代谢物质分析后发现,800m跑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有脂肪酸代谢、肌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TCA循环、嘌呤核苷酸代谢、甲烷代谢等。(4)针刺后疲劳量表分析显示二者有明显差异,针刺组疲劳恢复效果较好。针刺后实验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安静时心率相比,针刺组心率更接近。(5)针刺后NMR代谢组学多变量分析显示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样本有着显着的区分。(6)本次针刺疗法涉及的代谢通路:通过对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化代谢物质分析后发现,针刺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有氨基酸代谢、糖代谢、TCA循环、甲烷代谢、嘌呤核苷酸代谢、肌酸代谢、胆碱代谢等。研究结论:(1)大负荷训练课涉及的代谢通路上相关标志物的变化导致疲劳的原因有:能量的消耗,乳酸大量堆积,氧化应激等。(2)本次训练课运动员机体呈现出无氧、有氧以及混氧代谢的特点,符合现代中长跑运动比赛的特点。(4)雌黄嘌呤(Hyx)和N-氧化三甲胺(TMAO)在大负荷训练课和800m跑中均出现显着性差异,可能是人体运动代谢调节重要的生物标志物。(3)针刺相关穴位有助于缓解长时间、大强度引起的急性运动性疲劳。(4)针对急性运动疲劳针刺相关穴位主要影响的是能量代谢通路。(5)针刺相关穴位缓解疲劳的作用机制有:促进能量物质合成、抗氧化应激、缓解大脑疲劳(神经抑制)、保护细胞、维护内环境稳态。(6)针刺的靶向目标——可能是代谢通路上的各种酶。(7)运用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针刺疗法,有助于定性、定量、客观的评价针刺疗效。

孙志芳[8](2013)在《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逆针灸”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延衰的作用。“逆灸”是其中最为常用和易用的方式。我们通过对逆灸现代研究的学习,发现逆灸对机体的调节作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大量基础的指标,具有良性、广泛性和潜伏性的作用特点。中医理论认为逆灸通过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从而增强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艾灸适宜的刺激是一种良性应激原,提前给予艾灸处理,能够使机体产生适度预应激,能够针对潜隐性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使机体的应激耐受力增强,以抵抗随后过度应激对机体的伤害。我们前期实验观察到逆灸可以减轻随后的“疾病状态”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痛经模型)的发病率与疾病程度,也对“亚健康状态”雌性大鼠机体(更年期模型)有良性的调节作用。我们想进一步观察逆灸对“健康”机体的作用。结合逆灸的作用特点,我们需要一个能体现机体综合素质的指标,以全面概括逆灸的“良性预应激”作用。运动能力是动物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机体的生命力,需要各个系统的全面配合,是机体综合素质的体现。强大的运动能力可以说是机体整体健康程度的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机体“正气充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逆灸对动物运动耐力的影响,进而推测逆灸是如何通过“扶助”正常机体的“正气”而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极限运动耐力属于运动能力的一种,可以使机体将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能体现出机体的生命潜力。同时,极限耐力运动属于过度应激,与逆灸的适度应激相对应,两者一前一后可以体现出两种应激叠摞后的效应。能量代谢是动物所有功能活动的基础,应激是机体内环境面对自身及外环境的变动而产生的变化,两者的稳定对维持整个机体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极限耐力运动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同时也是一种会造成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因此极限耐力运动能够很好地将应激与能量代谢联系起来。Ghrelin由于其特殊的脑肠肽特性,可能在应激与能量代谢系统甚至其他系统之间的稳态调节都起到关键因子的作用。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水平三者可能互相影响,互相调节,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稳态。我们认为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指标在极限耐力运动中的变化探讨逆灸对身体素质的改善作用。关元穴和命门穴是传统保健穴,联系人体的元气,作用比较基础、广泛,并且在穴性方面比较有代表性(一阴一阳)。选用两穴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体现逆灸的共同效应,一方面又能反映逆灸不同穴位的特异性。目的:通过观察逆灸关元穴和逆灸命门穴对大鼠极限运动耐力的提升作用,探讨逆灸的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的效果。通过观察逆灸、力竭和逆灸+力竭对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 HPA轴应激激素、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水平等指标的影响,探讨逆灸对力竭运动大鼠Ghrelin的调节作用及其与能量代谢的相关性,进而探究逆灸提高机体运动耐力的部分机制,进一步揭示逆灸防病保健的科学内涵,或为运动医学提供参考。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分别行关元穴和命门穴艾条灸法,隔天1次,每次10min,连续10次;空白对照组和力竭对照组与上述组同时人工抓取但不灸,如此连续10次。第20天,即最后一次艾灸24h后,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混合后随机抽取进行温水力竭游泳并记录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力竭即刻与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一同处死取材。观察逆灸关元穴和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采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活性、HPA轴应激激素水平(下丘脑CRH、垂体ACTH血清CORT)、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GnRH、血清睾酮)、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结果:1力竭时间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的游泳力竭平均时间都明显长于力竭对照组(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肝糖原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肝糖原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肝糖原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减少(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肝糖原较力竭对照组均有极显着或显着升高(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血乳酸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血乳酸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血乳酸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升高(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血乳酸与力竭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着的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差异(P>0.05)。4心肌和血清NOS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NOS活性和心肌NOS活性的变化情况一致。5下丘脑C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垂体ACT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血清CORT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下丘脑Gn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nRH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9血清睾酮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睾酮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睾酮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血清睾酮含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0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Ghrelin和下丘脑Ghrelin含量的变化情况一致。结论:1逆灸对机体是一种适度的应激,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不会预先在单个生化指标上体现出来。但却能显着改善机体的健康程度,提高机体对不良应激的抵抗力。2力竭运动是一种能够引起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力竭导致机体应激轴过度激活,过分调动了能源储备,能量代谢处于紊乱状态。3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逆灸正是通过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以扶助正气,进而增强机体素质,提高运动耐力。这可能能够为运动医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节应激激素,能量代谢相关因子和Ghrelin水平等有关。4关元穴与命门穴的效应有所不同。关元穴在延长大鼠游泳时间、调节糖原储备和乳酸代谢方面与命门穴无异,但对应激激素、性激素、NOS活性及Ghrelin水平的调节效应不明显,关元穴对这些指标的效应可能具有滞后性,也可能其对大鼠体能的提升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两穴差别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汶希[9](2012)在《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一、文献综述疲劳是机体承受负荷足够大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一种生理现象。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体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产生的机制有衰竭学说、堵塞学说、突变学说、自由基学说等。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的劳倦之类的范畴。根据藏象学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大致与脏腑有关。五脏方面,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骨生髓,乃是先天之本,是体力产生和维持的基础动力和源泉。肾精不足,骨髓耗损,则会引起先天之气虚亏,骨骼系统发育不良,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与运动的关系息息相关。脾受损,肌肉发育不良,力量不足。肝藏血,当运动时大量血液涌向骨骼肌,这时就需要肝脏调节血量,用以供应肢体的运动。肝主筋,如果肝功能正常,肝血丰富,可以使筋脉得养,运动有力,肌腱关节滑利,灵活而持久。若肝的气血不够充盈,则筋失濡养,动作迟缓,达不到预定的强度就出现了运动性疲劳。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与运动员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和意志品质密切相关。我们也认为,从中医的角度,运动性疲劳,既有实证,也有虚证,也有虚实夹杂证。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广东凉茶是广东地区居民根据当地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天然中草药为原料,煎熬而成的一种汤剂,具有清毒、生津止渴、防治疾病等功效。目前,作为饮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凉茶的功效“清热解毒,防止上火”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缺乏严谨的定义和科学依据。而针灸一直是专家比较推荐的祛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广东凉茶和针刺穴位的功效与应用,结合目前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采用现代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研究方法,选取邓老凉茶和王老吉凉茶作为代表,观察凉茶和针刺穴位对大鼠生化,抗氧化、形态学和细胞凋亡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解释凉茶的“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数据。为使人们理解凉茶的功效,更好的推广和开发凉茶饮料奠定基础。希望能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在生物化学、细胞凋亡等层面,对防治运动性疲劳做出有益的研究和尝试。研究内容:1、运动和补充凉茶以及针刺对大鼠日常行为,症状的影响。2、补充不同种类的凉茶对实验大鼠生化,形态学和骨骼肌、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3、针刺穴位对实验大鼠生化,形态学和骨骼肌、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4、探讨凉茶和针刺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可能作用机制。三、研究方法与结论研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运动疲劳模型组、邓老凉茶组、王老吉凉茶组、宝矿力组、针灸组。除了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他五组均进行运动跑台训练。训练方案是根据Bedford理论改造的,每周7次,连续2周。针灸组取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其余组饮料灌胃。运动结束后,实验大鼠取血、骨骼肌、海马等。检测血糖、血氨、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骨骼肌Ca2+浓度、骨骼肌和海马的MDA含量、T-AOC,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caspase-3在骨骼肌和海马的表达,并对骨骼肌、肝脏、海马光镜下观察结构。结论:1.本实验采用2周大强度跑台运动造模,实验大鼠血乳酸上升、MDA上升、总抗氧化能力下降、骨骼肌钙离子浓度增加,血氨上升,骨骼肌和海马capase-3表达增强外周疲劳和中枢疲劳的指标都出现了变化。说明本实验建立的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是成功的。而模型组的症状表明,运动性疲劳在中医范畴,并不仅仅是虚证,也有实证,会出现虚实夹杂证。2.我们的实验证明,王老吉凉茶和邓老凉茶能够有效降低降低骨骼肌中的MDA含量,增加骨骼肌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加大鼠海马的总抗氧化能力,减少MDA含量。我们推断,广东凉茶“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与其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3.王老吉凉茶和邓老凉茶能够补充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物质,维持血糖水平,降低肝脏、心脏细胞膜损伤,降低AST水平。4.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在多个环节和层面防治运动性疲劳。骨骼肌层面:使骨骼肌中的MDA含量减少,增加骨骼肌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钙离子浓度;肝肾功能层面:能够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降低血尿素氮。中枢神经层而,针灸对运动疲劳大鼠神经细胞保护机制的良性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caspase-3的表达,阻止caspase-3的活化,最终达到对抗细胞凋亡的目的,对剧烈运动后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不清,需进一步研究。四、创新点、存在问题与展望创新点:1.在理论上,通过了了查阅文献进行了文献综述,结合实验的症状观察,提出运动性疲劳属于虚实夹杂证这一新假说。2.在应用方而,从各个侧面较全面的反映了广东凉茶和针灸两种不同中医药手段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为运动性疲劳的防治提供了具中医药特色的新思路,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评价,研究运动性疲劳及干预措施评价的指标和工具。3.在成果方面,应用广东凉茶来干预运动性疲劳,目前国内外无人进行相关研究。同时,将凉茶“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与抗氧化联系起来,为进一步,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广东凉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大鼠模型的塑造与评价仍需进一步完善,跑台是否完全模拟了运动员的训练状态,中枢性疲劳还需要哪些指标来评价,是否能用中医的诊断方法来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的标准化指标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2.因受时间、经费的限制,本实验仅仅初步证实了运动和针灸对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与通路仍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运动对骨骼肌与大脑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与通路。3.本研究初步证实了针刺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多个环节的作用,但是其机制,以及选择其他穴位、其他方法的功效是否有差异尚不清。4.本研究初步表明,邓老凉茶和王老吉凉茶能够改善运动性疲劳状态,将其“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与抗氧化联系起来。但是作为饮品凉茶当中有效的成分是哪些,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张安民,张青元,李晓旭[10](2010)在《针灸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与分析》文中提出竞技运动中,如何有效消除运动性疲劳并提高机体运动能力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中医理论,从整体观点出发对人体机能代谢进行调节具有独特的

二、针灸足三里穴对训练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足三里穴对训练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1 运动性疲劳概述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3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4 对当代医学对EF研究现状
    综述二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1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归属范围
        2 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
        3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
        4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
        5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7 中医特色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8 问题和思考
前言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仪器与试剂
        2.3 建模与首次分组
        2.4 首次取材及第二次分组
        2.5 取穴
        2.6 分组干预
        2.7 研究技术路线图
        2.8 标本处理与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造模实验验证
        4.2 各组MDA含量比较
        4.3 各组SOD活性比较
        4.4 各组Na~+-K~+-ATPase活性比较
        4.5 各组Ca~(2+)-ATPase活性比较
    5 结论
    6 分析与讨论
        6.1 造模方法的改变
        6.2 推拿与运动性疲劳
        6.3 穴位的选取依据
        6.4 弹拨法
        6.5 推拿对MDA含量的影响
        6.6 推拿对SOD活性影响
        6.7 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6.8 实验研究的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标准
        1.5 病例来源
    2.研究方法
        2.1 观察组
        2.2 对照组
        2.3 疗效指标
        2.4 随访方案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比较
        3.2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血乳酸(LA)比较((?)±s)
        3.3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乳酸脱氢酶(LDH)比较((?)±s)
        3.4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肌酸激酶(CK)比较((?)±s)
        3.5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尿素氮(BUN)比较((?)±s)
        3.6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心率变化
        3.7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血氧饱和度变化
        3.8 随访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1.1 “衰竭学说”
        1.2 代谢物质堆积学说
        1.3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1.4 “保护性抑制学说”
        1.5 突变理论
        1.6 “自由基损伤学说”
    2.祖国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2.1 运动性疲劳的病名认识
        2.2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认识
        2.3 运动性疲劳与气血的关系
        2.4 运动性疲劳与脏腑的关系
    3.中医“治未病”思想
        3.1 “治未病”思想的源流与内涵
        3.2 针灸“治未病”思想
        3.3 “治未病”思想在运动性疲劳中的运用
    4.配伍及选穴依据
        4.1 “标本配穴”的腧穴配伍方法
        4.2 选穴依据
    5.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5.1 改善能量代谢
        5.2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5.3 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
        5.4 维持内环境稳态
    6.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及疗效分析
        6.1 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
        6.2 生化指标
        6.3 心率、血氧饱和度
    7.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录3
致谢

(3)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决定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1.1.2 机能恢复: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保障
        1.1.3 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机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1.1.4 代谢组学: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新工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2.1.1 中长跑的项目特征
        2.1.2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2.1.3 小结
    2.2 代谢组学概述
        2.2.1 “代谢组学”概念
        2.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2.2.3 NMR代谢组学研究
        2.2.4 小结
    2.3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3.1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2.3.2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2.3.3 小结
    2.4 代谢组学在穴位刺激领域的研究进展
        2.4.1 效应机制研究
        2.4.2 处方配伍的研究
        2.4.3 比较针刺研究
        2.4.4 小结
    2.5 穴位刺激与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相关研究
        2.5.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产生的主要机制研究
        2.5.2 穴位刺激促进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研究
        2.5.3 小结
    参考文献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访谈法
    3.3 实验法
        3.3.1 实验对象
        3.3.2 实验方案
        3.3.3 饮食控制
        3.3.4 穴位刺激方案
        3.3.5 NMR代谢组学
    3.4 数理统计法
4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4.1 结果
        4.1.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4.1.2 尿液中代谢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4.1.3 尿液中代谢物的多变量统计分析
        4.1.4 运动员尿液中的差异化代谢物
        4.1.5 代谢物归属及所涉及的代谢通路
    4.2 分析与讨论
        4.2.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4.2.2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4.2.3 尿液是研究中长跑代谢特征的有效体液
        4.2.4 代谢特征对中长跑训练的指导意义
    4.3 结论
5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调节及可能机制
    5.1 结果
        5.1.1 穴位刺激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多变量统计
        5.1.2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5.1.3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的多变量统计
        5.1.4 代谢物归属及代谢途径分析
    5.2 分析与讨论
        5.2.1 穴位刺激对能量代谢和身体机能的影响
        5.2.2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5.2.3 穴位刺激调节的靶向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5.3 结论
全文总结
    总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4)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及其mRNA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1.1.1 线粒体DNA损伤学说
        1.1.2 自由基氧化应激学说
        1.1.3 非酶糖基化学说
        1.1.4 炎性衰老学说
        1.1.5 端粒学说
        1.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2.1.1 五脏虚损学说
        2.1.2 气血失常和痰浊淤滞致衰学说
        2.2 祖国医学对衰老治疗方法
        2.2.1 针刺疗法
        2.2.2 艾灸疗法
        2.2.3 中药治疗
        2.2.4 针药结合疗法
        2.2.5 其他疗法
    3 目前延缓衰老的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饲养条件
        2.3 衰老大鼠模型的建立
        2.4 处理方法
        2.5 标本采集
        2.6 观察指标测定
        2.7 资料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行为学的表达情况
        3.2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AGEs表达情况
        3.3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RAGE表达情况
        3.4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 RAGE mRNA表达情况
        3.5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a 表达情况
        3.6 各组大鼠血清中 IL-1,TNF-a 表达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艾灸与衰老
        1.1 祖国医学对艾灸延缓衰老的认识
        1.2 艾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
    2 实验选穴依据
    3 实验模型的选取与评价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分析
        4.2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脑组织中AGEs的影响分析
        4.3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脑组织中RAGE的影响分析
        4.4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AGEs-RAGE 系统中 IL-1、TNF-a的影响分析
        4.5 艾炷灸关元穴、命门穴、关元+命门穴三组治疗组相互比较分析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艾灸关元穴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脏保护效应及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2.2 针刺预处理方法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行为学主观指标观察结果
        3.2 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二 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肌组织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2.2 针刺预处理方法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心肌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影响
        3.2 对心肌组织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三 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脏内分泌功能以及CGRP和 TERT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2.2 针刺预处理方法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心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
        3.2 心肌细胞TERT与 CGRP的表达变化
    4 讨论
实验四 针刺预处理不同配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
        2.2 针刺预处理方法
        2.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5 血清样本制备步骤
        2.6 核磁数据采集参数
        2.7 数据处理过程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PCA和 PLS-DA模式识别
        3.2 对PCA及 PLS-DA两种识别模式的对照分析
        3.3 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发现
    4 讨论
讨论与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
附录三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力竭运动时间及左心室功能指数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酶谱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实验四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MDA、SOD、GSH-Px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实验五 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AMPK/PGC-1α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讨论
    1. 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的机制
    2. 线粒体合成与AMPK/PGC-1α信号通路
    3 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的理解与针灸治未病
    4 选穴理论依据
    5 力竭运动致心肌损伤选穴的依据
    6 干预方法评价
    7 创新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
附录三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竞赛、训练及针刺调控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如何科学、有效的消除疲劳是现代竞赛、训练的保证
        1.1.2 针刺在运动恢复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1.3 现有对针刺和人体机能状态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1.4 代谢组学应用于人体科学优势明显
        1.1.5 项目的选取
        1.1.6 现有对800m及大负荷训练研究的局限性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总体设计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代谢组学概述
        2.1.1 何谓代谢组学
        2.1.2 代谢组学检测主要手段
        2.1.3 代谢组学解析流程
        2.1.4 代谢组学应用运动人体科学
    2.2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运动后人体展望
        2.2.1 代谢组学研究人体机能状态的机制——代谢通路
        2.2.2 代谢组学研究机体机能状态的优势
    2.3 针刺对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影响
        2.3.1 针刺对运动后能源物质的影响
        2.3.2 针刺对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方面的影响
        2.3.3 针刺对运动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3.4 针刺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2.4 针刺腧穴的选取
    2.5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针刺疗法的优势
        2.5.1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定量、定性评价针刺疗法
        2.5.2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解决“时间针刺”实验研究问题
        2.5.3 运用代谢组学有助于针刺中医传统理论与西医研究的结合
        2.5.4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针刺效应机制研究
        2.5.5 应用代谢组学有助于针刺处方配伍规律研究
3 实验一 男子中长跑运动员800m跑及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4.1 实验对象
        3.2.4.2 实验流程
        3.2.4.3 实验效果的保证
        3.2.4.4 针刺方案
        3.2.4.5 RPE疲劳量表和心率
        3.2.4.6 样品采集
        3.2.4.7 样品处理
        3.2.4.8 NMR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和处理
        3.2.4.9 多变量统计分析
        3.2.5 数理统计法
    3.3 800m跑尿液NMR代谢组学图谱
        3.3.1 结果
        3.3.1.1 800m跑测试成绩
        3.3.1.2 800m跑后RPE量表和心率
        3.3.1.3 800m跑前、后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3.3.2 讨论
        3.3.2.1 800m跑能量代谢
        3.3.2.2 次黄嘌呤代谢——氧化应激
        3.3.2.3 酪氨酸代谢——神经调节
        3.3.2.4 甲烷代谢
        3.3.2.5 乳酸的大量堆积
        3.3.2.6 NMR尿液代谢组学技术分析800m跑的优势
        3.3.3 结论
    3.4 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
        3.4.1 结果
        3.4.1.1 针刺后RPE量表和心率
        3.4.1.2 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3.4.2 讨论
        3.4.2.1 能源物质的恢复
        3.4.2.2 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
        3.4.3 结论
4 实验二 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及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专家访谈法
        4.2.4 实验法
        4.2.4.1 实验对象
        4.2.4.2 训练内容
        4.2.4.3 实验流程
        4.2.4.4 实验保障
        4.2.4.5 针刺方案
        4.2.4.6 RPE疲劳量表和心率
        4.2.4.7 样品采集
        4.2.4.8 样品处理
        4.2.4.9 NMR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和处理
        4.2.4.10 多变量统计分析
        4.2.5 数理统计法
    4.3 大负荷训练后尿液NMR代谢组学图谱
        4.3.1 结果
        4.3.1.1 RPE量表和心率
        4.3.1.2 大负荷训练前、后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4.3.2 讨论
        4.3.2.1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代谢
        4.3.2.2 磷酸原系统代谢
        4.3.2.3 无氧糖酵解系统代谢
        4.3.2.4 次黄嘌呤代谢——氧化应激
        4.3.2.5 甲烷代谢——氧化三甲胺
        4.3.2.6 乳酸的大量堆积
        4.3.2.7 本次训练课代谢特点
        4.3.3 结论
    4.4 针刺后尿液NMR代谢组学特征
        4.4.1 结果
        4.4.1.1 RPE量表和心率
        4.4.1.2 针刺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4.4.2 讨论
        4.4.2.1 代谢通路分析
        4.4.2.2 针刺促进运动后机体机能恢复的生理生化机理
        4.4.2.3 针刺的靶向性目标
        4.4.2.4 NMR代谢组学技术与针刺研究的结合
        4.4.3 结论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8)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逆针灸
        一 逆针灸概述
        二 正气与逆针灸
        三 关元穴与命门穴
        四 小结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运动耐力
        一 运动耐力的现代研究进展
        二 运动能力与正气
        三 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
        四 小结
        综述二参考文献
    综述三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一 应激概述
        二 能量代谢简介
        三 Ghrelin的研究概况
        四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五 小结
        综述三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及体内糖原、乳酸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心肌和血清NOS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A轴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G轴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五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结果综合讨论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9)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三、运动性疲劳的相关学说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标准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状况
        一、中医对疲劳和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二、中医对疲劳的分类
        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类证候
        四、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五、运动性疲劳与中医五脏的生理联系和病理机制
        六、运动性疲劳虚证实证研究
        七、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实验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大鼠症状和行为学观察
    第四节 对大鼠骨骼肌生化指标的影响
    第五节 对大鼠骨骼肌形态学和骨骼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第六节 对大鼠糖代谢、肝肾功能相应指标的影响
    第七节 对大鼠海马抗氧化能力、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和病理形态的影响
    第八节 总结性讨论
    第九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针灸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1.1 消除运动性疲劳,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1.1.1 消除自由基
        1.1.2 消除血乳酸
        1.1.3 消除肌肉延迟性酸痛
    1.2 激发机体应激状态,促进机体能量发挥
        1.2.1 中枢神经功能
        1.2.2 内脏器官系统
        1.2.2. 1 心功能
        1.2.2. 2 肺功能
        1.2.2. 3 血液循环功能
        1.2.3 肌肉组织功能
        1.2.4 内分泌功能
        1.2.4. 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1.2.4. 2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1.2.5 免疫功能
    1.3 调节心理状态,消除竞技综合征
2 探讨与分析
    2.1 选穴特点
    2.2 应用特点
    2.3 规范实验设计
    2.4 推进机理研究
3 应用前景展望

四、针灸足三里穴对训练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D]. 姜杨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疗效观察[D]. 姜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3]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D]. 郭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4]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及其mRNA表达影响[D]. 蒋云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针刺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脏保护效应及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D]. 胡蔚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电针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大鼠心肌AMPK/PGC-1α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D]. 陈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
  • [7]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竞赛、训练及针刺调控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特征研究[D]. 孙涛.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8]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D]. 孙志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9]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D]. 汶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针灸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与分析[J]. 张安民,张青元,李晓旭. 上海针灸杂志, 2010(05)

标签:;  ;  ;  ;  ;  

针刺足三里穴对训练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