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洋芥蓝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袁珍,王庆志,周凯,翟书梅[1](2021)在《浅析信阳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表明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大别山、桐柏山北麓,是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信阳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气候条件,形成了一批信阳市特有蔬菜品种,如黄心菜、青萝卜、丝瓜、小香葱、箭杆白等。信阳市蔬菜产业虽然发展多年,但总体发展较慢,生产面积不稳、单位产量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凸显产业优势。
曾围[2](2021)在《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代谢产物功能分析及其调节因子BoaMYB28互作蛋白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芥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lboglabra)是我国特产的蔬菜之一,是重要的芸薹属蔬菜作物。芥蓝芽菜营养丰富,特别是富含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GLS)等生物活性物质,生长周期短且易于栽培,已成为芥蓝优质高效的新型生产方式。芥子油苷是广泛分布在十字花科植物中的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影响蔬菜风味并具有抗癌功效。MYB28是脂肪族芥子油苷重要的调节因子。目前对于芥蓝芽菜的风味品质及抗癌活性与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组分的对应关系尚不明确。芸薹属蔬菜不同品种间芥子油苷的代谢具有一定差异,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芥子油苷本身,而关于不同品种间芥子油苷降解产物组分和含量的影响却鲜有研究,在芥蓝中更是未见报道。本文以芥蓝芽菜为材料,在探究不同品种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代谢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与芥蓝芽菜风味形成和抗癌活性的关系。并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了Boa MYB28的互作蛋白,以期为后续在芥蓝和其它芸薹属蔬菜中进一步开展芥子油苷调控网络、功能分析和品质改良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芥蓝芽菜不同品种之间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的组分和含量差异明显。在22个不同品种的芥蓝芽菜中分别鉴定到13种芥子油苷和16种芥子油苷降解产物,发现不同品种的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分别介于5.51-104.57μmol/g DW和1.13-16.73μmol/g FW,具有明显的差异。脂肪族芥子油苷和上皮环硫腈分别是最主要的一类芥子油苷和芥子油苷降解产物,分别占到总芥子油苷含量的85%以上和总降解产物含量的76%以上,其中3-丁烯基芥子油苷是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芥子油苷,而3-丁烯基芥子油苷的降解产物1-氰-3,4-上皮环硫戊基腈则是含量最为丰富的芥子油苷降解产物。芥蓝芽菜不同品种间总脂肪族芥子油苷含量的差异较大,而总吲哚族芥子油苷含量的差异较小,表明遗传因素对于脂肪族芥子油苷代谢的影响较大,而对吲哚族芥子油苷代谢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此外,BOA 3和BOA 10这两个品种与其他芥蓝品种相比,其芽菜中具有较高含量的芥子油苷降解产物,尤其是上皮环硫腈和异硫代氰酸盐,因此可能作为未来芥蓝育种的优良候选品种。2.3-丁烯基芥子油苷和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影响芥蓝芽菜的苦味。根据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含量的高低选取13个不同品种的芥蓝芽菜进行品尝实验,并分析芥蓝芽菜风味品质和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间的相关性,发现3-丁烯基芥子油苷和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与芥蓝芽菜的苦味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表明3-丁烯基芥子油苷和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影响芥蓝芽菜的苦味。此外,BOA 1和BOA 13这两个品种与其他芥蓝品种相比,其芽菜的苦味和辛辣味程度最轻,因此可能作为未来芥蓝育种的优良候选品种。3.芥蓝芽菜的抗癌活性与1-氰-3,4-上皮环硫戊基腈有关。通过抑瘤实验测定不同品种芥蓝芽菜的芥子油苷降解产物粗提物对两种肿瘤细胞(分别是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抑制效率,发现200 mg/m L浓度的芥蓝芽菜粗提物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特别是HT-29细胞,抑制率分别达70%和80%以上,表明芥蓝芽菜具有抗癌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芥蓝芽菜粗提物中1-氰-3,4-上皮环硫戊基腈的含量与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抑制率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表明芥蓝芽菜的抗人结肠癌活性与1-氰-3,4-上皮环硫戊基腈有关。4.芥蓝中脂肪族芥子油苷生物合成调节因子Boa MYB28互作蛋白的筛选。通过克隆芥蓝中的Boa MYB28基因和构建诱饵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在芥蓝c DNA文库中筛选Boa MYB28的互作蛋白,最终获得19个有效的Boa MYB28候选互作蛋白。这些互作蛋白的鉴定有助于丰富脂肪族芥子油苷的代谢调控网络,进而为未来通过代谢工程的手段改良芥蓝的风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韦旭东[3](2020)在《硫铁矿耕地系统铊的健康风险评价与污染示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l是剧毒的稀有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的含量一般低于0.50 mg/kg。由于含铊矿物的开发利用,导致Tl进入水体、大气、土壤等并造成Tl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极大的环境生态风险。含铊硫铁矿作为铊污染的重要来源,进行硫铁矿区农田铊分布特征和铊污染来源的研究能够为硫铁矿区农田铊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了云浮市某硫铁矿山影响区周边10km范围内农田土壤和农作物体系进行研究,并利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较系统地测定了土壤和农作物中Tl、Pb、Zn、Cd、Cr、Cu、Sb、Mn、Co和Ni等重金属的含量,通过计算地累积指数、富集系数、摄入风险、污染贡献率等,研究农田系统Tl等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生物吸收特性及其潜在的环境生态风险。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接收通道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 MS)高精度测试技术测定了代表性土壤和农作物样品中Pb同位素的组成。利用Pb同位素指纹示踪技术结合二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解析了农田土壤和农作物体系中铊等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由此为建立农田体系铊污染的精准控制方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在硫铁矿区内农田土壤中Tl含量均超过土壤Tl允许限值1 mg/kg,达到了1.35-14.8 mg/kg,呈现中度-较重污染。除了Tl,78%的土壤样品中Pb浓度超过了限值50 mg/kg,61%的土壤样品中Cr浓度超过了限值0.30 mg/kg,其他重金属Zn、Cu、Cr、Mn、Ni、Sb、Co绝大部分均未超过对应的土壤最大允许值。土壤矿物组成特征分析表明,硫铁矿采矿活动可导致某些硫化物矿物或次生矿物以微米级尺度的细颗粒形式进入耕地土壤中,是铊从污染源进入耕地土壤的重要途径。(2)农作物存在明显的Tl摄入风险,本次采集的农作物均出现中度以上Tl摄入风险,Tl污染整体上呈现由矿山中心向外随距离增加而减弱的趋势。除了Tl风险外,农作物中还存在较为明显的Cd和Cr的摄入风险,而重金属Zn、Pb、Cu、Mn、Co、Ni和Sb的风险评估值均在允许值范围内。此外,本文发现十字花科植物油菜、西洋菜和菊科植物茼蒿等可能是Tl的潜在超富集和转运农作物品种。(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了土壤和农作物中的Tl和Pb均具有较显着的正相关性。由此证明Tl和Pb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并存在相似的地球化学迁移过程。通过对比样品Pb同位素组成,发现耕地系统中土壤和农作物Pb同位素比值与硫铁矿原料、废渣等值相近,而明显偏离于当地未受污染土壤的Pb同位素比值。应用二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耕地土壤中的Tl有63.9%-79.4%来源于硫铁矿开采利用活动,农作物中的Tl有64.3-71.3%来源于硫铁矿开采利用活动,两者贡献值十分接近。由此表明,该硫铁矿影响区的农田Tl污染源主要来自当地的硫铁矿开发利用活动。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硫铁矿区耕地系统中铊的污染风险现状、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不仅加深了对耕地系统铊污染变化的认知,还通过污染示踪手段明确了铊污染的迁移扩散途径,为受矿区影响的农田进行重金属污染防控和全面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王先琳,苏运诗,周成良,陈利丹,王翠叶[4](2019)在《新型蔬菜龙田一号麒麟仔(芥蓝薹)》文中研究说明麒麟仔(芥蓝薹)是一种介于西兰花薹和芥蓝之间的类型品种,是利用西兰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和芥蓝杂交,然后用芥蓝回交而成的三交种,其性状既不像西兰花也不似西兰薹,更不是芥蓝,但偏向于芥蓝,为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蔬菜,暂且称之为麒麟仔(芥蓝薹)。龙田一号由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2016年选育而成。由于是一种新型蔬菜,又因为或可受消费者青睐,特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特征特性植株直立,生长强健。播种至开始采收70天左右,可连续采收50~60天。播种60天后,及时掐尖
徐媛[5](2018)在《汉语植物异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植物异名是和正名相对的一个概念。我们今天所说的植物“正名”,主要指的是该植物的众多名称中的现代科学通用名。在植物命名上,异名是指一个“可用来指此分类单元的植物学名”。汉语植物异名不仅包括历代文献中记载的同一植物的不同名称,还包括各地方言中的植物名。汉语植物异名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认知角度、语言因素以及民俗文化等。我国古代涉及植物词的文献典籍可谓浩如烟海,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方言的隔膜,必然会出现同一植物有多种异名的情况,因此对植物异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分为六大部分,拟以汉语植物正名为线索,研究植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的各种异名。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选题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概况;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三个方面。第二章论述汉语植物异名产生的原因,总结出植物异名产生的三大原因:一是认知角度不同;二是语言的发展与演变的结果;三是文化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具体分析植物异名的构词方式,并分别探讨植物异名的单纯词和复合词的构词方式。第四章探究汉语植物异名的命名特征,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比较汉语植物正名与异名命名特征;第二,比较历时角度和共时角度产生的异名特征;第三,比较南北植物异名特征。从这三方面的比较中,进一步提取汉语植物异名的命名特征。第五章论述汉语植物异名所包涵的文化意蕴。汉语植物异名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体现了重要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汉语植物异名很多包含了宗教和神话传说的内容:二是很多异名词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三是凸显了动物为原型的植物异名中的文化蕴涵;四是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第六章则是对汉语植物异名的个案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本文选取了十二个植物名,对它们的异名进行全方面的梳理,深入分析植物异名的命名理据和构词方式。
薛彦乔[6](2017)在《由海道传入福建的两种农作物:高丽菜和新罗葛》文中研究指明域外农作物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150种蔬菜中有六成是外来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福建的蔬菜作物中,名字跟朝鲜半岛相关的有高丽菜和新罗葛(可做水果)两种。关于这两种蔬菜的原产地、传入福建时间、传播路径等问题,虽然有相关文章作出过论述,但是并没有展开深入探讨。在福建历代地方志中有大量关于这两种蔬菜的记载,本文将以福建地方志为主探讨这两种蔬菜的传入问题。
罗雅楠[7](2017)在《清代陕西农作物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清代陕西六大自然区为基础,以县为基本行政单位,按查有清一代各地方志对农作物种植分布的记载,探究有清一代陕西各地农作物种植分布的时空特征,并且探讨除水热条件和土地基质外影响农作物区域分布的其他因素。清代陕西粮食作物的空间分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麦类、稻类、玉米、甘薯、番薯五种作物进行探究。麦类作物是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分布范围广泛,但大、小麦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地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荞麦、青稞为主;风沙滩地区则主要种植燕麦;秦岭大巴山区多种黍粟。稻类作物则以陕南地区分布为广。玉米于明万历年间引入安定县后不断推广,以秦岭大巴山区为多,民众多以包谷为主食。甘薯、马铃薯自乾隆年间传入,政府官员多积极推广,以陕南秦巴山地种植为多。清代陕西经济作物的种植分布因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商业特征。选取蚕桑、棉花、罂粟、烟叶、茶叶五种区域变化显着的作物进行论述。蚕桑业在明末战乱受到影响,但清初在官员劝种、市场利益驱动下,发展日渐恢复,汉中盆地、关中平原广植桑株,丝织品畅销各地,清后期因棉纺织业兴盛,种植范围日渐缩小。植棉业因利润丰厚,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关中平原更是成为陕西植棉业的中心。清末,机器棉纺织业的兴盛,洋棉传入,罂粟种植,皆导致棉田种植面积不断缩小。罂粟在鸦片战争前只零星分布,而此后因利润驱使,分布范围渐广,又以汉中盆地,关中平原最为突出。烟叶于明代传入,最初种植在渭北一带,因获利远超五谷,遂迅速扩展至全省各地,但渭河、汉水流域的种植面积大,质量上乘。茶叶因喜温暖湿润气候,仅秦巴山地种植为多,乾隆年间,紫阳、宁羌更是形成了区域化种植。清代陕西各地皆有果树分布,但本文主要探究人工栽培的且形成一定区域种植规模的果树,按查有清一代陕西各地方志,其中不乏名优特产,例如陕北大枣、商洛核桃,皆延续至今。同时,区域化特征明显,例如关中平原的桃树种植较他邑县为多;同州府之白水县所产柿尤佳。分析三大区域果树栽培的类别,分析自然环境对于果树种植的影响,又以陕北枣树种植,商洛核桃、板栗的区域优势为例,反映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产,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通过论述果品加工和销售,侧面反映不同区域果树种植分布的差异及多寡,总结果树栽培的分布特征。清代陕西各府州县皆有蔬菜种植,其中,华州盛产的大葱、山药,同州的辣椒,富平的莲菜,汉中的冬韭,城固的姜黄等,都系名特菜种,延续至今。因蔬菜种植多以家庭为单位在各处贩卖,按查有清一代陕西各地方志发现,未有大规模的区域种植,且种类颇多,难以分类叙述,故本文主要论述外来蔬菜(南瓜、球茎甘蓝、辣椒、域外豆类蔬菜)的引种推广,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例如:南瓜于万历年间引种后,康熙年间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出现“业圃者”。球茎甘蓝在清代陕西的推广种植更是形成了榆林和关中两个引种栽培区。纵观整个清代,陕西农作物分布以自然环境(水热条件)为根本限制条件,外来物种引种推广、移民开荒、水利兴修、复种制度促进农作物种类更新。政策导向以及商品化发展、纳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使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使清代陕西农作物分布呈现出一定的时空特征。
赵飞,张容,郏惠彪[8](2017)在《西洋芥蓝新品种——秀兰2号的栽培要点》文中认为秀兰是由西兰花和芥蓝杂交选育出来的茎秆和花蕾兼用的西兰花品种,因其成功保留了芥蓝糖度高、营养丰富等优良特性,同时具有抗高温、茎秆风味独特和多分枝性等优良性状,我们在2004年引进推广种植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经多年生产实践,我们在保持秀兰原有优良性状的基础上,改良了秀兰的部分性状(如花蕾形状和产量),选育出了秀兰2号西洋芥蓝新品种,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陈锦秀,薄天岳,邰翔[9](2015)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芥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推广芥蓝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应用,总结了芥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以供参考。
张楠,丁晓蕾[10](2015)在《结球甘蓝名称考释》文中指出结球甘蓝是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的蔬菜作物。由于引入渠道和品种形态多种多样,造成了结球甘蓝称谓较多较杂且存在同名异物的现象。通过结合地方史志和已有的研究对结球甘蓝繁杂的名称进行考释,发现了一些引进作物的命名规律:以来源地命名、以植物形态特征命名和同名异物。
二、西洋芥蓝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洋芥蓝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信阳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阳市蔬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生产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二、发展信阳蔬菜产业的优势 |
(一)区位优势明显 |
(二)土地成本优势显着 |
(三)市场需求空间大 |
三、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
(一)健全组织,完善机构 |
(二)稳定现有蔬菜面积,扩大优势蔬菜面积 |
(三)找准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 |
(四)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
(五) 加强蔬菜标准化建设,发展绿色蔬菜 |
(六)培育蔬菜营销经纪人,打通销售环节 |
(2)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代谢产物功能分析及其调节因子BoaMYB28互作蛋白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芥子油苷的代谢途径 |
1.1.1 芥子油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
1.1.2 芥子油苷的降解途径 |
1.2 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的生物学功能 |
1.2.1 植物防御 |
1.2.2 抗癌活性 |
1.2.3 风味形成 |
1.3 芸薹属蔬菜中遗传因素对芥子油苷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1 遗传因素对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
1.3.2 遗传因素对芥子油苷降解产物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
1.4 芥子油苷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
1.5 立项依据及研究目标 |
2 不同品种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代谢产物组分和含量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1.1 植物材料 |
2.2.1.2 主要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材料种植及取样方法 |
2.2.2.2 芥子油苷的提取纯化和分析测定 |
2.2.2.3 芥子油苷降解产物的提取与分析测定 |
2.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品种的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 |
2.3.2 不同品种的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降解产物组分和含量 |
2.3.3 不同芥蓝品种间芥子油苷代谢产物组分的遗传变异 |
2.3.4 讨论与小结 |
3 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及其降解产物对风味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材料种植及取样方法 |
3.2.2.2 芥蓝芽菜品尝实验 |
3.2.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品种芥蓝芽菜的风味评价 |
3.3.2 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代谢产物与风味品质的关系 |
3.4 讨论与小结 |
4 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降解产物对抗癌活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2.1.1 植物材料 |
4.2.1.2 肿瘤细胞系 |
4.2.1.3 主要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材料种植及取样 |
4.2.2.2 芥子油苷降解产物粗提物的制备 |
4.2.2.3 肿瘤细胞培养和接种 |
4.2.2.4 细胞存活率测定 |
4.2.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品种芥蓝芽菜提取物的抗癌活性分析 |
4.3.2 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降解产物与抗癌活性的关系 |
4.4 讨论与小结 |
5 芥蓝中脂肪族芥子油苷调节因子BoaMYB28互作蛋白筛选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1.1 植物材料 |
5.2.1.2 菌株与载体 |
5.2.1.3 主要试剂 |
5.2.1.4 基因组数据库来源 |
5.2.2 实验方法 |
5.2.2.1 材料种植 |
5.2.2.2 总RNA提取 |
5.2.2.3 进化树分析 |
5.2.2.4 基因克隆 |
5.2.2.5 氨基酸序列比对 |
5.2.2.6 诱饵载体构建 |
5.2.2.7 酵母双杂交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BoaMYB28的基因结构分析 |
5.3.2 BoaMYB28的蛋白序列比对 |
5.3.3 BoaMYB28诱饵载体的自激活验证 |
5.3.4 BoaMYB28酵母双杂交筛选芥蓝cDNA文库 |
5.4 讨论与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硫铁矿耕地系统铊的健康风险评价与污染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铊基本性质 |
1.1.1 铊地球化学特征 |
1.1.2 铊的毒性与毒理 |
1.2 铊污染研究现状 |
1.2.1 大气和水体中的铊污染 |
1.2.2 农田土壤与农作物中的铊污染 |
1.3 铊污染示踪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
2.1 样品准备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样品前处理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铊等元素含量分析 |
2.3.2 铅同位素组成测定 |
2.4 固相表征方法 |
2.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6 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
2.6.1 地累积指数 |
2.6.2 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 |
2.6.3 摄入健康风险指数 |
2.7 铅同位素定量源解析方法 |
第三章 耕地土壤铊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
3.1 土壤矿物组成和重金属分布 |
3.2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 |
3.3 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 |
3.4 土壤重金属与稀土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农作物铊等重金属富集机制与风险评估 |
4.1 农作物铊等重金属分布特征 |
4.2 农作物对铊等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系数和健康风险评估 |
4.3 耕地系统样品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铊污染源示踪 |
5.1 耕地系统样品铅同位素特征 |
5.2 耕地系统样品铊污染示踪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或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4)新型蔬菜龙田一号麒麟仔(芥蓝薹)(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特性 |
2 栽培要点 |
2.1 播种季节 |
2.2 育苗 |
2.3 土地的准备 |
2.4 定植移栽 |
2.5 水肥管理 |
2.6 病虫害防治 |
2.7 植株调整 |
2.8 及时采收 |
2.9 食用 |
(5)汉语植物异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本选题的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选题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概况 |
一、经训 |
二、农书 |
三、医药 |
四、植物学专着 |
五、小说杂记 |
六、异名研究专着 |
七、期刊论文 |
第三节 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了解中外文化,展示中国文化自信 |
二、了解中国人的认知、思维特点 |
三、透视植物的地域性特征 |
四、丰富语言学宝库 |
五、帮助理解与赏析文学作品 |
六、深化植物学、中医药学研究 |
第二章 汉语植物异名产生的原因 |
第一节 认知角度不同 |
一、以形态命名 |
二、以颜色命名 |
三、以味道命名 |
四、以功能命名 |
五、以时令命名 |
第二节 语言因素引起的变化 |
一、语音的演变 |
二、词汇的发展 |
三、语义的影响 |
四、修辞的影响 |
第三节 文化方面的影响 |
一、方言的差异 |
二、古今和地域差异 |
三、少数民族语言和外来词的影响 |
四、雅俗差异 |
第三章 汉语植物异名的构词方式 |
第一节 汉语植物异名词单纯词构词方式 |
一、单音节单纯词 |
二、多音节单纯词 |
第二节 汉语植物异名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
一、复合式合成词 |
二、附加式合成词 |
第四章 汉语植物异名的命名特征 |
第一节 汉语植物正名与异名命名特征比较 |
第二节 历时角度和共时角度产生的异名特征比较 |
第三节 南北植物异名特征比较 |
第五章 汉语植物异名所包涵的文化意蕴 |
第一节 宗教与神话传说 |
一、宗教 |
二、神话传说 |
第二节 以动物为原型的植物异名的文化蕴涵 |
一、以动物名表特定含义 |
二、展示汉民族图腾崇拜 |
第三节 汉语植物异名与民俗 |
一、汉语植物异名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
二、汉语植物异名与中国传统节日 |
第六章 汉语植物异名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荸荠 |
一、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荸荠名称 |
二、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常见异名 |
三、荸荠各异名的词形分类 |
四、荸荠各异名在地图上的分布 |
第二节 菱 |
一、关于名称“菱” |
二、关于名称“芰” |
三、“芰”与“菱”的关系 |
四、与“菱”相关的其他异名 |
第三节 菰 |
一、菰之疏解 |
二、表谷类菰之异名 |
三、表菜类菰之异名 |
四、菰表蔬类异名的词形分类 |
五、菰表蔬类异名在地图上的分布 |
第四节 韭菜 |
一、“韭”的名称溯源 |
二、历代文献中关于韭菜的记载 |
三、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异名 |
四、韭菜异名的命名理据分类 |
第五节 荠菜 |
一、“荠”名称溯源 |
二、“荠”的异名 |
三、荠菜异名的构词方式归纳 |
四、荠菜异名的命名理据 |
第六节 萝卜 |
一、历时的名称 |
二、共时的名称 |
三、萝卜异名的词形分类 |
四、“萝卜”的异名在地图中的分布 |
第七节 芋头 |
一、历时的名称 |
二、共时的名称 |
三、“芋头”方言异名的词形分类 |
四、“芋头”方言异名在地图上的分布 |
第八节 山药 |
一、“薯蓣” |
二、“山药”之名的兴盛 |
三、山药的其他异名 |
四、“山药”异名的词形分类 |
五、“山药”异名在地图中的分布 |
第九节 芫荽 |
一、历时的名称 |
二、共时的名称 |
三、“芫荽”异名的特征与规律 |
第十节 向日葵 |
一、以“菊”为通名的异名 |
二、以“葵”为通名的异名 |
三、以“花”、“莲”为通名的异名 |
四、向日葵的其他异名 |
五、向日葵异名的词形分类 |
六、向日葵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
第十一节 玉米 |
一、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与路径 |
二、玉米异名的梳理及词形分类 |
三、玉米异名的语言学分析 |
四、玉米异名命名的主要方式 |
第十二节 结球甘蓝 |
一、结球甘蓝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异名 |
二、结球甘蓝的异名的命名理据 |
三、结球甘蓝异名的命名特征 |
四、结球甘蓝各异名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词典类 |
三、期刊论文 |
四、学位论文 |
附录: 十二种植物正名与异名通览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6)由海道传入福建的两种农作物:高丽菜和新罗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以新罗、高丽命名的植物 |
二、高丽菜名称及传播 |
(一) 高丽菜的名称 |
(二) 记载高丽菜的相关文献 |
(三) 高丽菜的传播途径 |
三、新罗葛的名称及传播 |
(一) 新罗葛的名称 |
(二) 新罗葛的起源与传播 |
1. 起源地 |
2. 传播时间 |
3. 传播路径 |
4. 宋代其他文献中所记载的新罗葛 |
5. 新罗葛是否为豆薯 |
(三) 新罗葛在福建的分布 |
四、结论 |
(7)清代陕西农作物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清代陕西粮食作物分布研究 |
二、清代陕西经济作物分布研究 |
三、清代陕西外来蔬菜的引种推广 |
四、清代陕西农作物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考察法 |
三、归纳分析法 |
四、GIS制图法 |
五、举例法 |
第四节 本文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清代陕西粮食作物的区域分布 |
第一节 谷类作物的种植分布 |
一、传统麦类作物的种植 |
二、稻类作物的种植分布 |
三、玉米种植的地域扩张 |
第二节 薯类作物的种植分布 |
一、甘薯种植的进一步推广 |
二、马铃薯的种植推广 |
第二章 清代陕西经济作物的空间分布 |
第一节 桑树种植范围的不断缩减 |
第二节 棉花种植的商业化特征 |
第三节 罂粟种植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
第四节 烟叶种植的区域特征 |
第五节 茶叶的区域化种植 |
第三章 清代陕西果树栽培的区域优势 |
第一节 果树栽培的区域分布特征 |
一、关中平原及渭北黄土旱塬地区庭院果树栽培 |
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及风沙滩地区干果类树木栽培 |
三、陕南秦岭大巴山区及汉中盆地区柑果类树木栽培 |
第二节 陕北枣树栽培的商业潜力 |
第三节 商洛核桃、板栗种植的区域优势 |
第四节 果品加工业与果品输出 |
第四章 清代陕西外来蔬菜的引种推广 |
第一节 南瓜的引种推广 |
第二节 球茎甘蓝的引种栽培 |
第三节 辣椒的推广种植 |
第四节 域外豆类蔬菜的引种栽培 |
一、豇豆 |
二、扁豆 |
三、刀豆 |
四、豌豆 |
五、藜豆、菜豆 |
第五章 清代陕西农作物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农作物结构更新 |
一、移民开荒 |
二、复种制度与农作物分布 |
三、农田水利建设 |
四、外来作物的引种及推广 |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一、区域化种植的形成 |
二、流通渠道的开辟 |
三、农村集市贸易的兴盛 |
第三节 农作物种植分布的相互影响 |
一、陕南地区旱改水 |
二、植棉区与产粮区的地域分工 |
三、经济作物种植分布的相互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西洋芥蓝新品种——秀兰2号的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2 育苗 |
3 定植 |
4 施肥 |
5 病虫害防治 |
6 收获 |
7 食用方法 |
(9)上海及周边地区芥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时间与品种 |
2 栽培技术要点 |
2.1 育苗 |
2.2 定植 |
2.3 田间管理 |
2.4 病虫害防治 |
2.5 采收 |
四、西洋芥蓝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信阳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 袁珍,王庆志,周凯,翟书梅. 河南农业, 2021(31)
- [2]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代谢产物功能分析及其调节因子BoaMYB28互作蛋白的筛选[D]. 曾围. 浙江大学, 2021
- [3]硫铁矿耕地系统铊的健康风险评价与污染示踪研究[D]. 韦旭东. 广州大学, 2020(02)
- [4]新型蔬菜龙田一号麒麟仔(芥蓝薹)[J]. 王先琳,苏运诗,周成良,陈利丹,王翠叶. 长江蔬菜, 2019(01)
- [5]汉语植物异名研究[D]. 徐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由海道传入福建的两种农作物:高丽菜和新罗葛[J]. 薛彦乔. 农业考古, 2017(04)
- [7]清代陕西农作物空间分布研究[D]. 罗雅楠.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8]西洋芥蓝新品种——秀兰2号的栽培要点[J]. 赵飞,张容,郏惠彪. 上海蔬菜, 2017(02)
- [9]上海及周边地区芥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陈锦秀,薄天岳,邰翔. 上海农业科技, 2015(06)
- [10]结球甘蓝名称考释[J]. 张楠,丁晓蕾.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