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服装造型研究

丝绸服装造型研究

一、丝绸服装的造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昱[1](2021)在《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文中指出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性项目,其发展对中国体育的影响举足轻重,而武术服饰作为武术的外在表征,对武术内在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武术入选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无疑对武术国际化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步。国际化发展就要有国际性的语言。服饰自产生那天起,就天然的具有符号表征作用。因此,武术服饰就是武术运动员的第二层皮肤,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武术。如何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展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武术文化,并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则需要对武术服饰的文化表达进行新的解读。因此,对武术服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本文从服饰学、文化学角度撰写此文,不同于以往研究视角里只强调武术服饰的表演用途,此文从整个服装发展史、武术史及民族文化发展史出发,结合美学、传播学、服装学、色彩学、面料学等,在对武术服饰物象特征及审美意蕴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结合东西方服饰演变发展特点对武术服饰文化表征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奥运服饰的发展趋势、中国舞服、戏衣的服饰文化特点以及当代“新中装”的设计理念对武术服饰进行再思考。本文撰写的视角及逻辑是,首先从武术里看服饰;其次从服饰里看文化、看武术、看体育;再次从文化里看服饰、看体育、看武术;最后通过把文化、服饰、体育、武术相互揉碎融合在一起之后,再一次从武术里看服饰。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与审美意蕴,发现:1.武术服饰在自身发展和文化氛围的双重驱使下,产生了具有时代风貌的物象特征。古代武术服饰具有等级分明、功能性强;繁复艳丽、宽松飘逸;多元融合、时尚前卫的物象特征。近代武术服饰具有从传统宽衣向西式窄衣转变及喜爱深沉素净颜色物象特征。现代武术服饰具有由规范化向标准化;范式稳定、装饰繁复;性别模糊、设计感不足的物象特征。2.武术服饰的审美风尚具有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观念的继承和西方现代服饰审美观念融入的特点。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突显在三个方面,即古今武术服饰之间、男女武术服饰之间、套路服饰与散打服饰之间的意蕴差异。古今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为创新性与继承性;第二个为阶级性与标志性。男女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表现在阳刚性和阴柔性、模糊性和代表性两个方面。套路服饰和散打服饰的意蕴差异则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和传统性、体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3.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的发展可以学习现代奥运服饰的优点。积极运用及研发新型面料,提升武术服饰的科技范儿;充分运用色彩原理,提高武术比赛服饰的公平性及艺术性;优化设计理念,更新设计手段,提升武术服饰质感。武术舞台化发展过程中,表演服饰可以借鉴中国舞服和戏衣的长处。提高武术动作与武术服饰的整合性;提升武术服饰艺术表现张力;提高专业武术表演人员的艺术修养。武术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其服饰可以从新中装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服装制作技术的结合与创新;重构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助力传统武术走向大众;打破思维定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时尚。

宋春会[2](2021)在《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有关服饰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类是以传统服饰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另一类是以少数民族服饰为载体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老一辈研究学者主要聚集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体系及断代服饰文化体系的建构,研究的目的在于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宽度。因清代历史遗存服饰较多且是距现代社会较近的一个朝代,学界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清代民国以来的传统服饰研究,研究内容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宽度。针对这种现象,目前学界的研究重点有意沿着清代往前推进,加之近年明代出土的一些墓葬及其服饰陆续面世并展出,为从艺术考古的视角进行有关明代服饰研究提供了一些实物支撑。明代服饰中男袍作为其中重要的服饰类别之一,目前学界少有关注和系统化的研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建构明代服饰文化体系,拓展明代服饰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代男袍的服饰形制与种类。以明代官方典籍、图像资料、服饰实物为基础,完成有关明代袍服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从封建等级秩序、元蒙遗风、僧道服饰的世俗化三个方面梳理出有关明代男性袍服的服饰类型、使用范围和穿着场合。研究认为明代早期统治者既已建构一套完整的封建等级体系,历经明朝不同时期不断补充完善,官方规制下明代服饰基本延续了明代早期的服饰形制,具有一脉相承的传承性;元蒙遗风袍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袍服“曳撒”进行分析,提出了曳撒在明代的发展路径及形制变迁,认为明代实际并存断腰袍、褶子衣以及马面式曳撒三种形制,提起明代曳撒不应只知马面式而忽略另外两种形制,透过曳撒探究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服饰文化交流与融合。以道袍、鹤氅、直身、直裰为代表的僧道服饰摆脱既定的穿着人群和范围,走向世俗化之路,成为人人皆可穿的服饰类型。(2)明代男袍的纹样类别与文化内涵。本内容从封建等级秩序出发,将男袍中的服饰图案分为龙纹、赐服纹样、补服纹样以及其他纹样,在图像比较、文献记载、实物分析的综合考证下,分析了明代早期至中晚期龙纹的形制特征及发展演变,并发现明代赐服纹样由早期的笼统模糊至中晚期图案和色彩更加明确,同时补证分析了男袍中补子的缝缀形式、构图结构、等级标识以及越级僭越。除封建等级外,明代男袍中的植物图案多选取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纹、云纹、杂宝纹、吉字纹等,借以表达美好的精神寄托。通过明代袍服纹样的类别及其变化研究,揭示了服饰纹样具有装饰功能的同时,是彰显身份标识和表达内在情感的外化表达。(3)明代男袍的服饰面料与典型工艺。基于有关明代服饰的基础研究,依托现已出土的服饰实物及相关研究基础,从艺术考古的视角对明代男袍的面料种类、典型工艺以及装饰方法进行分析,提出明代袍料的五大主要类型及其面料特性和主要用途,补证了罗织物由繁入简的发展趋势。从织造与装饰技艺出发,发现明代妆花、缂丝工艺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织物中大量使用织金、银线、羽毛、孔雀羽等元素,并于明代中晚期创造了洒线绣、顾绣以及缂丝加绣的装饰方法,建构起有关明代男袍艺术特色的完整体系。(4)明代男袍的服饰结构分析与实物结构复原。明代男袍在中国服装史中具有典型的服饰结构,有很多典型的结构仅为明代所有,例如两侧有侧耳的袍服。通过对袍服结构进行剖析解读,发现明代袍服不管是直身袍还是断腰袍都存在扩大下摆的服饰共性,这一方面是对元蒙遗风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有不使内衣外露的礼仪功能。目前有关明代男性袍服的相关研究少有针对明代服饰的复原研究,主要是因为明代墓葬虽出土有较多明代服饰,但少有学者能近距离的观看、测量,且明代服饰距今几百余年,相关考古报告未能全面详近的进行记录,博物馆参观与实物总有一镜之隔,诸多限制条件为明代服饰复原提供难度。本文实施过程中能接触到部分明代服实物饰,可以近距离观看测量,获得明代袍服的一手资料,选择其中两件具有代表性的袍服类型进行结构复原,深感服饰复原的复杂性,提出复原应从现状出发,重在记录与传承。本课题旨在通过艺术考古的研究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设计学等交叉学科的方法,结合理论研究与复原实践,在完成明代男袍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就其形制、图案、面料、艺术特色、文化内涵、时代特征等进行研究,建立起有关明代袍服的理论框架和艺术体系。

张雪飞[3](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曹子益[4](2021)在《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 ——“虾夷锦”服饰图案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虾夷锦”服饰文化作为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众多交流中具有其独特的近时代优势,尤其是以丝绸技术为前提带来的图案纹样变化、典型服饰交流发展后的延伸性,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东北亚丝绸之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在“汉、魏、唐、宋、明、清”六个朝代有重要的变革,尤其清朝作为统治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不仅聚集了各个历史时代的精华,同时也与国外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交织。通过大量搜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及路径点等相关文献,并进行细致的研读、梳理和归纳,对比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详细了解了东北亚丝绸之路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变化及对服饰文化的影响,选择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时期“虾夷锦”服饰文化演变历程作为研究背景,主要探讨其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创新设计之间的关联。多角度辩证分析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探索东北亚丝绸之路中“虾夷锦”服饰文化与服饰设计主题的结合方式,实现典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中的“虾夷锦”服饰文化,对当时日本江户时期及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服饰影响较为深远。筛选“虾夷锦”服饰文化不同时期文化交流信息,选取“虾夷锦”服饰图案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虾夷锦”服饰图案相关的图文、实物资料,深入了解“虾夷锦”服饰图案的发展历史、演变特征、代表元素,并对“虾夷锦”服饰图案进行统计、整理、分类、分析。以此对“虾夷锦”服饰图案元素进行的提炼、选用,亦有利于作品设计思路的进一步明晰。以现代设计理念为指导对图案元素进行重新定义,并应用于服饰设计作品中,既富含了特定文化元素又具有现代意义。东北亚丝绸之路中“虾夷锦”服饰文化的研究与发掘,符合新时代提出“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战略政策,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提供一种可探讨的思路。

龚明霞[5](2021)在《云南傣族服饰符号在婚庆用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云南傣族的婚庆文化是集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审美价值观为一体的复杂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堪比一个生动鲜活的文化博物馆,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傣族传统婚庆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将独特又具有文化内涵的傣族服饰符号应用到傣族婚庆用品设计中,不仅能够为傣族婚庆产品设计提供符号元素和文化依据,更是对于傣族传统婚俗的保护与传承。本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对德宏和西双版纳两地田野调查基础上,首先运用符号学方法,研究了云南傣族中具有代表性的德宏地区傣那、西双版纳地区傣泐的服装与配饰,归纳出德宏和西双版纳两地傣族服饰的款式符号、图案符号和色彩符号的语汇,分析这些符号的语意与艺术价值。运用NCS色彩分析法对色彩符号进行提炼,得到了傣族服饰的用色喜好,为将云南傣族服饰符号应用到婚庆用品设计中打下理论基础。其次,运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德宏和西双版纳两地傣族传统婚俗仪式进行研究,获得了傣族婚礼仪式的流程及相关用品的研究素材,比较了两地婚礼仪式的异同。最后,在前期理论研究和市场调研基础上,结合傣族婚礼流程的特点,将代表性的傣族服装和配饰符号应用到傣族的婚庆用品设计中,设计了面向德宏和西双版纳两地傣族的、具有差异性的婚庆用品,主要包括婚庆礼服、婚庆首饰和仪式用具等。将云南傣族服饰符号应用在婚庆产品设计中,探索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傣族婚庆用品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以赋予傣族婚礼旺盛的生命力,将傣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更好地呈现出来。

谈维榕[6](2021)在《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狮纹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符号被引入中国,在唐代作为瑞兽形象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通过文献记录、图像和实物资料三者对照的方法,系统地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进行梳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文化溯源进行论述,从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印度佛教文化、波斯文化中分别对狮纹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所包含的中外文化因素。第三章从图像学的角度,根据狮纹在纺织品中的表现形态对其进行造型、构图、色彩和工艺特色归纳,总结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艺术特征,通过艺术特征具体探究狮纹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变迁。第四章是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社会文化功能进行分类,深入分析狮纹的祈福纳祥、身份区别以及装饰审美等社会文化功能。第五章根据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装饰艺术的风格与特征,探讨其设计思想,以及狮纹应用于现代装设计中可借鉴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品牌案例,归纳出狮纹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六章主要提取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元素,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研究认为: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唐代狮纹艺术,对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和丰富唐代服饰文化的研究。

徐琛[7](2021)在《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卉图案一直是女装设计中经久不衰的题材,中国风格的女装设计逐渐走向国际舞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以花卉图案作为主要设计题材来表现当代中国风格女装。每一种花卉图案背后,都暗含着内涵意蕴、设计审美、设计风格,以及对传承中国风格的独特见解。中国风格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以花卉图案作为切入点,探究当代设计师如何运用花卉图案具体地表现中国风格女装。为了探究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中的运用规律,本文搜集了当代国内外大量的中国风格女装设计案例,运用了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个案研究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来探究花卉图案在其中的运用规律。首先将花卉图案与当代中国风格女装的概念界定清晰;其次针对所收集的大量案例,对花卉图案的主要运用进行分类分析,从花卉图案的表现形式、与典型款式的结合分析、色彩运用、工艺表现形式这四大方面进行详细地图文分析;最后,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设计风格的理解角度来探讨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中的影响因素。根据上述理论研究,通过设计实践来尝试所研究的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中的运用规律,以此来达成理论指导实践的目标,为当代中国风格女装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贾蕾蕾[8](2020)在《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老质朴、巧妙有序、淳朴天然的汉族传统男服是典型东方服饰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又相互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族传统男服对于西方文化有吸收、有摒弃,展示出多元性、民族性、开放性共存的时代特征。汉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各地域的传统服饰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服饰特征,不同地域的汉族传统男服存在差异。地域差异视角下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研究,拓展了传统男服的研究视角与领域,同时为近代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全面系统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文献与实物研究,将丰富完善汉族传统服饰遗产宝库,助力汉族传统男服文化价值弘扬。此外,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究,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等馆藏汉族传统男服传世品实物分析,结合近代期刊、报纸、照片、小说、地方志、着作、论文等资料的佐证,运用尺寸测量法、色度测量技术、统计分析法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实物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历史进程中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嬗变,勾勒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整体概貌。选取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流域的吴越地区作为代表,分别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色彩、面料的物质层面挖掘地域文化差异所呈现的地域特色,运用定量分析法探寻地域差异与男服的关系及影响因素,落脚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构建出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检索、图文互证、实物分析的方法,梳理汉族传统男服的演变过程。发现汉族传统男服的发展呈现出与政治、经济、制度紧密联系的递进关系,由简至繁。近代时期,汉族传统男服继承清代旧制的基础上,结构、色彩、面料发生了变化,归纳为袍、褂、袄、衫、马甲、大裆裤、套裤七种类别。长袍单穿或配以马褂和马甲是最常见的礼仪场合搭配方式,短衫(袄)和长裤、马甲和短裤是最普遍的日常劳作搭配方式。(2)基于实物分析,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是宽松肥大的外部轮廓造型和丰富多样的内部形制结构,体现出均衡对称的造型方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修旧利废的节约意识。通过定性研究发现中原和吴越地区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呈现褒衣宽袖的服装造型和黜奢崇俭结构特点,吴越地区呈现窄衣长袖和宽腰肥臀的服装造型特点。采用尺寸测量法对实物进行测量,并将中原和吴越男服形制的数据结果运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佐证两个地区褒衣宽袖和窄衣长袖的形制差异。(3)我国传统天然染料独到的艺术表现和西方合成染料的逐步传入促进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的丰富。依托文献资料和对传世实物的色度测量,确证男服色彩的丰富以及黑、蓝、褐色系的高频率使用。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佐证对不同地域男服色彩的主观判断。借助HSB色彩模式分析,有效获取中原地区浓丽纯朴,吴越地区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并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挖掘,得出中原地区男服色相范围广、多高饱和度和低明度色彩,吴越地区男服色相范围相对较窄、多低饱和度和高明度色彩的结论。(4)传统手工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纺织技术的引入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提供了物质基础,丝织物名目愈加繁多,纹样题材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也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的面料独具匠心,纹样庄重大方;吴越地区纺织业最为发达,面料不胜枚举,纹样优美清雅。结合文献检索与实物面料统计数据,发现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面料品类均以棉、丝织物为主,面料纹样存在稳重大气和优美婉曲的差异。(5)地域差异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形制、色彩、面料产生的影响是由表及里的。中原地区山川秀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吴越地区地势低平,江河交错,气候温和,影响男性的审美观念和穿着方式。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服饰审美的差异,中原地区在儒、道文化影响下呈现出古朴厚道、本分自守的“儒骨道风”,同时抵触变革,对待西方外来文化表现出龃龉难入的态度;崇文重教的吴越地区文化、经济发达,乐意尝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经济发展为男服提供物质保障,中原地区重农抑商,吴越地区重商轻农,不同的经济观念导致两地的经济状况差异显着,同时受到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原地区步履艰辛和吴越地区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进而形成传统质朴和时尚雅致的地域性男服差异。(6)围绕本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条路径展开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研究。针对微生物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通过高效的静电纺丝工艺制备抗菌效率较高的新型Ti O2/GO/CA纳米纤维抗菌材料,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进行本真性保护。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和先进织物整理技术,探索磁控溅射方法在制备具有红外屏蔽功能的棉服装面料上的应用,实现以创造新功能为主导的创造性转化。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段,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实践,引领当代传统服饰的创新性发展。

夏添[9](2020)在《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文中研究指明荆楚地区出土大量先秦及汉代的简牍、造像、织物为研究荆楚服饰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图像、实物标本。本文以出土服饰为研究对象,借助“纺织、服饰工艺”,“染织、刺绣纹样”,“服饰配件构型”共性与个性梳理,进而剖析三者所构建荆楚服饰的表层(造型、纹饰)、中层(工艺、结构)、核层(礼仪制度、造物思想、习俗信仰)。文章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多重证据法相结合,对中国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纺织工艺及服饰的造型、纹饰、结构、工艺演变进行考析,挖掘其中蕴含的礼仪规制、造物思想与习俗信仰。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出土织物结构特征。本内容对荆楚织物的词源进行了考析,得出遣策记载织物词汇的定名功能及词汇变化同步映射着纺织工艺地域特色与服饰形态变迁;通过量化分析论证了麻、绢织物的规格差异、加工工艺与“实用功能”密切相关,并且“高经密绢织物”是楚汉贵族多层轻暖服饰风尚的物质基础。经由系统性地归纳、分析先秦至汉代织物的组织结构,得出纺织品与编织物结构特征与变迁规律:战国中晚期是荆楚地区纺织工艺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其织物组织的复杂程度、色彩配置的变化程度均较商、西周有了飞跃,直接促成了西汉“绒圈锦”高超纺织技艺的创新与普及。(2)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形制与结构特征。本内容详尽梳理了不同文物载体中的平面、立体服饰图像,并按照造型特点分为:绛衣(宽袖深衣)、偏衣、菱格纹深衣、襦裙4种样式,本内容提出楚宽袖深衣制袍服即先秦礼服绛衣,考订了疑难名物。发现服饰造型的固化现象及“奢费”与“俭朴”服饰形象映射出的社会阶层分化要素:“冠、衣长、纹饰与配饰”。由于尚工艺、轻形制,学界对于马山1号楚墓服装刺绣纹饰“倒装”现象缺乏讨论且存在维持衣裳各处刺绣裁片“纹饰完整”即遵循“礼仪”的错讹观点,本文通过出土实物构型、服装刺绣纹样分片裁剪秩序对比分析,得出纹饰“倒装”的意义存在于“礼”(礼仪规制)与“服”(穿用功能)相合适、和谐,进而揭示出楚汉深衣制袍服结构变迁规律——先秦至汉代礼仪活动中身体行为变迁影响着服饰形态嬗变,解决了先秦服饰构型研究的难点。(3)先秦至汉代荆楚织物纹样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本内容从造型规律出发,将织物图案分为小菱形纹、大菱形纹、间隔条列、动植物嵌套、散点几何纹5种式样。在纹样二维模拟的基础上发现纹样成型差异有助于满足制作不同衣物的图案装饰需求。研究指出先秦刺绣“分工协作”生产方式,补正了绣绷尺寸、绘稿工具、刺绣秩序,全面地梳理了打子绣、锁绣、纳锦绣、锦绣、革绣技艺发展脉络。从印染工艺看,西汉初期石染、草染(涂染、浸染、媒染、套染)技术已发展成熟,凸版印花操作简易、生产效率高,镂版印花则是对手绘织物纹样的有效补充。从文化内涵出发,发现荆楚织物纹样设计严格遵循先秦“备物致用”造物观念,主要表现为“菱形纹”构型织绣纹样在裁剪制物过程中构建和谐统一的视觉审美。“剩料再利用”凝结了荆楚先民的劳动智慧与惜物、敬物精神。通过纹样变化比较分析,揭示了织绣生产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西汉贵族阶级的审美变迁促成了系列织绣纹样“由显变隐”暗纹化发展。剖析了织绣纹样的双重文化内涵,一是以荒帷纹饰反映“天圆地方”宇宙观;二是以刺绣纹样组合构建亡者灵魂升天的原始巫术信仰范式。但在构建信仰图腾过程中,织绣纹样装饰审美服从于劳动的实用价值。(4)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配饰特色。本内容对楚国木冠定名提出质疑,并针对先秦楚国长冠,西汉武弁、纱冠的构型及佩戴方式进行了推测、复原。从发饰看,多功能”固发工具的“一物多用”多重实用功能是“备物致用”造物观念的产物,考析了楚汉妇女典型发式是盘髻、垂髻,楚国男性辫发、戴冠。腰饰方面,研究发现“带钩”不能单独地充当墓主性别标志并通过对西汉折叠香囊结构复原为此前缺乏物证的楚汉佩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佩用方法。足服方面,论证了先秦“席居制”和“燕居、田猎、征战、礼仪”服用功能差异决定鞋履有无系带,进而考订出鞋底疏密变化“乳钉线结”和钉缝“绞结凸棱”是楚国男性的系带鞋履的重要构型,合理地阐释了与实物相悖的西汉侍俑“男圆女方”鞋履造型成因。先秦至汉代荆楚纺织、服饰蕴含了中华民族所创造高超卓绝的古代纺织织造技术,服饰礼仪文化,造物思想智慧。一方面,梳理古代荆楚地区高超的纺织、编织技术的演变,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古代荆楚织物、服饰结构特征、染织刺绣、裁剪制作工艺,有助于完善中国古代纺织服饰工艺价值谱系。另一方面,考察古代荆楚服饰的造型特征、裁剪结构、平面装饰工艺与立体着装形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礼仪制度、社会风俗的理解,更能够折射出古代匠人在构制纺织服装物质的过程中凝炼的造物思想智慧。荆楚服饰研究有助于挖掘、传承中国古代纺织服饰文化瑰宝蕴涵的工艺、文化价值,期望能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物质文明,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古代服饰史研究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杜佳欣[10](2020)在《隆化鸽子洞纺织品纹样的审美特征与服装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隆化鸽洞中元朝地窖的发掘是中国元朝重要的考古发现。出土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出土的46件绢绣品是元朝正式建立后在纺织品考古中发现的代表性文物,为此次研究内容提供了实物参考资料。元代作为蒙古人统治的朝代,纺织品与其纹样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本文以隆化鸽子洞出土的大量元代纺织品实物进行考察,以分析其纹样的审美特征与服装创新研究为主要研究目的,通过对元代纺织品纹样进行梳理和研究,探索元代纺织品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发掘其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对隆化鸽子洞纺织品纹样的审美特征更细致的研究并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以考古资料为基础,从隆化鸽子洞纺织品当中进行对纺织品纹样题材的分析,再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探寻其纹样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对元代纺织品纹样的图像学意义和符号学意义进行分析,研究纹样背后存在的审美特性和文化内涵,进而发掘和解释该符号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意在延续元代服饰的美学特点,唤起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元素认同感,让人们在追逐现代时尚潮流的同时,能够完好的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纹样元素,从而对传统文化服饰的发展提供支持。在理论方面,主要通过对隆化鸽子洞纺织品纹样的整理和归纳,通过分析元代纺织品的审美特征,侧面了解其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并将元代纺织品纹样进行时代的纵向对比研究,深入分析纹样特征的成因。在实践方面以创新设计和民族文化思考的角度探索出此次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用设计实践的方法为此次理论内容的研究做出补充及展示。

二、丝绸服装的造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丝绸服装的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
        3.1.1 文化
        3.1.2 服饰
        3.1.3 服饰文化
    3.2 武术服饰发展现状研究
        3.2.1 服饰文化研究
        3.2.2 服饰美学研究
        3.2.3 武术服饰研究
    3.3 综述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比较分析法
        4.2.3 录像观察法
        4.2.4 逻辑分析法
        4.2.5 访谈法
5 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1 古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1.1 等级分明、功能性强
        5.1.2 繁复艳丽、宽松飘逸
        5.1.3 多元融合、时尚前卫
    5.2 近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2.1 传统宽衣向西式窄衣的转变
        5.2.2 弃明、艳择深、素的颜色偏好
    5.3 现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3.1 规范化向标准化的转变
        5.3.2 范式稳定、装饰繁复
        5.3.3 性别模糊、设计感不足
6 武术服饰的审美意蕴
    6.1 武术服饰的审美风尚
        6.1.1 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观念的继承
        6.1.2 西方现代服饰审美观念的融入
    6.2 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6.2.1 古今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6.2.2 男女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6.2.3 套路服饰与散打服饰的意蕴差异
7 武术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1 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1.1 奥运服饰对武术竞技比赛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7.1.2 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7.2 武术舞台表演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2.1 中国舞服、戏衣对武术表演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7.2.2 武术舞台表演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7.3 武术传统健身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3.1 “新中装”对武术传统健身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7.3.2 武术传统健身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图片引用详细信息表

(2)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艺术考古学的概念界定
        1.5.2 男袍的概念界定
        1.5.3 复制与复原的概念界定
    1.6 明代男袍发展的时代特征
        1.6.1 中央集权的政治衰退
        1.6.2 社会经济的深度发展
        1.6.3 民间思想的自由活跃
第二章 明代男袍的形制与种类
    2.1 服饰规章袍服
        2.1.1 帝王至郡王冠服
        2.1.2 长子至奉国中尉冠服
        2.1.3 文武官冠服
        2.1.4 儒士人员冠服
        2.1.5 士庶阶层冠服
    2.2 元蒙遗风袍服
        2.2.1 辫线袍与贴里
        2.2.2 曳撒
    2.3 僧道世俗袍服
        2.3.1 鹤氅
        2.3.2 道袍
        2.3.3 直身
        2.3.4 直裰
    2.4 内外穿着袍服
        2.4.1 外袍的服饰特征
        2.4.2 内袍的服饰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男袍的服饰纹样类别与文化内涵
    3.1 身份标识的直观符号图案
        3.1.1 龙纹
        3.1.2 赐服动物纹样
        3.1.3 补服动物纹样
        3.1.4 其他动物纹样
    3.2 吉祥寓意的情怀表达图案
        3.2.1 植物花卉图案
        3.2.2 云纹
        3.2.3 杂宝纹
        3.2.4 吉字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代男袍的服饰面料与典型工艺
    4.1 袍服面料的种类
        4.1.1 纻丝
        4.1.2 纱
        4.1.3 罗
        4.1.4 绢
        4.1.5 绫
    4.2 织造技艺
        4.2.1 妆花工艺
        4.2.2 缂丝工艺
        4.2.3 织成袍料
    4.3 装饰工艺
        4.3.1 刺绣
        4.3.2 镶绲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男袍的服饰结构分析与样本结构复原
    5.1 明代男袍的服饰结构分析
        5.1.1 直身袍的下摆形式与结构处理
        5.1.2 断腰袍的下摆形式与结构处理
        5.1.3 明代男袍下摆演变的原因分析
    5.2 明代男袍中的褶裥和分割线
        5.2.1 褶裥
        5.2.2 分割线
    5.3 明代男袍的实物标本分析
        5.3.1 明四合如意云纹圆领宽袖直身袍样本分析与结构复原
        5.3.2 明四合如意云纹圆领窄袖直身袍样本分析
        5.3.3 明净面交领宽袖断腰袍样本分析与结构复原
        5.3.4 明四合如意云纹交领宽袖直身袍样本分析
    5.4 明代男袍结构复原分析与思考
        5.4.1 节物尚用的节俭理念
        5.4.2 平面结构中的立体空间
        5.4.3 服饰复原的记录传承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明代男袍实物汇总表
附录C:《天水冰山录》藏圆领袍及服饰面料数量汇总
附录D:明代赐服汇总
附录E:定陵藏罗绢织物袍服汇总表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 ——“虾夷锦”服饰图案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创新之处
二、丝绸之路与东北亚丝绸之路
    2.1 丝绸之路的发展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2.2 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发展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2.3 丝绸之路与东北亚丝绸之路比较
        2.3.1 丝绸之路的特征
        2.3.2 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特征
三、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虾夷锦”服饰文化研究
    3.1 “虾夷锦”服饰文化的形成
    3.2 “虾夷锦”服饰特征
        3.2.1 服装造型结构
        3.2.2 服饰面料
        3.2.3 服饰色彩
        3.2.4 服饰纹样
四、“虾夷锦”服饰图案分析
    4.1 “虾夷锦”服饰图案代表纹样
    4.2 日本江户时期“虾夷锦”服饰图案
        4.2.1 “虾夷锦”服饰图案的传播
        4.2.2 “虾夷锦”服饰图案的变化
五、“虾夷锦”服饰图案的借鉴与运用
    5.1 “虾夷锦”服饰图案应用原则及策略
    5.2 “虾夷锦”服饰图案提取与应用设计
        5.2.1 “虾夷锦”服饰图案构成形式应用设计
        5.2.2 “虾夷锦”服饰图案视觉应用设计
        5.2.3 “虾夷锦”服饰图案色彩应用设计
六、毕业作品《锦之秀》设计说明
    6.1 服饰作品《锦之秀》细节设计
    6.2 服饰作品《锦之秀》风格设计
    6.3 服饰作品《锦之秀》工艺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云南傣族服饰符号在婚庆用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设计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云南傣族服饰研究
        1.3.2 云南傣族婚俗和婚庆用品研究
        1.3.3 研究及设计范围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项目来源
第二章 云南傣族服饰符号研究
    2.1 云南傣族服饰的语境分析
    2.2 云南傣族服饰的款式符号
        2.2.1 德宏地区傣族服饰
        2.2.2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服饰
        2.2.3 云南傣族服饰款式符号对比
        2.2.4 云南傣族服饰款式符号语意分析
    2.3 傣族服饰的图案符号
        2.3.1 德宏地区傣族服饰图案
        2.3.2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服饰常见图案
        2.3.3 云南傣族服饰图案符号语意分析
    2.4 傣族服饰的色彩符号
        2.4.1 德宏地区傣族女性服饰色彩
        2.4.2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女性服饰色彩
        2.4.3 云南傣族服饰色彩符号语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傣族婚俗与婚庆用品研究
    3.1 德宏地区傣族婚俗与婚庆用品
        3.1.1 德宏地区傣族婚礼习俗
        3.1.2 德宏地区傣族婚俗发展趋势
        3.1.3 德宏地区傣族婚庆用品调查
    3.2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婚俗与婚庆用品
        3.2.1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婚礼习俗
        3.2.2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婚俗发展趋势
        3.2.3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婚庆用品调查
    3.3 德宏婚俗和西双版纳傣族婚俗的异同
        3.3.1 德宏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婚俗的相同点
        3.3.2 德宏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婚俗的不同点
    3.4 傣族婚庆用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3.4.1 傣族婚庆用品现状分析
        3.4.2 傣族婚庆用品市场现存问题
        3.4.3 傣族婚庆用品的发展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傣族婚庆用品设计定位
    4.1 产品定位方法——5W1H法
    4.2 目标市场定位
    4.3 产品功能定位
    4.4 产品风格定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云南傣族服饰符号的婚庆用品设计
    5.1 云南傣族婚庆用品设计构思
    5.2 爱的符码·德宏系列
        5.2.1 亲爱
        5.2.2 祈爱
    5.3 爱的符码·西双版纳系列
        5.3.1 亲爱
        5.3.2 祈爱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设计结论
    6.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产品尺寸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现状
        1.2.1 数据库相关文献分析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
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文化溯源
    2.1 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
        2.1.1 辟邪
        2.1.2 麒麟
    2.2 印度佛教文化中的狮子
        2.2.1 作为护法的狮子
        2.2.2 作为驯服的狮子
    2.3 波斯文化中的狮子
        2.3.1 彰显王权
        2.3.2 猎狮习俗
    2.4 本章小结
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艺术特征
    3.1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造型
        3.1.1 走狮—气势雄迈
        3.1.2 立狮—威武跃动
        3.1.3 蹲狮—憨态可掬
        3.1.4 跑狮—活泼可爱
    3.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构图方式
        3.2.1 对称式
        3.2.2 散点式
        3.2.3 对波式
    3.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色彩特点
        3.3.1 对比色
        3.3.2 同类色
    3.4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工艺特色
        3.4.1 印染
        3.4.2 织锦
        3.4.3 刺绣
    3.5 本章小结
4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社会文化功能
    4.1 祈福纳祥
        4.1.1 宗教用品中的狮纹
        4.1.2 节俗用品中的狮纹
    4.2 身份区别
        4.2.1 官服上的狮子
        4.2.2 赐服上的狮子
    4.3 装饰审美
        4.3.1 服饰中装饰审美
        4.3.2 宗教用品中装饰审美
    4.4 本章小结
5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方式探索
    5.1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的设计思想
    5.2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方法分析
        5.2.1 从概念到视觉的表达
        5.2.2 从具体到抽象的表达
    5.3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5.4 本章小结
6 唐代纺织品中狮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设计与实践
    6.1 设计理念
    6.2 实践过程
    6.3 款式图展示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概念界定
    2.1 花卉图案的界定
    2.2 当代中国风格女装的界定
3.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中的设计表现分析
    3.1 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中的分类形式
    3.2 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中的典型造型分析
    3.3 花卉图案与典型当代中国风格女装款式结合特征分析
    3.4 花卉图案与当代中国风格女装的色彩搭配分析
    3.5 当代中国风格女装设计中花卉图案的工艺表现
4.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设计中的影响因素
    4.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2 西方设计风格的影响
5.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中的设计实践
    5.1 设计理念
    5.2 中国风格女装廓形灵感
    5.3 花卉图案的具体运用
    5.4 服装设计效果图
    5.5 面料选取
    5.6 服装工艺
    5.7 成品系列展示
    5.8 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信息表

(8)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汉族传统男服演变
    2.1 汉族传统男服的缘起
    2.2 汉族传统男服史略
        2.2.1 草创未就阶段——上衣下裳制的出现
        2.2.2 方兴未艾阶段——上下连属制的发展
        2.2.3 繁缛奢华阶段——多样化与时尚化并存
    2.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
        2.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类别
        2.3.2 礼仪场合的男服搭配方式
        2.3.3 日常劳作的男服搭配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征
    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3.1.1 外部轮廓造型
        3.1.2 内部形制结构
        3.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点
    3.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3.2.1 褒衣宽袖的男服上衣
        3.2.2 黜奢崇俭的男服下衣
    3.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3.3.1 窄衣长袖的男服上衣
        3.3.2 宽腰肥臀的男服下衣
    3.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比较
        3.4.1 样本数据采集
        3.4.2 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特征
    4.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4.1.1 染色工艺
        4.1.2 丰富多彩的男服色彩
        4.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色彩模式构建
    4.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4.2.1 中原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4.2.2 浓丽纯朴的色彩特征
    4.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4.3.1 吴越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4.3.2 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
    4.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比较
        4.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色相比较
        4.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饱和度比较
        4.4.3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明度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特征
    5.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5.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品类
        5.1.2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纹样
        5.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内涵
    5.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5.2.1 独具匠心的男服面料品类
        5.2.2 庄重大方的男服面料纹样
    5.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5.3.1 不胜枚举的男服面料品类
        5.3.2 优美清雅的男服面料纹样
    5.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比较
        5.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品类比较
        5.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纹样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域差异影响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因素
    6.1 地理环境因素
        6.1.1 山川秀美与江河交错的地貌差异
        6.1.2 寒冷干燥与云蒸础润的气候差异
    6.2 历史文化因素
        6.2.1 儒骨道风和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差异
        6.2.2 龃龉难入和兼容并蓄的外来文化差异
    6.3 经济发展因素
        6.3.1 重农抑商和重商轻农的经济观念差异
        6.3.2 墨守成规和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差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
    7.1 历久弥新的保护——本真性保护
        7.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馆藏保护现状
        7.1.2 现代技术手段的保护
    7.2 推陈出新的传承——创造性转化
        7.2.1 面料功能性转化
        7.2.2 男服创造性设计
    7.3 革故鼎新的实践——创新性发展
        7.3.1 局部借鉴法:男服形制的运用
        7.3.2 直接运用法:男服色彩的运用
        7.3.3 艺术再造法:男服面料的运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结构尺寸参数
附录C: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HSB参数
附录D: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

(9)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时间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4.3 文献引用规范、简称与代称
第二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出土织物结构特征
    2.1 出土织物的词源分类
        2.1.1 楚墓遣策分析
        2.1.2 汉墓遣策分析
        2.1.3 遣策词源认知
    2.2 纺织品结构特征
        2.2.1 麻
        2.2.2 绢
        2.2.3 纱与縠
        2.2.4 缣与绨
        2.2.5 绮
        2.2.6 罗
        2.2.7 锦
    2.3 编织物结构特征
        2.3.1 斜编织物
        2.3.2 绞编织物
        2.3.3 斜绞复合织物
        2.3.4 环编织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3.1 荆楚服装等级标识及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3.1.1 荆楚服装的等级标识
        3.1.2 平面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3.1.3 立体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3.2 荆楚服装形制及结构特征
        3.2.1 荆楚袍服形制特点
        3.2.2 袍服结构概述
        3.2.3 内袍结构与服用功能
        3.2.4 外袍结构与服用功能
        3.2.5 袍服结构演变特征及成因
    3.3 荆楚下裳形制与结构特征
        3.3.1 裙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3.3.2 裤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织物纹样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4.1 荆楚织绣纹样概述
    4.2 荆楚织物纹样构型
        4.2.1 小菱形纹式样
        4.2.2 大菱形纹式样
        4.2.3 间隔条列式样
        4.2.4 动植物嵌套式样
        4.2.5 散点几何纹式样
    4.3 刺绣工艺
        4.3.1 刺绣工具与痕迹
        4.3.2 打子绣
        4.3.3 锁绣
        4.3.4 纳锦绣
        4.3.5 锦绣与革绣
    4.4 印染工艺
        4.4.1 染色工艺
        4.4.2 印花工艺
    4.5 荆楚织绣纹样文化内涵
        4.5.1 从纹样经营看造物观念
        4.5.2 从纹样母题看习俗信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配饰特色
    5.1 首饰
        5.1.1 獬冠
        5.1.2 长冠
        5.1.3 武弁
        5.1.4 纱冠
        5.1.5 巾帻
    5.2 发饰
        5.2.1 梳篦
        5.2.2 簪笄
        5.2.3 假发
        5.2.4 发式
    5.3 腰饰
        5.3.1 带钩
        5.3.2 腰带
        5.3.3 熏囊
        5.3.4 佩囊
    5.4 足服
        5.4.1 袜的形制特点
        5.4.2 鞋履形制分类
        5.4.3 鞋履形制演进规律
        5.4.4 鞋履形制变迁成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B:荆楚地区楚汉墓出土织物一览
附录 C:楚汉墓遣策中的织物记载

(10)隆化鸽子洞纺织品纹样的审美特征与服装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元代纺织品概述
    2.1 隆化鸽子洞简介
    2.2 元代纺织品的发展脉络
        2.2.1 元代纺织品的历史发展
        2.2.2 元代纺织品简述
    2.3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发展脉络
        2.3.1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历史发展
        2.3.2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发展现状
    2.4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题材分类——以“隆化鸽子洞”实物为例
        2.4.1 元代纺织品的植物纹样
        2.4.2 元代纺织品的动物纹样
        2.4.3 元代纺织品的其他纹样
    2.5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构成方式——以“隆化鸽子洞”实物为例
        2.5.1 重叠式构图
        2.5.2 几何形态构图
        2.5.3 意象形态构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审美特征——以“隆化鸽子洞”实物为例
    3.1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审美特征
        3.1.1 兼容并蓄之美
        3.1.2 金碧辉煌的尚金之美
        3.1.3 色彩丰富之美
        3.1.4 自然韵律之美
    3.2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审美特征的成因
        3.2.1 政治环境的影响
        3.2.2 经济环境的影响
        3.2.3 文化环境的影响
        3.2.4 宗教环境的影响
        3.2.5 文化生态的整体影响
    3.3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审美心理
    3.4 元代纺织品纹样审美特征的纵向比较
        3.4.1 元代纺织品纹样与宋代纺织品纹样的比较
        3.4.2 元代纺织品纹样与明代纺织品纹样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文化内涵
    4.1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文化内涵研究
        4.1.1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象征意义
        4.1.2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情感表达
        4.1.3 元代纺织品纹样的吉祥寓意
    4.2 元代纺织品纹样对现代服饰图案设计的启示
        4.2.1 传承传统文化内涵
        4.2.2 促进中西文化融合
        4.2.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元代纺织品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5.1 现代服装设计概念
    5.2 元代纺织品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原则
        5.2.1 多元化原则
        5.2.2 时尚化原则
        5.2.3 创新性原则
    5.3 元代纺织品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5.3.1 间接运用
        5.3.2 直接借鉴应用
    5.4 元代纺织品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价值
        5.4.1 对服装深层价值的提升
        5.4.2 对服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5.4.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5.4.4 丰富现代服装设计思路
第6章 元代纺织品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6.1 2020-2021服装流行趋势分析
    6.2 系列服装设计“云上原”的纹样设计
    6.3 系列服装设计“云上原”的颜色与面料选用
    6.4 系列服装设计“云上原”的款式设计
    6.5 系列服装设计“云上原”的配饰设计
    6.6 系列服装设计“云上原”的成衣与细节展示
        6.5.1 系列服装设计“云上原”的成衣效果展示
        6.5.2 系列服装设计“云上原”的成衣细节展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丝绸服装的造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D]. 宋佳昱.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D]. 宋春会. 江南大学, 2021(01)
  •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4]清代东北亚丝绸之路 ——“虾夷锦”服饰图案及其应用研究[D]. 曹子益.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云南傣族服饰符号在婚庆用品设计中的应用[D]. 龚明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唐代纺织品中狮纹研究[D]. 谈维榕.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7]花卉图案在当代中国风格女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徐琛. 东华大学, 2021(02)
  • [8]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D]. 贾蕾蕾. 江南大学, 2020(04)
  • [9]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D]. 夏添. 江南大学, 2020(04)
  • [10]隆化鸽子洞纺织品纹样的审美特征与服装创新研究[D]. 杜佳欣.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丝绸服装造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