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冲击式粉碎机在超细粉碎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偲禹[1](2020)在《气流粉碎对粉体物性的影响及破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流粉碎技术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对物料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生产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工艺。气流粉碎具有粉碎后所得的产品粒径小,可到达微米级别,粒度分布较窄、纯度高、分散性好等优点,且适用于低熔点物料的粉碎。但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往往依赖经验调控,还存在对粉碎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的控制缺少相关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指导的问题,导致生产效率较低,同时也会加大生产成本。目前关于流化床气流粉碎过程中不同物料的粉碎机制的研究较少,而经气流粉碎后所得粉体的物性和产品的性能是与其粉碎机理密不可分的。因此,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本学位论文通过用对喷式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对淀粉、秸秆、枸杞、酵母菌等多种物料进行粉碎,探究了气流粉碎对Molerus粉体类型、粉体流动性以及粉体堆积密度与可压缩性的的影响;研究了在气流粉碎过程中气体压力、分级机转速等粉碎参数对于不同类型粉体粒径分布的影响;对不同工况下经气流粉碎后的粉体物料的溶解度、膨胀度、持水能力、脂肪结合能力等粉体性能进行了测量,探究了不同气流粉碎参数对粉体性能的影响。最后,本学位论文还将实验研究与粒数衡算模型相结合,通过对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得出了不同粒级的选择函数和破碎函数,并对不同粒级颗粒的粉碎机理和粉碎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气流粉碎后,不同粉体物料的Molerus粉体类型变化规律不同。其中,酵母菌粉由MolerusⅠ类粉体转变为MolerusⅢ类粉体,秸秆粉末则显示出从MolerusⅢ类粉体向MolerusⅠ类粉体转变的趋势。气流粉碎对不同粉体的流动性、堆积密度与可压缩性的影响也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的颗粒粒径随着系统进气压力的提高而减小。但当进气压力达到一定数值后,粒径变化曲线逐渐趋于平缓,气体压力对粉碎后粒径的影响变的很小,此时进一步提高进气压力对粉碎效果并没有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随着分级机转速的提高,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的颗粒粒径变小,且颗粒粒度分布变窄。此外,粉碎后不同粉体物料的溶解度、膨胀度、持水能力、脂肪结合能力等物性均比粉碎前有所提高,表明气流粉碎可以有效改善粉体各项性能。在气流粉碎时,随着粉体颗粒粒径的增加,Kapur函数的绝对值增大,颗粒的破碎速率增大。这是因为大颗粒的缺陷和裂纹较多,粉碎所需要的能量少,所以破碎速率快。随着进气压力的提高,较粗粒级颗粒的选择函数先增加后减少,而较细颗粒的选择函数变化不大。随着进料量的增大,颗粒的选择函数显示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通过对破碎函数的分析得出粉体颗粒在流化床气流粉碎机中主要的破碎方式是剪切和碰撞。具体的,对于较粗的颗粒来说,主要粉碎方式是剪切破碎。而较细的颗粒由于内部缺陷和裂纹少,相对于大颗粒来说更难被粉碎,粉碎需要较多的能量,所以较细的颗粒粉碎方式主要是颗粒间的碰撞破碎。
李振,付艳红,周安宁,朱长勇,杨超,屈进州,刘莉君,于伟[2](2017)在《太西无烟煤中矿物质的冲击粉碎解离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为应对超纯煤制备过程中对超细粉碎的技术需求,以太西无烟煤为研究对象,构建机械冲击粉碎-分级工艺系统,探讨了冲击粉碎作用下煤中矿物质的解离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机转速增加,分级机产品产率逐渐减少,底渣、布袋产品产率逐渐增加;结合分级产品煤岩分析可知,煤中菱铁矿的解离发生在体积粉碎的过程中,因硬度较大易残留于底渣,出现在分级机产品中的比率很小。
王晓天[3](2016)在《高速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研究与流场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旨在通过对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的研究,提升粉体产量,同时降低设备能耗。迄今为止,对二次风开闭情况、锤头数量、锤头高度等工艺参数的影响并没有做具体的说明。本文对分级式冲击磨的相关理论、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对分级式冲击磨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说明,对二次风开闭情况、磨盘转速、锤头数量(间距)、锤头高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粉体产量和设备单位能耗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磨机的二次风风门开启时,粉体产量比二次风风门关闭时高;锤头周向速度为130m/s时,粉体的产量比锤头周向速度为120m/s、110m/s、100m/s时高;而对于锤头数量和锤头高度的选择不可简单一概而论,是存在一个较优取值的。为了更好的分析实验现象,对LNI-66A型分级式冲击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结果对磨盘粉碎区域的流场情况进行了分析。对锤头数量(间距)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的锤头数量(间距)设计理论与实际生产情况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对锤头高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锤头高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是存在一个合理取值的。本文为冲击磨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并为工业生产及冲击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潘东[4](2015)在《煤基炭素的超细粉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基炭素主要以优质无烟煤作为原料,经过无烟煤的超纯制备,低温炭化处理以及超细粉碎,最终获得满足技术要求的产品。而煤基炭素的超细粉碎作为整个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对最终产品的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煤基炭素的结构性质、超细粉碎工艺参数以及干法助磨等问题。采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等先进仪器设备对煤基低温炭化材料进行物理化学性质表征。主要开展了粒度分析、颗粒形貌结构观测、表面元素官能团分析以及石墨化程度分析,发现其中位径D50为5.14μm,颗粒形状以不规则多角形状为主,化学结构以芳香族C-C结构为主,主体结构周围含有酚羟基C-OH、羰基C=O以及羧基COOH等官能团,碳结构以无序的无定形碳为主并含有少量石墨微晶。在干法粉碎条件下,研究了行星球磨机的主要工艺参数对煤基炭素超细粉碎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超细粉碎的试验研究表明:(1)在一定的粉碎时间内,粉体的D50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而粉碎时间超过30min以后粉体颗粒会出现团聚现象,不利于颗粒的粉碎;(2)粉碎介质的直径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与粉体颗粒的接触效率越高,对煤基炭素的粉碎效果越好;当采用5mm直径的粉碎介质时,粉体的D50达到最小值3.11μm;(3)随着磨机转速的增大,粉碎介质对粉体施加的粉碎力越强,但粉体的D50的减小程度并不明显;(4)随着球料比的不断升高,粉体的D50显着减小,当球料比为50:1时,粉体的D50达到2.45μm;(5)在粉体质量一定的条件下,粉碎介质的填充率与粉体的D50并没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在煤基炭素的超细粉碎中,粉碎时间、粉碎介质的直径以及球料比是能够促进粉体颗粒粒度的不断降低的重要因素。综合以上分析,煤基炭素超细粉碎的合理工艺参数:超细粉碎不锈钢球的直径为3mm,超细粉碎时间为30min,行星球磨机自转转速260r/min,球料比20:1,不锈钢球体积填充率为10.25%。在助磨剂的“强度削弱理论”和煤基炭素表面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表面改性剂能够改变煤基炭素颗粒的表面性质以阻止颗粒的团聚和改善粉体的流动性,而高硬度助磨剂能够降低煤基炭素颗粒的强度。超细助磨的试验研究表明:(1)在助磨剂种类的试验中,表面改性剂对粉体的改性作用不能有效促进煤基炭素的超细粉碎,而高硬度助磨剂能够有效降低煤基炭素颗粒的强度,实现颗粒粒度的进一步降低;(2)在助磨剂用量的试验中,助磨剂石英砂的添加量为1.4g时,粉体的中位径达到最小值;(3)助磨剂石英砂的三种添加方式:粉碎前的一次性添加、粉碎过程中每隔10min添加相同质量的石英砂、粉碎过程中每隔10min添加不同质量的石英砂,其中石英砂粉碎前的一次性添加对煤基炭素的助磨效果更好。
顾笑笑[5](2014)在《全谷物冲调粉加工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粉碎和干燥是全谷物冲调粉生产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针对全谷物冲调粉加工中的超细粉碎制浆及喷雾干燥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剪切式湿法超细粉碎机核心装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对典型谷物物料的特性进行分析,并从粉碎动力学和能耗理论的角度,结合纤维粉碎理论等,研究物料粉碎的机理,得出对全谷物物料进行超细粉碎的最有效方式应为剪切粉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剪切粉碎设备对典型全谷物物料进行超细粉碎实验研究,探究转子转速、静刀片间隙(以静刀片齿数作为参考)和循环次数对粉碎效果的影响。然后以平均粒径作为评价指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全谷物物料湿法超细粉碎过程中的结构和操作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转子转速越高、静刀片间隙越小、循环次数越多,粉碎后颗粒的粒径越小,三个因素中转子转速对粉碎效果的影响最大,静刀片间隙次之,循环次数影响最小。当转子转速为9000r/min,静刀片齿数为222,循环次数为3次时,谷物物料被粉碎后颗粒的平均粒径可达30μm左右。然后,在粉碎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剪切式湿法超细粉碎机总体结构和关键部件进行优化。再运用FLUENT流场分析软件,对粉碎腔内部流场进行模拟计算,重点分析不同叶轮转子类型、不同静刀片偏转角度和不同转速对粉碎流场的影响。从而得出谷物物料超细粉碎的最优叶轮转子类型是叶片数目为6的直叶片式,最佳静刀片偏转角度为2°。其次,对全谷物冲调粉干燥技术进行研究。确定全谷物冲调粉生产加工中比较适合的干燥方法为喷雾干燥。然后通过实验,对全谷物冲调粉喷雾干燥特性进行研究,确定喷雾干燥工艺最佳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分别为160℃和80℃,探究酶解程度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并得出最优加酶量为干物料的0.1%,对生产得到的全谷物冲调粉做感官评定。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全谷物冲调粉工业化生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重点从加工工艺优化和系统设计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并对关键设备进行选型,为全谷物冲调粉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工业化方案。
赵国巍,张晓辉,廖正根,陈绪龙,梁新丽,王光发,张南,蒋且英[6](2011)在《中药超微粉碎的影响因素研究概况》文中认为本文概述了中药超微粉碎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中药在超微粉碎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中药材在超微粉碎过程中降低能量消耗、提高粉碎程度提出指导。
孙成林,连钦明,王清发[7](2008)在《从节能观点认识超细粉碎机》文中研究表明从粉碎功耗学说简要阐述超细粉碎的节能原理及市场上各种超细粉碎机的节能情况。从实用的观点出发,介绍如何选择超细粉碎机。
冯锐[8](2008)在《我国超细粉碎机械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对超细粉碎机械的重视和研制开发起步较晚,其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综述了各种超细粉碎机械的工作原理、特点、性能、适用范围,以及我国的研制进展,并与国外的超细粉碎机械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我国超细粉碎设备的发展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张素萍,胡能[9](2008)在《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应用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了超微粉碎技术的概念、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优势,阐述了常用的中药超微粉碎设备的原理及研究进展状况,并对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生产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张超[10](2007)在《CM超细粉碎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超细粉体工业是伴随现代高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机械超细粉碎是超细粉体最主要的加工技术之一,机械冲击式超细粉碎机是国内非金属矿行业选用较多的超细粉碎设备。CM系列机械冲击式超细粉碎机在粉碎设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对CM系列粉碎机设计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平面CAD技术上,对于CM系列超细粉碎机的参数化设计方面未见相关报道。根据CM超细粉碎机目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该系列产品的开发设计引入三维设计方法势在必行。CM超细粉碎机结构上具有很大相似性,开发研制一套参数化设计系统对于提高企业设计粉碎机的技术水平、提高设计效率和缩短开发周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基于CM31超细粉碎机的基础之上,以SolidWorks和VB为主要开发平台,基于特征建模技术的CM系列超细粉碎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研制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本文对SolidWorks二次开发作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1)以CM31超细粉碎机二维零件图为基础,建立粉碎机零件三维实体造型模板和工程图。(2)根据参数化设计方法和步骤建立了CM超细粉碎机参数化系统。主要可完成零件预览、零部件参数化设计、力学计算、数据库管理、在线帮助。(3)根据力学计算,对重要的零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4)根据工程图信息的要求建立了零件的属性修改程序。本系统不但实现了CM超细粉碎机的参数化设计,而且通过有限元分析为CM系列超细粉碎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同时该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也为粉碎机的相关设备及其他设备建立参数化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冲击式粉碎机在超细粉碎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冲击式粉碎机在超细粉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气流粉碎对粉体物性的影响及破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超细粉碎技术概述 |
1.2 气流粉碎技术概述 |
1.2.1 气流粉碎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
1.2.2 气流粉碎机及其工作原理 |
1.2.3 流化床气流粉碎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气流粉碎理论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 气流粉碎实验及测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 粉碎实验与检测方法 |
2.2.1 实验方法 |
2.2.2 检测方法 |
3 气流粉碎性能分析 |
3.1 气流粉碎对粉体物性的影响 |
3.1.1 Molerus粉体分类 |
3.1.2 粉体的流动性 |
3.1.3 粉体的堆积密度与可压缩性 |
3.1.4 粉体的粒径分布 |
3.2 气流粉碎对粉体性能的影响 |
3.2.1 粉体的溶解度 |
3.2.2 粉体的膨胀度 |
3.2.3 粉体的持水能力 |
3.2.4 粉体的脂肪结合能力 |
3.3 本章小结 |
4 气流粉碎的粉碎动力学 |
4.1 颗粒的破碎机理 |
4.1.1 理想颗粒 |
4.1.2 实际颗粒 |
4.1.3 判别方法 |
4.2 粉碎动力学方程 |
4.3 不同粉碎条件下的Kapur函数值 |
4.4 破碎函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太西无烟煤中矿物质的冲击粉碎解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机械冲击粉碎强度对分级产品的影响 |
2.2 机械冲击粉碎作用下太西无烟煤的粉碎解离特征 |
(1) 底渣的煤岩分析 |
(2) 分级机产品的煤岩分析 |
2.3 机械冲击粉碎过程描述及矿物解离模型预测 |
3 结语 |
(3)高速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研究与流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 |
1.3 分级式冲击磨简介及存在的问题 |
1.3.1 冲击磨的产量及能耗问题 |
1.3.2 冲击磨的锤头参数问题 |
1.4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2 分级式冲击磨相关理论与工艺参数介绍 |
2.1 超细粉碎基本理论 |
2.1.1 颗粒的冲击粉碎理论 |
2.1.2 冲击粉碎的能量要求 |
2.1.3 分级式冲击磨的工作原理 |
2.1.4 冲击式粉碎的特点 |
2.2 分级式冲击磨结构简介及主要参数 |
2.2.1 分级式冲击磨的结构简介及传动方式 |
2.2.2 分级式冲击磨的主要参数 |
2.3 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介绍 |
2.3.1 磨盘转速 |
2.3.2 分级机转速 |
2.3.3 系统风量 |
2.3.4 加料方式与加料速度 |
2.3.5 入料粒度 |
2.4 本章小结 |
3 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
3.1 对工艺参数的初步实验研究 |
3.1.1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3.1.2 实验结果 |
3.1.3 本组实验小结 |
3.2 利用 11kw冲击磨对锤头参数的实验研究 |
3.2.1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3.2.2 实验结果 |
3.3 利用 30kw冲击磨对锤头参数的实验研究 |
3.3.1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分级式冲击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
4.1 Ansys Workbench介绍 |
4.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4.3 网格划分 |
4.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定 |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5.1 磨盘粉碎区域流场分析 |
4.5.2 锤头数量对流场的影响 |
4.5.3 锤头高度对流场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煤基炭素的超细粉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超细粉碎的概述 |
2.2 超细粉碎理论 |
2.3 超细粉碎的设备 |
2.4 煤基炭素 |
2.5 超细粉碎助磨剂 |
2.6 本章小结 |
3 煤基炭素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3.1 粒度组成分析 |
3.2 颗粒微观形貌结构分析 |
3.3 颗粒表面性质分析 |
3.4 X射线衍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行星球磨机工作参数对煤基炭素超细粉碎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4.1 超细粉碎设备介绍 |
4.2 粉碎介质直径对超细粉碎的影响 |
4.3 粉碎介质配比对超细粉碎的影响 |
4.4 磨机转速对超细粉碎的影响 |
4.5 粉碎时间对超细粉碎的影响 |
4.6 球料比对超细粉碎的影响 |
4.7 填充率对超细粉碎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5 助磨剂的添加对煤基炭素超细粉碎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5.1 采用的助磨剂 |
5.2 助磨剂用量 |
5.3 助磨剂添加方式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全谷物冲调粉加工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全谷物食品产业发展状况 |
1.1.2 全谷物食品的发展前景 |
1.1.3 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
1.2 全谷物冲调粉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全谷物粉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全谷物超细粉碎制浆技术与实验研究 |
2.1 全谷物物料的物性分析 |
2.1.1 全谷物籽粒的组成成分 |
2.1.2 全谷物籽粒的形态结构 |
2.2 全谷物物料粉碎机理研究 |
2.2.1 物料的粉碎方式和粉碎模型 |
2.2.2 粉碎能耗理论 |
2.2.3 谷物纤维断裂粉碎机理分析 |
2.2.4 高速切割粉碎机的工作原理 |
2.3 全谷物物料超细粉碎实验研究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粉碎设备结构设计与内部流场分析 |
3.1 剪切式湿法超细粉碎机结构设计 |
3.1.1 总体结构设计 |
3.1.2 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
3.2 流体力学基础 |
3.3 粉碎腔内流场模拟计算 |
3.3.1 创建粉碎腔几何模型 |
3.3.2 划分网格 |
3.3.3 设置边界类型和区域类型 |
3.3.4 求解计算 |
3.4 模拟结果的后处理及分析 |
3.4.1 数值模拟结果 |
3.4.2 叶轮形式对流场的影响 |
3.4.3 静刀片偏转角度对流场的影响 |
3.4.4 叶轮转速对流场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谷物冲调粉干燥技术与实验研究 |
4.1 不同干燥方法对比性研究 |
4.1.1 喷雾干燥 |
4.1.2 滚筒干燥 |
4.1.3 气流干燥 |
4.1.4 厢式干燥 |
4.2 全谷物冲调粉喷雾干燥特性实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谷物冲调粉加工系统的研究 |
5.1 全谷物冲调粉加工系统的设计 |
5.1.1 加工系统流程图 |
5.1.2 系统流程说明 |
5.2 关键设备选型 |
5.2.1 全谷物物料粉碎设备 |
5.2.2 喷雾干燥设备 |
5.3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中药超微粉碎的影响因素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材成分对超微粉碎的影响 |
2 药材含水量对超微粉碎的影响 |
3 温度对超微粉碎的影响 |
4 助磨剂对超微粉碎的影响 |
5 粉碎机械对超微粉碎的影响 |
6 工艺参数对超微粉碎的影响 |
7 结语 |
(9)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粉碎技术概述 |
2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业中的应用优势 |
2.1 增加药物吸收率, 提高生物利用度 |
2.2 有利于保存生物活性成分, 提高药效 |
2.3 节省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
2.4 复方粉碎中的匀化作用 |
2.5 可改善中药制剂工艺 |
3 中药超微粉碎设备应用和研究进展状况 |
3.1 机械冲击式粉碎机 |
3.2 气流粉碎机 |
3.3 振动磨 |
3.4 搅拌磨 |
3.5 低温粉碎机 |
4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10)CM超细粉碎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超细粉碎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1 国内外超细粉碎设备的现状 |
1.1.2 超细粉碎设备的发展趋势 |
1.2 国内超细粉碎设备目前设计存在的问题 |
1.3 CAD 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
1.3.1 CAD 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2 CAD 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意义及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超细粉碎机的工作原理及设计 |
2.1 CM 系列机械冲击式超细粉碎机的工作原理 |
2.2 主参数的确定原则 |
2.2.1 冲击速度 |
2.2.2 颗粒的运动行程 |
2.2.3 粉碎元件及粉碎区域的设计 |
2.3 CM 系列机械冲击式超细粉碎机设计 |
2.3.1 带传动装置设计 |
2.3.2 主轴系统设计 |
2.3.3 主轴系统受力分析及其简化 |
2.3.4 CM31 型超细粉碎机设计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3 三维造型参数化与特征技术 |
3.1 三维设计的必要性 |
3.1.1 二维设计的难题与局限性 |
3.1.2 三维设计的优势 |
3.2 三维CAD 造型方法 |
3.3 参数化设计及策略 |
3.3.1 参数化技术与参数化设计 |
3.3.2 参数化设计策略 |
3.4 特征技术及特征建模 |
3.4.1 特征定义与分类 |
3.4.2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4.1 CAD 系统开发概述 |
4.1.1 系统结构 |
4.1.2 系统开发方法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需求分析 |
4.2.2 系统的建立方法 |
4.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 系统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
4.2.1 三维CAD 软件的选择 |
4.2.2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4.2.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4.3 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
4.3.1 ActiveX Automation 技术 |
4.3.2 SolidWorks API 对象层次结构 |
4.3.3 SolidWorks 二次开发原理 |
4.3.4 数据库的建立与访问技术 |
4.3.5 系统菜单插件 |
4.4 本章小结 |
5 超细粉碎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实现 |
5.1 超细粉碎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结构与开发过程 |
5.2 人机界面的设计 |
5.2.1 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
5.2.2 粉碎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界面设计方法 |
5.3 零部件参数化设计模块的实现 |
5.3.1 尺寸变量与引用对象库 |
5.3.2 系统关键程序设计 |
5.4 零件受力计算程序设计 |
5.5 零件实时浏览程序设计 |
5.6 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 |
5.7 帮助系统的建立 |
5.7.1 帮助文件的主题 |
5.7.2 建立内容主题 |
5.7.3 建立帮助工程文件 |
5.7.4 编译帮助工程文件 |
5.7.5 调用帮助文件 |
5.8 系统菜单插件程序开发与加载 |
5.8.1 系统菜单插件程序开发 |
5.8.2 加载系统菜单插件 |
5.9 本章小结 |
6 系统运行过程与应用举例 |
6.1 系统运行环境 |
6.2 系统运行过程与主要功能 |
6.3 系统应用举例 |
6.3.1 参数化应用举例 |
6.3.2 三维装配实例与干涉检查 |
6.4 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6.4.1 转子一装配体有限元分析 |
6.4.2 主轴静态分析与疲劳分析 |
6.4.3 主轴系统的振动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冲击式粉碎机在超细粉碎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气流粉碎对粉体物性的影响及破碎机理研究[D]. 苏偲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太西无烟煤中矿物质的冲击粉碎解离特征研究[J]. 李振,付艳红,周安宁,朱长勇,杨超,屈进州,刘莉君,于伟. 煤炭技术, 2017(07)
- [3]高速分级式冲击磨工艺参数研究与流场分析[D]. 王晓天.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4]煤基炭素的超细粉碎研究[D]. 潘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5]全谷物冲调粉加工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究[D]. 顾笑笑. 江南大学, 2014(01)
- [6]中药超微粉碎的影响因素研究概况[J]. 赵国巍,张晓辉,廖正根,陈绪龙,梁新丽,王光发,张南,蒋且英.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01)
- [7]从节能观点认识超细粉碎机[A]. 孙成林,连钦明,王清发. 2008年全国金属矿山难选矿及低品位矿选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成果交流暨设备展示会论文集, 2008
- [8]我国超细粉碎机械的研究进展[J]. 冯锐.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08(05)
- [9]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应用探讨[J]. 张素萍,胡能. 贵州化工, 2008(03)
- [10]CM超细粉碎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研制[D]. 张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