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目信息系统在图书采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心[1](2021)在《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文中认为读者荐购是全民阅读时代我国图书馆普遍开展的新型文化惠民服务,荐购服务能有效解决“图书”与“读者”间的供需矛盾,发挥图书馆引导、促进全民阅读的社会作用与价值。荐购服务的研究,可为荐购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教训,有利于实现荐购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全方位调查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内容、方式、政策规章等,揭示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发展现状,提出荐购服务的支撑理论(图书馆学五定律、社会支持理论、需求理论及成本效益论等),总结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特点和成就,针对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和完善我国读者荐购服务的策略建议,以助力全民阅读,推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孙战彪[2](2017)在《基于个性化推荐的高校图书馆PDA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DA是以读者为主导,赋予读者直接采购权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模式。PDA模式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个性化推荐角度研究并改进PDA模式,需从分析PDA模式的基本特点入手,通过建立高校图书馆读者兴趣模型,并基于协同过滤推荐、内容推荐和特色引导性推荐等方式将相关文献推荐给读者,帮助读者在面对海量书目数据时高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文献,同时使PDA模式下读者采选的文献更符合馆藏需求,起到引导读者阅读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将PDA理念运用到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中。
范春梅,范蔚蔚,潘洁[3](2013)在《招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采选与编目加工》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招标环境下,外文图书采用读者、采访馆员、学科馆员等多层次人员参与选书的采选新模式,实行目录选书与实体书展选书相结合的采选途径;在与书商开展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对其目录、书展现书、图书采购后的服务能力以及执行能力进行监督考评,促使对方提高服务质量;中标后由一家或者多家书商承担图书的编目加工任务,优点是减轻图书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缺点是质量方面达不到图书馆要求。对此,图书馆应严格控制人员素质和数量,并加强培训指导以及监督管理工作。
张新兴[4](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秦嘉杭[5](201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3000多年前,图书馆已开始产生,数千年以来,图书馆的工作主要围绕竹简、纸质文献等进行人工服务,效率比较低下。而近30年来,以PC和Internet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新兴的数字图书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DL1开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非常迅速,从最初的图书资源数字化,到Google雄心勃勃的虚拟图书馆计划,短短十几年时间,对图书馆这个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的产物产生极大的冲击。各个国家和地区投入巨资研发和建设数字图书馆,并把它上升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地位。我国从1996年开始启动数字图书馆项目,一系列项目如中国实验型数字式图书馆(CPDLP)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CDLP)、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等数字图书馆示范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数字图书馆在中国的发展。1996年,英国学者苏顿(S.Sutton)最早提出了复合图书馆这一概念,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图书馆形态既不是纯数字图书馆,也非纯传统图书馆,而是二者相互渗透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要同时承担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数字图书馆的实施,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资料,几乎与数字图书馆概念同时出现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我们分析海量的数据资料提供了手段。国内外也有大量学者对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对相关的数据做了分析和应用,但缺少针对具体高校复合图书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而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如何利用数据挖掘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实际运行数据的分析,揭示复合图书馆运行内在的一些规律,优化复合图书馆运行流程"。本文抓住资源的采购模型,编目自动化和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服务等复合图书馆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讨论。(1)本文首先结合实际工作,根据复合图书馆的建设理念,通过对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模型,并对复合图书馆模型中的业务流程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可以优化资源建设的力度,改善运行的环境,减少管理成本,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2)为了服务于图书采购,本文通过对图书馆读者借阅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揭示图书馆纸本图书使用情况,建立优化的图书采购模型,在不降低读者需求的情况下缩减复本,减少纸本图书采购经费比例,节约经费向数字资源建设倾斜。对图书二级馆藏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确立二级图书馆藏架构,减少馆藏环节,节约管理成本。(3)本文针对图书编目的现状,把信息自动化技术引入到图书编目工作中。尝试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图书进行自动分类,克服基于知识工程的图书自动分类和数据挖掘的分类进行图书分类的问题,并验证了机器学习的方法在图书自动分类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本文还对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书目自动标引进行研究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条件随机场(CRF)的书目自动标引可以只选用书名字段进行标引的结论。同时,为了分析学生读者的借阅行为,本文还针对读者十年来的借阅数据,挖掘和发现读者的读书兴趣,包括读者的个人兴趣和兴趣群体,读者课程成绩与借阅习惯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针对性的构筑个性化服务体系,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纵观全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通过聚类分析和统计分析清晰的发现图书的使用状态,优化图书采购模型,并实际应用到工作中:图书馆的核心用户群体的发现,读者专业与借阅习惯关系、课程成绩与借阅习惯的关系等信息的挖掘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指向性,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服务比传统的个性化服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2)通过流程的优化,可以改善资源建设,编目,流通等业务环节,减少差错,提升服务,提出基于用户需求的复本补充模型;(3)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图书自动分类的研究是有效的,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书目自动标引可以简化。
姚翔[6](2010)在《谈高校图书馆中文纸本图书书目选择技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商征订书目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采选中文纸本图书的重要工具。从中国图书出版市场的整体情况出发,分析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特点以及对征订书目的具体要求,并从微观操作层面介绍汇文采访系统中中文图书书目的选择技巧,指出依赖书商采选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范兴坤[7](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文中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针对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的规则是党的政策,而非法律,即使是在已改革开放30年、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今天,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行政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传统仍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管理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图书馆事业领域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及各种制度,都仍然是在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政策框架下发挥作用。因此,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了解,必须在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对政府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的了解,需要有适用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创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基础雄厚、专业系统、研究手段多样的成熟学科,并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图书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问题,也开始尝试结合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期望通过借助政策科学的帮助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但惜乎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深度也稍嫌不够。该论文是在宏观上将我国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政策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作为工具,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及政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定义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对以政策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介,介绍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作为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介绍部分,分别以阶段性方式和综述性方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认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符合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了事业政策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效率化和效益化的发展;在篇章结构上,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社会环境,包括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挫折,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了1949-1978年间的政策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直接引导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图书馆界的努力方向;该章并结合我国图书馆系统现实状态,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四个方面讨论了中观政策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四章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主体情况,分别介绍了国家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各级行政及事业管理部门、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图书馆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种类及政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部分,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情况,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建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30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类缕析和总结述评,使各领域的政策沿革通过研究变得更为清晰,并据此总结出这些政策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第六章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政策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的问题,按照政策过程划分模式,以立法的提出、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测、法律效果评价、法律修正和终止的六个阶段讨论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过程,对立法在不同阶段的观点、立法背景、立法理论研究及立法进度进行了汇总和综述性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图书馆法建设在立法基础、立法程序和进度发展上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客观现实的,图书馆界和社会在《图书馆法》立法上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结束语部分,以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三个部分陈述了作者对我国1978年以来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认识,认为政策建设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设计,需要从事业制度设计的基本点着手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图书馆事业政策需要检讨、完善、优化,基于法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更需要新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设想,是通过借用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与图书馆理论,以“政策科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在研究图书馆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覆盖领域上,实现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各领域政策的全面概括;在纵向政策整合上,实现对30年间主要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变化沿革的条理化分析;在研究目标上,实现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政策承前启后的价值论证;在体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但种种研究设想,受研究者理论水平、专业背景和研究时间、研究手段、资料完整度、资料取舍标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方面都只能部分地实现,而且在个别问题的研究上还逃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深感自己以后还需要更多地潜心学习,并在该论文研究方向上继续努力。对于已完成论文的不足,欢迎各位老师和同行批评指正。
李振华[8](2010)在《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规范化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图书采访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举措:文献采访方针和原则的确立;中标的图书供应商规范化管理;图书采访流程各环节规范化管理。
唐琼[9](2009)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文中提出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功能发挥与服务效益实现的基础。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状态、用户需求、图书馆运行模式等正在发生转变,传统环境下发展的资源选择标准应用于数字资源的选择具有很大局限性。开展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既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有利于实现图书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同时有利于提升数字资源建设的效果和效益,最终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空问、实现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为国内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界所重视。然而,如何建立既能反映用户需求,同时又具有代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目前仍处在不断探索中。论文认为,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以面向终端用户需求为价值导向,依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并明确选择标准应用的操作化方法。论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在于归纳提炼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初始集合,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实现选择标准体系的优化;在此基础上,选取案例进行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试验,验证其实用及适用性,并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应用实施的优化策略。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系统梳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现状,比较分析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选择标准的选取和确定方法不尽合理:缺少对选择标准定义、数据获取方法、实际适用性的讨论,从而导致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理论探讨多于实际应用;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关注等。指出应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层面,探讨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用户需求与资源建设脱节的问题,提供符合用户价值的服务。第2章探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的理性视角及现行数字资源选择标准。通过系统梳理图书馆资源选择历史视角的演进,总结提炼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面向终端用户需求;结合相关研究归纳数字环境下终端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提出图书馆应结合用户调查、访谈、使用统计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开展用户研究,获得用户信息需求的真实意思表示;分析满足用户需求与图书馆现实状况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明确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确立和应用的指导思想。论文继而探讨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选择在对象、判断重点、程序、人员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分析国内外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所提出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特点与不足,指出重构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必要性。第3章设计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维度。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馆藏发展政策以及相关研究论文提出的60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加以归纳总结,结合我国图书馆发展实际,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划分为6个维度:资源质量、资源使用、资源服务、资源契合、资源成本、资源风险。其中,资源质量、资源使用、资源服务是从微观角度提出的选择标准体系维度,属于对资源本身特质的考察;资源契合、资源成本、资源风险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提出的选择标准体系维度,即主要考察外部因素影响。在论述各维度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初始集合,完成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初选过程。第4章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确立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测度专家对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重要性和适用性感知。以调查对象对选择标准重要性感知为观测值,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精简出关联度最强、能够较好解释原有标准体系所要测度目的的选择标准;在此基础上,以适用性得分高于4分为基准,选取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实践工作中更易操作的标准,最后得到涵盖6个选择维度、31个选择标准的体系,实现选择标准初始集合的优化。该选择标准体系是在综合来自不同类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得出,在不同类型、规模图书馆均有较为普遍的应用价值。由此验证研究假设“尽管不同群体对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寻找和确立一套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的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是可能的。”第5章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试验。选取武汉大学图书馆作为案例,通过调查终端用户和馆员对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重要程度认知,确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权重,并将其应用于数据库的测评选择中。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重要性认知存在差异。因此,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权重的确立应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特别是不同类别用户的意见。这样确立的选择标准权重所表征的数字资源选择考察重点才能更充分地反映用户需求。在应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测评选择数据库过程中,也应开展用户调查,了解用户使用感知,为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决策提供依据。实证结果亦表明,论文提出的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相关选择标准判据及实施操作方法是可行的。第6章探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策略。认为要提高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应用的效果和效率,图书馆应强化“面向终端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选择理念与模式,定期了解用户需求,数字资源选择过程中强调用户的广泛参与;应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在政策层面上为选择合适的数字资源提供指导;应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以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作为质量管理工具,提高数字资源选择工作效率,降低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应用成本;还应借鉴已有许可协议谈判原则声明及许可协议模型,设置版权图书馆员岗位,妥善处理数字资源许可协议问题。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图38,表41,附录9)
罗华[10](2008)在《高校图书馆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起点,是图书馆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文献采访质量直接影响着馆藏质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如文献价格大幅上涨、购书资金紧张、文献数量剧增以及出版发行混乱等,采访人员受本身知识局限,仅凭个人判断很难采选到令读者满意的图书文献。为解决上述问题,部分专家及学者尝试将科学的采购原则与数据库技术及决策支持技术相结合,构建采访决策支持系统以辅助采访人员做出科学的采访决策。但目前已有的采访决策支持系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图书价值的评估,主要靠专家或采访人员进行人工分析,或是用数学方式作近似的预测,由于采访人员或专家精力毕竟有限,面对众多的待采文献,无法对每一种文献的质量做出精确评价,而运用数学方法对图书价值和读者需求只能作近似的预测,难以精确和科学地计算,因此现有采访决策支持系统难以达到准确决策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它的发展与普及。随着网络技术和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荐购系统应运而生,它将海量无序的征订目录信息整合成一个规范、有序的信息源,并通过网络发布,广大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图书馆推荐自己所需文献并提出采访意见。荐购系统的产生使传统采访模式向集体采访模式转变,在这种模式之下,可以充分把握大多数读者需求情况及读者对文献评价情况等,将这些信息用于采访决策分析,将改善以往只运用数学方法或其它方法对图书价值和读者需求等作近似预测所带来的局限。因此,本文在充分借鉴传统采访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荐购系统自身的性质与特点,提出了采访经费分配模型、同类图书评价模型和复本配置模型,并将之用于荐购系统的决策支持子系统,以辅助采访人员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采访决策,提高文献采访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同时完善现有荐购系统的功能。本系统是基于荐购系统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开发,为了对系统研究环境有所了解,本文首先对荐购系统的产生、定义、类型及特点等作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现有荐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系统模型以解决现有问题。在新模型中确定了本文研究对象——荐购决策支持系统,指出它在荐购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介绍本课题研究环境之后,对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荐购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由采访经费分配、同类图书评价模型、复本配置三个子模块构成,分析这三个子模块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逻辑顺序,随后利用相关的采访理论对影响这三个模块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对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最后以西南大学图书馆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二、书目信息系统在图书采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书目信息系统在图书采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网络调查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概述 |
第一节 读者荐购服务的含义 |
第二节 读者荐购服务的目的与原则 |
一、读者荐购服务的目的 |
二、读者荐购服务的原则 |
第三节 读者荐购服务方式 |
一、传统荐购方式 |
二、网络荐购方式 |
第四节 读者荐购服务的现实背景和时代意义 |
一、读者荐购服务的现实背景 |
二、读者荐购服务的时代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支撑理论 |
第一节 图书馆学五定律 |
一、图书馆学五定律概述 |
二、图书馆学五定律与读者荐购服务的关系 |
第二节 社会支持理论 |
一、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
二、社会支持理论对读者荐购服务的指导作用 |
第三节 需求理论 |
一、需求理论概述 |
二、需求理论在读者荐购服务的应用 |
第四节 成本效益论 |
一、成本效益论概述 |
二、成本效益论在读者荐购服务的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发展历程和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读者荐购服务发展进程 |
一、读者荐购服务的产生 |
二、读者荐购服务的演进 |
第二节 读者荐购服务现状调查 |
一、读者荐购服务开展情况 |
二、读者荐购服务方式 |
三、读者荐购服务规章制度建设 |
四、读者荐购服务系统平台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特点与成就 |
第一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特点 |
一、荐购服务以读者需求为基本原则 |
二、荐购服务方式呈现多样性发展 |
三、荐购服务覆盖于多数图书馆 |
第二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的成就 |
一、荐购服务效果日渐凸显 |
二、一些图书馆荐购服务成为品牌服务 |
三、荐购服务推动落实国家文化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荐购服务尚未全面实现常态化 |
二、荐购服务主页设置不合理 |
三、荐购服务宣传不到位 |
四、荐购服务政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
第二节 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优化策略 |
一、规范荐购服务栏目设置标准 |
二、加大宣传力度 |
三、完善荐购政策和规则 |
四、灵活采用多种荐购服务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个性化推荐的高校图书馆PDA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PDA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模式分析 |
2 个性化推荐系统与读者兴趣模型构建 |
2.1 个性化推荐系统及应用 |
2.2 读者兴趣模型 |
3 基于个性化推荐的高校图书馆PDA模式流程 |
3.1 接收和主动发掘可供选书目数据 |
3.2 高校图书馆系统二次筛选书目并由馆员确认筛选结果 |
3.3 个性化推荐 |
3.3.1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 |
3.3.2 基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 |
3.3.3 馆藏已有图书个性化推荐 |
3.3.4 特色引导性推荐 |
3.4 读者采选行为和对推荐列表的反馈 |
4 结语 |
(3)招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采选与编目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外文图书采选 |
1.1 外文图书采选模式 |
1.1.1 建立读者荐购制度, 让读者参与选书 |
1.1.2 采访馆员选书 |
1.1.3 学科馆员选书 |
1.2 外文图书采选途径 |
1.2.1 目录选书 |
1.2.2 书展选书 |
1.3 建立对中标书商的评价指标体系 |
1.3.1 对图书目录进行分析监测 |
1.3.2 对书展图书进行评价 |
1.3.3 对图书采购后的服务能力进行衡量考核 |
1.3.4 对其他方面的执行能力进行综合考虑 |
2 编目加工 |
2.1 书商参与编目加工的现状 |
2.1.1 多家书商共同承担 |
2.1.2 一家书商独自承担 |
2.2 书商参与编目加工的优点 |
2.2.1 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 |
2.2.2 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
2.3 书商参与编目加工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
3 结语 |
(4)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外研究进展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评析 |
0.3 国内研究进展 |
0.3.1 国内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评析 |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
0.5.1 研究难点 |
0.5.2 主要创新 |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
2.1 理论基础 |
2.1.1 集群理论 |
2.1.2 长尾理论 |
2.1.3 劳动分工理论 |
2.1.4 资源配置理论 |
2.2 指导原则 |
2.2.1 全局导向原则 |
2.2.2 协同合作原则 |
2.2.3 各尽所能原则 |
2.2.4 用户参建原则 |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3.1 美国 |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2 英国 |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2.3 特点分析 |
3.3 澳大利亚 |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3.3 特点分析 |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4.1 香港 |
4.1.1 组织架构 |
4.1.2 信息资源建设 |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2 澳门 |
4.2.1 组织架构 |
4.2.2 信息资源建设 |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3 台湾 |
4.3.1 总分馆体系 |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5.1.2 特点分析 |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
5.2.1 统一建设模式 |
5.2.2 委托建设模式 |
5.2.3 联合建设模式 |
5.2.4 自主建设模式 |
5.3 统一建设模式 |
5.3.1 典型案例 |
5.3.2 特点分析 |
5.3.3 适用性分析 |
5.4 委托建设模式 |
5.4.1 典型案例 |
5.4.2 特点分析 |
5.4.3 适用性分析 |
5.5 联合建设模式 |
5.5.1 典型案例 |
5.5.2 特点分析 |
5.5.3 适用性分析 |
5.6 自主建设模式 |
5.6.1 典型案例 |
5.6.2 特征分析 |
5.6.3 适用性分析 |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
6.2.1 省级行政区 |
6.2.2 地级行政区 |
6.2.3 县级行政区 |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
6.3.1 省级行政区 |
6.3.2 地级行政区 |
6.3.3 县级行政区 |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
7.3.4 特点及启示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后记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
1.2.2 复合图书馆研究 |
1.2.3 图书馆业务重组 |
1.2.4 图书馆数据挖掘研究与个性化服务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数据挖掘技术与数字图书馆 |
2.1 数字图书馆概述 |
2.1.1 数字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数字图书馆的架构 |
2.2 数据挖掘技术的基本理论 |
2.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
2.2.2 数据挖掘的过程 |
2.2.3 数据挖掘的功能与作用 |
2.2.4 数据挖掘的方法 |
2.2.5 常用的数据挖掘工具 |
2.3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 |
2.3.1 理论和实际意义 |
2.3.2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相关问题 |
2.3.3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系统架构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模型 |
3.1 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
3.1.1 图书馆运行数据现状 |
3.1.2 图书采购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3 图书编目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4 图书借阅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 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模型的构建 |
3.2.1 基于知识发现改善图书馆工作 |
3.2.2 南京财经大学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
3.2.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模型 |
3.2.4 复合图书馆模型中的业务流程优化分析 |
第四章 面向图书采购的优化配置方案 |
4.1 图书采购的因素分析和采购策略 |
4.1.1 影响图书采购的因素分析 |
4.1.2 常用的图书采购策略 |
4.2 基于图书借阅历史优化采购流程 |
4.2.1 图书借阅历史的借鉴作用 |
4.2.2 基于借阅数据聚类的图书采购模型 |
4.2.3 图书借阅情况与趋势挖掘 |
4.2.4 本科生四年借阅数据挖掘 |
4.2.5 零借阅率图书统计 |
4.3 纸本资源采购办法的修订 |
4.3.1 基于使用率的纸本资源采购 |
4.3.2 基于用户需求的复本补充模型 |
第五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图书编目流程优化研究 |
5.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书目自动分类研究 |
5.1.1 图书自动分类系统模型 |
5.1.2 基于关键词的书目自动分类 |
5.1.3 基于特征加权的书目自动分类 |
5.1.4 浅层次书目自动分类 |
5.2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书目自动标引研究 |
5.2.1 图书自动标引系统模型 |
5.2.2 图书自动标引实验分析 |
第六章 基于借阅行为分析的个性化服务 |
6.1 热门图书概要分析 |
6.1.1 整体热门图书分析 |
6.1.2 不同专业的热门图书分析 |
6.2 基于中图类号的图书关联分析 |
6.2.1 全体日志的关联分析 |
6.2.2 细化的关联分析 |
6.2.3 分专业的关联分析 |
6.3 读者专业、成绩与借阅习惯之间的关系分析 |
6.3.1 专业同借阅习惯的关联分析 |
6.3.2 学生成绩与借阅习惯之间的关系 |
6.4 个性化服务系统框架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谈高校图书馆中文纸本图书书目选择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基本特点 |
1.1 围绕学科专业,读者群固定 |
1.2 访问力度强,学科主题要求明确 |
1.3 对馆配商依存度高,专业服务要求细致 |
2 中文图书书目选择技巧 |
2.1 中文图书采访的方式 |
2.2 征订书目 |
2.3 书目的评价标准 |
3 中文图书书目采访技巧 |
3.1 汇文系统书目数据选择流程 |
3.2 主动和书商沟通,制作主题书目,使书目循环利用 |
3.3 积极和出版社沟通,锁定 |
3.4 书商书目选择的局限 |
4 结束语 |
(7)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关键词释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案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论文框架 |
1.3.5 论文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
1.3.6 论文研究实现的创新点 |
1.4 本选题背景、现实价值、学术意义 |
1.4.1 本论文选题背景 |
1.4.2 现实价值 |
1.4.3 学术意义 |
1.5 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
1.5.1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
1.5.2 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共性与个性政策的包容问题 |
1.5.3 时间、空间、层次、内容四维关系的处理 |
第二章 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 |
2.1 三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政策建设特点 |
2.2 三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发展特征 |
2.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特征 |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环境 |
3.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及环境 |
3.1.1 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 |
3.1.2 "文革"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
3.2 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
3.2.1 我国学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方法 |
3.2.2 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3.3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 |
3.3.1 政治环境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
3.3.2 文化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
3.3.3 教育政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高校馆为例 |
3.3.4 国家科技信息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
第四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主体及所制定的政策 |
4.1 国家立法机关 |
4.2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 |
4.3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事业部门 |
4.4 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 |
4.5 图书馆 |
4.6 其他 |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各领域发展政策 |
5.1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的特点 |
5.2 管理现代化发展政策 |
5.2.1 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政策 |
5.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
5.2.3 大众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的确立 |
5.2.4 以检查和评估促发展 |
5.2.5 设置图书馆管理机构 |
5.3 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发展 |
5.3.1 1978年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主要相关法规政策 |
5.3.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
5.4 人力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 |
5.4.1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法规政策 |
5.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
5.5 技术现代化政策 |
5.5.1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发展政策环境 |
5.5.2 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政策 |
5.6 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规则和标准 |
第六章 以政策分析法解析我国《图书馆法》立法 |
6.1 本研究中政策过程阶段划分 |
6.2 《图书馆法》的立法相关问题 |
6.2.1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任务规定 |
6.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预期及其实现 |
6.2.3 以立法手段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来源 |
6.2.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立法的促进 |
6.2.5 《立法法》为图书馆法的制订提供了技术条件 |
6.2.6 《图书馆法》立法的前期准备基础 |
6.2.7 对以立法解决问题的预期 |
6.3 《图书馆法》的制订 |
6.3.1 《图书馆法》的性质 |
6.3.2 立法活动历程 |
6.3.3 《图书馆法》立法法律案的提出 |
6.4 图书馆法立法原则及相关内容规定 |
6.4.1 基于法理的立法原则 |
6.4.2 元政策问题及指导思想的规定 |
6.4.3 正确处理图书馆法规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
6.4.4 《公共图书馆法》中条款规范侧重点的处理 |
6.4.5 对各领域问题的规范明确性和深度问题 |
6.5 《图书馆法》的实施 |
6.5.1 《图书馆法》实施的原则 |
6.5.2 《图书馆法》执行的政策工具 |
6.6 《图书馆法》实施的监测、修订与终结 |
6.6.1 《图书馆法》实施过程中的监测 |
6.6.2 《图书馆法》的修订和终止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从制度建设角度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
7.2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
7.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后记 |
(8)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规范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采访方针和原则的确立 |
2 中标的图书供应商规范化管理 |
2.1 采访书目质量控制 |
2.2 提供的采访数据要规范化 |
2.3 定期检测书商到书数量和质量 |
3 图书采访流程各环节规范化管理 |
3.1 图书初选工作规范化 |
3.2 建立专家选书制度 |
3.3 查重工作规范化 |
3.4 复选工作规范化 |
3.5 验收工作规范化 |
(9)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相关术语 |
0.2.1 数字资源 |
0.2.2 选择 |
0.2.3 标准 |
0.3 研究设计 |
0.3.1 研究目标 |
0.3.2 研究假设 |
0.3.3 研究过程 |
0.3.4 研究方法 |
0.4 研究内容 |
0.5 创新点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现状 |
1.1.1 有关组织的研究报告及项目 |
1.1.2 研究着作 |
1.1.3 研究论文 |
1.2 国内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着作 |
1.2.2 研究论文 |
1.3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评述 |
2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视角与现行选择标准 |
2.1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的理性视角 |
2.1.1 图书馆资源选择视角阐析 |
2.1.2 面向终端用户需求——数字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 |
2.2 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选择的区别 |
2.2.1 选择对象从个体到整体 |
2.2.2 选择判断因素多样化 |
2.2.3 选择程序更为复杂 |
2.2.4 选择人员更为多元 |
2.3 馆藏发展政策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分析 |
2.3.1 馆藏发展政策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基本内容 |
2.3.2 现行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的特点与不足 |
3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维度设计 |
3.1 资源契合 |
3.1.1 数字资源选择与图书馆发展的契合 |
3.1.2 数字资源选择与社区用户的契合 |
3.1.3 数字资源选择与本地资源的契合 |
3.2 资源质量 |
3.2.1 信息资源质量的测评层面 |
3.2.2 信息资源质量的测评标准 |
3.3 资源使用 |
3.3.1 数字资源授权使用的范围与方式 |
3.3.2 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及功能 |
3.3.3 数字资源系统平台集成性能 |
3.4 资源服务 |
3.4.1 对资源试用的支持 |
3.4.2 对技术维护的支持 |
3.4.3 对售后培训的支持 |
3.4.4 对资源长期保存的支持 |
3.4.5 对效益评估的支持 |
3.5 资源成本 |
3.5.1 数字资源的定价模式 |
3.5.2 数字资源的成本效益 |
3.6 资源风险 |
3.6.1 版权风险 |
3.6.2 合同风险 |
3.6.3 隐私风险 |
4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确立 |
4.1 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确立原则 |
4.1.1 系统性原则 |
4.1.2 科学性原则 |
4.1.3 可比性原则 |
4.1.4 实用性原则 |
4.2 选择标准体系确立方法——专家问卷调查法 |
4.3 图书馆专家调查设计与实施 |
4.3.1 调查目的 |
4.3.2 调查对象 |
4.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4 调查与统计方法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4.2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分析 |
4.4.3 调查对象所在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业务基本情况 |
4.4.4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优化 |
4.5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判据 |
4.5.1 资源契合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
4.5.2 资源质量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
4.5.3 资源使用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
4.5.4 资源服务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
4.5.5 资源成本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
4.5.6 资源风险维度选择标准判据 |
5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的应用试验 |
5.1 案例背景 |
5.1.1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基本情况 |
5.1.2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工作机制 |
5.1.3 武汉大学图书馆现行数字资源选择标准存在的问题 |
5.2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权重的确立 |
5.2.1 权重的确立方法 |
5.2.2 权重的确立过程 |
5.2.3 权重结果分析 |
5.3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在数据库选择中的应用 |
5.3.1 测评实施过程 |
5.3.2 测评结果分析 |
5.4 实证研究总结 |
6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应用的优化策略 |
6.1 强化"面向终端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选择理念与模式 |
6.1.1 定期了解用户需求 |
6.1.2 资源选择过程强调用户参与 |
6.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 |
6.3 加强数字资源选择过程的质量管理 |
6.3.1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
6.3.2 应用数字资源质量管理工具——数字资源管理系统 |
6.4 妥善处理数字资源许可协议的问题 |
6.4.1 借鉴相关许可协议谈判原则声明及模型 |
6.4.2 设置版权图书馆员岗位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书馆或协会联盟制定的馆藏发展政策及数字资源选择标准 |
附录2 组织机构及已有研究提出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 |
附录3 软件可用性测评目录(Software Usability Measurement Inventory,SUMI) |
附录4 网站分析与测评目录(Website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Inventory,WAMMI) |
附录5 图书馆订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调查 |
附录6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权重调查表(用户) |
附录7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权重调查表(馆员) |
附录8 数字资源选择标准评分判据表 |
附录9 Elsevier-SD、Wiley、EBSCO-ASP和ProQuest-ARL数据库测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10)高校图书馆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文献采访需要科学决策 |
1.1.2 现有采访决策支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3 荐购系统的产生为采访决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1.1.4 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有利于荐购系统发展与完善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2 传统采访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与不足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荐购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
2.1 荐购系统概述 |
2.1.1 荐购系统的定义及作用 |
2.1.2 荐购系统与采访系统的关系 |
2.1.3 荐购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
2.1.4 现有荐购系统的模型及其优化 |
2.2 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及研究的必要性 |
2.3 高校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
2.3.1 文献采访决策定义及工作流程 |
2.3.2 图书采访决策工作流程、工作内容 |
2.3.3 高校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
3.1 决策支持系统定义 |
3.2 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 |
3.3 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流程 |
第4章 高校荐购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研究 |
4.1 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的采访决策算法 |
4.2 采访经费分配模型 |
4.3 同类图书评价模型 |
4.3.1 高校图书馆采访方针及原则 |
4.3.2 影响高校图书采选的主要因素分析 |
4.3.3 图书采购价值评价模型 |
4.3.4 同类图书评价推理步骤 |
4.4 复本计算模型 |
4.4.1 与复本数量相关因素分析 |
4.4.2 复本计算处理模型 |
4.4.3 推理步骤 |
4.5 采购价值效益函数算法 |
第5章 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5.1 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
5.2 系统研究目标 |
5.3 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 |
5.4 系统所需源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
5.4.1 征订书目信息 |
5.4.2 读者需求信息 |
5.4.3 馆藏基本情况 |
5.4.4 图书评价及流通信息 |
5.4.5 采访政策 |
5.5 荐购决策支持系统流程图 |
第6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以西南大学图书馆为例) |
6.1 西南大学图书馆藏书建设基本概况 |
6.2 西南大学图书馆图书采访细则 |
6.2.1 服务对象 |
6.2.2 采访任务 |
6.2.3 图书采访细则 |
6.3 各功能模块设计 |
6.3.1 数据库设计 |
6.3.2 基本数据维护模块 |
6.3.3 采访约束条件设置模块 |
6.3.4 采访经费分配模块 |
6.3.5 图书评价模块 |
6.3.6 复本计算模块 |
6.3.7 采访决策支持模块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书目信息系统在图书采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D]. 刘雅心.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个性化推荐的高校图书馆PDA模式研究[J]. 孙战彪. 图书馆建设, 2017(08)
- [3]招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采选与编目加工[J]. 范春梅,范蔚蔚,潘洁. 情报探索, 2013(03)
- [4]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图书馆流程优化研究[D]. 秦嘉杭. 南京大学, 2011(07)
- [6]谈高校图书馆中文纸本图书书目选择技巧[J]. 姚翔. 情报杂志, 2010(S2)
- [7]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 范兴坤. 南京大学, 2010(07)
- [8]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规范化管理[J]. 李振华.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04)
- [9]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研究[D]. 唐琼. 武汉大学, 2009(09)
- [10]高校图书馆荐购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罗华. 西南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