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血燥生风论治牛皮癣(论文文献综述)
刘越[1](2021)在《愈白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在寻常型银屑病瘥后防复阶段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评价愈白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在寻常型银屑病瘥后防复阶段的疗效,探索预防寻常型银屑病复发的合理方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及实践支持。方法本课题收集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银屑病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4例(最终脱落3例,共录入65例患者,对照组32例,试验组33例),在临床治疗基本结束后,继续巩固治疗1个周期,试验组口服愈白汤,同时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照组口服复方氨肽素片,两组疗程均为4周,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期为12个月,观察并记录其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缓解期长短、复发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两方面做出客观评价。结果1.近期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4周后,对照组有效率为31.25%,试验组有效率为72.73%,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PSAI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ASI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降低PAS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可降低PASI评分。(3)单项皮损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面积、红斑、浸润、鳞屑评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上述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面积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面积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斑、浸润、鳞屑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无法改善面积评分,对照组可改善面积评分,两组均可改善红斑、浸润、鳞屑评分。(4)中医证候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在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无法改善中医证候评分,试验组可以改善中医证候评分。2.远期疗效评价结果:(1)复发率:对照组复发率为81.25%,试验组复发率为66.67%,两组复发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降低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缓解期: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复发患者本次缓解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在延长缓解期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复发患者本次缓解期与上次缓解期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可以延长缓解期。(3)生活质量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结论愈白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在寻常型银屑病瘥后防复阶段,近期疗效较为理想,远期疗效值得肯定,能够改善PASI评分、降低复发率、延长缓解期、提高生活质量。
尹颖[2](2021)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鉴别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银屑病患者使用卡泊三醇软膏和紫外线光疗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比较银屑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PASI评分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皮损严重程度的变化率;2.应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即“皮肤CT”,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及正常皮肤处的真皮乳头面积和真皮乳头周长数值,比较这两个指标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与正常皮肤处数值上的差异,并观察其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是否能作为治疗前后疗效评价的依据;3.运用皮肤CT测量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及正常皮肤处的真皮乳头面积和真皮乳头周长,探讨其数值是否可以作为银屑病中医分型的指标,并观察皮肤CT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监测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2例,每例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并取得知情同意,通过高年资医师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PASI评分后,选取患者躯干或四肢典型新发皮损以及患处肢体对侧正常皮肤或患处相邻部位正常皮肤,运用RCM检测皮肤真皮乳头的面积和真皮乳头的周长,记录所得数据。通过卡泊三醇软膏联合紫外线光疗治疗,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脱落,4周后再次于原皮损处进行PASI评分,并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RCM扫描,比较银屑病皮损处真皮乳头面积和真皮乳头周长与正常皮肤处的差异,对比治疗前后PASI评分、真皮乳头面积、真皮乳头周长的数值变化,以及PASI评分与真皮乳头面积和真皮乳头周长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实验共纳入银屑病患者32例,脱落2例,其中血热证12例,血瘀证8例,血燥证10例。在治疗前对各证型患者的PASI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种证型患者的PASI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治疗后再次对三种证型患者的PASI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PAS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各证型间存在差异。对相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后存在差异。观察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率,有效、显效及治愈的患者占总人数的90%,大部分患者皮损的临床表现均有好转。2.对三种证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的皮损处真皮乳头面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治疗后再次对三种证型患者的皮损处真皮乳头面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各证型间无差异。对三种证型患者治疗前的皮损处真皮乳头周长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治疗后再次对三种证型患者的皮损处真皮乳头周长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各证型间无差异。同证型患者皮损处的真皮乳头面积、真皮乳头周长与正常皮肤处的真皮乳头面积、真皮乳头周长通过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皮损处的真皮乳头面积、真皮乳头周长与正常皮肤处存在差异;同证型患者治疗后的真皮乳头面积、真皮乳头周长相较治疗前,通过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后存在差异。3.暂未发现患者治疗前后的真皮乳头面积和真皮乳头周长与PAS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暂不能将真皮乳头面积和真皮乳头周长作为评判银屑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和中医分型的依据。结论:三种中医证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的PASI评分、真皮乳头面积和真皮乳头周长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RCM在银屑病治疗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皮损下内微结构的真实情况,提示病情恢复情况。但PASI评分与真皮乳头面积和真皮乳头周长间并无明显相关性,提示我们暂不能将真皮乳头面积和真皮乳头周长作为评判银屑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和银屑病中医分型的指标,未来仍需继续探索。
林心然[3](2021)在《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既往相关研究及导师临床治疗发现,羌月乳膏对治疗神经性皮炎(局限性)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以诊断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激素类药物尤卓尔软膏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皮肤屏障测试仪及皮损症状评分与自拟中医证候评分对受试者皮损的不同疗程阶段进行量化评分,以各项评分总分计算有效率与皮肤屏障观察指标为临床观察数据,评价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有效性与对皮肤屏障的修复情况,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为丰富神经性皮炎外治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撑与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非劣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的方法。收集我科符合纳排标准的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用药为羌月乳膏,对照组用药为尤卓尔软膏,指导两组受试者均按照统一的方法用药,试验组用药疗程为28天,对照组按照用药说明疗程为14天。于三个时间观测点记录治疗情况,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4±3d、治疗28±3d。而后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最后对所有入组患者随访观察,评估复发情况。研究结果:1有效率对比:治疗14±3天后,试验组总有效率76.47%,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治疗28±3天后,两组总有效率相等,均为88.24%,故比较两组治疗显效率,试验组显效率为79.41%,对照组显效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6%,对照组尚未有不良反应报告。试验组复发率17.65%,对照组复发率26.37%。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2临床症状指标评分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22.79±0.30,对照组22.44±0.23,两组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9.53 ±0.35,对照组10.65 ± 0.33,经比较两组评分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主客观临床症状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色泽、肥厚程度、苔癣样变数目、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除主观症状(包括瘙痒及失眠焦虑症状)外,试验组的各项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皮肤屏障指标评价对比:治疗前,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2.33±6.15、10.29±0.89、55.29±2.50、70.15±1.18;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0.06±2.24、11.44±1.14、60.38±2.11、69.94± 1.2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靶皮损皮肤屏障数值均与自身正常皮肤皮肤屏障数值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23.41±13.68、2.97±0.33、62.00±2.13、80.88±0.91;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 14.79±1.99、8.35±0.90、60.29±1.88、72.47±0.93。除水分度评分(ML)经检验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数值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不同转归组的皮肤屏障修复情况对比: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及无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及皮肤屏障评分值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显效组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皮肤水分度(ML)与皮肤屏障评分值分别与好转组、无效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三组的数值评分依次降低,无效组皮肤屏障评分为最次,试验组药物对皮肤屏障修复程度优于对照组药物。研究结论:1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形态、面积、色泽、肥厚程度及苔癣样变数目。对于该病瘙痒症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皮肤屏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值流失、促进表皮修复作用有关。2本研究对照组采用的药物是弱效激素尤卓尔软膏,两者均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治疗效果,羌月乳膏疗效非劣于尤卓尔软膏。3在皮肤屏障修复方面,羌月乳膏优于尤卓尔软膏,其疗效与皮肤屏障修复程度呈正相关,证明羌月乳膏在改善皮损症状方面更具有优势。4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缓慢持续作用,患者依从性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坚持使用可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胡春晨[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对治疗银屑病的明清医家古籍文献收集整理和数据挖掘,总结该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的理法方药奠定基础,提供临床研究新思路,完善银屑病诊疗的中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华医典》中收录的明清时期(公元1368-公元1911年)含有“风癣”“干癣”“癣疮”“白疕”“松皮癣”“顽癣”“白壳疮”“银钱疯”“白癣”等关键词的文献,基于本研究的选择标准和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检索出的相关文献,并整理相关处方数据;将符合本研究的处方数据录入到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医案数据库,运用数据库中“组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功能对银屑病处方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总结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并提炼相关学术思想。研究结果:通过检索、筛选,纳入了符合标准的171首治疗银屑病的处方,其中包括内治方52首,外治方119首。内治处方共用中药163味,主要为解表药、清热药以及补虚药,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有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苦参、赤芍、黄芩、当归、甘草、何首乌、川芎、刺蒺藜、苍术。从药物性质及性味归经上来看,常用寒性、温性药物,药性主要有辛味、苦味、甘味药物,归为肝经、肺经、脾经。内治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茯苓、枳壳、蝉蜕、赤芍、生地;第二组麻黄、葱白;第三组苦参、黄芩、刺蒺藜、胡麻仁、羌活、何首乌、白芷、苍术、当归、甘草、防风、荆芥、川芎。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的内治核心处方为荆芥、防风、当归、羌活、川芎、白芷、苦参、茯苓、刺蒺藜、甘草。外治处方共用中药207味,主要为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以及拔毒生肌药,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有白矾、硫磺、雄黄、蛇床子、土槿皮、大风子、轻粉、水银、斑蝥、花椒、黄柏、槟榔、白芷、芒硝。从药物性质及性味归经上来看,常用寒性、温性药物,药性主要有辛味、苦味、甘味药物,归为肝经、大肠经、胃经。外治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为两组,第一组由白矾、轻粉组成;第二组由苦参、蛇床子、大风子、水银、白芷、黄柏、花椒、槟榔、土槿皮、斑蝥、硫磺、雄黄组成;将第二组进一步聚类可分为雄黄、硫磺为一组,另一组为苦参、蛇床子、大风子、水银、白芷、黄柏、花椒、槟榔、土槿皮、斑蝥。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的外用核心处方为白芷、大风子、花椒、白矾、斑蝥、苦参、土槿皮、硫磺、雄黄、黄柏、轻粉。结论:明清医家认为银屑病的发生与风、湿、热、虫邪关系密切,外来邪气与自身血燥、血虚相合而致疾病发生。在治法治则上,内治以祛风解毒,燥湿和血为主;外治以杀虫攻毒止痒为主的总治疗原则。在处方用药上强调内外兼调,尤重外治;在内治遣方用药上,运用寒温并调,辛凉透散,苦寒燥湿,甘温和血为主药物;在外治遣方用药上,运用解毒杀虫,收湿止痒的功效药物为主药物。此外合理选择醋、猪脂、以及植物油类药物基质,以提高中药疗效发挥。
程静[5](2021)在《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及莪仙化斑汤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内容一 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研究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白介素 17A(Interleukin-17A,IL-17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60例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IL-23、IL-17A、VEGF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比较,了解其在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中的表达。记录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dty index,PA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IL-23/Th17 轴相关炎症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PA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3、IL-17A、VEGF水平显着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3、IL-17A、VEGF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中医证候积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3/Th17轴相关炎症因子IL-23、IL-17A、VEGF处于高表达状态,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研究内容二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IL-23/Th17轴相关因子的干预作用目的:观察莪仙化斑汤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基于IL-23/Th17轴探讨莪仙化斑汤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确诊的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均外用卡泊三醇软膏,并给予患者教育及生活指导。观察组加用莪仙化斑汤,对照组加用复方青黛胶囊,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PAS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视觉模拟瘙痒等级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医证候积分及外周血中IL-23、IL-17A、VEGF水平的改变情况。研究结束后,随访3个月并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各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积分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通过前后对比发现观察组在改善PASI评分、DLQI评分、VAS指数、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差异显着(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IL-23、IL-17A及VEGF水平差别无显着(P>0.05),治疗4周后,莪仙化斑汤在下调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3、IL-17A及VEGF水平方面优于复方青黛胶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降低,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莪仙化斑汤可以改善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IL-23/Th17轴相关炎症因子IL-23、IL-17A、VEGF水平,从而有效治疗斑块型银屑病。
马志翔[6](2020)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银屑病是一种以红色斑疹或丘疹上覆盖有银白色鳞屑为特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依据临床症状不同,可以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本病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西药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多数患者停药后复发率高,而且副作用反应较大;中医药相关疗法相对于西药疗法,较缓和,强调个体化治疗,因人施药,疗效较好且复发率低,副作用反应较少。然而,当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疗法众多,且既往关于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研究方法运用不恰当,多数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疗效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病例数较少,研究设计不规范等等。在循证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临床研究水平不高,临床文献报道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寻求更多强有力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疗效更优的治疗干预措施的循证医学研究,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方法:首先设定纳入排除标准,确立检索中英文关键词,中文关键词有:“银屑病”、“牛皮癣”、“白疕”、“风癣”、“中医疗法”、:“针刺”、“电针”、“温针”、“火针”、“耳针”、“灸”、“放血”、“拔罐”、“刺络”、“穴位”、“推拿”、“梅花针;英文关键词有:“Psoriasis”,“Papulosquamous”,“Palmoplantaris pustulosis”,“psoriaasics”,“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warming needling”,“fire needling”,“bloodletting”,“auriculoacupuncture”,“auricular”,“moxibustion”,“cupping”等,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建立检索式,一是系统详细地检索国内外专业文献数据库,二是在人工检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临床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等中追踪查阅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Pub Med,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01月01日;按照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设计资料提取表,然后根据提取表内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临床研究与数据中心的两位研究者负责信息提取和依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5.1.0版)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当两人提取的信息出现不一致时,先互相讨论解决,若仍然不能解决,则请示数据中心负责人处理);采用网状关系图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文献情况进行评价。接着采用R语言(Version:3.6.1)下的“gemtc”(Version:0.8-2)包调用JAGS(Version:4.3.0)进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模拟,当达到稳定收敛状态时进行估计和推断,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以节点分离法森林图进行展示,并在贝叶斯框架下以阶梯表比较各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相对效应,再结合概率图,综合分析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以期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成果:纳入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和国外专业数据库,共获得15057篇结果。各数据库命中结果数目如下:Pub Med 1666篇,EMBASE 4046篇,Cochrane图书馆1638篇,知网CNKI 2302篇,维普524篇,万方1520篇;CBM 3361篇,其中中文文献7707篇,英文文献7350。对15057篇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剔除重复文献1139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8717篇,在剩下的5201篇文献中,通过阅读全文,剔除4992篇文献,最终纳入研究的有209篇文献。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资料提取表格,提取所纳入RCTs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文献基本特征:所纳入的209篇文献发表时间为1997年到2019年,发表语言为中文或英文,经过质量评价后,发现文献普遍存在随机化不充分、忽略分配隐匿、盲法缺失以及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等缺陷,其中,结局指标涉及PASI的共154篇文献,涉及总有效率的共200篇文献,139篇文献提及了不良反应。从随机化看,明确提及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的共69篇文献,采用随机信封法、投掷硬币法、随机抽签法各有1篇,采用SPSS随机、SAS随机的各有1篇,采用区组随机有1篇,按就诊顺序的共有13篇,仅提及随机的共112篇文献,不清楚是否随机的共有9篇。从分配隐藏看,不完善的有1篇,交代不清楚的共有205篇,仅3篇进行了正确分配隐藏,其中3篇采用了密闭信封法实现隐蔽分组。从盲法运用看,正确运用盲法的有8篇,其中双盲4篇,而错误盲法有2篇,未提及盲法的共有199篇。从结果数据的完整性来看,大部分数据都有报告脱失病例情况,完整的共192篇,部分报道脱落和随访的情况未得到重视,不完整的共5篇,不清楚的共12篇。从选择性报告看,完整的有38篇,不清楚的共171篇,大部分未提及临床研究注册或protocol发表情况,信息不足,难以判断,大部分为风险未知。其他方面偏倚均不清楚。网状meta结果:(1)在PASI评分上,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4.79(-7.64,-1.96)]、走罐[-4.25(-7.58,-0.94)]、中药方[-3.77(-5.82,-1.71)]、中药浴[-4.13(-6.45,-1.80)]、雷公藤多甙[-4.04(-6.41,-1.68)]和白芍总苷[-4.29(-7.36,-1.25)]疗效较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2.64(1.80,3.49)]、走罐[4.00(2.75,5.34)]、自血疗法[2.77(1.30,4.32)]、中药方[2.41(1.77,3.09)]、中成药[2.04(1.31,2.80)]、中药浴[2.80(2.06,3.55)]、中药膏[2.16(1.41,2.93)]、复方甘草酸苷[2.24(1.47,3.04)]和白芍总苷[2.53(1.30,3.83)]的有效率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此次纳入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以轻度胃肠道不适、皮肤干燥红斑、血脂异常、唇炎、头痛耳鸣、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为主,均属轻度反应,均可通过停止服用药物或者基本对症治疗后症状可自行恢复。与安慰剂相比,只有雷公藤多甙[-39.13(-86.49,-5.07)]、西药膏[-42.67(-123.27,-1.76)]和迪银片[2.14(0.26,4.16)]的不良反应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贝叶斯框架下,通过综合比较不同干预措施PASI评分的MD值、总有效率的OR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OR值,对疗效及安全性的优劣进行排序,最终得到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排序结果:中药方>紫外线照射>阿维A>迪银片>西药膏>中成药>复方甘草酸苷>电针>中药膏>苦参素>西药>安慰剂>雷公藤多甙>中药浴>白芍总苷>走罐法>火针>针刺>自血疗法;总有效率的排序结果:中药方>电针>中药浴>雷公藤多甙>火针>走罐法>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中药膏>中成药>白芍总苷>针刺>西药膏>紫外线照射>耳针>阿维A>迪银片>西药>放血疗法>自血疗法>安慰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排序结果:雷公藤多甙>西药膏>火针>西药>中药方>中成药>安慰剂>中药浴>中药膏>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西药膏>白芍总苷>电针>阿维A>紫外线照射>迪银片>走罐法>耳针。结论: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既往研究文献,通过运用贝叶斯框架下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现有临床证据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众多中医药疗法中,以凉血解毒类药物为基础方的中药方汤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较好,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即相对其他疗法,其安全性较好。
崔一迪[7](2020)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本体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由于其具有损容性和无法根治等特点,发病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历史悠久,且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着且安全性好。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药指南和专家共识由众多专家基于大量的证据制定而成,是目前诊疗思路和诊疗方法的总结和体现,可给予临床医生指导性的建议。而本体作为一种知识表达和组织模型,可实现知识的表达、融合和复用,并为具体的应用奠定知识基础。所以,构建以指南和专家共识为知识来源的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本体知识库,可实现寻常型银屑病的知识表达、知识共享和复用,同时也可促进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应用和推广,也有助于实现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辅助诊疗。研究目的根据中医药知识表达特点筛选出符合中医药表达特色的顶层本体,并以寻常型银屑病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为知识来源构建中医诊疗本体知识库,实现知识表达和推理,为中医药顶层本体和领域本体的构建以及本体复用和共享奠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实现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辅助诊疗,同时也证明此本体知识库具有实用价值。并以此为例,探索中医药本体的构建和应用。研究方法根据中医表达特色和中医诊疗流程等,调研分析目前比较成熟的顶层本体,筛选出通用形式化本体(General Formal Ontology,GFO)作为中医知识表达模型;同时通过文献调研对比目前比较成熟的本体构建方法,确定以七步法为参考,指导寻常型银屑病本体知识库构建:首先确定构建目的为构建中医诊疗本体知识库,以实现寻常型银屑病的知识表达和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并以此为出发点,抽取指南和专家共识中的中医诊疗知识,构建本体类和类的层级,并根据指南知识和应用目的建立类的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实现知识的语义表达和属性构建,最后添加具体实例,并使用protege自带的推理机HermiT 1.4.3.456检验本体的一致性,完成知识的表达和知识库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D3工具插件,初步构建寻常型银屑病的辅助诊疗系统,实现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本体知识库的应用。研究结果通过文献调研筛选出符合中医表达特点的GFO本体模型,并对指南和专家共识进行梳理,人工抽取中医诊疗相关知识,进行知识的整合,并在七步法的指导下构建了寻常型银屑病本体知识库(其中包括77个类、183个实例、20个对象属性、6个数据属性以及42个推理规则),实现了指南和专家共识多个来源的知识整合和知识表达,同时,构建诊疗规则和合理用药提示规则,在此基础上构建辅助诊疗系统,初步实现了知识推理以及寻常型银屑病知识的可视化和知识检索、证型诊断、诊疗方案推荐和合理用药提示等。结论本体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和知识表达模型,本文基于指南和专家共识构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本体知识库,实现了知识的整合、表达和推理,并在知识库的基础上构建了辅助诊疗系统,初步实现了本体知识库的应用,为中医药顶层本体和领域本体的构建以及中医药本体的应用做出探索性研究。但此本体知识库中术语的标准化、概念化程度有待提高,知识的来源需进一步丰富,系统的性能也需进一步改善,以使此本体知识库更加的规范,便于知识的共享和复用,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张益生[8](2020)在《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Th1/Th2、Th17/Treg、Th22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试验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一:查阅近年来关于斑块型银屑病临床研究成果,分别从痰湿、血瘀、血燥生风、卫阳郁闭四方面探讨斑块型银屑病病因病机,并从化痰、化瘀、润燥、宣阳四方面对其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归纳、总结。文献综述二:查阅近年来从血分论治银屑病研究成果,阐述银屑病发病与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关系,并分别从Th1/Th2、Th17/Treg、Th22三方面对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三证型免疫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归纳、总结,指出血瘀证的免疫特征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临床试验部分:目的:采用ELISA法检测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Th1/Th2、Th17/Treg、Th2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IL-10、IL-22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对比,了解银屑病血瘀证候的免疫功能特点。采用ELISA检测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血清中Th1/Th2、Th17/Treg、Th22 相关细胞因子 IFN-γ、IL-4、IL-17A、IL-10、IL-22 水平影响,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对比,探讨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血清Th1/Th2、Th17/Treg失衡及Th2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30例,予口服莪仙化斑汤治疗4周,评估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PASI评分、VAS指数,观察疗效,并在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外周血血清 Th1/Th2、Th17/Treg、Th22 相关细胞因子 IFN-γ、IL-4、IL-17A、IL-10、IL-22水平。同时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外周血血清Th1/Th2、Th17/Treg、Th2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IL-10、IL-22水平,并计算两组治疗前后 IFN-γ/IL-4、IL-17A/IL-10 比值,估算 Th1/Th2、Th17/Treg 偏移程度及 Th22 表达水平。结果:银屑病组血清IFN-γ、IL-17A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4、IL-10、IL-2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均>0.05)。Th1/Th2、Th17/Treg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莪仙化斑汤治疗,PASI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银屑病组血清IFN-γ、IL-17A、IL-22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4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Th17/Treg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IFN-γ、IL-4、IL-17A、IL-10、IL-22水平以及Th1/Th2、Th17/Treg与健康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结论: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存在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以Th1/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上调为主要特征。莪仙化斑汤可改善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皮损情况、缓解瘙痒,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免疫调节作用,其可调节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Th1/Th2、Th17/Treg平衡,下调Th22表达。
郭曦彤[9](2020)在《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索从建库起到2019年12月有关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整理文献中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使用的腧穴,总结出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模式。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建库至2019年12月的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文献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导入Excel表提取纳入文献基础数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1.用穴频次分析,对111个处方进行穴位频次统计,共涉及75个穴位,总频次为758次。穴位频次超过6的穴位有29个,占总频次为669次(88.25%);2.腧穴与经络相关性分析,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处方用穴频次最高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为344次(45.38%)。用穴个数以足太阳膀胱经为最多,为19个;3.腧穴分布相关性分析,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背腰部,其用穴频次为357次(49.44%),用穴个数为23个;4.特定穴相关性分析,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共使用了 58个特定穴,使用频次为627次(82.71%)。特定穴的使用率远远高于非特定穴,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背俞穴,使用频次为286次(45.61%),用穴个数为12个;5.针刺治疗方式相关性分析,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共使用了 5种针刺方法,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常规针刺,使用频次为279次(36.8%);其次为穴位埋线,使用频次为179次(23.61%);以及刺络拔罐,使用频次为164次(21.63%);6.组穴规则分析,得出高频穴位组合19组,其中2穴位高频组合有16组,如:曲池,足三里(44次);肺俞,肝俞(41次);肺俞,曲池(35次)等。3穴位高频组合有3组,如肺俞,肝俞,脾俞(30次);肺俞,肝俞,肾俞(29次);肺俞,曲池,足三里(26次);7.穴位组合分析,共得出4条规则,一共21组穴位模式。置信度为1的有两组,分别是:肺俞,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肾俞->肝俞;8.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得出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5个腧穴核心组合,分别为:身柱至阳神道;身柱至阳中枢;肺俞小肠俞膈俞;肝俞肺俞心俞脾俞厥阴俞;陶道灵台太渊;陶道灵台中枢;合谷风池曲池三阴交;血海曲池风市尺泽。进一步聚类,得出4首新穴位处方。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首新处方分别为:身柱至阳神道中枢;肺俞小肠俞膈俞肝俞心俞脾俞厥阴俞;陶道灵台太渊中枢以及合谷风池曲池三阴交血海风市尺泽;结论:1.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常用穴位分别是:曲池、肺俞、肝俞、足三里、肾俞、血海、大椎、脾俞、阿是穴、膈俞、三阴交、心俞、合谷、膀胱俞、胆俞、风池、委中、大肠俞、风市、胃俞、三焦俞、小肠俞、陶道、百会、厥阴俞、灵台、太冲、外关、阳陵泉。其中穴位频次超过40的穴位有5个,分别是:曲池、肺俞、肝俞、足三里、肾俞;2.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常用经络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3.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在人体部位中的分布多位于:腰背部、下肢部和上肢部;4.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常用特定穴分别是:背俞穴、五腧穴、下合穴、八会穴和原穴;5.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常用治疗分布是:常规针刺、穴位埋线和刺络拔罐;6.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针刺处方中高频穴位组合,分别是:曲池,足三里;肺俞,肝俞;肺俞,曲池;7.针刺寻常型银屑病常用核心穴位由肾俞、肺俞、肝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大椎、心俞、膈俞、血海配伍而成;8.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新处方4组,分别是:身柱至阳神道中枢;肺俞小肠俞膈俞肝俞心俞脾俞厥阴俞;陶道灵台太渊中枢以及合谷风池曲池三阴交血海风市尺泽;
曲圣元[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宋坪主任医师治疗银屑病用药经验》文中认为背景: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1984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123%,2010年我国患病率为0.47%,2017年西南4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0.5%,高于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男性和女性患病率无显着性差异。本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且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西医治疗在短期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停药后容易反复等问题,中医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宋坪主任医师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20余年,对于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有独到见解及较好疗效。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宋坪主任医师诊治过的银屑病PASI评分减少率达60%以上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宋坪主任医师银屑病有效病例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人机结合,分析宋坪主任医师治疗银屑病的用药特点,提取核心处方,形成有效方药应用规范。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宋坪主任医师门诊患者的病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宋坪主任医师门诊诊治的银屑病病例160例,共计906诊次。运用SPSS 20.0对首次就诊及末次就诊的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计分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大健康智能研发中心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和广安门医院中医复杂分析系统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用药频数分析、中药性味分析,运用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常用药对、随症加减,通过复杂网络方法提取各个分期的核心处方。结果:1、宋坪主任医师治疗银屑病常用中药药味为:麻黄、桂枝、全蝎、青蒿、甘草、黑顺片、生石膏、土茯苓、白英、蛇莓,主要使用的药物类别为发散风寒药、息风止痉药、清热解毒药、补虚药、温里药和活血化瘀药。常用中药四气分布为温、寒、平,常用中药按照归经多入肝经及肺经。2、当红斑颜色呈深红色时,常用生石膏、羚羊角粉、白英、蛇莓、人工牛黄、水牛角粉;当皮疹呈暗红色时,常用降香、三棱、红花;当皮疹浸润肥厚时,常用麻黄、全蝎;当皮疹鳞屑层出时,常用麻黄、桂枝、全蝎;当瘙痒剧烈时,常用羚羊角粉、全蝎。3、归纳临床常用药对为:麻黄-桂枝,麻黄-甘草,桂枝-甘草,麻黄-黑顺片,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桑叶-桑白皮,紫苏子-紫苏梗,女贞子-旱莲草,辛夷-苍耳子,香附-郁金,白扁豆-香薷,合欢皮-郁金,金银花-木蝴蝶,车前草-泽泻,桃仁-红花,白扁豆-滑石,牛膝-黄柏,金银花-连翘。新发现药对为全蝎-麻黄,青蒿-麻黄,全蝎-桂枝,青蒿-全蝎,桂枝-青蒿,野菊花-川芎,生姜-桑叶,升麻-炙甘草,桑白皮-生姜,白扁豆-淡豆豉,野菊花-川芎,生姜-桑叶,升麻-炙甘草,桑白皮-生姜,白扁豆-淡豆豉。4、核心处方药物组成为:麻黄、桂枝、全蝎、青蒿、甘草、黑顺片、生石膏、土茯苓、白英、蛇莓。进行期核心处方药物组成为:麻黄、桂枝、生石膏、羚羊角粉、全蝎、甘草、青蒿、土茯苓。静止期核心处方方药包括:麻黄、全蝎、桂枝、青蒿、黑顺片、甘草、生石膏。消退期核心处方方药包括:麻黄、黑顺片、全蝎、甘草、桂枝、青蒿、土茯苓。结论: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归纳总结宋坪主任医师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从中药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导师治疗时以开通玄府为主要临证思路,论治银屑病时从“表郁、血热、毒、瘀”等病理因素入手,核心处方以开玄解毒、清热通络为法,药物组成为:麻黄、桂枝、全蝎、青蒿、甘草、黑顺片、生石膏、土茯苓、白英、蛇莓。
二、从血燥生风论治牛皮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血燥生风论治牛皮癣(论文提纲范文)
(1)愈白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在寻常型银屑病瘥后防复阶段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疗效判定 |
5.统计方法 |
6.研究结果 |
7.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银屑病预防的研究现状 |
2. 对银屑病的认识 |
3. 愈白汤的方义及药理分析 |
4. 生物反馈疗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附表 |
附录B 综述 银屑病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鉴别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研究内容 |
2.1 研究设备及耗材 |
2.2 健康志愿者RCM |
2.3 银屑病患者RCM |
2.4 测量指标 |
3.皮损评价指标 |
3.1 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 Psoriasisareaand severity index) |
4.统计学分析 |
5.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统计 |
5.2 PASI评分结果 |
5.3 RCM扫描结果 |
5.4 银屑病患者真皮乳头面积、真皮乳头周长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 |
讨论 |
一、银屑病的历史 |
二、中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1.当代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现代学者对银屑病中医证型的研究 |
三、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四、本次实验分析 |
1.RCM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
2.对本次实验结果的分析 |
不足及改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皮肤科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2 PASI评分表 |
致谢 |
(3)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与治疗 |
1 古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古代文献对病名的认识 |
1.2 古代文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治疗举隅 |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
3.1 内治法 |
3.1.1 从血瘀论治 |
3.1.2 从血虚论治 |
3.1.3 肝郁化火 |
3.1.4 风湿蕴热 |
3.2 外治法 |
3.2.1 洗剂 |
3.2.2 酒剂、酊剂 |
3.2.3 醋剂 |
3.2.4 熏蒸剂 |
3.2.5 膏剂(软膏) |
3.2.6 油剂 |
3.2.7 中医其他疗法 |
3.2.8 中西医联合外治 |
4 中医对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精神心理方面 |
2.2 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 |
2.2.1 神经系统 |
2.2.2 免疫系统 |
2.2.3 内分泌系统 |
2.3 胃肠功能紊乱方面 |
2.4 机械物理刺激方面 |
2.5 遗传方面 |
2.6 其他方面 |
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
3.1 系统治疗 |
3.1.1 抗组胺药 |
3.1.2 钙剂及维生素类 |
3.1.3 镇静安眠抗抑郁药 |
3.1.4 病损封闭 |
3.1.5 雷公藤制剂 |
3.1.6 免疫调节剂 |
3.1.7 其他药物治疗 |
3.2 局部治疗 |
3.2.1 糖皮质激素制剂 |
3.2.2 免疫调节剂 |
3.2.3 非甾体抗炎药 |
3.2.4 维生素D3衍生物 |
3.2.5 角质松解剂与维A酸类制剂 |
3.3 物理疗法 |
3.4 其他 |
4 西医对本病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2.1 设计类型 |
2.2 设计方法 |
2.3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对象 |
4 诊断标准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4.2 中医诊断标准 |
5 病例选择 |
5.1 纳入标准 |
5.2 排除标准 |
5.3 剔除标准 |
5.4 受试者退出的条件 |
5.4.1 受试者自行退出 |
5.4.2 研究者决定的退出 |
5.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6 治疗方案 |
6.1 治疗药物 |
6.1.1 治疗组药物 |
6.1.2 对照组药物 |
6.1.3 用药方法 |
6.1.4 注意事项 |
6.1.5 合并用药规定 |
6.1.6 研究设备 |
7 数据观察 |
7.1 一般数据观察 |
7.2 临床观察指标 |
7.2.1 皮肤屏障数据评分 |
7.2.2 皮损主客观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
8 时间节点 |
9 疗效评判 |
10 安全性评价 |
11 不良事件处理 |
12 统计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二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情况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职业 |
2.4 BMI指数 |
2.5 学历 |
2.6 民族 |
3 临床情况 |
3.1 病程 |
3.2 靶皮损部位 |
3.3 过敏史 |
3.4 治疗史 |
3.5 既往史 |
4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
4.1 治疗前评分对比 |
4.2 结果评分 |
5 不良反应 |
6 随访情况 |
三 结论与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与讨论 |
2 临床资料分析与讨论 |
3 治疗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疗效分析 |
3.2 皮肤屏障数据分析 |
4 安全性及随访分析 |
5 药物分析 |
5.1 对照组药物选取 |
5.2 羌月乳膏方药分析 |
5.3 羌月乳膏疗效评价 |
6 神经性皮炎治疗与皮肤屏障修复关系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治疗的记载 |
1 历代医家对银屑病的命名 |
1.1 先秦两汉时期 |
1.2 魏晋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5 近现代时期 |
2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2.1 先秦两汉时期 |
2.2 魏晋隋唐时期 |
2.3 宋金元时期 |
2.4 明清时期 |
2.5 近现代时期 |
3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用药经验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数据收集 |
2.3 文献筛选 |
2.4 数据录入及规范化处理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明清医家对银屑病病因认识 |
3.2 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内服、外用处方频数统计 |
3.3 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用药数据挖掘结果 |
4 讨论 |
4.1 明清医家对于银屑病病因病机分析 |
4.2 明清医家对于银屑病治疗处方分析 |
4.3 明清医家对于银屑病遣方用药特点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及莪仙化斑汤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
1 银屑病辨证论治历史源流概况 |
2 银屑病辨证论治当代学术观点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孙占学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
1 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机探讨 |
2 寻常型银屑病分期治疗思路 |
3 寻常型银屑病分期治疗方药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IL-23/Th17轴在银屑病中的作用相关研究 |
1 IL-23/Th17轴及其作用 |
2 IL-23/Th17轴在银屑病中的作用 |
3 与IL-23/Th17轴相关的治疗银屑病策略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内容一 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内容 |
3.1 观察指标 |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3 标本采集 |
3.4 操作步骤 |
3.5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病情严重程度指标 |
4.3 IL-23、IL-17A、VEGF |
4.4 炎症因子与病情严重程度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5 小结 |
研究内容二 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IL-23/Th17轴相关因子的干预作用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3 研究内容 |
3.1 试验药物 |
3.2 试验过程 |
3.3 疗效观察 |
3.4 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PASI) |
3.5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 |
3.6 瘙痒程度VAS评分 |
3.7 中医主要证候积分 |
3.8 检测指标 |
3.9 随访 |
3.10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临床疗效比较 |
4.3 PASI、DLQI、VAS评分 |
4.4 PASI评分分项比较 |
4.5 中医证候积分 |
4.6 炎症因子 |
4.7 安全性分析 |
4.8 随访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二: 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
个人简历 |
(6)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治则治法 |
第二节 银屑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银屑病病因及发病 |
二、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与分类 |
三、银屑病的合并症 |
四、与生活方式和治疗有关的合并症 |
五、银屑病的治疗与管理 |
第二章 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网状meta分析 |
第一节 文献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估 |
一、资料来源 |
二、检索方法 |
三、研究的筛选 |
四、数据提取 |
第二节 纳入研究情况概述 |
一、检索结果 |
二、文献筛选、纳入过程及结果 |
三、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
四、合并干预措施分组 |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三节 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
第四节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一、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情况 |
二、总有效率 |
三、不良反应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一、银屑病 |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分析 |
三、网状meta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本体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一 中医对寻常型银屑病的认识 |
1 银屑病中医病名 |
2 银屑病中医病因病机 |
3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论治 |
4 小结 |
文献综述二 医学本体知识库综述 |
1 本体的基本概念 |
2 顶层本体 |
3 本体构建 |
4 医学本体知识库开发与应用 |
5 小结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寻常型银屑病诊疗本体知识库的构建 |
1 数据来源 |
2 本体知识库的构建 |
2.1 构建方法 |
2.2 本体构建及实例填充 |
2.3 诊疗规则构建 |
第三章 寻常型银屑病诊疗本体知识库的应用 |
1 可视化和查询 |
2 诊疗辅助决策支持 |
3 合理用药提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Th1/Th2、Th17/Treg、Th22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斑块型银屑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
1.病因病机 |
2.中医药辨证论治及研究进展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银屑病证候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
1.银屑病与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 |
2.三证型免疫特征研究进展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TH1/TH2、TH17/TREG、TH22影响研究 |
前言 |
研究内容一 银屑病血瘀证候免疫功能特点研究 |
1.临床资料 |
2.观察指标 |
3.实验材料与仪器 |
4.实验步骤 |
5.统计方法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
2.银屑病组细胞因子与PAS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
3.小结 |
研究内容二 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TH1/TH2、TH17/TREG、TH22影响研究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疗效判定标准 |
5.统计方法 |
6.技术路线 |
结果 |
1.临床疗效 |
2.银屑病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变化 |
3.银屑病组治疗前后VAS指数变化 |
4.银屑病组外周血IFN-γ、IL-4水平及IFN-γ/IL-4变化 |
5.银屑病组IL-17A、IL-10水平及IL-17A/IL-10变化 |
6.银屑病组外周血IL-22水平变化 |
7.不良反应及脱落情况 |
8.小结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一 临床试验观察表 |
附录二 患者治疗前后对比 |
(9)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银屑病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1.1 银屑病的西医研究概况 |
1.1.1 西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1.1.2 西医病因病机 |
1.1.3 西医诊断依据 |
1.1.4 西医诊断评分方法 |
1.1.5 西医实验室检査 |
1.1.6 西医治疗 |
1.2 银屑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
1.2.1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名的认识 |
1.2.2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中医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用穴规律分析 |
2.1 研究目的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检索策略 |
2.2.2 文献筛选 |
2.2.3 数据规范化 |
2.2.4 筛选步骤 |
2.2.5 数据处理 |
2.2.6 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检索分析结果 |
2.3.2 研究分析结果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3.1 寻常型银屑病选穴规律 |
3.1.1 常用穴位 |
3.1.2 常用经络 |
3.1.3 常用特定穴 |
3.1.4 新处方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宋坪主任医师治疗银屑病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银屑病中医研究概况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的治疗 |
4 中医治疗银屑病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
1 数据挖掘技术概况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研究的应用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银屑病研究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宋坪主任医师治疗银屑病用药经验 |
前言 |
资料及方法 |
1 资料采集 |
2 数据库的建立 |
3 数据挖掘及统计分析方法 |
4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及病史 |
2 皮损表现 |
3 中医四诊信息 |
4 治疗时间统计情况 |
5 中药应用规律 |
6 有效病例用药规律及核心处方 |
讨论 |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选择 |
2 病史及四诊统计结果分析 |
3 有效病例用药规律 |
4 宋坪主任医师治疗银屑病经验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从血燥生风论治牛皮癣(论文参考文献)
- [1]愈白汤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在寻常型银屑病瘥后防复阶段的疗效观察[D]. 刘越.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鉴别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D]. 尹颖.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D]. 林心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明清医家治疗银屑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D]. 胡春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及莪仙化斑汤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D]. 程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D]. 马志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本体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D]. 崔一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8]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瘀证)患者Th1/Th2、Th17/Treg、Th22影响研究[D]. 张益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针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穴规律研究[D]. 郭曦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宋坪主任医师治疗银屑病用药经验[D]. 曲圣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