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着力点(论文文献综述)
陶丹倩[1](2019)在《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以常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财经纪律的进一步规范和财政支付方式的改革,政府审计的工作重点从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大数据审计转型,而如何开展好绩效审计,一直是审计机关在近年来的审计实务中积极探索和着力推进的重要内容。随着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常熟市审计局积极开展了政府绩效审计探索,在审计项目中运用了绩效审计的理念。本文以常熟市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为研究方向,在掌握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常熟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从探索到持续推进,进而通过制度化建设放大绩效审计成果运用的发展过程,总结出以专项资金为主、重点推进公共服务项目绩效审计并探索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绩效审计现状。查找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3E”评价不完整,“3E”评价不够深刻,绩效审计重点不突出以及审计结果透明度和利用率不高。进而分析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指标方法和评价体系、立项精准化程度不高以及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的原因。比较美国、英国政府绩效审计特点和主要做法以及国内部分城市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考虑本地区基本情况,提出促进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开创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新局面。
邢硕涵[2](2019)在《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以H街道创业园为例》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战略部署,用以把“双创”打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达到创新创业服务全面升级,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显着增强等多个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依据中央部署纷纷出台鼓励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专项资金管理措施,以推进创新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创立、孵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其宏观经济部署中的重要环节和土壤环境应运而生,带来的专项资金审计问题也成为亟待关注和制度化规范的重要领域。在由此背景产生的创业孵化基地专项资金审计领域,由于国内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较少,使得该项审计领域存在诸多空白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由于地方政府在消化和传达中央现行指导意见时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审计人员有可能无法及时依据最新政策执行审计工作,容易忽视重要制度指标及审查维度;细化为审计人员对“专项性”的熟悉程度,技术手段的准确应用,效益性审计目标的达成状况以及后续跟踪审计的执行力度方面均存在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基于此,本文意在从方法和可执行性的角度提出现行问题在方法层面的部分见解。用以提出协调审计机关协助监督机构和相关基层部门落实鼓励创业的政策,使得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可行性建议。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国内尚无对创业孵化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研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研究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意在从理论上丰富现有专项资金审计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提高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工作效果。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H街道创业园2016-2017年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案例进行了剖析。首先介绍H街道创业园的基本情况,展开审计背景,阐述选择理由,通过审计组织与准备、审计实施与调查、审计结果与报告三个阶段介绍了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过程,其中详细介绍了工作实施要点。接下来重点记述了此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优化建议。发现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审计人员对“专项性”不熟悉;审计手段技术单一,审计风险高;注重资金使用环节审计,效益审计薄弱;审计后续跟踪程序不到位。然后结合相关理论与实际,从专项审计环境存在缺陷、审计信息沟通不畅和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的三个角度分析原因,并对应的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目前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问题的改进建议。一是从完善审计环境;二是加强信息沟通;三是增强审计力量。最后总结我国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其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徐纯[3](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提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陈捷[4](2016)在《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以X区物业补贴资金绩效审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生问题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民生事业的发展。随着民生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大,我国各级政府对民生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需求也日益增加,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这类审计工作主要通过开展调查了解,针对民生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或者建议,并指导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落实整改,从而体现其促进民生资金规范、合理、高效使用的价值。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一种类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目前发展并不成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去研究和解决,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对民生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值得开展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本文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和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公共治理理论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对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审计、财政专项资金以及民生专项资金等与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相关的概念。通过对上海市X区物业补贴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介绍和分析,阐述了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的现状,并结合该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上海各级审计机关在开展此类审计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审计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职能,推进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监督和保障民生资金发挥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振铎[5](2011)在《加强重庆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二五”规划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随着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理念广泛深入人心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以及绩效意识的普遍提升,效益审计在促进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效益审计以评价和监督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目标和内容,是现代审计的主流,已成为多数发达国家政府审计的主要职责,并被广泛认为是控制公共资金开支以及评价政府受托经济责任的一个有效武器。我国对效益审计的研究经历了国外理论的引入、实践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效益审计理论体系的阶段。目前,效益审计内容还不够系统完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规范,理论与实践尚未较好地融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还有待加强。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不断增加的农业投入体量所应给予的审计关注和效益评价严重不对称。本论文结合作者十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借鉴国内外效益审计理论成果,以重庆市政府审计为视角,采取演绎推理的方式,从效益审计出发,对效益审计的含义及特征进行了阐释,并由此引出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含义、范围、内容、目标及审计的方式方法。以上述基本理论为铺垫,分析了涉农资金投入规模大、来源渠道多、涉及面广、资金管理部门多、分配链条延伸长等特点和重庆市涉农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现状,从涉农项目决策失误、管理不善、违规行为三个层面论述了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涉农资金效益的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政策执行和违法乱纪、审计监督局限等方面剖析了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审计因素外和审计监督两方面的改进对策、措施,并立足审计,着重从营造良好的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环境、加强效益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涉农资金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加强涉农资金效益审计质量控制等四方面详细论述了加强和改进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措施。通过该论文,旨在唤起广大审计理论研究者以及在审计一线的工作人员对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视。论文结合审计案例,在系统总结、梳理相关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更切合审计实践的涉农资金效益审计思路、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卜昊,王书瑜[6](2009)在《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更加有效地做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直是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之一。本文在总结、归纳、分析有关学术理论和专家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实践,针对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重点,进行了阐述,并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新思路,作了初步的探讨。
王华[7](2009)在《基于政府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针对政府公共行政极权化和官僚主义而导致的政府公共行政效率低、高昂的社会成本等问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强调顾客至上与服务意识、在政府管理中引进竞争与市场机制的政府改革运动,积极推进政府治理,追求善治的政府结构,它起源于英国、美国、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后来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这就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于公共资源的责任在政府治理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同时也是健全民主制度的重要因素。立法机构、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需要了解政府的资源是否得到适当的管理和使用,是否遵循各项法律、法规,政府项目是否讲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政府项目是否实现了其目标和预期的成果。政府管理者就其各种活动及其相关结果对立法机构和社会公众负责。在履行政府对人民负有的各项职责的过程中,国家审计是一个关键性要素,审计监督让利益相关方相信报告的项目结果或经营情况,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国家审计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政府治理的工具,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促进政府改进管理和决策、加强监督和增强责任心。政府治理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现政府治理目标关键在于深化国家审计职能,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国家审计现状的基础上,以我国政府治理目标为主线,借鉴国外国家审计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把国家审计放到政府治理的框架中来研究,将深化国家审计职能与实现政府治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职能定位、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效益审计、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方面着手,最终促进政府治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引出研究问题,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对政府治理与国家审计的文献进行综述,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指出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政府治理与国家审计的理论分析。从治理、善治、新公共管理、政府治理与治理机制、政府委托代理对政府治理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在全球化深刻的影响下,当下中国应该在善治理论的观照下,立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能力提升,在政府治理的推动下,通过建设责任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透明政府、法治政府等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走向善治。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国家审计本质与职能对国家审计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政府治理的工具,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第3章国家审计模式--我国的现实选择。对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模式进行介绍、比较分析,指出政府治理导向下中国国家审计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一般来讲,国家审计模式的合理构建不能割断与本国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环境的联系,应当根据本国情况,在国家审计现代化的进程中加以总结、吸收,借鉴不同模式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审计发展的道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国家审计监督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一个现实而有效的做法,就是借鉴世界各国国家审计在制度设计上的优点,充分协调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本土化与引进之间的关系,审计模式应力求与审计制度环境相适应,并不断积累我国国家审计模式改革的条件,进而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国家审计模式。第4章我国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对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和局限性进行分析,阐述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治理目标与国家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中的作用,指出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职能定位。国家审计作为评价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审计监督形式,通过揭示和揭露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有效地发挥其职能作用。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政府适应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经济与政治目标,这意味着不同时期国家审计的重点也是一个与政府目标协调且动态发展的过程。完善政府治理是国家审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可以说,政府治理越完善,国家审计监督工作就越容易进行,国家审计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缺乏政府治理机制,或缺乏政府治理理念,国家审计监督工作就很难进行,国家审计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职能定位,取决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双重职能。国家审计应该通过自己的审计行为,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实现。国家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其更多肩负的是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政府经济行为有效性的一种评价和监督,应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作为国家审计的终极目的。我国国家审计在政府治理中具备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治理效率、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公开透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五种职能,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通过审计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为政府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必将成为对政府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有力工具和手段。第5章经济责任审计。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过程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阐述责任政府治理与责任政府治理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我国政府治理导向下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分析。作为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制度下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实现本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政府主要领导履行经济责任的监督,而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而且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加强政府官员责任,强调责任政府治理,推行问责制度,已经成为创新政府体制的全球化潮流,责任政府治理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政府治理导向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第6章政府效益审计。对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实施进程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政府治理效率与高效政府治理要求加快向政府效益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对我国政府治理导向下的政府效益审计进行分析。政府效益审计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主和法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国家审计本质的内在要求,符合审计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实现高效政府治理,要求积极推进效益审计,加快向政府效益审计为中心的转变,这是实现我国国家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政府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的确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与监督政府权力运行机制,提升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政府效益审计是以促进政府组织正确决策、提高服务效能为目标的,这与我国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要求相吻合。政府治理导向下的政府效益审计是对政府及其部门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它有助于明确政府使用公共资源和提供服务的责任,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第7章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进程和存在差距进行分析,阐述透明政府治理与透明政府治理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对我国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分析。实行国家审计监督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体现我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需要,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的需要,也是实现政务公开、权力制衡,督促和保障政府有效达成公共目标的基本要求。透明政府治理有利于增加市场信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减少腐败、增加公民参与决策的机会,给公民以知情权,从而提高决策的民主合法性,透明政府治理要求审计结果公告。我国国家审计实施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其必然性,实行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利于促进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公共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有利于政府实施政务公开,有利于对权利进行制约监督,有利于遏制与惩治腐败,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走向透明、走向公开,从而加速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指出完善政府治理是国家审计的目标和任务,国家审计作为评价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其作用的发挥,受制于政府治理的完善程度;国家审计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政府治理的工具,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在分析我国国家审计职能现状的基础上,以我国政府治理目标(责任、高效、廉洁、透明、法治)为主线,借鉴国外国家审计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把国家审计放到政府治理的框架中来研究,将深化国家审计职能与实现政府治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指出要实现政府治理目标关键在于深化国家审计职能。第三,在理论上,结合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来研究政府治理与国家审计之间的关系,对政府治理目标和国家审计职能定位提出见解;在实践上,探索具有一定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深化国家审计职能的对策和促进政府治理目标实现的措施。
宋文秀[8](2008)在《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新型模式——全过程跟踪审计》文中指出目前审计机关对政府财政资金的主要监督形式为"事后审计"。审计取证手段严重滞后,无法审深审透。为了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力度,审计监督的关口必须前移。因此,全过程跟踪审计应运而生,它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审计监督贯穿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关注效益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本文通过探讨在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基础上,引进绩效审计,以改进审计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创新政府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模式。
陈宏明,火琛[9](2008)在《深化部门预算审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部门预算审计工作涉及预算执行及预算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一直是政府部门审计工作的重点,也是审计研究与探讨的焦点。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缺陷、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效果,同时使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不同程度地增加审计风险。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同时探索预算部门的绩效审计,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将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注意查处和分析研究问题相结合,揭示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加强管理、完善政策法规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提供宏观决策服务。
王增禄[10](2008)在《财政效益审计的内容及重点》文中提出财政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龙头,地位特殊,内容庞杂,面广量大,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财政效益审计是不是必须对财政收支中所涉及的这些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审计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二、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着力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着力点(论文提纲范文)
(1)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以常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对政府绩效审计内涵的研究 |
(二) 对政府绩效审计实务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分析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一) 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 研究困难 |
第一章 绩效审计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绩效审计的概念 |
(二) 绩效审计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
(三) 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 |
二、政府绩效审计中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
(一)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二章 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现状——以常熟为例 |
一、常熟市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历程 |
(一) 从试审探索到持续推进 |
(二) 制度化建设放大绩效审计成果运用 |
二、常熟市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现状 |
(一) 坚持以专项资金为主要抓手 |
(二) 公共服务项目绩效审计取得一定进展 |
(三) 探索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三、常熟市开展政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3E”评价不完整 |
(二) “3E”评价不够深刻 |
(三) 绩效审计重点不突出 |
(四) 审计结果透明度和利用率不高 |
四、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
(二) 缺乏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 |
(三) 立项精准化程度不高 |
(四) 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 |
第三章 国内外绩效审计经验启示 |
一、美国、英国绩效审计经验 |
(一) 美国绩效审计经验 |
(二) 英国绩效审计经验 |
(三) 美国、英国绩效审计的启示 |
二、国内绩效审计先行城市开展情况 |
(一) 深圳市绩效审计经验 |
(二) 上海市绩效审计经验 |
(三) 深圳、上海地区绩效审计的启示 |
第四章 促进县级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建议 |
一、完善审计人员专业配置,促进审计全覆盖 |
(一) 抓住审计全覆盖契机,构建审计队伍职业化体系 |
(二) 尝试政府购买服务,寻求外部支持 |
(三) 强化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动态管理 |
二、紧扣绩效审计内涵,探索科学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
(一) 绩效理念贯穿于审计系统“免疫功能”的作用 |
(二) 重视“公众满意度”指标,促进惠民资金使用绩效的优化 |
三、突出审计重点,丰富绩效审计内涵 |
(一) 探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绩效评价模式 |
(二) 将环境绩效审计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结合 |
(三) 突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 |
(四) 开展县级国有企业绩效审计 |
四、依托法律保障和审计职业化建设,提高审计独立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以H街道创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理论基础 |
(五)创新之处 |
二、案例介绍与选择理由 |
(一)H街道创业园情况介绍 |
(二)选择理由 |
三、H街道创业园专项资金审计的案例分析 |
(一)创业园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
(二)H街道创业园专项资金审计情况 |
(三)H街道创业园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
(四)H街道创业园专项资金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优化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建议 |
(一)完善审计环境 |
(二)加强信息沟通 |
(三)增强审计力量 |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以X区物业补贴资金绩效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1 公共治理理论 |
2.1.2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 政府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
2.2.1 政府绩效管理 |
2.2.2 政府绩效审计 |
2.2.3 政府绩效管理对绩效审计的促进和引导 |
2.3 民生专项资金相关概念界定 |
2.3.1 财政专项资金 |
2.3.2 民生专项资金 |
2.3.3 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
第3章 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
3.1 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分析 |
3.1.1 审计评价的标准和重点 |
3.1.2 审计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
3.2 上海市X区物业补贴资金绩效审计项目介绍 |
3.2.1 项目开展的背景 |
3.2.2 项目开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
第4章 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立项环节缺乏群众基础 |
4.1.1 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
4.1.2 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 审计的力度不够 |
4.2.1 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
4.2.2 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 绩效审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
4.3.1 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
4.3.2 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 审计监督方式乏力 |
4.4.1 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
4.4.2 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 绩效评价的依据、内容和标准不统一 |
4.5.1 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
4.5.2 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完善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 |
5.1.1 采取分类管理方式确定审计项目 |
5.1.2 引入社会公众意见征求机制 |
5.2 加强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力度 |
5.2.1 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立法评价 |
5.2.2 加强对绩效审计成果的宣传和利用 |
5.2.3 有效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 |
5.3 加快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
5.3.1 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 |
5.3.2 实行审计人员分类管理 |
5.3.3 建立标准化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
5.3.4 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力量 |
5.4 加快推进审计监督模式转变 |
5.4.1 从事后审计向事先预防、事中监督推进 |
5.4.2 探索政府民生专项资金跟踪审计模式 |
5.5 进一步完善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 |
5.5.1 完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
5.5.2 建立绩效审计指南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加强重庆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问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效益审计的含义 |
2.2 效益审计的特征 |
2.3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含义、范围和内容 |
2.4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 |
2.5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3章 审计视角下重庆涉农资金效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重庆涉农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现状 |
3.2 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项目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 |
3.2.2 项目管理不善造成效益低下 |
3.2.3 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行为严重影响涉农资金的效益 |
第4章 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体制、机制上的原因 |
4.1.1 资金分配体制 |
4.1.2 财政管理体制 |
4.1.3 部门职能重叠 |
4.1.4 资金配套约束 |
4.1.5 绩效责任缺失 |
4.1.6 制度设计不足 |
4.2 政策执行、操作实施方面的原因 |
4.3 违法乱纪原因对涉农资金效益的影响 |
4.4 审计现状决定了对提高涉农资金效益的作用有限 |
4.4.1 审计能力不足、认知不足 |
4.4.2 审计目标考核导向 |
4.4.3 涉农审计空间分离,监督触角伸展受限 |
4.4.4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规范尚不健全 |
4.4.5 国家审计对内审力量利用不足 |
4.4.6 审计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有待加强 |
4.4.7 后续审计乏力 |
第5章 提高涉农资金效益的对策 |
5.1 审计因素之外的改进措施 |
5.1.1 理顺涉农资金分配管理体制 |
5.1.2 健全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 |
5.1.3 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
5.1.4 加强管理,严格程序 |
5.1.5 加强执法刚性,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
5.2 加强和改进涉农资金效益审计 |
5.2.1 创造良好的外部审计环境 |
5.2.2 培养适应效益审计的高素质人才 |
5.2.3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
5.2.4 探索构建涉农资金效益审计评价体系 |
5.2.5 防范审计风险,提高涉农资金效益审计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主要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6)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
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 |
三、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路 |
(7)基于政府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政府治理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家审计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政府治理与国家审计的理论分析 |
2.1 政府治理理论 |
2.1.1 治理理论 |
2.1.2 善治理论 |
2.1.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1.4 政府治理与治理机制理论 |
2.1.5 政府委托代理理论 |
2.2 国家审计理论 |
2.2.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2 国家审计本质与职能 |
3. 国家审计模式——我国的现实选择 |
3.1 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模式 |
3.1.1 以美国为代表的立法型审计模式 |
3.1.2 以法国为代表的司法型审计模式 |
3.1.3 以瑞典为代表的行政型审计模式 |
3.1.4 以德国为代表的独立型审计模式 |
3.2 国家审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
3.2.1 国家审计模式的比较 |
3.2.2 国家审计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3.3 政府治理导向下中国国家审计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
4. 我国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 |
4.1 我国国家审计的现状分析 |
4.1.1 发展历程 |
4.1.2 局限性 |
4.2 政府治理目标与国家审计职能 |
4.2.1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治理目标 |
4.2.2 国家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中的作用 |
4.3 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国家审计职能定位 |
4.3.1 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机制 |
4.3.2 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
4.3.3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
4.3.4 实现政府治理公开透明 |
4.3.5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
5. 经济责任审计 |
5.1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分析 |
5.1.1 发展过程 |
5.1.2 制约因素 |
5.2 责任政府治理与经济责任审计 |
5.2.1 责任政府治理 |
5.2.2 责任政府治理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
5.3 我国政府治理导向下的经济责任审计 |
5.3.1 理论分析 |
5.3.2 政府治理导向下的经济责任审计 |
6. 政府效益审计 |
6.1 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 |
6.1.1 实施进程 |
6.1.2 存在问题 |
6.2 政府治理效率与政府效益审计 |
6.2.1 政府治理效率 |
6.2.2 高效政府治理要求加快向政府效益审计为中心的转变 |
6.3 我国政府治理导向下的政府效益审计 |
6.3.1 政府效益审计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
6.3.2 政府治理导向下的政府效益审计 |
7.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7.1 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分析 |
7.1.1 发展进程 |
7.1.2 存在差距 |
7.2 透明政府治理与审计结果公告 |
7.2.1 透明政府治理 |
7.2.2 透明政府治理要求审计结果公告 |
7.3 我国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7.3.1 理论分析 |
7.3.2 政府治理导向下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深化部门预算审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内容的沿革与变化 |
1、部门预算管理情况审计 |
2、部门收入及支出情况审计 |
3、部门征缴国家非税收入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审计 |
4、部门转移支付资金审计 |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 |
1、国库支付资金流向审计 |
2、政府采购审计 |
3、部门预算编制的审计 |
4、注重预算部门的绩效审计 |
三、注重审计方法 |
1、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
2、审查报表与了解情况相结合 |
3、查处问题与分析研究问题相结合 |
4、计算机审计与手工审计相结合 |
5、微观的账表审计与宏观审计相结合 |
四、结束语 |
四、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着力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县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 ——以常熟为例[D]. 陶丹倩. 苏州大学, 2019(06)
- [2]创业孵化基地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以H街道创业园为例[D]. 邢硕涵.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4]上海政府民生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以X区物业补贴资金绩效审计为例[D]. 陈捷.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5]加强重庆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对策研究[D]. 王振铎. 西南大学, 2011(05)
- [6]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初探[A]. 卜昊,王书瑜. 江苏省财政审计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7]基于政府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D]. 王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 [8]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新型模式——全过程跟踪审计[J]. 宋文秀.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8(09)
- [9]深化部门预算审计的研究[J]. 陈宏明,火琛. 财务与金融, 2008(04)
- [10]财政效益审计的内容及重点[J]. 王增禄. 审计月刊, 2008(08)
标签: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财政专项资金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