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茱萸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骆璐[1](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薛靖晨[2](2021)在《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文中认为山茱萸是我国种植较为广泛的重要中药材,不同产地的山茱萸在生长状况、生物学性状和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全面考虑光、温、水、土在陕西秦巴山区的分布情况,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山茱萸药材生长、品质、产量的众多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筛选出11个主导山茱萸生长的环境因子和9个主导山茱萸品质的生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气候数据曲面拟合专用软件ANUSPLIN进行气象要素的精确化空间插值,使用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确定陕西秦巴山区不同区域山茱萸生长和品质的适宜性等级并进行精细区划,并对其生长适宜条件下的伴生植物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山茱萸生长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区域,占总面积的19.45%,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安康市中部和商洛市中南部,占总面积的44.28%,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安康市北部和商洛市西北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9.1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7.14%。(2)山茱萸品质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和东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4.66%,适宜区分布与高度适宜区相类似,占总面积的31.34%,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和北部、安康市南北两端和商洛市西部,占总面积的25.4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18.57%。结论:(1)研究区不同生长适宜类型区呈块状或条状特征,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区域,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北部和西部区域,生长的适宜性程度南北方向变化趋势明显;(2)研究区不同品质适宜类型区呈碎片状特征,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和东部区域,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品质的适宜性程度东西方向变化趋势明显;(3)在山茱萸适生地,其伴生植物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境条件下有所不同。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山茱萸的产量和品质、开展区域特色医药产品服务等方面提供参考,同时对完善中药品质生态学基础理论、指导秦巴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现实指导意义。
逯雯洁,刘亚蓉,吴立斌,张春平[3](2020)在《山茱萸饮片全国评价性抽验结果分析与调研情况总结》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全国不同地域样品的收集及实地调研走访,对山茱萸饮片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整体质量状况作出分析评价;了解了山茱萸资源分布、市场销售情况、生境和种质情况等,为山茱萸质量控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唐雪[4](2020)在《基于药材品质及栽培土壤因素评价的山茱萸道地性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山茱萸(Corni Fructus)为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属(Cornus)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由于目前市场流通的山茱萸药材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山茱萸道地性和药材的品质功效,导致不同产地的山茱萸药材品质各异。因此研究不同产地山茱萸成分的差异,揭示山茱萸道地性的成因,对控制山茱萸药材质量非常关键。本研究以采自浙江、陕西、河南、甘肃、山西、安徽、四川7个省份29批次山茱萸药材和其栽培土壤为材料,对山茱萸样品的杂质、水分、灰分、浸出物、有效成分和无机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其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无机元素含量、真菌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的品质差异及其道地性产生的原因,旨在为山茱萸的规范化种植、质量控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的质量测定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检查方法项下的规定对山茱萸样品的杂质、水分、灰分和浸出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山茱萸药材样品中含杂质0.63%~2.87%,水分7.30%~13.07%,总灰分4.00%~6.91%,水溶性浸出物44.87%~5 8.96%,表明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样品中各项指标性含量均有差异。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29个产地中样品合格率为76%。2.不同产地山茱萸多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采自不同产地的山茱萸果肉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5-HMF、莫诺苷、马钱苷、獐芽菜苷和山茱萸新苷七种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七种有效成分含量分别为莫诺苷10.326~25.785 mg/g、马钱苷4.539~12.287 mg/g、山茱萸新苷 1.198~2.930 mg/g、獐牙菜苷 0.815~1.844 mg/g、没食子酸 0.179~1.458 mg/g、5-HMF 0.361~1.237 mg/g、原儿茶酸 0.064~0.527 mg/g。以有效成分含量高低作为判断山茱萸质量优劣标准时,各产区质量差异较大,陕西、河南等道地产区山茱萸质量优势明显。3.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及其栽培土壤中无机元素的测定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对山茱萸及其栽培土壤的14种无机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山茱萸药材样品中14种无机元素含量均有一定差异,相邻产区的不同样品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药材元素含量总和较高的多数样品均来自于道地产区陕西省和河南省。不同产地山茱萸栽培土壤样品中1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Fe>K>Ca>Na>Mg>Mn>Zn>Cr>Cu>Ni>Pb>As>Cd>Hg。山茱萸药材对土壤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 K>Ca>Mg>Pb>Zn>Cu>Hg>As>Cd>Cr>Ni>Fe>Na>Mn。4.不同产地土壤因子对山茱萸药材质量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产地山茱萸栽培土壤的酸碱度、硝氮含量、氨氮含量、磷酸盐含量、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等相关因子,分析这些因素与山茱萸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9份土壤样品中酸碱度范围为7.043~8.020,硝氮的含量范围为0.6193~2.2197 mg/kg、氨氮的含量范围为0.1930~9.6203 mg/kg、磷酸盐的含量范围为0.0590~5.1103 mg/kg,脲酶的活性范围为1.0849~11.3877 mg/g、磷酸酶的活性范围为0.0380~0.2294 mg/g。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产区山茱萸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与其对应土壤因子具有一定相关性。酸碱度与莫诺苷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硝氮含量与马钱苷、獐牙菜苷含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与没食子酸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氨氮含量与獐牙菜苷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5.不同产地山茱萸栽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通过不同产地山茱萸栽培土壤样品的高通量测序,对其真菌菌落组成、真菌多样性、真菌相对丰度分布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山茱萸栽培土壤样品中真菌分属于11个门、24个纲、71个目、151个科、267个属、共280个种,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且道地产区陕西地区和河南地区在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上有一定的一致性,说明土壤真菌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山茱萸的道地性成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杨小敏[5](2020)在《宋代药业研究》文中认为药业,即医药行业,在中国古代溯源悠久。传统药业涵盖古人为了防治疾病、延续生命的一系列药物认知、利用以及经营活动。药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及加工药物、经营管理机构、药市及药业文化等内容,其发展不仅与医学、农业、商业联系紧密,更具有独立发展路径。宋代以前,药物发展经历了从民间经验到官方认证的过程。宋代以后,药物利用更多体现在官方主导下的民间传播过程。厘清宋代用药、制药、售药等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古代药业经营管理以及官民用药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宋代药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利于展现传统药业的阶段性演变,也是阐释宋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关乎生命的重要行业,古代药业以战国秦汉以来的医药认知体系为基础,逐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战国秦汉时期为第一阶段,出现了主要满足少数人补益需求的最早用药风潮。不过当时上层社会的用药习惯与百姓应疫需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魏晋隋唐时期是第二阶段,不仅逐步掀起了古代“医药分家”的序幕,也促使隋唐以后城镇药肆、药市的初步兴起。宋代开启了古代药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构建了政府引导下的药业运行体系,在药物利用、经营管理、药业信仰等方面多有革新。宋代药业的兴盛,为下一阶段明清时期的药材商帮活动奠定了行业发展基础。在药物利用方面,宋代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别药物分别在专业栽培、利用观念、功效地位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植物药种植中,宋代人工栽培药物的种类、技术、规模范围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在动物药利用中,宋代不断稳定并付诸于实践的“辰属”观念,引导人们深入开发利用已经熟知的动物药,而非恣意妄用其他野生品种。在包括动物药在内的药物代用品方面,宋代医药家不是无节制的增加代用品种类,而是采取相对稳定的用药标准,推动成药规范化发展。在矿物药的功效利用中,宋代矿物药被大量引入治疗普通疾病,但在实践中也遭到越来越多医家、士人的质疑。政府一度颁布旨在扼制滥用金石药的禁令,其他植物类药物(如黄耆)的补益地位逐步形成。这些药物资源的利用变化,是宋代药业兴盛的重要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宋政府重视革新医药机构,形成了内廷用药与外朝制售的有机结合。官方制售机构以翰林医官院、太医局的行政教育职能分化为基础,自上而下逐步影响至基层乡里,有效强化了官药业的市场优势地位。中央及地方官药局各有侧重,而非单一的直属关系。地方药局具有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与中央官药局运行模式不同、相对独立、临时性的地方医疗救助体系。在比较协调的政策环境下,宋代(特别是南宋)商业性市镇普遍兴起,南方民间药肆明显多于北方。许多民间药肆不再与医家直接相关,而是由商人直接经营。药材商品的独立化以及药业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宋代药业兴盛的突出表现。此外,药品流通过程中度量衡的规范与进步、剂型的商业性变化、药价的持续走高,一并彰显了宋代药业发展的新面貌。在药业信仰方面,宋代儒释道力量在医药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了以佛、道为名,由士人融合构建的行业崇拜雏形。宋代士人通过家宅种药和开辟药园等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认识药物、利用药物的良好环境。他们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成为当时传验方药的重要主体。士人对道家祠观和佛家寺院的记载和传颂,既推动了道家先贤及医药人物逐步具备了行业神的崇拜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佛家寺僧医药活动的社会影响。宋代以后各种“药王”的多样化记载,是明清时期医药行业民间崇拜的社会文化基础。就现实意义而言,宋代作为超越古代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我们恰当总结古代药业发展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阶段。以药物利用为线索,注重探讨药材商品的经营活动及文化背景,是系统阐释宋代药业发展水平、拓展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合理途径和独特视角。传统药业至今关乎民众生活、政府治理、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综合规划药学史的研究路径、如何理解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药物的依赖和需求,仍是人们值得不断深思的重要课题。
王逗逗[6](2020)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治疗糖尿病相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古今医家运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同时,通过《医方类聚》与《中华医典》对比研究,揭示《医方类聚》作为大型方剂学类书的临床价值。2.通过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 M)常用清热药种类与配伍规律,常用剂量及针对不同热证证候的常用方药,以期为临床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提供思路与借鉴。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与技术,从生物分类学“属”水平探寻清热药降糖功效的微生物学靶点,以期揭示典型清热药黄连降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古代文献研究,针对《医方类聚·消渴门》全篇及《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相关的方药进行整理。首先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古人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的配伍规律。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特定检索式,检索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与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文献,按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次分析方法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的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配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的常用剂量。2.临床研究部分,收集396份赵进喜教授诊治T2DM有效医案。首先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表述进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继之对患者一般情况、处方中单味药物、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ersion 2.5),以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组方配伍规律。并针对不同热证常用清热药的用药特色及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部分,采用18只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采用6只同窝非糖尿病小鼠(db/m小鼠)为正常组。其中黄连组与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浸膏水溶液及二甲双胍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血糖与体重的变化。于第8周处死前采集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silval32/16sb acteria为物种分类数据库,对样品菌落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与聚类,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丰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相关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为主。剂型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麦冬、黄连、知母、生地黄、甘草、石膏、黄芩、地骨皮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黄芩、麦冬,地骨皮、麦冬,知母、黄连、麦冬,麦冬、黄芪、人参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人参。基于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葛根、升麻、茯神、赤茯苓、生姜、竹叶、炙甘草,黄连、天花粉、王瓜根、牡蛎、苦参、鸡内金、铅丹等。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T2DM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为主。剂型以汤剂、胶囊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麦冬、玄参、知母、甘草、赤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生地黄、黄芪,丹参、黄芪,生地黄、丹参、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黄、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栀子、黄芩、黄芪、玄参、丹参,玄参、白术、茯苓、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2.现代临床医案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396份医案,含396首处方。症状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乏力、口干、不寐、口苦、腰酸等。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气虚证最多,血瘀证、郁热证次之,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痰热证、湿热证、肝阳证、热毒证)占总证候的50.66%。用药方面,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甘草、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牛蒡子、知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葛根、丹参,地骨皮、荔枝核,地骨皮、丹参、仙鹤草、荔枝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陈皮、黄芩、半夏等。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丹参、柴胡、黄芩、白芍、黄连、地骨皮、鬼箭羽、荔枝核、仙鹤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地骨皮、仙鹤草、荔枝核、蚕沙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4首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麦冬、莲子心、莲子、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三七、茺蔚子、密蒙花等。通过对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用药统计,得到各证候常用清热药,如郁热证常用黄芩、夏枯草、赤芍;阴虚证常用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玄参;热毒证常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黄连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黄连组)血糖指标显着下降,与给予纯净水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模型组)及给予二甲双胍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二甲双胍组)相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3)。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增加,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三组小鼠体重与作为正常组的非糖尿病小鼠相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均=0.000),三组小鼠组间数据则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基于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黄连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在生物分类学“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丰度增加,而 Fir micutes、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Tenericutes、Deferribacter es丰度降低,提高了 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表现为 Akkermanisia 丰度增加,Alistipes、Blautia、Rosebur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 r、Ruminococcaceae丰度降低。肠道菌群对血糖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kkermansia与血糖呈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Q=0.00866)。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多以清热药为主,常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与古代医家相较,现代医家治疗T2DM重视应用清热药的同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等。2.现代临床案例分析显示,T2DM常见热证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赵进喜教授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夏枯草等。常配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燥湿化痰等药物与清热药联用。3.实验研究显示,清热药的代表药黄连的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增加Akkermansia菌属丰度,降低 Alisipes、Blaut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r、Roseburia、Ruminococcac eae菌属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有关。鉴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清热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传统医学在泰国的研究水平相对薄弱,进一步将中医药防治T2DM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泰国,将有利于提高泰国中医诊治T2DM的临床水平。
倪凤燕[7](2021)在《艾叶、苏木等20种中药饮片及药材的等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其质量直接决定了临床疗效,以及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市场上的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可参考的质量等级标准相对较少且不全面。因此开展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制定科学的适合当前中药饮片生产及交易的等级标准,对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优质优价,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具有积极作用。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是由本课题组提出的饮片等级评价体系,目前已成功运用于黄柏、首乌藤、枳壳等多种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具有客观、合理、全面的特点。本研究基于中药质量常数对二十种中药饮片和药材进行等级划分研究。在前期课题组的研究基础上,基于药典标准开展了升麻、山茱萸、金银花等十四种常见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其次本文通过色差检测并结合spss相关性分析,研究与颜色相关联的指标成分,对桑椹、苏木等具有典型色泽的中药饮片进行等级分析,以期拓宽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的应用;最后本文以甘草及其药材为例,通过筛选合适的质量标志物,并与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相结合,进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秦艽段、艾叶、金银花、佛手丝这4种中药饮片的内在含量成分及外观指标均与等级呈正相关,属于双因素一致型,即外观性状指标和内在含量指标与等级结果一致,表明饮片可能是文献报道中外在形态和指标成分呈正相关的品种。这种饮片的传统等级评价与基于含量的等级评价相一致,质量常数评价方法适用性非常好。剩余的10种中药饮片结果皆属于单因素导向型,即饮片等级仅由某个评价指标决定,与另外一个关联不大。如女贞子、菟丝子、山茱萸这三种种子类中药饮片,因外观形态差别不大,其等级主要由内在含量指标起主导作用。这类饮片的传统评价方法适用性较差,即使有传统等级评价方法,市场上也是以统货出售。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在此类饮片中依然具有较非常好的适用性。另外如巴戟天和制巴戟天、升麻等属于含量差别不大,但外观形态具有较大差异。基于形状外观的等级评价方法比较适用于这类中药饮片的等级评价。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在此类饮片中依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具有非常广的适用范围。为了丰富质量常数体系内涵,拓宽质量常数法适用性,除药典的指标成分外,本实验增加了颜色成分关联性的分析,以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指标成分,并以桑椹、苏木、姜黄以及栀子为例,对其饮片进行质量常数综合评价探讨。结果表明,每味中药饮片所选的内在含量成分与颜色值中的Lab值有一定关联度,表明所选的指标成分具有代表性。因此,基于颜色-成分关联的中药质量常数分级得,桑椹、栀子及姜黄皆属于双因素一致型结果,而苏木属于单因素导向型结果。综上,针对色泽明显的一类中药饮片,增加颜色成分关联性,确定合适的指标成分,以期丰富质量常数评价体系的内涵。本实验将质量标志物引入到质量常数等级评价中,用于甘草饮片的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甘草饮片分级结果与外观形状及内在质量标志物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质量标志物能够很好的应用于中药质量等级评价方法,可以很好的反映出饮片的质量标准。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尝试将该方法(中药质量标准与中药质量评价相结合)运用于甘草药材等级划分。结果显示此方法可以很好的将甘草药材分出相应的等级且结果与传统评价一致。此结果表明质量标志物能够应用于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不仅可以用于中药饮片等级评价,还可以运用于药材的分级,表明质量常数体系具有较大的拓展性。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三点尝试:(1)首次将与色度具有关联的内在指标引入质量常数计算公式;(2)在药典指标成分的基础上增加质量标志物;(3)将质量常数等级评价方法应用于药材分级,拓宽了质量常数中药等级评价的应用范围和价值。本研究所建立的20种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标准可以为其等级的划分提供新思路。
况勇[8](2019)在《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药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在“健康中国”战略与国家支持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下,中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雅安市作为中国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药材的产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以药材生产、中药制药、研发为主的中药产业化体系也逐渐健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为雅安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信息不通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中药材的产业链较短,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雅安市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收集2010-2017年中药材行业发展的数据,对对雅安市中药材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雅安市在自然环境、品牌、技术研发实力、产业链等方面具有优势;在中药材栽培技术、种植结构、销售渠道、生产产业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的支持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融合度低等对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威胁。根据SWOT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促进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1)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扩大中药材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提升现有药材品种的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2)改善种植结构,保证产品质量,完善现有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标准,提高现有产业化的水平;(3)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建立完善中药材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水平;(4)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产业保障机制、交易市场体系,加大对骨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融合度。
胡丹妮[9](2019)在《山茱萸特异种质药用成分评价及其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属多年生木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秦岭、河南伏牛山和浙江天目山一带,亚洲的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山茱萸干燥果皮是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被历版《药典》收录在册,在补益肝肾、收涩固脱方面有良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茱萸具有肝肾保护、神经保护、抗菌等重要生物学活性。目前山茱萸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物质分离鉴定、药理作用、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与利用等方面,尚缺少山茱萸不同种质药用成分含量差异及其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关山茱萸果实成熟期以及鲜果采后短期储存后药用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也未见报道。本研究选择课题组前期收集的4个山茱萸特异种质(编号HN008、HN009、ZJ026和ZJ030)不同生长时期的果实和叶片为实验材料,首先以酸碱滴定法测定果实和叶片的总有机酸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总环烯醚萜苷(CIGs)含量,其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莫诺苷、马钱苷、獐牙菜苷、山茱萸新苷、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5-HMF)和原儿茶酸等7个环烯醚萜苷类物质含量,综合比较分析山茱萸4个种质总有机酸、总CIGs以及7个环烯醚萜苷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差异;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马钱苷合成通路上G10H(香叶醇-10-脱氢酶)和SLS(裂环马钱苷合成酶)两个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并结合马钱苷和莫诺苷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初步揭示山茱萸4个种质的药用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的分子机制。同时,将采集的山茱萸果实在温度25℃、湿度80%条件下分别放置0d、5d、10d、15d、20d,测定总有机酸、总CIGs以及7个环烯醚萜苷类物质含量,揭示山茱萸果实采后短期储存药用成分含量积累和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茱萸4个特异种质果实中总有机酸和总CIGs,莫诺苷、马钱苷、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獐牙菜苷和山茱萸新苷等药用成分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ZJ030种质中总有机酸(19.25%)和总CIGs含量(16.00%)最高,HN009种质中莫诺苷(2.81%)、马钱苷(1.52%)和山茱萸新苷(0.32%)等物质含量最高。2.4个特异种质叶片中药用成分含量差异显着。结果表明:叶片中总有机酸含量低于果实中,ZJ030种质总有机酸含量最高(7.75%),HN008种质总有机酸含量最低(4.00%);叶片和果实中总CIGs含量相近,4个种质中总CIGs含量差异不显着;叶片中只检测到莫诺苷、马钱苷、原儿茶酸和獐牙菜苷等4种物质,其中除原儿茶酸外,含量均显着低于果实。3.测定山茱萸特异种质7-10月果实和叶片中G10H和SL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1)G10H和SLS基因在果实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叶片中的;(2)G10H基因在HN009种质果实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2.398),ZJ030种质最低(0.216),且4个种质在7月和8月的表达量均较高。SLS基因在HN009种质果实中的表达最低(0.444),ZJ030种质最高(0.746);(3)结合基因表达量及莫诺苷、马钱苷含量做回归分析发现,果实中G10H基因表达量同莫诺苷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54,P<0.0001),同马钱苷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70,P<0.0001),SLS基因表达量同马钱苷含量之间呈负相关(r=-0.10,P>0.05)。叶片中各成分含量与基因表达量均没有显着相关性。4.山茱萸果实采后短期储存期间药用成分含量显着增加。总有机酸含量放置15天时达到最高值,总CIGs含量在放置过程中含量显着增加;莫诺苷在放置20天时含量最高;马钱苷在放置10-15天时含量达到最高值,并与采集当日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山茱萸9月10日-11月10日各药用物质含量的变化,确定山茱萸鲜果的最佳采收期是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上述山茱萸4个特异种质药用成分的综合评价及其揭示差异分子机制的研究,将为山茱英特异种质在新品种选育、高品质中药材生产和种质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奠定物质基础。
胡本祥,彭亮,杨冰月,张岗,颜永刚,李依民,白吉庆,唐于平,唐志书[10](2018)在《“秦药”的现代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陕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秦皮、秦艽、"十大秦药"[子州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山茱萸和略阳黄精(并列第10名)]及"太白七药"等大宗品种和特色草药均是"秦药"的代表性品种。"秦药"为陕西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是陕西具有潜在发展价值与优势的产业之一,也是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秦药"的种质资源、人工栽培、基地建设、品种选育、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与论述,并对"秦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二、山茱萸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茱萸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
2.2 农残检测方法 |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UPLC-MS/MS条件 |
2.3 APGC-MS/MS条件 |
3. 数据分析 |
3.1 检出率的计算 |
3.2 超标率的计算 |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方法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风险安全序数 |
1.3 健康影响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风险安全序数 |
2.3 健康影响评估 |
3. 讨论 |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仪器条件 |
2.4 方法学指标 |
3. 数据分析 |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1.3 癌症风险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2.3 癌症风险评估 |
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附录 |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
图9、10、11的图注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2)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山茱萸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及其药效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3.2 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
1.3.3 空间信息技术在适宜性区划中的应用研究 |
1.3.4 山茱萸及其伴生植物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水文及自然资源 |
2.4 土壤特征 |
2.5 秦巴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1.1 气象数据 |
3.1.2 土壤及植被数据 |
3.1.3 地形数据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 |
3.2.2 层次分析法(AHP) |
3.2.3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
3.2.4 气象数据拟合插值 |
3.2.5 GIS空间分析 |
3.2.6 气候相似性原理 |
3.3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适宜性评价及区划 |
4.1 生长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GIS叠置分析形成适宜性分区结果 |
4.4 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1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气候适宜性因子分析 |
4.4.2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土壤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4.4.3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地形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4.4.4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植被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4.4.5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综合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第五章 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适宜性评价及区划 |
5.1 品质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GIS叠置分析形成适宜性分区结果 |
5.4 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
5.4.1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气候适宜性因子分析 |
5.4.2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土壤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5.4.3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地形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5.4.4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综合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
第六章 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伴生植物的种类研究 |
6.1 山茱萸及生态位相近植物生物学参数比较 |
6.2 山茱萸可能伴生植物类型及汇总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山茱萸饮片全国评价性抽验结果分析与调研情况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来源 |
2 检验项目和检验依据 |
3 检验结果及分析 |
3.1 整体检验情况 |
3.2 不合格批次原因分析 |
3.3 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
3.4 两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分析 |
4 市场调研 |
5 产地调研 |
5.1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考察情况 |
5.1.1 陕西省洋县山茱萸生长概况 |
5.1.2 田间管理问题 |
5.1.3 采收加工情况 |
5.2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考察情况 |
5.2.1 基地整体概况 |
5.2.2 种质类型概况与基地优质种源选择 |
5.2.3 山茱萸繁殖与种植方式 |
5.2.4 基地种植管理情况 |
5.2.5 企业化加工方式 |
6 总结 |
6.1 饮片质量问题小结 山茱萸饮片总体质量较好,但也存在下述问题。 |
6.2 产区调研情况小结 |
(4)基于药材品质及栽培土壤因素评价的山茱萸道地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材道地性成因及其研究进展 |
1.1.1 道地药材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
1.1.2 道地药材品质与生态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
1.1.3 药用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1.4 药用植物微量元素分析的研究进展 |
1.2 山茱萸概述 |
1.2.1 山茱萸草本考证 |
1.2.2 山茱萸资源及其分布 |
1.2.3 山茱萸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1.2.4 山茱萸的应用价值 |
1.3 山茱萸药材道地性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的质量测定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预处理 |
2.2.2 杂质的测定 |
2.2.3 水分的测定 |
2.2.4 总灰分的测定 |
2.2.5 浸出物的测定 |
2.2.6 数据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不同产地山茱萸多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分析 |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3 色谱条件 |
3.2.4 对照品和样品的HPLC色谱图 |
3.2.5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线性关系考察 |
3.3.2 精密度考察 |
3.3.3 重复性考察 |
3.3.4 稳定性考察 |
3.3.5 加标回收率考察 |
3.3.6 不同产地山茱萸有效成分含量 |
3.3.7 不同产地山茱萸有效成分综合含量聚类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及其栽培土壤中无机元素的测定分析 |
4.1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ICP-AES测定工作条件 |
4.2.2 材料处理 |
4.2.3 元素及分析波长的选择 |
4.2.4 数据分析方法 |
4.2.5 微量元素含量计算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线性关系考察 |
4.3.2 精密度考察 |
4.3.3 重复性考察 |
4.3.4 稳定性考察 |
4.3.5 加标回收率考察 |
4.3.6 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 |
4.3.7 不同产地山茱萸栽培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 |
4.3.8 不同产地山茱萸药材中无机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4.3.9 山茱萸药材及其栽培土壤中无机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4.3.10 山茱萸药材对其栽培土壤中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分析 |
4.3.11 山茱萸有效成分含量与药材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12 山茱萸有效成分含量与栽培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不同产地土壤因子对山茱萸药材质量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1.3 主要试剂配置 |
5.2 实验方法 |
5.2.1 土壤样品酸碱度的测定 |
5.2.2 土壤样品中硝氮、氨氮含量的测定 |
5.2.3 土壤样品中磷酸盐含量的测定 |
5.2.4 土壤样品中脲酶活性的测定 |
5.2.5 土壤样品中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5.2.6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产地土壤因子的测定 |
5.3.2 不同产地土壤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5.3.3 土壤因子与山茱萸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5.3.4 土壤因子与山茱萸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不同产地山茱萸栽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微生物测序分析背景 |
6.1.3 土壤基因组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
6.1.4 实验流程 |
6.1.5 信息分析流程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土壤样品测序结果 |
6.2.2 土壤真菌菌落组成 |
6.2.3 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
6.2.4 土壤真菌相对丰度分布 |
6.2.5 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宋代药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宋代以前药业概述 |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药物利用与流通 |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药物认识及利用 |
二、秦汉时期的药物流通 |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医药分家 |
一、医药分家的内涵及表现 |
二、医药分家与药业兴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宋代药物的栽培与利用 |
第一节 宋代植物药栽培的新发展 |
一、栽培品种成倍增多 |
二、栽培方法改良更新 |
三、专业栽培的规模化发展 |
第二节 宋代动物药的选择及利用 |
一、动物药与“辰属”观念 |
二、常见动物药的利用 |
三、药物代用品的新探索 |
第三节 宋代矿物药补益功用的弱化 |
一、矿物药利用观念的变化 |
二、矿物药利用实践的积累 |
三、矿物药补益功效的替代——兼论黄耆“补药”地位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宋代药业的经营及管理 |
第一节 官府机构 |
一、皇室用药 |
二、药物储藏 |
三、官方制售 |
第二节 民间药肆 |
一、政府管理 |
二、地域发展 |
第三节 专门药市 |
一、形成特点 |
二、流通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宋代药商与行业发展 |
第一节 药商的社会形象 |
一、药商的指代名称 |
二、药商的行业形象 |
第二节 药商的行业活动 |
一、“药行”与“药市” |
二、药商的行业活动 |
第三节 药商的地域环境 |
一、北方药材的利用情况——以雄州一带为例 |
二、南方药市的区域特点——以长江流域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宋代士人与药业文化 |
第一节 种药建园 |
一、家宅种药 |
二、开辟药园 |
第二节 传方验方 |
一、传方 |
二、验方 |
第三节 助力佛道 |
一、道家祠观 |
二、佛家寺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宋代对外药物贸易 |
第一节 宋与辽夏金的药物贸易 |
一、与契丹辽国 |
二、与党项夏国 |
三、与女真金国 |
第二节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药物贸易 |
一、进口药物的种类 |
二、进口药物的地区交易 |
三、进口药物与岭南瘴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特征 |
二、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原因 |
三、宋代以后的药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古今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消渴相关文献综述 |
2 现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综述 |
3 泰国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 |
2 糖尿病与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
3 肠道菌群诱发糖尿病的机制 |
4 治疗糖尿病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5 黄连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6 泰国传统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的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医籍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临床研究 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泰语版) |
附录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汉语版)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艾叶、苏木等20种中药饮片及药材的等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药典的十四种中药饮片质量常数等级评价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根茎类中药饮片的等级评价研究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种子果实类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第三节 花叶类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拓展指标的六种中药饮片及药材质量常数等级评价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四种基于颜色-成分关联的等级评价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基于质量标志物的甘草药材及饮片等级评价 |
前言 |
1 实验内容 |
2 本节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附录 发表文章 |
(8)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2.1 国内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
2.1.1 中药材产业化概述 |
2.1.2 国内中药材分类分布情况 |
2.1.3 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历程 |
2.2 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2.2.1 雅安市区位条件 |
2.2.2 雅安市中药材种植现状 |
2.2.3 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状况 |
第三章 中药材的行业环境分析 |
3.1 政策环境分析 |
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 社会环境分析 |
3.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四章 雅安市中药材市场竞争力分析 |
4.1 雅安市中药材的竞争优势分析 |
4.2 雅安市中药材的竞争劣势分析 |
4.3 雅安市中药材发展存在的机遇 |
4.4 雅安市中药材发展面临的挑战 |
4.5 SWOT总结 |
第五章 雅安中药材产业化对策研究 |
5.1 SO策略 |
5.2 WO策略 |
5.3 ST策略 |
5.4 WT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山茱萸特异种质药用成分评价及其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山茱萸概况 |
1.2 山茱萸种质资源研究 |
1.3 药用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
1.3.1 药用成分 |
1.3.2 药理作用 |
1.4 萜类化合物及马钱苷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
1.4.1 香叶醇-10-脱氢酶(geraniol 10-hydroxylase,G10H) |
1.4.2 裂环马钱苷合成酶(secologanin synthase,SLS) |
1.5 短期储存药材药用成分含量的研究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山茱萸特异种质总有机酸和环烯醚萜苷物质含量测定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仪器 |
2.4 主要试剂 |
2.5 实验方法 |
2.5.1 总有机酸的测定 |
2.5.2 总环烯醚萜苷的测定 |
2.5.3 环烯醚萜苷类物质的测定 |
2.6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
2.7 结果与分析 |
2.7.1 色谱分离效果图 |
2.7.2 山茱萸特异种质果实性状指标比较与分析 |
2.7.3 山茱萸特异种质果实总有机酸含量比较与分析 |
2.7.4 山茱萸特异种质叶片总有机酸含量比较与分析 |
2.7.5 山茱英特异种质果实总CIGs含量比较与分析 |
2.7.6 山茱萸特异种质叶片总CIGs含量比较与分析 |
2.7.7 山茱英特异种质果实7种药用成分比较与分析 |
2.7.8 山茱萸特异种质叶片4种药用成分比较与分析 |
2.7.9 山茱萸果实性状指标与药用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2.7.10 山茱萸果实药用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2.8 讨论 |
2.8.1 山茱萸特异种质资源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
2.8.2 特异种质间性状和药用成分存在差异的原因 |
2.9 小结 |
第3章 山茱萸特异种质G10H和SLS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仪器与器材 |
3.4 实验试剂 |
3.5 实验方法 |
3.5.1 总RNA的提取 |
3.5.2 总RNA的质量检测 |
3.5.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3.5.4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3.5.5 实时荧光定量引物检测与验证 |
3.5.6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
3.6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
3.7 结果与分析 |
3.7.1 RAN提取结果 |
3.7.2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验证结果 |
3.7.3 实时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 |
3.7.4 果实G10H基因表达量分析 |
3.7.5 叶片G10H基因表达量分析 |
3.7.6 果实SLS基因表达量分析 |
3.7.7 叶片SLS基因表达量分析 |
3.7.8 果实基因表达量与马钱苷和莫诺苷含量间的回归分析 |
3.7.9 叶片基因表达量与马钱苷和莫诺苷含量间的回归分析 |
3.8 讨论 |
3.9 小结 |
第4章 山茱萸鲜果采后短期储存药用成分的变化规律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
4.4 实验方法 |
4.5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山茱萸鲜果采后短期储存总有机酸含量变化分析 |
4.6.2 山茱萸鲜果采后短期储存总CIGs含量变化分析 |
4.6.3 山茱萸鲜果采后短期储存马钱苷、莫诺苷含量分析 |
4.6.4 山茱萸鲜果采后短期储存5种药用成分含量分析 |
4.6.5 最佳采收期分析 |
4.7 讨论 |
4.7.1 山茱萸果实是药用成分合成的主要器官 |
4.7.2 山茱萸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 |
4.7.3 中药材的采收期对药材品质十分关键 |
4.8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秦药”的现代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研究 |
2 人工栽培及基地建设 |
3 新品种选育 |
4 化学成分研究 |
5 质量控制研究 |
5.1 定性鉴别 |
5.2 定量测定 |
5.2.1单一或少数几个指标性成分 |
5.2.2多指标测定或一测多评 |
6“秦药”研究的展望 |
四、山茱萸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D]. 薛靖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山茱萸饮片全国评价性抽验结果分析与调研情况总结[J]. 逯雯洁,刘亚蓉,吴立斌,张春平. 时珍国医国药, 2020(10)
- [4]基于药材品质及栽培土壤因素评价的山茱萸道地性分析研究[D]. 唐雪.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5]宋代药业研究[D]. 杨小敏. 河北大学, 2020(03)
- [6]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D]. 王逗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艾叶、苏木等20种中药饮片及药材的等级评价研究[D]. 倪凤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况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9]山茱萸特异种质药用成分评价及其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D]. 胡丹妮.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秦药”的现代研究概况[J]. 胡本祥,彭亮,杨冰月,张岗,颜永刚,李依民,白吉庆,唐于平,唐志书. 中草药, 2018(21)
标签:山茱萸论文; 药用植物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