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藏铁路混凝土建筑物耐久性及技术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渠亚男,仲新华,王家赫,李享涛,苏婉玉,谢永江[1](2022)在《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保障方法,并结合现阶段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特点,指出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依然面临服役环境复杂化、原材料资源短缺和过早劣化等挑战,提出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长寿命化、定量化、智能化和可预测性的发展趋势。
刘旭,陈歆,田波,李立辉,葛勇[2](2021)在《低气压环境下水泥混凝土性能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低气压环境下水泥混凝土性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论述了低气压对引气剂溶液的泡沫性能、混凝土的含气量与孔结构、混凝土的强度与收缩等的影响规律。低气压环境会降低搅拌机的有效功率,进而可能影响混凝土的搅拌质量;低气压对混凝土含气量与孔结构的影响因引气剂品种而异,在选择优质引气剂且搅拌质量良好的前提下,低气压下搅拌、成型对混凝土含气量及孔结构的影响有限;低气压养护对混凝土力学与收缩性能不利,但低气压环境不会使养护充分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发生劣化。此外,还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应地提出了研究展望。
张波[3](2021)在《恒定负温养护下等强度混凝土冻融损伤规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确立与推进,位于我国高寒高海拔、高纬度冻土地区的青藏铁路,公路工程的基础建设方兴日盛。特殊的气候、地质条件及各类环境因素,决定了青藏铁路、高速公路、川藏铁路工程建设结构物的早强抗冻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如何保证该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物能够具有上述合格的性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青藏地区钻孔灌注桩基础的负温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冻土区季节活动层钻孔灌注桩等强度混凝土孔结构劣化演变及抗冻耐久性控制研究”为背景开展恒定负温下等强度混凝土冻融损伤规律试验研究。在模拟青藏线地区典型环境的试验条件下,采用多组次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不同混凝土配合比,不同混凝土影响因素变动的混凝土性能试验。通过改变水胶比、引气剂的掺量等因素,来对混凝土的抗冻性、早期强度发展规律等性能进行考察,并与标准养护条件下的同种混凝土做比较,分析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条件对混凝土强度和抗冻性等性能的影响,明确高寒高海拔地区混凝土性能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相同引气剂掺量、水胶比情况下,两种养护条件下的恒定负温(-3℃)养护和标准养护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龄期呈现增加趋势。同标准养护相比,-3℃恒定温度养护下的混凝土在各个龄期的抗压强度值均低于标准养护下混凝土强度值。不同水胶比,不同引气剂掺量的恒定负温(-3℃)下养护的混凝土均在42天左右达到了同标准养护下28天的强度,即等强度混凝土。对比分析混凝土在负温(-3℃)养护下的孔径分布要差于标准养护下的混凝土,但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相等。所以,通过延长龄期使得负温(-3℃)养护下混凝土能够达到宏观上的“等强度”,但是并未达到微观上的“等孔结构”。(2)进行了等强度下混凝土冻融环境下宏观指标劣化试验研究,旨在通过受冻融混凝土宏观指标的质量和相对动弹模量、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四个指标随冻融循环的变化规律来从宏观角度判定多组次不同混凝土的抗冻性强弱。得到,适量的引气剂掺量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抗冻耐性;无论是否掺入引气剂,混凝土抗冻性均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弱;等强度下恒定负温养护的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比标准养护下的抗冻耐久性要弱且相对较明显。(3)根据立方体抗压试验结果得出,混凝土随着快速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不同引气剂掺量下的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趋于扁平。并且各组混凝土均出现峰值应力随着混凝土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的现象。峰值应变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得到等强度下标准养护和恒定-3℃养护下的0.28水胶比不同初始含气量的混凝土随着冻融循环过程中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变化的拟合公式。(4)采用核磁共振仪测试了混凝土在不同养护温度下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微观结构参数,研究了混凝土微观结构参数对冻融循环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水胶比和养护温度对受冻融混凝土微观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从而从微观角度判定水胶比和养护温度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引气剂掺量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使得混凝土更“耐冻”。冻融循环使得混凝土向孔径增大的方向发展。(5)基于灰色关联法评价冻融过程中宏观指标和微观参数关联度,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宏观指标损伤与微观参数的关联度计算。得到等强度下恒定负温养护混凝土和标准养护混凝土的冻融循环过程中强度损失值、相对动弹模量损失与混凝土孔隙率、以及分孔理论中的有害孔、多害孔占比的关联度在0.8~0.9左右。通过关联度判定理论判定关联度较高,两者具有良好的关联性。混凝土孔隙率增大、以及分孔理论中的有害孔、多害孔占比增多对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的劣化具有重要的影响。(6)根据地区位置的纬度不同选取了以西宁地区和宜昌地区为例,结合冻融过程中相对动弹模量的数据进行0.28水胶比混凝土抗冻性寿命预测的试算,结果发现,标准养护的混凝土使用年限约是恒定负温养护下的2~3倍,在宜昌地区的使用年限远高于在西宁地区的使用年限。
吕强[4](2019)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土工布袋工程性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北盐渍土分布区域,在建构筑物荷载作用、不良地质环境等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作用下,地基基础部分钢筋混凝土遭受到非常剧烈的腐蚀破坏。目前对钢筋混凝土基础的防腐蚀问题认识仍不够成熟,还处于不断分析研究阶段。本文借助哈密南—郑州直流线路桩基工程项目,对大直径钢筋混凝土裹体灌注桩进行现场试验分析研究,其目的是解决防腐袋制作材料和工艺的优化和下放安装工效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根据“盐渍土地基应用的防腐蚀钢筋混凝土裹体桩”新技术专利的设计构想,从阻断腐蚀劣化分子接触桩体的防腐布袋构成材料入手,在材料造价相对合理的品类众多的土工布和土工膜中进行遴选,经试验测试防腐防渗性能符合规范要求,最终选定WJF-1型聚丙烯(丙纶)长丝机织土工布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防渗土工薄膜,采用“两布一膜”热轧工艺成型复合土工布,再加工制成专用防腐袋,既能满足设计对桩基础防腐的要求,又能够节约工程造价。通过对现场下放安装防腐土工布袋工艺的研究,从注排置换法所用浆液的力学模型和注排置换法机理入手,找到注排置换法的理论依据,进一步科学规范施工所需技术参数。经过分析研究找到影响下放安装防腐土工布袋时效的主要原因是浮力问题和活塞效应,改进了注排置换法施工参数和袋体底部配重体技术参数,并现场对改进效果对比测试分析,提高了下放安装施工效率。通过现场对基桩承载力的测试分析研究,从桩侧和桩端阻力两方面进行试验性的研究总结,找到影响基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诸如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砂土液化、尺寸效应、布土摩擦阻力等,并逐一分析,提出对基桩承载力标准值公式进行系数修正的建议,使理论计算值更加贴合现场工程地质条件,为大直径钢筋混凝土裹体灌注桩在今后的工程项目应用推广做一些辅助性的分析研究工作。
宋宏芳[5](2020)在《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深季节冻土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猛,而季节性的冻胀是制约线路工程建设的主要技术障碍,经济合理的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对于高速铁路在深季节冻土区可持续发展、保证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2014G003-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281、51208320)为依托,采用现场监测、室内试验、数值仿真等研究手段,结合理论分析方法,总结了深季节冻土区路基冻胀变形的演化规律和有效的冻胀防控措施;展开了保温强化层材料和基床表层抗冻胀填料工程性能的室内试验;利用有限元验证了不同结构形式的保温效果;计算了防冻胀路基结构的层间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路基服役寿命和结构层厚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优化的防冻胀路基结构形式。研究成果可为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防冻胀基床结构的选型提供技术参考。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哈齐高铁建设周期内路基断面的地温和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将哈齐高铁路基冻胀变形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初始冻胀阶段、快速冻胀阶段、冻胀稳定阶段、最大冻胀阶段、融沉回落阶段。(2)基于掺加纤维的泡沫混凝土材料的物理特性、力学参数和工程性能等室内试验的测试数据,得到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既能满足高铁路基结构层的强度要求,又具有更为优良的保温性能,是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保温强化层的优选材料。(3)基于级配碎石掺水泥填料的强度、冻胀变形和抗冻融耐久性的室内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将去除粒径0.25 mm以下颗粒并掺加3%~5%水泥的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作为深季节性冻土区高铁路基基床表层的抗冻胀填料,能够形成兼顾强度和抗冻胀性的基床表层。(4)基于哈齐高铁路基断面参数和现场监测数据,建立了路基结构轨下基础的热力耦合仿真分析模型,在验证模型可靠的基础上计算防冻胀基床的保温效果,得到纤维泡沫混凝土保温强化层的铺设可将路基的冻结深度减小39%~50%;基床表层水泥稳定碎石的填筑将路基的冻胀变形减小16%~42%。因此,纤维泡沫混凝土保温强化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表层具有良好的防冻胀特性。(5)建立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结构的热力耦合模型,在计算结构层间受力的基础上讨论填料的适用性和服役性。控制路基变形和层间受力相协调,确定了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的刚度分别为220 MPa/m、160 MPa/m、120 MPa/m;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表层作为决定路基服役寿命的关键,厚度取为60 cm,配合10cm厚的保温强化层,可确保冻结深度的2/3发生在基床表层范围内,满足路基主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图82幅,表64个,参考文献198篇。
尹志勇[6](2019)在《高原高寒条件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高寒气候条件下,环境温度对于土方、混凝土与钢结构等项目影响极大,前述项目施工技术与正常条件施工差异较大,常规施工技术不能满足工程施工质量要求,因此需要对该区域土方、混凝土与钢结构项目技术措施开展研究,实现高原高寒条件下施工质量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土壤在低温条件下受冻机理,揭示其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高寒气候条件下土方施工常用技术,并对具体项目土方施工技术案例进行全面分析,验证高寒气候条件土方施工技术有效性。本文基于对混凝土受冻机理的分析,论证高原高寒条件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特点。并对高寒条件下混凝土配合比、施工及养护温度控制等技术措施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高寒条件下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并通过对具体项目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及施工质量进行验证,总结归纳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施工技术措施。本文在分析环境温度对钢结构焊接质量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对大量工程实例的焊接技术进行分析,并在具体项目中对钢结构焊接技术措施进行分析、验证,确定高原高寒条件下钢结构焊接质量保障措施的有效性。除技术措施以外,高原高寒条件下施工质量还应当建立宏观的保障体系,通过系统性的组织保障措施、物资保障措施与技术保障措施,对高原高寒气候条件下的建设工程施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保证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
高鹏[7](2018)在《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文中提出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代表的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是高浓度的氯盐、硫酸盐等强腐蚀介质共存环境,是碱含量巨大的强碱环境。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在该地区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化、复杂化的。本文基于西宁交通轨道工程为研究背景,以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的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为研究对象,制备出6种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开展HPC的抗腐蚀性、氯离子扩散、碱-骨料反应(Alkali-aggregate reaction,AAR)及其抑制措施、以及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预测等相关研究工作内容。结果表明,6种HPC具有抵抗氯离子扩散、硫酸盐腐蚀及AAR复合破坏作用的能力,兼具长寿命特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作为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及安全性评估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第一章,综述了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在西北高海拔地区盐渍土严酷环境下的研究意义与进展。同时,根据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不利影响因素,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内容。第二章,根据混凝土在西北高海拔典型盐渍土环境下的设计寿命要求,完成HPC的配比设计与制备,以及基于HPC配比的砂浆棒试件配比设计。介绍本文研究中相关的各种试验方法和测试计算方法。第三章,利用自然扩散法,确定HPC在腐蚀介质卤水中的抗腐蚀性能。利用快速砂浆棒法和岩相分析结果确定骨料的AAR表现。利用等离子光谱仪分析HPC不同深度位置的各侵蚀离子浓度。结果表明,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中,混凝土结构满足100年寿命设计要求的关键制约因素,为碱-硅酸反应危害(Alkali-silica reaction,ASR)、硫酸盐腐蚀破坏、以及氯离子扩散导致的钢筋锈蚀。硫酸根离子、碱金属离子等在混凝土内部含量较高,其扩散行为与氯离子扩散行为类似。第四章,基于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中高浓度氯离子含量,采用自然扩散法,研究HPC内部的氯离子扩散规律。结果表明,HPC中氯离子的吸附关系属于线性吸附关系。矿物掺合料(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s,SCM)的掺量、水灰比、阻锈外加剂均会影响HPC氯离子结合能力。此外,HPC的表面自由氯离子浓度Cs变化规律符合Cs(28)kt1-2m(10)C0边界条件,该边界条件将作为氯离子扩散寿命预测的依据。第五章,根据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的强碱环境特点,采用快速砂浆棒法(accelerated mortar-bars test,AMBT)的延长龄期试验方法,研究SCM、Li2CO3以及一种新型低成本硝酸盐外加剂MN对ASR的抑制作用,并利用长龄期的试验结果评价AMBT的适用性。SCM抑制结果表明,低含量CaO的粉煤灰(fly ash,FA)与磨细矿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ed furnace slag,GGBFS)在高温碱液条件下能够持续抑制ASR;低掺量(低于5%)的硅灰(silica fume,SF),则可能会对ASR抑制作用产生负面影响,并对SF后续研究提出建议。另外,胶材体系中的Ca/Si(摩尔比率)能够有效衡量SCM对ASR的抑制能力,Ca/Si越低,砂浆棒膨胀率越低,且在长龄期试验结果中也得到了印证。Li2CO3抑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碱渗透,严重影响Li2CO3抑制作用。单掺使用[Li]/[Na]=0.80的Li2CO3,不能有效抑制ASR。Li2CO3+SCM的复掺方式则可以有效抑制ASR。新型外加剂MN抑制结果表明,单掺使用MN的抑制效果不佳,MN掺量1.0%时,MN+SCM的复掺方式体现出优异的抑制作用,全面超越SCM抑制效果。经研究确定,MN的最佳掺量阈值范围为0.75%至1.25%。AMBT的适用性评价发现,AMBT与延长龄期的试验结果存在差异,长龄期试验方法能够真实反映每种抑制方案的优劣。GB/T 50733-2011的判定标准(14d膨胀率不超过0.03%)过于严格,不宜作为拒绝抑制方案的参考标准。而TB10424-2010和ASTM C1567的判定标准是适宜的。AMBT可以评价强碱环境和一般碱环境中的ASR抑制效果,其适用范围应包括SCM和化学外加剂。此外,SCM砂浆棒的微观形貌分析表明,SCM能够在较长的龄期内有效抑制ASR,但不能在强碱环境中永久有效抑制ASR。引气剂的使用,能够有效缓解ASR膨胀破坏的速率,但不是抑制ASR的主要控制手段。第六章,利用扩散理论模型,结合可靠度理论,预测混凝土结构在氯离子扩散、AAR破坏和硫酸盐腐蚀3种破坏作用下的服役寿命。同时,提出损伤-反应速度理论模型,预测AAR服役寿命;使用2种经验模型(Atkinson和Hearne经验模型,以及Kurtis等经验模型)预测硫酸盐腐蚀服役寿命。结合多种理论模型的寿命预测结果,综合评价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结果表明,AAR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破坏作用最大,并会加速诱发混凝土结构氯离子侵蚀破坏与硫酸盐腐蚀破坏的产生,进一步缩短混凝土结构寿命。确保100a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包括增加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严格控制混凝土初始碱含量,有效控制外部环境的碱渗透,选用低含量C3A(低于3%)的胶材,混凝土采用低水灰比(建议w/c取0.37以下),以及混凝土构件表面附加防水涂层和桩基、隧道等结构部位的回填改良土壤等措施。第七章对全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李化建,谢永江[8](2016)在《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特点,系统地总结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高速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吴浩[10](2014)在《保障混凝土材料高耐久 护航重大工程长寿命——记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玲教授及其团队》文中认为作为一种应用最成功、范围最广、体量最大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材料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缩影与诠注。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服役寿命和安全。国内外由于混凝土耐久性破坏而造成的结构损毁屡见不鲜。据统计,美国混凝土基础工程的总价约为6万亿美元,但每年用于维修和重建的费用高达3000亿美元。在我国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混凝土路面受冻融
二、青藏铁路混凝土建筑物耐久性及技术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混凝土建筑物耐久性及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发展历程 |
2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保障方法 |
2.1 优化混凝土结构关键设计参数 |
2.1.1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2.1.2 裂缝宽度限值 |
2.2 完善混凝土配合比参数限值 |
2.3 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
2.4 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
2.5 创新混凝土施工质量精准控制技术 |
3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面临的挑战 |
3.1 服役环境复杂化 |
3.2 原材料资源短缺 |
3.3 混凝土结构过早劣化 |
3.3.1 龟裂和开裂破坏 |
3.3.2 冻融破坏 |
3.3.3 硫酸盐侵蚀破坏 |
4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发展趋势 |
4.1 长寿命化 |
4.2 定量化 |
4.3 智能化 |
4.4 可预测性 |
5 结语 |
(2)低气压环境下水泥混凝土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气压对引气剂溶液性能的影响 |
1.1 引气剂溶液的表面张力 |
1.2 引气剂溶液的泡沫性能 |
2 低气压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 |
2.1 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 |
2.2 硬化混凝土的含气量 |
2.3 低气压下混凝土的含气量控制 |
3 低气压对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
3.1 硬化混凝土的孔结构与气孔结构 |
3.2 混凝土气泡与溶液泡沫的差异 |
4 低气压对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影响 |
4.1 低气压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 低气压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
4.3 低气压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3)恒定负温养护下等强度混凝土冻融损伤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负温混凝土 |
1.2.2 引气混凝土 |
1.2.3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 |
1.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试验准备和试验设计 |
2.1 试验仪器及原材料 |
2.1.1 试验仪器 |
2.1.2 原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养护环境 |
2.2.2 混凝土试件的成型和养护 |
2.2.3 抗压强度试验 |
2.2.4 质量和动弹模量测试试验 |
2.2.5 快速冻融试验 |
2.2.6 孔结构测试试验 |
2.3 试验方案 |
2.3.1 配合比 |
2.3.2 试验方案 |
3 混凝土等强度试验分析 |
3.1 不同因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及恒定负温混凝土达到等强度的影响分析 |
3.1.1 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规律分析 |
3.1.2 水胶比对恒定负温混凝土等强度的影响 |
3.1.3 引气剂掺量对恒定负温混凝土等强度的影响 |
3.1.4 养护温度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 灰色理论GM(1,1)模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预测分析 |
3.2.1 灰色GM(1.1)强度预测 |
3.2.2 灰色GM(1.1)预测分析 |
3.3 等强度引气混凝土恒定负温和标准养护孔隙结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等强度混凝土冻融环境下宏观指标劣化试验研究 |
4.1 质量与相对动弹模量 |
4.1.1 引气剂掺量对混凝土质量和相对动弹模变化的影响 |
4.1.2 水胶比对混凝土质量和相对动弹模变化的影响 |
4.1.3 养护温度对混凝土质量和相对动弹模变化的影响 |
4.2 峰值应力与峰值应变 |
4.2.1 受冻融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 |
4.2.2 峰值应力 |
4.2.3 峰值应变 |
4.3 本章小结 |
5 等强度混凝土冻融环境下微观孔隙劣化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NMR技术的冻融循环过程混凝土孔隙表征 |
5.2.1 冻融过程中混凝土T2 谱及孔径分布变化规律 |
5.2.2 冻融循环过程混凝土孔隙率变化 |
5.3 基于灰色关联法评价冻融过程中宏观指标和微观参数关联度 |
5.3.1 灰色关联法的原理及建模方法 |
5.3.2 灰色关联度计算过程及分析 |
5.4 混凝土服役寿命的预测 |
5.4.1 混凝土的寿命预测步骤 |
5.4.2 混凝土的寿命预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土工布袋工程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工程简介 |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2.2.1 地层及地下水情况 |
2.2.2 水、土腐蚀性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3 钢筋混凝土裹体桩桩体防腐材料分析 |
3.1 复合土工布材料比较与组合 |
3.1.1 土工布 |
3.1.2 土工膜 |
3.1.3 复合土工膜的组合 |
3.2 土工合成材料性能要求及耐久性试验测试 |
3.2.1 直剪试验 |
3.2.2 耐静水压试验 |
3.2.3 CBR顶破试验 |
3.3 复合土工布性能组合 |
3.4 钢筋混凝土裹体桩用土工防腐布袋性能 |
3.4.1 土工防腐布袋基本性能 |
3.4.2 土工防腐布袋技术参数指标 |
3.4.3 土工防腐布袋材料性能试验技术分析 |
3.4.4 土工防腐布袋综合质量检测评定 |
3.5 本章小结 |
4 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土工布袋下放安装工艺研究 |
4.1 注排置换法所用浆液的力学模型 |
4.2 注排置换法机理的探究 |
4.2.1 泥浆水头差计算公式 |
4.2.2 泥浆的技术要求 |
4.3 影响下放安装防腐土工布袋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
4.3.1 下放防腐袋过程中的浮力问题 |
4.3.2 下放防腐袋过程中的活塞效应 |
4.3.3 防腐袋的防护措施 |
4.4 注排置换浆法施工工艺 |
4.4.1 制备泥浆阶段 |
4.4.2 钻孔清孔阶段 |
4.4.3 安装防腐袋阶段 |
4.5 袋体底部施加不同重量和几何形状配重体的效果对比分析 |
4.5.1 散体编织袋组合配重 |
4.5.2 预制混凝土配重 |
4.6 本章小结 |
5 钢筋混凝土裹体桩承载力研究 |
5.1 相关规范中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
5.2 影响钢筋混凝土裹体灌注桩承载力不利因素分析 |
5.2.1 影响桩端承载力的相关因素 |
5.2.2 影响桩侧承载力的相关因素 |
5.2.3 防腐布袋与桩周土摩擦特性对桩侧承载力的影响 |
5.3 混凝土裹体灌注桩常用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5.3.1 现行规范中承载力计算方法 |
5.3.2 计算承载力公式的比较分析 |
5.3.3 对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土的冻融循环和冻胀融沉特性 |
1.2.2 防冻胀路基结构研究 |
1.2.3 保温强化层材料研究 |
1.2.4 基床表层抗冻胀填料研究 |
1.2.5 路基结构设计理论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深季节冻土区高铁路基冻胀特征及防冻胀措施研究 |
2.1 东北地区季节冻害及特征分析 |
2.1.1 哈尔滨局辖区季节冻害 |
2.1.2 沈阳局辖区季节冻害 |
2.2 哈齐高铁路基冻胀变形特征分析 |
2.2.1 哈齐高铁沿线地质环境及路基概况 |
2.2.2 筏板结构路基温度及冻胀变形 |
2.2.3 过渡段路基温度及冻胀变形 |
2.2.4 防冻胀试验段路基冻胀变形 |
2.3 哈大高铁路基冻胀特征及防冻胀措施分析 |
2.3.1 沿线地质环境特点 |
2.3.2 冻胀变形特征及变形量统计 |
2.3.3 不同路基结构防冻胀设计及效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保温强化层材料的工程特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及过程控制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样 |
3.1.3 试验设备及过程控制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2.1 聚丙烯纤维泡沫混凝土 |
3.2.2 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 |
3.2.3 结果比选 |
3.3 本章小结 |
4 基床表层抗冻胀填料的工程特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及方案设计 |
4.2 试验过程控制 |
4.2.1 强度特性试验 |
4.2.2 冻胀特性试验 |
4.2.3 冻融耐久性试验 |
4.3 强度特性研究 |
4.3.1 试样组 |
4.3.2 试验结果 |
4.4 冻胀变形研究 |
4.4.1 试样组 |
4.4.2 冻深和变形特征分析 |
4.4.3 冻胀率分析 |
4.5 冻融耐久性研究 |
4.5.1 试样组 |
4.5.2 试验结果 |
4.5.3 冻融循环后强度推测 |
4.6 本章小结 |
5 防冻胀基床结构保温特性研究 |
5.1 计算理论 |
5.1.1 温度场基本方程 |
5.1.2 应力和变形基本方程 |
5.1.3 耦合联系方程 |
5.2 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 |
5.2.1 热物理参数 |
5.2.2 力学参数 |
5.3 轨下基础热力耦合计算 |
5.3.1 模型计算方案 |
5.3.2 模型建立及验证 |
5.3.3 防冻胀基床结构型式及抗冻胀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防冻胀路基结构层刚度匹配和服役寿命计算 |
6.1 路基结构层间受力计算 |
6.1.1 多层弹性层状体系静力计算理论 |
6.1.2 计算方案 |
6.1.3 模型建立及验证 |
6.1.4 列车荷载作用下结构层间力学特性计算 |
6.2 路基层间刚度匹配的计算 |
6.2.1 路基刚度 |
6.2.2 基床以下路堤部分刚度影响分析 |
6.2.3 基床底层刚度影响分析 |
6.2.4 基床表层刚度影响分析 |
6.2.5 保温强化层刚度影响分析 |
6.3 防冻胀基床结构服役寿命和结构层厚度的计算 |
6.3.1 计算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解决 |
6.3.2 防冻胀基床结构服役寿命的计算 |
6.3.3 防冻胀基床结构层合理厚度的计算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高原高寒条件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线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线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高原高寒地区土方施工质量管理 |
2.1 有关高原高寒地区土方施工的理论分析 |
2.1.1 冻土对土方施工影响的作用机理 |
2.1.2 冻土土方施工原理 |
2.2 高原高寒条件下土方施工技术分析 |
2.2.1 高原高寒条件下土方开挖 |
2.2.2 高原高寒条件下土方保温 |
2.2.3 高原高寒条件下冻土融解措施 |
2.2.4 青藏铁路“主动降温”技术措施 |
2.3 高原高寒条件土方施工实例分析 |
2.3.1 土方保温措施 |
2.3.2 基础稳定性保障措施 |
2.3.3 土方回填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3.高原高寒条件下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 |
3.1 有关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施工的理论分析 |
3.1.1 混凝土受冻的类型 |
3.1.2 高原高寒条件对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的作用机理 |
3.1.3 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 |
3.2 高寒条件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
3.2.1 高寒条件下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
3.2.2 高寒条件下混凝土外加剂的选用 |
3.2.3 高寒条件下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措施 |
3.2.4 高寒条件下混凝土养护措施 |
3.3 高原高寒条件混凝土施工具体案例分析 |
3.3.1 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
3.3.2 混凝土运输保温措施 |
3.3.3 混凝土浇筑温控措施 |
3.3.4 混凝土保温养护措施 |
3.3.5 混凝土强度评定措施 |
3.3.6 拆模及保温撤除控制 |
3.3.7 混凝土施工质量检测与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高原高寒地区钢结构施工质量管理 |
4.1 有关高原高寒地区钢结构焊接施工的理论分析 |
4.1.1 寒冷气候条件对钢结构焊接质量的影响分析 |
4.1.2 寒冷气候条件对钢结构焊接作业的影响 |
4.2 高原高寒条件下钢结构焊接技术分析 |
4.2.1 焊接材料选择 |
4.2.2 预热处理 |
4.2.3 焊接热输入 |
4.2.4 紧急后热处理 |
4.3 高原高寒条件下钢结构施工实例分析 |
4.3.1 焊接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
4.3.2 焊接前准备工作 |
4.3.3 焊接作业措施 |
4.3.4 钢构件防腐 |
4.4 本章小结 |
5.高原高寒条件下施工质量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措施 |
5.1.1 组织及人员保障措施 |
5.1.2 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
5.2 物资保障措施 |
5.2.1 保温材料准备 |
5.2.2 施工机械用品 |
5.2.3 生产生活物资准备 |
5.2.4 职工健康物资准备 |
5.3 技术保障措施 |
5.3.1 完善高寒气候条件施工方案 |
5.3.2 温度测量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
1.2.2 混凝土在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的耐久性及寿命预测问题 |
1.3 目前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原材料 |
2.2.1 混凝土试件 |
2.2.2 砂浆棒试件 |
2.2.3 腐蚀介质 |
2.3 试验部分 |
2.3.1 配合比 |
2.3.2 试件设计 |
2.3.3 试验方法 |
2.3.4 测试方法 |
第三章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HPC)耐久性 |
3.1 引言 |
3.2 HPC在地下卤水中的抗腐蚀性 |
3.2.1 HPC强度发展与变化 |
3.2.2 HPC质量损失 |
3.2.3 HPC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 |
3.3 碱集料反应 |
3.4 碱金属离子及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渗透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浓度卤水中的氯离子扩散规律 |
4.1 引言 |
4.2 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行为 |
4.2.1 自由氯离子浓度C_f与扩散深度的关系 |
4.2.2 自由氯离子浓度C_f扩散行为分析 |
4.2.3 氯离子扩散行为的影响因素规律分析 |
4.3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参数的规律性 |
4.3.1 表面自由氯离子浓度C_s |
4.3.2 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 |
4.3.3 氯离子扩散系数 |
4.3.4 氯离子扩散特性的时间依赖性指数m |
4.3.5 表面自由氯离子浓度C_s的时间依赖性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性能混凝土ASR的抑制措施研究 |
5.1 引言 |
5.2 矿物掺合料(SCM)对ASR的抑制作用 |
5.2.1 SCM的短龄期抑制ASR效果 |
5.2.2 SCM的长龄期膨胀率的抑制ASR效果 |
5.2.3 关于低掺量SF抑制ASR的讨论 |
5.2.4 复合SCM的长龄期抑制ASR的讨论 |
5.2.5 关于SCM中硅来源的讨论 |
5.2.6 与南非高海拔地区长龄期AAR抑制结果比较 |
5.3 硝酸盐MN和Li_2CO_3对ASR的抑制作用 |
5.3.1 短龄期抑制ASR效果 |
5.3.2 长龄期抑制ASR效果 |
5.3.3 硝酸盐MN掺量的研究 |
5.4 关于快速砂浆棒法(AMBT)抑制ASR的适用性评价 |
5.4.1 国内外试验规程与使用现状 |
5.4.2 SCM的短、长龄期试验结果分析 |
5.4.3 Li_2CO_3的短、长龄期试验结果分析 |
5.4.4 硝酸盐MN的短、长龄期结果分析 |
5.4.5 基于长龄期结果对AMBT判定结果适用性的讨论 |
5.4.6 AMBT的试验条件与判断标准的讨论 |
5.5 矿物掺合料(SCM)与引气剂对ASR抑制机理的微观分析 |
5.5.1 碱活性骨料发生ASR反应的微观形貌与膨胀产物 |
5.5.2 SCM抑制Ca40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
5.5.3 SCM抑制Ca45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
5.5.4 SCM抑制Ca50Z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
5.5.5 SCM抑制Ca60Z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
5.5.6 引气气孔减轻ASR膨胀效应的微观机理与膨胀率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铁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预测 |
6.1 引言 |
6.2 不同失效机理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预测方法 |
6.2.1 氯离子导致钢筋锈蚀作用的寿命预测理论 |
6.2.2 AAR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寿命预测理论 |
6.2.3 硫酸盐腐蚀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寿命预测理论 |
6.3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预测方法的理论体系 |
6.3.1 可靠度理论简介 |
6.3.2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在氯离子侵蚀作用下服役寿命评估方法 |
6.3.3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在AAR作用下服役寿命评估方法 |
6.3.4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在硫酸盐腐蚀作用下服役寿命评估方法 |
6.4 氯离子作用导致钢筋锈蚀的服役寿命预测 |
6.4.1 寿命预测参数的选择 |
6.4.2 计算结果 |
6.5 AAR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服役寿命预测 |
6.5.1 寿命预测参数的选择 |
6.5.2 计算结果 |
6.5.3 基于损伤-反应速度理论模型的AAR寿命预测 |
6.5.4 两种理论模型下的AAR寿命预测结果的综合评价 |
6.5.5 基于损伤-反应速度理论模型进行AAR寿命预测研究的优势 |
6.6 硫酸盐腐蚀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服役寿命预测 |
6.6.1 寿命预测参数的选择 |
6.6.2 计算结果 |
6.6.3 其它硫酸盐腐蚀混凝土理论模型的寿命预测比较 |
6.6.4 基于3种理论模型得到的HPC硫酸盐腐蚀寿命预测的综合评价 |
6.7 西北盐渍土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寿命预测的综合评价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工作与总结 |
7.1.1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HPC)耐久性 |
7.1.2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浓度卤水中的氯离子扩散规律 |
7.1.3 HPC的ASR的抑制措施研究 |
7.1.4 地铁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预测 |
7.2 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砂浆棒在3a龄期和6a龄期的表面形貌 |
(8)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特点 |
2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进展 |
2. 1 铁路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
2. 2 铁路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 |
2.3铁路混凝土配合比参数 |
1)胶凝材料用量 |
2) 矿物掺和料掺量 |
3) 水胶比 |
4) 含气量 |
2.4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
1)混凝土内外温差 |
2) 混凝土养护技术 |
2. 5 混凝土耐久性快速评价技术 |
2. 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价指标体系 |
2. 7 混凝土结构耐腐蚀强化措施 |
3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存在的问题 |
1) 无砟轨道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
2) 极端恶劣环境中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
3) 喷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
4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
1) 耐久性设计从定性化向半定量化、定量化转变 |
2) 耐久性检测技术从实验室环境向实际工程环境转变 |
3) 耐久性评价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控转变 |
4) 开发基于计算机模拟及预测的混凝土耐久性和开裂的预测技术 |
(9)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 引言 |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
1.1建设历程 |
1.2 建设现状 |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
1.4 展望 |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
2.1.1 设计理论 |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
2.1.1.3 新奥法理论 |
2.1.1.4能量支护理论 |
2.1.1.5 其他理论 |
2.1.2 设计模型 |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
(1)解析法 |
(2)数值法 |
2.1.3 设计方法 |
2.1.3.1 工程类比法 |
2.1.3.2 信息反馈法 |
2.1.3.3综合设计法 |
2.1.4 设计参数 |
2.1.5 小结 |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
2.2.2.1盾构主体设计 |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
2.2.2.4 盾构选型 |
2.2.3 开挖面稳定 |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
2.2.5 小结 |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
2.3.1 沉管管段设计 |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
2.3.3抗震设计 |
2.3.4 防灾研究 |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
2.4.3 设计模型 |
2.4.4 设计方法 |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
2.4.5 其他 |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
2.5.1 隧道震害 |
(1)隧道震害的类型 |
(2)隧道震害原因 |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
2.5.2 抗震计算方法 |
2.5.2.1 静力法 |
2.5.2.2 反应位移法 |
2.5.2.3 时程分析法 |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
2.5.4 小结 |
3 隧道施工技术 |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
3.1.3 隧道支护技术 |
3.1.4 监控量测 |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
3.1.7 小结 |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
(1)盾构始发技术 |
(2)盾构到达技术 |
(3)端头加固 |
3.2.2盾构掘进技术 |
(1)开挖面稳定控制 |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
(3)刀具磨损检测 |
3.2.3 管片拼装技术 |
3.2.5 壁后注浆技术 |
3.2.5带压进仓技术 |
3.2.6 地中对接技术 |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刀具磨损问题 |
(2)管片上浮问题 |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
3.3.1 概述 |
3.3.2 TBM的工程应用 |
3.3.3 TBM制造技术 |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
3.3.7 TBM掘进技术 |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
(3)管片拼装技术 |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
3.4.1 地基处理 |
3.4.2 管节制作 |
3.4.3 管节沉放对接 |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
3.5.1 施工原则 |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
3.5.2.9 SMW施工技术 |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
4.1 运营环境 |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
(1)高海拔公路隧道 |
(2)沙漠隧道 |
(3)曲线隧道 |
(4)城市隧道 |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
4.2.1 隧道火灾 |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
4.2.2 隧道防爆 |
4.2.2.1 隧道内爆炸 |
4.2.2.2 隧道外爆炸 |
4.2.3 隧道防水 |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
4.2.4 隧道防冻 |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
4.4.1 衬砌加固 |
4.4.2 套拱加固 |
4.4.3 注浆加固 |
4.4.4 换拱加固 |
4.4.5 裂缝治理 |
4.4.6 渗漏水治理 |
5 结语 |
(10)保障混凝土材料高耐久 护航重大工程长寿命——记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玲教授及其团队(论文提纲范文)
突破关键材料及技术实现重大工程高安全 |
围绕协同腐蚀环境开展劣化基础研究 |
引领技术革新方向把牢外加剂行业制高点 |
四、青藏铁路混凝土建筑物耐久性及技术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发展现状与展望[J]. 渠亚男,仲新华,王家赫,李享涛,苏婉玉,谢永江.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2
- [2]低气压环境下水泥混凝土性能研究进展[J]. 刘旭,陈歆,田波,李立辉,葛勇. 硅酸盐学报, 2021(08)
- [3]恒定负温养护下等强度混凝土冻融损伤规律试验研究[D]. 张波.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土工布袋工程性状研究[D]. 吕强.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深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基床结构研究[D]. 宋宏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6]高原高寒条件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尹志勇.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1)
- [7]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 高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J]. 李化建,谢永江. 铁道建筑, 2016(02)
- [9]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10]保障混凝土材料高耐久 护航重大工程长寿命——记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玲教授及其团队[J]. 吴浩. 中国建材,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