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放射配体检测法的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1](2022)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 需要精细诊断分型, 以实现精准治疗。如何建立糖尿病的规范化病因分型诊断流程, 有序地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 从而正确分型诊断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共识基于我国临床实践, 结合专家意见及国内外最新指南, 旨在规范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早期识别病因明确的糖尿病患者, 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本共识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分型建议、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及要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和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等。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2022)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 需要精细诊断分型, 以实现精准治疗。如何建立糖尿病的规范化病因分型诊断流程, 有序地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 从而正确分型诊断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共识基于我国临床实践, 结合专家意见及国内外最新指南, 旨在规范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早期识别病因明确的糖尿病患者, 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本共识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分型建议、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及要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和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等。
张仁凤[3](2018)在《霉菌纯种制曲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研究》文中提出豆豉是一种以大豆或黑豆为原料,经选杂、浸泡、蒸煮、制曲、拌料、后发酵等工序制成的传统发酵类调味品,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独特的风味,而深受大众喜爱。目前,对豆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营养及风味物质组成。随着公众对食品营养及安全认知度的提高,中外传统发酵食品中生物胺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关注,但有关纯种发酵豆豉中生物胺的研究还鲜见报道。鉴于此,本试验首先评价总状毛霉、雅致放射毛霉、五通桥毛霉、米曲霉2339(沪酿3.042)、米曲霉41380、米曲霉40188这6株霉菌产生物胺能力,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传统和快速两种后发酵方式进行纯种模拟发酵生产豆豉,对豆豉制曲和后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含量、氨基酸脱羧酶活性以及相关理化指标进行动态跟踪,旨在为豆豉实际生产及生物胺的控制措施提供基础理论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微生物学、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子生物学技术(PCR)和酶学技术4种方法,对发酵豆豉常用菌株总状毛霉、雅致放射毛霉、五通桥毛霉、米曲霉(2339、41380和40188)6株菌的产生物胺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6株试验菌株均产生酪胺,雅致放射毛霉和3株米曲霉能产生色胺,3株米曲霉能产生腐胺,而仅总状毛霉具有组氨酸脱羧酶活性。霉菌产生物胺的种类和含量无种属特异性,但有菌株特异性,即同一种属不同菌株产生物胺的能力各不相同。2.采用总状毛霉(ZZ)、雅致放射毛霉(YZ)、五通桥毛霉(WTQ)、米曲霉2339(MQA)、米曲霉41380(MQB)和米曲霉40188(MQC)6株菌进行纯种制曲快速后发酵生产豆豉,并对其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种类和含量以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结果表明:(1)在纯种制曲阶段,随着制曲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豆豉的水分含量均有所下降;总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而对应的pH值(除YZ组外)均先下降后上升;氨基酸态氮(AAN)和相关游离氨基酸(FAAs)含量逐渐增加。在快速后发酵过程中,各试验组豆豉水分含量均基本不变保持在45%左右;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总酸、AAN和相关FAAs含量均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缓慢。(2)原料大豆中检测出腐胺、尸胺、亚精胺和精胺4种生物胺。在纯种制曲期间,各试验组豆豉中均有检测出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和酪胺5种生物胺,仅ZZ组检出少量组胺。在快速后发酵阶段,各试验组豆豉中均只检测到腐胺和亚精胺2种生物胺,组胺、酪胺等均未检出,后发酵结束时各试验组豆豉的生物胺总量(TBA)均远小于900mg/kg限定范围,且按下列顺序依次降低:MQA>MQC>MQB>ZZ>WTQ>YZ。而DZ组豆豉因未经制曲阶段,检出腐胺、尸胺、亚精胺和精胺4种生物胺,其含量变化均不显着。各组豆豉氨基酸脱羧酶活力变化趋势与其对应生物胺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豆豉快速发酵过程中,各试验组豆豉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生物胺的积累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水分含量与各生物胺间相关性也不显着(p>0.05),而pH值、总酸、AAN与尸胺、亚精胺、精胺和TBA间有显着相关性。3.采用总状毛霉(ZZ)和米曲霉2339(MQA)进行纯种制曲传统后发酵生产豆豉,并对其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种类和含量以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结果表明:(1)在传统后发酵过程中,各试验组豆豉水分含量均基本保持不变;总酸含量逐渐增加而pH值整体下降。AAN和相关FAAs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先上升后趋于平缓。(2)在传统后发酵过程中,DZ组豆豉检出腐胺、尸胺、亚精胺和精胺4种生物胺,且上述4种生物胺含量变化不明显。MQA组豆豉中的生物胺由腐胺、2-苯乙胺、亚精胺和精胺4种,逐渐减为腐胺和2-苯乙胺2种,且在整个后发酵过程中,腐胺含量变化不大(46.1057.73mg/kg),而2-苯乙胺含量由未检出增加到222.04mg/kg。ZZ组豆豉中检出腐胺、亚精胺和酪胺3种生物胺,其中腐胺含量变化较小(8.3511.63mg/kg),亚精胺含量逐渐减少,而酪胺含量由最初的未检出逐渐增加到63.68mg/kg。传统后发酵过程中,各组豆豉氨基酸脱羧酶酶活变化趋势与其对应的生物胺变化基本一致。(3)经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传统后发酵过程中,豆豉中苯丙氨酸含量与2-苯乙胺的积累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精氨酸含量与亚精胺和精胺的积累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水分含量与各BAs间无相关性,而pH值、总酸、AAN含量与腐胺、2-苯乙胺、亚精胺、精胺、TBA和BAI间存在显着相关性。4.通过比较传统(CT)和快速(KS)两种后发酵方式,发现MQA-CT豆豉含腐胺和2-苯乙胺,而MQA-KS豆豉含腐胺和亚精胺,且MQA-CT豆豉TBA含量较MQA-KS高5.20倍。与ZZ-KS豆豉所含的腐胺和亚精胺相比,ZZ-CT豆豉中新增加了酪胺,且其TBA含量较ZZ-KS豆豉增加了2.26倍。因此,整体来看快速后发酵(KS)豆豉成品中生物胺含量和种类少于传统后发酵(CT)。
黄干,孙贵中,杨琳,李霞,向宇飞,周智广[4](2015)在《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IA-2A)阳性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功能的变化特点,为LADA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至2010年在我院就诊的初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ZnT8A双阳性的LADA患者13例(GADA+ZnT8A双阳性组),GADA+IA-2A双阳性的LADA患者14例(GADA+IA-2A双阳性组),GADA单独阳性的LADA患者42例(GADA单独阳性组),并选择同期抗体阴性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每年随访1次,连续随访3年,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基线和随访期间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和餐后2 h C肽(FCP、2 h C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本研究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06)伦审第(S05)号]。结果GADA+IA-2A双阳性组FBG和HbAlc均高于GADA单独阳性组[(10.5±3.6)mmol/L、(9.3±2.6)%比(9.2±2.0)mmol/L、(7.4±2.0)%,P=0.017,0.011]和对照组[(10.5±3.6)mmol/L、(9.3±2.6)%比(8.5±1.2)mmol/L、(7.2±2.1)%,P=0.007,0.013],而FCP水平为415(68934)pmol/L,低于GADA单独阳性组[538(2241 146)pmol/L]以及对照组[643(1631 658)pmol/L],P=0.015,0.003。GADA+ZnT8A双阳性组、GADA+IA-2A双阳性组和GADA单独阳性组的空腹C肽水平均呈逐年下降趋势。GADA+ZnT8A双阳性组和GADA+IA-2A双阳性组空腹C肽水平年平均下降率为14.2%和12.4%,高于GADA单独阳性组和对照组的7.9%和0(均P<0.01)。结论GADA合并IA-2A阳性的LADA患者初诊时胰岛功能较差,且ZnT8A和IA-2A均能加速LADA患者随病程延长而出现的胰岛功能衰竭。
左旋[5](2013)在《基于人群为基础的中国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我们前期基于医院为基础的LADA China研究揭示了中国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占初诊2型糖尿病(T2DM)匕例为5.9%,然而基于全国自然人群的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情况尚未见报道。我们拟利用前期“中国人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变迁”研究样本,进一步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初步调查中国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情况。方法:“中国人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变迁研究”是一项从2007年6月启动并基于全国自然人群的横断面研究。这项研究从来自于全国14个省、直辖市,共计46239名大于20岁的成年人中筛查出4949例糖尿病患者(包括新诊断和既往诊断患者)。我们收集了资料完整的糖尿病患者标本4671例,并随机选择了48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国际标准化放射配体法中心化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初步调查中国成年人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患病情况。结果:1.在4671例糖尿病患者中,GADA、IA-2A和ZnT8A任一抗体阳性患者所占比例为6.6%(310/4671)。2.本研究大于30岁糖尿病患者GADA阳性率为4.1%(187/4521),低于我们先前基于医院为基础LADA China研究报道的5.9%(287/4880)。3.男性与女性成年人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比例差异无显着性(男性6.4%,女性6.8%,P>0.05),且成年人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比例在新诊断和既往诊糖尿病中所占比例无差异(新诊断患者占6.3%,既往诊断患者占7.1%,P>0.05)。4.30-39岁年龄段糖尿病患者GADA阳性率显着高于糖尿病总人群(6.2%vs4.1%,P=0.033),且高于40-49岁、50-59岁组(6.2%vs3.1%,6.2%vs3.5%,P=0.006和P=0.011)。5.既往糖尿病患者各病程之间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比例无差异(0-3年6.2%,4-6年8.7%,7-10年8.5%,10年以上5.6%)。结论:基于人群为基础的中国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比例为6.6%。
莫旭旭[6](2013)在《CCL3抗体对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型糖尿病(T1D)是T细胞介导的、以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功能为特征的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自身抗体是诊断T1D的重要依据,新近国际上报道CCL3(趋化因子3即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自身抗体可能成为T1D诊断的又一新指标,然而仅有的两篇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矛盾,且需要更大数量T1D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样本来证实。本文采用较大的中国T1D患者样本,研究CCL3抗体对T1D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从而评价其对T1D的诊断价值。方法:1.随机选取199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湘雅二医院门诊或住院的下列患者临床资料和血清样本:①T1D患者290例,平均年龄26.4岁(0.9-61岁);②2型糖尿病(T2D)患者200例,平均年龄56.7(13-81岁);③其他自身免疫或过敏性疾病患者210例,包括77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患者,平均年龄30.3岁(15-67岁),3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平均年龄36.8(11~77岁),6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平均年龄52.5岁(10-86岁),37例过敏性皮炎(AD)患者,平均年龄35.5岁(1-75岁)。另选取年龄与T1D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178例柞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5.6岁(1-73岁)。采用放射配体法对上述患者基线血清标本分别进行CCL3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抗体(IA-2A)和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检测。2.根据胰岛自身抗体阳性与否,将T1D患者分为TA和TB两组,分析CCL3抗体在两组患者中阳性率情况。3.比较CCL3抗体阳性与阴性的T1D和T2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餐后两小时C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等,从而分析CCL3抗体阳性T1D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CCL3自身抗体阳性率在T1D、T2D以及健康对照中差异无显着性[分别为3.10%(9/290),2.50%(5/200)以及0.56%(1/178),P=0.189]。2.CCL3抗体阳性率在GADA、IA-2A或ZnT8A阳性的TA组与GADA.IA-2A和ZnT8A均阴性的TB组差异无显着性(2.7%对3.9%,P=0.725)。3.SLE和RA患者组的CCL3抗体阳性率较健康对照组高[15.6%(5/32)和12.5%(8/64)对0.56%(1/178),P<0.001];并且SLE和RA患者组CCL3抗体滴度也较T1D组高(中位数之比为0.9633和0.4095对0.0873,P分别为0.012和0.034)。4.CCL3抗体阳性的T1D和T2D患者在年龄、病程、HbAlc、空腹C肽、餐后两小时C肽、TG、TC等临床指标水平上与CCL3抗体阴性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差异无显着性。结论:CCL3抗体对T1D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低,不能作为T1D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孙贵中[7](2012)在《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IA-2A)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已有研究证实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A)阳性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的胰岛功能衰竭较快。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自身抗体(IA-2A),特别是新发现的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阳性的LADA患者胰岛功能变化尚未阐明。因此,本文目的在于研究ZnT8A和IA-2A阳性的LADA患者胰岛功能的变化特点,为LADA的早期干预提供基础。方法:1.对2005年-2008年从我院门诊及病房入组的GADA阳性LADA和GADA阴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放射配体检测法进行ZnT8A和IA-2A筛查与复核。2.选取资料完整并基本匹配的GADA+ZnT8A双阳性的LADA患者10例,平均年龄49岁(26-63岁);GADA+IA-2A双阳性的LADA患者12例,平均年龄52岁(37-71岁);IA-2A单独阳性的LADA患者4例,平均年龄56岁(53-71岁);GADA单独阳性的LADA患者40例,平均年龄51岁(28~72岁);另选取同期随访的抗体阴性的T2DM患者42例,平均年龄56岁(30~70岁)作为对照组。3.比较上述研究对象基线的临床资料,并每年随访1次,连续随访至第3年,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餐后两小时C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GADA+ZnT8A双阳性组的基线体重指数(BMI).FBG.HbA1c水平均高于T2DM组(P分别为0.036,0.003和0.018),且BMI、 HbA1c水平高于单独GADA阳性LADA组(P分别为0.030和0.018),而空腹C肽水平低于GADA单独阳性组和T2DM组[30](64-640)pmol/L对598(228-2146) pmol/L和643(163-1658) pmol/L, P=0.005和0.006]。2. GADA+IA-2A双阳性组的基线各项临床指标与T2DM组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意义(P>0.05);与GADA单独阳性组各临床指标相比,差异也无显着意义(P>0.05)。3. GADA+ZnT8A双阳性组1-3年随访期间的临床指标变化,以及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4. GADA+IA-2A双阳性组1-3年随访期间空腹C肽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年空腹CP水平较基线时降低(P=0.02)。5. GADA+IA-2A双阳性LADA组随访期间空腹C肽水平年平均下降率高于GADA单独阳性LADA组以及抗体阴性的T2DM组(19.5%对10.6%,19.5%对0%,P<0.05和P<0.0001)。结论:与T2DM和GADA阳性LADA患者比较,初诊GADA合并ZnT8A阳性的LADA患者胰岛功能较差,但随病程延长变化不显着;而初诊GADA合并IA-2A阳性的LADA患者胰岛功能无差异,但随病程延长衰竭较快。由于本研究入组样本例数偏少,且为回顾性研究,因此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
唐维[8](2012)在《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及其应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联合谷氨酸脱羧酶(GAD65)、C肽(CP)、胰岛素(INS)等全长胰岛自身抗原进行CD4+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T1DM)患者43例,健康对昭(Control)40例;ELISPOT检测胰岛自身抗原GAD65,CP,INS反应性IFN-γ分泌性CD4+T细胞斑点数,比较不同抗原及联合抗原T细胞检测诊断T1DM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放射配体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锌转运体8抗体(ZnT8A)等胰岛自身抗体;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肽。按照T细胞检测和抗体检测的结果将T1DM患者分为T+Ab+、T+Ab-、T-Ab+和TAb"四组,分别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及餐后2hC肽(PCP)水平等临床特征。结果:1)T1DM组43例患者中,针对GAD65一T细胞反应阳性率为21.4%(9/42),CP-T细胞反应阳性率为55.5%(20/36),均高于正常对照组[vs.2.5%(1/40)和20%(8/40)],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NS-T细胞反应阳性率为2.4%(1/42),和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2)联合GAD65、CP、INS三种抗原ELISPOT检测的T细胞反应阳性率为60.5%(26/43),均高于GAD65和INS反应性T细胞阳性率(均P<0.001)。3)抗体阴性的T1DM患者中有61.1%(11/18)的患者呈T细胞反应阳性。联合T细胞及抗体检测的敏感度为83.7%,高于抗体检测的58.1%及T细胞检测的60.5%(P<0.05)。4)与T细胞反应阴性组比较,T细胞反应阳性组患者FCP及PCP更低(FCP:33.5vs.117.6,P<0.05;PCP:63.1vs.218.0,P<0.01)。5)T+Ab-组患者与TAb+、T+Ab+组患者的BMI. FCP、 PCP及HbAlC等临床特征相似,其FCP及PCP较T’Ab-组患者更差(FCP:35.7vs.255.7;PCP:42.2vs.339.5,均P<0.05)。结论:1)联合多种抗原较单一抗原T细胞检测可以提高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诊断效率;2)在部分抗体阴性TIDM患者可检测到异常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联合抗体及T细胞检测可提高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诊断阳性率;3)T细胞阳性TIDM患者较T细胞阴性患者胰岛p细胞功能更差,其临床表型与抗体阳性TIDM患者相似。
王臻[9](2012)在《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免疫学特征的研究目的随着自身免疫检测手段的发展和多种胰岛自身抗原的应用,学者们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的免疫学认识发生了改变。本部分主要探讨FT1DM患者外周血的自身免疫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特征。方法放射配体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及锌转运体8抗体(ZnT8A)在22例FT1DM患者中的分布。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0例FT1DM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谷氨酸脱羧酶(GAD)、胰岛素(Insulin)、C肽(C-peptide)反应性T细胞。Real-time PCR检测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RAR相关孤儿受体C (RORC)、白细胞介素-17(IL-17)、叉头状蛋白3(Foxp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白细胞介素-10(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的mRNA水平。结果完成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22例FT1DM患者中,9例患者至少有1个抗体阳性,阳性率41%(9/22)。GADA、IA-2A及ZnT8A阳性例数分别为5例、2例和3例。完成胰岛抗原反应性T细胞检测的10例FT1DM患者中,8例患者至少有1种胰岛抗原反应性T细胞,阳性率80%(8/10)。GAD、C肽及胰岛素反应性T细胞阳性例数分别为7例、4例及4例。与正常对照相比,FT1DM患者PBMCs中IFN-γ的mRNA水平升高,Foxp3的mRNA水平降低(P=0.02,P<0.01)。结论自身免疫和调节性T细胞异常可能参与了部分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生。第二部分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异常的研究目的表观遗传学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但暴发性1型糖尿病中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尚无报道。本部分从DNA甲基化修饰的角度探讨FT1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低表达的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0例FT1DM患者和10正常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总体甲基化定量试剂盒检测PBMCs的基因组DNA总体甲基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及DNMT3)的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Foxp3蛋白表达水平。亚硫酸氢钠测序检测Foxp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T1DM患者PBMCs基因组DNA总体甲基化水平增高(P=0.017)。DNMT1的mRNA水平明显增高(P=0.032)。Foxp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且其启动子区域呈明显的高甲基化(P<0.05)。Foxp3的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0.709,P<0.01)。结论FT1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的表达下降与其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状态相关。第三部分CpG ODN通过TLR9/IRF7通路调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基因表达的研究目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患者外周血TLR9和Foxp3表达均降低,但其关系及机制尚不清楚。本部分初步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研究TLR9/IRF7通路对Foxp3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其是否参与FT1DM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real-time PCR验证表达谱芯片筛选天然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TLR9的表达;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调控Foxp3基因的转录因子;通过获得和缺失的方法,运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IRF7对Foxp3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试验检测IRF7对Foxp3转录活性的影响;采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法鉴定出IRF7在Foxp3启动子的结合位点;运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CpG ODN处理后Foxp3的表达情况及对Foxp3靶基因表达的改变;运用免疫荧光及siRNA干扰技术证明检测CpG ODN对Foxp3表达的调控通过IRF7介导。结果FT1DM患者PBMCs中TLR9的mRNA水平表达降低(P<0.05);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到Foxp3的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 IRF7上调PBMCs中Foxp3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IRF7能促进Foxp3的转录活性(P<0.05);IRF7在Foxp3启动子的结合位点位于Foxp3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处;CpG ODN可以通过激活TLR9/IRF7通路上调Foxp3的表达(P<0.05)。结论CpG ODN通过TLR9/IRF7通路上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的表达。
潘玲玲[10](2011)在《四种胰岛自身抗体联合筛查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4种胰岛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自身抗体(IA-2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联合筛查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策略,为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LADA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LADA China标本库中随机抽取年龄≥30岁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3062例,并根据其是否使用胰岛素治疗分为非胰岛素治疗组(2388例)和胰岛素治疗组(674例),同时选取40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放射配体法(RLA)筛查所有患者血清GADA、IA-2A和ZnT8A,并用微量平板放射免疫法筛查2388例非胰岛素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AA。观察四种胰岛自身抗体在初诊T2DM中的阳性率、阳性重叠率以及分布规律,并研究四种胰岛自身抗体单独阳性或不同合并阳性方式的LADA患者胰岛功能及临床特征,兼顾提高抗体联合筛查阳性率和明确患者临床特征需求,探讨优化的抗体联合筛查策略。结果:1.在3062例初诊T2DM中,GADA、IA-2A和ZnT8A的阳性率分别为6.43%(197/3062)、1.96%(60/3062)和1.99%(61/3062),405例健康人阳性率分别为1.23%(5/405)、0.49%(2/405)和0.99%(4/405)。IA-2A和ZnT8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GADA阳性率(均P<0.001)。2.在非胰岛素治疗组中,GADA、IA-2A、ZnT8A和IAA的阳性率分别为5.78%(138/2388)、1.51%(36/2388)、1.84%(44/2388)、1.26%(30/2388)。IA-2A、ZnT8A和IAA阳性率均低于GADA(均P<0.001)。在胰岛素治疗组中,IA-2A(24/674,3.56%)与ZnT8A(17/674,2.52%)的阳性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也均低于GADA的阳性率8.75%(59/674)(均P<0.001)。3.在非胰岛素治疗组中,IAA与GADA的阳性重叠率低于IA-2A和ZnT8A (13.33%vs.38.89%,13.33%vs.38.64%,均P<0.05)。在胰岛素治疗组中,IA-2A和ZnT8A与GADA的阳性重叠率相比差异无显着性(29.17%vs.23.53%,P>0.05)。4.在非胰岛素治疗组中,联合GADA和IA-2A检测能使LADA的阳性诊断率达6.70%,在此基础上再检测ZnT8A则达7.58%,进一步联合IAA检测能提高到8.63%;在胰岛素治疗组中,已检测GADA和IA-2A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检测ZnT8A能将LADA阳性诊断率由10.68%提高到12.31%。5.在非胰岛素治疗组中,与四种抗体均阴性组比较,GADA单独阳性组空腹C肽水平较低(P=0.000);IA-2A单独阳性组体重指数(BMI)较低(P=0.000),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高(P=0.000);ZnT8A单独阳性组的空腹C肽(FC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高(均P=0.000);IAA单独阳性组BMI和HbA1c水平均较低(均P=0.000)。在胰岛素治疗组中,与三种抗体均阴性组比较,GADA单独阳性组FCP水平较低(P=0.003);ZnT8A单独阳性组T2DM家族史较高(P=0.012); IA-2A单独阳性组FCP水平高于GADA单独阳性组(P=0.016)。6.在非胰岛素治疗组中,GADA、IA-2A双阳性组BMI低于GADA单独阳性组(P=0.021),HbA1c水平则高于GADA单独阳性组(P=0.032);在胰岛素治疗组中,GADA、IA-2A双阳性组TG水平低于GADA单独阳性组(P=0.017)。7.无论是在非胰岛素治疗组还是胰岛素治疗组中,与GADA、IA-2A双阳性组比较,GADA、IA-2A、ZnT8A三抗体阳性组HbA1c水平均有增高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12.19±2.22 vs.11.37±3.16,P>0.05)。结论:联合筛查GADA、IA-2A、ZnT8A、IAA可提高LADA的阳性诊断率。GADA和IA-2A联合检测是LADA筛查的首选策略,进一步联合ZnT8A检测可提高检出率及明确患者临床特征,IAA在联合筛查中的价值尚需进一步随访得以明确。
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放射配体检测法的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放射配体检测法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3)霉菌纯种制曲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豆豉简介 |
1.1.1 豆豉的来源及发展 |
1.1.2 豆豉的分类 |
1.1.3 豆豉的生产工艺 |
1.1.4 豆豉的基本营养成分 |
1.1.5 豆豉的功能活性物质 |
1.2 生物胺简介 |
1.2.1 生物胺的分类及理化性质 |
1.2.2 食品中生物胺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
1.2.3 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 |
1.2.4 食品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 |
1.2.5 产胺菌株的筛选与安全性评价的方法 |
1.3 豆豉中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
1.4 立题依据 |
1.5 课题来源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豆豉发酵常用毛霉和米曲霉菌株产生物胺能力的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试验菌株产胺能力的微生物学法显色结果 |
2.2.2 试验菌株产生物胺能力的HPLC法测定结果 |
2.2.3 试验菌株氨基酸脱羧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2.2.4 试验菌株产生物胺能力的分子生物学法检测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霉菌纯种制曲豆豉在快速后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变化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菌种豆豉在快速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
3.2.2 不同菌种豆豉在快速发酵过程中与生物胺相关的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
3.2.3 不同菌种豆豉在快速发酵过程中氨基酸脱羧酶活力的变化 |
3.2.4 不同菌种豆豉在快速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变化的研究 |
3.2.5 不同菌种快速后发酵豆豉的感官品质评定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霉菌纯种制曲豆豉在传统后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变化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菌种豆豉在传统后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
4.2.2 不同菌种豆豉在传统后发酵过程中与生物胺相关的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
4.2.3 不同菌种豆豉在传统后发酵过程中氨基酸脱羧酶活力的变化 |
4.2.4 不同菌种豆豉在传统后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变化的研究 |
4.2.5 不同菌种快速和传统后发酵豆豉成品中生物胺的比较 |
4.2.6 不同菌种传统后发酵豆豉的感官品质评定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表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5)基于人群为基础的中国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统计学方法 |
第四章 结果 |
4.1 中国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
4.2 不同性别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情况 |
4.3 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
4.4 新诊断与既往诊断糖尿病患者中自身免疫糖尿病所占比例 |
4.5 既往诊断糖尿病患者中自身抗体随病程分布情况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CCL3抗体对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IA-2A)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1.对象与方法 |
2.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及其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免疫学特征的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设备、材料及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流程图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胰岛自身抗体及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FT1DM患者中的分布 |
3.2 FT1DM患者PBMCs中IFN-γ、IL-4、RORC及IL-17的mRNA表达水平 |
3.3 FT1DM患者PBMCs中Foxp3、CTLA-4、IL-10及TGF-β的mRNA表达水平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异常的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设备、材料及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流程图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FT1DM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水平 |
3.2 FT1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总体甲基化水平及DNMTs表达水平 |
3.3 FT1DM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Foxp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 |
3.4 Foxp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5 5-Aza-CdR处理对FT1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三部分 CpG ODN通过TLR9/IRF7通路调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基因表达的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设备、材料及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流程图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验证表达谱芯片中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天然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
3.2 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调控Foxp3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及结合位点 |
3.3 IRF7调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基因的表达 |
3.4 IRF7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转录调控作用 |
3.5 IRF7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6 CpG ODN通过TLR9/IRF7通路调控Foxp3的表达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四种胰岛自身抗体联合筛查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采集 |
1.3 方法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四种胰岛自身抗体在初诊T2DM中的阳性率及分布规律研究 |
3.2 不同抗体阳性LADA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放射配体检测法的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 中国医师杂志, 2022(02)
- [2]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02)
- [3]霉菌纯种制曲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研究[D]. 张仁凤. 西南大学, 2018(01)
- [4]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J]. 黄干,孙贵中,杨琳,李霞,向宇飞,周智广. 中华医学杂志, 2015(20)
- [5]基于人群为基础的中国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D]. 左旋. 中南大学, 2013(05)
- [6]CCL3抗体对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D]. 莫旭旭. 中南大学, 2013(05)
- [7]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IA-2A)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D]. 孙贵中. 中南大学, 2012(02)
- [8]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及其应用探讨[D]. 唐维. 中南大学, 2012(02)
- [9]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D]. 王臻. 中南大学, 2012(12)
- [10]四种胰岛自身抗体联合筛查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策略研究[D]. 潘玲玲. 中南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