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防止母猪死胎、流产(论文文献综述)
万遂如[1](2021)在《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为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母猪不孕、公猪不育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目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我国养猪场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母猪生产性能低下、产仔数少,仔猪死淘率高,生长缓慢等,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养猪场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目前我国养猪场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引发因素、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刘天真[2](2021)在《山东泰安五个规模化猪场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调查》文中提出我国虽是一个养猪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与欧美一些养猪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PSY(能繁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为例,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的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能繁母猪PSY值为17头。而丹麦全国平均PSY达到了30头以上,排在前面的农场已经达到了36头。因此,中国母猪繁殖潜力亟待挖掘和提高,且发展空间极大。因此,在现代畜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提高母猪繁殖率对畜牧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山东某5个猪场种猪2020年的生产记录,通过对每头母猪胎平均产仔总数、胎平均产活仔数、胎平均产健仔猪、平均出生窝重统计分析评价母猪群的繁殖性能;通过分析种猪胎次、分娩季节、种猪品种和检测经产母猪CSFV、PRRSV、PRV抗体水平,以研究猪场母猪群的繁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为猪场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种猪群繁殖性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猪场母猪繁殖性能:2020年五个猪场总产仔数和健仔率分别为17032头和89.23%、49080头和88.95%、35484头和89.76%、37243头和87.95%、36182头和81.65%。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规模化猪场。2.不同胎次对母猪产仔性能造成的差异:各猪场胎平均总产仔数、胎平均产健仔数、平均出生窝重,4-6胎最高,与1-3胎,7-16胎差异极显着(P<0.01);13-15胎最低,极显着低于1-12胎(P<0.01);1-3胎与7-9胎差异不显着(P>0.05),极显着高于10-16胎(P<0.01)。3.分娩季节对母猪产仔性能造成的差异:各猪场胎平均总产仔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着(P>0.05);胎平均产健仔数、平均出生窝重春季最高,与秋季差异不显着(P>0.05),与夏季、冬季差异显着(P<0.05)。4.品种对母猪产仔性能造成的差异:在种公猪上,胎平均产仔总数、胎平均产健仔数、胎平均产活仔数均是杜洛克配种的母猪最高,与长白猪、二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与大白猪差异显着(P<0.05)。在种母猪上,胎平均产仔总数长白猪最高,与三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胎平均产健仔数大白猪最高,与二元猪、三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胎平均产死仔数大白猪最低,与长白猪、二元猪、三元猪差异显着(P<0.05)胎平均断奶头数大白猪最高,与长白猪、二元猪、三元猪差异极显着(P<0.01)。5.繁殖障碍性疾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五个猪场PRV g 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14.29%、32.14%、25%、39.28%,证明五个猪场均有外界野毒的感染。猪场A PRRSV抗体阳性率仅为30%,证明该猪场潜在PRRSV感染风险。综合五个猪场数据分析,母猪胎次、分娩季节、种猪品种、繁殖障碍性疾病等复合性因素对母猪产仔性能有不同的影响。胎次上3-6胎繁殖效能最佳,第1胎次母猪繁殖效能较低,6胎以后繁殖效能逐渐减低,即使胎平均产仔总数偶有增加,但是胎平均产活仔数仍在逐渐减低;分娩季节在春季、秋季繁殖效能最佳,分娩季节在夏季、冬季繁殖效能较差;杜洛克配种的母猪繁殖效能最佳;大白猪作为种母猪繁殖效能最佳;在繁殖障碍性疾病抗体检测结果上各猪场存在PRV野毒感染,应及时进行猪场净化、紧急预防接种。
张广卫[3](2021)在《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调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光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农场,是上海市生猪异地养殖转移的重点项目。2016年生产能力已达100万头,占上海市生猪最低保有量的40%。为进一步完善农场生猪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2012年12月20日农场引进300多头法国新一代长白、大约克等法系种猪。2015年11月引进杜洛克75头,12月又从法国引进260头法系猪,2016年11月份再次从长白以及杜洛克270头,为了更好地使用这批优良进口种猪,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对其进行选育提高,并提升现有品种性状,光明核心育种场结合参加全国种猪联合育种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法系大约克母猪的特点,一直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饲喂方案及其效果。此方案可指导场内技术人员更好地开展生产工作,为本场选育符合时代发展所需要高端种猪、改善和提高种猪性能等提供一套易懂、系统、综合的种猪饲喂流程与操作方法。本论文包括3个试验,具体如下:一不同饲喂方案对膘情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从法国原种猪及其F1代后备猪中选择100头进行试验,分成2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50头,同期配种。对照组执行方案一:递进式逐步增加饲喂量,妊娠1-28天每头每天饲喂量1.8kg前期料,29-60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3kg前期料,61-84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5kg前期料,85-95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5kg后期料,96-110天每头每天饲喂量3.75kg后期料。实验组执行方案二:简化饲喂程序,提升妊娠前期饲喂量,即妊娠1-28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8kg前期料,29-84天每头每天饲喂量2.5kg前期料,85-110天每头每天饲喂量3.5kg后期料。产房分娩之后,对于仔猪调群只针对同组间进行,即试验组与试验组、对照组与对照组之间可以相互寄养,但是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不进行寄养。记录总仔数、活仔数、木乃伊、死胎、初生重、断奶数、断奶重以及背膘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方案二优于方案一,有利于提升母猪的产仔性能。二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光明核心育种场2016年7-8月配种的300头母猪,统一采用“高低高”的饲喂方案,全程跟踪本胎次饲喂情况,分别于产前(妊娠110天)和断奶(哺乳21天)当天进行背部P2点背膘测定。同一头母猪临产前背膘与断奶时的背膘相比较,其减少量即为哺乳期的背膘损失。记录母猪的产前背膘、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断奶背膘、断奶窝重等其产前产后直至断奶的完整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产前P2点背膘在16-18mm范围内的母猪产仔性能最好三后备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光明核心育种场2016年留种的2批次后备母猪80头,记录后备母猪配种前的背膘,并分析初配背膘与窝产活仔数;进入产房分娩后21天,再次测量背膘,并分析断奶背膘与断配间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背膘在16-17mm时后备母猪产仔性能最好。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母猪最佳背膘范围为16-18mm,后备母猪最佳初配背膘范围为 16-17mm。
昌捷,倪冬姣,邢孔萍,卢秋咏[4](2021)在《母猪流产的病因病机与预防诊治》文中认为母猪流产是指妊娠期不足110 d,母猪排出妊娠物,而终止妊娠的情况。母猪流产会给繁殖猪场带来严重的损失,降低了生产性能、提高了养殖成本;打乱生产流程、影响母猪群胎龄结构,甚至由此带来生物安全风险。母猪流产不仅仅影响着当批的配种分娩率,还会因为处理不及时而影响其终身繁殖性能。文章从母猪流产的临床特征、流产的病因、流产发生的病机、流产的诊断、流产的预防、
朱贵阳[5](2020)在《信阳市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可感染多种家畜。伪狂犬病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亚科(Herpesviridae,subfamily Alphaherpesvirinae),水痘病毒属(Varicellovirus)。猪是PRV的原发感染宿主,PRV能在感染耐过猪体内建立终身潜伏感染,潜伏感染猪是伪狂犬病的潜在传染源,因此,阻止PRV建立潜伏感染和清除潜伏感染的带毒猪对净化PR至关重要。近年来,母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阳性率比较高,为了防止仔猪感染而带毒转阳,本研究拟从紧急接种效果,仔猪伪狂犬病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和仔猪野毒感染时间节点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首免时间,优化免疫程序,从而培育出阴性后备猪,为实现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奠定基础。试验一PR诊断与临床紧急接种效果研究为了研究伪狂犬病疫苗紧急接种免疫效果,选择疑似伪狂犬病的病例采集病料做PCR检测、测序、PRVg 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和家兔感染试验。对采集的血液样本做PRVg E抗体阻断ELISA试验。PCR检测、抗体检测和家兔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各阶段发病猪只均为PRVg E野毒感染。毒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国内毒株HN1201、QYY和JS-2012等毒株在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与国外毒株Becker、Kaplan和Kolchis等在两个不同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远。将受PRV威胁健康猪只紧急接种PR活疫苗后,没有新病例再出现。结果表明,受PRV威胁的健康猪群紧急接种伪狂犬疫苗可有效阻止PRVg E野毒感染和扩散。试验二PR免疫程序优化研究为了优化种猪场免疫程序,对母猪临产时采血及所产仔猪在7、14、21、28、32、45、60、80和120d时采血,试验场仔猪做了滴鼻免疫效果对比试验。测定中和抗体效价、PRVg B和PRVg E抗体,以研究母猪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SA215株)后所产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和仔猪PRVg E野毒感染时间节点。结果显示,母猪抗体水平均较高,中和抗体平均滴度为8log2,全部仔猪均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随着日龄增长抗体水平呈下降趋势,21d母源抗体滴度为4.67log2,28d为5log2,32d为3.33log2(<4log2),45d为3.67log2(<4log2)。仔猪PRVg B抗体阳性率在7d、14d、21d、28d和32d均为100%,以后随着日龄增长PRVg B抗体阳性率水平呈下降趋势,45d为67%,60d为33%。仔猪0d滴鼻免疫效果优于不滴鼻免疫,后备猪的PRV野毒感染率会下降,抗PRV感染能力提高。综合考虑仔猪PRV母源中和抗体消长规律和仔猪野毒感染时间节点与转阳率,确定仔猪接种猪伪狂犬病活疫苗免疫程序为:滴鼻免疫日龄0d,剂量1头份,首次肌注免疫日龄21d,剂量1头份,二次肌注免疫日龄60d,剂量1头份。试验三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关键技术的应用为了进一步验证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选择五个不同种猪场进行验证和推广。通过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解决了PRV引起种猪群的呼吸道疾病,控制了PRV感染后引起公猪群、后备母猪群和经产母猪群的繁殖障碍性疾病,降低了PRVg E野毒感染率,阻止了后备猪群PRVg E野毒感染转阳,进而通过淘汰阳性经产母猪,补充阴性后备猪,从而达到控制与净化伪狂犬病的目的,PR的控制与净化效果显着。
杜兴乾[6](2020)在《规模化猪场PRRSV血清驯化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全球生猪养殖业,对其带来巨大经济影响的动物疫病不胜枚举。但辐射范围影响全球、时间跨度横跨近半个世纪、使众多养殖企业谈之色变的病毒性传染病则少之又少,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令人沮丧的是时至今日,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基因组变异速度快、毒株多样性丰富、不同毒株间同源性较低等众多因素,对于该病仍无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血清驯化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效果较好的PRRSV防控方案,有研究报道其能够增加猪群体内PRRSV抗体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本论文针对暴发PRRS的规模化猪场进行PRRSV基因组特性分析,血清驯化,并系统评估了血清驯化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1.暴发PRRS的规模化猪场病毒基因组特性分析。山东省某规模化猪场在2016年上半年暴发了严重的传染病,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确定其为PRRSV感染。进一步对病毒进行测序与基因组特性分析发现,该PRRSV毒株RD-YL位于NADC30-毒株的进化分支上,属于NADC30-like毒株集群。与NADC30、JXA1、VR2332、CH1a等代表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2%、84.2%、85.3%和84.7%。用Simplot对其进行重组分析发现其NSP2编码区的7321nt和8039nt间重组了JXA1-like毒株的基因组片段。基于此,判断其是由NADC30-like毒株形成的重组毒株,属于近几年PRRSV流行毒株中的优势毒株集群,且与其他疫苗毒株的同源性较低,现有疫苗难以对其实现有效防控。2.后备母猪PRRSV血清驯化方案的制定及其效果评估。决定血清驯化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所选择驯化PRRSV毒株的种类、血清驯化时的原始血清稀释比和受驯化母猪群的免疫状态等。本研究中,受驯化母猪为新引种的健康后备猪,无PRRSV干扰。选择RD-YL毒株作为驯化毒株,原因是一方面其属于当下流行毒株,具备代表性;另一方面是其是该猪场自身曾暴发过的毒株,具备地域性。驯化血清稀释比通过系列稀释摸索所得,小规模动物试验验证其符合既能引起机体产生高效抗体又避免排毒的预期。按上述方案在健康后备猪群中进行血清驯化,能使猪群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效抗体。该猪场平均每月流产数、母猪死亡头数、窝平均死胎数、窝平均木乃伊胎数均得到显着降低;母猪存栏量、分娩率、窝平均断奶仔猪数、断奶仔猪头数、PSY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综上,本研究用该场分离出的优势流行PRRSV毒株RD-YL的阳性血清对健康后备母猪进行了血清驯化,显着提升了后备母猪的生产性能。本研究证明血清驯化可以作为规模化猪场防控PRRS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为规模化猪场通过血清驯化有效防控PRRS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马坚[7](2019)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感染场疫苗免疫控制方案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并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母猪妊娠后期流产、早产和产死胎等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极其容易变异,目前我国多个省份都有检出NADC30-like毒株的报道,河南省的检出率更是高达50%以上。NADC30-like毒株的感染和流行给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并且针对该毒株的感染目前尚未发现很好的控制方案。本论文旨在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ADC30-like毒株感染场疫苗免疫控制方案。本论文的试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研究试验猪场的临床感染背景,并通过基因测序的手段确定为NADC30-like毒株感染场。然后从猪场挑选二胎龄及以上胎次的母猪120头,分为弱毒疫苗免疫组、灭活疫苗免疫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组以及不免疫组四组,对比统计四种方案中母猪的流产率、木乃伊胎和死胎数、所产活仔数,以及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的变化。再从猪场中挑选14日龄仔猪400头并分为四组,分别为弱毒疫苗免疫组、灭活疫苗免疫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组以及不免疫组,对比统计四组不同免疫方案中仔猪日增重、发病率、伤亡率等,并结合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的变化,从血清学和临床生产成绩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不同疫苗免疫控制方案所达到的效果。第二部分为重新筛选试验猪场,并重复试验一中的过程,对不同疫苗免疫控制方案所达到的效果进行二次评价。试验结果显示:两个猪场八组母猪试验中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组均优于弱毒疫苗免疫组和灭活疫苗免疫组,并且联合免疫组抗体水平产生最高、速度最快,生产成绩改善最明显;两个猪场八组仔猪试验中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组均优于弱毒疫苗免疫组和灭活疫苗免疫组,并且抗体水平产生最高、速度最快,生产成绩改善最明显。试验结果表明,联合免疫弱毒疫苗及灭活疫苗是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ADC30-like毒株感染的有效方案。
李孝文[8](2018)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生猪养殖模式不断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养猪经营模式由自繁自养向合同生产转变,生产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仍是猪场猪群健康的主要威胁,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仍然是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疾病,临床上以母猪的繁殖障碍和生长猪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病毒基因存在变异,商品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尚不理想。本研究利用PRRS研究成果,以规模化猪场为基地,将病毒基因变异分析、免疫接种、野毒驯化、生物安全控制及药物预防等技术进行集成和应用,有效推进了该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提高了该病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推广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毒株监测和疫情诊断针对湖北某猪场一起疫情,通过疫病发病史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诊断及血清学检测,确诊该疫情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PRRSV)测序分析结果为:nsp2存在30个氨基酸缺失,ORF5基因与WUH1野毒株同源性最高。此外,结合生产母猪群和后备猪群血清样品PRRSVELISAN蛋白抗体S/P值离散度较大,证明该猪场流行毒株为高致病性PRRSV,为该病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2、免疫接种和野毒驯化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效果的比较选择上述发病猪场的4个发病猪群(母猪-保育场),分别采用4种不同防控措施:(1)对照群(未处理组);(2)母猪血清野毒驯化组;(3)高致病性毒株活疫苗(JXA1-R株)免疫接种组:(4)经典毒株(R98株)活疫苗免疫接种组。各猪群其他综合措施相同,包括后备母猪一次性引入、保育清群、新消毒方法和封闭方式饲养等。收集生产数据,评估以下指标:(1)母猪繁殖、断奶前成活率、保育猪成活率等生产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2)初生仔猪、断奶仔猪PRRSV核酸转阴时间;(3)PSY(单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和RSY(单头母猪年投资回报率)年度增长率。结果为:(1)4个猪群的流产母猪恢复到正常指标所需时间分别为4周、1.5周、2周和3周,流产头数分别为67头、86头、78头和65头;(2)4个猪群初生仔猪PRRSV核酸转阴的时间分别为14周、1 1周、16周和1 1周;(3)4个猪群断奶仔猪PRRSV核酸转阴的时间分别为18周、14周、21周和14周;(4)4个猪群的仔猪断奶前成活率恢复正常指标的时间分别为17周、14周、21周和14周;(5)4个猪群PSY分别提升3.3头、4.4 头、2.8 头和 3.7 头,RSY 增长率分别为 9.60%、11.90%、10.38%和 12.70%。上述结果表明,闭群方式饲养下,采取野毒驯化对PSY改善最显着,采取经典毒株活疫苗免疫对RSY改善最显着。3、两种生物安全措施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为了提升PRRS猪场的生物安全标准,有效减少病原在群体间的传播,本研究在产房观察改良McRebel方案和批次间消毒方案对该病的防控效果。(1)采用改良McRebel方案,通过对仔猪成活率、断奶仔猪PRRSV抗原阳性率、断奶仔猪均重及RSY等四个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McRebel方案组相比,改良组仔猪成活率分别提高10%和3%,断奶仔猪PRRSV阳性率分别显着降低35%和22.5%(P<0.01),断奶仔猪均重分别增加0.5 kg和0.2 kg,RSY分别显着增加19.01%和11.9%(P<0.001)。(2)新的批次间消毒方案,主要包括改进高压高温清洗、发泡剂和加热干燥,并通过环境中PRRSV 阳性率、断奶仔猪PRRSV 阳性率、批次断奶前成活率以及RSY等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新式消毒方案和传统消毒方案相比于在消毒前环境中PRRSV 阳性率分别降低60%和20%,与传统消毒方案相比,新式消毒方案使断奶仔猪PRRSV 阳性率由40%降低为20%,批次断奶前成活率由88%提高至92%,RSY由8%提升至20%。表明两种生物安全措施在PRRS的综合防控中均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4、中西药物联合使用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菌性继发感染的控制效果研究针对PRRS感染产房仔猪和保育猪引发的细菌性疾病的感染现状,本研究采用不同中西药物组合,在蓝耳病猪场的断奶仔猪群开展临床比对试验,观察其对PRRS控制效果。选择某蓝耳病猪场的断奶仔猪3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0头,A组为头孢噻呋注射液+“十二味”中药汤剂组(简称中西药物联合保健组);B组为头孢噻呋注射液组(简称西药保健组),C组为头孢噻呋晶体注射液组(简称西药对照保健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组间设置3个重复。3个药物保健组分别进行断奶和保育2周后肌注0.8 mL和1 mL预防,中西药物联合组同时配合断奶和转群后中药汤剂饮水保健2周,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断奶和保育2周后肌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的生产情况,统计分析死亡率和平均日增重,采用RSY分析模型分析各试验组的药物贡献比和药物经济回报。结果为:(1)A组死亡率显着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死亡率差异不显着;(2)A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1);(3)A组药物贡献比最高;(4)A组药费经济回报最高。表明本研究使用的中西药物组合保健技术对PRRS控制效果最好,可有效降低PRRS猪群死亡率,改善猪群生长性能,经济回报率最高,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孟晨光[9](2014)在《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文中提出母猪流产在母猪繁殖障碍中属于相对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给现代养猪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为探明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的发生情况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跟踪记录、临床症状观察、病料收集和检测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流产情况调查:该场2013年母猪的返情率平均为18.84%(230/1221);小产及早产的发生率为2.40%(23/959);发生死胎及木乃伊胎窝数分别占全年总分娩窝数的35.79%(335/936)、23.08%(216/936),产死胎数及木乃伊胎数分别占全年总产仔数的5.89%(598/10153)、4.13%(419/10153)。影响母猪流产的非传染性因素:一年中,8月份平均产死胎数最高,极显着高于1、2、10、12月份(P<0.01);7月份平均产木乃伊胎数最高,显着高于1、4、11、12月份(P<0.05);6月份的返情率最高,达36.25%(29/80)。高温季节降温设施安装前较安装后母猪配种后返情率高8.18%,配种后母猪平均产仔数和平均活壮仔数前者均极显着低于后者(P<0.01),平均木乃伊胎数前者显着高于后者(P<0.05),而平均死胎数差异不显着(P>0.05);高温季节母猪转群进入分娩舍时间上,死胎率方面产前2d极显着高于7d(P<0.01),达17.92%。死胎及木乃伊胎总数占总产仔数比例,分娩二组相对分娩一组高2.49%,差异极显着(P<0.01)。7胎龄以上母猪平均产死胎数显着高于1-2胎龄及3-6胎龄的母猪(P<0.05),平均木乃伊胎数差异不显着(P>0.05),但1-2胎龄高于7胎龄以上的母猪,3-6胎龄最低。全年20例小产中,4例是由于配种失误导致,占20%(4/20)。影响母猪流产的病毒性因素:通过PCR技术对公猪精液样品及母猪流产病料样品进行PCV-2、PPV、PRV、CSFV、PRRSV及JEV的检测,44份母猪流产胎儿病料中PCV-2的阳性率为77.27%(34/44),14份公猪精液样品PCV-2的阳性率为85.71%(12/14),所有样品未检测出其他病毒性病原。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全年无重大疫病的流行;影响该场母猪流产主要的非传染性因素有环境温度、饲养管理、胎龄及繁殖技术等,病毒性因素主要为PCV-2,但其对流产影响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该场母猪流产的发生可能由PCV-2与非传染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淑金[10](2014)在《农户初产母猪死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养猪产业快速发展,大部分养殖户都发家致富,以致农村兴起了大批量的小型养猪热潮。许多农户的养殖场都有初产母猪死胎的经历,造成养殖户损失惨重。如何解决这一普遍现象,笔者就存在的问题和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提高母猪产仔存活率。
二、怎样防止母猪死胎、流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防止母猪死胎、流产(论文提纲范文)
(1)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引发因素 |
1.1 传染性因素 |
1.1.1 病毒性因素 |
1.1.2 细菌性因素 |
1.1.3 寄生虫因素 |
1.2 非传染性因素 |
1.2.1 管理因素 |
1.2.2 营养因素 |
1.2.3 药物因素 |
1.2.4 热应激因素 |
1.2.5中毒因素 |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 |
2.1 病毒性疾病 |
2.1.1 猪蓝耳病(PRRS) |
2.1.2 猪瘟(CSF) |
2.1.3 猪伪狂犬病(PR) |
2.1.4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PCV2) |
2.1.5 猪乙型脑炎(JE) |
2.1.6 猪流感(SI) |
2.2 细菌性疾病 |
2.2.1 猪链球菌病(SS) |
2.2.2 副猪嗜血杆菌病(HPS) |
2.2.3 猪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
2.2.4 衣原体病(Chlamydiosis) |
2.2.5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
2.2.6 附红细胞体病(Swine eperythrozoonosis) |
2.3 寄生虫病 |
2.3.1 弓形虫病 |
2.3.2 猪肾虫病(猪冠尾线虫病) |
2.3.3 猪毛滴虫病 |
2.3.4 日本分体吸虫病 |
3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治技术 |
3.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
3.1.1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
3.1.2 管理好饲养人员与物品 |
3.1.3 做好“四定”工作 |
3.1.4 给种猪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
3.2 确保种猪的营养水平 |
3.2.1 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 |
3.2.2 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 |
3.2.3 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 |
3.3 不要滥用抗菌药物 |
3.4 着力控制好猪群中发生的病毒性疾病 |
3.5 保健预防,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
3.5.1 后备母猪保健预防方案 |
3.5.2 妊娠母猪的保健预防方案 |
3.5.3 哺乳母猪的保健预防方案 |
3.6 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
3.7 种猪群驱虫 |
3.8 重视疫病的监检测 |
3.9 建立健康的种猪群 |
(2)山东泰安五个规模化猪场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母猪繁殖性能的评价指标 |
1.1.1 母猪产仔数 |
1.1.2 仔猪初生重 |
1.1.3 仔猪均匀度 |
1.1.4 母猪泌乳力 |
1.1.5 断奶仔猪数 |
1.1.6 仔猪断乳重 |
1.2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 |
1.2.1 种猪自身品种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2 饲养管理水平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3 哺乳仔猪的培养技术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4 深部输精技术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2.5 关于繁殖障碍性疾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猪场基本情况 |
2.2 配种与输精方式 |
2.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
2.4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
2.5 品种 |
2.6 测定性状 |
2.7 繁殖性疾病抗体的检测 |
2.7.1 样本的采集 |
2.7.2 主要使用试剂 |
2.7.3 主要使用仪器 |
2.7.4 测定结果 |
2.8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母猪繁殖指标 |
3.2 不同胎次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 分娩季节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 种公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
3.5 母猪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
3.6 繁殖障碍性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
3.7 小结 |
4 讨论 |
4.1 关于胎次对母猪生产性能的讨论 |
4.2 关于分娩季节对母猪生产性能的讨论 |
4.3 关于种公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讨论 |
4.4 关于母猪品种对产仔性能的讨论 |
4.5 关于繁殖障碍性病毒抗体检测结果的讨论 |
4.6 关于提高母猪产仔率的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调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母猪的体况评定 |
1.1 眼观评分法 |
1.2 背膘测定法 |
2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
2.1 妊娠期的营养需求 |
2.2 妊娠期的饲喂方案 |
3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
4 饲喂量、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试验一 不同饲喂方案对膘情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饲喂方案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饲喂方案对背膘的影响 |
2.2 不同饲喂方案对产仔数、初生重、初生窝重的影响 |
2.3 不同饲喂方案对死胎、木乃伊、弱仔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器材 |
1.3 饲喂方案 |
1.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母猪产前背膘对产仔数影响 |
2.2 背膘对断奶窝重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后备母猪膘情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器材 |
1.3 数据收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后备母猪初配背膘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
2.2 初配背膘与产仔过低的关系 |
2.3 断奶背膘对一胎母猪发情率的影响 |
7天)的关系'>2.4 初配背膘、断奶背膘与超期母猪(断配间隔>7天)的关系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母猪流产的病因病机与预防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母猪流产的临床特征 |
1.1 妊娠早期流产 |
1.2 妊娠中期流产 |
1.2.1 完全流产(排出死胎) |
1.2.2 不完全流产(延期流产、死胎滞留) |
1.2.2. 1 胎儿浸溶 |
1.2.2. 2 胎儿腐败气肿 |
1.2.2. 3 死胎滞留 |
1.3 妊娠后期流产 |
2 母猪流产的病因 |
2.1 胚胎因素 |
2.2 母体因素 |
2.2.1 母猪体质 |
2.2.2 病原体感染 |
2.2.2. 1 病毒类 |
2.2.2. 2 细菌类 |
2.2.2. 3 寄生虫类 |
2.2.2. 4 衣原体 |
2.2.3 母猪生殖系统因素 |
2.2.3. 1 子宫及输卵管畸形或功能异常 |
2.2.3. 2 各种子宫疾病 |
2.2.4 免疫功能紊乱 |
2.3 营养因素 |
2.3.1 营养缺乏 |
2.3.2 营养过量 |
2.4 饲料卫生 |
2.4.1 霉菌毒素 |
2.4.2 农药残留等 |
2.5 不当用药 |
2.5.1 使用收缩子宫药物 |
2.5.2 乱用激素 |
2.5.3 影响营养吸收和利用的药物 |
2.6 环境因素 |
2.6.1 环境参数 |
2.6.2 外来刺激 |
3 流产发生的病机 |
3.1 激素紊乱 |
3.2 孕体死亡 |
3.2.1 受精卵着床障碍 |
3.2.2 防御和免疫屏障缺失 |
3.2.3 孕体缺陷 |
4 母猪流产的诊断 |
4.1 日常巡检 |
4.2 B超检查 |
4.3 实验室检测 |
5 母猪流产的预防 |
5.1 胚胎健康 |
5.2 母体健康 |
5.2.1 母猪健康 |
5.2.2 预防感染 |
5.2.2. 1 配种卫生 |
5.2.2. 2 生物安全 |
5.2.2. 3 科学免疫 |
5.3 营养因素 |
5.4 饲料卫生 |
5.5 合理用药 |
5.6 环境舒适 |
5.6.1 适宜的环境 |
5.6.2 减少外来刺激 |
6 母猪流产的治疗 |
6.1 早期流产 |
6.2 中期流产 |
7 后续处理 |
(5)信阳市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PR病原学 |
1.1 PRV的病毒粒子 |
1.2 PRV的基因结构特性 |
2 PRV理化特性 |
3 PRV潜伏感染的特点 |
4 PR的疫苗类型 |
4.1 灭活疫苗 |
4.2 自然缺失弱毒疫苗(活苗) |
4.3 基因工程疫苗 |
4.4 几种重要的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株 |
5 PR的诊断 |
6 PR的流行史 |
7 国外PR控制与净化方案研究现状 |
7.1 美国采取PR控制与根除计划简述 |
7.2 欧洲国家采取PR控制与净化计划简述 |
7.3 日本的PR控制与净化方案简述 |
8 国内PR控制与净化方案研究现状 |
8.1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PR控制与净化方案简述 |
8.2 中国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示范场PR控制与净化方案简述 |
8.3 华中农业大学PR控制与净化方案简述 |
8.4 广东省农村农业厅PR控制与净化方案简述 |
8.5 台湾PR控制与净化方案简述 |
8.6 湖南新南方养殖服务有限公司PR控制与净化方案简述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第一节 试验一PR诊断与临床紧急接种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 |
2.2 剖检变化 |
2.3 PRV PCR鉴定 |
2.4 试验场PRVgE基因测序 |
2.5 PRVgE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析 |
2.6 PRVgE基因的氨基酸遗传进化分析 |
2.7 PRVg E抗体阻断ELISA检测 |
2.8 家兔感染试验 |
2.9 紧急接种疫苗 |
3 讨论 |
第二节 试验二PR免疫程序优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生产条件下仔猪PRV母源抗体水平变化检测 |
2.2 不同首免日龄接种疫苗后10天PRV抗体检测 |
2.3 疫苗接种当天及后10天猪只PRV中和抗体平均滴度检测结果对比 |
2.4 仔猪滴鼻免疫试验 |
3 讨论 |
3.1 生产条件下仔猪PRV母源抗体消长规律 |
3.2 仔猪滴鼻免疫试验 |
3.3 伪狂犬病理论优化免疫程序和生产实践免疫程序差异很大 |
3.4 本试验优缺点 |
第三节 试验三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关键技术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紧急接种PR疫苗,PR临床症状消失,PR得到控制 |
2.2 PR净化前后PRVg E野毒抗原阳性率变化 |
2.3 PR净化前后各阶段猪群PRVg E野毒抗体阳性率变化 |
2.4 PR净化前后各阶段猪群中和抗体变化 |
2.5 PR净化前后母猪群生产性能指标变化 |
3 讨论 |
3.1 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关键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着效果 |
3.2 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关键技术的应用,必须同时配合其它综合措施 |
3.3 紧急接种PR疫苗,效果显着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五章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导师及作者简介 |
(6)规模化猪场PRRSV血清驯化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概述 |
1.1 PRRS概述 |
1.2 PRRS在国内外的流行情况 |
1.3 PRRS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3.1 PRRS的临床症状 |
1.3.2 PRRS的病理变化 |
1.4 PRRSV基本情况概述 |
1.4.1 PRRSV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
1.4.2 PRRSV毒株的流行变异情况 |
1.4.3 PRRSV的生物学特性 |
1.5 PRRSV的血清驯化 |
1.6 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PRRSV毒株鉴定及驯化血清制备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引物序列 |
2.1.2 试验动物 |
2.1.3 相关试验主要试剂及耗材 |
2.1.4 相关分子生物学软件 |
2.1.5 相关试验设备 |
2.1.6 相关参考毒株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处理 |
2.2.2 PCR鉴定 |
2.2.3 PRRSV毒株测序及进化分析 |
2.2.4 PRRSV毒株同源性分析 |
2.2.5 PRRSV毒株重组分析 |
2.2.6 动物试验 |
2.3 试验结果 |
2.3.1 血清中抗原鉴定 |
2.3.2 PRRSV毒株全基因组测定及进化分析 |
2.3.3 PRRSV毒株的同源性分析 |
2.3.4 PRRSV毒株的重组分析 |
2.3.5 种公猪血清检测 |
2.3.6 制备的PRRSV驯化血清抗原鉴定 |
2.3.7 血清驯化稀释比的确定 |
2.3.8 血清驯化稀释比的验证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PRRSV血清驯化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驯化血清 |
3.1.2 驯化血清稀释 |
3.1.3 试验动物 |
3.1.4 试验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对后备母猪进行血清驯化 |
3.2.2 驯化母猪生产性能评估 |
3.3 试验结果 |
3.3.1 驯化后母猪PRRSV抗体水平 |
3.3.2 母猪存栏量 |
3.3.3 后备猪群每月流产数 |
3.3.4 平均每月母猪死亡数 |
3.3.5 分娩率 |
3.3.6 平均每窝死胎比例 |
3.3.7 平均每窝木乃伊胎比例 |
3.3.8 窝均断奶数 |
3.3.9 断奶仔猪头数 |
3.3.10 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感染场疫苗免疫控制方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2 引言 |
试验一 不同免疫方案对母猪和仔猪的免疫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试验二 不同免疫方案对母猪和仔猪的免疫效果二次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8)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现状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致病机理 |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诊断技术研究 |
2 PRRS在我国的流行、演化及当前疫苗免疫现状 |
2.1 PRRS流行及演化 |
2.2 PRRS疫苗研究进展 |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策略概况 |
3.1 PRRS的预防策略 |
3.2 PRRS的控制策略 |
3.3 药物使用在PRRS防控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毒株监测与疫情诊断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猪场整体布局及生产概况 |
1.2 疫病猪场健康管理方案及现状 |
1.3 疫病调查和临床症状分析 |
1.4 病理学诊断 |
1.5 RT-PCR检测PRRSV |
1.6 ORF5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 |
1.7 ELISA抗体检测 |
2 结果 |
2.1 猪场疫病史及流行情况 |
2.2 病理分析 |
2.3 RT-PCR检测 |
2.4 ORF5基因序列分析 |
2.5 种猪群PRRSV血清抗体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免疫接种和野毒驯化对PRRS防控效果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猪场生产及流行病概况 |
1.2 主要材料试剂和检测方法 |
1.3 试验猪群分组及闭群管理方式 |
1.4 试验猪群健康指标监控和RSY评估 |
2 结果 |
2.1 病原暴露方式对健康指标的影响 |
2.2 病原暴露方式对试验猪群生产指标的影响 |
2.3 病原暴露方式对年度生产(PSY)和经济(RSY)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病原暴露和免疫方式的影响 |
3.2 闭群管理技术的价值及问题 |
3.3 综合措施对闭群技术的辅助增强作用 |
3.4 猪场经济指标(RSY)及评估模型的作用与价值 |
3.5 血清驯化的风险性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两种生物安全措施在PRR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产房McRebel改良方案效果 |
2.2 产房McRebel改良方案的经济(RSY)影响效果 |
2.3 产房批次间新式消毒方案效果 |
2.4 产房批次间新消毒方案经济(RSY)影响效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中西药物联合使用对PRRS细菌性继发感染的防控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效果 |
2.2 死亡率分析 |
2.3 日增重分析 |
2.4 药物经济回报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本文创新点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9)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母猪流产的类型 |
1.1.1 隐性流产 |
1.1.2 小产 |
1.1.3 早产 |
1.1.4 延期流产 |
1.2 母猪流产的影响因素 |
1.2.1 传染性因素 |
1.2.2 非传染性因素 |
1.3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调查对象 |
2.1.2 生产管理数据 |
2.1.3 检测样品 |
2.1.4 仪器设备 |
2.1.5 试剂 |
2.2 方法 |
2.2.1 猪场基本情况的调查 |
2.2.2 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 |
2.2.3 影响母猪流产的因素调查 |
2.2.3.1 影响母猪流产的非传染性因素的调查 |
2.2.3.2 影响母猪流产主要的病毒性因素的调查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猪场基本情况的调查 |
3.1.1 猪场环境及基础设施的调查 |
3.1.2 猪场饲养管理状况的调查 |
3.2 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 |
3.2.1 母猪返情情况的调查 |
3.2.2 母猪小产和早产的调查 |
3.2.3 母猪延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情况的调查 |
3.3 影响母猪流产的非传染性因素的调查 |
3.3.1 疫苗免疫对母猪小产及后备母猪产仔的影响 |
3.3.2 高温季节妊娠舍降温措施的安装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3.3.3 高温季节临产母猪的转群工作对母猪的影响 |
3.3.4 不同分娩舍饲养操作技术对母猪产死胎及木乃伊胎的影响 |
3.3.5 不同的母猪胎龄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3.3.6 不同月份对母猪产仔及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
3.3.7 繁殖技术因素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3.4 影响母猪流产主要病毒性因素的调查 |
4 讨论 |
4.1 关于母猪的返情 |
4.2 关于母猪小产及早产 |
4.3 关于母猪延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
4.3.1 不同月份对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的影响 |
4.3.2 饲养管理不当对母猪产死胎、木乃伊的影响 |
4.3.3 胎次对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数的影响 |
4.4 关于繁殖技术对母猪产流产的影响 |
4.4.1 不同的公猪对母猪产死胎及木乃伊胎的影响 |
4.4.2 配种及孕检操作不当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4.5 关于传染性因素对母猪流产的影响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农户初产母猪死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初产母猪死胎的原因分析 |
1.1 妊娠环境影响 |
1.2 疫苗使用不合理 |
1.3 疾病影响 |
1.3.1 病毒性传染病 |
1.3.2 细菌性传染病 |
1.3.3 寄生虫病 |
1.4 日常管理不科学 |
1.4.1 营养不均衡 |
1.4.2 卫生条件 |
1.4.3初配年龄 |
1.4.4 对母猪管理不当 |
2 防治对策 |
2.1 做好预防接种 |
2.2 适时配种 |
2.3 科学饲喂, 确保营养均衡, 保证母猪日粮营养水平和全价性 |
2.3.1 怀孕初期 (配种~配种后30 d) |
2.3.2 怀孕中期 (妊娠30~85 d) |
2.3.3 怀孕后期 (妊娠85~110 d) |
2.3.4 围产期 (产前5 d~产后5 d) |
2.4 加强管理, 营造良好环境, 避免一些机械性伤害 |
2.5 要搞好疾病防控工作, 防止冷热应激 |
2.6 坚持自繁自养 |
四、怎样防止母猪死胎、流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J]. 万遂如. 养猪, 2021(04)
- [2]山东泰安五个规模化猪场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调查[D]. 刘天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法系大约克母猪膘情调控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D]. 张广卫. 扬州大学, 2021(09)
- [4]母猪流产的病因病机与预防诊治[J]. 昌捷,倪冬姣,邢孔萍,卢秋咏. 猪业科学, 2021(01)
- [5]信阳市规模化种猪场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朱贵阳.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6]规模化猪场PRRSV血清驯化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D]. 杜兴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毒株感染场疫苗免疫控制方案应用研究[D]. 马坚.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8]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D]. 李孝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湖南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流产情况的调查[D]. 孟晨光.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10]农户初产母猪死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王淑金. 福建畜牧兽医, 2014(01)